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玄米茶是绿茶

找到约5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日本人竟然把茶当饮料喝,可能这就是长寿的原因之一吧

 

日本人喝茶的习惯,最初是向中国古代学习而来。中国唐宋盛行点茶,明初开始流行泡茶,日本引进后略加改良,便培育出了自己的茶道。

如今,不管你走到日本的哪里,几乎都能找到一种饮品,那是“茶”。日本人已经早已把茶饮融入了生活之中。

踏入日本便利商店,你能买到冰冰凉凉的瓶装茶;在有些餐厅用餐时,店员也会主动递上小杯茶水;而当你去拜访日本朋友家时,他们也一定会事先为你准备好茶。

他们可能会向你说明准备的是什么茶,但也可能就很简单地告诉你,这是「お茶」(茶)。接下来,小见要介绍的便是日本人生活种经常喝的8款茶饮。

1.绿茶(綠茶)

 

绿茶可说是日本茶中最常见的一种,冷热均可饮用。和碳酸饮料相较之下,喝绿茶健康许多。绿茶色泽澄净,不过有时杯底也会看见留有些许残渣。

 

2.麦茶(麥茶)

 

 

麦茶为另一种日本茶。夏天时,日本人习惯喝加冰的麦茶,而冬天时也会拿来当热饮喝。颜色呈棕色,喝起来带有一股浓浓的大麦香气。

 

3.焙茶(ほうじ茶)

 

 

焙茶是绿茶再经烤焙过程后的茶种。焙茶的历史已十分悠久了,早在1920年代的京都,就有出现这须经特殊流程制作的茶。焙茶颜色呈现棕色,能够品尝到丰富的烘焙香气。

 

4.玄米茶(玄米茶)

 

 

玄米茶是在绿茶中加入了糙米一起泡制的茶饮,香气典雅,色泽呈青绿带点黄色,有时在英文中也会称玄米茶为“爆米花茶”。

 

5.抹茶(抹茶)

 

 

抹茶是日本最经典的传统绿茶,纯正的抹茶,通常只有在正式场合才会饮用。将抹茶粉参进其他食物中,在日本是很常见的事情。比如抹茶口味的巧克力、面条、糕点,冰淇淋等等,那是相当受欢迎的。

 

6.乌龙茶(烏龍茶)

 

 

乌龙茶源自中国,但在日本也很受欢迎。日本三得利集团还多次邀请范冰冰,为自家的黑乌龙茶做过代言。

 

7.茉莉花茶(ジャスミン茶)

 

 

同样原产自于中国的茉莉花茶,在日本也是人气十足。茉莉花茶喝进嘴里能感受到茉莉花的清香。通常在便利店所贩卖的瓶装茉莉花茶,是年轻女性的心头爱。

 

8.红茶(紅茶)

 

 

红茶就是一般西方所喝的红茶(black tea)。由于茶本身的颜色,中文将它称为红茶。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日本买到的大多数茶饮是不含糖的,重口味的人一开始可能会不太适应。不过,如果是在餐厅点红茶,店家会提供新鲜牛奶、方糖或是柠檬片给顾客使用。

 

11年长跑的“中国茶”,是如何逆袭的?

成为中国饮料快消品的领军品牌,与世界品牌掰手腕。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对于饮料的需求也从过去的"全糖当宝"转换为现今的”无糖更好”。

放眼全球饮料行业,无糖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日本软饮料市场无糖饮料占比从1985年的2%提升至2021年的54%;2020年,美国包装水消费量再达新高,碳酸饮料市场逐年缩减。

无糖化似乎成为了当下消费时代的“香饽饽”,在国内,蛰伏近11年的东方树叶,也坐上了这趟快车,成为农夫山泉旗下增幅最大的品牌。

无糖风口起飞

冷板凳选手逆袭

与国外无糖茶饮料市场相比,我国在该领域还处于早期,实属蓝海。消费力的提升及健康意识普及,无糖茶的渗透愈发深入,许多品牌都在尝试分一杯羹。

PART1-无糖茶饮逆袭成主力

国内无糖茶饮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市场培育期,随着无糖茶饮供给端和消费侧的变化,无糖茶饮在整个茶饮市场中的分量已经从市场初期的“被放弃”,再到发展中期的“逐渐接受”,再到现阶段成为茶饮市场的“增长主力”。

