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武夷山正山茶业公司

找到约176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陈年正山小种》系列团体标准研讨会在福州召开

9月14日,《陈年正山小种》系列团体标准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来自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与技术推广中心、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及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研讨会由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柯家耀主持,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任专家组组长。会议围绕陈年正山小种红茶系列团体标准的内容开展研讨,专家组在听取了标准起草组的标准编制情况汇报后,对标准草案稿进行了充分地研讨与论证,提出了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科学性的修改意见。下一步,起草组将持续开展调研,继续对标准内容进行完善。

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鼻祖,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原料取武夷山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内原生高山茶树优质叶芽,保留了正山小种传统的松木熏焙工艺,带有淡淡的松烟香,滋味醇厚鲜爽。而经过时间的积累和馈赠,陈年正山小种出现层次丰富的口感变化,茶叶内质析出更丰厚,茶汤风味从新鲜的茶香,渐次产生醇厚陈年茶韵味,味道愈加醇厚甘甜,特有“松烟”香进一步转换为干果香,香气纯正高长。

近年来,随着茶叶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陈年正山小种红茶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却缺少对其标准的确立与研究,缺少对其市场的规范与定位。《陈年正山小种》系列团体标准的制定,对规范陈年正山小种红茶市场、提升产品存放品质及储存条件指标、冲泡与品鉴等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让更多人了解陈年正山小种的优良品质及陈放价值,弘扬正山小种悠久深厚的红茶文化,实现收藏文化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陈年正山小种红茶的市场将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红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正山春茶,山色空蒙茶中“人”

  如果把一款好茶的制作当作艺术作品来看的话,一半在天,一半在人。

  毫无疑问,茶叶品质的基础是原料,保障在工艺,而工艺取决于人。正如金骏眉的诞生、传承、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人和”!  

  01

  技术团队

  1997年正山小种红茶第24代传承人江元勋创立了自然保护区元勋茶厂,2002年江元勋改组元勋茶厂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2010年成立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2年改组正山茶业时的团队大部分都是金骏眉研发团队的成员。十多年多去,团队的大部分人依然是正山堂茶厂里的技术骨干。

  除此之外,茶厂里很多熟练制茶的工人,工作年限也都在15年以上。每年金骏眉春茶茶芽采摘下来,都要靠这一批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老茶师们进行加工制作,最后由江元勋亲自审评把关。  

  正是有这些老茶师们数十年如一日地为金骏眉的生产“保驾护航”,方能成就金骏眉品质的始终如一。

  02

  各界领导的帮助

  伟人之女、著名画家邓林女士,曾多次去武夷山参观考察。2007年,邓林女士第一次到元勋茶厂,便与金骏眉结下不解之缘,正山堂便是她提名创建的,意为正宗、正源、堂堂正正,而她本人也是正山堂的“老茶友”。  

  在正山堂及金骏眉发展的道路上,遇到很多贵人。有吴觉农、张天福等老一代茶界宗师的无私帮助,也离不开骆少君、姚月明等茶界先辈的指导  

  从一个小茶厂起家,发展到中国红茶的龙头企业,离不开各界人士的帮助与支持。这份关怀这也督促正山堂,做出更好的产品。

  03

  匠心传承与坚守

  2002年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题写了“茶业世家”赠予江元勋。江氏家族,从先祖创始正山小种至今,已经传承红茶四百多年,家族的命运和红茶早就紧密相连。  

  战争年代,正山小种几乎绝迹,江元勋的祖父江润梅耗尽一生精力,在吴觉农和张天福的帮助下,带领桐木正山小种逐渐恢复和发展。  

  江元勋是正山小种第24代传人,担子到他肩上时,正山小种濒临失传。家族使命让江元勋无法放弃红茶,在各界的帮助下,从创建元勋茶厂,做茶叶品牌,再到研发出金骏眉,终于让红茶在中国焕发新的生机!  

  一个家族,历代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做好红茶。也正因为这样的传承和匠心,才有了今天金骏眉。

  04

  金骏眉的鉴定

  2005年的夏天,金骏眉红茶在元勋茶厂诞生,汤色金黄,滋味甘甜。在张天福、骆少君、叶兴渭等茶界前辈的指导,工艺日趋成熟。  

  2006年金骏眉基本定型,只少量寄往北京等地;2007年,根据反馈进一步完善后,开始批量生产,以订购为主。2008年7月,骆少君组织叶兴渭、赵玉香、祖耕荣等专家对金骏眉进行评审鉴定,一致认为金骏眉原料生态、品质优良,有发展前途。

  此后,江元勋在桐木组织技术培训班,多位专家为茶农授课。确经过3年积累沉淀,金骏眉在2008年才正式上市。这也奠定了金骏眉十余年品质始终如一的根基。  

“茶界茅台”如何做到连续十年高端销量领先?



