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广东茶叶学会

找到约557条结果 (用时 0.894 秒)

喜讯|广东省茶叶学会成立40周年会员代表大会圆满召开!

  茶香四溢,风景如画!

  12月20日,广东省茶叶学会成立40周年代表大会暨2018学术年会在美丽的韶关新丰县云天海温泉原始森林度假村圆满召开。

  本次大会由新丰县人民政府、广东省茶叶学会主办,新丰县农业局、新丰县旅游局承办,广东省茶叶学会理事长纪洪涛、副理事长曹藩荣、副理事长林彤、副理事长余雄辉、副理事长操君喜、监事长李远帆以及全体理事会成员和会员单位出席了本次会议。

广东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曹藩荣主持大会

  会议开始,中国茶叶学会发来贺信,对广东省茶叶学会成立40周年大会表示诚挚的祝贺,并对广东省茶叶学会40年来所做科研工作和推广交流以及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广东省茶叶学会继续不忘初心,敬业奉献,砥砺前行!

  稍后,监事长李远帆发表讲话,宣布大会正式开始。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广东省茶叶学会成立40周年,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一年。广东省茶叶学会成立于1978年,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自创会以来,一直以“研究茶学科,推广茶知识,交流茶经验,促进茶发展”为己任,致力于搭建茶叶学术科技交流平台,促进广东省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四十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引下,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党和政府联系茶叶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发展茶叶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广东省茶叶学会理事长纪洪涛

  会上,理事长纪洪涛做了年度学会工作报告,他总结2018年学会所做的各项工作,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还对2019年做了详细规划。

  他表示,2018年,广东省茶叶学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及明确5个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内容、组织架构等;推广茶文化科学普及活动,主办第十届“全民饮茶日”广东区域活动;编辑发行《广东茶业》杂志;进一步完善会员资料管理,吸纳新会员;开展广东省茶叶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会员评选活动;举办“广东省茶叶学会成立40周年会员代表大会暨2018学术年会”;完善学会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日本考察活动;修订2019年“粤茶杯”第十三届广东茶叶质量竞赛执行标准;积极参与省内外的茶事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广东省茶叶学会;启动茶文化研学基地……一直以来,广东省茶叶学会都在积极配合中国茶叶学会和省科研开展各项工作,其推荐的会员代表先后荣获中国茶叶学会多项奖项,此外,它还积极组织专家及会员代表参加省科协举办活动,多次被省科协授予“先进集体”殊荣。

  2018年,尽管学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理事长纪洪涛表示,这一年以来,学会在宣传力度、与会员们的沟通、服务等方面做得还不够深入、细致,未能更深入地走进会员们的产区茶园、茶企、茶厂了解其需求,为其提供更好服务,未能充分发挥科学与全心助力我省茶产业升级发展的作用。因而,在接下来,2019年,学会将会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1、提升会员服务能力;2、进一步提升《广东茶业》的办刊质量;3、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4、广泛开展各项茶事活动,提升学术影响力和文化传播能力;5、开展科技服务站工作;6、推进学会的党建工作,以求更好的促进茶行业发展。

  接下来,学会《章程》修订稿审议由副理事长林彤主持,会员们一致表决通过了此次《章程》修订稿。

  之后,副理事长余雄辉在会上宣读新增会员与新增理事名单,副理事长操君喜宣读表彰决定。

广东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余雄辉

广东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操君喜

  据悉此次新增理事7个,分别为毛汉威、邱振国、苏曼、彭锋庆、李晓玲、彭佳杰、吴丽红;理事调整3个,即原理事代表易振华调整为潘新业、原理事代表张志刚调整为范彦平、原理事代表苏军元调整新代表待定;新增个人会员26个,分别为李俊贤、张艺凡、林晓蓉、费峻宇、张毅、周媛、吴晓蓉、陈利、张娴、李君洁、杨上松、陈婉君、谭笑姗、郑康宜、温其金、温伦奎、曾云娣、何明燕、车翠宏、熊丹、林权江、李露瑜、林春霞、梁雪虹、骆文静,彭小军;新增单位会员3家,分别为广东金山美人茶业有限公司、广州市增城品源商店、广州市茗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19人,分别为吴家尧、陈少平、伍锡岳、邱陶瑞、李家贤、曹藩荣、黄海英、陈汉林、邹华旭、陈文品、陈忠正、林伟秋、吴华玲、凌彩金、叶秀梅、陈伟忠、李建斌,陈孔华、廖侦成;优秀会员20人,分别为江载宝、丁俊之、袁学培、唐劲驰、余构元、张灵枝、黄燕飞、黄亚辉、赖法卫、谢建旺、李婉青、陈丽敏、曹锦旺、凌志、张建中、张秒高,赵华萌、马绵霞、刘俊裕、陈海强。

