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生普是什么茶

找到约1,226条结果 (用时 0.023 秒)

深度扒一扒普洱茶到底是什么茶

摄影/黄怡

一直以来,关于普洱茶的定义业界争议颇多,商界、学界、各个理论派系的圈子都在争夺普洱茶定义的话语权,似乎谁掌握了话语权就能操控整个普洱茶江湖。那么普洱茶到底是什么茶,从科学的角度,历史的演变,结合民间约定俗成的范畴去讨论,且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时间轴上的普洱茶标准演变

1979年,安徽农大陈椽教授根据茶叶品质、制法及内含物质变化的系统性,将普洱茶中的方茶、沱茶、饼茶归为蒸压绿茶,而圆茶、紧茶则归为黑茶类。

2003年,云南省普洱茶地方标准中是这样定义普洱茶的:“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湿仓或干仓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定义包括了人工发酵(熟普)和自然发酵(生普)的普洱茶,将普洱茶核心概念确定为“后发酵”,此地方标准随后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予以公布。

图:摄图网

2004年4月,农业部颁布的农业行业标准也将普洱茶定义为“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俗称‘滇青’)经熟成再加工和压制成型”,其中“熟成”是指“人工贮存10年以上或经人工渥堆发酵”,看得出,这个标准更清晰和严格地规定了普洱茶必须经过了后发酵。

之后普洱市场持续发展,到了2008年,新出的国标有了明显的变化,明确了普洱分为生茶和熟茶,也就是完全把普洱生茶纳入到普洱茶体系内了。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111-2008对普洱茶的定义为: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按加工工艺分为普洱茶(生茶)、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其中,普洱茶(生茶)加工工艺流程为: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

从2004到2008年,关于晒青绿茶(生茶)是不是普洱的探讨及争论始终没有停歇过。2007年前,在杭州的一次会议上,许多知名茶学专家们都认定普洱的生茶是晒青绿茶,认为把晒青绿茶压成饼,就号称是普洱茶,是不科学的,是违背科学规律的。认为不应该把生茶(未经发酵)作为可以直接饮用的商品。为什么一定要拿一个不成熟的果实卖给消费者呢?

那么,普洱生茶到底该不该称为晒青绿茶呢,我们不妨疏理一下两方面的观点。

邹家驹先生的观点

论点一:从历史发展看

明代之前没有现今以晒青绿茶后发酵来做属性定义的普洱茶。明代以前,只存在以不同地名不同称谓表述的不发酵绿茶,它们按工艺先后分为晒青绿茶、蒸青绿茶、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发酵茶类是在对绿茶不发酵的否定和反叛中从明代中后期逐步发展出来的品种。

论点二:从普洱茶定义看

普洱茶的定义是云南大叶种,晒青,后发酵,普洱茶是以后发酵作为类别区分定名存在的,生茶没有经过人工发酵或者自然陈化,国际公认属于绿茶的范畴,这就像葡萄干和葡萄酒不是一种物质一样。云南晒青绿茶取名生茶,生茶定性为普洱茶,云南晒青绿茶被消失了。世界上所有的杀青、揉捻、日晒=晒青绿茶,而到了云南,杀青、揉捻、日晒=普洱茶,这不就成了咄咄怪事?

论点三:从规范市场看

云南晒青绿茶的定义是杀青、揉捻、日晒、干燥。云南晒青绿茶经后发酵演化出普洱茶,使晒青绿茶具有一种特殊的二重性:在绿茶市场上是成品,在发酵茶市场上还只是原料,云南营造了一个既可容纳不发酵茶又可容纳发酵茶的同一市场体。生茶冒名顶替普洱茶,淹没了普洱茶的后发酵演化过程和发展历史,更为严重的是,一个概念两种定义,如同用一个规则同时裁判足球和篮球两种比赛,最终导致足球可用手,篮球可用脚的混乱局面。

从专业角度来说,未经过自然陈化的晒青茶不能称为普洱茶,新版《制茶学》也将未发酵和未陈化的生茶清出了普洱茶。

斩不断理还乱

针对邹家驹先生的观点,业界又引发了更多的争论。主要的观点有:如果普洱只是指熟普,那么,云南的普洱熟茶工艺是在1973年成熟的,那么在1973年之前有普洱吗?

