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广东普洱茶

找到约3,071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普洱茶仓储发展史

要谈论仓储发展史,我们首先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产销格局。普洱茶有边销、内销与外销。普洱茶的仓储概念是诞生于外销。普洱茶的外销长期以香港的本地消费及转口贸易为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普洱茶的外销史就是普洱茶的港销史。普洱茶的仓储史是附属于港销史的。

这说的是,1950年到1978年的情况。其后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不再是港销与港仓一统天下,其他地方的消费市场与仓储也蓬勃兴起来了。而且外销带来的两次普洱茶热,一次是80年代的西方社会的热,另一次是90年代的台湾热,最终这股热潮传递回大陆,形成了2003年以后的大陆普洱茶热。

普洱茶的外销变迁,其实就是出口转内销线路:香港(1950—1978)——日本、法国(1978—1989)——台湾(1990—2002)——大陆(2003至今)。

下面白马非马,将围绕这条出口转内销路线图,来梳理普洱茶产业的变迁大逻辑。并在产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揭示普洱茶仓储发展脉络……

普洱茶的龙门一跃(三级跳):先后与西方主流健康价值、中国主流文化接轨,并在大陆完成产业链崛起

1978年,有香港茶商将普洱卖往日本,引起了日本的普洱茶热。1979年,甘普尔先生成为了云南沱茶在欧洲的总代理商。这意味着,普洱茶的外销继传统的香港、东南亚市场之后,西方主流国家的市场也迅速打开了。

自1978年开始的普洱茶健康热可以用以下两个故事来说明:

据老茶人邹家驹撰文介绍,香港利丰公司林芝铭小姐用人工发酵云南普洱茶设计了一个冠名“美的青春茶”小包装卖往日本。被世人视为经济动物的日本人很快发现了云南普洱茶的妙用,视其为中国古代传来的“神秘茶叶”。日本媒体介绍,好的云南普洱茶需要两三年发酵期,产量难以提高,货一直不够卖。商家有个通病,东西越少越狂抢。从1978年开始,每届广交会日本商社都蜂拥而至,大肆抢购普洱茶,不问真假不问质量,有数量就行。

据下关茶厂宣传资料,云南沱茶(外销)是下关茶厂开发研制的新产品,三十多年来经久不衰,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该产品1975年开始试制,1976年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首次亮相,并获得外商好评,1979年香港天生行罗良先生陪同甘普尔先生到广州参加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签订了由甘普尔先生在欧洲独家经销云南沱茶的长期协议。之后批量出口,销往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卢森堡以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享有“减肥茶”、“益寿茶”之美称。

如果说,普洱茶的传统外销地区贡献了普洱茶的大众品饮价值,即低档的廉价日常饮料,虽然也有一些有钱人、读书人在喝它,但都是将其当成普通的茶品;那么西方社会则发掘了普洱茶的神奇保健功能,让其脱离了引车卖浆者流的“低级趣味”,与西方主流社会的健康价值接轨,从此普洱茶交了好运。这是普洱茶的第一跳。

90年代,台湾为普洱茶穿上尊贵的文化外衣,让其成为最具历史感、最神秘、最原生态、最具品饮价值的中国茶,不喝显得没文化,不做普洱茶显得没追求,变成投资收藏界的宠儿。台湾人的第二跳之后,就是大陆人在2003年开启了惊天动地的第三跳,让普洱茶红遍大江南北,全国人民疯狂追捧与炒作。

如果说,日本人、法国人玩的是健康股,台湾人玩的是文化股,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股阶段,那么大陆人就将这些概念股进行放大,并落实到强大的普洱茶产业链,让普洱茶真正雄起并傲视中国茶界!

产销格局变迁下的普洱茶仓储发展

建国后,普洱茶的产销格局变迁如下:

1950年——1977年:普洱茶外销香港,做旧技术催生仓储与熟茶事业

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港商主导的香港、东南亚普洱茶市场。这是低档大众口粮茶时代。

五六十年代,云南没有茶叶出口权,故普洱茶的外销产销格局,由拥有出口权的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以及拥有销区话语权的香港人所保持。50年代,香港茶商不但是销售主力军,还是生产主力军。因为50年代初期,他们采用人工做旧技术,复制号级茶,并将快速陈化后的普洱茶大量供应茶楼。由于拥有先进的技术,于是香港茶商向东南亚与广东调原料,生产做旧普洱茶。做旧就是熟茶与湿仓茶的前身。可以说,香港人在五十年代初研制的做旧,开启了普洱茶的仓储时代,以及其后的熟茶时代。此外,越南、泰国的“边境普洱”也在兴起。

五十年代,广东进出口公司的成品茶在香港不太好卖,因为没有经过做旧。广东为打开成品茶市场,于是在50年代后期破译香港的做旧技术,并于60年代初期形成广东普洱茶的技术风格,并将成品茶大量出口香港。在广东普洱茶的冲击下,香港丧失了生产普洱茶的优势,转而大量向大陆进口普洱茶成品。广东普洱茶,是带有广东烙印的熟茶,其跟后来的云南现代熟茶风格差异很大,其采用广东毛茶、云南毛茶与越南毛茶进行发酵,故生产出来的成品,被称为“广云贡饼”。

