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天福茶叶加盟费用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茶叶全产业链如何发展与创新?看台湾案例与闽台合作解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茶产业提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中提到,产业链协作能力增强是茶产业发展目标之一。那么我们该如何推进茶叶全产业链的发展和规划呢?从中国台湾省的茶产业发展中,或许能寻见一些参考案例。

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台湾茶产业的发展已有百余年。在此过程中,台湾茶产业在茶业组织建设、顺应市场需求的政策导向、对茶农的关注与扶持、公益推广与创意茶产业发展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商务经济系副主任、案例研究中心(创新创业中心)执行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徐淑媚老师走进说茶直播间,开展了一场《茶叶全产业链发展与创新—台湾案例及闽台合作》主题讲座,从台湾的茶叶种植、观光茶园、茶产业的创新经营三个方面,带大家探讨茶叶全产业链的发展和创新。

01台湾的茶叶种植分布

台湾茶园种植面积大约有21554公顷,主要分布在台湾北部和中部地区。分为北部茶区、桃竹苗茶区、中南部茶区、东部茶区、高山茶区。

随着茶产业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台湾省十大名茶。即:鹿谷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茶、东方美人茶、松柏长青茶、木栅铁观音、三峡龙井茶、阿里山珠露茶、台湾高山茶、龙潭龙泉茶和日月潭红茶。

02台湾观光茶园都有哪些亮点?

复合式茶园的观光形态是怎样的呢?台湾的观光茶园有哪些呢?我们又能从中学习和借鉴到什么呢?

以猫空观光茶园为例,这座1980年成立的观光茶园,是台北市第一座观光茶园,也是由传统农业朝向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代表。茶园从种茶、制茶,结合当地特有的茶文化与元素,发展出茶园民宿、茶区复合式的居家服务餐饮和观赏茶园的多元生态旅程茶园观光业态。猫空茶园整合了台北木栅、茶叶种植和猫空观光,发展为台湾第一家成熟的观光茶园,其“城市+产业+旅游”的策略对大陆茶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片来源:徐淑媚《茶叶全产业链发展与创新—台湾案例及闽台合作》PPT

直播过程中,通过对猫空观光茶园、八卦茶园、银杏森林观光茶园,这三个复合式茶园的观光形态分析,徐淑媚总结了观光茶园要取得经营成功,需在以下14个方面做出努力:

1.营销推广活动

2.顾客特性

3.茶叶加工的产品

4.专业教育培训

5.茶叶评鉴是否得奖

6.车位数量

7.平均的茶叶价格

8.投入广告费用

9.员工人数

10.提供的优惠措施

11.茶叶种类

12.企业资本额

13.成立时间.

14.附加价值服务

03茶产业如何创新经营?

茶产业创新经营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创新?徐淑媚总结茶产业创新经营的目的与方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维持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是茶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好品质、好品种、好品牌”能为企业带来财富。

2.强化组织行销团队

顾客主导的服务经济时代;整合内部流程和外部作业,创造最佳商机与利润。

3.三茶统筹、三产融合

将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进行连结;共同促进三产融合,茶叶全产业链的永续发展。

那么这些理论如何具体实践运用呢?徐淑媚通过一些案例做出了具体的分析解读。

案例一:茶汤会—现代茶馆

茶汤会作为台中第一家将宋代饮茶情境(插花、挂画、音乐、文化)结合重现的现代茶馆,从传统小壶泡到冷饮开发,从茶饮专卖店到附加套餐和点心的茶馆,经营方式从直营到开放加盟,用其踏实的脚步深耕台湾,从城市到乡镇,从本岛到离岛,扩展冷饮茶版图至台湾北、中、南三大区域,以独立店面与入驻百货的方式经营,门店数突破260家。

之后茶汤会还做出了许多创新尝试,与菲律宾快乐蜂连锁快餐集团合作机会,两进两出上海市场,在香港插旗展店……由于茶汤会更专注于饮品,以专业外带式茶饮的形象呈现于消费者眼前,获得非常好的口碑。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网

案例二:天福茗茶—茶品牌营销

创办人李瑞河先生在1993年,以“根植福建,香传全国,茗扬世界”为目标,在大陆创立的“天福茗茶”,是一家集茶叶自产、自制、自销、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茶叶集团,目前在大陆连锁门市已经超过1400家。2006年,“天福”获“中国驰名商标”,是全国获此殊荣的第一家茶业企业。

那么天福茶叶集团在企业经营上有什么创新呢?

