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西湖的现代诗

找到约8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7首最美茶诗赏析,茶人必读必背!


星 / 期 / 五

读历史文化,得茶中真意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爱茶的都很多,他们爱茶至深,还把茶写进了诗里,被人传诵。

 

在诗中,他们写出了品茶的体会、对茶的赞美,甚至对生命的感悟。


作为现代的爱茶人,读茶诗,仿佛带我们穿越千年,与他们共饮一壶茶。


一言至七言诗·茶

唐·元稹(zhěn)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一至七言诗”是隋唐时期的一种诗体,也就是我们常说“宝塔诗”。此诗是元稹等人欢送白居易以太子宾客的名义去洛阳。


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第二句写了茶味香和形美。第三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 而且早上也要饮 。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酒。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僧皎然,俗姓谢,字清昼。唐代著名诗人、茶僧。


九月九日重阳节,从唐时起就有在重阳节登高赋诗、插茱萸或饮酒之风俗。皎然在重阳节同陆羽品茗、赏菊、赋诗,开创以茶代酒,移风易俗之新风。


两碗茶

唐·白居易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这首诗大致的意思是,吃完睡一觉,起来喝两碗茶。抬头看看日头,夕阳西下。快乐的人可惜日子过得太快,忧愁的人厌恶日子怎么就那么慢呢。那些无喜无怒的人,也不在乎时间长短了,一切顺应自然吧! 

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把茶与人生作比较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情怀,不受喜怒哀乐的困恼,坦然面对人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胸襟。后两句说的是: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宋·苏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全诗句句写佳人, 同时又句句写佳茗。在飘渺的仙山上,洁白的流云悠然飘过,山上灵草幻化的仙子用白云洗遍每一寸香肌,不加粉黛,丽质天成,茶芽为流动着的云雾所湿润。


诗中“从来佳茗似佳人”和他另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两句构成了一副极妙的对联。


观采茶作歌

清·乾隆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乾隆下江南,自然是奔着苏杭去的,到了杭州,自然要游西湖。既游西湖,品龙井茶那是免不了的事儿。公元1751年,即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去天竺观看了茶叶的采制。他六下江南,曾五次为杭州西湖龙井茶作诗。


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极大的同情与关怀。



七碗茶诗

唐·卢仝(tóng)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茶诗》也叫《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


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不敢喝第七碗,只怕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


茶对卢仝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今日茶话

你最喜欢的茶诗是哪一句?

茶城,以诗为证

茶城座落在贵州高原北部。它的本名叫湄潭。若非亲见,很难想象在它不足两千平方公里的统辖范围内,竟然生长着60万亩茶园,绿波流淌,一碧万顷。茶香弥漫在茶城的每一个角落,也丰盈了茶城人的岁月清欢。湄潭如茶,那些红尘喧嚣、浮云刍狗早已在它的沉香流年里冲泡成了一壶旧茶。你来或是不来,它就在那里,兀自清香。

1

“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茶经·八之出》

说起茶,绕不开一个人,那便是茶圣陆羽,也绕不开陆羽的《茶经》,而《茶经?八之出》是对湄潭茶历史悠久最有力的阐释。“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里的夷州就是今天湄潭、凤冈、石阡一带。至于湄潭茶质量如何?一句“其味极佳”已足以说明。

在湄潭,大大小小的茶楼隐于曲曲折折的街巷,渐聚渐起的茶铺纵横于熙攘大街,城南有茶叶交易市场,城北也有茶叶交易市场。早上吃一碗油茶汤出门,年轻人出门追逐梦想,老大爷们呢?不用猜,南街的茶馆一声吆喝,惬意的一天便在一壶清茶中洇开。在这里,你可以端上一杯茶,和棋友、牌友大战三百回合;也可以躺在竹椅上哼几曲花灯戏;还可以跷起二郎腿侃几件小城故事。不用顾忌任何形象,怎样舒适怎样摆。所以在湄潭,年轻的家长们批评孩子坐姿不端正、有点吊二郎当时,总会蹦出一句儿“你是来坐茶馆的!”