  此外,本次大会上,省科协领导发表了讲话,他表示广东省茶叶学会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升了广东省茶业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学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带领科技工作者“上山下乡”,促进茶业科技人才的成长,增强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今后,学会要继续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普传播,切实增强学会在茶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加速广东省茶叶产业化、实现生产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科技兴茶,2019年,广东省茶叶学会将会继续围绕“研究茶科学,推广茶知识,交流茶技术,促进茶发展”这一中心思想,紧密联系省茶叶生产经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好学会连接产学研的桥梁作用,搭建好茶叶学术科技交流平台,团结一心,努力为广东茶产业尽一份力量。

中国茶叶学会2019年度科普工作受到中国科协表扬

近日,中国科协科普部公布了2019年度全国学会科普工作考核结果,对中国茶叶学会等70个全国学会2019年度的科普工作进行了表扬。中国科协为鼓励全国学会做好科普工作,动员和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每年组织所属全国学会进行工作考核。



2019年中国茶叶学会根据《中国科协2019年科普工作要点》指导精神,充分发挥学会优势和茶叶文化属性,通过举办全民饮茶日、茶艺竞赛、茶科普“四进”、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一带一路”茶科普传播等5项品牌科普活动为基础;编撰《茶知识100问》(中英双语)、《大家说茶艺》、《走进茶,走近健康》、《青少年茶艺学习教材》等4类科普作品;发挥志愿者能动性、科普教育基地公益性和科普专家专业性,3级联动开展科普志愿活动,培养科普传播人才;线上线下双通道回应业内热点疑点,编制《科技民生报告》;建设1批信息集群科普信息化阵地,从而加快茶科普传播速率,扩大科普工作影响力,以茶为媒增进国际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一、强化品牌科普活动,提升科普惠民水平和实效   学会以全民饮茶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茶科普“四进”、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一带一路”茶科普传播等品牌科普活动为基础,加大科普资源集聚和倾斜力度,启动青少年茶叶科普计划,增强科普惠民、科普益民,科普惠民实效。 1.“全民饮茶日”活动。 在3月-6月期间,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力量联合举办第十一届“全民饮茶日”活动,开展“线上线下茶生活”、“微信平台茶知识有奖竞答”、“全民饮茶日宣言”推广等活动,组织编印2019版《茶知识100问》赠送17万册。全民饮茶日活动线上点击近百万人次,共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杭州、深圳等近100个城市举办形式各样的全民饮茶活动,参与人数近500万人次,线上茶知识有奖竞答参与人数近11万人次,累计赠送品鉴茶7000余份。



2.“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
在5月30日前后,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官网官微宣传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事迹;学会理事长带队,率领全国15个省、区、市的常务理事、省学会负责人和会员代表,看望慰问80周岁以上、从事茶叶工作40年以上的茶叶老科学家共计50名,弘扬科学精神,感谢老一辈茶叶科技工作者多年来为推动茶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国茶叶学会配套还举办了中国茶叶学会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暨会员交流会,学会发挥会员能动性,组织当地科研院所、高校、茶博馆、供销社、市科协等单位以及会员共计40余人参加。活动初步确定了两个科技志愿者队伍的组成,增进了杭州市会员的交流沟通,增强了会员获得感与学会凝聚力,对丰富科技工作者的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以赛事促人才。
中国茶叶学会联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共同举办历时7个月的第四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分选拔赛和总决赛两个阶段,采用线上、线下两种选拔方式。配套举办“线上茶知识测试”、“线上直通车”、“你最喜欢的茶席”等趣味茶科普活动,交流普及茶文化知识,扩大赛事影响力,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效。据统计线上、线下共计175万人次参与,民众参与热情高涨。

4.茶科普“四进”。
学会组织科普专家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政府、走进茶博会,举办线茶科普“四进”活动。2019年学会主办茶科普“四进”线下科普活动10余场,组织科普专家志愿者举办科普讲座共计280余场。