在云南没有茶叶出口权的年代,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每年向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提供原料,用于生产普洱茶,出口香港。当然,广东公司用得最多的原料还是广东原料,云南青只是配角。广东公司也会向云南计划调拨成品茶,但数量有限。

70年代初期,云南取得茶叶自营出口权,自然想生产成品直接出口,于是派人去广东学习做普洱茶,加以改进提升,从而诞生了划时代的现代熟茶。熟茶在1975年试制成功,通过参加广交会,引起了香港茶商的极大兴趣。香港茶商将云南普洱茶(特指熟茶)出口到日本,引起了日本普洱茶热,并介绍法国人甘普尔来做沱茶,引起了西欧国家的普洱茶热。于是,从1978年起,云南开始在普洱茶国际贸易中崭露头角。但真正取得统治地位还是在九十年代完成的。

1978年——1989年:保健价值逆袭西方社会,肇庆开启普洱茶洞藏时代

这是普洱茶健康价值传播到西方主流社会的时代。也是全国人民都来生产普洱茶,出口日本与西欧的时代。也是最混乱的一个时代,大量过期烘青、炒青用来渥堆生产普洱茶,这样的普洱茶不但不好喝,苦得像中药,而且对身体没好处,这让追求健康而来的老外情以何堪!最终普洱茶因供过于求,以及质量信誉问题在日本等国家销量萎缩。

但因祸得福,过了混乱的八十年代,自然要正本清源,万法归宗,最终奠定了云南的江湖地位。因为,通过市场的教训,商家意识到普洱茶还是云南产的最正宗,因为其有核心武器——云南大叶种晒青原料,以及先进的熟茶渥堆技术。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慢慢就在90年代形成共识,并在2003年以后通过云南茶界的努力争取(制定云南独享的排他性标准),最终于2008年写进国标里——云南之外产的普洱茶,属于非法。

八十年代,云南普洱茶的出口量只能排第二,广东普洱茶出口量比云南大得多。从1980年开始,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海南、江西等地也在生产普洱茶,多的生产几百吨,少的几十吨,甚至几吨,都来蹭普洱茶出口的热度。香港人只认广东与云南产的普洱茶,但为了利润,还是将其他省份五花八门的普洱茶买过来,转手卖到日本等国。

80年代的普洱茶出口热,也让肇庆防空洞仓储横空出世,从而终结了普洱茶只是藏在香港之格局,开启了90年代台湾仓、广东仓、昆明仓、大马仓等早期地域仓储热潮。

之所以出现肇庆仓,是因为80年代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生意太好,要准备的存货太多,仓库装不下,有人打起了防空洞的主意,就诞生了继香港仓之后全球第二个地域仓——广东肇庆仓。

据媒体报道,上世纪80年代,广东是全国茶叶消费大省,还是茶叶的生产及出口大省,肇庆占广东省茶叶出口量的十分之一。作为茶叶货源基地,肇庆每年为省公司采集茶叶超过2000吨,而当时省公司茶叶年存量约5000吨。货源多时,各仓库都堆满了,剩余的只好堆放在公司内的空地上,常常是堆成十几米高山丘似的,上下用油布包起来,但一遇到阴雨天,就必须提前将货物转移。

时任肇庆茶叶公司第一任老总的黄总想到一个办法:租防空洞存放。当第一批送到防空洞存放的普洱出仓后,竟受到了香港买家的一致好评。从那以后,防空洞成了存放普洱的宝地。现在肇庆市城区已有六七个防空洞用来存放普洱。最有名的要数七星岩的象山防空洞,近4000平方米的地方,从1985年沿用至今。不少爱茶人士都十分青睐肇庆的防空洞普洱茶。

资料显示,他们不但藏茶,还利用防空洞恒温恒湿的特点发酵普洱茶。

1990——2002:投资收藏市场启动,地域仓储勃兴

80年代的普洱茶出口西方国家热,引起了马来西亚、韩国人,尤其是台湾人的关注,一些小圈子里开始喝普洱茶。为什么这些小圈子非常重要,因为里面的人大都有经济基础,读过一些书,这些人参与进来,最擅长的事莫过于为普洱茶贴金。如果说,香港人在七十年代后期,将普洱茶的保健功能作为卖点,吸引了日本人、法国人的极大兴趣,从而为原本不入流的普洱茶贴上了神奇功效的金,那么以台湾人为代表,包括韩国人、马来西亚人无疑就为普洱贴上了文化的金。于是普洱茶的历史文化价值、品鉴价值、投资收藏价值、原生态价值被挖掘出来了。

既然谈历史文化,那肯定要寻宗问祖。四川、贵州、湖南、重庆等地的普洱茶肯定要跳过,连生产了数十年普洱茶的广东也要跳过,越南、泰国被归为“边境普洱”也要跳过,要追溯到云南这个原产地来。这还不算,对普洱茶进行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三个时代的断代,认为“一代不如一代”,于是号级茶被神话,被这些有文化的喝茶人、研究茶的人、卖茶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于是他们要去云南寻根,一定要跑到普洱茶的龙兴之地——易武看看。1993年,全球首次破天荒的普洱茶国际研讨会在思茅召开,为他们来云南寻根大开方便之门。其也通过到易武凭吊与复制老字号的辉煌,续接了普洱茶的先天祖气,从此普洱茶打通了任督二脉,凭借文化普洱的名义,在中国茶界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普洱茶大时代……