现阶段,以燃茶、东方树叶等为代表的无糖茶饮在创新的过程中,围绕原茶茶中、茶叶萃取技术不断挖掘市场潜力,更多的名种茶被推向市场,这些新风味吸引消费者获得更强的复购力。

针对人群,无糖茶饮人群的特殊性也左右了用户新场景的拓展,例如产品偏好人群不依赖于特定渠道和特定消费场景;特殊需求偏好人群依赖特定场景去购买;泛需求人群随机性购买,对购买渠道有着强依赖。

新场景的开拓能够激活人群粘性,逐渐走向泛需求、多场景消费群体,但多维的营销场景和销售渠道竞争仍是开拓前的难题与挑战,谁先占领更多更新的场景,谁就能先手获得话语权。

PART2-市场规模

数据显示,无糖茶饮在亚太地区的销售量占全球销售总量的71.8%,另外由于亚太地区有着一定的茶文化历史沉淀,相比于其他国家地区,茶饮品更易被接受,无糖茶饮常年蝉联畅销饮料品类前列。

虽然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但较其他国家而言,还未饱和。2017年-2022年,含糖茶饮进入低速增长,无糖茶饮则在2022年保持7.9%的增速,预计2022-2027年无糖茶饮市场CAGR将达10.2%。未来五年中国无糖茶饮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据天猫淘宝平台近五年无糖茶饮的销售数据来看,无糖茶饮线上销售规模五年间突破10倍。2017-2021年间,无糖茶饮的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达28.6%,随着该品类在泛消费人群以及二、三线城市中的进一步普及,预计到2027年,中国无糖茶饮市场规模将达到124亿元。

种种提升数据,意味着无糖茶饮进入新纪元,元气森林、统一等饮料品牌的入局,成分、口味、包装上的创新迭代,让这个市场风起云涌,群雄角逐,不分胜负。

PART3-消费意愿

一线城市近半消费者已是无糖茶饮深度人群。北上广深等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用户人群消费意识已实现深度渗透,快速积累出庞大的无糖茶饮料消费客群,深度人群占比都超过40%。

从消费场景角度看,线下是主要的消费场景,其中81.5%消费者可能性选择线下渠道,18.5%的可能性会选择线上渠道,是否能满足消费即时性体验成为了无糖茶的关键体验节点。

在价格端,4-7元是无糖茶饮的主流价格带,消费者接受度为77.4%,这一价格带以东方树叶、燃茶、茶里王等国产茶产品为主;7元及以上的无糖茶饮产品以麒麟、绫鹰等进口品牌为主;

另外无糖无负担是目前用户的主要诉求,在新一线消费者中,将无糖茶饮当作是水的替代品,补充水分的需求更为显著。在口感方面,茶味清晰、清甜不苦涩、有香气是消费者对口味的主要诉求,其中“茶味有回甘”更容易促进尝鲜。

消费者对于无糖茶饮的消费习惯已经初具雏形,消费场景于消费决策而言有着一定影响作用,新入局的品牌多以线下为据点切入,口感创新为突破点占据生态位扎根心智,实现增长。

苦后回甘

长期纯净主义

东方树叶作为农夫山泉旗下的品牌,经历了11年的长跑。但在最初的几年,国内外选手都并未在市场上激起太大的浪花,那时候还是“冰红茶”为代表的甜系饮料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

无糖茶在这样的统治下,自然而然得不到消费认可,无糖茶超前的口感也就发挥不出效用。

在一款产品进入市场之时,都会遇到消费习惯差异的挑战,此时品牌的核心价值,即品牌催化剂,能够延展出更具体的文化和价值观,策略性催化品牌在市场的感染力。

东方树叶亦如此,它之所以能跑出来,也是他们长期纯净主义这个品牌催化剂的正反馈,从配料信息到包装识别,再到服务体验,都以纯茶为基本点,发散出传统地道的东方感。

PART1-配料纯净

2017年消费趋势报告“The Sweet Hereafter”中曾提及,减少糖的摄入是大多数消费者(84%)在选购食品和饮料时共有的意识,而年轻人比中老年消费者更注重健康。