如果你以为这喝茶之事只是老大爷们的专利,那你就错了。那一间间静谧的茶舍里,汇聚了身着一袭婀娜旗袍或是一身素朴茶服的女子,她们来自小城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行业,也许互相认识,也许互不相识,一方茶席,一壶清茶,便可拉近彼此的距离,此时的她们是极其闲适的。然而她们并不闲。有的或许刚刚脱下工装,卸下疲惫;有的或许刚刚鸡毛蒜皮,劳作归来。但作为茶乡女子,她们有与生俱来的一份恬淡,无论眼前的生活多么苟且,也不会影响在忙碌之余在一盏清茶中寻找一份清静雅和。

说到茶城,就不能不提及它的万亩茶海,不能不提及它一望无垠的翠绿连到天际。谁说不是?4.3万亩的连片茶园,在全国它说第二,谁敢说第一?修剪齐整的茶垄,低矮粗壮的枝丫,密密匝匝的叶子,如同翻滚的碧浪在你面前铺陈开去,那么蓬勃,那么有力。若置身其间,任绿茶淡淡的清香将你浸滢,顿觉自身如同一粒翠芽,天地万物都将与你同酿于这一埕碧波里。如若有缘,你或许会在下一垄茶行里遇见一位背着茶篓的茶乡女子,她们不会打着油纸伞,因为她们要解放出双手来采茶,但她们携带的茶香会比丁香更淡雅朴实。

除了万亩茶海,还有天下第一大茶壶,大茶碗,小茶壶,茶科所……打湄潭走过,各种各样与茶有关的元素会接连不断地映入眼帘,时时提醒你这个地方与茶息息相关。所以湄潭人会说,风过湄潭带茶香!

为何一个小小的县城会有如此多茶的印记?为何一个小小的县城会将茶做到如此极致?我想除了湄潭茶本就悠久的历史外,那一段烽火岁月中的故事不能不提及。

1939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决定在西南大后方建立于茶叶科研、生产和出口的基地。当时,张天福、李联标等茶叶专家反复考查选址,把目光投向了湄潭。就这样,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从此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大门。中央实验茶场总部设在城南象山脚下的万寿宫,在象山开辟了555.5亩现代茶园,堪称中国现代茶业第一园。

几个月后,在抗战烽火中一路西迁办学的浙江大学也来到了湄潭。这两支前后抵达小城湄潭的队伍如同两朵交汇的浪花,在这座小城里溅起一波又一波洇满茶香的故事。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实验茶场与浙大农学院一起,在西湖龙井工艺的基础上试制湄潭茶,使得西湖龙井的制茶工艺在湄潭得以保护、发扬与提升。科研人员们还想尽千方百计将全国各茶区的优良茶树种子纷纷汇集于湄潭,在桐子坡建立了第一个全国茶树品种园,开启了茶树育种之先河。

可以说,谈到中国现代茶叶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湄潭啊。

2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茶经·五之煮》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中国茶文化对水的要求甚高,从《红楼梦》中便可窥一二。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妙玉泡茶之水竟是五年前所收梅花上的雪,然后埋于地下而成的雪水。她认为旧年蠲的雨水不够轻浮,吃不得。这大概属于极致泡茶了。人间一场烟火,我们终不是那自喻槛外人的妙玉,也不是荣国府里极尽讲究的“金钗”,也不能做到为一盏淡茶而收存五年之梅花雪。

但“水为茶之母”。要想泡好茶,还是需要有好水。常说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就道尽了关于泡茶,水的挑剔——要江中水,而非江边水。我在这里斗胆改为“湄江江中水,象山顶上茶”。

湄潭只闻其名便可知,是一方水湄之地,县城绕水而建,湄江河、湄水河、桃花江三条河纵横交错于县城。挑水巷、杨柳湖、湄水桥、凉水井……众多地名都与水有关。也许,水是茶城流淌的歌,茶城是水凝固的诗。

说了那么久,我还是没有说到重点,水。我为何敢为湄潭的水正名?好吧,敲黑板!

