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人工采茶好机械采茶

找到约143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环球观茶:国外机械采茶将何去何从?

几个世纪以来,手工采茶标志性的“一芽二叶”标准一直是茶行业的常态。这需要采摘者灵活的手指和耐心的技巧。采摘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味道的呈现,一杯好茶在被摘下的那一刻就奠定了它的基础。

当前,茶行业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全球农业比较广泛的一个特点是,贸易鼓励生产者扩大生产,导致供过于求、价格下降、收入减少。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茶叶育种、畜牧业、田间管理的技术进步使生产力显著提高。每英亩(1英亩约等于6.075亩)茶叶产量增加了3到5倍,全球茶叶产量从每年100万吨跃升至600多万吨。茶叶拍卖价格下降(包含通货膨胀的情况),但生产商通过削减利润而持续获利,以更低的单价增加销量。这些较低的茶叶批发价格和廉价的集装箱运输使超市能够将袋泡红茶商品化,并非常成功地将其打造成为招揽顾客而降价出售的商品。

快进60年,这些商品茶叶生产商将面临一个不同的处境:由于手工采摘成本高,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但价格一直低迷。为了继续经营,茶叶生产商不得不更多地转向低劳动力的机械采摘。目前还没有官方数据,但经验表明,全球至少70%的茶树是通过机械或机械辅助的剪刀或镰刀进行茶叶采摘,以帮助提高采摘速度。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在1980年可能只有5%(主要出现在日本和苏联),而且一直存在争议。那么,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茶叶生产商:机械化还是面临破产?这是一个问题。

随着生产成本(COP)上升来与拍卖价格匹配,甚至往往超过拍卖价格,茶叶生产商面临一个不可避免的严峻选择:机械化还是破产。在斯里兰卡,2010年至2019年期间,茶叶生产的行业平均成本达到或高于这十年中任意四年的平均拍卖价格。生产率的增长不再与不断飙升的生产成本相匹配,微薄的利润率甚至更薄,采茶工已经从茶园趋向于在城市中找一份收入更高更轻松的工作。

为了吸引工人留在农村地区,工资必须尽可能与城市水准接近。劳动力通常是生产一公斤商品茶的主要成本,在印度、斯里兰卡或非洲,一个大型手工采摘的茶园需要1000到1500名采茶工。茶树种植管理费用、工厂劳动力成本、加工用电和燃料的费用、包装成本、管理成本、维护和折旧费用,这些费用加起来只占生产一公斤茶叶总成本的50%;另外50%(还在不断增加)是人工采摘成本。

在那些努力达到更高标准的国家,人工采摘成本进一步增加——比如斯里兰卡,2011年数据显示该国人工采摘成本占茶叶生产总成本的63%, 2010年至2019年期间,该国劳动力工资增长了82%。

面对较低的产品价格、较高的工资成本、劳动力短缺以及猖獗的旷工状况(在印度大吉岭通常30%的工作日工人都会罢工),茶叶生产商已经学会了选择较低的采摘标准,这样每个采茶工的日采摘量更大(以公斤计价,收入更高,利于采摘工人),同时采摘需要的工人数量降低(利于茶叶生产商控制成本)。

在斯里兰卡,过去的十年间,每公顷茶园从平均有两名采摘工人已经减少到只有一名,因为采摘粗叶更容易。当然,这种变化最终遭受损失的还是茶叶消费者,他们虽然不在意零售价格大幅上涨,但喝到的茶的质量却逐渐降低。尽管采摘标准降低、采茶工人压缩,但仍然很难找到合适的采摘劳动力——高产量低价值模式是一种经典的骑虎难下模式,因此,对茶叶生产者来说,转向机械化采摘是不可避免的。

往复切割式茶叶采摘不能与选择性茶叶采摘标准相匹配这一点不是很重要,因为商品贸易已经将出现低质量产品的情况纳入了考虑范围内。

技艺娴熟的采茶工:也不是一无所有

虽然机器采摘的一芽四叶生产的商品茶也有人买,但特种茶仍然需要较高的采摘标准——通常85%的茶青需要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不过较高的售价、较小的销量和较短的价值链使得特种茶叶生产商能够支付技术熟练的采摘工人更高的工资。传统茶叶生产国(肯尼亚、马拉维、印度、斯里兰卡和泰国)的一些特种茶生产商现在通常会达到90%到100%的精细标准,因此特种茶价格是普通茶售价的5到50倍也是合理的。

