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陕西西乡茶叶价位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舆论所及,再说说茶博会中的陕西馆

  第六届西部茶博会结束以后,我个人根据在此次茶博会上的见闻,进行了一次小结。我的专业是读陕茶,身居秦地,爱我陕茶,小结难免切到了行业的痛点。文章发布后,在业内形成了强烈的反响。文末评论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了每年茶博会“陕西馆”的问题,可见有识之士对茶博会“陕西馆”设置的集体诟病。“陕西馆”是个行业痛点,折射出目前陕茶发展的若干问题。茶博会就是聚光灯,舞台越大,看的越清晰,让这些问题暴露的很清楚。所以抓住大事件,做认真的反思和总结,我认为是值得的。

  01

  但有一个认识我很清楚,“陕西馆”不是终极问题。终极解决之道是陕茶精神。“陕西馆”设计不合理,是我们欠缺“陕茶精神”和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本文既然说“陕西馆”,那我们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先从技术角度谈谈陕西馆为什么这么遭受诟病。

  当然,一定要了解,终极的解决之道一定是陕茶精神和文化自信。如果上下各层不从这个层面解决问题,陕茶发展的步子不会太快。要说陕茶精神,肖云儒先生为《始翠山》撰写的序言《陕茶树立文化自信必须注重三个转化》,就是确立陕茶精神的纲领性文件。这篇文章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读一读,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自信,我们资源多,自信少,肖云儒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是指路明灯。《始翠山》被多少人读过,我说起来可能有点寒酸,但这次茶博会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希望大家能仔细读读,一定会从历代先贤和当世大儒身上找到答案。

  郜随印先生也经常对茶企老板说,陕茶发展不要有汉中思维,安康思维,商洛思维,更不用说西乡思维、宁强思维、平利思维了。今天其实还要补充一个词,陕茶发展也不能只有“农业思维”。陕西的茶企,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如果站不到“陕茶”这条起跑线上,都不会有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有充足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先看成功的案例,这就是泾渭茯茶。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茶,而是这个品牌真正成为了“陕西名片”。不成功的,各有各的原因,比如绿茶,我不点茶企名字了,你们可以自问,目前这些绿茶茶企代表的是哪个区域?它代表汉中?它代表西乡?它代表紫阳?答案很清楚了吧,这些绿茶茶企在公众场合的表现不是代表陕西,所以总是差强人意,成为不了陕茶的旗帜。当然绿茶之前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午子绿茶。虽然有绿茶茶企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自己说和市场接受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差,这就是品牌的工作。

  02

  看评论里,每个人对陕西馆都有不同的观感,虽然同为诟病,也有不同的角度,我仅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

  每年茶博会,“陕西馆”是一个例行的设置。这一设置已经保留了十来年。在茶博会中,“陕西馆”是特装中的特装,如果要评选每年茶博会中的“创意和人文”大奖,非“陕西馆”莫属。陕西馆的设计,用地产上专业的术语说,叫“低容积率”,都赶上别墅的享受了。同比展会其他地方馆,也奢侈不少。但毕竟我们为东道主,或者主场,设计比别人好点,占地比别人大点,并不为过,这是个优势。但我们不可忍受的是,这种诗意的设计却对参展商极不人道。参展商的展位往往依景而设,纯粹成了景观的配饰,或者被划成鸽子笼,展位极为狭小,过道极为逼仄。参展的游客很难容身,更不用说慢慢品一杯茶了。

  去年的茶博会,我从b1馆穿到b4馆,这个有当时的文章链接。我不在这儿赘述了。印象非常差。我当时也逛很长时间了,也很累,到达B4也都两点多了。我专程来看一款“茶花茶”。接待的工作人员扑闪扑闪着大眼睛,就是不说话,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我当时就想,天哪,他到底经受什么样的蹂躏了。过道逼仄,空气闷热,工作人员稍微把腿一伸,你就别想过去了。这个情况,你还好意思去看茶吗?所以茶博会有陕西的参展商说卖的不好,这种情况你还指望它能卖的好吗?还有我印象很深的是当年商南的展位,本来地方就不大,六家茶企紧巴巴地挤在四周,展位设计的茶台竟然还席地而坐。让顾客席地而坐!这么小的面积,中间竟然还做成了舞台。看到这种情况我非常气愤,这种妖蛾子的表现全馆仅有。我不禁想问,你们副县长,茶叶局长来是不是也要席地而坐?我向来宽厚,但这个问题容不得姑息,一定要明确指出。这种布展,设计者自己可能觉得还很美,汉服,矮几,完全没有意识到已经超越了服务的底线。这和《人民的名义》中那个需要蹲的信访窗口有什么区别?设计者不换位思考,不服务群众,不以喝茶便利为首要条件,错把虚妄当创意,错把泥古当复古,错把不作为当低调,这给产业带来的危害非常大。消费者用脚投票,你还指望展会能出业绩吗?

