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四川著名茶

找到约1,153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故宫茶文化特展,四川贡茶再入皇城


六千年前的一捧树叶,
是如何刻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又是如何连通万里、香飘环宇?
这一次,你可以走上午门寻找答案!
       9月2日,“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正式与观众见面。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展品总数达555件(组),以鲜明的主题、宏大的规模,立体展现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华茶文明。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传说在神农时代,中国人已经认识并利用茶;
浙江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
人工种植茶树根;
山东战国墓葬出土了距今约2400年
经过煮(泡)的茶叶遗存,
是已知最古老的饮茶实证;
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 于是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块凹地上,移植种下七株茶树,开启手工制茶历史。
自汉代以来,
关于茶的认知和制备方法日趋多样,逐步形成食茶、煎茶、点茶、煮茶和泡茶等备茶方法,饮茶逐渐成为超越生活的艺术体验……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故宫博物院期待以展览形式,带领观众体悟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以茶载道,阐释崇尚和谐的中华“和文化”。

千秋蒙顶 千年贡茶

       中国茶产业发展举世瞩目,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而四川作为中国茶业大省之一,此次展览本次展览的40余件茶展品中,有11款历史展览茶和2款新兴品牌茶叶属于四川。

四川11款历史展览茶

1.仙茶
产于四川雅州府名山县(现雅安市名山区)蒙顶上清峰甘露井侧。乾隆年间便有记载。而光绪时,名山县令有《蒙顶茶说》存世:“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茶园七株又美之。世传甘露惠禅师手所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此茶产量不多,多用于皇家祭祀。

【仙茶,图片出自(故宫贡茶图典)】

2.陪茶
产于四川雅州府名山县(现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上清峰。仙茶园以外产区,为仙茶次一级贡茶茶品。

【陪茶,图片出自(故宫贡茶图典)】

3.菱角湾茶
产于四川雅州府名山县(现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与陪茶园数十步之菱角峰下。仙茶园以外产这,为仙茶次二级品级。


【菱角湾茶,图片出自(故宫贡茶图典)】

4.蒙山茶
产于四川雅州府名山县(现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上清峰。即蒙顶茶,茶芽均匀细嫩,与仙茶,菱角湾茶等都是四川重要贡茶品类。


【蒙山茶,图片出自(故宫贡茶图典)】

5.陈蒙茶
档案记载中,茶叶名称原为”蒙茶“而在故宫博物馆现存的实物名称为”陈蒙茶“。此陈蒙茶与蒙山茶相似度极高,因此陈蒙茶或为陈放的”蒙茶“或”蒙山茶。


【仙茶,图片出自(故宫贡茶图典)】

6.青城芽茶
产于原四川成都府灌县(今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是四川传统名茶之一。是清代四川重要的贡茶品类,除土贡外,四川等地的地方官员个人进贡,也有青城芽茶。


【青城芽茶,图片出自(故宫贡茶图典)】

7.灌县细茶
产于原四川成都府灌县(今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灌县是四川著名产茶区,灌县细茶产自于灌县境内,具体产出地尚待考证。


【灌县细茶,图片出自(故宫贡茶图典)】

8.邛州茶砖
产自原四川邛州直隶州(今四川省邛崃市)。嘉庆年间修订的《邛州直隶州志》载:“邛州贡茶,造茶为饼,二两,印龙凤形于上,饰以金箔,每八饼为一斤,入贡,俗名砖茶、”


【邛崃茶砖,图片出自(故宫贡茶图典)】

9.观音茶
产自四川蒙顶山,一说出自元四川雅州府荥经县(今四川雅安市荥经县)。清代只有五种贡茶的包装为银制,分别是仙茶、陪茶、菱角湾茶、春茗茶和观音茶。


【观音茶,图片出自(故宫贡茶图典)】

10.名山茶
产自原四川雅州府名山县(今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名山县境内的蒙顶山为中国著名产茶名山,其所产茶叶为历代所推崇。清代,名山茶与产自蒙顶山的其他类名茶作为贡品进贡到宫廷。