在过去的15年里,特种茶的巨大利润鼓励着许多非传统茶叶生产国的农民和茶叶爱好者去尝试种茶制茶。目前,美国有18个州种植茶叶,欧洲大约有100个茶园存在。过去几年,美国茶叶种植者联盟和欧洲茶叶种植者协会陆续成立。然而,虽然在亚热带地区之外种植的茶会产生一些惊人的香气和风味,但这些非传统产茶地区固有的生长季节短,产量较低,再加上选择性人工采摘所需的高报酬等情况,导致茶行业很难实现更高的商业化程度。非洲和亚洲的熟练采茶工每天可获得2美元到5美元的报酬,而在欧洲和美国,采茶工的工资从每小时12美元到15美元之间不等,这使得人工采茶的劳动力成本仅是每公斤成品茶叶就可达到86美元到107美元不等。让一家非传统茶叶生产国的特种茶叶公司正常经营获利并不容易。

03美国威廉姆斯选择性采茶机

往复切割式采茶机就像树篱修剪器一样工作,所有的叶片都断在刀片的最大接触边缘。这种机器对茶芽的切割是不可选择性的,不论芽头成熟与否都是一刀切,如果切割位置不当,也会剪下粗糙的茶叶。虽然这种机器采摘的茶叶足以用来生产商品茶,而且也能维持茶行业的正常运转,但却不能满足特种茶的生产需要。

幸运的是,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种新颖的设计——威廉姆斯选择性采茶机已经问世。这台机器有一个聪明的专利系统,它会选择最佳尺寸的茶芽,并通过采摘(而不是切割)动作来收割成熟的芽。在过去的两个采摘季节里,威廉姆斯的一台机器一直在美国密西西比州工作,它采摘的用于生产特种茶的鲜叶的85%可达到精细采摘标准,是当地人工采摘工资成本的1/6,时间成本的1/5。

在人们长期梦想的采茶机器人出现之前,威廉姆斯选择性采茶机将成为特种茶的救星——也许会说服一些茶叶生产商提高装备水平,放弃传统的往复切割式采茶机,转向可选择性茶叶采摘方面来。

文章来源:World Tea News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都匀49名采茶能手上演“指尖上的较量”

一芽一叶一抹香,一人一篓采茶忙。

7月30日,都匀市举办2023年采茶技能大赛,采茶能手齐聚一堂,一较高下。州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茶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郑松,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欧平勇,市领导唐晓宇、许强、杨宇言出席活动。

比赛在毛尖镇高寨水库茶园内进行,有双手采茶个人赛及机械采茶团体赛两个项目,共有来自全市各镇(乡、街道)的49名选手参加比赛。


双手采茶个人赛比赛现场,参赛选手按现场工作人员指挥,领取采摘工具和对应号数后,有序进入茶园指定区域。随着裁判一声令下,比赛正式开始,参赛选手们背起茶篓,按照一芽一叶的标准,穿梭在翠绿欲滴的茶山上,只见他们双手翻飞,快速将茶青放入竹篓中,一捏一提一放,动作一气呵成。


另一边的机械采茶团体赛同样精彩,各镇(乡、街道)派出两名机械采茶能手参赛。他们右手拿着采茶机,左手提袋子,在茶垄间来回穿梭,机过茶梢,茶树上的鲜叶被齐整剃下,不一会儿便收获了满满一袋茶叶。

比赛时间结束后,工作人员将选手们采摘的茶叶呈送到裁判组。双手采茶个人赛评比中,裁判根据选手所采茶叶的嫩度、鲜度、匀度、净度、重量等进行量化打分。最终,来自小围寨街道的郑守春以30分钟采摘0.72斤的成绩获得双手采茶的金奖。机械采茶团体赛评比中,墨冲镇获得机械采茶团体赛的第一名。

  