其次,云南的晒青绿茶(普洱生茶)和龙井、碧螺春一类的绿茶相比,其根本的特性在于追求后期的转化,而生茶本身确实能转化得更醇和更滑顺,所以它不能简单地与普通绿茶划等号。普洱尤其要注意不能变成烘青绿茶。

当年生普如果不能喝,就要用严谨而客观的实验数据,讲清楚为什么不能喝,喝了会出现什么问题。

普洱的概念为什么会斩不断理还乱呢?

摄影/黄怡 

先从普洱近代的历史看起,清朝时候的普洱是什么样子的呢?

最经典的是清道光五年(1825)阮福在《普洱茶记》中的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这里称的普洱茶味酽是指其味浓厚。

普洱茶进贡清廷的时候,其花色品种有普蕊茶、普芽茶、普茶膏、大普茶、中普茶、小普茶、女儿茶、蕊珠茶等“八色”。其大多属于绿茶类。

在清末民国之际,部分地区的普洱茶有过堆闷发红的工艺。但那时的工艺本来就不规范,云南山高路远,茶农生产亦不讲究,品质良莠不齐,故有记载说,“茶香低微,半生半熟者有之,亦枯亦焦者有之”、“条索粗松,茶味欠浓”、“茶多腐烂”、“茶染烟臭”、“不规则发酵”、“水色不清,非红非绿”等等。

那么,历史上的普洱茶到底是生的还熟的呢?为什么几十年前在香港,人们一直称普洱是红汤呢?

我们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洱茶是通过广东进出口公司销往香港及东南亚各国的。那一段时间,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出口的茶叶还特地经过人工渥堆等后发酵工艺。

在内地,60年来,普洱茶工艺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各茶叶产区特别是勐海茶区,鲜叶经杀青揉捻后曾有过堆积发酵的实践,但到了六十年代后,晒青毛茶制作时,揉捻后多已经不堆积了。今天,由于生产条件更成熟,场地够大,哪怕雨天也可以通过晾棚晾干。

能让茶汤马上变红的堆闷转红的做法为什么不能再次出现?在生产中,如果茶叶本身没有炒熟,捂久很容易出现酸味或者烟味,且香气低粗。炒得够熟,也没有必要再通过堆闷的办法了。

晒青=绿茶?

事实上到了今天,针对普洱茶的生产工艺,仍旧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比如工艺中是称摊晾还是萎凋?揉捻后需不需要做醇还是称闷黄?要炒得熟一些还是轻一些?

普洱是黑茶中的大类,黑茶的关键工艺特点是“后发酵”,或许我们可以把争论聚焦在最关键的这一点上,到底生茶出现了“后发酵”没有?

存放多年(或称10年以上)的生茶肯定经过了后发酵,可以称为“普洱茶”了,这个观点或可成为争论双方的公约数。

如果陈期够了才能称普洱,陈期没到就称晒青绿茶,也令人感觉奇怪,同样的茶,今天是晒青绿茶,到了哪一天就可以摇身变成普洱?

生茶一定要经过多少年才能后发酵吗?有没有可能在制作时就已经有后发酵产生了呢?

也有观点认为,传统晒青毛茶加工过程中,在杀青和揉捻后均采用了比较明显的“闷黄”工艺;哪怕是创新的晒青毛茶,其加工揉捻后,通过夜间长时间摊放,实质上也产生了“闷黄”;且普洱生茶的日晒干燥过程均需要8~12小时以上,“低温长时间干燥”实际上也是利用湿热条件对茶叶进行醇化的过程,所以普洱的茶汤会是金黄或绿黄的。如果晒青毛茶再一次经过蒸软紧压成形,历经5~7天的晾干,又会再一次醇化。

业界如杨中跃先生的观点认为,晒青和绿茶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绿茶,以茶绿、汤绿而得名,需经上百度高温烘炒干燥,干燥后的茶叶细胞水分在7%以下,杀死茶叶中的酶,中止茶叶变化,茶已经死了。绿茶存几十年汤味难以变好。晒青,日晒干燥,干燥后保留10%左右细胞水分,晒青干茶色黑亮,新茶泡三分钟汤金黄而非绿色,与绿茶定义完全不同。晒青因为保留了酶和10%细胞水分,茶叶是活的,有生命的,可以继续变化,存放得当可以越存越香。