对于水的标准,宋徽宗赵佶早在他的《大观茶论》中写道:“水以清、轻、甘、冽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而明朝张源也曾在《茶录·品泉》里记载:“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洌,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而湄潭的母亲河湄江河,便是由湄潭县北部山中蜿蜒纵横的白岩河、聚合河、双龙河等众多溪流汇聚而成,这些来自深山中的清泉,流经北部乡镇来到县城,依旧清冽甘甜如初。

“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阳。”而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从北面乡镇的大山里流到县城的湄江水兼有了清、轻、甘、洌、活等优点,在水之湄的湄潭人不仅用它来淘米做饭,也用它来酿酒泡茶。所以我说湄潭的水是担得起“湄江江中水,象山顶上茶”的美誉的。

湄潭,有其味极佳的茶!也有其味极佳的水!无风的夜晚,湄江河畔垂柳淡月,身着素衣的女子找出久藏的茶器,捧出珍藏的茶叶,轻唤一声:“客官,茶已沏好,请您品鉴。”

你,来吗?

3

“平生最是难忘处,扬子湄潭浙水边。”

——苏步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先生一生未曾写过回忆录,却在87岁高龄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先生是浙江人,江浙相连,写到扬子浙水并不为奇,而远在西南深山里的湄潭,何以能在老先生心中留下与故乡同样比重的分量呢?

这仍然要从烽火连三月的日子说起。1937年,在日军炮火的轰炸之下,在民族危亡之际,浙江大学不得不踏上漫漫西迁之路。由于炮火一路追赶,浙大也不得不数易校址,终于在1940年落脚于黔北的遵义、湄潭,并从此开始了虽艰辛却稳健的七年办学。

那时候的湄潭,还没有闻名于全国的茶产业,只是一个贫穷又落后的偏远小镇。也正因为它偏远贫穷不起眼,又有贵州重重大山做屏障,所以远离战火,让来到此地的浙江大学师生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科研人员都能偏安一隅。

为了迎接浙大师生的到来,湄潭人民腾出了250多间房舍供师生们入住,其中有不少是村民自己新修的房屋。那个时候,湄潭县总共只有600多户人家。在物资供应极其不足的条件下,湄潭人民把为数不多的粮食留给了浙大师生。当时的苏步青先生与众多浙大师生一样,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喝稀粥,咬红薯,吃菜根……然而这些都是湄潭人民空着自己的肚子留给浙大师生的。

在湄潭浙大西迁陈列馆里,讲解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西迁办学时,有浙大学生看到湄潭百姓家中抬出了死者的尸体,颇为震惊,一问才知那人是被饿死的。可即便是有饿死人的情况,湄潭人民却仍然在坚持为浙大师生提供粮食。”

湄潭若水,不仅因为此地河流多,更因为湄潭人有着上善若水的胸怀,所以才会做出那样的牺牲和选择。也因为有了湄潭人民的牺牲和选择,才有了今天浙大湄潭割舍不断的深情厚谊。

那时的苏步青先生与浙大部分教授创办了“湄江吟社”,后又加入了中央实验茶场的刘淦芝和郑晓沧教授。他们时常相约湄江河畔诗会雅集,品茗清谈,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茶诗。

翠色清香味可亲,谁家栽傍碧江滨。

摘来和露芽方嫩,焙后因风室尽春。

当酒一瓯家万里,偷闲半日尘无尘。

荷亭逭暑堪留客,何必寻僧学雅人。

这是苏步青先生当年留下的《试新茶》,嫩芽和露,春香满室,写不尽湄潭茶的鲜香。

那时的中国正是战火流离,老先生们却可以在湄潭安心办学之余“偷闲学古人”,享受几分闲情。都说茶中可寻平静宁和,而浙大师生与中央实验茶场的教授们更深知,这平静宁和是与如茶一样的湄潭,如水一样的湄潭人民分不开的。

这样的湄潭,怎能不叫人难忘?

