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至27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共雅安市委宣传部、雅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民族舞剧《川藏·茶马古道》(以下简称《茶马古道》),如约走进北京国家大剧院。
川藏茶马古道,连接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传奇天路,东起于四川雅安蒙顶山,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至不丹、尼泊尔、印度,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的茶马文明古道。因为道路崎岖,全部由人力运输,一种艰辛而伟大的职业在古道上应运而生——背夫。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背夫们在峭壁上一步步“背”出了这条川藏两地的血脉交融之道。
舞剧将目光投向川藏茶马古道这条没有“马”的艰辛茶道,撷取了川藏茶马古道上特有的“背夫”形象,以抗日战争时期川藏茶马古道雅安至康定段人力运输茶叶为背景,以舞叙事、借景抒情,通过演员的倾力呈现,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川藏茶马古道上四川人民的爱恨情仇,多维度展现了四川人民自古以来非凡的勇气、豁达的气度、坚毅的品格。
喝茶舞、背夫舞、熬茶舞、洗脚舞,身着粗布衣衫的舞者们随着音乐和剧情舞动身姿,每一段舞段、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情节,以及每一个道具的运用,都在深入生活、深入雅安。演出现场,不仅有背夫、马帮、各族人民,还有百年老店、集市等,舞台上这条“鲜活”的古道一下将观众带回了20世纪40年代……
精彩的演出,吸引了众多北京市民慕名而来,观众台上更是座无虚席。生动形象的表演,收获了好评如潮。演出当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许多观众在不自觉间已是热泪盈眶。“太感人了。真切地感受到漫漫古道上震撼灵魂的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茶马古道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极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深深地吸引了我,有机会一定带上家人去这条路上体验一下。”
雅安还邀请了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相关领导,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旅厅相关领导,以及为雅安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在京相关同志,雅安籍在京文化(企业)名人、茶学研究专家、文艺评论家,以及新闻媒体等现场观看演出。
雅安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开启世界人工植茶之先河,是世界公认并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被称为蒙顶山茶祖。雅安不仅是世界上人工种茶最早的地区,也是学界公认的川藏茶马古道起点。川藏茶马古道雅安段在全国茶马古道网络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
“这是我市本土原创艺术作品首次赴京登上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同时,该剧还入围了中国舞蹈‘荷花奖’,实现了雅安艺术创作史上‘0’的突破。”雅安市文体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据介绍,其实早在几年前,雅安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文体旅游局已与作为出品方之一的四川省歌舞剧院进行多次沟通,最终促使其成型落地,并最终斩获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等诸多殊荣。
2020年1月10日至11日,《茶马古道》在四川大剧院迎来首演;9月16日,《茶马古道》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开幕剧目,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震撼上演;10月28日至29日,该剧来到川藏茶马古道起点——雅安,走进雅安文化艺术中心,走进了雅安市民的心中。
本剧的主创和演出团队全部来自四川本土,由曾荣获“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着名导演马东风担任总导演,汇聚了川内优秀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和优秀青年演员,有力展示了四川艺术创作在知名艺术家带领下的青春力量。
“反映背夫在这条路上的艰辛、坚韧,这是四川人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这就是我的创作初衷。”马东风介绍作品的创作心得。
“斯人虽已逝,精神当永存”,《茶马古道》是全国第一部以川藏茶马古道为原型创作的舞剧,通过这部作品,让这条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运量最大的茶马文明古道走进观众视野。这是对前人的缅怀与致敬,也是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弘扬,同时也必将推动四川文旅事业的融合发展。
为充分利用好这一艺术成果,进一步扩大雅安影响力,在国家大剧院顺利演出,成了出品方一致的目标。为此,雅安市专门成立了舞剧《茶马古道》赴国家大剧院演出工作协调小组。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游局专程前往北京、成都,向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汇报舞剧赴京演出相关工作情况,并积极做好专家邀请和媒体对接。
此次《茶马古道》走进北京国家大剧院,旨在充分利用好该艺术成果,扩大雅安影响力,展示四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四川、爱上四川。
作为川藏茶马古道起点的雅安,境内遗存的文物及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完整,极具保护和传承利用价值。当前,雅安正按照四川 “茶马古道”文旅品牌建设构想,围绕“茶马古道、民族走廊”品牌形象,重点打造“边茶·马帮·背夫”深度研学旅游、“茶马故事”文博节庆旅游、“最美景观大道”高原自驾旅游、“重走茶马古道”遗产观光旅游、“藏-羌-彝”民族文化体验旅游、“舌尖茶马”民族美食旅游、“茶马驿站”古城古镇古村休闲旅游、“生态茶园”文创体验旅游等八大文旅产品,并积极与茶马古道沿线各地加强合作,区域联动,加大茶马古道的保护与开发,力争将川藏茶马古道建成世界知名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旅游带。