分别为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全国党建研究会科研所专委会、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浙江省电信公司、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义乌工商学院、韩国美国等开展“六大茶类品质评鉴”、“如何泡好一杯茶”、“宋代茶文化”、“中国茶道礼仪”等方面进行了科普讲座。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10余个我国各领域顶级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及茶业爱好者近4.3万人次参加了现场科普,赠送科普小册子、茶香皂等科技创新奖品3000余份,科普讲座与现场品饮体验、茶科普知识抢答相结合,活动形式直观活泼,现场气氛活跃,科普效果显著。
5.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中国茶叶学会会先后组织42名专家赴陕西商南、紫阳、贵州贵定、广西融水、三江、山东黄岛、湖南湘西等7地开展茶叶科技助力产业扶贫活动。专家们通过调研,结合当地茶叶生产情况,开展专题培训6次,培养茶叶生产技术骨干1500余人,举办咨询会3次,赠送《茶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生产技术资料11种970份。为当地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6.启动青少年茶艺科普计划。
制定《青少年茶艺等级评价规程》团体标准,为规范青少年茶艺兴趣培训提供理论依据。下一步将组织专家编写青少年茶艺学习教材,设计青少年茶艺课程,向全国范围推广少儿茶艺。
二、科学辟谣工作 线上线下双通道开展
1.线下辟谣。
承接中国科协《科技民生报告》项目,组织专家以专家视角、学术理性、科学观点,回应与人民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围绕民生关键领域,编制科技民生报告丛书,坚持科学的态度就“是否需要洗茶”、“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茶叶中的风险元素”等产业疑惑和敏感问题,做出科学回应。

2.线上辟谣。
在学会官方微信、官网就女性三期(经期、孕期、哺乳期)能否喝茶?茶叶中禁用农药类型等问题进行了正面回应。微信文章点击量2万余次。


三、夯实科普队伍 培育科普人才 创作科普作品
1.专职科普部门,专项科普经费
为切实有效开展中国茶叶学会各项活动,中国茶叶学会自2008年起,成立中国茶叶学会科普科技普及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科普活动计划,监督和管理各项学会科普工作进程,在办事机构设立会员科普部设3名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各项科普工作的联络和落实开展。学会财务由专职财会人员管理,每年制定科普经费预算,由学会监事会监督费用使用情况。
2.夯实科普队伍,推进科普人才建设
学会已建立一支由陈宗懋院士、刘仲华院士领衔的茶叶科普传播专家团队,包括绿色防控、茶叶深加工、茶叶质量控制、茶与健康、茶树栽培、茶叶加工等6个方向。由来自全国19个省(直辖市)6位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及61位团队成员,以及138名茶叶科普专家。

科普传播专家团队全年共开展各类技能人才培训16期;举办西湖龙井茶、普洱茶、白茶、闽北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品质评鉴研修班及茶业经营管理与产业升级研修班,茶艺裁判员培训班,全国少儿茶艺教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等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班共8期,培养茶叶科普传播后备人才2173人次。
3.发挥智力优势 创作科普作品
组织科普专家编撰2019版《茶知识100问》并翻译中英双语、编撰《大家说茶艺》、《走进茶,走近健康》科普书籍,启动《青少年茶艺学习教材》编撰等一系列科普作品创作,为茶叶科普面向普通民众、面向青少年、面向国际传播提供有力支撑。

四、科普信息化 扩大学会科普工作影响力
1.科普信息化基本情况。
学会注重科普信息化建设,建有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搜狐号等,重点建设微信公众号,会员服务号,采取科普信息多平台联动发送。旨在为广大会员和茶叶爱好者提供最新茶叶资讯、最新茶叶科技与研究进展、茶叶科普知识等,传播科学的茶叶知识,培养公众的饮茶兴趣,从而推进中国茶产业的蓬勃发展。2019年共发布微文210篇,点击量141万余次,粉丝量达到73510人。
2.线上科普活动。
2019年学会共组织“茶知识有奖竞答”、“茶科普知识测试”、“线上直通车”、“茶科普直播”、茶会线上直播、茶席线上投票等形式的8次线上茶叶科普活动,近200万人次参与。如结合春茶季热点,联合杭州网举办龙井茶科普直播。4月25日由中国茶叶学会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专业委员会专家,以专业的感官审评的方式,带领大众一起走进龙井茶的世界,认识不同产区的龙井茶与西湖龙井茶在色、香、味、形上的区别,提升大众消费鉴别能力,2万余人在线同时观看。


2020年,中国茶叶学会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服务精准脱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和《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目标任务的要求,围绕“全民饮茶日”、“全国科普日”、“中国茶叶学会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等学会品牌科普活动做好茶叶科普工作,面向公众普及宣传茶叶知识,完善科普专家与志愿者队伍,加强科普阵地建设,实施精准科普,从而推进中国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来源: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茶叶学会2019十项重点工作