  如果作为文化研究,呈现汉唐风貌,即使坐到地上,虽然不舒服也不美观,倒也只能影响一个小圈子。但产业的主导者去做这种事情,就一定要审慎了。

  不为泡茶而设的展位怎么能叫茶博会?不为喝茶便利而设的展位怎么能叫茶博会?

  但也不能太过于苛责这些设计者,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如果只是展位设计者职能的缺失,我倒不用写这篇文章。这种缺陷其实反映了从业者整体精神和意识的缺乏,很多人无意间都是认同的。“看上去也很美啊”,“好像少了点什么”,“好像哪儿有一点点不舒服”,少了什么?很多人其实来不及思考。但这正是要命之处,把“美”和“实用”本末倒置。

  林治先生不愧是“大茶人”,见微识著,洞见了这一现象。他在茶博会最后一天就发出一篇谈茶艺的文章,呼唤茶艺表演回归“茶汤”本质。目前茶艺表演吸纳了声光电的元素,利用科技的手段,借用了其他艺术形式,而忽视了泡茶的功能。同样的道理,陕西馆的特展也吸纳了先进的布展思想,只是忘了“茶”,忘了这是一场“茶”博会。所以,不能不说,这是个时代病。

  03

  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市不愿意在“陕茶”旗下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是有意营造一个“小陕茶”的局面,分散了陕茶的整体资源,这对陕茶的整体发展会损害很大。如,红绿黑白齐步发展,没有产业规划的长远目光,茶企产品研发不站在陕茶的大局,而是指望填补当地县政府的空白。政府也沾沾自喜,以政绩邀功,忽视产业配套。还比如安康市运作汉阳陵世界第一茶的考古发现。汉阳陵发现的茶叶是陕茶共享的成果,为何要落到安康,落到紫阳,地方政府以学术研究的“推论”来实现这一“据为己有”的目的,窃以为实在不可取。所以,综上所述,你看出这里有“陕茶”一盘棋的思想吗?看不出来,各自为战。这是问题的本质!

  更糟糕的是,目前没有一种力量或者机制能协同这些地市的发展。

  以后的茶博会的陕西馆,能不能淡化地方行政区划。比如,把优秀的茶企都打散到其他馆,展位我们陕茶先挑,政府对茶企的补贴同样享用,让茶企直接去和国内一线品牌去竞争。其实很多来逛展的人对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喜好,只就简单的一点,陕茶比很多茶价位都低,可以抢来一部分市场。

  比如,建议在茶博会不要设陕西地市的茶叶推介会,比如像这种,泾阳茯茶推介会和泾河新区茯茶推介会,这能不打架吗?对消费识别又有什么好处?这是典型的窝里斗。其他汉中、安康、商洛的专场推介会也尽可不设。同一内容占用三场资源,同一番话,陕茶首席肖斌教授要讲三场,有必要吗?茶博会陕西馆可以做这种推介会,如陕西绿茶推介会,陕西红茶推介会,陕西茯茶推介会,诸如此类,还能更好的服务于专业买家。

