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如何用飘逸杯泡绿茶

找到约80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泡无定法 因“需”而泡

正如作者所说,“在茶生活中,泡、品是两条主线;在习茶路上,泡、品是两大课题。我们深爱着茶,时刻在思考如何泡、怎样品。泡品相辅相成,但泡始终是基础,是前提。要喝好品好,先得泡好;而要泡好,除了技巧,还得‘因需而泡’。

简单的四个字中,对“需”的解读则可以包涵着茶叶的科学知识、对品茶人的了解和关爱、对当下场景的切近、对自己品鉴边界的探索。让我们细细道来。

从人的因素来看,分一己之需和众人之需。如果是一己之需,那就相对简单多了。想一想,自己这会儿喝茶,有什么需求呢?有什么目的呢?夏日午后消滞解渴与寒冬夜读相佐,两者之茶需,显然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大可来一泡生普新生茶,后者则宜慢煮一壶老熟。带困加班之时与闲暇独处茶时光,泡茶之需有别则更加易见。前者宜大壶闷泡陈年生普或泡一杯名优绿茶,解乏提神最重要;后者则大可随兴致定喝法,再择茶定泡法。
如若与他人同饮,则需考虑他人之需。这不容易,但却十分必要。考验的是泡茶人兼而顾之的能耐。有一次我和俩茶友喝茶,两人对浓淡要求迥异,我居其中。公道杯分汤法,无法兼顾,两者皆不满意。我灵机一动,采用直接出汤依次分汤法,兼顾三人浓淡之需,皆大欢喜,成为茶友会一桩佳话,也成为我用以佐证提倡“因需而泡”的典型案例。考虑众人之需,总体而言,一要看众人所好,二要看众人所适,据此而“择茶”,再在择器、泡法上去讲究技巧。例如,三五人茶聚,选三款茶,应兼顾众人之好。如同是爱好生普者,大家都爱中期茶,也有好品新生茶者,也有好熟普者,那可以考虑以品一道新生茶暖场,接着主品一道中期茶,再以一道老熟收尾。如席中人有不喜或不适新生茶者,分汤时可酌减汤量,以避免茶友因跟节奏而过量饮茶。

从时间因素来看,分一时之需和长远之需。一时之需,更多时候是考虑一时兴致,可择“适口”“适心”者;长远之需,则需考虑常饮茶的选用是否最佳,考量品饮习惯是否科学、健康。选茶标准应以“适体”为前提,再论“适口、适心”。
从功效因素来看,如助消化之效、消脂之效、解乏之效、暖胃之效,则因效而泡。如遇“中午不睡下午崩溃”之时,那可选常饮茶中提神之茶。有个茶友每次喝完酒就喜欢喝老茶头,因为喝起来十分舒服。这和老茶头富含果胶、护胃,熟茶助消化又暖胃有关。
从品饮目的来看,至少可分成随饮、细品、品鉴三类不同的目的。随饮生活茶,显得随意,泡好喝好则可。如细品,则讲究扬长避短,追求品饮体验愉悦度的最大化。若是品鉴,则需客观品泡,见长见短,有时候甚至需要通过长时间闷泡、保温壶闷泡、煎煮等非常规方式,放大缺点,进行“吹毛求疵”式的品评。
从场景因素来看,不同的场景,其泡茶需求不同。例如,办公室接待、酒楼用餐席间用茶、闲暇家庭日茶时光这三种不同场景下,泡茶需求是不同的。办公室接待,用飘逸杯冲泡,也可以为来客泡上一杯香茗;酒楼用餐时泡茶,带上私家茶,稍加用心冲泡,要比酒楼服务员泡酒楼供应茶好上不知多少倍;闲暇家庭茶时光,则可随意选一款家人喜好之茶,开启常用的家庭模式泡法。
如果从茶的因素来考虑,那其“需”则基于“茶性”来考量。例如,泡普洱新生茶,宜以盖碗冲泡;泡老茶头,宜闷泡,最好煎煮。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笔者颇费笔墨,也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泡茶之“需”,需要引起重视。

