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水仙肉桂大红袍的图片

找到约84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星球测评 | 岩茶小白“避坑锦囊”:如何快速挑选水仙、肉桂、大红袍?


未品其味、先闻其香,说的正是乌龙茶(也叫青茶)。乌龙茶又被称作“香水茶”,心情不好时来杯乌龙香水茶,大自然与手工艺的美妙馈赠,让你心情“好到没脾气”~
而乌龙茶中最“爷们儿”的当属武夷岩茶,身材健壮不说,其独特的“岩骨花香”让它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在六大茶类里面,口感风味和咖啡最接近的,算是最讲究"烘焙/焙火"工艺的武夷岩茶了!如此丰富多彩的事物却令很多朋友“望而却步”:"因为贵!因为喝不懂"! 咖啡你都不怕,为何怕武夷岩茶?嗯,茶人需要反思一分钟。
贵:肉桂?肉“贵”,武夷岩茶的价格小则大几百、动辄上万,试错成本是有点高的!
难懂:难以言传的“口感滋味变化”(树种、山场、工艺等都会对茶叶品质产生“致命”影响)。尤其是复杂的走水、烘焙/焙火工艺,每一道工序都影响着茶叶的呈现:干茶、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所以,岩茶喝不懂真不怪你,咖啡不也是这样吗?但,看完这篇文章还不懂,那就...emmemmmm

数百年不断精进的制茶工艺,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早在2006年,单是武夷岩茶 (大红袍)一项就有多达12位国家级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人,这在六大茶类里面也是罕见的。2006年,武夷岩茶 (大红袍)制作技艺被评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陈德华、叶启桐、王顺明、刘宝顺、刘峰、王国兴、吴宗燕、游玉琼、刘国英、黄圣亮、陈孝文、苏炳溪成为首批国家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为了解决朋友们的痛苦,我们特意邀请了岩茶领域的资深茶人谢燕慈老师,和我们一起为朋友们答疑解惑!

我们今天呈现的就是三款教科书版本的经典岩茶:水仙、肉桂、大红袍


第一步还是看颜值,健美男儿 英雄本色说的就是它了!

还记得红茶那期提到的“看茶泡茶”吗?

喝茶也是要看颜值的~这三款茶身材都好棒呦!条索紧结、粗壮、乌润。有没有感觉到一种力量感?这力量感就是传说中的"岩骨"了。

你可以试试把干茶倒在手心,是不是有点沉甸甸的?武夷山是丹霞地貌,"岩骨"说的不只是丹霞地貌内含丰富的矿物质,喝起来更有一份男子汉内在的刚劲在里面,你品品,细品品?

开泡之前,我们来先了解他们的出身哈:

水仙是小乔木,叶型属中叶种偏大,可以生长成几百年的古树,也就是老枞水仙啦;

肉桂是灌木,叶型属中叶种(因为都是“开面采”,只看干茶并不容易区分)。上个世纪80年代才大面积种植,所以算是小鲜肉

冲泡岩茶,就像和美女帅哥打交道一样,切忌猴急哈:

重点来了(建议截图保存)
1. 每泡茶都要用沸水高冲,以激发茶香;
2. 武夷山环境优美,环保意识强,岩茶的制作工艺干净,全程不落地,多次焙火的同时也“清洁”茶叶,所以第一道茶是可以喝的。强烈建议将第一道茶留下来最后再喝,称之为“回魂汤”。
3. 好品质岩茶的汤色必须透亮,颜色深浅与焙火深浅、存放时间成正比。清香型的水仙、肉桂、大红袍焙火较轻,汤色较淡。岩茶汤色的深浅与发酵程度关系不大,主要与焙火有关。
4. 高品质岩茶十分耐泡,不仅7泡有余香,甚至可泡20余泡。
Ps:有碎茶并非品质不好,多次焙茶、装袋都会有些碎茶;过去拼配茶中还特别要求含碎茶3%-7%,以增强茶叶浓度呢。


水仙、肉桂、大红袍,如何快速挑选出你最喜欢的入手?