  我这个建议能否实现,看来还是很难。这需要意识层面去解决。

  04

  但最后一个设想,你一定会认为我捅破了窗户纸,说到了点子上。陕西这么多文化大家,哪一个站在了陕茶宣传的主舞台上。如果这场茶博会的论坛,请来肖云儒先生做主旨演讲,请来贾平凹先生做主旨演讲,那会是什么盛况?我在今日头条发了平凹先生一篇文章《茶事》,平凹先生对陕茶也是一知半解,只是提到了陕青和毛尖,于是很多读者纷纷问,陕青是个什么茶,我要喝喝。陕茶与本土文化大家的距离竟如此隔膜,所以一定要检讨我们高层的胸怀。目前茶人的圈子太小了!有没有一种可能,先把陕茶全面系统正式地介绍给陕西文化艺术领域的名人,那么陕茶就厉害了。

  陕茶这片叶子已经很好了,但是欠缺宽度,欠缺厚度,欠缺和城市文化、城市建筑、餐饮美食、文化艺术、工业设计、文博会展等领域的交差,所以导致很多陕西的文化资源不能在茶上落地,唱不响陕茶,这是产业主导者一定要注重的问题。这应该是“陕西馆”和“丝路陕茶文化节”要做的正事。

  所以最后一个请求,请认真阅读肖云儒先生《陕茶树立文化自信的“三个转化”》一文。这篇文章是《始翠山》序言的首篇。

  注:本文来源:始翠山;原创:奚斌锋

陕西白茶论坛成功举办,现在是低位买入陕西白茶的好时机

茶以悦己,茶以贵人。

白茶的历史悠久。

可以说,在六大茶类里最为悠久。一般认为,可以上溯到神农,人类利用茶的最早时期。和很多食材保鲜的方式一样,自然晒干可以延长食品保存时间。茶作为一种食品,这个解释很合理。但是,我反对一说现代白茶,必然要追溯上古时期这种语法。同样,有人一说现代抹茶,必追溯到唐宋和日本茶茶道。表面看是对历史的照应,但其实这种语法并不高明,是一种文化上的“刻舟求剑”现象。时移世易,沧海桑田,场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这种语法并不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而是一种守旧。

陕西白茶,指用白茶工艺加工的茶,茶叶品种包括本地群体种,也包括引进的无性系品种。陕西做工艺白茶也有几年了,如西乡的白岩白茶,宁强的老陕白茶,但量都不大。正经做,大量做,基本有些规模,产品有体系,推广有系统,要数今天发布的鹏翔白茶了。

目前,白茶虽然在全国六大茶类消费占比中是个位数字,百分之二不到,但谁都能看出来白茶是个吃香的茶类。除过传统的福鼎白茶外,很快就会“全国山河一片白”,这个趋势不会出乎意料。如同“无茶不发花”一样,技术不再会是茶叶生产的瓶颈,市场需求将指导一切。白茶的滥觞估计比茯茶还要快一步。

生产方对白茶需求很现实,因为白茶可以存放。“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认识已经深入人心。这句话都可以被推为如今茶文化的几个黄金铁律。这种说法已经坚固到了没有办法摧毁的地步,现代消费理念进入不了。中间市场对白茶的需求和黑茶一样,也很现实,同样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减轻了仓储折腾的压力,并伴有某种增值空间。都说这个社会是由懒人推动的,这是大家对“懒”的共同需求。生产方和中间市场都在白茶和黑茶上找到了共同的价值观。那么,消费者的需求也是这样吗?后面再说。

陕茶是个独立的市场。

虽然这些年陕茶发展也很迅猛。但距离中国茶的第一阵营还是有些差距。目前,全省茶园面积251万亩,茶园面积全国第八,茶叶产量全国第十,茶叶产值全国第七。基本每种茶类的发展前面都有拦路虎。陕西绿茶品质最优,汉中仙毫的成绩最好,全国第17位,紫阳富硒茶地位最后,前面还有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等“十大名茶”的拦路虎。以陕西红茶而言,品质很好,但发展前面还有传统的十大红茶,如祁红,滇红,正山小种等,也不好突围。相比而言,泾阳茯茶和白茶前面的拦路虎最少,只有一个,前者是安化黑茶,所幸现在也已找到突破的路径,后者的拦路虎就是福鼎白茶,目前突围的方法还在实践之中。所以在谈到陕茶的销售方法时,我不太主张把陕茶和其它茶横向对比冲泡,以这种方法去卖茶,要卖出个好成绩,基本没有出路。所以,包括用福鼎白茶和陕西白茶对比冲泡的方法去推销陕西白茶,这是一条笨路。陕茶有自己的消费场景,推广应该有自己的路径。