这意味着,在新一代消费者成长之时,他们的口味偏好也会往“0糖”上靠拢,并成为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农夫山泉处于对纯茶产品的热爱与信心,不断对东方树叶注入新产品力,进行开发投入与技术创新。早在10年前,他们就采取了log6无菌技术的生产标准,生产100万瓶也不会出现一瓶被微生物污染的产品。

率先实现“0糖、0脂、0卡、0香精、0防腐剂”五个0标准,要知道这个标准在今天,国内大部分饮料生产线只能达到log5标准。

超前的配料纯净技术创新,为10年后的今天埋下了伏笔,生产线的提升,让茶的风味更好地保留下来。

PART2-视觉纯净

将品牌命名为“东方树叶”,摆脱了同质化的“XX茶”,同时围绕品牌名延伸出的“神秘的东方树叶”,从外国人视角出发讲述中国茶文化历史进程,把“传统中国茶,神器的东方树叶”这句宣传语强势打出来。

东方树叶的产品包装,与货架上圆润的瓶身截然不同,视觉上上圆下方瓶型饱满独特,中间的留白让茶汤清晰可见,可视化的包装首先显现了品牌对产品的信心,要知道茶汤一旦凉下来,就会氧化变黄,整个品质就肉眼可见变差变色。

瓶身两侧的标签,化用剪纸元素,分别截取四则故事形象作图,并配上中国传统剪纸、皮影纹样做暗花,东方格调十足。

文案上根据茶品的历史赋予场景感。例如乌龙茶包装上提及的17世纪,中国乌龙远渡英伦,演化为上层社会优雅奢华下午茶;红茶,贞观15年,茶叶随文成公主入藩,后经茶马古道传往海外等。

文案中的故事也传达出中国茶文化的厚度以及民族自信心,这样的包装既能把“纯净好茶”的优势亮出,也把东方文化的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把“中国茶”这个概念与品牌强势绑定了起来。

放大竞争力

引领茶饮新潮流

2011年起,东方树叶一路过关斩将,在技术层面刷新无糖茶饮料的门槛,为持续扩大无糖茶的竞争力,他们在产品线和渠道上都进行了革新,针对当下的消费语境,背靠农夫山泉渠道强攻线下,优化口感提高复购率。

PART1-新火试新茶

东方树叶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新了黑乌龙、青柑普洱、玄米茶等浓郁口感茶,另外也在规格上做文章,打开饮用新场景。

-红茶

东方树叶红茶采用中国传统功夫红茶,浓郁芬芳,滋味醇厚鲜爽,相较于市面上的其他红茶,甘醇鲜甜回味绵长。

-玄米茶

清香玄米邂逅鲜爽绿茶,采用东北稻米炒制成清香玄米,拼配蒸青绿茶,米香馥郁,清油解腻。

-青柑普洱

醇厚甘香的普洱茶香,遇上清醇清甜的柑皮果香,柑香气扬,为茶饮爱好者而做。

-茉莉花茶

采用优质茉莉鲜花窑制,馥郁产品浓郁花香,清透的茶汤配以传统的花绘,花香袭人。

-黑乌龙茶

在乌龙茶的基础上升级为黑乌龙茶,滋味更浓郁、香气更馥郁,选用铁观音为原料,汤色明亮独具“观音韵”。

-龙井新茶&桂花乌龙

桂花乌龙、龙井新茶沿着季节限定的思路开发,贴合当下年轻人的追求,口味门槛降低,更适合初入门的茶饮选手。

-小瓶&大瓶

2019年,东方树叶推出350ml小瓶装,mini款的可爱感,为品牌打开了冬季热饮的新场景;