台湾人的加入,让89年萧条下来的普洱茶市场,又热闹起来。90年代的普洱茶产销格局是,云南生产,地域仓储开始遍地开花,台湾玩文化,主导产业话语权。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台湾普洱茶靠文化起家,但真正将台湾普洱茶市场推向高潮的,还是普洱茶神奇的疗效。

台湾茶人石昆牧在《真实的台湾与普洱茶近年史》一文中说:

台湾普洱茶收藏,起于邓时海教授于1991—1994年间开始系统整普洱茶历史与部分茶品。此时有—群台湾政商、学界、医界、宗教界、IT界等爱好者开始收藏。1995年12月《普洱茶》一书正式发行,开启普洱茶茶品系统研究之始。

时任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卫生署参亊孙露西教授于1993年开始研究普洱茶,证实1986年法国研究报告,普洱茶能降低三酸甘油脂与胆固醇,其效果比西药安妥明还快且无副作用,1999年媒体公布此份研究报告,瞬间台湾普洱茶市场兴起,也带动1995年12月邓时海教授出版《普洱茶》一书的销售及影响。1999年是台湾普洱茶兴盛始启!

台湾普洱茶崩盘,是因为香港媒体于2001年勘查港粤普洱茶湿仓,又前往云南国营厂,由谢姓廖姓台商带领进入参观紧压车间、渥堆车间、毛料仓库。而后在11月周刊发表,极其丑化,中伤普洱茶制作、紧压、仓储。兴也健康,败也健康,台湾普洱茶市场至此崩盘。然而紧接著,2002年广东市场兴起!

地域仓储之所以在90年代开始遍地开花,是因为台湾人开启了普洱茶投资收藏时代。以前普洱茶藏在香港,是一种以品饮为目的的快速仓储陈化技术。也就是在高温高湿的仓库存放三四年,茶叶变旧了,就大量上市交易,用来品饮消费。香港人已经将茶叶快速转化了,可以现喝,大家没有必要买一大堆茶,摆起来慢慢喝,都是喝多少买多少,其他地方也就没有建仓的动力。

总而言之,90年代之前,普洱茶是低值消费品,普洱茶的产业链条形成了生产与仓储专业分工之格局。也就是云南与广东作为生产方,为降低库存,增加资金周转率,往往以销定产。也就是生产方靠规模产量、资金周转与低库存赚钱,而香港人通过仓储再加工赚钱。普洱茶才生产出来,是半成品,要通过仓储才是成品。这样一来,大家分工明确,各赚自己应该赚的钱,配合非常默契,即云南、广东赚半成品加工的钱,香港赚仓储后期加工的钱!

但80年代中期横空出世的广东肇庆仓打破了“大陆生产,香港仓储”之格局。肇庆仓的出现,开始是偶然出现的“基因突变”,因为仓库不够摆,将茶叶放进防空洞。不料香港人非常认同防空洞仓储。加上80年代香港的地价房价已经很高了,大规模仓储茶叶变得不经济,其恨不得能找到新的“小弟”来替代自己仓储。有了港商的大力支持,以肇庆为代表的大陆防空洞藏茶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广东不但肇庆,而且其他地方也在探索洞藏,昆明也有圆通山防空洞藏茶。在很长一段时间,连云南产的普洱茶,都要拉到广东肇庆洞藏一段时间,再销往香港,从而开启了继香港仓之后的普洱茶洞藏时代。

与此同时,云南人也没闲着。80年代普洱茶生意非常火热的年份,加上特区建设热,云南省茶叶公司就想到离香港最近的深圳特区淘金,这样既把茶叶出口生意做了,为国家赚取宝贵的外汇,又支援特区建设,是不是很爽的事!于是,1988年底云南茶叶公司在深圳设立子公司——深圳富华茶叶公司,以富华公司定制茶的名义开发香港市场。因富华公司在深圳有仓库,普洱茶在仓库里放一段时间,再运香港,故非常受茶商欢迎。富华公司的仓库,可以算深圳仓的鼻祖。现在深圳房价这么贵,在深圳大规模藏茶不经济,早年深圳还是为普洱茶仓储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

到了90年代,普洱茶的投资收藏价值被台湾人挖掘起来,那些在销区收藏茶叶的人,肯定要建仓,从而推动台湾仓、大马仓、韩国仓等等地域仓之兴起。我们可以看到,香港之外的地域仓兴起,开始是为了货物周转(中转仓库)与降低仓储成本(相比香港仓储费用极低)——肇庆仓,后来是为了投资升值。

投资收藏推动年份茶交易火热,台湾人、马来西亚人等普洱茶新贵,不但到香港淘老茶,也跑到云南找茶。但云南省公司与茶厂没有仓储成品的传统,除了积压的滞销货外,其提供的都是新茶。而且他们经常跑云南也辛苦,而且增加差旅费,也需要在昆明有合作伙伴帮他们组织货源。于是,昆明的一些茶商抓住这个巨大的商机,一边帮外商向厂家下单定茶,一边在昆明建仓存储年份茶,卖给台湾人、马来西亚等外商,在淘了普洱茶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在90年代开启了昆明仓时代。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随着90年代兴起普洱茶投资收藏热,复制号级茶、印级茶、早期七子饼茶成为了一门非常赚钱的生意,大量的假老茶就是在90年代到21世纪初生产出来了,让人趋之若鹜,奉为神明!直到现在做假老茶,还是一门赚“白粉的利润,不用操杀头的心”的“绝好”生意!!