茶叶,在雅安市农业农村发展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作为“五雅”产业之首,雅茶是我市“5+1”重点特色产业之一。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雅茶产业转型发展,聚焦“蒙顶山茶”“雅安藏茶”一绿一黑两大区域公用品牌,实施单品突破,以全域茶园绿色创建为抓手,以茶叶集中加工区建设为载体,以品牌宣传推广为突破等,强力推动雅茶产业绿色发展、提档升级。
2020年
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与去年持平,其中投产茶园面积81.75万亩,同比增长1.5%;
鲜叶收入44.8亿元,同比增长8.9%;
干毛茶产量10.49万吨,同比增长3.3%;
综合产值达190亿元,同比增长5.56%。
忙碌的茶叶生产车间
抓举措
疫情防控与春茶生产两不误
在雅安,看到能够制作蒙顶甘露的茶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那才算真正进入了春天。时间回到今年2月中旬,尽管疫情的警报还未解除,但我市茶农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2月12日开始,在名山区和雨城区茶园内,不少采茶工人戴着口罩、挎着竹篮,娴熟地采摘着嫩茶尖。
“今年2月,面对因疫情影响造成的采茶人员少、茶商订单少的问题,我们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为广大茶农开展春耕生产、春茶生产指明方向,推动春茶生产顺利开展。”雨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针对春茶开采,我市加强对外地茶商、鲜叶市场、干茶交易市场等的管控,确保“疫情防控、春茶生产”两不误。
以名山区为例,春茶采摘期间,名山区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向外来茶商发放“茶商证”。凭此证件,茶商可以在名山区域内任意一家茶叶市场自由交易。
疫情使线下茶叶滞留,却意外带动线上经济的发展。今年,不少雅茶企业在积极配合政府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转变传统销售思路,利用线上平台资源,不仅将产品发布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还开始用直播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客源。利用大数据精准推送,强化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宣传实效,努力降低疫情影响。
此外,雅安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春茶生产,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和加大财税、金融、担保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切实抓好疫情防控、田间管理、用工协调等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抓好复工复产和市场销售。并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采茶队、加工队、营销队、运输队等各类专业化服务队,开展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确保春茶生产顺利进行。
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农业农村、经信、商务等部门,防疫、经济两手抓,保障雅茶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实现了雅茶生产良好态势。
茶农采茶
抓宣传
提升雅茶品牌知名度
今年,因疫情影响,雅茶开始了一场别样的复工复产行动,雅茶产业克服重重困难,在危机中寻找破解之法。
时间回到2月20日,蒙顶山茶第一背篓茶上市仪式在名山区如期举行。“除了号召茶厂、茶商通过电话形式与外部市场积极联系,政府还鼓励茶厂、茶商通过抖音等社交媒体,传递春茶生产信息,协助茶企通过网络平台销售茶叶。”今年,因疫情原因,名山区调整了第一背篓茶上市活动方案,将线下活动调整到线上推广。
紧接着,3月27日,第十六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在名山区开幕;7月2日至5日,在第九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雅安作为主题市,突出“蒙顶山茶”“雅安藏茶”两大区域公用品牌,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提升雅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9月11日至13日,在第27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博览会上,雅安组织7家茶企参展,并采取品鉴交流、对接合作项目等形式,扩大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在上海的影响力……
今年以来,在疫情防控形势下,雅安市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茶事活动,以此扩大“蒙顶山茶”“雅安藏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美誉度。
雅安出好茶,甘露是代表。
“蒙顶甘露口感不错,甘甜可口,很好喝。”在第九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期间,许多顾客被蒙顶甘露所吸引。“甘醇、清香的蒙顶甘露,我甚是喜欢。”来自云南的梁敏毫不犹豫购买了5公斤蒙顶甘露。
“我是藏族人,从小喝藏茶长大,对藏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同一时间,在雅安藏茶馆,家住成都的丁先生说,“以前,藏茶品种区分不明,要喝到好藏茶,得碰运气;现在,藏茶品种区分明确,能满足大家的不同需求。”
茶博会上,雅安馆人气十足。雅茶的千年魅力,在茶博会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雅安聚焦‘一绿一黑’,实施‘蒙顶山茶·甘露’单品突破,强力推动雅茶全产业链整体提升,努力把雅茶产业培育成‘千亿川茶产业’的排头兵,为川茶振兴当尖兵、打头阵,扛起川茶振兴发展大旗的具体举措之一。”市农业农村局、茶叶产业发展局局长蒲丹惠说。
抓提升
“一绿一黑”品牌提档升级
今年以来,雅安市始终聚焦“蒙顶山茶”“雅安藏茶”两大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以“蒙顶甘露”等为代表的绿茶、以雅安藏茶等为代表的黑茶产品品牌,狠抓单品突破。
