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易武秘境普洱茶

找到约13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今易武:七村八寨各自为战,茶地秘境层出不穷

20年前,易武是普洱茶产业的复兴之地,这里残留着贡茶时代的荣光,吸引来了第一波朝圣的台湾茶人,这里的优质茶资源,催生了99易昌号,99绿大树等名茶。

20年后,当年的易武茶似乎已经变了模样,人们不再用“易武正山”“香扬水柔”等字眼去形容最顶级的易武茶,取而代之的是“薄荷塘”、“哆依树”、“铜箐河”等小微产区茶。

为什么如今的易武,会变成一片割裂、破碎的茶产区的模糊统称?这种变化又会给茶区,茶农,玩家,茶企乃至整个茶区什么样的变化?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易武的小微产区化。

碎片化的易武微产区

地脉相连,口感相近的茶山,会因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合并成大产区,如大班章茶区,滑竹梁子茶区,而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细分,大产区里又会分出诸多口感独特的小茶区,而在易武茶上,这一规律体现得淋漓尽致。

2007年以前,市场普遍认为易武茶的代表是“易武正山”,2008年以后古树茶的价值被逐渐挖掘,市场上开始有意识地逐步细分山头,其中易武茶一马当先,将整片茶区按村寨划分,出现了如今知名度很高的易武“七村八寨”。

其中,七村是指: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曼撒村;八寨是指刮风寨、丁家寨(瑶族)、丁家寨(汉族)、旧庙寨、倮德寨、大寨、张家湾寨、新寨。


而到了2013年左右,随着名山古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大量有钱有闲的外省茶友涌入山头,本着“食不厌精,味不厌细”的玩法,这群玩家开始在自己的圈子里吹捧荒山、野放、高杆,不断追逐普洱茶的极致风味,不过由于缺乏利益驱动,这一时期茶商茶企还很少参与。

2016年左右,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为了宣传营销,茶商和茶农也加入了这场角逐,而易武茶则成为了这场风潮中的中心,从村寨级产区中再次细分,比如落水洞里分出的郑家梁子和陈家凹子,丁家寨按常居民族分出的汉寨和瑶寨,其中汉族寨又分出香樁林和一扇磨,而瑶寨以弯弓声名最著,以至于现在的弯弓都分出了上寨和下寨。

而近些年来,易武的小微产区分化不仅没有停止,反而随着玩家和茶商的深挖而愈演愈烈,不断迎来概念热炒期,光是一线山头里就有白茶园、铜箐河、冷水河、白沙河、天门山等等,前些年间,弯弓茶区里的一小片被称为“薄荷塘”的茶地,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遍茶圈,成为了与弯弓、落水洞、茶王树等并称的易武高端古树茶代表。

悄然改变的供求与市场

从大产区到小产区,到微产区,到超微产区,到方圆不过数十亩的茶地,再到细分至“某某老街一棵树”“某地十棵树”,直至某棵特定的高杆茶树,易武产区这种碎片化趋势所带来的小微产区茶叶,不仅改变了易武茶的样貌与口感,也对易武的供求关系与市场生态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首先,易武小微产区的存在,一定是有其合理性的,其中如薄荷塘、白茶园、哆依树、铜箐河等附近几乎都分布有河流,加之处于低纬度、高海拔的山坳,水土保湿、叶面保湿良好,易于微生物滋生,昼夜温差大,基本上都能保持小范围立体气候,呈现出明显的独立风味,在口感对比上很容易出类拔萃。


我们不妨以两种时期的易武茶代表——麻黑古树,薄荷塘一类为例加以分析,麻黑古树入口甘甜柔和,香扬水柔,是大众印象中的易武风格,而薄荷塘一类入口即甜,水路细腻,汤感甜柔,两种茶的品质都无可挑剔,但在口感体验上,薄荷塘确实是更胜一筹的。而对于无需考虑性价比,只追求极致风味的玩家来说,选择哪类茶自然无需多言。

后来茶企茶农也参与进来,是因为小微产区的产量少,价格高,品质优,是非常好的宣传案例,茶地秘境层出不穷,又能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热点和营销策略,满足茶客们越来越高的口感需求。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很多小微产区的春茶产量不过数百公斤,有时连玩家圈子的需求都满足不了,成品茶也基本只在内部消化,严重缺乏流通性,而出了这个信任圈子,原料真实性又非常难保证。