2003——2007(仓储的大盘时代):大陆普洱茶兴起,普洱茶进入了干仓时代。

虽然普洱茶进入了干仓时代,但直到2008年之前,市场上的茶品良莠不齐,湿仓茶可以说泛滥成灾。

这里要说一下香港传统仓储的霉变现象。香港的完整仓储是由入仓与退仓构成。入仓,就是将茶叶放入密封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让茶叶快速转化。在入仓过程中出现发霉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因为其原理跟熟茶渥堆一样,都要利用微生物来发霉。对霉要一分为二来看,益生菌我们欢迎,杂菌与腐败菌要控制在食品安全范围之内。在密封的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茶叶转化其实是很难控制的,在产生大量的益生菌的同时,也会滋生许多杂菌与腐败菌。我们通常说的“霉变”,是指杂菌与腐败菌多的情况。对于入仓后有一定“霉变”的茶,就要用退仓技术来清除杂菌与腐败菌。在通风透气、温湿度降下来的环境下,茶叶中的微生物会继续变化,益生菌会增多,杂菌与腐败菌会减少。当杂菌与腐败菌在安全范围以内,我们就说仓退得干净,在安全范围以外,就会觉得仓味重,仓很难退干净。

所以,我们对湿仓茶要科学辨证地看,不能一棍子打死。高温高湿只是表象,怎样将杂菌与腐败菌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才是关键。现在香港的仓储技术已经在湿仓基础上进化,变得安全可控得多,不能简单的说港仓一定就是湿仓茶。即便是湿仓茶,也要辨证来看是否可以喝。

干仓不需要退仓,因为其没有入过高温高湿的仓,其主张茶叶密封自然存放,将湿度严防在75%以下,湿度低了许多,茶叶的微生物作用就没有湿仓茶激烈,也会产生不同于湿仓茶的菌群,以益生菌为主,杂菌、腐败菌少。这就是干仓茶为什么闻起来没有刺鼻的仓味的原因。最多是茶叶存放久了比较沉闷,需要在通风透气环境下“醒茶”。

为什么会出现干仓概念,是因为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存茶,茶叶虽然能快速转化,但茶叶往往会霉变。在普洱茶不值钱的年代,消费者认为其就是一种低档的东西,便宜就好,品质没必要去过多追究与较劲。

但日本人、法国人把普洱茶当保健品卖就不一样了。如果普洱茶过不了安全关,老外是不买账的。于是我们看到80年代做了普洱茶的药理实验,证明对人体有益,特别是“降三高”作用明显。为消除日本人对“发霉”的误解,就要研究微生物怎样参与后发酵,以证明“发霉”是健康安全,对人体有益的。

从70年代末期开始,普洱茶的加工与仓储已经提升到食品安全、保健价值的高度上来。90年代,台湾人在宣传普洱茶的品鉴审美价值、越陈越香价值,其对普洱茶的要求,不但是健康、安全,还要好喝、颜值高,越存越好。显然香港传统的高温高湿存茶,无法满足这一消费升级之需要。于是在九十年代酝酿,到了2001年市场上开始出现了干仓概念,并将香港传统仓储贬低为湿仓。

2003年大陆普洱茶市场兴起,开始大家受香港传统仓储影响深,随着干仓概念的普及,到了2005年以后,干仓取代了湿仓,成为行业共识

2003——2007年,是普洱茶仓储的大盘时代,臧品良莠不齐,只要是片树叶子,说是普洱茶,都会有人要,傻傻收藏起来,期待若干年后解决女儿的嫁妆,与自己的养老问题。虽然2005年以后干仓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用湿仓茶来投机获利的还是非常多,也就是说那是湿仓与干仓并行其道的年代。在这个年代,天量茶叶存放在东莞,东莞也取代了香港、肇庆,成为了藏茶之都。

2008——2014(仓储的小盘时代):自然仓大行其道,科技仓引领未来

2007年,普洱茶价格冲顶暴跌,市场上的天量库存动不了。于是普洱茶进入了小盘时代,也就是选择古树茶、品牌茶来建仓。这时普洱茶也进入专业仓储时代,不但以东莞为代表的广东仓技术成熟,而且北方仓、西北仓、华东仓、华中仓,等各种销区地域仓兴起来了,原产地仓储也在兴起,勐海仓、思茅仓、景谷仓、临沧仓等等不一而足。

这个时期,不再是湿仓与干仓并行,而是干仓一统天下,大家都有意识地选择干仓存放,并摸索出干仓自然存放之道,于是各地的自然仓成为最主流的仓储形态。与此同时,人工控温控湿的技术仓也在兴起,并研究微生物与仓储的转化,打造科技仓。