01

困局

 中国茶行业亟需一个领导者 


白酒有茅台,香烟有中华,但是唯独茶叶,却没有一个代表性的品牌。


中国的茶叶产量占据全球的四成左右,但是中国品牌的茶企占据的比例却不足10%。国内7万多家茶企中,年销售额超过10亿的屈指可数。而横向对比白酒市场,我国白酒生产企业只有大约2万家,但其中上市企业多达1500多家,营收超10亿的有17个,还有5家营收突破百亿。


这背后,是中国茶叶“有品类、无品牌”尴尬又混乱的无奈现状。


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说起茶叶谁都能唠上两句,但是真正能被记住的品牌却是少之又少。就拿前几年被炒得热火朝天的金骏眉红茶来说,它本是武夷山正山茶业公司研发出来的新品种,但是在2013年却还是被法院判定为“茶叶通用名称”,从而沦为了区域公用品牌。


而公共品牌则意味着诸多家茶厂共享历史资源,每一家都过得很不错,但是每一家都规模不大。


市场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消费者更多地依赖关系营销而非品牌信任度,茶企小而散,品牌推广乏力,无法重点出击,也就难以做大做强。


正如西湖龙井虽然家喻户晓,但却没有一个知名的龙井企业。在高达2000亿的市场中,缺乏的是一个能够作为行业标杆、起示范作用的龙头品牌。


每个人都在跃跃欲试,但每个人都难以突破桎梏已久的行业壁垒。中国茶行业亟需一个领导者,带领行业突破困局。




02

破局

 恪守三大标准,取得五大领先实践成果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18年底。


12月26号,在竹叶青公司召开的战略成果发布会上,作为中国第一个开启品牌化运作的茶企,竹叶青正式将2018年作为其新战略元年,以行业领导者的身份重新定义高端绿茶的标准——高山,明前,茶芽。


什么是标准?


标准,就是一个行业的最高规则,就是所有人都将生活在这套语言体系之下,就是规矩。


这意味着,一个真正具有行业话语权的中国茶叶品牌终于出现了。



竹叶青正是因为过去20年坚持以三大标准要求自己,而取得了五大领先实践成果:产地领先,原料领先,工艺领先,品质领先,连续十年高端销量遥遥领先。


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描述竹叶青的——


竹叶青是中国最具潜力的茶叶企业。


而经济学家吴晓波则称之为“竹叶青成为中国过去十年来绿茶行业最优秀的品牌。”


但是在20年前,当28岁的唐先洪在1998年接掌竹叶青时,面对的却是一个摇摇欲坠的企业。


品类众人抢,品牌无人推。峨眉山虽然产好茶,可是商家争用茶名、商标,大量仿冒、假造的“竹叶青”茶充斥市场、面对这样的困境,第一步是先把川茶行业品牌立起来。


而明确商标的归属权,则是竹叶青得以“杀出重围”破局的第一步。


但1999年9月,国家工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对茶叶“竹叶青”商标注册不当一案作出终局裁定,四川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独家拥有“竹叶青”商标的专用权。


这意味着从此竹叶青得到了独家专属的特权,不再局限于某种农产品,而是成为了一个可以有更大影响力的品牌。



随后,唐先洪铸造品牌护城河的同时牢牢抓住口碑,开始了长达16年的直营店模式。


放弃散装茶,用袋装茶提升保鲜度;选用最好的原料,满足中国人用“眼睛”喝茶的心理;引入知名广告策划、包装设计公司,率先拿出销售收入的12%-15%做营销推广;建立装修风格标准化的直营专卖店,打造品牌意识。


这些在现在看来很常见的手法,在20年前却可谓首屈一指。


就这样,竹叶青不止立起了自己的牌子,也让许多创新做法成为了行业惯例。


03

造局

 竹叶青的高端品牌化之路 


城墙守住了,下一步就是谋发展。在这条路上,竹叶青做了三件事。


1.抓住品牌高端特性,做好口碑营销


为什么中国的茶叶市场会长期处于标准混乱的状态?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中间涉及的利益关节太多。从茶农、茶商到品牌,分散的节点让标准难以推行,品牌化更是无从谈起。


想用品牌稳固市场,第一件事是先立好品牌自身。


而直营店的模式不止保证了面向C端的渠道单纯,售价稳定,和茶农的紧密互利关系也有利于标准化的建立,从而保持稳定较高的产品质量,获取客户的较高认可。


在代言人的选择上,竹叶青也是另辟蹊径。


没有签约曝光量更大的娱乐明星,而是选择长期跟国家围棋队合作。华人三代围棋大师吴清源、聂卫平和古力都是竹叶青茶的代言人,茶弈相通,利用关键领袖打造口碑,让品牌能够拥有消费者的信任感。