我的专业是读陕茶。这几年是陕茶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速度很快,效果很好。业界也公认,目前是中国茶,包括陕西茶,在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发展好时期。一方面,由于一带一路和多次茶事外交,在世界范围内唱响了中国茶,具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形象。陕西是受益的。另一方面,由于地缘政治的契机,陕西的发展备受瞩目,陕茶也被多次带入国际场景。另一方面,一江春水向流京津,陕南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贡献了70%的水源,陕西在京津地区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拉动了陕西形象和陕茶的消费。所以,有一句话很重要,陕茶就是陕西生态改善的产品和符号。同时,一个必须要注意到的变化是,陕茶新增的消费人群,不是“为茶找茶”的茶油子,这样他们很难找到喝到陕茶。而是因为陕西的变化而关注陕西的发展,从而消费陕茶的,这是一个新的人群。这个人群非常好,对价格不敏感,对品质不挑剔,没有明确的偏好,但是,对品牌敏感。但中国茶品种太多,茶品牌太多,的确不好选。品牌识别是目前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茶贵人“讲好陕茶故事””的根本就是在于“陕茶的品牌识别系统”,这是我们工作的重心。茶叶是消费陕西的一个路径,为什么茶优于苹果,茶优于文物,这是茶的特殊之处,请看这段视频。

为了用数字说明这个变化,所以我们推出了“陕茶研究院”这个机构,正好今天有一个产品推出,改革开放40年“茶眼看陕西”陕茶人物专题片的公益宣传,今天是它的第一次在媒体亮相的日子。

陕西白茶就是在这种场景下诞生的。

这个场景和神农尝百草时期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研究现代白茶的发展历史,你就会发现,最早的白茶兴起,正是铁观音受农残困扰没落之始。因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感性的认知到,加工过程越短的农产品应该是更安全的,白茶的兴起迎合了这种认知。手工崇拜,原生态崇拜,自然崇拜,这种朴素的思想如今仍然在影响和制约着农产品行业包括茶行业的发展。如果以这种思路延伸,陕西白茶就是陕西生态最直白的呈现,直白到了只用风和阳光。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存放。

综合而言,陕西白茶的特点非常鲜明,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陕南白茶的品质得益于陕南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政策保障下的生态保护,在全国茶产区找不到第二个范例,区别于任何的自然保护区。

其次,陕南茶园地处高纬度,高海拔,茶芽孕育期较南方明显增长,茶叶内含物丰富,富含锌硒。对于白茶来说,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三,陕南地处中国茶叶产区的北缘,昼夜温差大,奠定了了陕南白茶滋味“甜”的特质。

第四,陕南绿茶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设备配套、工艺标准等在全国基本都是一流的。这决定了陕西白茶产业的起点,和工艺水准。

第五、陕西白茶目前尚没被充分认识,正是买入的大好机会。

目前,陕西白茶是中国白茶市场的“小清新”。所谓“小清新”的市场定位,一定具备这几个特点,一是短期内产量有天花板,二是市场价格处于中国白茶的中等偏上价位,意味着中间商的利润空间有保证,三是品牌调性干净。福鼎白茶2017年的产量2.4万吨,鹏翔白茶今年的生产量是10吨,你还用愁卖不了吗,卖不到一个高价位吗?所以今天的经销商来对了!认识不到这三点,对陕西白茶产业运营的任何一方面都是损失。

在这次陕西白茶论坛上,我提出了陕茶的“挤一挤蹭一蹭”热身口号。以陕茶这点数量,根本不愁卖,挤点铁观音的市场,挤点普洱的市场,在办公室场景深挖一下,无论对陕西白茶还是任何一家陕西茶企,都是可行的市场增长空间。

讲好陕茶故事,是为了讲好陕西故事;讲好陕西故事,也就讲好了陕茶故事。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本文作者:奚斌锋。陕茶研究院创始人,陕茶产业联盟联合发起人,茶贵人出品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杯口茶汤,生态为基;大鹏高飞,始于翠山。《始翠山,诗词发现陕茶之美》

10省一线调研:春茶价格下降、市场疲软

今年是新冠疫情结束的第二年,疫情过去的第一年2023年,茶人所期待的春茶“回春”并没有出现。2024年的春茶市场已经接近尾声。今年春茶行情如何?有什么新趋势?