在企业文化上,天福集团以“天然、健康、人情味”为经营理念,以踏实经营为原则,顾客满意为目标;

在加工系统上,在福建、四川、浙江等名茶原产地,建置了大规模的茶叶或茶食品加工工厂;

在文化系统传播中,建立天福茶博物院、“唐山过台湾”石雕园(4A景区)、四川夹江天福茶园,并大力支持教育和医疗,创立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专科、高职)以及天福医院;

同时创新复合式餐饮,采取多元化成长策略,于1999年9月13日正式成立“噢茶趣”复合式餐饮新品牌,坚持以茶为核心,创新茶多元的经营价值为宗旨,薪传现代多元新茶风,年轻休闲生活,创新吃茶乐趣,坚持以人为本。

这些案例对于茶产业的创新经营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参考范本。

△图片来源:徐淑媚《茶叶全产业链发展与创新—台湾案例及闽台合作》PPT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八马茶业,成不了线下版小罐茶

八马茶业走到了一个急需品牌故事加持的发展节点。

近日,八马茶业披露招股书,再度闯关IPO,冲刺深市主板上市。从招股书看,过半采购物料为定制成品茶的八马茶业怎么看都像是一个赚差价的中间商,低研发、低附加值、简单低买高卖。

事实上,凭借着这样简单的经营模式,八马茶叶已经将门店扩张至2700余家,常年保持着超过50%的毛利率,且2021年实现的17.44亿元营业收入,在行业中名列前茅,发展趋势逐渐有线下版小罐茶的苗头。

但传统茶行业细分品类丰富、地域特性明显、靠天吃饭、高度依赖人工,标准化困难是所有茶企品牌化路上共同面临的问题,也因此茶叶企业的上市路都十分坎坷,至今A股仍未跑出一家上市公司。

八马茶业靠着茶叶外销迅速起量、并打造出了颇具盛名的明星单品“赛珍珠”、随后打破地域限制进行品牌化运营,而近期 “认准这匹马,好茶喝八马”的口号则标示着其要成为茶中奢品的不小野心。

在发展成熟的餐饮行业,放弃口味追求标准化的预制菜尚无法完全虏获消费者味蕾,处于长期依赖手工制造的茶叶行业,八马茶业和小罐茶们想在精细化与标准化中找到平衡,被消费者坚定选择也是难上加难。

茶叶搬运工

在八马茶业的招股书中,提到“品牌”二字高达226次。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八马茶业营业收入分别为10.23亿元、12.66亿元及17.44亿元,对应年份营销费用分别为3.58亿元、4.29亿元及5.76亿元,占营收比重为35.00%、33.89%及33.03%,其中,为了持续投入品牌建设,八马茶业的市场推广及广告宣传费较上年分别增长47.54%和41.52%。

与持续稳定高投入的销售费用形成对比的是其低于行业均值的研发投入。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八马茶业研发投入分别为570.22万元、328.01万元及664.12万元,分别占同期营收比重为0.56%、0.25%及0.38%,作为对比的是,中国茶叶2019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就达到1.43%。

具体到研发成果上,截至3月31日,八马茶业拥有的26项专利中,关于茶叶制作工艺及生产方法仅为5项,且均为铁观音茶,外观设计专利却高达10项,其余的11项专利中5项也是茶叶包装流水线,也就是说,八马茶业的主要精力是在研究如何包装而不是生产茶叶上。

