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日本哪个地方的茶叶最优质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茶有真香》:从《茶经》开始的茶之认知

中国茶千年更迭,正值复兴。为了记录当代茶人的深耕细节、茶事审美的革新,美食作家王恺历经十余年,寻访各大茶产地、茶人、茶空间,拿到一手珍贵资料,写就《茶有真香》。那么,中国茶的历史应该从何谈起?在千年的时间里,茶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呢?


《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王恺著,中信出版社2023年1月版。

说到茶之典籍,大众经常提起的,就是唐宋茶书的几本名著,陆羽所著的《茶经》、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外加明代初年朱元璋之子朱权所编撰的《茶谱》,事实上,中国古代典籍中与茶有关的书籍并不算少,这几本只是名重一时。唐之前,关于茶之专著并不多,唐代陆羽的《茶经》一出,是茶叶相关著述中的大事,它肯定了茶饮生活的知识性地位,不仅包括了大量的茶事经验,还奠定了茶道规矩。之后,无论宋、明,还是清,与茶相关的著作虽不至于浩如烟海,但还是车载斗量。

这些典籍本来散布于四处,但后来被有心人集中编选出来。几年前,我在南京见到当时已经八十多岁的朱自振老先生,才知道20世纪30年代,金陵大学的万国鼎先生开始搜集中国农业史材料,其中包含大量的茶学典籍;20世纪50年代,金陵大学农学院并入南京农学院,成立了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万国鼎先生为主任,朱自振毕业被分配到此地,他在万先生指导下,开始对中国各地的茶叶史材料感兴趣。当时分配工作,万先生派遣他和他的同事们去全国各地,搜集上千种古书及方志中的农业资料,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了“文革”。现在南京农大的图书馆资料库里还有他们当时认真抄来的各地资料,以至于“文革”后很多地方方志已毁,寻找资料还需重回此地。

21世纪初,这些资料由朱自振先生和郑培凯主编为《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此书是现存茶书总汇中收录最丰富的,各个茶书的版本都经过了校勘,各大图书馆所收集的善本都予以了寻访,是目前关于中国历史上茶叶种植、采造、储存和饮用等茶事最详尽、最权威的汇编本。正是在这些方志和搜集回来的各图书馆所存的茶书的基础上,这本茶书汇编出版了。相比起以往的汇编,这次的编撰一是搜集更加广博,二是利用了大量现代学术观点。

后来和朱先生一起汇校此书的香港城市大学郑培凯教授总结过,以往中国古代士大夫对茶书的态度很轻视,比如《四库全书总目》中,子部的谱录中的另册才搜集茶书,而且很多书只存目不收录,还是因为古人认为茶是小道。但是他们觉得,在物质文明发展史上,陆羽的《茶经》也是一件大事。

之后的饮茶脉络,基本上没有脱离陆羽的法门,走向了精致品茗的道路,从茶书的整理中特别能看出这点。与两位研究者闲聊,我们要讨论的是唐为何成为分水岭,唐以前的茶世界以及唐以后的饮茶风尚的变化,到了元明清大量资料出现,可以由此细观中国人的饮茶习俗。

唐是中国茶世界的分水岭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出现,但是最早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提出了“茶性俭”的核心观念,后这一观念直陈为“茶有真香”。

饮茶在中国起源甚早,但究竟有没有准确的记载?以及非常明晰的诞生时间和地点?很遗憾,这个信息迄今还没被准确地挖掘,因此也没有详细的论断。

文嘉,惠山图卷(《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内页插图)

郑培凯先生说,根据今天的研究,我们没有办法确定饮茶起源于何时何地,陆羽说起源于神农,其实这不能确定历史时期;前段时期有河姆渡文化考古说发现了茶树的图画,也非常不准确;还有人说云南的古猿有原始茶饮,更是不负责任。在开始茶饮之前,有可能出现过将茶做药或者把茶叶入汤羹的做法,但是和真正的饮茶都相去甚远。

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西汉马王堆的挖掘中,发现的竹木简中都有茶的别名出现,《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荼陵”,现在叫茶陵,也表明了茶树在汉代的时候已经在长江中下游地带种植了。不过汉代时四川还是茶的主产区,当时的饮用方式还不够清晰,应该是原始的煮汤饮用,也有加盐和姜同煮的,基本上还属于药用,茶在漫长岁月里,一直属于药食同源的产物。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群也扩大了,茶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茶饼,粗枝大叶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现在的古装影视剧里,尤其是以“三国”时代为背景的,特别喜欢加上饮茶的场面,当时是不是已经形成了标准?之后的魏晋喝茶方式是什么样子呢?

按照茶书的记载,研究者们分析,很多人提及魏晋饮茶,是因为文人的诗赋中经常提到茶,但是当时饮茶的资料其实很少,我们只是知道,当时的茶不仅用来待客,还用来祭祀。北方游牧民族不喝茶,他们会觉得茶是南方人的饮料,《茶经》里面就记载了“茗为酪奴”的故事,北人对南人的饮用茶多加讽刺。他们占领了大部分地区后,南北交融,饮用习惯才慢慢传开。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饮用茶已经很普及了,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了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普遍化不说,还成为精致的饮品,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

确实很多人说唐是中国饮茶的分水岭,之前是草味羹饮时期,之后是精致时期,这个和唐是统一性国家有关系吗?还是令人好奇。

郑培凯的观点是,其实这个和历史积累有关系,也和当时的交通发展有关系。按照严耕望的研究,当时内陆交通已经可以把茶运输到塞外、到吐蕃,这些区域都养成了饮用茶的习惯。唐代政府开始建立茶政,也开始征收茶税,茶贸易成为唐时经济贸易的重要环节。

茶之流行,肯定不是单一原因,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资料里面有反映,北方泰山寺庙里的僧侣参禅“务于不寐”,可以喝茶。与此同时,陆羽提倡的茶道方式和创新的饮用规矩一时风行,他后来也成为茶神,人们买来巩县窑的小瓷像,往上面浇茶水,有点浴佛的意思。

也有学者据此说,中国人对陆羽丝毫不尊敬,举例也是将茶水往瓷像上浇灌,说等于惩罚,这种说法和“浴佛”说法一样,都缺乏详细的解释系统,因为需要更多的民间仪轨之类的资料来作为佐证。但毫无疑问,陆羽是茶领域的权威,当茶仪式化、尊贵化,他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当困难时代,大家讲究不了茶的复杂度,陆羽也随之消隐。

唐时的名茶有巴蜀的“蒙顶茶”,还有江南的“顾渚紫笋”,名称不少,但是很少有流传至今的,是不是工艺失传的缘故?现在这些地区还在产茶,但这些茶和唐代的茶应该关系不大。

研究者说,唐时的茶叶生产已经精益求精,有的地区强调精致,有的地区强调产量。比如我们知道的浮梁的茶叶,就是大宗贸易,主要靠产量取胜,每年茶税惊人;蒙顶、顾渚都是精品产区,蒙顶茶分若干种,石花、小方、散芽,是天下第一等,但是蜀道难,上贡不方便,所以江南的产区就也成为贡茶区域。除了蒙顶,湖州的顾渚紫笋、寿州的霍山黄芽、蕲州的团黄,都是名茶;《唐国史补》中还提到,当时的吐蕃也受中土影响,唐使节去了那里,赞普会拿各种名茶展示。这也可以为“茶道大行”的说法做一补充。

陆羽其人及其影响

陆羽生逢其时,冠在他名下的著作有几本,有的显然不真实,比如关于陆羽评水的著作,就应该是后人伪托。但是他的自述,关于他的弃婴的身世以及后来被庙里的僧侣收养的经历,包括他对易经、佛典和儒家典籍的熟悉,都应该是真实的。而且他和当时的名流如颜真卿、皎然等人互相唱和的诗歌也都有记录。

食养(《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内页插图)

当时科举制度初兴,一些身份低微的人有了晋升之道,士人的地位有所上升,陆羽结交的很多人属于这一系统,他自己也属于把民间文化融入上流社会的人物。陆羽的《茶经》并不仅是总结当时的喝茶方式,而是制定了一些新的他觉得重要的准则,提出了自己清晰的品饮之道,包括整个学科的科学体系也初步建立了。这个准则,事实上一直影响到后世,别看唐茶的喝法与现在差别很大,但国人饮茶的内在精神路径完全是他那时候就定下的。比如《茶经》里有茶器一卷,表面是列举烹茶器物,实际上是根据他自己的原则确立饮茶的规矩。他的茶道仪式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也非常流行,通过这种规矩的确立他构建了饮茶的氛围,提供了心灵超升的领域。可以说,后世所有的茶的规矩,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韩国,都从他这里面来,他是这个学科的开创者。

所以,这个世纪回看《茶经》,会觉得特别有意思。他的规范很全面,其中个体的审美起了很大作用。比如说到碗,他喜欢越州青瓷,然后是鼎州、婺州、岳州等;他不赞成邢州和越州并列第一的观点,觉得越州瓷像玉、像冰,尤其是青瓷适合与茶合配,可以衬托茶的颜色。邢州白瓷将茶衬托得过于红,寿州黄瓷把茶衬托得过于紫,都不太适合茶。他是以自己对瓷色的观察和瓷碗质地的研究来决定的,让饮茶者体会到美感。这里面就开始建立了整体的心灵感受,有了茶道整体的艺术感标准。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那套茶具,说明了陆羽的规范影响深远,不仅于民间,宫室也遵守他定的规则,器具完备讲究,进而奢侈,也说明当时饮茶的礼仪极其重要,甚至有繁文缛节的倾向。