4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湄潭有茶,湄潭因茶而美;湄潭有茶,湄潭也因茶而富。

在去湄潭的高速路上,我看见了一个硕大的广告牌“走!到湄潭当农民去”。在湄潭的茶园里,我又看到了另外一句广告语“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是的,在湄潭,农民的幸福指数非常的高。

湄潭县田家沟,青瓦白墙雕花窗的民居分撒在两侧茶园葱笼的凤凰山下,寨中碧绿的水塘映着塘畔竹柳的倒影,清新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夏日的荷香,硕大的荷叶一片连一片,托起水塘深处一座雕花石拱桥。这个处处洋溢着新时代新农村气息的小村落,你可想到,在2002年以前,它竟然是一个“水、电、路”三不通的贫困村庄;你可想到,那时田家沟的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一直到2005年,田家沟的茶产业开始成型,村民们的日子才逐渐好转。再后来,茶产业不断发展,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条件改善了,柏油马路修到家门口了,家家都住上了敞亮的新房子。

田家沟村民茶余饭后,把本村翻天覆地的真实感受编成了花灯戏《十谢共产党》。唱词大致是: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三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以前穿的是蓑草衣,现在毛料新时装;四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以前住的是茅草屋,现在砖瓦新楼房;五谢共产党,走路把你想,以前走的羊肠道,现在道路宽又广;六谢共产党,照明把你想,以前照的桐油灯,现在电灯亮堂堂;七谢共产党,上学把你想,以前一堆大老粗,现在两基一扫光;八谢共产党,看病把你想,以前有病无钱医,现在医药能报账;九谢共产党,致富把你想,以前种粮要上税,现在免税还补偿;十谢共产党,养老把你想,以前抚儿来防老,现在丢心政府养,党的恩情永不忘,誓把忠心献给党,紧紧跟着党中央,幸福日子万年长!

茶确实让湄潭人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谦逊如茶的湄潭人并没有因此而自满,如何让茶带动第三产业是湄潭人正在探索的方向。

湄潭县七彩部落,曾经叫大青沟,村里73户村民200多人,祖祖辈辈皆以传统农耕为生。如今全村有600余亩生态茶园,村民们不仅吃上了茶叶饭,还吃上了旅游饭。

2012年,时任副县长的作家肖勤参加了由中国作协组织的文化交流团,到北非突尼斯、摩洛哥等三国开展文化交流。期间,肖勤一行考察了地中海边上的突尼斯蓝白小镇,那是地中海边上一个悬崖旁的破旧小镇,因为被一名画家将小镇全部涂成了蓝白二色,而一跃而成世界著名的旅游打卡地。在考察时,同行的老师笑着对肖勤说:“肖勤,你们那里山清水秀,不比这里差,你也可以回去组织画家们做一个这样的小村落嘛。”

肖勤将同行老师的话记在了心里。回来后就开始组织县里的一批画家与村镇里头的干部、乡亲大家一起商量,做一个更加美好的梦想家园,他们的想法也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最后把目光投向了大青沟。不到两个月,大青沟摇身一变,成了七彩部落。还没宣传,就引来了一大批摄影家,慕名而来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很多人问肖勤,为什么不照搬蓝白小镇呢?肖勤说,因为湄潭处处茶园,绿色很多,蓝白绿都是冷调,七彩部落的配色更符合视觉传达效果!

如今的七彩部落,从一个穷山沟变成了如今茶旅一体的景区。家家户户放农具的地方变成了茶吧,酒卡,小卖部……

你说,这样的农民,能不幸福吗?

遵义作家周小霞的作品《茶城,以诗为证》

在2022-6《十月·长篇小说》《遵义采风小辑》中刊出

来源:遵义市文联,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是生活中的爱恋

精读笔记第九十七期

《爱茶














作者:

方鹏程

出版日期:

2017年3月



内容梗概


作者结庐而居,远离喧嚣,自己动手种茶、采茶、制茶,追溯了陆游、李白、苏轼等爱茶人的生活方式,阐明了饮茶养生的保健之道,勾勒出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生活情趣和价值取向。






内容亮点


茶缘


湾潭种茶记

好茶探秘

品茶

爱茶诗人

茶的心灵禅味

台湾好茶






精读笔记








茶缘


茶有茶缘,人有情缘。相聚品茗,自是有缘。古来婚姻谈成,纳采以茶为聘,女家以茶待客。新娘端茶奉茶,男方答之以礼。有茶不难,难在好茶难寻。好茶还须好水、好器、好人、好时光来相配。千山独行,看山看水,以天地为侣,路过茶馆,来一客好茶,茶味甘美,留在心头。

好茶之人,可称茶人。三两好友品茶,主人亲手煮茶,殷殷奉茶,也是茶人,谦称事茶人。种茶之人,也是茶人,采茶、制茶之人,也是茶人。文君当炉,相如招呼,不也是文人雅士,优雅茶人?



