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统一绿茶图片

找到约16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北京的绿茶为什么价格普遍偏高?

  因为北京不是产绿茶的大区,懂绿茶的寥寥无几,所以价格高!

  其实绿茶并不贵,价格高低的售卖因素很多。

  本文将涉及市场的一些内幕!

  现在主流的几款绿茶,我们抛开运营成本,包装成本,单纯的从茶的大批发角度去看,价格在多少!

  黄山毛峰:原产地批发价30-600/斤左右,根据量和质量定价。

  安吉白茶:原产地批发价110-1500/斤左右,外地“假安吉白茶”40-500/斤左右。

  龙井:西湖原产地没有批发价,基本上都是零售1000+。其他的龙井在原产地买是500+,几大批发市场在100-800/斤左右。

  碧螺春:同理参考龙井。

  太平猴魁:所谓的猴坑侯岗都是零售价1500+,山下批发价500+,市场批发价80+,太平猴魁的价格跟核心产区和外围产区,以及捏尖工艺和布尖工艺成正比。

  简单列举一些,大多数的产量大的茶价格都不高,例如湖北,安徽,四川等地出品的绿茶。

  江浙出品的茶价格高,奇高!为啥?旅游季都跑去原产地买了,以为能挣个头采,减少中间商买到好茶,哈哈!结果原产地的价格就被抬起来了,例如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买的还不一定正宗。

  茶的价格根据当年气候因素有关,价格浮动在30%左右,例如今年安吉白茶受灾减产,价格比19年高约30%,但是综合来看,原产地的价格浮动是死的,但是终端价格是变化莫测的。

  又以龙井为例。

  同样的外地龙井,新茶季拿到西湖村路边轻轻松松卖600-1000一斤,很好卖。

  有的茶农拿回家品质好的可以卖到上千。

  很多外地龙井批发价150多,一般非景区的夫妻茶叶店的价格也就卖到300左右。

  网店精美包装一下,装个200克,卖个400块,领券立减50。

  呕吼,价格上去了!这就是终端售价的区别,在同一城市中心商业区和城郊部,一线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价格也不同。

  特别是现在喜欢网购的人群,买茶基本上没办法看到茶,全是看包装和优化过的图片。

  所以商家拼的就是包装、文案、图片、营销了,谁关心茶的质量。

  对外都说西湖龙井,鬼知道是西湖哪儿的?别问,问就是核心产地高山茶!

  这样一下来,成本自然上去!这也是为啥知乎B视网购茶的原因。

  实体店还是可以现买现泡的,而且当着你的面包装。

  看完茶的成本,我们再来看下绿茶的储存要求。

  低温(-5℃——5℃),低湿,密封,避免异味。

  一般实体茶店,所有的绿茶都是冷库保鲜,注意是冷库保鲜。

  而现在大多数卖绿茶的网店,超市,有几个是把绿茶放冷库的?

  绿茶不放在冷库,基本上1个月走色走味,就算你密封好都不行的。

  这个时候的问题就出现了,在产茶大区,懂茶的没几个跑超市买,理由很简单,包装拆开后,里面是啥就得看缘分了。而且生产日期都是盲打,没任何参考意义!

  所以在绿茶的终端售价中,有一部分是要给到保鲜成本的。

  最重要的,保管不好的绿茶,就是垃圾了......

  对于懂绿茶的人,没人买保管不好的茶,当然谁卖谁死,做生意诚信始终是第一。对于不懂绿茶的地区和人们,保管不好的茶还是当宝贝喝了,只要是不变质也不追求香气和滋味倒是没事的。

  也就是说会出现非茶叶产区买到的绿茶价格偏高、质量偏差的原因,卖的就是不懂的人。

  同理,线上大多数以靠运营、包装、营销为主的网店,也是这种路子,茶贵质量差。

  那些99包邮买一斤送一斤的绿茶,大多数是产区处理掉的问题茶(保管问题,干度不够,异味等),商家大量低价收购,统一打堆,回炉过一道火(烘干香味),然后放上去低价卖走量。亏本也不亏,但是在产区源头卖不掉不就只能清仓了。而对于不产茶地区的人,有几个人懂。

  综上,绿茶并不贵,如何买到好茶,最终取决于你的购买渠道。

茶饮料又爆发了

在近几年的饮料市场,即饮茶成了个“另类的存在”。

根据多家上市公司发布的2022业绩,即便新冠冲击线下渠道,其即饮茶仍在逆势上扬,如统一中控该品类连续两年录得双位数高增长、农夫山泉该品类去年增幅超50%。去年才入局即饮茶的“新面孔”奈雪,也在跑出多款爆品后定下了最新高增长计划。

作为一个传统品类,下滑多年的即饮茶为何支棱起来了?新一轮“军备竞赛”比拼的又是什么呢?