对于追求规模化的品牌茶企来说,做小微产区和山头茶也是一大痛点,选择做,产量受限、地域受限,也就无从走品牌化路线,不做的话,又没法兼顾产品线,满足市场的需求。

而且,头波春茶古树占比少,价格也不稳定且十分透明,在量少的情况下,基本无法保证茶企的利润,因此除少量的营销宣传活动外,近几年来品牌企业很多都选择避开与玩家群体的竞争,小微产区基本难觅其踪影。

在极致玩家与品牌茶企的夹缝之间生存的小微产区原料供应商的处境,或许更能说明小微产区茶的现状,春茶季时,很多农户的家里,一早就围坐着等待鲜叶的茶商们,像是在等待开盘的赌徒,时间一到,茶农拎出几袋鲜叶,给到不同的茶商。

有时,台面上的价格,也并非交易的唯一依据,为了打通茶农这条供应链,之前有人上门攀关系,拜把子,喝烈酒,有人费劲心思请茶农全家去外省旅游,最后得到的往往也只是几袋鲜叶,只能作为礼品送给大客户,没办法,产量实在是太少了,只能仅限于小圈层玩家,对于整体市场而言价值不大。

对于茶叶品质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高昂的售价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茶农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采卖品质较差的雨水茶和秋茶,不加养护地过度采摘,茶树得不到休养生息,长期下来品质肯定会回落,实际上薄荷塘茶叶品质的连年下滑,已是茶圈不争的事实。


初级看树、中级看山、高级看艺。中国茶类从来都不是靠区域区分的,对于茶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小微产区也对整个业态产生了一定冲击,茶树过度开发,茶区生态难以持续,茶叶品质难以为继,普洱茶的陈化价值也会难以实现。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于易武的区域品牌战略而言,小产区的兴起,很容易使人只知薄荷塘的极致风味,不知整个易武茶在历史上确立下来的味觉系统,如今的小微产区茶是高端普洱茶,也是适合即饮的快消茶,很少有人会留存多年,

也许,在多年以后,曾经的高杆古树会因过度开发而不断消亡,昔日的小微产区也不再有人提及,当年的顶级薄荷塘古树茶也无一留存,那易武碎片化的诸多山头,或许会向如今的号级茶一样,化作被尘封的历史,成为空洞的回忆....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郑少烘——他的易武,他的岁月

  记得两年前第一次跟郑少烘先生面对面的时候,他闲聊起想请人写一本关于易武的书,将这么多年易武山野问茶的岁月,对于易武的风土探索和理解,记录并传递。我说:“如果要写易武,没有人比您更合适!”  

  他以茶为诗,书写易武

  “歌诗合为时而著,文章合为事而作”。易武,不是游走于笔墨之间的文人风情,而是行走于沟壑林间的山野岁月。易武,不是幻生于脑海的云雾缭绕,而是时间沉积出的古道茶香,岁月知味。  

  《易武》,有茶的山野,更有山野的诗意。法学毕业的郑少烘先生,善诗书、善国学。将山林树木,以诗意的解读和书写,易武便生出山野的浩然之气,人文风骨。“行尽九州、无言心许”,一曲《水龙吟》赋就同庆河的云海苍茫,带你神游八表。“晓色云开、春随人意”,秦少游的《满庭芳》让花香带的易武春光无限,化作作者笔下的“烂漫不过世间花,丝丝如心一壶茶”。流淌着易武正山血脉的蜜香带,则是大多人心目中最初始最纯正的易武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样的联想,比喻,会意,在本书中随处可见,信手拈来。《易武》,有原始雨林的野意,也有诗词歌赋的雅意。《易武》,是普洱茶的诗和远方。

  他以风土为密码,解读易武

  彩云之南,万物痛快生长。从第一次寻源易武开始,他就被澜沧江畔的山水长卷所吸引,再也无法离开。这一驻留,就是15年的时光。  

  因痴而穷根究底的郑少烘,在蔓延发酵的普洱茶香中,从谨慎与缜密的城市法人(法律人士)变成了钻山越林的山里法人。从诗词里的山河,走向真正的山野;从研究书法的风骨,转化成为研究易武的风土;这其中的风雨周折,大概也只有作者自知其味吧。  