茶痴有两种,一种是什么茶都喝,只要是茶,张口就喝。另一种是非常注意喝茶的美学,不是好茶不喝,不是好器不用,不是好水不泡茶,不是好友不一起喝茶,甚至不是好地方也不喝。还有人专情于一种茶,别的茶都不喝。

《红楼梦》中妙玉对烹茶的水、点茶的杯子,以及选用的茶叶,都很讲究。茶叶、水、火和茶具,都是品茶美学的重点,但最重要的是人。懂得品茶的人在一起,自然觉得茶香有味。不喜欢喝茶的人,即使给他最好的茶水,也是一种水厄灾难吧。

在下方道人,因为年轻时有志于道,偶得贵人传授《鬼谷子》,读通《鬼谷子》全书之后,爱学鬼谷子采茶喝茶修身,最后自己种茶、采茶、做茶。喝起自己做的茶后,觉得飘飘欲仙,因此自称方道人。 


湾潭种茶记


湾潭位于新店碧潭的旁边,三面有新店溪环绕,群山环抱,东有乌来群峰,南有狮子山,西有湾潭山,北有和美山,堪称山明水秀,人烟稀少,世外桃源。

一九九〇年,我旅菲归来,再度外放已成空,遂想寻找一处农园,作为日后劳动筋骨、优雅度日的地方,湾潭是最好选择。



开山辟地,筚路蓝缕,搭盖小木屋一间以避烈日风雨,整地种菜,东篱种菊,挖塘种荷,挥汗如雨。竹园有绿竹,屋前有草地,四周竹篱有野菊。风吹竹林动,竹声风声相和鸣。新店溪水匆匆,水涛潺潺。晚来海会寺钟声划破湾潭的宁静,虫鸟声悠扬起落。驻足园中,倾听百涛,好似仙乐飘飘。山岚夜雾朦胧,比拟太虚幻境。我从海基会退休后,内人跟着陶艺吕老师学陶。吕老师从云南西双版纳访问茶农归来,带来许多普洱好茶,我也分了几片。烧窑的夜晚,铁壶煮普洱,味道香浓甘甜,何似在人间。

我(方道人)购买了100棵茶苗,立刻种在屋前草皮的边缘,每隔半尺种一棵,排列成一行,一点也不壮观。湾潭没有自来水,只有从地下抽出的井水,我们要到一百米外的土地公庙去取水来浇灌,一个星期才浇一次,居然长得很好。



茶仙陆羽说:“其地,上着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着生黄土。”听涛园邻近新店溪,早年是河川冲击的台地,底下是一堆大大小小的石头,上面是一层冲积土,排水良好,应该就是栎壤吧。采茶季节可分春、夏、秋、冬。春三月,茶树开始长芽,要连采好几天,才能把春茶采完。夏天温度高,茶长得特别快,因此夏天的茶味道比较淡薄。秋天天气转凉,茶叶不会变红,还是绿得那么可爱,让人舍不得摘。冬天,在茶树茶树冬眠之前,还会冒出一些最后的小茶叶,那就是冬茶了,很珍贵。

种茶、采茶,还要会制茶。茶叶要经过萎凋、炒茶、揉茶、烘茶等阶段,每一阶段都要细心处理,才能做出自己满意的好茶。方道人做茶,非常俭朴实用,不需要很多道具,完全遵照古人的做法,纯用双手炒茶、揉茶、发酵,再用烘碗机慢火细烤,自己种、自己采、自己制造,喝起来顺口,回味无穷。每一次做茶,品味都不一样。这是由于气候、当日温度、萎凋多久、发酵度如何、烘茶程度,样样都影响茶叶质量。所以每一次做出新茶,品尝起来,都有不同乐趣。