“采完春茶之后就没怎么采茶了,刚开始比赛的时候状态不是很好,过了五六分钟就进入状态了,后面就发挥得越来越好,拿到第一名也非常地开心。”参赛选手郑守春说。

“没想到能拿到这么好的成绩,很开心!接下来,我们也会提升使用采茶机采夏秋茶的能力,节约人工成本,提高采茶效率。”参赛选手吴文东说。

近年来,都匀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茶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在技术培训、市场保障、茶叶加工、品牌打造等方面下功夫,推动茶叶种植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发展。目前,都匀市茶园面积为37.83万亩,投产茶园面积26.21万亩,机采茶园面积3.97万亩,截至2023年7月,茶叶产量为9828吨,其中,春茶产量3407吨,夏秋茶产量6421吨,茶叶产值28.78亿元。

作者:陆小双

来源:都匀市融媒体中心 桥城都匀,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新冠肺炎疫情对浙江省茶产业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爆发,浙江省于1月23日率先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以来,至少要面临数月甚至更长的疫情考验。浙江是绿茶大省,2~5月份是名优茶产销的关键时期,这场疫情与早春茶生产和绿茶销售旺季时间上高度重叠,对浙江茶产业的负面影响是必然的。文章就如何积极做好应对疫情影响下的春茶产销工作,思考今后浙江茶产业发展的方向,以供参考。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松阳县了解新茶生产情况

01

疫情对浙江茶产业的负面影响

当前是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关键时期,但到彻底解除疫情,预计还需要一些时间。而当前正是浙江省春茶产销的关键期,此次疫情对浙江茶产业的影响是直接的、必然的。受暖冬影响,加之1月下旬雨水充足,今年的浙江春茶自2月初温州、丽水零星开采以来,自南而北依次推进。截至2月29日,全省一半以上茶区已经开采,达到可规模开采标准的茶园面积近3.33万公顷(50万亩),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5%左右,然而受采工紧缺的影响,实际采摘率只有八成左右。概括起来,疫情对浙江茶产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早茶生产人工短缺情况加剧,早春茶产量影响较大

据统计,截至2月29日,以温州市为例,可规模开采面积已达57%,其中永嘉县可开采面积已达89.8%,苍南县、瑞安市、文成县和平阳县均达到70%左右。受疫情影响,存在采摘工短缺和茶青无人无场所收购等情况,申请复工茶企的员工到岗比例为75%左右,采制人工组织成本与难度有所增加,疫情对2月开采上市的早茶产区影响较大。目前疫情发展趋势和各项管控措施的时间节点尚不明确,对3月中下旬即将全面开采的重点产茶县的影响尚无法确定。
■全面复工还有待时日,茶旅结合经营受到一定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浙江省各茶叶主产区茶厂获批复工数仅为33%,且复工茶企员工到岗率不到七成,茶厂及时有序安全复工也是当前面临的迫切难题。若到3月中下旬仍然无法全面复工,浙江省春茶总体产量将有所下降,全年名优绿茶产量将受到影响。而茶旅结合经营模式受影响较大,疫情导致春节假期无法营业,茶叶全产业链环节中第三产业直接全面遭受冲击。 
■茶叶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利润空间面临较大压力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导致人力和防疫物资成本的投入增加明显。请工难导致组织接送、工资成本增加等,一定程度上增加劳动力成本。复工后需要配备口罩、消毒液、测温仪等防护物资,人员就餐、居住相对隔离等条件要求提高,而茶叶运输、快递短期内无法恢复如常等,均间接导致茶叶生产成本增加。 公司联系电话:400-8163-633。

■销售方式和流通渠道受阻,名优绿茶销售受到影响
受疫情影响,前期茶叶流通市场关停,目前尚在陆续复市,但因人流密度控制要求下,一位难求现象却又日益加重。传统的面对面订货会、展示展销、茶文化节等活动也不能如往年一样红红火火如期举办。而且疫情期间,茶馆、茶空间、茶饮店等消费量也明显下降。名优绿茶的黄金销售期遭遇消费氛围和物流环境的影响,将导致浙江省以名优茶为主的业主销售收入和利润均会有所下滑。 
■劳动密集型名优茶减产,茶叶产品结构需要调整
浙江茶区仍然是以春季名优茶为主导,人工采摘、加工、包装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今年受疫情影响无法实现梯度生产和拉长生产期的有效做法,预估3月下旬至4月中旬,全省重点茶区均面临劳动用工洪峰的来临。疫情导致春季的茶叶消费场景、频次和礼尚往来的需求均会有所下降,但茶叶健康、养生的功能需求不会改变,应对疫情适当增加机采、调整产品结构值得尝试。 