【名山茶,图片出自(故宫贡茶图典)】

11.春茗茶
产自原四川雅州府名山县(今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从故宫博物馆现存的春茗茶实物上看,包装与仙茶有很大相同。茶叶罐为梯形,上宽下窄,上有明黄色封签,签上有“春茗茶”标识。


【春茗茶,图片出自(故宫贡茶图典)】

四川新兴品牌2款(排名不分先后)

1.蒙顶黄芽
产自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是芽形黄茶之一,此次展览中新兴品牌的茶叶只有两款黄茶,其中之一为蒙顶黄芽。


2.残剑飞雪
残剑飞雪产自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是全国茉莉花茶推荐单品、中国茶业博物馆收藏茶。


此次残剑飞雪作为四川茶叶的新兴代表进入故宫展览,是茶文化特展中唯一一款企业品牌的茉莉花茶。

其茶叶外形纤秀均整,茉莉花娇小洁白。两相结合,在此次展会中绽放出独有的颜色。

强大的参展阵容背后,是根深叶繁、厚重悠长的茶文化。

时至今日,全球已有60余个国家和地区种植、生产茶叶。历经千年发展,茶伴随着文化交流、科技进步,正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活跃于世界人民的生活中。茶文化从传统中走来,滋养当代,也必将绽放于未来。

(部分图片文字源自故宫博物馆)

来源:残剑飞雪茶业


第九届四川国际茶博会荟萃:千亿茶产业 ● 创新大发展

  川茶又一品牌重出江湖

  近日,宜枝独秀川红工夫品牌发布会在第九届四川国际茶博会举行,广大采购商、经销商、合作商及各界人士、新老茶友云集,见证又一川茶品牌重出江湖。宜枝独秀品牌总顾问、著名策划人、教育部双创导师王博解读了“宜枝独秀”品牌,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秘书长何春雷分享了《川红工夫特点》,芙蓉门掌门人刘昌伟,四川茶艺术推广大使——王霏,先后进行了长壶茶艺和宜枝独秀茶艺表演。5名茶艺师走秀,展示了宜枝独秀川红工夫新品。

  发布会上,四川中古韵科技有限公司同宜枝独秀川红工夫签订电商营运合作协议,四川中古韵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汪黎昌,宜枝独秀销售总监陈秀梅分别代表双方签约。

  据介绍,“宜枝独秀”是借谐音“一枝独秀”得名,突出本品牌期待未来在四川高端红茶中出类拔萃的品质及可达到的特别影响力。所谓“宜”,人文溯源,“宜茗”惊人。宜宾出香茗,是茶马古道重要驿站,悠悠三千载,川红工夫系出名门,承先启后创领未来;枝,品质呈现,金枝玉叶。川红枝叶丰腴圆润、显金毫,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堪比玉液琼浆;独,工艺独特,独具匠心。非遗川红,独领风骚;秀,自然显露,钟灵毓秀。万里长江第一城,山清水秀,得天独厚,孕育出锋苗秀丽、香气馥郁的川红极品。“宜枝独秀”,真正做到一“名”惊人:定位高端,当红不让;耳熟能详,过目不忘;品牌名蕴涵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寄托着复兴与再造川红工夫的宏大愿景,夙愿代表川红一枝独秀,实至名归。

  “川茶”“川酒”牵手

  共同擦亮“川字号”金字招牌

  近日,川茶川酒重点企业对接会在成都召开。会上,川茶川酒相关协会、企业分别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将有力推动川茶川酒以及川水产业建立长期紧密联结,实现优势互补、流量互引、渠道共享,共同擦亮“川字号”金字招牌。