好茶探秘


西湖产茶,在唐朝陆羽写《茶经》时,就已经提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四次到龙井来品茶,将18棵茶树命名为“御茶”,西湖龙井被列为贡茶。经此震荡,西湖龙井不出名也难。西湖龙井的特色是:“色绿光润,形似碗钉,藏锋不露,匀直扁平,香高隽永,味爽鲜醇,汤澄碧绿,芽叶柔嫩。”西湖龙井,按照产地分为五品:狮:产于狮峰,堪称“极品”;龙:产于龙井村;云:产于云栖;虎:产于虎跑山;梅:产于梅坞。按照采摘的时间也分为八品:莲蕊、雀舌、极品、明前、雨前、头春、二春、长大。

早在北宋神宗年间,著名诗人苏东坡外放到杭州当三年通判,经常到西湖附近品茶,有一次一天之内喝了七碗茶,写下了一首诗,流传千古,让所有爱茶人都为之向往。



云南产茶,以普洱茶最有名。普洱茶特色是:发酵后茶汤浓郁甘甜,香气十足。消油腻、解渴、耐泡。清宣宗道光年间,阮福来到云南,翻阅《云南通志》,没有得到详细的答案。不过,普洱茶产在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曼撒六个茶山,其中倚邦和蛮专两地所产质量最好。普洱茶在清朝雍正年间成为贡茶,民间尚未风行。后来随着乾隆皇帝喜爱普洱茶,还写诗陈赞,普洱茶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福建武夷山的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岩茶因生长在武夷山的岩石中而得名,最著名的是“大红袍”,最古老的是“晚甘侯”。武夷岩茶品目众多,其中以大红袍、肉桂、水仙、乌龙、铁观音最有名,均属乌龙茶系列,浓香持久,味浓甘醇,饮后口齿留香,深受茶人欢迎。武夷岩茶以采摘春茶为主,约占全年产量的90%,夏茶占10%,一般不采秋茶。

乌龙茶讲究晒青、晾青、摇青、作青、杀青、揉捻、初焙、文火烘干等过程,达到发酵适度、香气高、味道醇厚的要求。


品茶


品茶是优雅的生活艺术,可以独酌,可以对饮,也可以举杯邀月成三人。茶圣陆羽在《茶经》第五章《茶之煮》提到煮茶的方法,需要炙茶、碾茶、煮水、煮茶末、分茶等几个步骤。

饮茶之风气,到了唐代,很是兴盛。长安京都、洛阳东都,以及江南、四川等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饮茶。唐代饮茶,有粗茶、散茶、末茶、茶饼。

粗茶是将茶叶蒸熟捣烂后做成茶砖,要煮茶的时候,可敲下一块,碾碎后加入锅中熬煮。

散茶是将茶叶蒸熟烘干收藏,形状散乱,不经加工。

末茶乃是将茶叶蒸熟烤干,磨成茶末收藏。要喝的时候,可将茶末放进烧水壶中冲泡或熬煮。

茶饼,是将茶叶蒸熟捣烂,再放进模子做成大小茶饼,烘干后收藏或运输。



茶有九难: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蔡襄《茶录》上卷轮茶,谈到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茶、熁盏、点茶。辨别色香味,是选茶的标准。藏茶是茶叶的收藏法。炙茶、碾茶、罗茶是煮茶的准备程序,候汤是用瓶罐煮水的功夫,原则上是三沸。熁盏是用火温杯。点茶就是宋代的泡茶法。

煮水器可用金属提梁壶,水初沸,茶叶握在手中,等注水入小茶壶后,再将手中的茶叶放进壶里,三呼吸之后,将茶汤倒在大碗里,然后再倒入茶壶,动荡摇晃,让茶香气溢出,三呼吸间,即可倒茶待客。