因需而泡,说到底,还是一个“度”字。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凡事要把握一个度,过犹不及。喝茶也是一个道理。有一次,有个茶友问我一天喝茶量多少比较合适?我告诉他这因人而异,得觉察自己身体的适应情况。我工作日一般是喝10~20g,上午3~5g,下午3~5g,晚上和家人喝一泡,单人量算起来一般就10多克。茶友一对比,感觉自己20~30g/天(上午10g,下午10g,晚上7g左右)的量多了。
饮茶有益健康,然而,这里有个大前提,就是“以科学、健康的方式”饮茶。提出“因需而泡”,期望能为广大茶友在泡品之中“现知现觉”甚至“先知先觉”提供一点启发、一些借鉴,更好地觉察,让茶时光更加愉悦,让茶生活更加健康。

本文节选自
泡无定法 因需而泡
作者丨逸品茶童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一款白茶,要喝的明白,不可缺少熟知这些变化!

  每位茶友,都想对手中的一款白茶喝的明明白白,如此方不辜负茶,对得起自己。

  茶百科把自己总结的如何喝明白一款白茶的经验分享给茶友们,我们认为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流程路子,再去细细品鉴手中的白茶,你会有不一样的精彩发现。



一 了解过去


  很多茶友搞不明白、喝不明白、品不懂手中的白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明白手中茶的来源、原料、工艺、前期的保存情况,对此一无所知,甚至从卖茶人处被告知的都是错误的,那么后面的一切都是白瞎。


  前端被引导错的路子上了,后面越用力,跑的越偏。


  这就好比,认识、真诚结交一个人,我们必须先了解Ta的过去、曾经,是一个道理。


  对于任何一款白茶,这些前端,包括产地、原料品种、工艺过程、保存环境等,越正确,了解越多、越清晰明白,对于后期的认知更快速、更便捷,自己习茶的道路上也才会走的更正、更快。


  而对于茶友、喝茶人来说,难点就在于这里,很多商家、卖茶人,把前端的信息自己封闭了、或者说为了生意故意告知茶友的是错的。


  所以,我们才一直说,喝茶,一定要先跟对人,人对了,茶就对了。先跟对人、先选对茶,然后才是品鉴茶、熟知茶、喝明白茶。



二 熟知当下


  对于长期喝茶、懂茶人、痴迷于茶的人来说,即使前一条的前端不了解、被告知错了,他们也能靠自己的经验判别出茶的前端,喝出来品种、产地、工艺、保存适当与否。这是长期的学费、经验累积的结果,对于大多数喝茶人来说,成本代价太大了,时间也太漫长了。甚至,很多人花了大代价,还是喝不明白的也大有人在,因为每个人对于茶的认知、敏感度、口感记忆,还受个人自身的修养、文化程度、对新事物的敏锐度等等综合因素有关。


  当不了解前端时,快速喝明白一款白茶,这里面也是有一些技巧与方法的。


多喝


  以尽可能多的手段、方式方法“折腾”手中的那款白茶。就像小孩子玩积木,拆的次数多了,玩的组合多了,自然熟知了。


  当拿到一款白茶,一定要告诉自己,别先入为主观念,别受别人的影响,让自己的身心切实去感受它,也不轻易下结论这款白茶好或不好。


  熟知,喝明白,当然是从喝开始。


  而喝,就从不同的投茶量的变化开始。比如用同一个熟练使用的盖碗,分别泡7克、6克、5克、4克、3克白茶量等等,认认真真的去喝,从头至尾的把一次投茶量的茶每道汤都品鉴下,并记录下来感受和认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主泡器不变,水不变,泡茶人不变的情况下,仅投茶量的变化,一天两天喝不完,那就多天,直至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一种投茶量,或者说,无论投多少量,都不满意喜欢,而最终拒绝这款白茶。