茶经里面还提到了择水的重要性、火候的重要性,包括俭素之美,尤其重要是表达出了“茶有真香”的观念,不赞成以往流行过的添加各种姜、盐、枣、橘皮、薄荷等物质,觉得那等于“沟渠弃水”。

郑培凯在编选历代茶书的过程中,发现“茶有真香”的准则制定基本也是从陆羽开始的,他喜欢“茶性俭”,这个影响特别大,之后历代茶事都奉行了这一原则,尤其是中国,如果是混合香料做成的茶,大家就会觉得劣质。陆羽的观念影响到了后世,包括蔡襄、宋徽宗等饮茶大家都提出茶有真香,不应该添加龙脑香等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间还是有添加各种果实花朵的习惯,造成了加香系统的绵延不绝,北方的花茶事实上也算得上源远流长了。添加有添加的道理:北方的水土问题造成了北方普遍水质硬,掩盖茶的真香。外加古时候交通不便利,新鲜的茶运到北方可能已经没有了香味,所以靠别的香味提神。包括自唐以来,北方受游牧民族影响深,一直有往茶里加奶的习惯,这些都是影响深远的理由,也造成北地现在的民间百姓喜饮花茶的习惯。但是士大夫阶层还是奉行茶有真香的道理,基本不添加任何物质。

陆羽对水的品鉴相对简单,但也是开创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就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还对山水做了分析,要捡取“乳泉,石池漫流者上”,不要涌流的瀑布的水,也不要山谷里浸满不泻的水,江水则取离人远者,井水则是选择人们汲取多的,其实都强调的是“活水”概念。

传说陆羽撰有《水品》一书,但是我们翻检阅读发现已经散失了,现在翻刻的很多是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记载陆羽的品题,不足为依据。关于他品尝水传说的神乎其技,比如一桶水能分别出来哪个是江中间打的,哪个是岸边打来的,这是违反物理常识的。后来这故事又附会到了苏东坡身上,其实这都是人们在想象空间里的创造,也说明国人在追求品茶艺术方面的追求。

宋人的茶世界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从蔡襄到宋徽宗,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细腻讲究也无可比拟。也许就因为此,走向了盛极而衰的道路,但是从这些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人创造了一个复杂瑰丽的茶世界。

宋代最著名的茶书,我们普遍知道的有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整个宫廷品茗已经成为风尚,这两本书记载非常清晰。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普遍,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在蔡襄的书籍里记载得很清楚,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表面的沫饽就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可以清楚地比较好坏。点茶法已经与唐大不相同,延续的是使用末茶,要使末茶产生大量的泡沫。这可能和道教的思想有关,认为这些沫是精华,也和唐代胡人喜欢喝奶的习惯有关。

茶味(《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内页插图)

因为有了新的名茶标准,为了达到茶汤的最佳表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劣,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有仪式才有审美,所以现在有人说日本茶道重仪式,中国不看重,并非如此简单。

瓷器发展也被茶所影响,早期使用的瓷器和宋末年推崇的瓷器完全不同,唐朝的秘色瓷,其实也是和茶色配合的,茶色丹,用秘色的碧来衬托。北宋时候,使用了大量的青白瓷,那时候还不像后来那么推崇建盏。

当时的击拂动作书籍中也有很多记载,那些动作以及使用的器物,现在的日本抹茶道中保留了部分,但是又不太一样。宋人早期的宫廷中使用的是黄金和白银制作的击拂工具,蔡襄称之为“茶匙”,他觉得金和银的最好,竹子的太轻,所以不好,因为需要有力量地击拂才能形成表面的沫饽,像乳花一样。比蔡襄早半个世纪的宋初的《荈茗录》里面写道,有的人运用茶盏能够做出各种图画,也包括“茶百戏”,可见这个茶匙运用的复杂程度。

茶筅是后来发明的,也就和现在日本存留的很像了,有点类似西洋打蛋器,但是细密,和现在日本的轻巧器物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当时是用竹根制作,器物重,器端有力,整体粗壮,因为这样才好掌握,操作起来也便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样才能出一碗美好的茶汤。宋徽宗写了很多不正确的击拂方法,然后写了详细的击拂法,如何才能击拂出“乳雾汹涌”的好茶,因为茶色贵白,建安的黑盏也就开始变得贵重起来,又厚又保温,保温是因为击拂时间需要很长。过去被视为上品的青白瓷在徽宗那里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所以茶的饮用方式还改变了瓷器的系统标准。比如宋流行的天目碗,到了明代就基本不见了,全部都出口日本了,因为我们的饮用规则改变了。

宋徽宗在茶学上有很多专业性的追求和结论,不过他这种走极端的品饮方式在当时并不普遍。当时他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为了生产出最好的团茶,有几万人上山采茶,穷奢极欲。但是了解这样的生活方式,重审当年中国人的审美需求,也是件美好的事情,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茶曾经痴迷到何种程度。

宋人写福建一带贡茶的书籍特别多,是因为上行下效。贡茶地点由江浙搬到了福建,这里成为新的最好的茶叶基地。因为天气变化,北宋期间的天气开始变寒冷,本来放在太湖地区的贡茶园不能在清明前广泛发芽,没有那么多贡品了,于是搬家到了福建建安,保证清明前有大量的贡茶,欧阳修等人都描绘过,当时有20多本书详细描绘福建贡茶园的情况,非常详尽。

上层社会的饮茶方式如此繁杂,但是很难影响到民间。宋徽宗的讲究基本已经无可比拟了,当时他的茶叶极品也不可能那么普及,包括他那套复杂的饮用体系也难以推广,所以民间很难达到宫廷的饮用方式,而是沿着自己的下里巴人的道路发展:一是在茶中加各种料,二是宋时候,散茶实际上已经开始饮用。虽然记录不多,但是各地草茶,就是散茶存在的证明。

加各种料的饮茶行为自古是习俗,陆羽很不喜欢,他觉得这就像是沟渠间的废水一样,蔡襄文章也提出,有人喜欢在团饼中添加龙脑香,夹杂珍果香草,都不对,但是当时民间还是添加着喝。梅尧臣批评北方人喝茶“只解白土和芝麻”,说明当时北方用白色土碗往里面添加芝麻;当时北方还有添加姜、盐、牛奶的,还是受到游牧民族的习惯影响。不过,这种习惯不局限于北方,南方也有很多加料茶。南宋临安的茶馆有多种花果茶,还有“七宝擂茶”,就是各种盐、花椒、酥油饼混合的茶汤,其实里面的茶只是有一点茶意而已,现在湖南等地区的擂茶习惯还顽固存留着,其实也是古风。北方喝茉莉花茶的风尚,其实也是渊源有自。其中比较脱俗的是莲花茶,就是在夜晚半绽放的莲花的花心放茶,然后扎紧花瓣,次晨取出茶叶,之后焙干使用,染上了花香也很清美。

宋到元的阶段,散茶的饮用渐渐推广,当时王祯的《农书》就说,南方已经普遍饮用散装芽茶,不一定碾成末再饮用。也是因为团茶的制作过于烦琐,南宋后的散茶就大规模出现了,晒青、炒青都有出现。所以,并不是像传统说法,到了明太祖时候突然废团改散,以江南为代表的民间早就饮用散茶了,并非突然性的改革。

明朝的茶道复兴

明代算是中国茶道复兴的时期。从茶书上看,整个明清茶书有上百种,占到茶书总量的72%,但是很多抄自唐宋,有些疏忽错漏,以往学者并不重视。但是,明清茶书有以往唐宋不具备的地方,关于茶树种植管理、茶叶制作技术、饮茶的文人趣味,有颇多新见。晚清茶书更是开近代科学茶学科的先河。

唐宋的繁杂到明清的简单,是一个越来越简单化、日常化的过程,复兴体现的方面也更不一样了。宋到元之后,蒸青炒青所制作的散茶已经逐步在民间流行,到了明初,明太祖废饼茶改散茶,一是觉得团饼奢侈浪费,二是因势利导。这时候,不仅是饮茶方式变革了,关键是茶叶的制作技术也变化了,这对于中国茶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炒青的制作和烘焙方面,制茶者开始依照茶叶的特征掌握炒青的火候,研制出了各种有特色的名茶。我们现在所喝的不少名茶都是明代出现的,比如龙井。

万历年间有罗廪所著的《茶解》,里面提到唐宋贡茶的制作方式奢侈,已经丧失了茶的本真,不如明代炒青制茶,可以保证茶叶的本来香味,书里还记载了详尽的采茶制茶法,现代通用的观念当时都已经出现了,比如不采雨胚,那样的茶不香;晴天的茶胚,必须当时采当时炒制,这样才可以保证色、香、味的系统平衡。茶叶制作环节的炒青工艺在书籍中描述得相当精准,还解释了茶炒熟后必须揉捻的原因,因为要让茶中的脂膏方便溶解,冲泡时就可以散发出来香气和内含物质。书里甚至对各种炒制工具都有规定,比如炒茶用的铁镗要用熟铁,不要用生铁。


岩茶闽,南平-武夷山-九龙窠的山场,岩茶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的岩缝中,以岩骨花香的岩韵而著称(《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内页插图)