很多小伙伴听到“水仙”就会联想到婀娜多姿的少女,听到“肉桂”以为会有老火靓汤的肉香,不可顾名思义哈。

水仙、肉桂其实都很strong!口感风味在口腔里都比较有撞击感,香融于水也颇有层次感,不要大口牛饮哦,试着像喝咖啡一样啜饮,更何况跟咖啡比起来,根本就没有啥苦和酸啊的,做好思想准备,你若爱上岩茶,那也是走上了一条人生不归路啊。


先闻茶香

水仙:柔和,飘进鼻腔;香气以兰花为主,虽有火攻香(焙火的味道),细闻仍能感受到兰花香;

肉桂:霸气,冲进鼻腔;有桂皮香,带有辛辣感,刺激感较强,这与醇类物质丰富有关;

大红袍:混合型、馥郁的花果香。顶级大红袍有“兰桂之香”(兰花、桂花)。

不同部位闻香会呈现不同香气。比如肉桂,闻杯盖中间有很明显的桂皮香,离远有兰花香,所以肉桂堪称“百变香君”。

岩茶7泡有余香,老枞水仙当年新茶甚至可以煮,会呈现出森林原野的木质香。


后尝滋味

高品质的岩茶都会呈现“水含香”的特质;品饮岩茶需要用“啜吸法”(像喝粥一样,发出“吸溜吸溜”的声音,让茶叶快速雾化在口腔中,有滋有味。咖啡品鉴也是用这种方法哦~)

水仙:甜感明显,兰花香。

肉桂:桂皮味明显,甜且稍有刺激的辛辣感。

大红袍:醇厚,口感均衡,香气更加多元。

这三款还是各有特色对吧。

根据你平时喜欢的风格,你能选出自己想要第一入手的了吗?

ps.喝茶,最重要就是要相信自己哦,要勇敢说出:我今天就好这一口,怎么地?!明天喜欢的不一样,那又如何?!对,就酱紫"做自己"!


下面是给学霸看的:为啥都说"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

可见水仙与肉桂,是特点完全不相同的两种茶树。

芳香物质含量丰富,是肉桂茶树品种的特征性之一。从茶叶内部的芳香物质对比上看,氧化芳樟醇、芳樟醇、正丁酸、香叶醇、雪松醇等物质的含量,肉桂的整体积累要优异于水仙。

在丰富的茶香物质加持下,肉桂具有香气高扬,持久多变的品种特征。而水仙,作为乔木,拥有着更粗的纤维。与肉桂的高扬外放,丝毫不含蓄不同,水仙的整体茶味特点,要来得更加沉稳一些。

所以,近年来异军突起的老枞水仙,颇受老饕的追捧也是有原因的,水仙是福建地区的原树种,不怕风霜雨雪,就算在桐木关这样寒冷地带,也能生长茂盛,生命力顽强,而上个世纪80年代才大面积种植的肉桂,比较喜欢优越的地理环境,需要富养,有点小娇贵哈。对了,要是有人跟你说这是百年肉桂,你就给他一嘴巴子,欺辱俺智商。


此时,星球的小伙伴插话了:

肉桂有点像《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赵薇),性格奔放、爽朗,但有一股子正义感;

而水仙则像潘虹,是位辈分高,资历深,喜怒不流于外表的长者,可亲可敬。当然你也可以用张国荣和陈道明等来形容哈,根据是日心情来翻牌子,泡它就是!


为什么水仙、肉桂、大红袍是经典岩茶?它们到底有啥关系?


谢老师:这三款茶是岩茶的当家品种,可以说是三辆马车,是销量最高的三款岩茶。

水仙、肉桂是武夷岩茶里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多的茶,所以消费者熟知、饮用最多的就是这两款茶;


接下来,我们要来重点说说大红袍!!!