  据了解,2019年四川省茶园面积580.5万亩,干毛茶产量31.5万吨、产值279亿元,规模以上精制茶营业收入超过210亿元,川茶综合产值800余亿元,综合实力评估全国第二,培育出竹叶青、川茶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省级龙头企业72家。与此同时,四川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更是成效显著。2019年全省白酒产量达到367万千升,规模以上酒企营业收入达到2653亿元,利润450亿元,分别占全国的47%、47%、32%,产量、规模以上酒企收入全国第一,利润全国第二,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沱牌舍得、水井坊“六朵金花”享誉世界,“十朵小金花”也充满活力。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祝春秀表示,双方合作发展要在渠道融合上下功夫,大力推进酒销售终端增加茶的功能,茶的销售渠道增加酒的陈列,实现相互之间的渠道融入,促进茶酒之间团购、社群资源的相互嫁接。同时,要推动川茶与川酒企业联合开展茶酒产品深度开发,实现茶酒产品跨界,丰富川茶、川酒产品的种类、口感,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祝春秀建议,合作发展还要在跨界关联上下功夫,推动消费渗透和品牌推广,通过茶酒品牌之间的关联对标、跨界产品之间的联合推广等形式,在消费场景上树立关联性,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的场景化解决方案,拓展茶酒市场空间,激发新的消费动能,打开新的消费空间。

  广西梧州市首次组团

  入川参加茶博会

  近日,记者了解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政府首次组团入川参展第九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为让四川茶友进一步了解“茶船古道”上神秘的六堡茶,“茶船古道·新丝路”六堡茶行销全球2020成都站暨梧州六堡茶品鉴推介会在茶博会上举行,将富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六堡茶文化带到成都,将“茶船古道”上神秘的六堡茶带给成都市民,给第九届中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增加了一道独具岭南风情特色的风景线。

  记者了解到,六堡茶因原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清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全国二十四名茶之一。在中国茶运史上,六堡茶沿梧州六堡河,经东安江,走贺江,入西江,直达广州,对接“海上丝绸之路”,风靡东南亚,是著名的侨销茶。

  记者现场看到,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梧州展区,多款精品六堡茶亮相,多项精彩茶文化活动轮番上演,展区熙熙攘攘,人气十足,前来洽谈合作的客商和参观品鉴的市民络绎不绝。与会人员品鉴后对六堡茶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六堡茶口感一流,深受他们的喜爱。本届四川茶博会,六堡茶在全国众多知名茶叶品牌中大放异彩。

  四川30位佳丽荣获

  “首届川茶金花”

  为了“激励弘扬工匠精神,繁荣茶文化事业,促进茶经济发展”,近日,“四川省首届川茶金花表彰大会颁奖仪式”在第九届四川国际茶博会现场举行,并为陈秀梅、万萍、王霏等30位“首届川茶金花”获得者颁发了证书和纪念奖。


  据了解,《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发布以来,川茶产业快速发展,期间涌现出一大批精英人士,其中包括不少美眉佳丽。据组委会介绍,她们的共同特点是:热爱茶事业、传播茶知识、弘扬茶文化、服务茶经济,功不可没、可圈可点。为了表彰美眉佳丽们的业绩,发挥她们的榜样作用,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与四川国际茶博会组委会决定联合开展“首届评选表彰‘川茶金花’活动”。

  (来源:西南商报2020年7月7日第03版:四川新闻千亿茶产业●创新大发展)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赵蝶采写


川红工夫新品“宜枝独秀”亮相九届四川国际茶博会

       【亚太茶业】全媒体讯:“川红工夫”(红茶)产生于清朝宣统年间,当时叫“红散茶”,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952年起,“中国茶叶进口公司”在全国选择有特色的工夫红茶作为前苏联及周边社会主义国家换货贸易的商品而选择了宜宾生产的“红散茶”。“川红工夫”与安徽祁门红、云南滇红齐名,成为四川红茶的“名片”,是我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