为客观报道2024年中国春茶市场现状,3月开始,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对全国具有代表性的10个省份的部分重点产茶区的茶农、茶企和茶行业管理部门,通过实地或线上采访,掌握了第一手信息,希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春茶市场。

茶青价格“大跳水” 降幅达15%~50%

今年春茶季节,全国茶区大部分地区出现鲜叶收购均价、干毛茶销售均价下降的情况。

浙江是我国名优绿茶的重点产区,且开采时间集中在3月,但今年浙江气候特别不给力,前期的低温导致茶叶开采较晚,后期的快速升温导致茶青价格迅速下降。

茶农到新昌县中国茶市进行交易。本报记者 梁 妍 摄

新昌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站长袁海艳告诉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3月,新昌春茶有所减产,交易量也略有减少。据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交易市场——中国茶市统计,截至3月31日,中国茶市交易总量、交易总额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13%和3.36%。

浙江省安吉县、龙游县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安吉千道湾白茶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锁表示,今年安吉白茶的正式开采时间是3月25日,比去年整整推迟了一周。25日—28日的4天里,气温适宜,品质较好,价格与去年持平,安吉茶农、茶企信心十足。但是从3月29日开始,气温快速回升,茶青数量迅速增加,而当地企业的加工设备不足,导致茶农的茶青积压,收购价格断崖式下降,无法弥补采摘成本,出现茶农弃采现象。所以,今年安吉白茶看似增产却不增收。据龙游县农业农村局介绍,截至目前,龙游茶青整体均价35元/斤,比去年同期下降近40%。

福鼎茶农在中国白茶核心主产区茶青交易市场交易茶青。朱乃章 摄

在福建白茶主产区福建省福鼎市、政和县以及柘荣县,茶青价格均出现了“大跳水”。政和县石屯镇松源村的茶农老吴说:“今春的茶青收购价是过去5年来的最低点,相较去年同期近乎腰斩。”纪生缘(福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纪相炳也表示,今年,福鼎茶青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15%~20%。柘荣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郑鸿景告诉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柘荣高山白茶开采后,气温回升过快,单芽产量降低,茶青收购价为50~120元/斤,产量比去年下降近乎一半。柘荣高山白茶的春茶总产量预计比上年增加20%,产量达4000吨。

同样出现茶青价格“大跳水”的还有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据恩施州了解茶产业情况的人士反应,今年,恩施州鲜叶价格出现历史最大波动,整体趋势呈现高开低走、降速过快的特点。恩施州茶叶鲜叶交易均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8.7%,但早生茶树品种鲜叶交易价格创下历年新高。3月23日—29日,鲜叶交易价格断崖式下降,引起了茶农的恐慌。龙井43号茶青从3月21日的100元/斤,仅仅在3天之内就降至60元/斤。截至4月9日,全州干茶累计销售均价264.5元/斤,同比下降39元/斤,降幅12.85%。全州茶农收入26.48亿元,同比下降2.25亿元,降幅7.83%。

四川雅安的茶青。

西南茶区的茶青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贵州省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杨冬表示,湄潭翠芽是湄潭县的主产名优茶,约占湄潭春茶产值六成。今年,湄潭翠芽的产量略有下降,春茶价格整体有所下降。雅安市茶叶学会秘书长郭磊表示,今年,雅安最先开采的福选9号芽茶最高可达158元/斤,鲜叶价格稳定在100~130元/斤。但3月上旬之后,大芽种单芽价格出现下滑,直至气温回升,市场交易人数增多,交易量增大,鲜叶价格才有所回升。

近期才开采的江北茶区茶青价格也出现了下降。据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龙头茶企——浮来青茶叶公司总经理刘明反映,今年,莒县茶叶上市时间与往年相差不多,批量采摘时间较去年有所提前,整体品质与去年基本相同。目前,鲜叶上市后价格滑落较快,一芽一叶从100元/斤跌至现在50元/斤。