当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收了我们"三两"大礼,周总理说你可不要小看这三两,这可是我半壁江山啊,所以纯种大红袍是国宾级茶礼,送人很有寓意且很有面子,可是这半壁江山大红袍的那几棵母树,现在被国家保护起来了,我们是喝不到的啦,现在市面上99.99%的都是拼配大红袍,就是水仙、肉桂领衔主演,外加拼配其他武夷山茶比如半天妖、铁罗汉、矮脚乌龙啊等等,拼配出来的大红袍其实是非常好喝的,就像你看一个球队的比赛一样哈,当然拼配不好,你就当看了一场国脚踢球咯,拼配得好的,就像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世界杯哈。

所以,如今的大红袍有两个含义:

1、品牌/商标——商品型:拼配茶;

2、大红袍母树——品种型:奇丹树种。


拼配茶绝非不好哈,拼配的茶叶可以规避一些缺点,扬长补短,比如将不同茶园、树种、工艺的茶拼配到一起,甚至新茶、老茶拼配到一起。好的拼配工艺可以使产品品质稳定,这需要对茶叶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出口创外汇,保证稳定的口感、滋味、香气,我们很多茶都是拼配的。目前,市面上常见到的是拼配型大红袍,性价比相对较高。

那么,拼配大红袍里面都有一些什么茶呢?

每个厂家、制茶师傅的拼配都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据说最多的用了20多个品种进行拼配。

武夷岩茶不止这三种,还有很多小众品种,比如铁罗汉、白鸡冠、瓜子金等,这些茶产量较少,相较于水仙、肉桂、大红袍而言,市面流通不多,知道的人也不多。


茶叶星球の秒懂百科 又来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茶。

为了荷包,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下,武夷岩茶的产地如何区分:正岩?半岩?外山茶?价格差可是多一个0或少一个0呢。看了视频的同学都知道,武夷岩茶真的不能贪便宜哈,500一斤起步,比较保险,你看看人家咖啡豆的价格哼哼。


正岩区:囊括武夷山三坑两涧地区(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以及名岩区以外的其余山岩与山峰(所以,岩茶不以海拔论英雄);

半岩区:在武夷山境内,除了正岩区以外的岩茶产区;

外山茶:武夷山行政区域以外的区域

受地理条件所影响,三个产茶区的茶叶品质不一。

(曾经以正岩、半岩、洲茶作为划分。

洲地:也称洲茶,是指产于溪流两岸和公路两边的平地产茶区,包括武夷山以外的其他地区。)

我们当然有,迁就懒人的购买指路

全网最平靓正

……


复制淘口令去囤

水仙 zGKCcpDiN7e₰

肉桂 pD91cpDRuf1₰

大红袍 SwMBcpD7I70《


还是没搞懂岩茶?

那我们还是准备了更精彩的进阶内容哒!

就在下期。


写在后面的话

茶为国饮,什么是国饮?老百姓喝得起,可以天天喝、门槛低、味道好、对身体好的才能称为国饮。但很多人不喝茶,为什么?

水太深、不会选、不会泡......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茶叶把年轻人拒之门外。作为不年轻的90后、00后,我们要为茶叶发声!茶,并非玄学!它喝起来真真切切。“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便有了茶。”至于茶艺、茶道等我们老了,自然有所体会。我们想做的是:让你爱上这杯茶。

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评测同类茶叶,以直观的视频、图片分享每款茶的品质特征,帮小伙伴们挑选适合自己的茶,然后,爱上茶!


千万别误解了武夷山大红袍的拼配!

