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88青饼包装

找到约196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88青饼的“封神”秘诀:从无人问津到成名天下,88青究竟有何奥秘

88青饼号称干仓茶鼻祖,指的是勐海茶厂于1988年至1991年生产的7542青饼的统称。88青饼如今市面少见,且价格高昂,可谓是一茶难求,在茶界可谓是明星般的存在。

那么,88青饼究竟滋味如何?88青饼到底好不好喝?今天,旗舰店“藏品普洱”掌柜,将为大家详细讲述88青饼的由来,并开汤品鉴。

  

藏品普洱,藏品牌好普洱,每天一篇专业原创文章,150多款明星老茶介绍,分享普洱茶品牌、老茶,以及买茶、存茶、泡茶、品茶的专业干货知识,尽在微信公众号“藏品普洱”,欢迎交流!

一、88青饼溯源:无人问津的7542

1973年,省公司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应香港客户要求,公司组织老茶叶专家恢复生产七子饼。其中,生产于1988年至1992年期间的一批7542七子饼,因种种机缘,一直积压在仓库里,无人问津。

1992年,香港联合贸易公司职员、勐海茶厂驻港代表陈强受命推销这批7542七子饼。某天,他带着一片茶拜访陈国义。

陈国义试喝之后,发现这款茶与当时香港人喝惯了的褐色熟茶很不一样,饮后生津回甘,7泡有余香。经多次对比品饮后,陈国义以港币7.8元一片的价格把整批货全部买下。

陈国义先后分四次提完这批货,随后把其中一半卖到了华人较多的北美市场,另一半留在了香港当地销售。由于这批茶当时的青涩味较重,香港市场大多茶客并不接受。陈国义先生因此成立了一家茶艺公司,引导人们喝茶,讲解茶艺,然后推销这批茶。

由于这批7542七子饼生产于80年代末期,陈国义又是在1988年创办的香港茶艺乐园公司,做生意也想图个“发发”的好彩头,因此,陈国义为其命名为“88青饼”。

二、88青饼成名:是金子总会发光

88青饼历年一直受人青睐,能从各大茶厂琳琅满目的茶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正在于它所存储的环境——干仓存放。

88青饼最初无人问津,一直干仓存放在勐海、昆明的茶仓里,体现出了与之前存放于香港湿仓完全不同的风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转化非常优秀,引人着迷。

88青饼

2003年,白水清托人从陈国义手上买断这一批88青饼,由于口感独特且数量有限,再加上88青饼“发”的谐音,88青饼逐渐受到市场的追逐,价格也不断上涨。

88青饼就这样,从当年在勐海茶厂仓库积压多年的7542七子饼,到终于重见天日,并凭借自身的优异品质,深受市场好评。这件事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是金子总会发光,是好茶,也终将被发现!

三、88青饼开汤品鉴

88青饼采用薄棉纸包装,正中为中茶的经典标志,其中的“中”字呈苹果绿色,这也是88青饼与其他七子饼包装的不同之处。

88青饼以肥壮茶菁打底,幼嫩芽叶撒面,是传统的7542 配方。茶饼乌褐油亮,金芽遍布,干茶香气明显,旧茶的老旧温醇香气,从茶块的夹缝之中,慢慢渗出,真是优雅。

88青饼的“封神”秘诀:从无人问津到成名天下,它究竟有何奥秘

88青饼

撬茶10克投入紫砂壶中,热水注下后迅速出汤,30多年的陈茶,汤色红浓透彻,茶香四溢,满室茶香怡人。

88青饼茶汤入口饱满厚滑,回甘连绵,经久耐泡,细品之下,那股独特的梅子香在后韵中逐渐显现,十分迷人。那种陈年普洱茶的爽朗感,只有茶底足够丰厚的干仓茶品,经时间慢慢磨炼后,才能胜任。

88青饼的“封神”秘诀:从无人问津到成名天下,它究竟有何奥秘

88青饼茶汤

88青饼的存在,证明了干仓存放对于普洱茶品质转化的重要意义,也例证了拼配茶也可与号级茶接踵比肩。

88青饼作为一款真正有底蕴的普洱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生命力。品此好茶,须知缘惜福,方为茶中真意!