当代两岸流行工夫茶,这乃是唐宋以来中国茶道的演化结果。唐代陆羽《茶经》所提到的茶道,是在讲求品味、美学、待客的气氛下进行的。现代两岸茶道也是如此。

现代人不随便取用江、河、湖、瀑、泉之水,煮水可用干净水,水烧开后,茶壶、茶盅先放在茶海或茶盘上,倒一些热水温壶、温盅、温杯,然后用茶则倒出适量的茶,让宾客赏茶,再将茶叶倒进壶中,用热水冲泡。通常一壶茶,可冲泡3巡,滋味浓的好茶,可以冲泡67巡,但会越冲越淡。主人适时更换不同的茶叶,也是一种品茶之道。


爱茶诗人

诗仙李白,一生以诗酒闻名,却留下一首茶诗《赠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让湖北当阳玉泉寺仙人掌茶从此闻名天下。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玉泉仙人掌茶,经李白诗文推介,声名大噪,历代都有文章提到。清代李调元《井蛙杂记》也记载,仙人掌茶品高,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冲泡之后,芽叶舒展,有似朵朵莲花在水中,汤色嫩绿明亮清透。

诗圣杜甫,应何将军之邀,再度去做客,写了《重过何氏五首》,其中三首提到喝茶之事,意境高雅,让人再三回味。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唐代中期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下了2800多首诗,其中写酒的有900多首,写到茶的有50多首,茶酒不离手,写下好诗一首又一首。

白居易常常喝醉了就睡,偶然发现清幽之地,就在绿荫下摆张绳床,旁边放一些茶器,不经思考就烧起火炉,用白瓷瓶盛水,把水煮开来点茶。瓷瓶中加入茶末,茶香扬起,泡沫似花,浮在滚滚鱼眼上。

白居易喝茶时,想起老友杨慕巢,不免写了一首《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今朝餐又饱,烂漫移时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

盛来有佳色,咽罢馀芳气。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宋代诗词文章惊世的苏东坡,一生虽不得意,却能在困境中寻得喝茶种茶的乐趣,写了许许多多和茶有关的好诗词,留给后世一个“逆中求顺”的好榜样。苏轼爱茶,知道茶的好处。他在《仇池笔记》中有一则《论茶》,提到茶能“除烦去腻,不可缺茶”。苏轼曾经将茶比作佳人,至今传为佳话。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的心灵禅味


皎然说:“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

僧侣追寻的是了悟,看透世间的一切,有如镜花水月,都是虚幻无常的。能够看透的,只是自己了悟,心灵坦荡,却还要进一步度化世人,一起得道,进入无忧无虑的境界,这就是皎然说的“何须苦心破烦恼?”



饮茶之风的兴盛,可能是僧院提倡的结果。迎客请吃茶,是一种僧院的待客礼仪,当然不分新来旧识,只要见了面,就请他吃茶去,有话慢慢说。喝茶是唐宋以来僧院的习惯,饭后三碗茶,提神解油腻。

僧院提倡喝茶坐禅,是为了提神醒脑,有助于悟道。僧院种茶,除了实现“农禅合一”之外,也能招来信众,对谈论道,更有助于安抚信众的心灵。心安而后能定,定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定体悟而后能修身,修身而后能齐家,齐家而后能治国,治国而后能定天下。


台湾好茶


台湾茶叶从清世祖顺治十八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算起,历经30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有10种好茶,畅销海内外。这10种台湾好茶是:南投鹿谷冻顶乌龙茶、台北文山包种茶、台北木栅铁观音、台北三峡龙井茶、新竹北埔和台北坪林东方美人茶、南投松柏长青茶、阿里山珠露茶、台湾高山茶、桃园龙潭龙泉茶、南投日月潭红茶。



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台湾茶因产地、制作方法而有不同的特色。台湾高山茶是1970年代以后新兴的好茶,凡是种在1000米以上山区的茶,都称为高山茶。


本文为《爱茶摘选整理后的精读笔记,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和认同的观点,如果对本书感兴趣,可阅读全书,了解更多茶知识。




作者简介



方鹏程台湾商务印书馆原总编辑,台湾地区著名文化人、出版人、事茶人,2016年度“十大茶书奖”获奖作家。 大中华地区“茶文化复兴”的重要推动者之一,现任大学新闻学系副教授。


找到约8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