又火了

在拥有悠久茶文化的中国,即饮茶已成为千亿产业,眼下则正从“减糖”中获得新动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0年,我国总体即饮茶饮料市场规模已达1200亿元。在过去数十年发展中,中国即饮茶先后经历了碳酸茶饮为主、含糖调味茶主导的两个阶段,并诞生出康师傅冰红茶、统一绿茶这些现象级大单品。

但自2014年起,由于健康饮食等需求愈发旺盛,以含糖茶为主的即饮茶销量开始下滑。信达证券去年研报引用的欧睿数据显示,2014~2021年即饮茶市场零售量的年均复合增长为-3.9%。

无糖茶及整体即饮茶发展阶段

图片来源:亿欧智库《2023中国无糖茶饮行业白皮书》

在行业调整期内,即饮茶开始掀起“减糖风”,低糖、无糖茶逐渐成为增长主力。以无糖茶为例,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4-2019年,我国无糖茶年均复合增速为32.6%,远高于含糖茶增长。

与此同时,这推动了即饮茶行业的产品结构转变。欧睿数据显示,我国无糖茶占即饮茶比例已从2010年的1.3%提升至2021年的4%,增长在2019年左右开始提速。

当无糖茶浪潮来袭,想乘上这阵东风的玩家也不在少数。一方面,包括康师傅、统一、农夫山泉、可口可乐在内的传统巨头纷纷拓展无糖茶。另一方面,新消费也开始崭露头角,当中既有本身就扎根在饮料行业的元气森林燃茶、让茶,也有从其他茶品类跨界而来的企业,如现制茶饮的奈雪和喜茶、从袋泡茶起家的茶里。

即便赛道一下子拥挤了不少,但由于无糖茶仍处在爆发初期,这个品类依然在不少企业中成功扮演了增长引擎的角色。

以农夫山泉为例,茶饮料在过去两年均是增长最高的主力品类,2021、2022年增速分别为48.3%、50.8%,去年收入达69.06亿。其中,无糖茶品牌东方树叶成了增长的最大动力之一。

东方树叶茶饮

图片来源:天猫农夫山泉官方旗舰店

小食代今天拿到的欧睿国际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间,东方树叶销量份额上升1个百分点,含糖茶品牌茶π提升0.3个百分点。2022年,农夫山泉凭借茶π和东方树叶共拿下5%份额,在中国即饮茶(注:撇除奶茶和凉茶)排名销量第三,位列前二的分别为康师傅、统一。

此外,去年进军瓶装茶的奈雪在“冷启动”情况下也收获颇丰。

“我们RTD(注:即饮)的竞品都是投入巨量营销,我们去年没做广告投放和任何宣传,想看看单纯凭借奈雪品牌的消费者喜爱和产品优势,能不能跑出一些销售非常好的爆品。”奈雪创始人彭心在近日举行的2022业绩会上说。

小食代还从上述会议获悉,奈雪即饮产品在整个便利店体系已算“销售名列前茅”,当中表现最好的三款均为低糖或无糖茶,包括柠檬茶、青提香乌龙茶、无糖纯茶。

“我们目前也是对RTD业务板块充满了信心。”彭心说,今年,该板块制定了“非常高的业绩增长目标”,并力求实现盈亏平衡。

咸鱼翻身?

眼下,“减糖”俨然成为了即饮茶翻红的重要抓手。但在这之前,低糖、无糖茶也坐过很长时间的“冷板凳”。

在大概20年前,统一曾向中国大陆引进茶里王,并推出低糖和无糖茶。到2011年,农夫山泉旗下的东方树叶正式上市。彼时,甜味较浓的含糖茶仍为主流,低糖和无糖产品很难打开市场。结果,茶里王仅经营数年便退出大陆,直至2019年才重返。东方树叶甚至被戏称为“十大最难喝饮料之一”。

那么,这类产品为什么现在又受到追捧了呢?