后续上新了900ml大瓶装,针对青柑普洱、茉莉花茶两款市场热销单品,趁势乘上大瓶替代水风潮,契合更多消费者需求。

PART2-渠道统一性

作为农夫山泉旗下的品牌,东方树叶能够翻红离不开集团于渠道端的输血。农夫山泉具备12处优质水源能够强势赋能新品开发,在渠道端,农夫山泉传统渠道占比远高于其他软饮行业。

截止2019年末,农夫山泉覆盖全国超过237万个终端零售网点,其中超过36万家配备了“农夫山泉”冰柜,形成独特的线下销售体系优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东方树叶渗透也轻易而举。

相关数据显示,东方树叶过去12个月,同比增长114%,同时依托母品牌的线上铺设,截止至今年7月,东方树叶单品贡献率达12.59%,单品交易金额234.6万元,店铺交易额达到1863.1万元。

东方树叶的零售单价高,给渠道的利润也就更高,所以对于经销商来说,能卖出去更多,储运费用占比更小,利润也就更高,渠道壁垒建立起来,也就根植入心智场景,守住市场做到头部。

塑造中国茶世界观

文化回归后的故事续写

东方树叶在宣扬品牌“中国传统茶”基因时,致力于打造出完美的品牌体验。这里的品牌体验并不是指使用者体验,而是让消费者在购买前、购买当下以及购买后,都能够产生“拥有产品”以外的愉悦感受。

这种愉悦感受,来自于品牌刻意塑造出的情境,目的是为购买行为创造出一个意义。

上文提及的视觉故事感是东方树叶打造品牌体验感的一环,其在2021年发布的品牌TVC《香气篇》,通过年轻化和艺术感的方式,为年轻消费者提供一个了解茶文化的契机。

后续在十周年之际,与一席联动,以“直到从茶看见世界”为题,深度探讨中国茶,彰显品牌专业形象。

其次还将产品紧贴中国传统节气,立春、谷雨、春分等宣传片中,借文化符号与消费者共鸣,为品牌创造独特的文化前置体验;

最后进一步确立“好好喝茶”生活方式,打造出夏日、秋日、冬日茶饮场景,刻画的生活方式适配追求“慢生活”的年轻人。

但品牌建构出自己的世界,就能与消费者一同创造一种专属联结,而这专属的联结感,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绝对偏爱,也是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东方树叶塑造出的“东方感”“茶文化”都在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创造意义,强化底蕴的同时也在创造东方场景下的“慢生活”价值观,围绕这个核心输出的故事、仪式甚至情节,都让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更紧密。

根植于中国茶文化,东方树叶书写出商业故事中不一样的剧本。11年的长跑与超前的五个0标准,从甜系饮料的统治到引领无糖茶饮,其在营销触点上的东方茶文化放大,以纯净的故事价值俘获人心。

在渠道上背靠农夫山泉优势,进驻线上线下场景,先手占领心智,在下沉市场闷声发大财。东方树叶的整个逆袭过程就如品茶般苦后回甘,在有着茶文化底蕴的中国,主场加持,东方树叶或许能成为中国饮料快消品的领军品牌,与世界品牌掰掰手腕。

来源:汤臣杰逊品牌新策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要普及茶知识,茶在中国文化中为什么那么重要?

古时文人有"琴棋书画诗酒茶"七件宝。国人从何时开始饮茶,尚无定论,但从西汉时,已有关于饮茶的文献记载。不管是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茶除了其本身的饮品价值,和其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之类的养生、药用价值之外,还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茶的饮食文化内涵

唐代以前,烹茶一般会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茶膳也是由此而来。用茶来料理美食,取茶叶的清香,使茶与食物完美结合,为菜肴锦上添花,成为茶香满溢的茶膳。茶膳包括茶菜、茶点、茶汤。要把"茶"与"膳"完美地结合,成为"茶膳",就必须经过有心人的烹调,妙手撮合,再加以雕琢。

用茶来料理美食,尊重所选用的茶叶的特性十分关键,葱、姜、蒜等重味的作料很容易盖过茶香,所以一般粤菜和淮扬菜中才有传统茶餐。中餐最经典的茶馔莫过于淮扬菜中的"龙井虾仁"。龙井茶的清香中和了虾的腥味,就更鲜美,更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气"了。