因为不同经济业态发展的缘故,新的名茶体系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首先诞生了。唐宋时代奉行的是设监制作的贡茶体系,最优质的茶根本不会流入民间。但是明代中叶后,江南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整个长江中下游区域以及沿大运河一带都发展起来了,普通人的生活也讲究精致和享受,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他们追求的生活方式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品茗就是其中一项。在他们推动下,新的名茶体系诞生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

先说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代有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不对茶器物有所追求。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当时有本相当重要的茶书——许次纾所著的《茶疏》,说到了茶具的陈设摆放以及品茗过程,考虑的不仅是仪式,而是味觉和嗅觉的综合享受,以及五官的舒适,对人格清高有所培养和提升,着眼于人间修养。他还罗列了许多适合喝茶的时间、场合、器物,充满了明代的文人意趣,比如夜深共语、鼓琴看书之时,茂林修竹、名泉怪石之地等等,还写了他认为不宜喝茶的场合:大雨雪、长宴大席、人事忙迫、观剧等等,包括不宜用的恶器、敝器、铜匙、铜铫、各种果实香药等。

当时有很多文人会详尽描写喝茶场合和禁忌,比如冯可宾的《岕茶笺》里也提到了宜茶场合,另外一些比较著名的文人书籍,如《遵生八笺》《陶庵梦忆》《长物志》中都有类似的描绘。明人追求茶饮的器物和环境,主要是要求有明朗的感觉,周围的环境以清静澄澈为主,但不是日本式的追求宗教的清寂。

为什么追求这种品饮情趣?是因为当时文人的口味也变化了,强调茶叶的真香,都是以轻扬芬芳空灵为主,不再像以往宋代福建的贡茶那样浓郁厚重。所以新的名茶体系也诞生了。比如《遵生八笺》里提到,苏州的虎丘茶和天池茶,都是不可多得的妙品,杭州的龙井超越了天池,因为炒法更精妙。从南京礼部尚书位置上退下来的冯梦祯对当时著名的天池、虎丘、龙井、罗岕茶也多有品评,结论是虎丘最好。不过有意思的是,因为贡茶体系已经与宋不一样了,茶叶精品并不一定送入皇宫,而是待价而沽,所以出现了真假难辨的情形,当时的龙井茶已经有大量假茶,就是茶叶名家也不一定能轻易区分。

袁宏道的评价和冯梦祯相似,他也觉得这几种茶很好,不过他觉得现在已经不在的罗岕茶为天下第一,有金石气,非龙井的草气、天池的豆气和虎丘的花香气可比。各种名茶的提出有个人口味的主观成分,不过文人欣赏趣味基本还是一致的。他们追求茶的芳香,但是也要求不能光有芳香,还需要深味,而且芳香也是清雅型,以兰花香为主。

崇尚清香的同时,混合茶不再那么流行,只是大众选择未必和文人们相同。明代的文人普遍反对在茶里添加果实花朵或者香草,追求茶的清饮,这也是陆羽追求的茶道“茶有真香”的体现。但是大众选择未必与名士相同。高阳描绘清代生活的小说里,名妓也拿各种花熏过的茶待客。尤其是江南以外的地区,承载了过去加料加果实的习惯,还有添加各种佐料的,所以各地都留存有加料茶的记载。包括很多强调茶有真香的茶书有时也妥协,比如明初朱权的《茶谱》,反对茶夹杂诸香,但与此同时也写了茶叶的熏香法,甚至可以用各种花香渗透其中,所谓“百花熏香”,也不反对加龙脑香。可能是朱权那时候饼茶的风气还在,对添加香料的习惯还比较接受。

不过,后期的部分文人也没有完全放弃这一习惯。就拿倪云林来说,他发明了“清泉白石茶”,往茶叶里面添加核桃松子肉,还为有高士不解他的茶而大发雷霆。民间的各种果子茶则更多,往里面添加各种吃食,这些行为都被罗廪《茶解》视为“茶厄”,也说明民间与雅士提倡的风尚还是有距离的。这时候,福建的贡茶开始走向另外一套完全不同的体系。因为宋元的贡茶体系废除,福建的一些茶开始转型,本来是皇家包办,现在要考虑商品市场的销售,而且传统的福建茶偏浓厚、偏甘醇、偏浓郁,必须要发展出一条不同于江南轻灵的新道路,这也是后来发展出乌龙茶和红茶的历史背景。包括轻灵的白茶,都和江南的绿茶不尽相同。其实绿茶体系也是缤纷多彩的,如果任其发展,也会多样化。明末的士大夫普遍提到了罗岕茶为茶中精品,这也算是当时的流行口味,晚明的茶书中,关于此茶的论著就有好几本。比如熊名遇的《罗岕茶记》、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冒襄的《岕茶汇抄》。根据这些书籍,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茶属于蒸青,而明朝大量的茶都已经属于炒青了。这种茶叶大梗多,外形不好看,也有很多不熟悉它的人闹笑话,把别人送的精致的大叶茶当次品赏给下人喝了,因为当时芽茶的风尚已经很流行了,所以人们会觉得大叶茶粗。

人与茶(《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内页插图)

许次纾所著的《茶疏》写道,岕茶不能早采,基本要立夏后再采,否则会伤害到树本,韵味清远,滋味甘香,是仙品。根据这些描绘,我觉得岕茶可能和今天的太平猴魁有点相似,叶大,味道醇清俱备。但是明末的风尚并未流传到清,因为战乱,江南士大夫阶层的品鉴系统标准整体崩溃,所以这种茶没有流传下来,否则,说不定明朝的茶风还会变化,不再奉行单一推崇芽茶的系统也有可能。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再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清代所出现的新茶书,基本是关于茶树种植和茶叶制作的,还有大量关于茶叶销售的地方志记载,不过朱、郑两位觉得那是茶叶经济史或者说农业史的范畴,所以在历代茶书汇编里没有多提及。清代最有价值的茶书肯定是关于科技的,比如《红茶制法说略》《印锡种茶制茶考察报告》《种茶良法》等,也有很多是关于紫砂的书籍问世了,比如《阳羡名陶录》《阳羡名陶录摘抄》《阳羡名陶续录》等。还有《龙井访茶记》,与今天的茶叶产地的情况对照观看,可以得到许多有趣新鲜的结论。

本文节选自《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王恺

摘编/何也

来源:新京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0年全球茶叶趋势浅析

  对茶叶征税是破坏性的。充分的警告和数百年的善意减轻了这种影响,但根深蒂固的贸易关系在2020年仍不稳定。

  对自由贸易的限制继续威胁着全球工业。

  9月,经过数月的升级,美国征收了15%的关税,使中国茶叶和咖啡卷入了一场被茶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视为令人反感的贸易战。今年晚些时候,谈判者同意将关税削减一半。美国贸易代表的86页美中第一阶段协议预计将于明年1月签署。较低的关税将在二月份的某个时候生效。

  截至10月份,茶叶进口量下降了1%。年内,所有进口到美国的茶叶的进口值上升了2%,表明优质茶叶的进口趋势持续,同时原产地增值也在增加。显示过去五年全年业绩的图表描绘了一个典型的成熟市场的高原,消费与人口增长密切相关。未来一年最显著的变化将是供应过剩,超过需求的变化。

  美国茶叶协会主席彼得?F?高吉写道:“国际贸易对整个供应链的挑战越来越大。”

  该行业必须共同努力解决几个问题,包括关税、原产国标签以及茶叶种植所必需的化学品的耐受性缺乏协调。“没有自由贸易,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不可能长期实现,”高吉写道。

  中国在公平贸易和第三方认证方面投入巨资,成为美国最大的茶叶贸易伙伴,2019年前10个月,中国绿茶进口总量下降9.1%,至650万公斤。截至10月份,红茶进口总量为720万公斤,下降了0.7%。与去年同期的销售额相比,红茶和绿茶的总价值下降了17%,达到6200万美元。中国绿茶出口以红茶占主导地位。中国占美国绿茶进口的44%。在中国对包括茶叶在内的美国商品提高关税进行报复的同时,中国减少了与欧盟和其他伙伴的贸易壁垒。中国没有感受到美国对茶叶征收关税的不良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原本直接运往美国的茶叶在出售前被运往德国和加拿大并混合。

  由于关税迫在眉睫,批发商争相寻找非中国货源,中国的发货量在春季几个月加快。

  斯里兰卡、印度和非洲都从混乱中受益。今年前10个月,从斯里兰卡的进口增加了24%,达到550万公斤。袋装有机绿茶进口额较2018年前10个月增长88%。据美国农业部(USDA)对外农业局(Foreign Agriculture Service)的数据,截至今年10月,从斯里兰卡进口的茶叶价值为390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今年前10个月,从非洲进口的绿茶增加了68%,达到1000万公斤。非洲红茶进口量增长7%。

  茶就像溪流流过参差不齐的岩石,顺流而下。

  在2020年跟踪这10个茶叶趋势。

  即饮茶和冷藏茶是方便的代名词。到目前为止,RTD是茶叶行业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的最大细分市场,在大众市场和便利店的销售额达到40亿美元,占据了近50%的市场份额。芝加哥市场研究公司IRI的数据显示,罐装茶和瓶装茶的销量今年下降了1.3%。天然健康茶,如Teavana(销量增长15.1%)、白茶(增长44.4%)、Guayaki Yerba Mate(增长18.7%)和纯叶(增长7.1%)等,预示着低热量和植物成分的趋势。IRI的数据显示,2019年瓶装水的销售额超过碳酸苏打水,过去一年中,苏打水和起泡水的销售额增长了15%,但这一类别的最大赢家是冰咖啡和卡布奇诺,增长了6.4%,达到28.7亿美元;冷冲泡咖啡的销售额增长了18.1%,达到4.36亿美元。