八马茶业怎么看都像是茶叶搬运工。

根据招股书介绍,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第13代传承人,浓香型铁观音产品—赛珍珠是八马茶业的明星产品,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其贡献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05亿、2.29亿及2.82亿元,占总销售收入比重则持续下降,分别为20.28%、18.22%及16.29%。

值得注意的是,八马茶业的生产模式奉行“拿来主义”。

不同于中国茶叶及澜沧古茶的自主生产,八马茶业以采购成品茶为主。近三年来,八马茶业所销售的产品中定制采购产品占比均超过50%,在这种模式下,供应商将产品制作完成、包装完成的定制成品交付后,八马茶业则直接对外进行销售。

销售模式上,八马茶业同样选择了“借力”。

八马茶叶采用直营与加盟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其中加盟模式是八马茶业的扩张引擎,招股书显示,近三年来,八马茶叶的线下加盟商贡献了其营收的半壁江山。截至3月31日,其拥有加盟门店数量超过2700家。

有趣的是,八马茶业的第一波羊毛来自加盟商。加盟商向[新熵]反映称,八马茶业加盟商首先要缴纳5万元加盟费和3万元保证金,另外部分根据店面的不同规格收取装修费、设备费用、店面租金、其他费用及首次铺货费用,开设一家加盟店约需要22万元到151万元不等。

招股书显示,八马茶业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982.13万元、965.02万元及1399.53万元,此部分收入由租金收入及新增加盟商缴纳的加盟费构成。

放大到整个行业来看,八马茶业这种生产靠外部、销售靠加盟的经营模式,也跟中国茶业特点有关系。

中国茶难有品牌命?

标准是品牌的根本,但世上没有同一片叶子。

在中国长期作为农产品的茶叶本就有靠天吃饭的意味,而一杯顶级好茶的考量因素则更为广泛:峰苗好、白毫显、条索紧、身骨重而挺直,这对茶叶的采摘、挑拣、加工和包装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甚至要求全程人工操作。此外,高端的茶叶必然属于稀缺品,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这与企业的品牌化相悖。

因此,中国茶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散,单个品牌企业在整个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占比都比较低。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茶叶企业发展报告》,2017年我国茶叶企业总数为6万余家,其中仅87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亿元,6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0亿元。2021年天福、澜沧古茶、八马茶叶市场占有率分别为0.45%、0.16%及0.48%。

众多茶企中唯一曾拥有过高光时刻的当数小罐茶,但一度也以翻车收场。

大师背书、标准化包装以及全国统一透明定价的小罐茶,看似找到了标准化与精细化的平衡而名声大噪,2016年发布产品,到2018年零售额就达到了20亿元。而随后消费者拆解其销售额到亲自炒茶的8位大师身上,发现大师把手炒烂也完不成,小罐茶最后被消费者冠名“大忽悠”。

标准化问题难解决,又讲不出新故事的茶叶,在资本市市场同样不受待见。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茶叶产销形势发展报告》,2019年-2021年我国茶叶国内销售总额分别为2793.50亿元、2888.84亿元以及3120.00亿元。市场容量恒定的茶叶行业,标准化不及酒业,增长性又不及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在资本看来,处境十分尴尬。

八马茶叶曾冲击科创板,但由于定位原因最终撤回申请,转战主板市场,上市路可谓一波三折,而其他茶企资本化进程同样难掩尴尬:澜沧古茶死磕A股两年未果最终转港,而安溪铁观音、华祥苑、四川竹叶青、七彩云南、杭州龙井等都曾试图在A股上岸,最终都不了了之,导致“A股不含茶”问题至今无解。

标准化需要资本驱动,但资本要求企业本身具备标准化能力,两者陷入一种无休止的循环。或许,茶企应该学会认命,中国并不需要茶叶品牌。

传统茶企的增量该从哪里找?

目前传统茶企的处境可谓狼前虎后,前脚品牌化困境还未突破,后脚新茶饮横空出世挤占原有市场空间。市场一直有一个疑惑,既然新茶饮长于后端营销,传统茶企长于前端原料资源,两者何不各取其长,在供应链上各自擅长的领域深耕,然后携手并进?