茶叶入馔不只限于中餐,日本料理中也有,那多数是以抹茶制作的各种糕点。微微的苦配上低调的甜,可谓典型东方审美,有节制的优雅。欧洲人更加彻底,从茶叶进入他们的生活开始就已经将其单独搭配黑胡椒和海盐一起享用了。恬静淡雅、温馨醇和的玄米茶是一种日韩风味的绿茶饮品,它以糙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熟、滚炒等工艺制成的玄米与日式蒸清茶拼配而成,既保持了茶叶的自然香气,又增添了炒米的芳香,鲜醇适口,不伤肠胃。

茶粥也是值得一提的,它兼有茶、米之香。古典吴越方言中"粥"和"茶"的读音一样,可见人们对茶粥的喜爱。江南炎夏湿热,厨娘们取绿茶浓汁,加之粳米、白糖,以小火慢熬。粥成但闻佳茗清醇,粥香溢清,夏日炎暑便消一半。在上海浦江两岸,每日清晨至深夜,都有茶粥供应。有"豆粉茶粥""薄荷茶粥""藕汁茶粥""果奶茶粥""菜汁茶粥""鸡汁茶粥""什锦茶粥""菊花茶粥"等。

不仅中国人爱茶粥,日本人也有他们喜爱的"奈良茶粥"。奈良茶粥源自奈良东大寺取水节。茶刚从中国传入日本时,还属于贵重的饮品兼药品,只有级别高的寺庙得以品饮。当时东大寺的和尚用煮好的第一道茶来泡饭,第二道茶来加盐煮饭,施发善众。后来茶叶普及,民众也喜欢上了茶粥。奈良的茶粥色泽金黄,入口不腻,茶和米的清香合二为一。当地人吃茶粥喜欢配上"奈良渍"咸菜,这一粥一菜也成为地道的奈良早餐。

此外,云南的基诺族还保留着吃凉拌茶叶的传统习惯。其做法是把鲜茶叶揉碎了放到器皿中,加一点黄果叶、大蒜、辣椒、盐等辅料,再加入山泉水拌好。其味极为特别,兼有生食之菜的爽脆、茶的清香以及辛辣之味。

二、帝王的饮茶史

中国历史上,帝王饮茶的历史相当古老。从发现茶叶的炎帝,到痴爱品茗的康熙、乾隆,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皇帝,层出不穷。

南朝齐武帝萧赜遗诏中下令,葬礼从简,灵位前不得按惯例"以牲为祭",而是设一些饼、茶饮即可,并要求"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隋《大业杂记》记载,有位和尚制造一种"扶芳夜饮"的茶饮给文帝杨坚喝。此饮采用一种叫"扶芳"的树叶,"夏日取其汁,微火炙使香,煮以饮,碧绿,色香甚美,令人不渴"。又据《隋史》记载,文帝梦见有位神人把他的头骨给换了,梦醒以后便一直头痛。后来遇一僧人,告诉他说"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见效。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而且精于茶道。在北宋大观年间,他著有《茶论》一书,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到了明清之际,茶叶无论在品类还是制作工艺上,都趋于完美。清代康熙皇帝喜茶,更为江南名茶碧螺春命名而留下一段佳话。史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清香醇厚,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御茶"至今遗址尚存。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帝王饮茶史上最悲凉的一幕。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愚笨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他一登上王位,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太安二年(303),东海王司马越率大军挟持惠帝,向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发起猛攻。不承想在汤阴一战中,晋惠帝又被司马颖掠去。成了司马颖傀儡的惠帝,被挟持到了洛阳,然后又逃往长安。光熙元年(306),东海王司马越消灭各路反王,惠帝也回到了洛阳,被监禁起来,饮食起居大不如前。一夜,身边的臣子用瓦盂盛了一碗茶给惠帝喝,惠帝对此茶赞不绝口。其实,它不过是孤臣无以贡奉,不知从哪儿找来的一碗粗茶。残乱年代,困苦帝王,这碗茶应该是帝王饮茶史上最悲凉的一碗。