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共襄盛会论茶道 多元创新谋茶业

线下意向购销3.5亿元、线上茶交会高潮频起,还有采购商茶园观摩、院士专家推介点赞、广州塔创意展示……10月31日-11月2日,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暨广东(梅州)茶业产品展销会在梅州大埔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国内多名茶叶研究专家和上百家广东茶企感受到了梅州茶乡的魅力。

近年来,梅州全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把打造“嘉应茶”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创新嘉应茶品牌,推动茶旅融合,茶业正在成为梅州绿色产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从“小家碧玉”成长为“大家闺秀”,嘉应茶逐渐走出围龙、走出山区。

以此次全省茶叶产业大会为新的起点,梅州将不断拉长产业链,拓展价值链,补强科技链,丰富文化链,全面提升茶产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在会上说,要像打造“梅州柚”这个区域品牌一样,全力打造“嘉应茶”区域品牌,“四季嘉应茶、秋冬梅州柚”,让“嘉应茶”美名远扬、风行天下!

品茶韵
线上线下产销旺 现场达成意向购销3.5亿元

“天天都喝嘉应茶,年年都吃梅州柚。”11月1日晚,在广州塔(小蛮腰)中央滚动的文字,向全城创意展示嘉应茶、梅州柚品牌,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就在当天上午,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梅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在梅州大埔正式开幕。而嘉应茶亮相广州塔是此次茶叶产业大会的项目之一。

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以“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刘仲华,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军,市委副书记王庆利,海南省军区原副政委黄声云少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更辉,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云峰等嘉宾及国内多名茶叶研究专家和上百家广东茶企齐聚举办地梅州大埔,共品茶香茶韵,共探广东茶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

为了更好推进科技兴茶,开幕式上,梅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成立梅州市茶产业研究院,聘请陈宗懋院士为研究院荣誉院长、刘仲华院士为研究院院长。

陈宗懋在开幕式上推介嘉应茶,他说,茶叶是大自然给予梅州的一件珍宝。“明清时期,梅州已有名茶之都之说,梅州的名茶绿茶,传统的加工工艺,形成了明显不同于普通绿茶的特征,花香甜蕴,在国内外特别是在东南亚华人、华侨市场具有很高的份额。”陈宗懋说,作为梅州市茶产业研究院的荣誉院长,他和他的团队将全力支持梅州茶产业的发展,在构建茶基地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梅州嘉应茶规范化、标准化、绿色化,创建绿色生态产业。

“我与嘉应茶相见恨晚、依依不舍、不离不弃!”刘仲华对嘉应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好茶是会说话的,来自广东的潮州单丛、梅州嘉应茶、英德红茶是闻名全国的三大茶品牌。“走进梅州、走进大埔,能感受到山水的秀丽,空气的清新,大埔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广东省优质茶叶基地之一。”刘仲华说,大埔的茶以香、甘、清、纯而出名,可以说大埔优美的环境造就了大埔的长寿茶。

开幕式上举行了茶商代表购销意向签约仪式,达成意向购销金额3.5亿元。签订购销协议之后,采购商将向合作企业重点采购梅州嘉应茶,同时帮助合作企业进行品牌打造和销售,助力梅州嘉应茶高质量发展。

“梅州嘉应茶特别是大埔乌龙茶、客家炒绿,很受消费者欢迎,我们非常看好嘉应茶的市场潜力,希望借此机会能与更多的梅州茶企沟通对接。”参与签约的广州市穗芳东兴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卡拉说。参观了大埔茶叶企业的茶园和茶厂,严格的茶园管理、严谨的制作工艺让他对大埔茶叶质量充满信心。“相信会是很有前景的合作。”

线下合作高潮频起,“云端”交易全面铺开。此次茶叶盛会上,广东茶产业联盟旗舰店及云上茶交会正式上线,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为嘉应茶发展带来新的更多机遇。

“数字技术正全面穿透所有经济领域,围绕产、购、销的数字化转型是后续发展的必备条件。”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发展部华南区域总监朱彦在大会上表示,接下来,阿里巴巴集团将发挥优势,整合集团电商、新零售、新金融、数字生活、新服务等板块资源,与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户深入合作,推动广东茶、嘉应茶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

谋茶业
富硒长寿出好茶 一片绿叶造就“富民金矿”