02
浙江茶产业的机遇与变革
■茶叶的绿色保健养生作用将迎来高度受关注的契机
在经历过此次疫情危难之后,更多的消费者将对饮茶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清除体内过量自由基、抗氧化、抗辐射和抗癌等保健养生作用有进一步的认知和肯定。将引发个人、家庭、团体等对茶叶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深度思考,对培养更多消费者日常品饮茶叶起到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而绿茶产品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广大绿茶经销者可借此契机进一步加大饮茶有益健康的宣传力度。 
■机械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更替将进一步加快步伐
此次疫情的爆发更是凸显了浙江茶产业用工难、用工贵的矛盾,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着重推进浙江省茶产业机械化、智能化程度,加快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全方位“机器换人”和标准化智能化生产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浙江春江茶机自动清洁化生产线
■线上线下交易方式的融合创新将进一步完善
此次疫情对传统的茶叶市场模式、各类茶博会等茶事活动、茶馆、奶茶店等经营方式带来了困难和挑战。茶叶产品的消费有一定的体验需求,鼓励实体加强线上的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店铺经营,淘宝直播、抖音、快手等线上沟通体验的销售方式应该是茶叶下一阶段的重要风口。茶叶产品的销售注重线下实体体验和线上交易的融合创新亟待进一步完善。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业态创新将进一步提速
此次疫情虽然限制了礼尚往来的需求,但反而可能刺激大家提高日常饮用消费量。引导加大机采机制、适合大众消费的优质茶和“口粮茶”生产比重,增加茶食品、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比例,进一步调整优化浙江茶产业结构。 
03
浙江春茶生产应对措施
■关注疫情、天气和茶芽生长动态
浙江省春茶一般从2月初在温州、丽水开采,至3月底推进至浙北的安吉,批量采摘则再迟10~15天。各地、各主体要密切关注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变化,加强茶园巡查,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引导春茶安全开采。 
■密切关注“倒春寒”的可能发生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寒潮预警,做好灾前抢收、烟熏或喷雾等防御措施和灾后恢复准备工作。有条件开展茶园低温政策性保险的地区,要积极引导扩大保险覆盖面,减少受冻损失。 

■及时做好茶厂开工准备
提前做好茶厂厂房、住宿区、卫浴区的清洁卫生,做好采茶用具清理和设备开机检修调试,准备好盛放鲜叶的安全器具和摊青设施,做到茶厂通风透气、整洁有序,确保加工设施正常开机与良好运行。
■组织做好劳务人员对接和防护培训
根据疫情动态和地方控制人员流动规定要求,结合茶叶生产劳力需求预估,做好采茶工和加工操作人员的组织落实工作。以村为单位,发动全村闲置劳动力参与采茶,重点组织60岁以内有采摘经验的人员。重点挖掘本地因疫情未外出打工的、身体健康的男女劳动力临时从事采茶和茶叶加工等工作。并与往年采茶工输入地经纪人保持联系,做好信息沟通,以便疫情过后及时解决采茶用工紧缺问题。掌握上岗人员健康状态和接触史,确保健康无患,并做好上岗前安全防护培训,保障上岗人员口罩等防护用品和卫生间卫生用品的配备,养成疫期不聚集、勤洗手等习惯。 
■组织做好茶叶安全采摘与加工
在疫情未解除、当地防控规定允许情况下,提倡采取茶园分区块错开采摘和上山分散称量收集鲜叶。茶叶加工要严格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要求,加工全过程应规范操作程序,以一人承担一个环节来有效降低人员集聚生产的问题。尽量使用自动智能加工设备和加工流水线作业,减少茶厂用工数量。视原料情况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茶类结构,错开茶类加工时段。