三、以茶代酒的故事

尽管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但是在隆重场合,茶的重要性还是无法与酒相比,最多在特殊情况下成为酒的暂时替代品。中国古代筵席有以礼待客的传统,对那些没什么酒量或滴酒不沾的宾客,主人一般会主动用其他饮品代替,如茶。

三国时期吴国第四代君主孙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却出乎意料地有"以茶代酒"的文雅之事。嗜酒如命的孙皓每次设宴,都让大臣们每人至少喝足七升酒。当时孙皓最敬重的文臣韦曜,学富五车,但酒量仅二升而已。孙皓便对他以礼相待,每次宴会暗中赐他好茶,让他以茶代酒。孙皓也由此开创了以茶代酒的先例。后世好茶者考证,孙皓赐给韦曜"代酒"的茶,应该是产于浙江的御茶。

晋时,饮茶者开始增多。刘琨是晋朝有名的大将,青年时代和祖逊为友,读书习武,上演了历史上有名的"闻鸡起舞"故事。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让北方匈奴人有可乘之机,他们大肆侵犯北方的并州、冀州一带。光熙元年(306),刘琨负责这几地的军事事宜,但抗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失败。刘琨内心愤懑不安。自古有喝酒解闷的说法,刘琨则与众不同,他喜欢通过喝茶来发泄心中郁闷,而且一喝必是上等茶。

四、以茶祭神

我国以茶作祭,形式大致有三种:在盛茶器皿中注入茶水;供奉干茶叶;不用茶,仅用茶碗、茶壶等作象征。但也不仅限于此,明代的徐献忠在展现湖州一带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的《吴兴掌故集》中记载:"我朝太祖皇帝喜顾渚茶,今定制,岁贡奉三十二斤,清明前二日,县官亲诣采造,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当时南方一些名茶区,要在清明前把贡茶送到京城,而这些茶是用于皇室焚烧祭祖用的。

在我国民间,一些善男信女常用"清茶四(种)果"或"三(杯)茶六(杯)酒"祭天谢地,期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在中国古刹禅院中,常备有"寺院茶",且用最好的茶叶来供佛。据《蛮瓯志》记载:觉林院的僧侣,"待客以惊雷荚(中等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茶(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常以茶为供品,向寺院佛祖献茶。

在少数民族地区,以茶祭神更是习以为常。湘西苗族居住区,旧时流行祭茶神,祭祀分早、中、晚三次:早晨祭早茶神,中午祭日茶神,夜晚祭晚茶神。祭茶神仪式十分严肃,祭品以茶为主。云南景洪基诺山区的一些民族,每年夏历正月间要祭茶树,并口中念念有词:"茶树茶树快快长,茶叶长得青又亮。神灵多保佑,产茶千万担。"他们相信这样做会得到神灵保佑,使茶叶有好收成。

五、茶的道家文化内涵

道家是最看重茶的文化精神的。唐代喜饮、擅饮茶的著名道人就不少。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极为欣赏道士申元,甚至让自己宫中的侍女赵云容为申元侍候茶药。唐代《南部新书》中记载,唐肃宗曾赐给道士张志和奴、婢各一名。张志和为他们取名渔童、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唐代最著名的道家茶人,应是女道士李季兰。李季兰和陆羽是好友,曾在德宗年间和陆羽、皎然在茗溪组织诗会。有学者认为,正是他们三人共同开创了唐代茶道格局。

在文学作品中,茶和道士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无处不在。欧阳修在《送龙茶与许道人》中,写到他将当时非常名贵的龙团茶,送给了"来似浮云去无迹"的一位荥阳道士。元朝著名散曲家张养浩在泰山游玩,发现一道观中香茶怡人,写下了"鼎铛百沸失膏火,风水万里忘萍逢"的佳句。明朝藩王朱权,晚年时兼修释老,尤喜沉于茶道,以求达到"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修身境界。晚清刘鹗,为写《老残游记》数次到泰山,对其风俗民情极为熟悉,开篇第一回写老残和其他人一起游道观,道人见客来,就"端出茶盒","大家吃了茶"。