88青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

88青究竟从哪儿来,有何渊源?同是7542,为什么这批88青到今天能够脱颖而出?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原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昌金强经理,当年那批88青就是经由他出口到香港的,是不折不扣的亲历者。

坊间关于88青的传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听完亲历者的叙述,才有种正本清源的感觉。

干仓VS湿仓,

香港人如何做仓储

采访中,昌金强为我们冲泡了两款“88青”,一款是香港仓库存坏了的湿仓茶,另一款是在昆明干仓存储的。

两片“88青”,都经历了20多年的时光历练,却因为仓储环境的截然不同,而带给我们迥异的品饮体验。

1、饼面:干仓茶(左)条索紧结、颜色鲜润、闻之有自然的茶香味;湿仓茶(右)则条索松散、颜色暗淡,茶饼表面蒙着少许灰霉。

2、汤色:干仓茶(右)汤色橙红明亮,如高档的威士忌一样通透,而湿仓茶(左)则汤色暗红且浑浊

3、叶底:干仓茶(右)叶形完整有弹性、颜色匀整,很鲜活,湿仓茶(左)叶底无弹性、炭化严重。

从饼面上看,两款茶差别非常大,干仓茶条索紧结、颜色鲜润、闻之有自然的茶香味;湿仓茶则条索松散、颜色暗淡,茶饼表面蒙着少许灰霉。两款茶同时冲泡,出汤时两边的汤色也有很大差异,干仓茶汤色橙红明亮,如高档的威士忌一样通透,而湿仓茶则汤色暗红且浑浊;入口后,干仓茶滋味甘醇,层次感丰富,还有明显的梅子香,湿仓茶则杂味很多,仓味重,还有点“六六粉”的味道,且滋味淡薄,直到几泡之后杂味才消退一些;再看叶底,干仓茶叶形完整有弹性、颜色匀整,很鲜活,湿仓茶叶底无弹性、炭化严重;干仓茶非常耐泡,十几泡以后,依然浓酽,湿仓茶五六泡之后就开始掉水。可以说,30年陈期的普洱茶,湿仓茶已经到头了,干仓茶才刚刚开始,还有无限空间。

1988年4月,昌金强在勐海茶厂原厂长邹炳良陪同下查看7542饼茶。

说起香港的仓储,汤一平向我们介绍道:“香港本来就是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地区,常年高温高湿,茶叶又是便宜的货品,一般都是放在地库的,即使是这样,仓储也有分别,比如有些会人为洒水,增加湿度,这就是真正的湿仓茶了,但也有些用心做仓储的茶庄,比如香港的姚记义安茶庄,他们一般都是进新茶、卖老茶,仓库里的茶还会经常翻仓,把底下的茶搬到上面,轮换着。这种我们称为‘自然仓’,虽然也有一定仓味,但是放在干净的地方退仓几年后还是会有很好的陈化表现的。

所以,我们也必须客观看待‘仓’,不是说一有仓味就是湿仓茶,也不能说干仓就一定非常好,还要看存放条件和环境,湿度和温度的适当搭配。另外,香港荣记的存茶也很用心,他们把仓库建在香港大屿山的一个山洞里面,那边空气流动很好,但是湿度大,每个月必须翻仓一次,荣记的老板很辛苦的,每次都是自己亲自去翻仓,手上布满了竹条划破的伤痕。因此他的茶就存得非常好。

在香港,如果茶叶存在一个仓库里几年不管,肯定会存坏掉的。存茶就像养孩子一样,看你怎么呵护他,他就会长成不同的样子回报你。”