  “蜀土茶称圣”,茗门创新品。宜宾市品味人生商贸公司和省茶艺术研究会继往开来有担当、有收获,新近研发推出的以“弘扬川红工夫、擦亮金字招牌”为使命的“宜枝独秀”红茶,七月四日在第九届四川国际茶博会闪亮登场,让爱茶人一见倾心。

  品味人生公司与研究会深知:续写川红辉煌必定是一项任重道远、艰辛奋斗的系统工程,仅有夙愿情怀和雄心壮志是远远不够的,务必有清晰的行动路线图、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回顾自今年一月以来,他们通过查阅有关的档案史料、书报刊网,走访业内资深专家、见证者、实业家和产地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召开座谈会等,对“川红工夫”红茶的个性特点及昔日辉煌、荣光不再、续写辉煌等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了解,对“宜枝独秀”的运作要点、模式、步骤等也心中有数。

  川红工夫昔日的辉煌

  川红工夫外表条索肥壮圆紧、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内质香气清鲜带桔糖香,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叶底厚软红匀、馥郁持久,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凭借它发芽早、上市快、品质好的优势,很快赢得国际市场的赞誉。川红红贵人、醒世黄金白露、叙府金芽、早白尖贵妃红等川红工夫茶享誉国内外:1958年作为罗马尼亚国庆礼品专用茶;1958年农历正月初一,宜宾县古柏乡太平茶厂将当天新采制的1公斤红茶寄往中南海献给毛主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回信鼓励并汇款30元;1959年筠连所产“金黄白露芽茶”寄到中南海献给毛主席,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再次受到中央办公厅复信嘉勉;1978年春季广交会上唯有宜宾茶厂产的“川红”有当年新茶展出,成为一大亮点,组委会给宜宾行署发贺电感谢“为广交会增添了春色”。

  同时,川红工夫在国际市场也享有较高的声誉,多年畅销前苏联、法国、英国、德国及罗马尼亚,堪称中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其茶香的独特性一段时间成为世界红茶的味觉标志,1985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荣获第24届世界食品博览金奖。“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首次在成都举行,宜宾川红茶业集团生产的“川红工夫”红茶荣登金榜,这是宜宾唯一代表“四川名片”的产品。“川红工夫”红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荣耀世界,1958年—1990年宜宾茶厂生产的四川工夫红茶大量出口前苏联和东欧国家。2014年,其制作技艺正式刊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荣光不再的主要原因

  从七十年代开始,“川红”步入了兴盛期。当时宜宾地区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制定了发展30万亩新式茶园的规划,提出“老区创新业,新区大发展”的指导方针,广泛动员、组织联办茶场,充分利用宜茶土地开辟新式茶园,茶园面积由建国初期的4万多亩迅速扩大到28万亩,增长6倍;茶叶产量从二千吨增加到万余吨,增产5倍;1974年后,筠、高、宜、珙四县被列为全国茶叶基地县。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宜宾每年调往口岸公司的出口茶均在五千吨以上,创汇约500万美元,其中工夫红茶占80%左右。

  进入九十年代后,“川红”步入低谷,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国际市场的影响,包括进口国实行非关税壁垒,制定了苛刻的检验指标;二是出口成本问题,国际红茶市场是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在主导,我国红茶出口换汇基本上是亏损,而亏损部分出口企业又无力承受,转而经营绿茶,这也是导致红茶萎缩的重要原因;三是企业在改制中未理顺关系,以致外销人员流失,外销渠道阻塞等等。

  见证川红工夫前世今生60多年、荣获四川省和全国茶叶工作先进个人及教授级农艺师职称的茶界老专家、原宜宾地区农业局茶叶站站长郑金贵表示:她对“川红”的复兴充满信心、寄予期望,希望再创辉煌。