  从“纯正易武”到“看得见的转化”,从解析易武的三大香型带到破译易武的风土密码,易武到底凭什么能够“越陈越醇厚”?《易武》用它的茶山地理,风土人情,告诉你答案。在七村八寨里找不到名分的山头,成为微产区,造就了普洱茶新的传奇。十年前不为人知的弯弓,茶王树,薄荷塘,百花潭,到如今一茶难求,望尘莫及。这都与作者息息相关,随作者从山野走出进入人们视野的,还有那一棵棵令人震撼的高杆古茶树,矗立在小微产区的山头,汲山涧雨露风土之味,一山一味,自成传说。

  要想知道这些奇葩的味道,或许读完《易武》之后,你可以好好跟作者聊一聊。

  他以人为传,致敬易武

  易武是经典普洱的原乡,《易武》是易武茶的易武,也是易武人的易武。  

  茶者,人在草木间。茶离不开人,作为贡茶之乡的易武,不仅因茶而聚,更因人而聚。《易武》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易武,数千年的历史洪流中,所有与易武相关的人,都值得浮一大白,且歌且吟。为易武茶人修传,需要的不只是认知,更重要的是胸襟。  

  群贤汇聚,星火燎原。为易武复兴做出贡献的先行者,茶痴与茶人,茶商与茶企,都在经典与传承中,为后人建立起与易武的链接。改土归流后的第一任土司伍乍甫,百年龙马同庆号巅峰时期的掌门人刘揆光,“瑞贡天朝”的进士车顺来,这些活在地方志或者是遗史中的名字随着《易武》跃然纸上,而关于吕礼臻、陈怀远和詹英配还有更多当代茶人与易武的故事,除了本书的浮光掠影之外,更需要等待有心人的记录与解读。

  《易武》以人为传,礼赞古往今来继往开来的那些有名与无名之士,致敬易武。

  他以岁月知味,证道易武

  易武是经典普洱的原乡,《易武》是郑少烘先生的修行,来时路十五载,用它自己的话说:“前行之路,未敢稍歇”。  

  《易武》也是郑少烘先生的岁月知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将对易武风土的理解,对易武的热爱,物化为一饼饼茶,醇厚了岁月,香远了时光。从易武古树到名山极品,从小微产区到易道易德,《易武》便是岁月知味15年的缩影。  

  一个人有多少个15年?又有多少人,愿意执着地以15年乃至更久的岁月,无惧风雨,一路笃定的要去完成一件事?遍览晨昏的云霞明灭,探索风土地理的核心价值,再造传世经典的印级茶和号级茶,发掘更多的小微产区,15年来,作者带着一群热爱易武的人,在茶马古道之上,在山野秘境之中,不断的去探索,去呈现易武的更多可能。  

  岁月沉积,人生知味。易武,不仅仅是普洱茶的原乡。易武,更是普洱茶的起点,这起点之后,蕴含无穷可能,不管是大器晚成的醇厚熟茶,还是本真之味的阳光易白,都给予易武茶不同于传统的别样风情。而关于易武转化的尴尬期或是稳定期,都需要在时间的检验下,自现芬芳。  

  历久弥香,源于本味。这就是岁月知味,也或许是郑少烘先生想通过《易武》,给喜欢易武的人,所传递的那抹茶香和书香。

  来源:岁月知味

探险易武秘境——与同庆河比邻而居的金厂河桃子山

一直都觉得对于普洱茶来说,易武国有林是一个宝藏,这里有着许多值得人一再探寻的好茶,这一次我们的目的地是与同庆河比邻而居的金厂河桃子山。或许对于很多茶友来说,金厂河桃子山仍旧有些陌生,其实如果不是对易武国有林有很深认识的人或者是常年钻山的茶人,都不一定知道。

桃子山是金厂河片区内国有林中的小片茶地,向北靠近刮风寨,翻过蚂蝗箐就是铜箐河茶区,自然生态保存完好,也可以说是整个金厂河最好的古树茶山。相比同庆河来说,这里的茶树会更集中一些。任何一个到过这里的人,只要看到过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原始森林的风貌,都不会怀疑金厂河桃子山的潜力。