 

2. 消费者分层,针对性品牌传播策略


消费者是有层隔的,这一点在茶叶市场尤为显著。


大众喝茶牛饮解渴,爱好者喝茶品味,资深人士喝茶怡情,因此竹叶青在产品层面推出了品味、静心、论道三种不同档次的茶叶,在营销层面也做出了不同的策略。


面向普罗大众,选择高曝光的方式,推出“庆祝高端销量10年领先,竹叶青邀您喝国礼茶”的活动。活动期间在全国所有竹叶青门店,顾客只要上门均可品尝竹叶青最高产品等级的“论道”产品一杯,增强品牌知名度;


面向有一些认知基础的爱好者,更强调文化输出,在成都宽窄巷子的竹叶青论道馆举办名人文化论坛,在互动中获取更多消费者信任;


面向更为核心的高净值人群,则采取更进一步的深度交流。和玛莎拉蒂携手,推出竹叶青高山绿茶评鉴会玛莎拉蒂专场活动,争取在更多交互点上和潜在客户群体产生关联,激发更深的身份认同。



层层深入,各个击破,不断加深自己的品牌认知,竹叶青在打造品牌知名度上做足了功夫。

 

3. 定位品牌高度,夯实高端绿茶领导者地位


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为高端绿茶的领军者。


为什么一定要走高端路线?


用吴晓波的话说,“中国已经真正进入到一个新国货时代,速度本土文化不断苏醒,未来真正有市值有空间的,是来自于中国两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积淀。


中国绿茶走上高端之路,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在消费升级,消费者需求高端品质的当下,卖茶叶已不仅是卖茶叶,而是在售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愿意为了生活的美好去为这样的商品买单。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2004年成为中国国家围棋队指定用茶;2006至2008年间,作为国礼,先后赠于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两任俄罗斯总统;2018年,CCTV授予其“国茶经典”的称呼。而现在,正如商业巨子江南春在会上所说,“如果说,茶是中国名片,竹叶青就是中国的国礼之选。”



作为国内屈指可数能够将品类做成品牌的茶企,竹叶青不仅连续十年高端销量领先,现在更加作为领导者输出高端绿茶三大标准,成为了拥有行业话语权的龙头企业。而他的下一步目标也非常清晰——上升到精神层面,将自己和国家意志结合,成为比肩茅台、中华的国家名片。


在2018年的发布会上,竹叶青不仅邀请了多位茶叶领域的专家学者,还同时邀请了吴晓波、蔡澜、江南春,以及天猫食品总经理月铭。


一方面,有专家权威背书,证言其五大领先优势;


另一方面,联手天猫布局新零售。利用大数据优势快速使品牌下沉,实现通路快速补充覆盖和精准营销;利用智慧门店的建设,实现消费者在门店3公里以内的精准快速地配送订单,从加入购物车的瞬间商家就可以开始调配货源,多元触达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


同时,还携手文化、财经名人,从情感和宏观经济的角度实现品牌拔高。布局之广,竹叶青问鼎国际茶叶市场的野心可见一斑。


而最为重要的是,会上发布了竹叶青的五大领先成功,以及高端绿茶"三大标准"——高山、明前、茶芽。


无规矩不成方圆。标准的定立明确了游戏规则,也为五大领先竖起了行业度量衡。



04

结局

 剑指百亿,代表中国茶走向世界 


结局不是结束,而是对上一阶段局势的总结,寻找新的落点。


从创办到商标之争,到口碑营造,再到逐步高端,竹叶青前20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品牌从无到有再到“成年”的过程。而竹叶青的新目标,则是顺应消费升级,输出中国奢侈品。


在2006年,当竹叶青在以“论道”拿到了中国茶行业唯一一张摩纳哥国际顶级奢侈品展入场券后,唐先洪就有了要做奢侈品名茶的念头,要代表中国奢侈品走向世界。



而随着消费升级来临和销售渠道改进,茶叶行业此前的消费区域化壁垒有望被打破,这些深植产业链整合和不断完善以确保产品品质标准化的品牌茶企,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而将竹叶青打造出奢侈品的构想,也逐渐有了方向。


为什么我们要讲竹叶青的故事?


因为越接触到商业,就越觉得,想要把一个品牌立起来实属不易。


众所周知,2018年的冬天是前所未有的难熬,不论是之前最被资本界看好的ofo小黄车,还是猝然离职的锤子老罗,一个品牌的兴起看上去风风火火,但是想要在风口中站稳,并不容易。


“用心做好一件事,将它坚持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才能将制好茶变成心里的一种道。”


做茶如此,营销如此,做企业亦是如此。

(来源:营销之美)

找到约17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