对此,一位代理多个知名饮料品牌的四川经销商在接受小食代查询时形容,无糖茶真正崛起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在茶饮的大品类基础上,以元气森林为代表的新消费卷起了0糖风潮,传统厂商也在跟进教育。例如在其负责的市场中,农夫山泉去年就加大了对东方树叶的营销投入。

而消费者一旦接受了无糖茶的口味,也很容易成为高频饮用者。“大家出于‘减糖‘尝试无糖茶,随着口味习惯养成,再去喝‘小甜水’类饮料就会普遍发觉太甜,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转化成了无糖茶的重度用户。”无糖茶品牌让茶向小食代指出。

为满足不同需求,让茶便推出了两种不同定位的产品,包括面向18-29岁潜在用户、用“花+茶”搭配降低口味门槛的草本茶系列,以及瞄准25-35岁重度用户、口味口感更贴近现沏原味茶的高山茶系列。

让茶无糖茶饮料

图片来源:微博@让茶

目前,无糖茶消费主力是年轻人群。亿欧智库的《2023中国无糖茶饮行业白皮书》指出,从调研数据来看,在无糖茶饮消费者中,70.8%为30岁(含30岁)以下人群;近半年的新用户中,30岁(含30岁)以下的消费人群占比达84.1%。

据东兴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称,传统观念中喝茶往往和健康养生绑定,但无糖茶饮料具备更多风味属性,而且饮用方便,因此更受年轻人欢迎。

不过,随着品类趋向成熟,无糖茶消费者结构有望变得更均衡。

让茶告诉小食代,参考日本这一成熟市场的发展路径,无糖即饮茶增长主要来自消费者年龄增长后寻求喝水替代品。“日本不少人进入30岁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不再喝饮料,而瓶装水口味又比较寡淡。因此即饮场景里‘以茶代水’,就催生了对无糖茶的强需求”。

无糖茶消费群体分布情况

图片来源:亿欧智库《2023中国无糖茶饮行业白皮书》

“阳春面”

虽然即饮茶“减糖风”越刮越猛,但想从茶里拿掉糖,且维持好口味与稳定性并不容易。

“无糖的东西就有点像阳春面,挑战度会更高,消费者没有被糖味分心,会更专注于体会茶本身的风味。”统一集团董事长罗智先曾在日前的法说会上说。

让茶则告诉小食代,无糖茶比含糖茶对原料与制茶工艺的要求更高。以旗下高山绿茶为例,所采用的焙火工艺能形成“少苦涩、多回甘的煎茶风味”,满足消费者对“清爽少苦涩”的需求,也解决了产品内容物稳定的难题。

让茶高山绿茶

图片来源:微博@让茶

“我们开始做绿茶产品的时候,发现绿茶是不发酵茶,放2个月后就会有沉淀物,也会带有悬浮层,这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后来,让茶团队创新使用绿茶二次焙火特殊工艺,解决了沉淀物堆积的问题,这经历了2000多个工时打磨、100多次配方调整。”让茶说。

可以看出,在由减糖带动的新一轮即饮茶赛跑中,以前那套只靠砸广告、拼渠道的打法已经不适用了,供应链实力已成为能否胜出的又一个关键。

在找到减糖的增长支点后,曾经疲软的中国即饮茶市场也有望维持稳步增长。

小食代从欧睿国际处拿到的数据显示,2020~2022年,中国即饮茶市场的现饮渠道(注:为主要销售渠道)销量先升后降,其中2022年录得了过去三年最低销量,为113.78亿升。展望2023~2027年,即饮茶在现饮渠道的销量预计会保持逐年上升,到2027年达到122.97亿升,销售额规模接近1107亿元。

来源:小食代(ID:foodinc)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寻找最会制茶的你:2019年全国茶叶(绿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暨“遵义红杯”全国手工绿茶制作技能大赛

北京茶世界资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传承手工制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茶叶加工业,挖掘制茶能工巧匠,为茶叶生产加工人员提供技艺交流平台。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将于2019年4月14至18日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组织举办2019年全国茶叶(绿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暨“遵义红杯”全国手工绿茶制作技能大赛。