蒙顶山茶方面,雅安市强化了标准引领,今年9月,3项蒙顶山茶系列标准通过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标准评审。作为蒙顶山茶产区,名山区新认证20个绿色食品,名山区茶叶产品绿色食品认证达到60个;同时,我市积极推进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工作,深入开展污染物防控技术推广和“蒙顶甘露”适制品种筛选工作。此外,今年3月,名山区茶叶现代农业园区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全省唯一一个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今年,名山区在获得首批四川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基础上,成功申报成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时获“四川茶业十强县”荣誉称号,蒙顶山茶被授予2020年度首个“中国气候好产品”荣誉称号。
雅安藏茶方面,雅安市加快推动雨城区藏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启动雅安藏茶集中加工区建设,现有6家藏茶企业达成入园意向。积极对接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就合作开展雅安藏茶功能性成分研究进行洽谈。目前,全市现有藏茶生产和分装企业36家,藏茶产量3.6万吨,总产值超过12亿元,综合产值超过60亿元。全市边销茶生产企业11家,共有9家茶企成为国家级“非遗”南路边茶(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保护单位。
蒙茶方面,雅安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彭清华到雅安调研时所作出的“雅安茶产业要瞄准蒙古市场,不光要做藏茶,还要做蒙茶。蒙顶山茶可简称为‘蒙茶’,要打开蒙古市场。雅安做茶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并不断将其做响做亮做大”的重要指示精神,确定了注册一个商标、制定一个标准、开发一系列产品、签订一个区域产销合作协议、落实一笔品牌建设专项资金的“五个一”阶段性工作目标,强力推进“蒙茶”产业发展。收购了“老蒙茶”商标,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提交了“蒙茶”文字和图形注册申请;规划建设了蒙藏茶精深加工产业园,成立了四川雅安蒙黑茶业有限公司,组织各方技术力量,自主研发了“康蒙巴雅”系列产品,完成了“蒙茶”产品企业标准申报备案。并组织茶企参加第八届中国(呼和浩特)茶产业博览会,力争让“蒙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让雅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与我市茶叶品质和在茶叶品牌方面的打造密不可分。
近年来,雅安市大力实施知名品牌引领工程,推动“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联动发展,全市注册涉茶商标1017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4件、四川省著名商标20件。
在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蒙顶山茶”品牌价值达37.14亿元,全国排名升至第七位,连续3年入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并荣获“最具品牌经营力品牌”称号,持续名列四川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第一。“雅安藏茶”品牌评估价值达19.90亿元,位列全国第43位,位列四川黑茶第一,进入中国黑茶第一方阵。
茶,如今已是我市一张响亮的文化旅游名片。
聚焦“一绿一黑”两大区域公用品牌,强力推动雅茶产业提档升级,我市茶旅融合亮点纷呈。近年来,我市积极利用“蒙顶山茶”“雅安藏茶”等品牌影响力,合理完善茶叶要素配置,将茶产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以助农增收为核心,以茶旅融合发展为抓手,打造了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茶产业带,促进全市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雅安日报,作记者:郑雨莎)
四川雅安自古生态优良,是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生活区域核心保护区,人工种植茶叶自汉代便已开始。四川雅安,以大熊猫、雅鱼、雅女、雅雨知名,而雅安还有一享誉世界的物产,论影响,远在前三者之上,那就是——南路边茶(现称藏茶)。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移栽野生茶树于今日雅安名山县的蒙顶山,开创世界人工种茶之先河。吴氏被尊为茶祖,雅安被奉为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地。
千百年来,雅安生产出了不可替代的藏茶(南路边茶)。雅安位于北纬30度生物多样化地带,是东方雨极,独有的地理、气候和环境成就了雅安藏茶。正宗的藏茶产于雅安,传于茶号,兴于茶厂。
在全球化的今天,污染、缺氧、辐射、高油脂食物超量摄入等诱发各种“都市文明病”,让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患上“三高”和心血管疾病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特殊工艺,持久发酵制作而成的藏茶包含近500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合物。藏茶中含有丰富的茶色素、茶多酚、茶甘宁、咖啡碱、氨基酸,以及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等一应俱全,正是有了如此之多的微量元素,让藏茶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坚持饮用,能够有效缓解“三高”、动脉硬化等症状。美国史丹佛大学梅西教授研究藏茶后发现,藏茶是最好的胃动力助动饮品,每日喝藏茶,能很快恢复胃动力、肠动力。“藏茶保健”已在国内外掀起热潮。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传统藏茶的优质原料资源历来有限,特别是在经典的“发酵制作”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掌控的因素,所以成品的优质率历来并不高(合格率与优质率是两个概念);品质低劣的藏茶并不具备传统优质藏茶的诸多有益功效。最近三十年,传统藏茶的等级品质有比较大的演化,就像近期的“防疫口罩”,五花八门……原料茶源的生态条件和树种、制作工艺的生产体系、生产体制资本的经济目的、各层级消费阶层的市场需求等等都有较大的演化,也带来传统藏茶的特性和功效在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