  具有特定保健功效的植物药的销量超过了许多传统的以山茶为基础的茶。功能性和特定条件的混合茶很受年轻饮茶者的欢迎。每一个主要品牌都引入了产品线扩展,改变了他们的身份。例如,瑞星现在是瑞星茶和植物。茶点的创始人玛丽亚·乌彭斯基(Maria Uspenski)预测,提供整体健康益处的适配茶将在2020年表现良好。

  美国人口普查局(U.S.Census Bureau)的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人在餐馆就餐的支出首次超过在杂货店的支出。餐厅支出增加了4%,送货和数字订购加速了咖啡店的饮料销售。

  行人流量继续下降。Coresight Research估计2019年有9300家零售店关门。因此,传统实体茶叶零售企业的成功营销和商品推销需要全渠道产品和体验式选择。商场所在地面临越来越多的逆风。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估计,到2022年,20%至25%的美国商场将关闭。

  那些对泡泡茶嗤之以鼻的人应该访问拥有160万会员的Facebook“微妙的亚洲特质”,然后在本土连锁店(如Boba Guys和Kung Fu tea)以及在布鲁克林和洛杉矶、多伦多和温哥华开设新店的台湾连锁店Gong Cha和Tiger Sugar)回顾财务状况。

  抹茶是绿茶生长的明星。绿茶现在占美国消费的15%,在有亚洲传统的美国人中,绿茶的比例要高得多。全球产业分析师(GIS)预测,到2025年,全球绿茶市场将增长81亿美元,美国未来5年将保持4.9%的增长率。据世界顶级出口公司统计,过去五年,从日本进口的绿茶增长了102.1%,是美国茶叶贸易伙伴中最大的一个。2019年前10个月的销量占绿茶进口总量的9.8%,每年接近1000万美元,主要原因是抹茶的普及。

  康普茶正在转变成免费的产品线。全球硬康普茶产业研究报告估计,硬(酒精)康普茶的市场规模将从2018年的5545万美元扩大到2026年的11.2亿美元,原因是到2026年,硬(酒精)康普茶的综合年增长率为42%。在大众市场上,品类销售额接近5亿美元。

  在劳动力成本增加的重压下,原产地继续颤抖。供过于求压低了全球茶叶价格,削弱了跨国公司和小农户的底线。印度茶叶协会(Tea Association of India)报告称,2019年,只有20%的茶叶庄园盈利。

  透明的供应链现在是每个主要的供应链接受消费者的委托,以揭示花园的环境条件,劳工标准,认证,中间供应链物流等细节的规则。斯大林是一个问题,因为像Vahdam茶和Teabox这样的供应商揭示了一个事实,即许多茶叶在销售前都要储存好几个月。

  极端天气。在南半球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之后,由于夏季的森林灰烬,澳大利亚上空呈现血红色。由于干旱,昆士兰北部的Nerada茶园的产量减少了一半。

  即饮茶

  饮料营销公司(Beverage Marketing Corp.)研究总监加里?亨菲尔(Gary hempill)表示,在过去十年里,RTD茶的销量超过了其他所有茶叶,增加了4.85亿加仑,年复合增长率为3.4%

  Hemphill报告称,RTD茶目前占据了茶市场47.3%的份额,超过了茶包的42.9%。散叶茶占总销量的0.7%,单粒茶叶占0.9%。根据BMC的DrinkTell数据库,冰茶混合物占据了茶叶市场剩余的8.2%。

  “大型传统饮料类别一直呈下降趋势,”他表示,2018年茶的成交量(减去RTD)份额下降了2.5%,2019年第一季度又下降了3.6%。

  亚利桑那州和利普顿继续主导着即饮茶的品类,但传统甜奶茶的销量正在下降。纯叶是美国顶级品牌,销售额7.68亿美元,去年增长3.7%。IRI数据显示,亚利桑那州市场占有率为16%,销售额为3.61亿美元,但增长平平。利普顿、利普顿纯叶、利普顿布里斯克和利普顿饮食占据最大份额(44%),总销售额为16亿美元。IRI的数据显示,可口可乐的黄金峰值排名第三,收入4.12亿美元,2019年增长2.5%,而姊妹品牌奥尼斯茶的销售额下降了15%。

  星巴克的瓶装茶和咖啡销售额为7.7亿美元,在十大最畅销品牌中有五个是星巴克。寻找可口可乐旗下的Costa Coffee来挑战这一优势,以及像Ornest Coffee这样的品牌延伸。

  冷冻茶在像Argo Tea这样的专业品牌占据高端市场的情况下表现非常好。根据IRI的数据,GT的LivingFoods康普茶品牌的收入为2.57亿美元。Kevita冷冻茶在大众市场和便利市场的销售额为7200万美元,增长了16%;Health Ade茶的销售额为4400万美元,其康普茶去年的收入为1500万美元,而Hum和Brew Dr康普茶的收入分别约为2000万美元。

  植物学

  以植物为基础的食品和饮料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尽管茶叶符合这一趋势,但植物学目前已成为泰森食品、雀巢、拜耳公司、生物植物学和马丁鲍尔集团等全球食品和制药公司的重点。饮料营销公司(Beverage Marketing Corp.)报告称,功能性和保健性饮料占美国非酒精饮料市场的50%以上。

  以植物为基础的饮料受到全球的青睐,水果花芙蓉等成分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在美国,茶叶公司在植物学方面的投资非常大,包括酸奶茶、传统药物和海恩仙境,这些公司在过去两年里都与传统茶叶公司毕格罗茶和哈尼父子公司一起推出了新产品。新来的观看者包括WAKU健康滋补品,一种由20种厄瓜多尔水混合而成的治疗水。

  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茶点的创始人玛丽亚·乌彭斯基(Maria Uspenski)写道,“除非你是一个大的草药茶消费者,否则你可能听不到图尔西、阿什瓦甘达、红景天和麦加。”

  乌彭斯基解释说:“所有这些草药和姜黄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属于一种叫做适应原的植物,20世纪中叶,苏联科学家首次将其分类,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现役作战飞行员的应激反应。”。

  乌彭斯基说:“除了绿茶和CBD(cannabidiol)这两种同样是适配原外,它们还帮助将功能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一个符合我们现在生活方式的水平。”。“适应性激素有助于管理压力和激素平衡。她说:“适应原”的平衡反应是非特定的,也就是说,无论压力源来自哪个方向,它们都有助于使身体回到中心。”。

  GT的生活食品系列和简单生活大麻注入茶是作为适应症营销。

  《饮料工业》杂志建议,考虑一下能增强风味和功能的成分:“饮料中含有多种草药、鲜花和香料,”伊利诺伊州奈尔斯市Imbibe的营销助理霍利·麦克休(Holly McHugh)说。像薄荷和罗勒这样的草本植物,像薰衣草和玫瑰这样的花卉成分,以及像姜黄和姜这样的香料被用于饮料中。这些成分之所以被使用,是因为它们具有内在的健康益处,并为传统的风味轮廓添加了微妙的细微差别,就像水果一样。”

  监测含咖啡因的能量饮料,如Yerba Mate和Guayusa,因为它们吸引了关注咖啡因摄入的娱乐用户。市场研究公司Fior Markets的数据显示,能量饮料是一个以每年9.3%的速度增长的子类别。

  生物强化是指培育作物以增加其营养价值。通过对维生素E或β-胡萝卜素等成分的选择性育种,营养密度正在增加。重点是提供主食中缺乏的微量营养素。预计到2025年,销售额将达到1.3亿美元。

  临床和体重管理饮料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子类别。根据IRI的数据,Boalthouse农场的“完美蛋白心脏健康”冷冻茶在大众市场和便利性方面的销售额增长了16%,达到1500万美元。Fior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品类销售额估计将达到177亿美元。乳清饮料目前占蛋白质饮料的28%,分为牛奶、酪蛋白、大豆、鸡蛋和大米。这些rtd味道平淡,但容易消化,基于其高营养价值,提供了独特的功能。年增长率超过7%。2017年北美销售额为39亿美元。

  茶叶零售

  市场研究人员亚当·罗(Adam Rowe)发现,美国有1607家特色茶企业,其中255家是连锁店,有5个或更多的营业点。

  根据中国研究院(Sinensis Research)对茶室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美国特色零售市场每年的总收入在6.9亿至12亿美元之间。根据Rowe在2019年发起的中华民国研究(Sinensis Research)对该行业进行监测的数据,这项调查是在网上进行的,数据来自400名受访者和70名随机跟进电话采访。

  据罗介绍,一家销售各种茶叶的商店年收入为22万至27万美元,平均在线销售额为4万至6.5万美元。专营中国茶叶的专卖店在网上的收入要高一些,高达7万美元。这些一般的茶店占总营业点的55%。下午茶场所占34%,中国茶馆占7.3%。日本茶馆占总数的1.2%。

  据罗说,喝特产茶的人数只是美国茶客总数的一小部分。他说:“在2018年进口的7.08亿美元茶叶中,只有约1284万美元将继续作为散装茶叶出售。这一数字不包括进口草药茶。