  接下来再品鉴,投茶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主泡器变化,用不同的泡茶器皿来泡这个固定的投茶量。比如选择5克白茶量,用盖碗泡、用紫砂壶泡、用玻璃杯泡、用飘逸杯泡、用瓷器泡等等,同样的茶,在不同的主泡茶器下,一定会有不同的惊喜滋味和感触。你会发现,不同的主泡器下,同一款白茶,甚至完全不一样的滋味、香气、感悟等等,这就是茶带给人的惊喜。


  然后再用不同的水,用同一个主泡茶器,来试同样的投茶量。所谓“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在这样的情况下,同一款白茶,同一个主泡器,同样的投茶量,用不同的水,比如山泉水、矿泉水、纯净水、自来水等,更是会有可能香气、滋味、感悟完全超乎你的想像。真正的认知到果然是“水为茶之母”、“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汤亦十分矣”的美妙感受。


  最后,如果你有条件,用同样的投茶量、同样的主泡器、同样的水,再用不同的火,来试同一款白茶。泡茶、喝茶,不同的火,烧水,泡出来完全不同的茶滋味。“活水还须活火烹”,有焰之火,比如炭火,烧水煮茶,茶香、汤感、韵味会超出电陶炉、电磁炉、饮水机烧出来的水滋味几个层次。也会让茶的品质提升几个层次。


  上面茶百科是从器、茶量、水、火等四个方面的组合变化来品试同一款白茶,如果你再找不同的泡茶人来泡、找懂茶的老师、引路人引导指点着品试呢?又是不同的呈现。


  这就是熟知当下,如果说前面的“了解过去”是“道”的话,那么此中“熟知当下”就是“术”的问题了,“道”是根本,“术”是可以自由组合、灵活多变的。“道”与“术”的结合,清清楚楚明白一款白茶,已经没问题了。对白茶的认知,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多对比


  除了这些变化组合着多喝,还要多对比喝,找同年份、同产地、同工艺、同保存环境下的白茶对比喝。会熟知、喝明白的更快。


  对于茶,喝的不够多、品的不够量,没人敢说喝懂茶、喝明白茶的。至于那些看图说茶、看图片就能判断茶的所谓茶人、大师,基本都是胡扯忽悠不可信。



三 期待未来


  有了前两个方面的了解、品试,相信对手中的任何一款白茶,你已经完全不在话下,充分体认了。当然,仅是截至到当下这个阶段。


  而白茶,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光阴的推移,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呢,作为可以向后看的茶,那么“保存”,就是让它变得可期待的前提条件了。


  只有“会保存”,才有“期未来”!那么请参考:(1)白茶存放完全手册 | 原理不懂 方法不当 前功尽弃 (2)你手中的白茶存放越久就越好吗?存白茶先了解这“四好”



四 推而广之


  推而广之,不止是白茶,茶百科人是这么学习、品试、熟知一款茶的。对于任何茶,其它五类绿茶、红茶、黑茶、黄茶、乌龙茶及再加工茶,都是这么学习、增识自己的。


  茶百科人八年来的品茶、喝懂茶的方式方法,同样适用于你!也期待你阅读完,分享给你的茶友们,敬茶!



文 / 茶百科贾留华

图 / 茶百科张依然

茶品 / 2016年白牡丹

教你怎样用投茶量泡出最佳的味道


很多时候,我们在别人那里喝到一款很好喝的茶,等自己泡却不尽人意,不是浓了就是淡了,不是苦了就是涩了。一样的茶、一样的水,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呢?