普洱生茶的后期转化谁也不会否认。我们也知道,经烘炒干燥而出现的豆香、栗香的绿茶特征明明不是普洱。

摄影/黄怡

中国有那么多的绿茶了,每个地方的绿茶都是他们的地域优势与个性。而之前的滇绿,本来的市场销量也是可以知道的。

生茶放到十年或更多年后能够陈化,这是和其他绿茶最大的不同点,也是其最有魅力的个性。

底质决定未来品质

2017年评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时,普洱茶荣居榜首,没有普洱生茶的存在,是不可想象的。

近十年来,是普洱快速发展的时期。大众对普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概念——普洱就是分生茶和熟茶的。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喝普洱的大多数人群是奔着生普的转化魅力而来的。

更有观点认为,既然弄不清楚,就应该把普洱单列为一种茶类。本身普洱茶也有这样的影响力了。学术上的研究成果及约定并不容易打破,但人人心中都有一把秤。

普洱生茶是不是会随着年份而不断升值,市场自然会给出答案。炒得过高的老茶确实没有必要去喝它。人们对老茶新奇的感觉也会慢慢淡化,成熟的市场条件下,人们更趋于理性。

既称陈化的生茶才是普洱,客观上也变成对陈化茶的一种肯定了。但实际上,陈化只是茶叶的一种特征,年份越老也不一定代表品质越好,老茶需要有好的底质,到位的制作工艺,需要干净的存储,需要往好的方向转化。

另外一个方面,倡导“熟茶才是普洱”,其目的是为了让茶叶更快消耗掉,而不让它成为一种积存的产品,但如果云南那么多茶都拿来生产熟普,就一定能卖得掉消耗得掉吗?普洱的熟茶口感如何,大家爱不爱喝,则是见仁见智了。

或许最后,大家都要根据市场规律来办事,茶产业现在更应该在供给侧提升品质,而不是数量了。

来源:茶道传媒(陈勇光),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贡茶是什么茶?贡茶的地理位置

贡茶是什么茶?

贡茶是我国茶叶发展的重要历史现象,是帝王时代的特有产物,也是中国古代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

茶作为一种地方特产,由地方向朝廷进贡,从魏晋时期开始,由于饮茶文化的发展和普及,被上层阶级越来越重视,后来更是由朝廷直接钦定,成为将地方品质最佳的茶叶进贡给皇帝的一种封建制度。

贡茶制度给民间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既然要上贡朝廷,不仅品质要重视,外形的整齐度、均匀度、洁净度,还是香气口感的纯正度也要求很高。所以要做一款被古代皇室认可的茶,并不十分容易。从选料、采摘到层层把关送入宫中。每一步、每一个流程都要做到精致、用心。


不可否认,贡茶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推动了茶叶品质的提升。贡茶的制作,是一个制茶工艺由粗至精,日益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不少名茶,如:蒙顶石花茶、顾渚紫笋茶、宜兴阳羡茶、龙凤团茶以及云南普洱贡茶......这些曾经的贡茶,给中国的茶叶发展史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古时凡上品,皆贡之。普洱茶作为贡茶,是中华茶文化的瑰宝,让贡茶制度在清代达到了鼎盛,皇室上下形成了“夏饮龙井,冬喝普洱”贯制。

为了挑选更好的茶叶,云南曾设有茶叶局,精选茶叶上供,据清代《普洱茶记》中记载:“普洱茶名重天下,味最酽。”这也是普洱茶浓郁、独特的口感,区别于江南细嫩绿茶的标志。

当时作为云南普洱贡茶的主要产区,是在今天的西双版纳勐腊县的倚邦、易武一带。那时还没有熟普工艺,进贡清廷皇室的普洱茶,更接近于今天的生普。


寻找真正的贡茶?!