88青的包装特点

接着,昌金强向我们介绍88青的包装特点:“88青,从外观来看,包装纸张是手工棉纸,特别薄,容易破,市场俗称‘薄纸’,印刷质量也不是很好,那时候的印刷制版也不像现在这样是电脑制版,不那么规整,油墨也是人工凭感觉和经验调制的,所以经常深浅不一。每一批茶的包装及印刷都会有一些差异,包括纸张,茶厂一般拿到什么就用什么,具有随机性,茶的包装与品质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88青的背面,包装也很随意,都是一把抓,没有现在这种整齐的‘打领带’包法。

位于香港上环的义安茶庄,是香港著名的老茶庄,在普洱茶仓储方面有丰富而独到的经验。

内飞上写着:‘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勐海茶厂出品’,上面是‘八中茶’商标。当时,全云南省8个地州22个县的外贸局、茶厂都是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管理,所有出口的茶叶,都是统一用‘中茶’商标的,内飞里面可以用厂名,外包装纸上不可以出现厂名,统一写茶叶公司名称。”昌金强解释道。

88青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

88青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今天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普洱茶之一?是因为这批茶的品质特别好吗?是因为这批茶的仓储特别不同吗?

都不是,昌金强分析道:“其实,7542的品质是非常稳定的,而这批茶没有像以前的7542那样通过常规的途径由头盘商分为二盘商,再由二盘商分到终端茶店,而是多年积压在一两个茶商手中,反而有一定的量。我们都知道,作为商品必须有量才有商业价值,才有推广、炒作的意义。

而作为普洱茶,仓储也很关键,恰巧这批有量的普洱茶仓储也相对比较干净,且留到现在。如果当年香港的茶商能够预知到几十年后普洱茶市场会有这般盛况,肯定会有人有意识存茶的,但是如果他们有意识存茶,能留到到现在的茶必然很多,老茶也就不会因为物以稀为贵了。所以,历史正是在偶然与必然之间向前发展的。而88青的脱颖而出,是一种偶然,与这批茶的原料、仓储都没有直接关系。”

1、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创建50周年时,海外祝贺单位的名单,其中包含了港澳地区15家头盘商。

2、1988年,昌金强因为处理库存有功,被单位评为“公司先进工作者”。

3、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创建50周年的纪念册。册子里留下了当年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

1988年,

与“88青”有关的一段轶事

接着,汤一平给我们说了一段与88青有关的轶事:1988年12月16日,是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50周年庆典,当天,茶叶公司的职员,包括参加庆典的嘉宾,每一个人都发了一套纪念品,包括:一对石英手表(从香港采购的)、一根皮带(刻着吉幸商标)、一枚司徽、一饼“88青”(真正是1988年生产的7542)、两罐红茶。当时最值钱的就是那对手表了,最不值钱的就是那片茶。对于这片茶,大部分人都是随意处置了,可是谁能料到,30年后,已经很少有人戴手表了,而那片茶却已经身价几万。后来有人找茶叶公司的老员工去回收这片“88青”却几乎没有人能拿得出了。

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50周年庆典时,茶叶公司的职员,包括参加庆典的嘉宾,每一个人都发了一套纪念品,包括:一对石英手表(从香港采购的)、一根皮带(刻着吉幸商标)、一枚司徽、一饼“88青”(真正是1988年生产的7542)、两罐红茶。(图:段兆顺)

说着昌金强居然拿出了当初那套礼品,包括那片“88青”,每一件都保存得很好,只是放了30年有了岁月的痕迹。在场的人无不惊叹于昌金强有这样的收藏嗜好,能把这些几十年前的东西都收藏完好。当然,更庆幸这样的有心人,为普洱茶留下了一个“时间胶囊”。除了这套礼品,还有好多当年的文件资料、图书、影像资料等等,让我们也有幸能够打开这个“时间胶囊”触摸、聆听比我们年龄还大的普洱茶在那个默默无闻的时代里,众多有趣的却被长久封尘着的故事……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88青的包装不对?先看完这篇再做结论

上周五,本刊公众平台发出了一篇关于《普洱茶档案故事》三期合集的推文,文中插了一张茶图,图说标注为“1988年7542”。

很多茶友看到以后,纷纷向小编们提出质疑,说包装纸不对。大部分人认为这是90年代以后的茶。理由大致有三点:

1、包装的整体排版不是80年代;

2、“云南七子饼”的“七”字是“大七”,而不是“港台体系”公认的“小七”;

3、“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不是“葉”而是“業”;

4、纸张厚薄、手工纸、机制纸问题

……


针对茶友们的疑问,今天本刊特别将刊登于2019年1月刊《普洱茶档案故事(三)》中由原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特种茶部经理昌金强先生撰写的原标题为《拨开普洱茶包装纸上的江湖迷雾》一文在此发出。同时,今天小编特意约见了昌金强,针对茶友们关注的几个问题,进一步求证。


1988年9月19日,昌金强(右)与陈强(右)在香港华润集团门口的合影,他们在此与华润集团旗下的德信行商议如何将300件库存的7542出口给非头盘商的陈强。具体故事情节请看《普洱》杂志2018年10月刊《88青,不走寻常路的7542》。


如今,在普洱老茶界,有一些行业用语,比如“大口中”“小口中”“大七”“小七”、“尖出飞”“平出飞”等等,不懂行的人听起来像“江湖黑话”一样。这些都是港台茶商们早年通过“云南七子饼茶”棉纸包装和内飞中印刷的细微差异,以及棉纸纸张的差异归纳出来的规律,并以此作为茶饼年份鉴别的依据。按照他们的说法,对这些“行话”是这样解释的:


大口中/小口中:指棉纸下方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这行字“中国”的“中”字,“口”字大一些的称为“大口中”,“口”字小的称为“小口中”。

大七/小七:指棉纸上方“云南七子饼”的“七”字,较为细长的称为“小七”,较为宽扁者为“大七”。

尖出飞/平出飞:指内飞上的“勐海茶厂出品”的“出”字,上面的“山”比下面的“山”小的称为“尖出飞”,一样宽的称为“平出飞”。

……

1988-1989年出口成品茶价格表。7542不过300多元一市担(50公斤),换算下来不到8元一公斤,不到3元一片,真是非常低价的茶叶。


作为云南普洱茶20世纪七十、八十、九十年代的历史见证人和亲历者,我想负责任地说:这些“江湖用语”基本都是没有根据的。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普洱茶的兴起之风刚刚从港台地区吹进珠三角,当年供出口的普洱茶,无论生熟包装纸都是一样的,而且包装上也没有生产日期,确实很难分辨。由于资讯不发达,资料有限,茶商们更没有机会接触到普洱茶的亲历者,所以,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归纳出了这些所谓的规律,并且不断在市场上流传,以讹传讹,甚至成为了真理。看到这些混乱的市场现象,作为普洱茶历史的亲历者,我认为我有责任还原真实的历史事实:


1988年,下关茶厂生产8663(熟茶),包装纸为手工棉纸。


七十年代,勐海茶厂作为云南七子饼茶的主要生产厂,生产的品种仅有7532青饼、7542青饼、7572熟饼、7452熟茶四款,所生产的云南七子饼茶包装由当时统管云南全省茶叶产、供、销业务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设计并在昆明的“华山印刷厂”印制后发运到勐海茶厂。七子饼茶的外包纸使用民间手工制作的“手工纸”,其纸质柔薄,纸面可见许多未捣细的木纸纤维不规则分布着,这种“手工纸”是采用树皮为原料,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使植物纤维原料分散成纤维状,然后进行打浆,就是用人工臼捣的方法进一步的使其分散为纤维,并使纤维产生一定的分丝纤帚化,而成为可用纸浆;其后是抄纸;就是把纸浆掺水使其成为一定浓度的悬浮液,然后用抄纸器(竹帘等)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均匀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幅;其后是压榨;就是把抄好的湿纸幅叠放在一起,采用负重压榨的方法脱去湿纸幅中的水分。最后是干燥;就是把湿纸幅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这种“手工纸”透气性好,无工业添加剂,是包装茶叶的最佳包装纸。