陕西省西乡县是汉中仙毫的核心产区,西乡县主要茶园于3月下旬开采,开采时间较去年晚了约10天,开采前期茶青价格相对稳定,后期也像安吉白茶一样,同样出现了价格快速下降的现象。

从黄山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一平、苏州飞翠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光旗和东林雨露庐山云雾茶总经理郭青云介绍的情况看,今年,以黄山毛峰、苏州碧螺春、庐山云雾为代表的精品名优茶因产量较少而价格相对稳定。今年,苏州碧螺春核心产区的预估产量为105吨,基本与往年持平,市场均价大约在2800元/斤。

气温的快速变化造成多数地区茶叶品质下降

从生产上看,今年春茶普遍开采晚,产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3月上中旬,全国茶区大多阴雨连绵,江浙地区甚至遭遇了冻雨天气。据浙江省安吉县、新昌县和龙游县茶叶主管部门、生产企业负责人反映,今年“靠天吃饭”的情况尤为明显。据统计,各地开采时间普遍较2023年推迟3天~10天,“倒春寒”导致茶芽萌发时间延长,茶叶生长缓慢,各地明前茶采制时间因此缩短了近一周。但在3月下旬,各大茶区气温又快速上升,茶农虽然加速抢采,但茶芽猛长,且嫩度下降,影响了茶叶品质。

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茶园。

从茶叶品质方面看,浙江地区茶叶品质波动最为明显。安吉千道湾白茶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锁告诉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受气温影响,安吉白茶与2023年相比整体品质下降,仅与2022年的品质接近。浙江新昌的精品大佛龙井、龙游县的龙游黄茶品质均受到一定影响。

不过也有极少部分地区反馈,今年茶叶品质有所提高。据福建柘荣、江西庐山、陕西西乡反映,受2023年良好气候影响,今年茶树长势较好、茶芽较饱满。此外,去冬今春雨水充沛、土壤墒情较好。尽管春茶开采前期的相对低温天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春茶生长速度,但开采期的推迟有助于茶树内含物质的积累。加之生产技术、茶园管理技术的不断升级,2024年,这些地区的春茶品质普遍较优。“今年春天,柘荣没有大旱大涝,雨季短,阳光充足,茶叶品质是近五年来最好的。”柘荣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郑鸿景说。

茶农受损较重 茶商持观望态度

根据采访得知,今年浙江、福建、四川、湖北、陕西、山东等地名优茶交易价格普遍下降。以绿茶交易为主的浙江松阳浙南茶市、浙江新昌中国茶市、四川名山世界茶都市场的春茶交易量、价均出现下滑。在交易量方面,春茶季前期,受气候影响,明前茶减产,各产区茶叶市场的茶青和干毛茶价格相较往年同期明显回落。按照常理,产量下降往往带来价格上涨。但是,今年的春茶市场却让茶农有些措手不及、茶商持观望态度。

春茶是销区市场上半年销售的绝对主力,从山东济南第一茶市、济南七里堡茶城的反馈来看,继首批上市的“头采茶”过后,大量价格回落的“平价春茶”正在陆续涌入市场,价位从每斤一二百元到几百元不等。3月,济南各大茶叶市场的总体销量较往年有小幅回落,4月的春茶销售有所回暖。济南市茶叶行业协会秘书长胡兴旺告诉记者:“今年,西湖龙井于3月23日、安吉白茶于3月27日进入济南第一茶市,这两种茶进入市场的数量有所减少,且价格也较去年略有下降,市场销量也比去年同期下降。3月,茶市销量‘微冷’,除消费降级等因素外,也有龙年春节假期结束较晚的原因,春节茶礼还没有消化完。4月销售略显‘回暖’,产区茶叶大量进入销区市场,且不少消费者五一赠礼选择买新茶。”

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多家商户向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反映,今年,以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为代表的高端名优绿茶的价格普遍低于往年,且销量出现了一定的萎缩。中低档名优茶(150元~600元/斤)是销区市场销售的绝对主力,价格略降,但销量与去年相比较为稳定。

相对于线下消费的疲软,线上消费尽管数字较为乐观,但线上消费品质难以保证,假冒现象较为普遍,也令一部分专业消费者无从下手。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