“第一次来梅州大埔,这里蓝天碧水,种茶的条件非常好,茶叶又甘又甜。村里环境也很好,有点像‘小布达拉宫’,可以结合旅游和休闲农业做得更好。”“茶园环境给我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可以带着家人和朋友到这里来参观旅游喝茶。”

10月31日,正值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在大埔县举行,主办方组织与会嘉宾观摩大埔生态茶园,品鉴名茶,赏民俗风情,连片的茶田和村居民宿构成了一幅秋日茶园风光,让嘉宾们赞不绝口。

一路茶香氤氲,茶韵悠远。诚如陈敏在大会上所说,如今嘉应茶这千年古树正焕发新的生命,洋溢新的生机,逐渐走出围龙、走出山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茶罐子”。

全省茶叶盛会走进梅州大埔,正是因为茶香满山引客来。在南粤茶香中,来自全国最大面积富硒茶产区的嘉应茶,是绿意浓烈的那一味。

梅州古称嘉应,这座以“山多、山高、山奇”闻名的干年古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土壤“长寿”,所产的茶叶被命名为“嘉应茶”。清代初期梅州就相继出现多个名茶产区,诞生了九大历史名茶,“茶乡”美名远扬。

据悉,作为广东主要的茶叶产区,梅州拥有生态茶园面积29.71万亩,全市茶叶面积占广东省茶叶总面积四分之一,2019年,梅州茶叶总产2.09万吨,占广东省的五分之一。茶叶种类以客家绿茶和乌龙茶为主,其他茶类如红茶、黄茶、白茶等都有少量生产。客家炒绿更是在全省名优绿茶中独树一帜,其独特的“重火”炒制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目前,梅州茶叶共拥有49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0个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产品,7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独特的“嘉应茶”及客家茶文化,已成为广东茶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富硒和长寿两大优势资源,小小茶叶正在形成规模化大产业。通过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建设产业园2个重要抓手,梅州大力打造“嘉应茶”公共品牌,茶叶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茶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人才、资本的集结,催生了以茶为主导的产业集群。38个茶叶专业村、7个茶叶类专业镇,4个省级茶叶产业园,在行业内成立协会抱团发展……全市共有63家茶叶类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省级龙头25家。据统计,这些龙头企业建成茶叶基地14.3万亩,带动农户9.9万户,户均年增收0.8万元。

一业旺而百业兴,梅州还涌现出一批变茶园为景区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打造了梅县区雁洋镇雁南飞茶田、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华银茶山、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马山生态茶园、大埔县枫朗镇西岩山和岽顶湖茶场、丰顺韩山生态茶园等茶山景区,大力发展别具风味的生态茶园观光休闲旅游,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如今,嘉应茶已从“小家碧玉”成长为“大家闺秀”,千年客都梅州正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兴业、以茶惠民,推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推动嘉应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论茶道
品牌塑造寻突破 专家建议嘉应茶搭上互联网营销

“如果嘉应茶与长寿、美丽梅州、红色文化相关联,可以创造出很好的营销故事传播,让嘉应茶重塑品牌。”当天下午,以“做优做强茶产业”为主题的广东茶叶营销与品牌峰会举行,探讨茶品牌、茶营销之路。广东营销学会会长杨洪认为,中国不缺好茶、茶市场和消费者,但可能缺少好的茶叶营销和品牌。“懂得借助事件进行营销或品牌传播可以事半功倍。”

从绿色小茶叶到富民大茶业,近年来,嘉应茶产业实现了产量到质量的双提升,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但品牌效应不足等问题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茶叶产业大会上,院士专家们为茶叶营销与品牌发展出谋划策,也为梅州推动茶产业发展点明了方向。

一年前,在梅州丰顺参加首届中国梅州国际茶业精英峰会后,陈宗懋为嘉应茶题词:“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这句话也成为了此次全省茶叶产业大会的主题。

时隔一年,再次来到梅州,陈宗懋院士对嘉应茶依旧赞不绝口。他说,梅州地处南方地区,气候、环境条件非常好,年均温度高、采茶季节长,生态环境的优势,赋予了嘉应茶生长的沃土,茶叶产量高且品质佳。

“加上广东省茶产业科学技术发展比其他地方快,敢提别人不敢提的‘生态、绿色、有机’的现代茶叶生产理念,梅州市按照广东相关部署做好生态茶园的建设,相信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刘宗懋说,他和他的团队围绕生态调控做了大量研究,有信心在两到三年内减少80%化学农药在茶叶种植中的使用。“作为嘉应茶产业发展顾问,我们将继续帮助嘉应茶生态茶园的建设。”