  按供应商类型列出的零售额

  2019年,餐饮业最大的赢家是快捷方便。茶作为苏打水的健康替代品在这一领域做得很好,但休闲和精致的餐厅还没有完全欣赏茶。新酿制的冰茶就是一个例子,说明简单的升级可以提高午餐的价格,但那些为搭配优雅的甜点而酿制优质松叶的餐厅,以及酒吧后面以茶为特色的特色饮料,都太少见了。

  TDn2K的研究人员称,传统餐厅的客流量正在下降(自从被更名为黑匣子智能)。黑匣子调查了47000家年销售额为750亿美元的餐馆,结果显示,12月份同店餐馆销售额同比下降了2.1%,是该行业两年多来最糟糕的结果。黑匣子写道,罪魁祸首是过度扩张,导致2019年第二季度可比商店销售额仅增长0.2%,因为客流量下降了2.9%。可比销售额(comps)衡量每个地点的平均购买数量和花费金额。这些数字是每个地区盈利能力的主要驱动力。

  “由于菜单价格的上涨,公司的平均销售额(几乎)是正的,但对在职者来说,客流量的下降是个坏消息,因为这些连锁店仍在大举扩张,导致销售额下降。在利润微薄、越来越苗条的情况下,许多连锁店在失去顾客这么长时间后,陷入了一个不稳定的境地

  星巴克在14606家分店的销售额增加了19.7亿美元,增长了8.3%,其中包括在茶叶方面的强劲表现。康普斯在现有的商店里增长了7%。其他获奖者包括Chick-fil-A和Domino's Pizza。

  据《全国餐饮新闻》报道,顾客对高档餐饮品牌的反应仍然很好,目前这一品类的销售额已经连续三年增长。

  客流量下降

  2019年创纪录的假日销售扭转了2018年12月消费者恐慌时出现的不祥趋势,销售额降至2009年的水平。

  今年假日销售(不包括汽车)增长了3.4%,尽管购物日减少了6天。不过,请注意,正是网络销售抢占了风头,与2018年相比增长了18.8%。电子商务目前占零售总额的14.6%。行人流量继续下降。万事达卡(MasterCard)的SpendingPulse报告显示,从11月1日到平安夜,百货公司的销售额下降了1.8%(而在线销售额增长了6.9%)。

  在过去的一年中,一项更有趣的研究涉及到所谓的“体验式购物中心”的步行交通,这些地方提供娱乐、举办社区活动,并鼓励零售商通过吸引注意力的营销吸引顾客。Thasos的数据分析师发现,包括苹果、意大利美食厅Eataly和特斯拉运营的精品汽车经销商在内的品牌并没有吸引额外的流量。Thasos指出,美国最好的购物中心的百货公司所固定的封闭式商场的客流量在2018年8月左右达到高峰,随着假期的临近而下滑,短暂飙升,并再次下降。Thasos监测了1亿部移动电话(经许可),以测量购物者访问商场的频率。Thasos联合创始人兼首席产品官约翰?柯林斯(JohnCollins)表示,这一增长是对促销活动的回应。他告诉CNBC,“如果你亏本出售商品,你只能这样做很长时间。”

  年中,房地产跟踪公司Coresight报告称,美国零售商关闭了5994家门店,同时开店2641家,但Coresight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黛博拉?温斯威格(Deborah Weinswig)将这一数字修正为9000家。

  她对CNBC表示:“我们在2018年看到的经济放缓,似乎是一个短暂的喘息,这是一个稳定的长期趋势。”。

  NRN写道,全球预测中国和欧洲的软增长将继续下去。纳洛夫经济顾问公司总裁、黑匣子情报经济学家乔尔纳洛夫(Joel Naroff)表示:“2020年的经济前景将更加一致。”。

  泡茶

  前置营销是一种强大的营销工具。几年前,当《世界茶报》第一次报道旧金山的波巴人时,他们解释说,木薯珍珠不是噱头,而是一种增强当地原料体验和风味的方法。此后,安德鲁?周和合伙人陈斌(Bin Chen)为国内零售商制定了标准。模仿是奉承和更好的品尝洪流,对你没有那么坏波巴链已经激增。虎糖是台湾的一个标志性品牌,红糖条纹外卖杯在洛杉矶和纽约开店,这是众多竞争对手中的最新一家,包括Chatime、功夫茶、Gong Cha、CoCo Fresh和Quickly Bubble Tea。

  这一细分市场似乎很拥挤,但在商店层面,退货业务和波巴的新奇推动了销售。奥比斯市场报告估计,到2024年,全球泡泡茶将从2019年的54亿美元增至8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7.9%。

  除了旧金山的三家商店,波巴人现在在帕洛阿尔托、圣拉蒙、圣卡洛斯、长滩、洛杉矶和卡尔弗城都有分店,在纽约也有三家分店。

  抹茶

  当健康大师安德鲁·威尔博士宣布他对抹茶非常兴奋时,没有人真的感到惊讶,他和安德烈·菲科拉一起推出了抹茶卡里品牌。威尔1959年在日本旅行时首次发现了抹茶。茶叶,来源于日本京都附近的Uji市,起价37美元/罐,礼仪品级30克售价60美元以上。

  抹茶是绿茶潮流的宠儿。随着美国人想方设法掩盖其草根般的名声,它变得多才多艺、有利可图、越来越受欢迎。抹茶拿铁很受欢迎,用几小撮抹茶烤的短面包得益于它的颜色,微妙的味道和作为一种健康促进剂。爱雅做抹茶棒去和全球RTD品牌伊藤瓶数抹茶和其他绿茶品种制成的优质茶叶。

  全球市场估计从14亿美元到16.3亿美元。日本和中国目前每年饮酒约8亿美元。锡安市场研究公司(Zion Market Research)估计,到2024年,全球销售额将达到48.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25%。

  研究继续发现与抹茶相关的特定益处,包括研究表明抹茶可减少小鼠的焦虑并杀死癌细胞。

  康普茶

  康普茶在大众市场的销售额在2019年超过5亿美元。它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350家制造商的成功,但美国仍然是创新的发源地。市场领导者GT's Living Foods(其中包括kefir、椰子酸奶)的创始人GT Dave是一位41岁的亿万富翁,他每年在洛杉矶一家26万平方英尺的新工厂里瓶装100万加仑康普茶。他在《福布斯》上描述了他的父母是如何将酵母和细菌混合在一起在家里沏茶的。他13岁的时候,第一口就对杂志说:“我觉得味道怪怪的。我觉得味道怪怪的。我觉得很奇怪。”

  狂热者基本上同意这种说法,但康普茶是一种罕见的药物,几乎可以与每种水果和一些香料混合。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戴夫一直在自然和健康食品店工作,但他坚持要说服沃尔玛、好市多和克罗格,让他们相信,沃尔玛已经准备好进入大众市场。对此,百事公司以2.6亿美元收购了竞争对手凯维塔。自那以后,这一类别已经爆炸,并可能很快演变成一个酒精类称为硬康普茶。

  供应不同步

  美国茶叶协会主席彼得·高吉担心供应量继续超过需求量。“历史证明,如果茶叶价格上涨,生产者将生产更多的茶叶,以利用更高的价格。生产商通过跳过修剪周期或在灌木丛中进一步采摘,几乎可以立即打开20%的茶叶。更多的可用性和更差的质量的结果:更低的价格。摆脱这种繁荣/萧条周期的束缚将是企业长期生存的关键之一。只有两种解决方案:提高消费或减少生产。

  为了提高质量(并阻止使用修剪过的叶子),印度已经连续第二年下令工厂在2月份关闭。产量仍然很高,而这种休憩使休眠的树木能够产生更好的春光。其他生产地区也要跟着走。

  透明度

  受英国Traidcraft交易所(Traidcraft Exchange)活动人士煽动的消费需求影响,2018年,typho、twings、约克郡茶(Yorkshire Tea)、塔塔(Tata)(Tetley)和克利伯茶(Clipper Teas)的高管们开始披露供应茶叶的花园和合作社。2019年,曾抵制这一做法的联合利华公布了一份涵盖21个国家的花园名单。发布供应商名单已经成为许多网站分享风土和专业技能,有助于质量和风味的细节自豪点。三个世纪以来,联合利华一直在积极维护供应商的身份,承诺公平对待工人,并承诺严格避免等同于现代奴役的强迫劳动行为,这可能很快也会成为美国供应商的准则。

  “一段时间以来,透明度一直是茶业的热门词汇。茶作家兼顾问尼科尔?威尔逊(Nicole Wilson)写道:“2020年是我们弄清楚这到底意味着什么的一年。“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知识。他们在购买茶叶之前,会寻找茶叶产地和生产方式的详细信息。社交媒体允许客户直接与生产商联系。零售商需要摆出自己的立场来保持竞争力。她写道:“透明和合乎道德的特产茶是前进的道路。”。

  极端天气

  斯塔什茶叶公司的研发专家兼茶叶项目教育家詹妮茉莉(Jhanne Jasmine)表示:“天气模式的变化比预测者预期的要快。”。“一年一度的超级风暴将继续扰乱茶叶生产,影响产品供应、质量和定价。由于这些波动性,公司必须继续扩大茶叶、香料和植物药的资源选择,以避免自己工厂的生产中断,”她建议说。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继续经历全球政治动荡,这可能导致许多原材料价格进一步波动。这些因素可能会给规模较小的零售茶店带来一些额外的挑战,这些茶店已经在为不断上涨的开支而挣扎。她建议,随着这些间接价格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将明智地在2020年的商业计划中建立一个金融缓冲区,以抵消不可靠的商品成本预测。