寻求真正的贡茶,不用多想、不用怀疑,易武大茶区倚邦曼松,怎么形容,怎么追溯都不为过……

倘若没有当年的易武吸引皇帝胃口,就没有今天倚邦曼松的地位,很可能茶园就不会在当地遗留,传至后世,有没有古树茶就很难说了。

那样,曼松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以地名命名的无名小卒罢了,这样的茶在中国多了去了。

所以,历史赐予了厚度与广度,和古六大茶山息息相关,和易武息息相关。

从品饮角度看,皇帝喝的茶叶肯定是经过千挑万选层层选拔的,口感还用怀疑吗?贡茶已说明一切,后世的人们也不用再纠结这茶好不好。

换句话说,易武就是帝王时代极尽奢侈的特供。权力垄断,金字塔顶的饮品。

从文化的角度讲,作为贡茶的倚邦曼松,后来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当地遭受刀兵战乱,火灾兵燹,它曾经落寞过。

然而,倚邦的茶香是收敛中又带蓬勃的。时代给它盖了一层防火的锦斓袈裟,躲在易武茶区继续休养生息。

经历过几百年繁华,或许它曾经有些累了,有些倦了,不过在等待一个机会,重新征服外界,征服你我的味蕾……


茶,是一种很特殊的霸权,世界上所有的霸权都是依靠暴力,而只有茶叶,靠温柔的力量让你爱上她,让你心甘情愿,死心塌地。一种用科技手段永远复制不出来的香气。

所以纵观历史,易武茶区的茶是非常有底蕴的,尤其是像倚邦曼松贡茶这样的。不像那种暴发户,一上来就咋咋呼呼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带着大金链子。我们都知道,至少三代才可以缔造一个贵族,不是有钱有权就是贵族。

倚邦曼松曾是贵族的,绅士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在品味曼松的时候细细体味。古代贵族是上战场打仗的,集勇敢和优雅于一体。而曼松历经百年,时代的变迁,是真正经历过“战火”的茶叶。

什么是贵族?贵族就是在死亡、没落面前仍然保持优雅和气定神闲,是一般不可比拟的。

一个有经历的人和没经历的人,一个有经历的食品和一个没有经历的食品,生命饱满程度肯定不一样,这些经历就像酒的内涵,那种被岁月“发酵”过的东西,最有韵味,最有特特点。

茶叶也是这样的,有底蕴的茶,至少可以说说它的历史、文化啊,如果啥根基都没有那就真的是吹牛逼了!

所以,倚邦曼松贡茶的魅力就在于,它好比那绵延的茶山,沉稳、收敛却大气磅礴,静默在那里,让人沉思。

图为2020「曼松贡茶」春

当你一口下去,你就会发现,它的真材实料。

当你两口下去,你就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

待第三口下去,你就会发现,早已超越口感,凛然它的厚重、大气磅礴。

来源:吃碗茶

小喜年:你知道熟普和生普有什么区别吗?

爱喝茶的朋友都知道,普洱茶分为熟普和生普两种,虽然都是普洱茶,但是之间的区别却十分地大。

今天小喜年将带你们细细分辨。

什么是普洱生茶

采用晒青毛茶为原料压制成型,利用时间和空间的自然存放、发酵使它的原质慢慢转变。经过自然陈化,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茶性也逐步温和。

2009年景迈山生茶(一芽一叶)

什么是普洱熟茶

指以晒青毛茶为原料通过渥堆发酵,人为地将转化时间缩短,使生普洱茶的口感由苦涩转化为甘甜、醇厚,且汤色由金黄色转化为栗红色、褐栗色。

2006年景迈山熟茶

区别是什么

从普洱茶被压制成型、正式出厂的一系列工艺流程来看,生茶未经发酵,熟茶则需要进行渥堆发酵,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从外观上来说,年份新的生茶茶饼条索以墨绿色为主,白色为芽毫;熟茶茶饼颜色为黑或红褐色,芽头则是暗金黄色。

茶饼

从口感上来说,品质高的普洱生茶通常入口轻柔,舌面微涩,回甘生津迅速且持久。熟茶经过渥堆之后,口感较生普更为柔和,汤体顺滑,有陈香,变成生茶茶品中的"熟口感"。

茶汤

现在你们知道普洱生茶和熟茶之间的区别了吗?欢迎在评论区互相交流~

关注小喜年,带你了解更多茶知识,同时给你带来经过数十年左右陈化的臻藏级普洱茶,目前这些茶品都已在各大平台上线,欢迎前往围观。

本文为原创,转载须注明。

找到约1,191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