  组织机构

  主办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承办

  遵义市人民政府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竞赛内容和组别

  01、竞赛内容

  包括理论知识竞赛技能操作竞赛。理论知识竞赛由组委会在比赛期间统一组织进行闭卷笔试;技能操作竞赛现场进行手工绿茶加工制作,具体包括:扁形、卷曲形、针形(含直条形)3个分项,参赛选手自行选择其中的1项报名参赛。

  02、比赛方式

  均为个人赛,分为:职工组、学生组。

  03、比赛原料及设备器具

  由组委会统一提供,原料为适制绿茶的一芽一叶茶青(含少许一芽二叶初展),设备器具包括电炒锅、簸箕等。如需自带其它相关器具,请于开赛前10个工作日与组委会联系,经组委会批准备案后方可携带参赛。

  竞赛时间和地点

  报到时间:2019年4月14日

  比赛时间:2019年4月15-18日

  比赛地点: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

  参赛选手条件

  (一)职业组:凡从事茶叶生产制作,遵纪守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茶叶行业职工均可报名参赛。

  (二)学生组:全国大中专院校涉茶专业在籍学生均可报名参加学生组比赛。

  参赛范围和名额分配

  贵州省外各主要产茶区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茶叶企业、茶学大(中)专院校、职业院校、行业协(学)会组织选拔本地优秀制茶选手代表参赛,名额60支左右,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负责;贵州省组织选拔参赛队伍40支左右,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负责。每只代表队包括领队兼技术指导1名和参赛选手限3名以内。

  大赛评委

  由全国茶叶行业内专业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有关单位的权威专家组成,内设评审组和仲裁组。

  命题标准

  竞赛试题依据茶叶加工所需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生产岗位的实际需要命制,并适当增加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的考试要求。

  “奖项设置,结果评定

  1、奖项设置

  1.个人奖项:根据选手参赛人数,设置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5个等级奖项,原则设特等奖10名,一等奖2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40名,优秀奖若干名。大赛组委会将向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职工组个人决赛获得前3名(每分项竞赛总成绩最高)的选手,拟报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2.集体奖项:根据各参赛队参赛选手人数和获奖人数、等级,设置团体奖,原则上设50个。大赛组委会将向获奖参赛队颁发荣誉证书。

  2、结果评定

  个人竞赛总成绩由理论知识竞赛和操作技能竞赛两部分成绩加权计算(理论知识竞赛成绩占选手个人竞赛总成绩的10%,技能操作竞赛成绩占选手个人竞赛总成绩的90%)。个人奖项具体获奖结果由竞赛专家委员会根据参赛选手个人竞赛总成绩和竞赛项目分组排名综合评判决定。集体奖项体获奖结果由竞赛专家委员会根据各参赛队参赛选手人数和获奖人数、等级综合评判决定。

  竞赛报名须知

  1.贵州省外参赛队:各参赛队请自行下载并填写报名表(详见附件),于2019年3月31日前以电子邮件或传真形式发送至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行业发展部。

  2.贵州省内参赛队: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统一协调组织报送执委会办公室。

  会务接待

  本次竞赛免收参赛费、报名费和会务费,参赛队食宿由组委会统一安排,差旅费自理。

  报名联系方式

  (一)贵州省外参赛队报名咨询: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联系人:于英杰

  联系电话:010-66095015、13718469185

  传真:010-66018165

  E-mail:ctma_tid 163.com

  (二)贵州省内参赛队报名咨询:

  第11届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

  执行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人:杨家干

  联系电话:17785662387

  E-mail:892966899 qq.com

       (编辑:晓林)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北京茶世界

声明:《北京茶世界》自媒体公众平台,自2017年5月1日问世以来,立足北京,面向国内外主要为茶界与消费者之间提供茶界信息与文化知识传播、品牌宣传推广、各种资源对接、发展与活动策划等多种业界和跨界以及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所有信息以及其他内容,只供大家借鉴参考。

本平台主要内容:传播茶文化、茶知识、茶健康,关注茶事活动、茶博会,宣传推广国内外茶、茶具、茶服、水以及产品营销、招聘等方面的信息广告,还有茶文学、茶图片......。内容量且丰富,切实为大家真心服务。

找到约15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