  这无疑是澳大利亚农业的艰难一年,在这个被太阳晒黑的国家,雨水突然阻止了昆士兰持续的干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造成了一系列新的灾难,因为贫瘠的土地消失在一个内海之下,”内拉达茶叶产业董事托比·波伊纳写道。入冬时,一场致命的霜冻把树上的叶子剥落了。去年损失总计100万美元。

  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局公布了一项对该国8000公里海岸的研究,记录了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的影响。CSIRO的研究人员称:“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洪水和干旱,在七年内破坏了澳大利亚沿海45%的海洋生态系统。”。

  “飓风季节对我们家乡的农民来说是一个额外的挑战。前热带气旋欧文在2018年圣诞节前一周,在昆士兰北部一些地区24小时内倾泻了超过700毫米的雨水,打破了纪录,”波伊纳说,他保证会支持我们的员工,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陪伴了我们几十年,使我们仍然是当地经济的一个可行部分

  最后的喘息

  阿萨姆很少经历温度的大波动。在收获期间87.8华氏度(31摄氏度)是正常的。

  2013年6月,气温意外攀升至101.3华氏度(38.5摄氏度),为33年来最高。次年4月,气温达到104.18华氏度(40.1摄氏度)的历史最高值。

  在花园里,数以百万计的茶树受到了注意。它们有点弯曲,随着内部液压效率的提高而放松。想象一下叶子工厂开始全速生产时果汁的流动。几天后,新叶大量出现。粗糙的树叶支撑着这棵树,有难得的机会晒太阳。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亨利·亚当斯博士解释说,99%的水通过树木流动,用来保持植物的气孔(使植物能够呼吸的气孔)畅通。

  茶树在热的时候需要更多的水。经过几天创纪录的气温,没有下雨,原本充满活力的叶子开始枯萎,最终卷曲。萌芽停止。亚当斯说,树木通过关闭二氧化碳的孔隙来应对干旱。这棵树很快就开始经历碳饥饿。储存的糖和淀粉使树保持活力,但感觉到危险,一些树叶脱落,减少了对水的需求。干旱使人想起脆弱的树枝和脆弱的干树叶,但突然死亡是水力学和呼吸能力的问题。如果树失去太多的水太快,气泡(栓塞)将形成。当这种情况发生在树干下部时,树木就不能将水从根部输送到叶子上,这通常被证明是致命的。

  在花园里,降水(或灌溉)不能满足树木对水的需求,它们会死去——不是一两个人,而是突然间成千上万人死去。

  每升高1摄氏度,树木死亡率就会增加15%到20%。树木的数量和密度加剧了对水的争夺,每棵树都在为最后一滴水而战。

  那些存活下来的人经历了严重的压力,对害虫表现出较少的抵抗力。每棵树迟早都会枯死。

  来源于:TeaChaThe

论中国茶叶之复兴

这是一个繁荣的时代,这是一个衰落的时代。


茶,这片原始而古老的树叶,数千年来春秋枯荣、历久弥新,它早已被裱上厚厚的文化;被委以倾国的重任;被背负利益的大梁;被套上重重的枷锁。


在这个不那么景气的冬天,这片树叶的前程如同帝都的雾霾,让人捉摸不透,究竟路在何方?


一:迷惘的源头

茶叶产业链里面,茶农似乎是被遗忘的一个群体,人们看到的只是茶专家、茶教授、茶艺师、茶企业、茶市场、茶商、茶馆、茶楼、茶经。。。。。。却很少有人想起他们喝的每一片茶都是茶农们起早摸黑、风餐露宿手把手采摘炒制的。离开数千万茶农,其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狗屁。


茶农是这个产业链里面付出最多的,也是得到最少的。为了提高产量、增加收益,他们只能不断给茶树施肥;为了增加效益,他们只能给茶树施药,因为茶是他们的生存来源、是他们的生活保障。


请不要认为夏秋茶都是有毒的,还从来没听说过有喝茶被毒死的。茶树也有生命,有生命就要成长,要成长就需要施肥,茶树也会生病,要生病就得施药;请不要以为绿茶这么绿是放过色素的,虽然以前曾经有过此类事件;请不要认为乌龙茶这么香是因为加了香精的,乌龙茶本身就有千变万化的香味。


看过“洗衣粉油条”事件后难道从此以后就不吃油条了吗?听说过“抛光大米”的事件后难道再也不吃饭了吗?每个群体都有害群之马,但不要用一棍子打死的思维来看待一个事件。


民以食为天,一切食品的源头几乎都来自农民之手,食品安全方面我们是要加以宣传、加以监管、加以引导、加以规范,最归根结底的要素还是要给与他们足够的利益和生存空间。



2015中国茶叶种植面积达4316万亩,并且每年还在以几百万亩的速度在增加。另一方面却是全国有百分之四十的茶区发生茶叶弃采现象。采茶工短缺俨然已经成为制约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随着我国人口逐步老龄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工、商、服务业等行业转移,使农村劳动力呈现出青黄不接、严重短缺之态势,特别是给容易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的茶叶产业带来不利。每年春茶季节,都需要大量的采茶工抢时间采摘名茶,采茶工的数量决定了茶叶的品质、产量,更决定了茶农和茶企一年的经济收益。从而在每年春茶季节全国各大茶叶产区的采茶工都会成为抢手货,难怪各地茶人在种植茶叶选址时考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当地的采茶工是否充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讲采茶劳动力决定了茶叶产业的命运。


当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正在逐步取代传统人工劳作的重大变革之中。以茶叶产业来讲,修剪茶叶有修剪机,采收大宗茶有采茶机,后续加工环节更不缺先进完善的制茶加工设备,现在唯独缺的就是名优茶的采摘机械,而名茶的收益又占全年茶叶收益的百分之六十,如果有一种可以采收名茶的采摘机,那将会给千万茶农和茶企业带来福音,也将会是中国茶叶产业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央视《我爱发明》:采茶无影手)


中国有二十多个省市种茶,茶和茶农在每个地方的待遇也不一样。在西南茶区(比如四川、贵州)种茶叶是有补贴的,普通茶农种上几亩几分也有补贴。在江南茶区(比如浙江),普通茶农要拿到补贴很难,政策文件指定的一个萝卜一个孔,只有那些其实很富有的茶企、茶场主们才能跨入拿钱的门槛。我不想以此比较来说明什么,因为说的再多一切都是然并卵。


看到有不少茶区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旧茶园改造,把大片优质的,口感、香气都非常有层次感的群体种挖掉,换成口感、香气单一、产茶早的无性繁殖品种。这就好比国人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城老建筑拆掉,全部改成清一色的洋房一样。若干年后一些地方的群体种将销声匿迹。


中国茶产业这么大,对人们的生活这么重要,却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是把茶叶归口于农业局管理,技术层面的东西又归口一个外行的又是全能的技术监督局。反观印度把茶叶产业作为国家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看待,有专门的国家级行政机构茶叶局。从源头种植管理、生产加工、市场准入、茶企的QS认证、有机认证(且是免费的)等环节,政府都会要求他们的茶企业要做的规范,也会让他们减少负担。这是一个号称种了几千年茶叶的国家和一个只种了一百多年茶叶的国家之间的真实写照。



二:混乱的市场

这世上买茶的百分之九十都是不懂茶的,这世上百分之九十九卖茶的都会说自己的茶是最好的。


茶作为一种商品用来交易赚取利润是无可厚非的,但若是为了追求暴利而进行炒作那就另当别论了。


当年“大师”张悟本开始“豆你玩”,把黑豆从3.5元每斤炒到19元,接着“李悟本”“王悟本”等“大师”们又玩起了“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鸽你肉”爆炒游戏……于是轰轰烈烈的炒作风刮遍了神州大地、大江南北,这些年某些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通货膨胀占了主要的因素,但是那些以炒作商品获利的民间游资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茶叶作为我国粮油除外的最大农特产品,当然是游资们的首选炒作目标。要炒,首先洗脑!


先被选中的是铁观音,什么正味、拖酸、消青;什么浓香、清香、老铁;什么内山、外山、山外,搞得你云山雾罩,一时间卖铁观音的店铺开满全国,有关铁观音的广告、传说充斥着各大网络,更有福建小妹加你QQ,问:大哥,你喝茶吗?你说喝,那么好,她接着问喝什么价位的,来一斤我们家自己产的铁观音如何。。。。。,如果你说不喝,不好意思,把你就地删除,你应该碰到过吧。


铁观音过后炒普洱。云南出好茶,但绝大部分的茶叶是高山台地茶,古树茶的比例少之又少,君不见现在市面上哪一家店面不在卖古树、名山普洱?各种山头、各种口味、各种年份、各种汤色、各种嘜号,可以说普洱茶是茶叶界里最复杂的学科。


安化黑茶紧随其后,十两、百两、千两,天尖、贡尖、生尖。主治高血压、高血脂、抗氧化、延缓衰老、抗癌、抗突变,俨然是一味仙药。


至于红茶老大金骏眉、正山小种(我不知道何时被封上的,反正比它们好的红茶有的是)出桐木关至京城扬名立万后,全民非金骏眉、正山小种不喝了,从京城到小镇,哪家茶叶店没有卖金骏眉、正山小种的,茶叶是不是桐木关的我不知道,但包装上肯定是印的那几个字的,价格也是8000到100不等,可怜桐木关那几棵茶树身上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


风水轮流转,闽南乌龙衰落,闽北乌龙崛起,大红袍、肉桂、水仙已经已经充斥整个市场,马肉(马头岩肉桂)、牛肉(牛栏坑肉桂)这些稀缺品种也已比比皆是……



去年炒的最热是白茶,一个制作工艺极其简单(基本就是采下来晒一晒、烘烘干即可),成本很轻的茶叶被吹成“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仙草,即可消热降火,消暑解毒,还有三抗(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三降(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之保健功效。又是一味仙药,医院的危机感太大了。


资本进入茶行业,短期来看似乎能拉动茶产业一时风生水起,实则是饮鸩止渴,哪个投资者不是惟利是图,最终只会破坏茶界生态,古树普洱茶就是最现实的例子。


掐指该轮到黄茶了,怎么炒?拭目以待!