导读什么是拼配大红袍.?纯种大红袍来自母树大红袍扦插无性繁殖,单独采制加工而成。拼配大红袍是不同于纯种大红袍的一种市场化商品,是为了满足市场对大红袍的需求而把武夷山的不同品种按照一定比例匀堆组合成的一种商品,它有着明显不同于拼配原料的品质特征。

拼配大红袍的起源

大红袍拼配自古有之。生长在九龙窠之上的6株母树大红袍并非单一品种,而是来自不同品系,其叶型、发芽期等都不一样,而且采摘期也都不同。每到采摘时期,将它们分2至3期采制后,再一起精制焙火,最后出来的成品才称为“母树大红袍”。

1985年,武夷山茶科所科技人员用肉桂、水仙等优质武夷岩茶和纯种大红袍拼配出来的“大红袍”,香气、汤色、口感俱佳,岩韵感极强,很快就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到后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各个企业又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各种高品质的拼配大红袍按市场需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拼配大红袍已成为大红袍市场化的重要体现。

拼配的基础及原因

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岩岩有茶。武夷山茶树品种上千种,产量较多的有水仙、肉桂、黄观音、金观音、丹桂、奇兰等。同一个山场的不同名丛有着不同的品质特征,这些为茶叶拼配打下了基础。

正确进行大红袍茶叶审评是拼配大红袍的前提。茶叶审评时,将茶叶分成不同等级(依据特级、一级、二级等划分,每个企业有其不同的品质等级制度)。根据茶叶香气、滋味、条索等因子的差异,将不同茶叶归类。将相近等级相同类别的茶叶相互拼合。

所有原创文章,言论仅代表本人。

本刊转载文章及图片非盈利用途,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投茶量,决定一款茶汤滋味的关键,绿茶、普洱茶、白茶不外如是

  《1》

  春天,在桃红李白中,一路怒放。

  邻居院子里的那株山樱花,花期已过。再出门,邂逅的只有那一树的叶子,在料峭的春风当中摇曳。

  等到春天彻底过去,山樱花又将结出饱满的果子,又是一番令人垂涎欲滴的画面。

  在春季里,倒春寒时常拜访。
图片描述  


  每一回倒春寒来的时候,都会让人手足无措。分明已经清洗干净,收起来的羽绒服,再一次被取出。

  果然,春茶季还没到,不能着急收衣服。待上太姥山,这些“战斗”装备,用的着。

  春意浓,却也春寒料峭。

  足不出户的日子,尚未结束。

  茶,仍旧是每日打发闲散时光的最好选择。

  昨儿喝茶,心血来潮,在朋友圈里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喝茶时,你都称茶了吗?

  结果倒也是意料之外。

  竟有一小部分茶友,是随意投茶。

  “没有称的,都是大概量一下。”

  “不称茶,随手放,根据经验来做一个小小的判断。”

  “从来不称茶。”

  这也只是冰山一角,不称茶的习惯,并不是个案。
图片描述  


  《2》

  有一年,到武夷山去寻茶。

  朋友给推荐了一户茶农,慧苑组的,听说茶农祖上三代,对于水仙茶的制作,都特别有研究,朋友说,在他们家喝到的水仙茶,将是独一无二的。

  给朋友送了个白眼,岩茶制作,本就独一无二,你找出两款一模一样的茶看看。

  每年采摘的天气,制作的工序,做青的时间,任一环节,都会影响茶叶滋味,自然找不出一模一样的两款茶来。即使是同一个制茶师,也不可能。

  直接忽略朋友的好评,中肯喝茶,不能被左右,否则带上了标签喝茶,就没有意思了。

  夏季的午后,天气特别热,躲进这位茶农的家里喝茶。

  茶农热情好客,又看是熟人引路,拿出了三款还不错的水仙茶招待。
图片描述  


  烫壶温杯之后,投茶。

  茶农的投茶方式,果然简单粗暴。

  只见他大概地抓了一把,轻轻地摇晃了两下盖碗,又扔了几根条索进去。然后就准备开始冲泡。

  等到换了第二种水仙茶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做法,大概抓一把,抖动几下盖碗,又拿了几根条索出来,目测一下投茶量差不多了,就开始继续冲泡。

  连续三泡茶,都没有见茶农称茶。

  呃……

  茶农果然豪迈,喝茶与我等小女子不同。咱们称茶,都是要拿出一把小秤,称到相应重量之后,不能多,更不能少,才能放心冲泡。

  家里有茶山,果然底气十足。

  当时也不知是不是因为投茶量不准确,这些水仙茶,怎么喝都不对味,甚至有一泡还特别地苦涩,滋味浓烈,印象分,并没有很高。

  心中疑惑,“难道茶农泡茶,都不称的?随便抓一把就泡?”