“目前市场上暂未出现新茶饮与传统茶企合作的案例,主要系大型茶企都有自己的品牌和算计,与新茶饮在供应价格上总是谈不拢。”某知名新茶饮品牌运营商对[新熵]透露。

打不过就加入,不愿降低姿态的传统茶企们先后入局茶饮市场,寻找年轻用户市场的增量。八马茶业设立了子公司滴可餐饮,对外经营子品牌“小马茶趣”,产品包括奶茶、果茶、纯茶等。此外,为寻求茶饮料领域的增量,八马茶业还成立创新事业部,培育速溶原萃茶饮子品牌“fnf”。

但对传统企业来说,迎合年轻群体的路同样不好走。2008年天福茗茶就提出“中国星巴克”的新概念,要做体验式店铺,还推出“放牛斑”,瞄准年轻群体主打茶饮;品品香推出茉莉茶饮品类“香朵朵”;大益茶则推出袋泡茶、小金豆、小金砖、小青柑等快消的茶产品,但最后都要么铩羽而归,要么艰难维持。

前端难量产、后端难破局,传统茶企的增量该从哪里找?

前端问题上,既然量产问题难突破,不如调转思路,将大单品进行到底。作为参考的是,茶颜悦色没有走出长沙,却在全国声名鹊起,传统茶企与其艰难集齐所有茶种类,不如发挥自身擅长的领域做深做精,成为细分行业的王者,如八马茶业的铁观音、品品香的白茶,在打出明星单品后,围绕其做周边。

后端问题上,既然想做品牌就应在商业与情怀中做取舍。小罐茶在市场出圈时,受到传统茶企不少冷眼,认为茶包的出现是背离了做茶的底线,但其营收却将其他茶企狠狠甩在了后面。从立顿的发展轨迹也可见,茶包是有市场的,只是需要更了解中国人口味的企业来做,这无疑是传统茶企的一次机会。

八马茶业品牌化这一场仗注定是难打的,标准化是横在所有茶企面前的一座大山。与其在资本化的路上匆忙前行,苦求投资者的认可,不如先想好如何为品牌添香,被更多消费者选择。毕竟,资本只相信看得见的结果。

作者:茹月;来源:新熵(ID:baoliaohui)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天福集团开好让消费者放心的“茶百货商店”

“咔、咔、咔……”伴随着一声声轻快而又有节奏的响声,一包包重量统一、包装整齐的茶叶,从机器中准确掉落到传送带上,有条不紊地被输送到收集箱里。另一头,全自动封盖机的透明玻璃罩里,低、高速两个转盘相互协作,一罐罐密封好的精致小罐茶就被运送到工人手边。这是天福集团茶叶包装车间,全自动包装机一字排开,工人寥寥无几,不时来回走动,检查机器是否正常运转。


天福月饼生产线自动化水平高,每天最多可生产15万枚月饼。记者 蔡建如 摄 


机器代工提效率


在天福茶食工厂观光走廊,记者看到一套三层楼高、三四个车间宽的“大家伙”,一盘盘桃花型月饼搭乘着“电梯”,慢慢下降到传送带。“这是我们2017年引进的隧道炉自动烘烤线,2018年开机运转后,就没有再出现月饼产量不足导致门店缺货的情况了。”天福食品厂副厂长孙健利告诉记者,“2018年以前,月饼车间配有100名工人,每天生产6万多枚月饼,遇上月饼销售旺季,工人经常得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有了这条先进的生产线,每天最多能生产15万枚月饼,只需配备60个工人。即使在旺季,工人们加班到晚上8点左右就能完工了。用工数量少了,但生产效率提高了。”


机器代工的现象同样体现在天福茶厂的各个角落,不论是捡梗、抖筛、烘焙,还是称重、包装、封口,机器已经取代了大部分人力。“这20台袋泡茶机,每分钟能包装100泡(袋)茶,每天能包装好86万泡(袋)、8600盒茶。目前生产的这些茶是Uncle Lee品牌的有机茶,将出口到美国市场。”茶厂袋泡茶车间主任徐伟进如是说。