  合力复兴续写新辉煌

  合力复兴“川红工夫”(红茶)并续写新辉煌的品味人生公司与研究会,各自都有种(或制)茶的理论素养、实践经验。品味人生商贸公司总经理陈秀梅出生茶业世家,从小随父母种茶、采茶、制茶,闻着茶香长大,已有15年的茶味人生。为了推广“川红工夫”,完成父辈指点的茶业之路,她投资打造“宜枝独秀”川红工夫品牌。研究会及其指导的宽和茶馆也有制茶的实践,先后推出的红茶都大获消费者好评。虽然这样, 但他们十分清醒:毕竟“川红工夫”是个“金字招牌”,要擦新增光,必须高起点、走稳、踩实,艰辛奋斗,方能逐步取得成效。因此,于端午节前夕,他们特地承办了由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主办的旨在“传承弘扬‘川红工夫’,擦亮金字招牌”的“川红工夫68周年茶话会”。聆听了资深著名的茶学、茶树品种、茶文化专家和富有实践经验的制茶技师及有关商、协会嘉宾的建言献策。

  “早白尖之父”钟渭基说:传承弘扬“川红工夫”,首先要抓茶树品种建设”。“川红工夫”能成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主要有其独特的品种,当然还有好的生态环境、过硬的加工工艺等。茶叶品质的好与否,茶树品种是先决条件。“川红工夫”的品质为什么优良且只在宜宾、高县、珙县、筠连等地产出,这是由于它的鲜叶采自“早白尖5号”良种茶树,而上述产地适合“早白尖”良种茶树种植。据了解,“早白尖”是国家级茶树良种,较一般品种提早半个月萌发,且抗逆性和适制性都很好,非常适合制红茶,加之“川红”传承了传统工艺并有所改进,因此造就了十分优秀的“川红”品质。经有关部门专家审评认为:川红“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郁鲜醇、汤色红艳明亮、外形紧细秀丽、毫茸显露有尖锋”。

  著名茶学、茶文化专家王天成、刘贵民等相继发言。刘贵民说,茶业的发展,品种与质量很重要,品种一定要对路。红茶要做大必须瞄准国际市场。“川红工夫”作为昔日宜宾茶业的一张“名片”,要努力传承、再创,最终实现“宜枝独秀”。王天成说,做优质茶,原料是基础。“宜枝独秀”要看茶做茶,管控好质量。川藏茶马古道文化发展中心秘书长钱晓宪提出:川红工夫要恢复昔日的荣光,必须发扬“工匠”精神,传承、再创与振兴。国家一级制茶师袁凯表示,“宜枝独秀”要在新品开发上下功夫并培养消费者、创新营销模式,努力成为“川红工夫”的代表。省农业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张泽荣认为,必须强化红茶市场就是国际市场的意识,因地制宜扩大基地,多产优质红茶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同时,对培育打造新品牌“宜枝独秀”充满期待。研究会会长何修武饱含深情地说,“川红工夫”是建国初发展起来的后起之秀,久负盛名。鉴于国内外红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和研究会与品味人生公司“共谋传承弘扬‘川红工夫’——打造‘宜枝独秀’品牌”,为重现“川红工夫”荣光、进而为做大做强川茶做出贡献。

  链接 “宜枝独秀”原创品牌名解读

  “宜枝独秀”,谐音“一枝独秀”,突出本品牌期待未来在四川高端红茶中出类拔萃的品质及可达到的特别影响力。

  宜——人文溯源,“宜茗”惊人。宜宾出香茗,是茶马古道重要驿站,悠悠三千载,川红工夫系出名门,承先启后创领未来;

  枝——品质呈现,金枝玉叶。川红枝叶丰腴圆润、显金毫,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堪比玉液琼浆;

  独——工艺独特,独具匠心大师作。非遗川红,独领风骚;

  秀——自然显露,钟灵毓秀。万里长江第一城,山清水秀,得天独厚,孕育出锋苗秀丽、香气馥郁的川红极品。

  “宜枝独秀”,真正做到一“名”惊人:定位高端,当红不让;耳熟能详,过目不忘;品牌名蕴涵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寄托着复兴与再造川红工夫的宏大愿景,夙愿代表川红一枝独秀,实至名归。

找到约1,133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