被否定的湿仓,在这一时期借助技术仓之名义,获得新生。高温高湿虽然有弊端,但其能让微生物大量繁殖,加快茶叶转化时间。那我们通过技术手段,让微生物大量繁殖,又让杂菌与腐败菌控制在食品安全范围以内,这就是技术仓兴起的原因。目前自然干仓大行其道,随着微生物科学深度介入普洱茶的后发酵,技术仓已经披上最时髦的外衣,将以科技仓的名义,在未来与自然仓并驾齐驱!定向培育与选择菌群就是黑科技之一,也就是今后你需要什么样风味的普洱茶,我都可以通过菌群的定向控制,来按需制定微生物配方及仓储模式,以陈化出消费者需要的口感……

2015——(健康仓时代):大健康产业与年份茶交易催生新型仓储概念

2015年以来,有三个东西需要关注:

一是普洱茶作为大健康产业,未来前途无量。

这样,普洱茶仓储将迎来健康仓时代。以后各种仓储概念会弱化,会形成自然存放与人工深入干预两大流派,不管采用何种仓储模型,其最终目的都是回归到健康之道,这就是未来将进入健康仓时代之原因。

二是普洱茶告别卖新茶的“速成普洱”时代,重回年份茶交易体系。

过去的传统工艺强调普洱茶是半成品,所以其需要通过后期仓储来将普洱茶养“熟”(不是指熟茶,是指仓储陈化的后熟作用)。只有经过“后熟”的普洱茶,才是普洱茶成品。

2005年以后,流行卖新茶,无论生茶还是熟茶的工艺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这

其实是“速成普洱”,即为了让普洱茶能尽快好喝,尽快上市交易,改变了以前的“半成品”工艺。

在生茶方面,许多人将前发酵的萎凋、渥红、闷黄、摇青工艺,绿茶的高温提香等带入普洱茶的初制中来,这些绿茶化、红茶化、黄茶化、乌龙茶化的工艺窜进来,虽然新茶就能做到苦涩度低、香甜柔,适口性好,适合现喝,但缺乏后期陈放价值。

在熟茶方面,传统工艺以轻发酵、适度发酵为主,2005年以后为了让熟茶做出来马上能喝,能尽快上市交易,采用了重发酵技术。重发酵的熟茶,口感顺滑,适口性好,发酵出来,摆放几个月就可以喝。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香气不够,喝了口腔有点干燥,没有回甘,后期转化空间不大。而轻发酵的熟茶,才做出来不好喝,需要长时间后期转化才逐渐变得越来越好喝。转化到位的轻发酵熟茶,香气好,回甘生津,具有极高的品饮价值。

今后,普洱茶要重新回归半成品工艺,让半成品在通过后期仓储熟化为成品,并形成绝大多数的新茶、中期茶以品饮消耗为主,少量精品茶长期收藏的格局。

也就是,新茶品饮消费,以前发酵与绿茶化的创新工艺为主,其适合现喝及三到五年之内喝掉。(占40%)

中期茶以传统普洱茶半成品工艺为主,后期仓储五到十多年,转化到一定程度,大量品饮消费掉。(占40%)

挑选少量精品茶长期收藏。(占20%)

三是仓储形成金字塔结构:原料仓、流通仓与精品仓各安其位

仓储有三个层面的东西,一是原料仓,这是料头与生产厂家的战略性收储,以应对原料市场价格的波动,以及为拼配储备原料。二是流通仓,其模式是仓储两到三年,最多七八年,然后大规模推向市场,其是快速流转,走大货的模式。而且其是一边仓储,一边卖茶,只要有客人要,不管是新茶还是中期茶,都很乐意开仓放粮。第三个层面是精品仓。仓储要大幅度升值,必须物以稀为贵,显然不是大货,而是精品才有长期存放的价值。大货还是要在流通仓快速变现。天量的莞仓,为什么卖不起价,变现难,其实就是搞混了流通货与投资货,大量的流通货长期投资,这无疑是莞仓的悲剧!

流通仓与精品仓可区隔建仓:大货存流通仓,以卖新茶与中期茶为主,有长期陈化价值的优质茶品入精品仓,以卖中期茶与老茶为主。二八法则,将成为普洱茶仓储发展的主流:仓储二分精品收藏,八分大货流通。

如今,普洱茶仓储已是三足鼎立,即勐海是原料仓的高地,东莞是速成仓的高地,昆明是慢养仓的高地。至于流通仓这块,勐海会形成原产地流通仓,东莞会形成速成流通仓,昆明会形成“互联网+流通仓”。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无仓不普洱:仓储与普洱茶在当代的复兴

1、“做旧”催生庞大的现代普洱茶产业

普洱茶的仓储史要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1949年底到1950年,普洱茶的原产地——云南解放,一些在云南生产与经营普洱茶的老字号纷纷关闭,其经营者及其家族纷纷“跑路”到大陆之外。剩下在云南坚持做茶的民间商号,也先后经历了公私合营、茶叶的统购统销,被国家“混改”成国营经济,或者被直接抛弃了。