在天浦食品厂,顾问何焕添向记者介绍了最新引进的自动化肉制品生产线。“从澳洲进口的精分割牛肉解冻以后,要放到真空滚揉机中接受全方位的‘按摩’,让肉筋松散开,再放入自动切片机切割,调味后放入高温烘烤机进行烘焙。制作牛肉干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是由机器完成的,工人仅仅负责拆包、翻动等一些简单工作。”


2000年是天福集团的“自动化”元年,通过多年的设备引进、替换、更新,包括茶厂、食品厂、肉制品厂、天福窑等在内的多个工厂目前都已经实现了近70%的自动化率,天福已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精细把控保品质


天福在发展食品工业时,始终追求“眼见为净”,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肉眼可见的厂区各个角落,也反映在集团的管理和制度上。 


工人进入生产车间要穿上工作服,经过喷淋、消毒后,戴上一次性的口罩、手套、帽子,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采收来的茶叶需经过漳州天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层层检测,检测出农残、色素等任一指标不合格则全批次退货,供货商还要支付检测费用;流水线上破损的饼干、月饼等食品要通过泡水等方式销毁;生产肉制品的车间控制“三个温度”,每个温度对应相应的工序,保证肉制品新鲜;天福的茶叶、茶食、肉制品等产品不含防腐剂,每一个产品都经过金属检测,防止金属随产品进入人体……


记者一行还特地走访了天福集团主席李瑞河投资创立的第三方检测公司——漳州天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这里有专业实验室11间,有专业检测和辅助设备30多台,其中尖端进口仪器5台,可满足茶叶以及食品中农药残留、色素、重金属等项目的检测需求。工作人员林银娜介绍,天康既承接天福集团的产品检测订单,也接收外企业送检的样品,在检测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从源头开始,与天福共同守护食品安全,也敦促供应商做好原材料品质把控。


内外兼修谋发展


从北京王府井到上海南京路,从克拉玛依到哈尔滨,甚至是日本、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有天福的身影。1993年,台商李瑞河在祖籍地漳浦创立天福集团,26年的时间,天福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截至2018年12月,天福集团在全球拥有1300多家连锁店,在中国大陆拥有1200多家直营店;在福建漳州、安溪,四川夹江,浙江新昌,云南昆明,广西贵港,江苏溧阳等地建有茶叶及茶食品加工厂。2017年荣膺“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第一名;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16.36亿元,同比增长3.7%;集团近三年来每年纳税额超3亿元;连续多年被评为“海关认证高级企业”,2018年出口茶产品50万千克,今年上半年出口30万千克,比增30%……天福集团已发展成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当前世界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


近年来,天福一直努力探索多元化的发展之路。天福与天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营企业公司——厦门天天佳盈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拓展餐饮管理、饮料生产、销售及批发预包装食品;联手台湾知名咖啡、法式甜点业者卡啡那CAFFAINA进军上海市场;6月3日与金门高粱酒厂签订协议,将在天福茗茶门店引入金门高粱酒产品;创立珍宝宝、匠心茶、彼物等新品牌,探索更年轻时尚的产品销售方式,旗下茶饮品牌放牛斑已开店150多家;不断开发新产品,如新口味茶食、茶籽油、五谷粉,去年成立天浦食品厂加速研制开发健康美味的“有茶”肉制品……


此外,通过内部加盟的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此前,天福的门店为直营性质,最近正探索内部员工加盟店模式,力争在年底开超过500家加盟店。天福集团总管理二处副总经理陈正中说:“我们希望能选出一些有条件、有资质的内部员工,在集团的管理下,开起加盟店,自己做老板,实现双方共赢。”


未来,天福集团将坚持以多种类与多品牌为特征的产品战略,继续内外兼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好顾客身边的“茶百货商店”。


闽南日报记者 周燕芬 张晗   通讯员 洪锦城 严峥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