易武的国有林茶地,似乎就没有哪一块是很轻易便能到达的,而同庆河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路程艰险制作困难也是公认的,与他比邻而居的金厂河桃子山自然也不会例外。与汉寨的茶园不同,金厂河桃子山这样的瑶寨茶,茶地与寨子的距离通常都很远,一来一回常常要用去一天的时间。

由于的整个采茶的路十分难走,所以需要很早就出发才能来得及进行初制,去茶地的路需要沿着河流逆水而上,之后的山路更是需要瑶族朋友带上砍刀开路,路途异常艰险。再往里走更是风景佳木,参天大树屹立,一条大溪流从高处蜿蜒而下,让人有深入桃花源的感受。



金厂河桃子山与同庆河比邻而居,两个地方的古树茶皆各有特色,金厂河桃子山的茶树以柳叶形和长椭圆形居多,与同庆河一样都属于易武茶中不多见的“烈性”茶,相比来说苦的滋味比同庆河稍弱一些,但甜度颇高,同时又不失易武国有林张扬且具有冲击力的野性,鲜叶的重量比传统的易武汉寨更沉,这也说明了茶叶内质的丰富度更高。

我们一路徒步上爬,古林密密丛丛,阵阵林间微风拂面。茶树从古至今一直处在荒养的状态,也成就了迷人的山野气韵,由于这些茶树都很高,所以采摘也是很艰难的,当然近些年为了保护茶农,避免在采摘茶叶的时候受伤,也会搭一些简易的架子,而摘完茶,一人几公斤的鲜叶又一步一步顺水而下背出茶地,再马不停蹄的赶回去进行初制。



易武瑶区国有林内的茶是孤傲的,不仅是因为口感,也因为这让人望而却步的艰难制作条件,一路走来有的地方更是羊肠小道,只能一个人一个人慢慢往上往下挪动。走过采茶的路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样的好茶为什么总是藏在深山无人识,制作困难,产量少,这就是金厂河桃子山迄今为止不被更多人熟知的原因。


国有林内的很多茶地都是瑶族转山打猎时发现的,易武国有林内很多微小产区的茶地名字,如果不是常年钻山熟悉山头的人,就连很多茶商也是很陌生的,所以这些茶园通常开发较晚,人为干涉少。茶园植被没有更多的破坏,摘采系数不多。

同时由于茶山路较远,所以这样内涵物质丰富的茶园得以保留,想要找到这样的茶地,没有捷径,只能坚持常年往山里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寻觅到这些尚未被过渡开发的微小产区。

国有林指的并不是茶树是属于国家的或是国有保护区,而是原始森林的国有保护地,私人不能私自乱砍,乱伐,乱开荒种地。茶树就是顺势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顾名思义它是杂草灌木丛生的深山老林,也就是《茶经》所记载的:阳光漫射、五行共生的地方,这说明了杂生林具有日照系数低、自然环境较好,茶树生长缓慢的特色。国有林的形成有着历史的机遇及环境的偶然,但它对于我们后世的做茶人与喝茶的人来说,却是一个特别的恩赐。这样的原始森林的存在证明了易武茶区的开发开发历史是十分漫长且古老的。


几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有奇异多样的植物、色彩斑斓的野花,有山有水,还有着卷曲盘旋的巨藤,森林中一些古老的大树横凹倒下,显然已经死亡,枯朽的树干和粗黑的根须,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诉说着一段古老悠长的森林历史。而更多的绿叶新芽,生机勃勃,蓄势待发,承朝阳、滋雨露,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层层落叶踩上去松软无比,从出生到死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命轮回。

瑶区在易武来说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元素,除了好的生态以外,开发的时间也比汉寨晚,再加上林象与植被的情况很好,日照系数也很合理,茶树的生长速率较慢,所以相比传统的易武汉寨或是易武村寨周边的茶,这些易武瑶寨原始国有林茶质的丰富度、甜度及口感的强度,整体都会表现得更优秀。

这也是我们这几年来减少了易武汉寨,更趋向于瑶区杂生林国有林微小产区的原因,相对于管理得很好的汉寨而言,瑶区原始林难走得多,但环境也更加自然,更多了那种自由不羁的山间野韵。

找到约13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