香港与东南亚一带,是普洱茶的传统销区。原产地的生产格局被革命了,也就喻示着民间私商主导的普洱茶号级茶时代的终结,进入了国营大厂与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主导的印级茶、七子饼茶时代。五十年代初期,一些老字号的茶品因停产而断货,而消费者还想买这些茶,很难得到的东西肯定紧俏,价格猛涨。香港的茶商抓住了这一商机,开始仿制宋聘号等老字号茶品供应市场。与此同时,相比红茶、绿茶、乌龙茶价格高,普洱茶因物美价廉、耐泡,成为了供应香港茶楼的主打低档茶。此外,跑到大陆之外的老字号经营者及其后人,也在越南、泰国等地开辟茶园,建加工厂,生产与经营普洱茶,从而兴起了“边境普洱”(泰国、越南在云南边境之外)。

为什么我们经常说,普洱茶是出口转内销的产物。这是特定的历史背景造成的。1950年,普洱茶的号级茶传统被斩断,其余脉跑到香港与东南亚一带去发展,以香港仿制老字号产品、边境普洱的名义续存下来。1993年之后,为什么许多台湾人、韩国人、马来西亚人、香港人纷纷跑到易武去寻根,是因为他们长期受老字号文化的影响,认为这个才是普洱茶嫡亲血脉,而印级茶,尤其是七子饼茶,是传统普洱茶制程与文化被社会主义新时代篡改后的结果。他们不太认同国营大厂生产的普洱茶,

所以他们要来易武寻根,续接号级茶的传统。故在90年代中期,与易武当地人合谋,恢复传统工艺,掀起了号级茶复兴运动,这就是如今非常流行的古法制茶之滥觞!

古法制茶,其实就是民间传统手工制茶。区别于国营大厂主导的现代大工业化制茶。到了今天,传统手工茶与机器茶,已经成为普洱茶加工的两大流派。

50年代,香港人一是复制号级茶供应市场,另一个就是普洱茶成为茶楼的低档饮料。我们知道,号级茶在民国有所谓的“筑茶”工艺,卖的许多是经过陈化的“红汤茶”。香港老百姓到茶楼喝茶,也喝不来苦涩味重的新茶。这样一来,就迫使香港茶商去研究,通过洒水增湿来加速普洱茶的陈化。洒水增湿这一小步,却是普洱茶现代发展史上极其关键的一跳,因为其不小心打开了普洱茶的熟茶与仓储陈化之魔方。

现在我们追述熟茶发酵工艺之缘起,从云南1973年到1975年的创制现代熟茶工艺,然后要追到60年代的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最终要找到50年代香港人在茶堆上洒水,增温增湿这个源头来。而普洱茶仓储陈化,其实跟熟茶是同一源头,也是洒水增温增湿的产物,这就是为什么普洱茶的仓储,最开始是湿仓的原因!熟茶与湿仓茶,其实从最开始是一回事,即都是做旧工艺,通过营造高温高湿的环境,加速普洱茶转化,只不过在后来逐渐发展成两个不同领域的东西。

建国后,普洱茶的市场有三块,一是边销,二是内销,三是外销。外销主要是通过香港本地消费及转口贸易来完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洱茶的出口由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所把持,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只是供应原料为主。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看到香港人利用大陆与东南亚的原料,进行“做旧”,赚了许多钱。广东公司不想只提供原料,于是在50年代末期开始破译香港人的做旧技术,结果在60年代初研制出广东普洱茶。这就是大名鼎鼎“广云贡饼”之缘起。70年代初,云南取得了茶叶出口权,于是派人到广东学做熟茶,加上自己独创的一些东西,结果诞生了划时代的产物——现代普洱熟茶。

有生意好做,大家都是有样学样,50年代香港人学老字号,60年代广东人学香港,70年代云南人学广东。到了80年代,可是全国人民学云南做普洱熟茶。70年代末期,熟茶的保健价值开始受到日本、法国等西方主流社会关注,从而开启了从1978年到整个80年代的普洱茶出口法国、日本等国家之热潮,熟茶成为减肥茶、窈窕茶,摆在药店里卖,普洱茶成为了“东方神药”。看到云南人、广东人生产的熟茶生意大好,于是贵州、四川、湖南、重庆等做各类黑茶的地方,也纷纷上马普洱茶生产线,搞起了五花八门的普洱茶,那个年代,据说烘青料用来发酵熟茶,是非常先进与时髦的事!1980年,普洱茶出口量暴增,喻示着进入了80年代普洱茶的黄金时期,一直热到1989年,市场熄火。

89年这个年份很特殊,政治就不说了,就经济而言,88年我们知道有价格双轨制,搞价格闯关,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引发全民抢购潮,这就造成了89年市场的失控(疯狂之后往往是失控,这就是为什么1989年6月之后,中国要治理整顿三年,直到92年才告别保守,拥抱市场经济)。茶叶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份子,也不例外,要受大环境的营销。1989年,有中国茶叶发展史上著名的“茶叶大战”,也就是茶叶流通体制在1985年放开以后,许多人都可以去收毛茶,结果造成了1989年的毛茶收购大战,价格先涨得很高,然后暴跌,茶叶滞销,市场一片狼藉。

89年出了许多事,日本也出现关于普洱茶的负面报道,加上西方对中国的制裁,以及全国都在做普洱茶,造成供大于求,大量过期炒青、烘青绿茶用来发酵熟茶,产品良莠不齐,海外市场口碑变差,普洱茶的出口迅速萎缩。

再后来就是90年代台湾普洱茶市场的兴起,21世纪初大陆普洱茶市场的兴起。

复盘50年代到如今的普洱茶发展史,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普洱茶不是一场拳击赛,而是一场接力赛,不但大中华经济圈参加了,连老外也参与接力。普洱茶何其幸哉!