■引导推广机采新模式
鉴于今年采茶工短缺问题突出的预测,因地制宜引导备有采茶机的茶企与大户,前期采用“跑马采”,中、后期适度留养,扩大采茶机采摘比重。引导组建机采服务和代加工服务中介组织,开展第三方应急性、常规性茶叶生产服务,以保障有效的机采和加工能力。 
■创新茶叶产销对接方式
茶青市场、茶叶交易市场、茶叶专卖店等单位应遵循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绝对做到不提前开市开门。通过建立微信群等自媒体手段建立茶青交易信息沟通,做好茶青的就地就近消化工作,建议采取加工企业与农户点对点对接、订单收青,或委托加工企业代加工等方式,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组织探索与销区茶商点对点对接联销模式,指导广大茶农茶企使用淘宝网、赶街网、京东等线上交易和现代物流手段。有条件的可开展网上春茶节等活动。  
04
应对疫情的建议
■落实各项措施,扶持重点茶叶生产经营主体
鉴于疫情对茶叶产销带来的冲击,建议茶叶主产地各级政府,采取财政税收、金融帮扶、资金补贴等措施,切实扶持茶叶生产经营主体。例如对企业现有贷款进行贴息、提供中长期贷款等金融支持;提供房租、水电费、缓交社保金等补贴;对疫情期间连锁门店和茶旅结合经营业绩下滑大的企业给予特别支持;给予疫情防控期间的生产经营补贴和稳岗补贴等,帮助茶叶主体渡过难关。同时,重点茶叶生产经营主体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增加资金流动性,提高综合运行效能。 
■采用实用技术,调整全年生产经营计划方式 
各产茶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暂缓或减少使用催芽肥,适当拉长茶叶采摘期,应用不同品种有效搭配和科学的修剪技术、合理错开采摘时期。可采取人工采茶与机械采茶相结合,机采茶鲜叶配以必要的分级分选工序,实行分级加工,力保春茶整体产量不减产、品质稳定。在头茬春茶结束后,马上增施速效有机肥,力争提高二春茶产量。二春茶采摘后立即进行夏季轻修剪,并追施一次速效有机肥,以保障秋茶产量。夏季新梢顶端细嫩的芽叶可考虑通过“打顶采”用于加工优质红茶,既能丰富产品品类,又为提高秋茶的产量和品质打下基础。 

■抓住宣传契机,科普茶叶的健康养生功能 
疫情发生以来,茶叶保健、健康功能的关注度提升明显。从长远来看,疫情反而会刺激大家提高茶叶日常消费量。绿茶具有茶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的优势,建议抓住此次宣传契机,借势加大相关宣传力度,提升产品影响力并扩大消费基础。当前处于疫情后期,最主要是加强产销对接,加快消化因疫情导致的暂时性库存。强化科学宣传,提高广大民众对茶叶健康保健功能的认知程度。 
■搭建更多平台,创新优化茶叶线上线下交易模式 
此次疫情对线下面对面交易消费场景带来的冲击,倒逼主体深入思考如何创新优化配套的线上交易方式。要充分利用淘宝、天猫、京东、微信、唯品会、抖音、快手和自媒体平台等,拓展互联网市场,拉动更多的大众消费。行业主管部门要重视建立健全网上交易服务平台,引入第三方评价监督体系,鼓励扶持交易模式创新。进一步提升打造网上茶博会、网购春茶节等线上推广活动,适应新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助推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

金晶,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农艺师。从事茶产业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兼任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其他绿茶组副组长。获得2015年度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称号。先后参加茶叶技术研究和推广项目12项(其中主持3项),获部、省各类科技成果奖5项,参与编著正式出版的专业书籍8部,在专业期刊和杂志发表论文28篇,参与制定省级地方标准9项,参与制定企业标准4项,参与申请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累计培训茶叶加工、评茶员及茶艺师等相关技术人员超过900人次。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0年第1期(总第159期),文章标题:《新冠肺炎疫情对浙江省茶产业的影响及应对建议》,作者:金晶,罗列万,何卫中,李明。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找到约14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