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野生大叶茶树

找到约1,212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神奇的云台山大叶种

安化茶叶资源丰富,产茶历史悠久,其品质之优,世人皆知。在上个世纪50年代,茶叶专家在云台山发现了一种优质野生大叶茶树,推动了安化黑茶的飞速发展,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云台山大叶种”。

其实,早在1935年《湖南茶产概况调查报告书》中所调查的52个产茶县中,大部分有“安化种”的记载。

1954年,毕业于中国茶叶学校的肖金群分配到安化县茶叶局。他在安化云台山赵家坪附近一带发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野生大叶茶树,后经采样送北京专家确定为大叶种。

▲云台山大叶种发祥地——赵家坪茶园

1957年,湖南省农业厅组织茶叶专家朱先明、王威廉、萧玲等10余人,先后到安化调查茶树品种,于云台山脚的空洞岩一带溪谷两侧发现了这种野生大叶茶树,叶片最大竟达20厘米,专家们眼睛一亮,知道这应该是传说中的良品野生大叶种,于是连夜向省厅汇报,省厅指示迅速组织工作队驻地实验培植与推广。

1959年,云台山赵家坪修建了云台山茶场赵家坪初制厂,年茶产量达1200担,是当时安化县的第二家茶叶加工厂。新成立的赵家坪初制厂成就了安化茶叶历史上最光辉的时刻,绿茶极品“安化松针”由云台山大叶种改良试制成功。“安化松针”献给毛主席品鉴,受到主席嘉奖,并通过其秘书回函。

1960年,湖南省高桥茶叶试验站王威廉与长沙农校刘英湘、胡美华等师生30余人,通过对安化的高山和低山茶树品种的经济特性进行比较,首次提出了“安化云台山大叶种”这一品种概念。

1965年,在福建福州召开的“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及利用学术讨论会”上,安化云台山大叶种被列为全国第一批21个群体名优茶种之一,并正式命名为“云台山大叶茶”,被写入大学教科书。

1984年,在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安化云台山大叶种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为“云台山种”(云台山大叶种)为国家品种,编号GS13024-1985。

作为安化茶群体品种之核心,安化云台山大叶种还被国家评定为八个大叶茶品种之一。这种原始的大叶种,品质较其他茶种有何不同?它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来源:云上茶业

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一味追寻野生古茶树,可是你不懂它

演化是茶树形态特征、生理特征、代谢类型、利用功能在地理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所发生的连续的和不可逆转的变化。

 

茶树的演化

  连续的和不可逆转的变化  

茶树起源大约在渐新世。起源地处在云贵高原的主题部分。

 

由于地势升高以及冰川和洪积的出现,形成了断裂的山间谷地,使本属同一气候区的地方出现了垂直气候带,即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茶树亦被迫出现同源分居。

 

再由于各自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茶树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物质代谢等都逐渐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

 

 

如位于热带雨林中的茶树,形成了喜高温高湿、耐酸耐阴的乔木或小乔木大叶型形态;位于温带气候条件下的,则形成具有耐寒耐旱的特性,茶树朝灌木矮丛小叶方向变化。处于亚热带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介于两者之间。

 

上述变化在人类引种、选择、杂交等的参与下加快了进程,终致形成了千差万别的生态型,这也是云南等地现今同时存在乔木、小乔木大叶和灌木中小叶茶树的原因。

 

 

茶树演化的类型

  连续的和不可逆转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树型有乔木变向小乔木型和灌木型,树干由中轴变为合轴,叶片由大叶到小叶,花冠由大到小,花瓣由丛瓣到单瓣,果由多室到单室,果壳由厚到薄,种皮由粗糙到光滑,酚/氨由大到小,花粉壁纹饰由细网状到粗网状,叶肉硬化细胞由多到少(无)等。

 

茶树性状演化是不可逆转的,如灌木中小叶茶树即使生长在热带雨林条件下也不会出现乔木大叶茶树的特征特性。

 

 

◆野生型茶树

 

亦称原始型茶树。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具有原始的特征特性;乔木、小乔木树型,嫩枝少毛或无毛;芽叶中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等俱全,茶氨酸和酯型儿茶素含量偏低,苯丙氨酸偏高;成品茶多数香气低沉,滋味淡薄,缺乏鲜爽感。

 

长期生长在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生态条件下,且多与木兰科、壳斗科、樟科、桑科、桦木科、山茶科等常绿宽叶林混生。由于保守性强,人工繁殖、迁徙成功率较低。但较少罹生病虫害。

 

 

植物学分类多属于大厂茶(C.tachangensis)、大理茶(C.taliensis)、厚轴茶(C.crassicolumna)、老黑茶(C.atrothea)等,代表的古茶树有师宗大茶树、巴达大茶树、法古山箐茶、屏边老黑茶等。

 

◆栽培型茶树

 

亦称进化型茶树,主要特征特性为:灌木、小乔木树型,树姿开张或半开张,嫩枝有毛或无毛。

 

芽叶中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等俱全,茶多酚含量多在15%~25%,氨基酸在2%~6%,氨基酸和酯型儿茶素含量较高,苯丙氨酸偏低。

 

 

栽培型茶树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条件下形成的,变异十分复杂,它们的形态特征、品质、适合性和抗性差别都很大。

 

就主体特征看,在植物学分类上多属于茶(C.sinensis)、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和白毛茶(C.sinensis var. pubieimba),代表的栽培品种有鸠坑种、勐库大叶茶、乐昌白毛茶等。

 

 

从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渐进过程和分布广度推测,现今的栽培种主要是有大理茶等演变而来的。

 

从形态特征的相似性和生长区域的相同性来看,普洱茶与大理茶的亲缘关系比茶更亲近,也即先有普洱茶再有茶,茶应是普洱茶的变种。这种关系颠倒的原因是由于在茶树的分类史上先有“sinensis”,再有“assamica”之故

来临沧万亩千年野生古茶树林,感受古茶文化

“磅礴大气的澜沧江从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一路走来,含情脉脉的小黑江从茶香飘逸的冰岛山峦轻盈而至,交融并蓄成就了唯美双江。”临沧市文化旅游专场推介会上,推介人向大家重点推介了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双江因茶而闻名,境内勐库大雪山栖息着目前世界上生长海拔最高、密度最大、抗逆性最强、分布最广、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的1.27万亩千年野生古茶树群落,是世界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千年藏身茫茫云海,厚德载物,润物无声,冰岛茶由此名扬四海香飘五洲。

冰岛村,茶人们在长期种茶、制茶、饮茶实践中积淀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冰岛茶被茶叶界誉为“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的活化石”,勐库大叶种茶之极品。

如果想领略、体验古茶文化,可以从昆明出发,一路往西,首站临沧南美乡,感受拉祜族的热情与古朴,喝拉祜族烤茶。之后到冰岛村,观赏冰岛古树沉淀的岁月纹理,品尝大叶种茶的极品冰岛茶。离开冰岛村,在冰岛湖边小憩,去神农祠朝拜茶祖,再去勐库大雪山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探险,最后,前往公弄布朗古茶园景区,入住半山酒店,感受夜的静谧。

另外,也可以从双江出发,到勐库品尝美味的手工米干,去神农祠朝拜茶祖,到冰岛村体验那里的青山绿水和茶香幽境,再到大雪山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行走在勐库大雪山的每一道山梁中,用脚步丈量每一寸风景,看万亩野生古茶树生机盎然,傲立千古。

来源:春城晚报-开屏新w 记者 林舒佳 摄影报道,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8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