原因有很多,投茶量、水温、出汤时间等许多原因,本文来探讨一样投茶量的一些数据。


对于新入门的茶友而言,如何冲泡可是一大技术难题,毕竟在没有经过长久的经验积累之前想要正确掌握各种茶类的投茶量,继而将茶泡好喝并非易事,为此我们整理了如下知识帖供各位参考。


按比例投茶


茶叶冲泡有一个常用的茶水比例是1:50,也就是1克茶叶加50毫升的水。但乌龙茶和紧压茶要特殊一点,比例为1:30。有些较为讲究的茶友可能就会准备专门的量杯和精准食物秤了,而对于一些不拘小节的人来说,这种方式未免显得有些死板,操作起来也相对麻烦。若是想精确到具体克数的“强迫症”茶友可以参考下表:




那么如何在没有硬性指数的情况下将茶冲泡好呢?答案是体积投茶法。



按体积投茶



绿茶,绿茶是被公认为所有茶类中最为鲜嫩的茶,经过揉捻,浸出物出来的快,所以用盖碗冲泡的时候,茶量刚好覆盖满盖碗底部就可以了。在冲泡的过程中有两点要值得注意:一是不能盖盖儿,会把茶汤闷坏;二是水温不能过高,水温太高会伤害到绿茶的茶叶,让茶汤变苦变涩,但也不能太低使茶叶的香气激发不出来,一般是90℃—95℃较为合适。




红茶,红茶的投茶量与绿茶相似,也是覆盖满盖碗底部的量,不过可以比绿茶稍微多一些。常喝国外红茶的朋友很多时候喝到的是红碎茶,由于红碎茶的浸出速度很快且并不太在意它的耐泡度,所以投茶量要减少近一半。




乌龙茶,乌龙茶的种类、类别非常多,但还是可以根据其外形大致分为条形乌龙和球形乌龙,条形乌龙的投茶量差不多占到盖碗容量的1/5到1/3,球形乌龙则覆盖过底部就可以了。


球形乌龙由于形状特殊,茶叶展开比较慢,所以通常用一泡温润泡把茶叶舒展开来。这种半发酵的茶,用热水冲泡会强烈激发它的香气和滋味,特别是高山乌龙一定要用沸水冲泡,如果用温吞的热水冲泡,那这泡茶就等于浪费了。


冲泡茶叶时,第一次注水入壶随即倒掉的过程称为“温润泡”。温润泡的用意在于使揉捻过的茶叶稍微舒展,以利于第一泡茶汤发挥出应有的色、香、味。由于温润泡时间短,茶叶本身的可溶物还来不及溶出,但揉成半球形或球形的茶叶却可借热水的冲力与热量慢慢开展。




普洱茶饼(紧压茶),紧压茶的投茶量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因为有些紧压茶比较紧,“密度较大”,所以可适当减少投茶量进行微调。为了舒张茶叶,紧压茶的冲泡过程中也常常会有温润泡。紧压茶有“三年以下开盖泡,三年以上扣盖泡”的说法,原因是“年纪较轻”的紧压茶发酵度不高,盖上盖子会像绿茶一样把茶汤闷坏,而三年以上的紧压茶因为后期自我发酵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白茶,由于白茶没有经过揉捻,仅仅是鲜叶采摘后经过萎凋、干燥制作而成的茶类,所以干茶普遍较轻且蓬松,投茶量会比较大,散茶约占盖碗容量的3/4或1/2;白茶饼约占盖碗容量的1/5。白茶相对来说是比较好“控制”的茶叶,不会轻易被泡坏,如果在必要场合非要露一手的话,果断选白茶吧。




柑普茶,飘逸杯的出现满足了席不暇暖的都市人喝茶的需求,一杯柑普茶也就成了工作之余最便捷的舒缓方式。办公室所用的飘逸杯大多数均为350ml,柑普的投茶量大致铺满杯底,然后沿柑皮边缘掰下4—5小片柑皮(也可根据个人喜好调整茶与柑皮的比例),水量约为整只飘逸杯的4/5。静置3—5分钟,取出虑杯即可享用。


泡茶本身并不难,也不需要记所谓的条条框框,它本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泡得多了,我们自然会根据自己的口感找到最适合的投茶量。


喜欢喝茶和懂茶是两回事,喜欢并不代表一定懂,你爱喝茶,那么请你也要懂得如何正确挑选茶买茶,正确泡茶喝茶。喝茶不是一种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会自然的懂你。



图文:来源网络,如因内容、图片问题,我们会及时更正或作删除处理。

找到约8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