  也不是。

  到了另一户茶农家里喝茶,他的做法,又不一样。人家在泡茶之前,是要称一下的,称8克岩茶,用常见的倒钟型白瓷盖碗冲泡,盖碗容量,大概在100毫升左右。

  而且这个茶农称茶,还不是用我们平时见到的这种电子克秤称茶,而是用砝码,也就是天平秤,是物理课上,能见到的那种砝码,特别有趣。一下子,让喝茶变得高大上,又富有趣味性。
图片描述  


  只是,这种砝码秤不如咱们平时用的电子克秤方便。

  当然,用什么秤这倒不是重点。关键在于茶农在喝茶前,是要称茶的,也讲究准确称茶。

  毕竟,准确称茶,对于茶农的销售而言,很重要。

  《3》

  对于茶农而言,投茶量准确,才能让茶叶表现出最佳水平。

  在茶农这儿,泡茶的目的性也很明确——销售。

  一泡茶,泡完之后,能达到销售的目的,才算是物有所值。

  为了销售,必然要让茶叶的表现,达到最佳水准。为了能让茶叶有一个好表现,精准投茶不可少。

  您别看投茶量这一细节,它的变动,直接影响茶叶的滋味。

  之前就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武夷岩茶投茶量多增加0.3克后,对香气、滋味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多了0.3克之后的岩茶,显然会滋味会更加浓郁些。这些浓郁的滋味,在有的茶友口中,就变成了苦涩。有着苦涩味,滋味太浓的茶,反而不让人喜欢。
图片描述  


  喝了这类茶后,茶友甚至还会给茶叶打上品质不好的标签。

  你看,原本是好茶,结果因为投茶量太多,反而成了劣质茶,得不偿失啊!

  然后,人家就不买单了。茶,就只能砸在自己手上了。

  茶农深谙此道,才知道精准投茶的重要性。若是没有精准投茶,到家里喝茶的客人一喝茶,结果不喜欢这样的味道,自然就不会产生销售。

  要是茶滞销了,对于茶农而言,那真的是愁云惨淡。

  自然,学会精准投茶,更为重要。

  没有精准投茶的,大概是还没有发现这一因果关系,不知道这小小的投茶量,也是会影响茶叶的印象分。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投茶量,就是撬动岩茶品质的那个支点。

  《4》

  精准投茶,并不只是茶农要注意,咱们身为茶客,同样也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

  没有养成精准投茶的习惯,它很有可能成为喝茶的拦路虎。

  有的茶友听完之后,会觉得这是危言耸听。

  甚至于之前还听说过,用秤称茶,是不专业的喝茶方法……

  呃,说不用秤称茶,这才是非专业。

  有此认识,只能说他对茶叶的认识,并不深刻,还不能体会到投茶量对茶汤滋味带来的巨大影响。

  这味蕾,该有多迟钝,才喝不出这些差别?

  说真的,投茶量这件事看似虽小,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稍不留神,投茶量太少,就会让茶叶泡出的味道,偏淡。这种偏淡的口感,对于茶叶本身品质展示而言,并非好事。

  淡的茶,会让人联想到茶叶的内在物质不足,顺带的就是联想到茶叶品质太差。

  你一旦对这款茶产生质疑后,对于茶掌柜的不信任感,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将会发生连锁反应,最后将所有的信任感摧毁。