而绿茶,却是炒不起来的,见作者另一文章:它是茶类老大,却为什么没人敢“炒”它


至于茶叶的原产地域保护已经是一张废纸。西湖龙井未必是杭州产的,很有可能是来自贵州的龙井;黄山毛峰不一定是黄山出的,很有可能是四川产的;正山小种、金骏眉那就不用说了,包装上写着是那几个字,能碰到百分之一正宗的算你运气了。与其说龙井、黄山毛峰、金骏眉等等名茶是一个地方的特产倒不如说是一种通用的制作工艺的代名词罢了。


从芳村茶市罢市到惠州茶都撤场风波,从茶叶销售旺季时北京马连道到福建五里亭等全国茶叶大批发市场的门庭冷落,传统销售市场进入萧条期。茶叶电商的崛起到滑坡也不过短短三年五年间,进入淘宝100元一斤的金骏眉,35元一斤的西湖龙井,18元一斤的铁观音等比比皆是,且通通包邮,不否认电子商务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鸡鸣狗盗、假冒伪劣,此消彼长,也给传统市场造成了倒退。生意难做可以从千千万万茶商口中得到证实,一切的纸上的每年被增长都是幻象


中国的茶、烟、酒销售市场似乎好坏都跟政治有关,烟酒茶生意好做时,官场腐败;烟酒茶生意不景气时,官场反而清廉,这样的市场是不正常的、是不健康的,当人伦道德与市场发展相违背时,人们肯定要选择牺牲市场。于是八项规定狠狠打击了茶叶的GDP,数年的天价茶泡沫瞬间破灭,茶叶总体行情回归理性。可就有那么些人,在今年国家领导人接待国外元首之后又再次把茶叙外交扯到政治层面,还把它当作年度茶界头条。可怜这片纯洁的树叶刚刚在肮脏的政治经济利益链上摘下,又被扣上了政治的帽子。


一个不挖掘自身潜力而一味寻求政治来养的市场是做不强大、做不长远的。这个进入门槛极低、且足够庞大、上无监管、下无秩序、画地为牢、各自吹嘘、表面繁荣、暗底汹涌的市场何时才能步入健康呢?



三:可怕的浮夸风

在亩产到达“两万斤”的那个年代里,我们却饿死了几千万人。既然能产两万斤就要你交税啊,结果是谷子在粮库里烂了,人在家里饿死了。如今世道变了,哭穷有补贴,吹牛有奖励(免税了),没看到现在一大把贫困县坚持每年把贫困这顶帽子牢牢的戴着吗!


G省号称全省茶叶种植面积600多万亩,相当于浙江加上福建还要多。这十年间我几乎到过此省的全部茶叶产地,在这个省,许多地方的农民把水稻、玉米的地位看的比茶叶不知要重多少倍。


在跟云南接壤的某地,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去他们口中所说的茶叶大户家里采风,进他们家时女主人在挑玉米种子,以下是我与她的对话。


“你好,听说你家茶叶很多。”

“是啊,多。”

“有多少。”

“四五亩。”

“那为什么不去采茶叶。”(那时随便炒干的茶叶可以卖25元一斤)

“忙”

“忙什么呢”?

“栽包谷”

“哦,包谷很贵吗”(我有些激将她)

“贵,贵得很”!

“多少钱一斤啊”

“八角”

“那你现在炒一斤茶叶不是可以换很多包谷啊”

“哎~那不得行,今年的秋包谷不种,我们家六口人吃啥子嘛,我们家两头猪、十只鸭吃啥子嘛,这个不得行,忙,现在忙得很……”


这不是笑话,这是我在一个布依族村庄遇到的亲身经历。


G省的另一地,与湖南、广西交界的某县,茶叶品质非常不错,由于业务关系我在那里呆过两年,第一位合作伙伴是当地的茶叶局副局长,他也有一百多亩茶园,第一天带我去他茶山上看时就在车上跟我说:别看我在分管这个行业,其实连我自己的茶叶该怎么做(管理)、做什么茶(没技术)、做了卖给谁(没市场)都没底啊。


他说的没错,那个地方的农民非常淳朴,喜欢过传统的农耕生活,家家的农机具备的很齐,田耙的跟镜面一样,田埂很多都是混凝土现浇的。当地针对茶叶有肥料补贴,说好了只能用在茶园里,结果很多人还是会把肥料用在稻田里。当地的春茶和春耕种会碰在一起,当地的农民基本都会撂下茶叶不管,全家出动耕田插秧,那怕那几天一斤茶鲜叶可以卖到50块钱。乡下集市逢三六九赶场,但凡赶场日茶场里的采茶工骤减,因为她们逢场必赶,把昨天挣的钱去花掉。


还是此县,2012年有当地一茶场主找到我,说他有两千亩茶园需求合作。结果到他茶场一看,两千亩茶园存活率只有五百来亩,存活的茶叶全部淹没在杂草之中,长得跟09年栽种当初一般大,品种多达五六个,有白茶、乌龙、绿茶几大系列,非常之杂。


在我的再三询问下,他道出了原由:当地每年种茶有指标,他们通过各种关系拿到指标,然后伐树开山整地,茶苗拿最便宜的,品种不论,种好后验收、拿钱,各利益方分钱打点,一切over,明年再来。至于种下去的茶再也无人问津,过些年想到要自己搞或转让的才会去重新打理,而每年报上去的面积总是超额完成的。此县对外宣称全县茶叶种植面积有25万亩,我三年内几乎走遍每片茶园,粗略估算最多不会超过5万亩,全省的状况大致差不多。



去年五月份,某知名茶公众平台全文转发G省某报发表的有关此省茶叶的宏大数字成绩和蓝图。文中最后提到G省春茶平均价在400元每公斤,我当时致电此省茶叶第一县M县茶商那里打听,对方说太扯淡了,这两天一般的炒青茶只有十来块钱一斤。


当我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有关G省茶叶的情况我比较了解,这篇报道吹得太厉害了,这样的文章你们也发啊。对方回复:各有所需,何必较真呢。G省的未来目标是一千万亩,在这个地无三分平的省域种这么多茶,水土流失考虑过吗?山体滑坡考虑过吗?采茶工考虑过吗?做什么茶考虑过吗?市场供大于求考虑过吗?以后产业过剩了要退茶还林考虑过吗?靠吹嘘!你全宇宙第一又如何?


当G省说种植面积全国第一时,Y省说他们采摘面积全国第一,产量全国第二,产值全国第三(江南茶区的Z省也说自己产值全国第三哎)。当S省在全省茶山上插上“打造千亿元茶产业”的横幅时,H省也在本省的茶叶博览会上喊出了“建设茶叶强省,打造千亿产业”的口号。


英国金融时报蹭撰文对中国茶叶大国的地位提出过质疑:中国二十个省产茶,8000万茶农(这个数据值得推敲),每年产茶120万吨(几年前的数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为195万吨),仅有30吨出口。2008年7万家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人民币,而同年,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企业年产值即达230亿人民币,相当于国内整个茶叶产值的2/3。近几年国内茶叶产值虽有提升,但却仍难撼动立顿公司的地位。


在中国,什么都要大,房要大,车要大,十五米跨度的桥称大桥,三层楼的旅馆叫大酒店,茶叶交易市场当然也无例外,卖铁观音的市场叫“中国茶都”,批发龙井茶的市场称“中国茶市”,不清楚卖什么茶的取“中国茶城”,若以此推断马连道茶城是否应改为“帝都茶城”呢?芳村茶叶市场是否要改成“东南亚茶叶集散中心”呢?实力不是叫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那些个“国字级”的称谓且当是个笑料。


而对于整个茶叶产业起到了莫大作用的茶楼行业,也是假以茶楼名义打麻将、扑克进行赌博的多,正儿八经经营纯茶的很少。很无奈,眼下国情如此,国民素质如此。


四:泛滥的茶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符号,是一个家国的印记。文化兴,则国家盛;文化衰,则民族亡。它是一柄双刃剑。


茶,一种树叶,用来泡水喝,可以解渴,可以提神,可以当作日常生活的一种商品。茶,是一种植物,它本身没有思想,也没有文化。


茶文化,是自古以来爱茶之人以茶为主题或命题,以自己的学识、见解、领悟,用语言、文字、仪式来阐述和表达的一种东西。任何文化,都是因人而生的,文化是人类的特产,离开了人什么都没有文化。


茶文化可以用文字和语言等方式来传播,传播的到位,可以提升它的价值、促进行业的发展,为我们所用;传播的失败,则会导致行业混乱、受众群体迷惘。


国人说的最滥的一段关于茶的文字,莫过于: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是全球第一大产茶国。早在3000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有了饮茶说(现在已经有人把它推到了8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了)……茶叶的归属问题不似钓鱼岛,这些毋容置疑却又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老生常谈实在无益。