刘仲华评价大埔茶叶产业发展具有历史传统、生态资源和政府支持等优势,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继续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品牌化建设和文旅融合上下功夫。

刘仲华说,从广东的区域布局和梅州的茶叶生产历史来说,乌龙茶和客家炒绿是嘉应茶的两大优势品种,应当发展好这两大品种。“客家绿茶从采制、加工到贮藏有独特的体系,产品价值高;大埔乌龙茶与潮州乌龙茶一脉相承,市场份额大、前景广阔。”

品牌建设是茶叶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性因素。刘仲华认为,打响嘉应茶品牌,要从方式、形式、营销体系三方面着手。

“需要政府、行业、企业、茶农多方联动,坚持不懈地打造茶叶产业区域公共品牌。同时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让茶叶这个区域公共品牌由政府输血到企业造血,从而使茶产业成为茶农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的良性互动。”刘仲华说,大埔县还要建立起全网营销体系,打造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营销策略,把嘉应茶从美丽的梅州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茶叶是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它既能美化绿水青山,也能打造金山银山。刘仲华认为,梅州市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富有魅力的客家文化,应当运用好这些优势,与茶叶产业相结合发展,推进茶旅有机融合。“茶叶是产业链比较长的经济作物,不能局限在一片叶子的定位上,把茶与旅游、文化、金融等其他领域高度融合,来实现真的大茶业和高效的产业。”

互联网时代传统茶叶如何吸金年轻消费者?在广东茶叶营销与品牌峰会,广东任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拥军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年轻人眼里的茶是快速、可移动的,同时是可以打包、社交、场景、百搭的。“从传统的茶变化到现在的茶,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因此要以新消费品思维做产品,产生有社交货币属性的超级爆品。比如说可以用积极利用短视频来全面推介嘉应茶。”王拥军总结。

“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是梅州的特点,练好内功强化外功,必然会奏响梅州的嘉应茶之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仲华表达了对嘉应茶未来发展的期待。他说,做好品牌化建设,相信5年后,“嘉应茶”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名字,更是市场渗透力和占有率的象征。

声音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推动嘉应茶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

广东省茶叶做得很好,特别是提出“生态、绿色、有机”理念,符合生态平衡的理念。广东梅州地处全国南部,这里的气候、温度条件非常好,因温度较高延长了采茶的季节,因此产量高。另外广东茶叶的科学技术发展比其他省份好,敢提别人不敢提的“生态、绿色、有机”,说明有办法实现,可以说广东茶产业发展条件、指导思想、发展理念都非常好。

广东创新茶产业发展,注重生态绿色有机农业,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生产出优质的生态产品,茶产业不断做大做好,形成清远英德红茶、潮州单丛茶、梅州嘉应茶为代表的区域公共品牌。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茶叶是大自然给予梅州的一件珍宝。茶香氤氲,茶韵优雅,让梅州成为著名的“单丛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成为广东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

梅州嘉应茶从最开始的客家炒绿,到现在形成几大茶类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除了优越的生态环境之外,也不离开政策和科技的支持,接下来我们将全力支持梅州茶产业的发展,在构建茶基地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梅州嘉应茶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打造嘉应茶 区域公共品牌

梅州嘉应茶需要更好地以客家文化为载体、以长寿之乡为特色,通过新产品、新模式和新营销,提升茶产业品牌价值,打造嘉应茶区域公共品牌。其中有三个关键节点要继续推进。

一是政府、行业、企业、茶农要齐心协力,坚持不懈持续地打造嘉应茶的区域公共品牌。因为品牌的打造需要时间,好在我们嘉应茶不是从零开始,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品牌基础,未来还要持续发力,我相信5年之后的嘉应茶不单单只是一个品牌的名字,在市场的渗透力和市场的占有率方面都能完成华丽的转身。

二是在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的同时,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让这批龙头企业支撑起嘉应茶品牌,完成区域公共品牌由政府输血到企业造血的华丽转身,才能完成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良性互动。

三是建立全网营销体系,要进行全网的品牌传播,打造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营销体系,把嘉应茶从梅州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以上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才能真正使品牌的元素做得越来越饱满,扩大嘉应茶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记者 马吉池 张柳青

通讯员 刘招迎 罗文燕

原标题:共襄盛会论茶道 多元创新谋茶业

注:内容来源南方新闻网,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4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