道家人饮茶不似佛家执着于精神上的追求,也不似儒家饮茶需要一套数十种茶器且极为烦琐的礼仪。相对来讲,茶对于道家的养生意义更为重要。相传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之徒丹丘子、黄山君,就是因喝茶才羽化成仙。虽然是传说,却可以从中看出茶的养生保健功能,至少在黄山君那个时代已被发现并利用了。

茶对养生的重要影响,甚至使古人认为,饮茶不仅能养生,还能让人成仙。服用草木果实之类的安全养生品,是道家人最想研究的课题。而茶有升清降浊、疏通经络的作用,正好可为道家练功所用。因此,从葛洪的《抱朴子》到陶弘景的《本草经》,道家人从药理方面研究茶是最认真的,而且成就斐然。

六、与茶有关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和酒最与众不同,它们似乎比其他饮食品类更容易被用来参与人神、人鬼之间的沟通。因此,说茶有几分仙气、神气、鬼气,也不算夸张。

陆羽在《茶经》中,就频繁引用《搜神记》、《续搜神记》等野史笔记类文献中的故事,展现茶与神鬼之间发生的故事。从这些传说产生的心理根源探究,可能是因为茶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太多益处,所以古人特别是名茶区的古人,心甘情愿以茶为崇拜对象。

中国茶区几乎都有和神仙有关的故事。比如武夷山崇安县星村有五株与众不同的茶树,茶叶成双出现,且形态一模一样,制成茶叶皆为上品。相传这五棵茶树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所栽,武夷人称"吕仙茶"。又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南糯山原本无茶,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至此,逢将士患眼疾,他便以杖击地,地生茶树,于是茶叶医好了将士们的眼疾。后来南糯山便有了名闻天下的普洱茶。当地人尊诸葛孔明为茶祖,每年孔明生日之际要饮茶放"孔明灯"。安徽的名茶太平猴魁茶,相传是两只得道的老猴赠给当地人的。如此传说,数不胜数。

七、吟咏茶叶的作品

在古代,出现过不少歌颂茶叶的歌,如唐代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中有"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这里所说的茶歌是指陆羽所做的六羡茶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此外,唐代还有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当然,茶歌来自生活,主要以民间创作为主。即便是文人参与,也只是由他们从民谣中整理再编曲,然后返回到人民中去。明清时期,杭州富阳一带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贡茶鲫鱼歌》。此歌便是正德九年(1514),由按察检事韩邦奇据民间的《富阳谣》改编而成。这首歌以当地茶农的口吻,通过痛彻心扉的质问,表现出对采办贡茶和贡鱼所受到的侵扰。韩邦奇也因为为民请愿反对进贡茶叶而触犯朝廷,被治以重罪。

另一类茶歌,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在江西流传的茶山歌,其歌词非常有民间生活气息,如:"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古时咏茶的诗也不胜枚举,但在唐朝之前,文人诗作中提到茶的只有四首:晋代孙楚的《出歌》;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左思的《娇女诗》;南朝宋王微的《杂诗》。其中,"洛阳纸贵"的左思,在其五言叙事长诗中,描写了两个豆蔻年华的小女孩,她们天真烂漫,在花园中追打嬉戏。游戏得口渴了,便急着烹茶以饮。为了更快喝到茶,她们"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诗中的鼎是一种用来煮茶的三足两耳食器,但并非专门煮茶的器具。因为唐代以前茶器常常是与酒器、食器混用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女文学家鲍令晖的《香茗赋》。鲍令晖是著名文学家鲍照的妹妹。她出身贫寒,却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文献记载她有《香茗赋集》一书传世,遗憾的是今已散佚。古代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也收录了她的诗作。艰难生活的历练,促成了鲍令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也让她留下了不少诗文佳作。诗论家钟嵘夸赞:"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唯《百愿》淫矣。"可惜她的作品仅存诗七首,都与茶无关。她在《香茗赋》中究竟如何写茶,后人无从知晓,实乃一大憾事。

注: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