一方面大肆宣扬喝茶能抗氧化:一杯茶=12杯白葡萄酒、抗衰老:比维生素e强18倍、能减肥:每天喝8-10克茶,减脂约为3斤、能提高免疫力、能预防辐射、能抗癌、能降低患帕金森病的概率、能减少心血管病的危险指数、不容易患白内障、对糖尿病症状有明显减轻、能有效阻止艾滋病……茶简直无所不能,被“无耻之徒”们吹写了成万病之药,仿佛只要人人喝茶就不用医院了,能立马解决“看病就医难”这件关乎民生的大计了,这是茶之矛。


一方面又大肆普及肝病患者不能喝茶、神经衰弱者不能喝茶、发烧不能喝茶、孕妇不能喝茶、溃疡者不能喝茶、营养不良者不能喝茶、醉酒不能喝茶、服药不能喝茶、贫血不能喝茶、冠心病不能喝茶、高血压不能喝茶、结石患者不能喝茶、空腹不能喝茶、饭前饭后不能喝茶、忌喝隔夜茶、忌饮头道茶、儿童不宜饮茶、老年人不宜饮茶……这简直又是“茶是万病之药”论调的死对头,这叫那些千千万万喜欢茶却又不了解茶的人们情何以堪,是该听前者?还是相信后者?这是茶之盾。



喝茶本是一件很随机的事,何需讲究申时卯时;品茶本是件很随性的事,何需要装扮茶服佛珠。喝茶这点平常事要平常心去对待,若一定要往高雅格调上去靠,只会让人感到曲高和寡、敬而远之。我不反对申时茶和茶人服等等之类,但我视作他们只是一种商业行为的营销手段,与文化无关。请原谅我的学识和见解浅薄。


中国茶界诸侯林立,拜的庙堂当然不一,有祭神农氏为茶祖的、有祭陆羽为茶祖的、有祭吴理真为茶祖的、有祭孔明为茶祖的、也有祭支遁为茶祖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皆扯着茶文化大旗,杜撰着“山海经”似的历史。


不知何时起,茶艺师、茶道培训风生水起。


在我眼中,茶艺师是茶的化身、茶的使者、茶的媒人。既然称师,就得传道、授业、解惑、榜样,中国茶一千多种,试问你多久才能搞懂,搞不懂何以传道、授业、解惑?而现在在有关部门、有关组织、有关院校花十天半月就能“混”到一本相关部门颁发的“茶艺师证书”。


我知道整个流程大致是这样的:第一天报名交钱领取统一茶服、茶具———第2到8天空杯、空盖碗练动作(不用水、不用茶)——第九天上午温水练半天、下午温水加茶练半天(开水怕烫手)——第十天考试通过,毕业合影留念。


他们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一堆华丽花哨的娘娘动作兰花指(女的成格格,男的成娘炮),得到了一本可以在家人面前吹嘘、朋友圈里炫耀的证书(诚然,我理解国人的证书情节)。至于以后接不接着深造、继不继续学习、干不干此行就不得而知了,叶公好龙也罢、真心好学也罢,反正已经拿到国家承认的证书了。


茶艺,茶在前、艺在后;主角在前、配角在后,而今已沦为但凡茶艺师只要年轻漂亮上得了台面就行,领导和客官感到愉悦就行,至于泡的茶好不好喝太次要了。


各大茶媒体、茶平台、茶频道每天发表的无非还是那些褒扬各地政府与组织对于茶的“贡献”,高压锅炖的的“茶禅一味”(鸡汤体),换个标题反复滥炒那些自相矛盾、毫无道理的“茶知识”……也难怪,正是这些充满着虚伪的“正能量”的、以茶为名带点风月的内容能让读者们趋之若鹜、争相转载;而那些有真知灼见、能理性地剖析茶界各种市场现象、人性折射与未来分析的文章和茶公众平台却是门可罗雀、鲜有人问津。


在这个物欲横流、虚荣心膨胀的浮躁社会,这些快速泛滥的“文化商业产物”对业界和社会是贡献?还是危害?是利益凌驾于文化之上?还是文化在引领着市场?是茶在变?还是我们的人心在变?


值得我们深思!



五:终极破局

未来数年,经济仍将处在低谷徘徊,反腐运动仍将持续,一直依赖政治来催生GDP的茶产业显得很不适应,却又很无奈。既然上行不通,只能往民生(人们日常需求)这条路上发展,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做到了吗?没有!在中国,茶的地位跟前面几样生活必需品相比显然差太远了。


眼下,茶似乎正在走文艺路线。君不见喝点茶,不喝出个之乎者也、呜呼嗟叹、上通千古、下入神灵来誓不罢休者;喝点茶,不摆点谱、不造点作、不装点道、不弄点神皆不上品者。我们需要、也倡导“琴棋书画诗歌茶”的精神之茶,但茶叶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日用品、一种商品,生理需求永远是在精神需求之上的。然现实生活中那些懂“品”茶(自以为高雅人)就看不起“饮”茶(粗人)的怪胎现象不知何时才能休止、才能融合。


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茶叶消费量却只有556g,排名世界第19位,被排名第一的土耳其(3157g)远远地甩在后面。


中国唯一真正全民饮茶的可能只有藏民族,从1300年前文成公主嫁到吐蕃的那一刻起直到现在。土耳其这个国家从种茶开始到全民饮茶只用了一百多年时间,而茶的发源地中国从植茶到喝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到现在又有多少人有喝茶的习惯呢?


中国喝茶的人群可能比3.5亿烟民(烟草传入中国不过四百多年历史)多不了多少。前者花了数千年弘扬传播、铭文立传,上至大夫耄耋、下至市井垂髻,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却始终难以到达全民皆饮茶的终极目标;后者是个矛盾体,一方面政府不提倡吸烟,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一方面又将烟草商品遍布到角角落落人所能及的商业终端。据网上数据:2014年中国烟草纳税1600亿(比中石油多600亿),销售额超万亿;而当年中国茶产业纯农业收入1000亿,加上流通、终端、其他全部一起才5000亿(含水分)。-------以上数据来自网络


从商业角度讲,为什么一片有着几千年历史健康且又有文化积淀的树叶却干不过只有四百年历史且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草叶呢?说一千道一万,生理需求是王道,其他皆浮云。


影响中国茶界发展的症结数不胜数,只有自我检讨、洗心革面,挖掘、开辟、发展新市场,才能走出困境,从新繁荣。



下面几条是我个人的看法,孰优孰劣、孰轻孰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茶园管理逐步从去无公害、向绿色和有机标准的方向发展,这是项大工程,需要政府从食品安全宣传、源头用肥药和入场监测三管齐下来倒逼茶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对茶叶品质的提升。食品安全问题是人类的立命之本,一切以牺牲人们健康为代价的GDP都是再开历史倒车。这也是中国茶能否扩大出口份额、能否在“一带一路”中受益的重要因素。


2.暂停新增茶园,目前中国茶界已呈两难境地市场,一方面市场萎靡不振,一方面大量的夏秋茶白白浪费在树上。不是茶园种植面积不够,而是源头劳动力红利枯竭,茶叶采摘的机器换人时代已经到来,特别是名茶采摘这一块。一件成熟商品的最终成本是它能否进入市场获取利润的决定性因素。


3.结束浮夸风,这种政治上的利益短视实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最终只会对整个业界造成误判,贻害一方百姓。


4.跟茶叶相关的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含茶企)多做点茶叶深加工利用的实际贡献,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多是停留在论文中、新闻上的表面文章。不要扯着幌子拿着国家补贴不干实事,这么多年了大家能看到对多的茶深加工产品也就是加了甜蜜素和色素的茶饮料,没看到疯长在茶树上的夏秋茶能有别的什么作为。


5.学茶,从娃娃抓起。一千个好的营销方案抵不上一个好的产品,而一千个好的产品则需要足够大的市场来支撑它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现在用梁启超先生的这段话用来促进中国的茶产业是显得有多么的必要。中国喝茶人群多为成人,既然大家已经把茶作为世界第一大健康饮品,那么茶为什么不能在所有人群中来普及呢?


这不是像“足球,从娃娃抓起”这类受制于体制和条件制约的不可操作的空洞性口号。我们遭受过文化的断层和教育的缺失,使得中国的家长们常识匮乏,唯专家意见是命,以为孩子只该喝甜的饮料、茶会使小孩睡不着觉、会伤胃等等一些错误的谬论,这也让美国可乐有机可趁,成为了中国少儿眼中的首选饮料(虽然现在中国家长们已经有所醒悟可乐的害处)。


茶叶中的维生素C能促进少儿生长发育,增强抗病力,防止坏血病;茶叶中的叶酸含有B族维生素,能有效预防儿童贫血;茶叶中的氟含量是一般食物的10倍,对儿童预防龋齿、坚固齿质起着良好作用。中国有三亿少年儿童,如果每人每天一杯茶(日本已经在中小学普及),怕苦可以泡淡一点,绿茶不喜欢可以喝红茶,每周开设一节茶技课,让他们在孩提时代就喜欢上茶,那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新生市场。


只有到全民皆饮茶的地步,才是中国茶叶正真复兴的时候。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以上论点止于共鸣者。


本文授权转载自[啖茶论道],作者:书卷弯刀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