2、普洱茶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仓储

上文说了,50年代香港人的做旧探索,催生了熟茶与湿仓茶,也为其后台湾人去寻找老字号的根埋下了伏笔。90年代台湾人到易武寻根问祖,推动普洱茶传统手工制茶的复兴。

熟茶开启了80年代的法国、日本普洱茶热。这是普洱茶的保健价值被重视,普洱茶成为了一种健康饮料。

90年代,台湾人推崇生茶,宣传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讲述“爷爷做茶孙子卖”之越陈越香的故事,从而开启了普洱茶的投资收藏时代。

不管是健康价值,还是投资收藏价值,都是建立在“做旧”的基础上。“做旧”的实质其实是后发酵再加工。也就是普洱茶才生产出来,只是半成品,必须经过后发酵来变成“熟成”的成品。后发酵可以是人工渥堆,也可以是仓储陈化。人工渥堆的熟茶,采用传统的轻发酵工艺(传统熟茶为什么是轻发酵,是因为研制熟茶的初衷是追求老生茶的口感,故发酵得轻),才做出来并不适合马上饮用,需要数年时间来仓储,经过陈化提升品质后才上市交易,进入饮用环节。用老料发酵,可以缩短熟茶仓储转化时间,但老料本身也是仓储出来的。采用重发酵新工艺,茶叶出堆不久就可以品饮,但还是要仓储一段时间才好喝。

由此可见,普洱茶的保健价值与越陈越香价值,都是建立在仓储陈化的基础上的。这也造成了2003年之前,普洱茶市场的交易以卖年份茶为主,新茶不好卖,也卖不上价钱,大盘商向茶叶公司、茶厂收购新茶,要在自己的专业仓库里放上三四年,才上市交易。2003年普洱茶开始在大陆兴起,市场的交易规则由卖年份茶,转向卖新茶为主。卖新茶的标志是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其后大家纷纷追捧新茶,将新茶价格不断炒高。2014年之后,中期茶崛起,其表明历史走过一个轮回,由片面追求新茶,重新回归到仓储与年份茶交易体系。

即便在2004年—2014年,大家虽然都去追求新茶,但市场深层次的逻辑还是将新茶买来投资收藏。收藏肯定仓储陈化是大事。这也造成了这十年间,天量的库存积压在东莞。

梳理从1950年到如今的普洱茶,总之一句话,无仓不普洱!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普洱茶蝶变:经典茶文化引领产业升级

《经典熟茶产业发展白皮书》节选文章之五

普洱茶在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由于外销市场的兴起,可谓自70年代起,落后的产业就跟先进的消费市场接轨,从香港的大众口粮茶,到西方社会热销的保健茶,再到台湾人玩的文化普洱、投资收藏普洱,普洱茶越来越脱离“低级趣味”,向着更高的精神世界升级。也就是,在强劲的外需拉动下,普洱茶完成了由普通饮品,向带有神奇光环的健康饮品,再到被文化深度包装的文化普洱,被投资收藏理念镀金的金融普洱之“阶层跃升”,在不断华丽转身的同时完成产业升级。

外需驱动产业升级:普通饮品(1973—1979,香港市场拉动)→健康饮品(1980—1995,日本、法国市场拉动)→文化普洱、金融普洱(1996—2002,台湾市场拉动)

2003年起,普洱茶热登陆大陆,进入了内需驱动产业发展新时期。广东资本取代了港台茶商,成为了普洱茶产业最大的推手,并与云南本土势力深度合作,开启了普洱茶全新的产销格局,由过去的普洱茶产在云南,销在香港、日本、法国,文化兴起在台湾,变成产在云南,消费在珠三角,藏在东莞,以广州芳村为根据地,辐射全国市场。而海外市场逐渐边缘化,相对于国内大市场,香港、台湾、法国与日本等传统市场销量已经占比很小,港台商人虽然在老茶市场有话语权,但交易量最大的还是新茶与中期茶,广东人与云南人办的全产业链品牌茶企,占据了市场主流位置。

内需驱动产业升级:市场炒作期(2003—2007,天量资金砸向普洱茶,凭借“广东资本+云南资源+珠三角消费市场”的深度结合,许多茶企完成了原始积累)→品牌建设期(2008—2013,淘了第一桶金的云南人、广东人纷纷打造品牌,云南人靠资源、技术、政策创品牌,广东人靠资本、渠道与资源创品牌)→全产业链品牌形成期(2014—2019,创牌成功的茶企,纷纷走上下游资源深度整合之路,在积极开拓市场的同时,建立供应链,将资产做重)→跨界产业链生态整合期(2020—未来,由传统茶向“大健康+文旅”延伸,建立以茶为主题的食品、保健品、药品、康养、文旅五大产业生态圈,熟茶融入“全生活”消费场景)。

概言之,从产品形态来看:

普通饮品→健康饮品→文化普洱、金融普洱→康养普洱

从产业发展来看:

外贸出口基地期→市场炒作期→品牌建设期→全产业链品牌形成期→跨界产业链生态整合期

(一)熟茶的三个时代

1973——1995 健康饮品时代(价廉物美、具备保健功能的土特产)

1996——2019 品鉴收藏时代(品饮、鉴赏、收藏、投资)

2020起 康养文旅时代(熟茶的“全生活”,融入老百姓的各种生活场景)

(二)熟茶的六次超级大机会:

1973成品直接出口:香港茶商在东南亚用越南等地便宜原料做普洱茶,广东发水茶竞争不过,造成外汇流失。外经贸部让云南省公司用云南优质的廉价原料直接生产成品,出口香港,为祖国多挣外汇。

80年代出口热:与西方主流健康价值接轨,推动技改与科研、小袋包装三大升级。小包装,现代视觉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

90年代文化热:投资、收藏市场启动。

21世纪初的炒作热:大陆市场崛起。

2015年以来的熟茶2.0热:高端熟茶、国民熟茶、新茶饮熟茶(小青柑、茶化石)等纷纷兴起。

2020年以后的康养文旅热。

(三)经典茶文化引领产业升级

70年代,属于熟茶的初创期,积淀不够,还谈不上什么经典。到了八十年代,熟茶经过十年的沉淀,到了1985年厚积薄发,凭借出众的品质赢得了市场,在香港、日本与法国等地,许多经销商与消费者只认云南普洱茶,形成了云南产的普洱茶最正宗的观念。这种正宗观念的市场共识,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到了90年代,就形成了能经得起时间检验,能代际相传的经典。

普洱茶从正宗到经典的跃升中,台湾人居功至伟。80年代末,擅长文化包装的台湾人,开始深入接触普洱茶,经过90年代初为期数年的酝酿,到了1995年形成了系统性的普洱茶文化。这其中,邓时海的《普洱茶》一书起到了文化普洱的奠基作用,其提炼了普洱茶核心价值体系,系统总结了号级茶、印级茶与七子饼茶三大普洱茶道统,梳理了经典传承谱系,从而建立了普洱茶经典茶文化体系。

经典茶文化出现之前,普洱茶产业就像一群埋头做事的人,只要有商机就拼命抓住,商机过去了就徒叹奈何。在90年代中期经典茶文化形成之前,没有被理论武装的普洱茶,只知物质生产,不知文化生产,但被西方主流社会发现了其蕴藏的巨大健康价值,从而掀起了80年代的普洱茶出口热潮。不懂文化的普洱茶,被有文化的西方人来“发现”,而自己只能“被发现”。90年代,台湾人搞文化普洱,让普洱茶有了经典茶文化,这无疑完成了普洱茶的文化自觉。

自此,普洱茶不断转动文化的视角,来主动审视外部大千世界与自身所蕴藏的价值内核相交汇的机会,通过文化内省,先知先觉的普洱茶人,或者外来的布道者,不断觉察到中国消费升级中蕴藏的商机,将这些商机引向普洱茶,与普洱茶的生态价值、健康价值、文化价值、投资收藏价值四大经典价值相结合,从而掀起了普洱茶淘金热、山头茶的地理大发现、熟茶的大健康产业布局,从普洱茶庄园梦到普洱茶康养小镇、从普洱茶仓储到二级交易市场,等层出不穷的市场开发热潮!

永不过时的,称之为经典。物质会衰败,但文化会不断新生。经典不过时,是因为有经典文化在的缘故。时代不断变迁,文化随之不断在继承中新生,谓之与时俱进。我们供奉在普洱茶殿堂里的茶文化经典,其实早就不是最初的模样,而是升级换代了好几次,民国红汤茶,被香港发水茶取代,香港发水茶、广东普洱茶,又被云南兴起的现代普洱茶取代。而熟茶也从传统大厂派熟茶,走向今天的熟茶2.0时代,还将走向未来的康养熟茶大时代……

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经典,人们对经典进行核心价值提炼与系统性总结,形成经典文化。茶产业如同经济基础,经典茶文化如同上层建筑。产业发展之初是,产业多年积淀,孕育经典茶文化,具有核心价值观、系统性的经典茶文化又会反作用于产业发展,引领普洱茶产业不断升级。

经典是一种文化自觉,是一种社会习俗,是人类社会达成共识的有效方式,是在继承中发展的宝贵经验,是人们思考与行事的准绳,而在商业社会中是投资的高地、品牌的核心价值根基、消费的指南、创新的源头活水……

经典熟茶的江湖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历史上的经典熟茶,成就熟茶产业链。经典熟茶谱系,开枝散叶,撑起了整个云南熟茶产业链。产业发展形成经典,经典熟茶地标——勐海味、昆明味、下关味等,成为产业增长引擎——熟茶公用品牌。勐海系茶厂、泛下关沱、中茶(昆明茶厂)系三大熟茶公用品牌,成为孵化企业品牌,做大熟茶产业的福德资粮,让普洱茶的品牌集群众星闪耀!

文章节选自《经典熟茶产业发展白皮书:如何做大康养文旅时代的中国茶》,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佳兆业茶业集团出版,作者李国标(笔名白马非马),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找到约2,95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