  与之相对的,是投茶量太多,也会影响我们的喝茶体验,而且这种投茶量太多的做法,比投茶量少,还更摧毁茶叶形象。

  投茶量太多,会导致茶汤的浓度太大。

  茶汤浓度一旦太大,喝完之后,就会觉得滋味苦涩,而且是那类能给舌头带来毁灭性伤害的苦与涩。喝完之后,只会让你怀疑自己喝的是黄连,而不是一杯茶。

  至此,它也将会影响我们对一款茶叶的判断,很有可能,与好茶失之交臂。

  《5》

  茶友说,自从看了你们的直播之后,我也买了一个同款的电子秤。还好买的早,要是晚了,物流停运了,都买不到了。

  当然,茶友要表达的重点,还在之后。

  “喝茶前称茶,发现确实多一点,少一点,口感差别特别大。”

  是啊,这就是精准投茶的重要性。

  多一些,少一些,都足以影响茶叶的品质。而且这些影响,将会直接影响我们未来喝茶。

  好在,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一把专业的茶叶克秤解决。

  标准投茶量,才能喝出茶叶真正的香气口感,这都是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那么,茶叶的投产量,又该如何控制?不同的茶类,它们的投茶量,放多少合适?

  经验之谈,投茶量分享。
图片描述  


  以下分享的投茶量,都是用100-110毫升左右的白瓷盖碗冲泡,如果列位看官的盖碗容量,大于此容量,或者是小于此容量,请按照等比例换算。

  白茶——5克

  散茶、饼茶、新茶、老茶,都可以按照这一投茶量。

  不建议增加,也不建议轻易调整。这一投茶量下,是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示白茶的鲜香与醇爽。

  岩茶——8克

  不论水仙、肉桂、大红袍,轻火茶还是高火茶,同样是建议大家投茶8克。

  至于为了方便售卖,一斤茶装成60泡,而增加投茶量,这一做法,也不建议使用,最好的还是投茶8克。

  红茶——5克

  冲泡桐木红茶时,这一比例,是最佳。金骏眉、正岩烟小种,都可采用这一投茶量。

  普洱茶——8克

  冲泡生普或者是熟普时,投茶8克,是最佳状态。

  绿茶、黄茶——5克

  泡绿茶,通常是用玻璃杯冲泡,一般200毫升水,搭配3克绿茶。改用白瓷盖碗泡茶,仍旧选择投茶5克。

  《6》

  除了用白瓷盖碗冲泡,有的茶类,还会选用煮茶法。

  像是老白茶,会采用煮茶法。

  改用煮茶法,那么它的投茶量,就要调整,就不能按照5克茶,搭配100-110毫升的比例换算。如果按照这一比例煮茶,茶汤煮出来,将会变得比较浓烈,刺激,甚至还是苦涩。

  这一点,希望茶友们能够及时调整。

  换作煮茶,因茶与水接触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投茶量要适当减少,茶水比例,要换。

  根据白茶的状态,咱们可以调整茶水比例。

  煮干茶。

  干茶,即没有冲泡之前的茶叶。

  在这一情况下,注水300-400毫升,投茶2-2.5克足够。

  不建议多投茶,否则易苦涩,尤其是高山老白茶,更不可轻易增加。

  煮叶底。

  叶底,即冲泡过多次,茶叶吸水后的状态。

  一般叶底,是先用盖碗冲泡所产生的,投茶量通常是5克。在这一情况下,5克的叶底,搭配300-400毫升左右的水。

  叶底,因为经过多次冲泡,内在物质已经有部分被消耗,故而投茶量要多一些。

  投茶量太少,将会增加煮茶时间,甚至是煮不出白茶的风采。

  是以,精准投茶,不可缺少。

  《7》

  有的人觉得,不就是喝个茶嘛,怎么这么麻烦?

  精准投茶,并不是麻烦,而是讲究。

  精准投茶,也不难。

  您只要准备好一个电子克秤,在正式冲泡前,称取出相应重量的茶叶,就行。

  步骤,并不繁琐。

  但是,多了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可以让你的茶叶,变得好喝十倍都不止。

  关于精准投茶的好习惯,建议茶友们可以养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找到约8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