80年代后期7542,半手工棉纸。


七子饼茶包装由内飞(印刷设计为:八个红色“中”字围成圆圈,中间是绿色“茶”字,下部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茶厂出品”的生产厂名称)、说明书(有关七子饼茶的中、英文简单的文字描述)、包纸(包裹饼茶的外包纸)、大票(置放与竹萝外包装内侧的阐明品名、出口唛号、批次、数量)。七子饼茶包装的内飞、包纸都统一使用“中茶”注册商标,商标为:八个红色“中”字围成圆圈,中间为绿色“茶”字,这是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在1951年注册的标准图案,要求中茶所属的各分公司统一按照标准图案使用于茶叶产品包装上。


八十年代,由于云南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技术日益成熟,品质稳定,勐海茶厂在香港南天公司的帮助下又开发出了8582青饼、8592熟饼,出口需求大幅增长,各项包装需求量也大增,勐海茶厂生产供出口的普洱散茶使用的编织袋、七子饼茶使用的内飞、说明书、包纸等,甚至供出口的红茶木质箱使用的胶合板等都靠省公司调拨供应,公司包装科实在是忙得团团转,为此,还时常出现包装印制、发运不及时影响生产及出口交货的情况。经公司与勐海茶厂商议,决定将有条件实现就地制作的七子饼茶包装交由勐海茶厂找勐海县印刷厂及思茅地区(现普洱市)印刷厂印制。


编者按:关于包装印刷:80年代普洱茶的包装纸已经是由“昆明华山印刷厂”、“勐海县印刷厂”、“思茅地区印刷厂”三家印刷厂在印,由于当时都是手工绘图制版,所以三个厂印出来的包装纸,无论纸张、排版、字体、颜色都有一定差异。而且整个80年代,平均每年7542的出口量在200吨左右,7572的出口量在600吨左右,加起来是800吨。这800吨的饼茶,无论生茶、熟茶,包装纸用的都是一样的,只是在每一件的竹篓上的大票上标注是7542还是7572。


我们来做个计算题,每公斤毛料可以做2.8片茶,800吨茶,就是224万片,200多万片茶,就需要200多万张包装纸、内飞和说明书。分别由三个印刷厂印刷,那么即使是同一年份的茶,包装纸上也是有差别的,这都是很正常的。


计划经济时代,每年春茶季的“全省茶叶工作会”以后,省茶叶公司就去广交会签订单合同,再给各茶厂下生产任务。勐海茶厂全年都会生产7542和7572,分批次交货。同一年份的茶,不同批次,用到不同印刷厂的包装纸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了。


80年代后期7542,半手工棉纸。


1998年7542,机制棉纸。


随着造纸工业的进步,茶叶包装纸也在改进中,出现了半手工的质地较均匀的纸张(以机器代替手工臼捣纸浆),印刷厂在使用此类纸张时废品率明显降低,印刷质量也相对较好,因此八十年代的茶叶包纸就有了“手工纸”和“半手工纸”混合使用的情况。九十年代中期,“手工纸”、“半手工纸”不再生产了,1996年云南七子饼茶的包纸全部改用了“机制棉纸。”


编者按:关于纸张:80年代的包纸,“手工纸”和“半手工纸”是混用的,直到1996年以后才全部改用“机制棉纸”。所以80年代的茶所用包装棉纸并不统一。


1988年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50周年庆典,公司发给所有员工和嘉宾每人一套纪念品,包括:一对石英表,一条皮带,一个司徽,还有一片7542,用精装纸盒包装。


昌金强把这套纪念品保存到了今天。这片7542的年份肯定是1988年以前的。而他的包装却与市场上大家认可的“88青”有细微差别,这就是因为同一年份的茶,其包装纸来自三个不同的印刷厂而导致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印刷制版全是手工绘图制版,勐海茶厂拿了七子饼茶的成品包装给印刷厂,由制版师傅手工排版(铅字印刷,是将铅字排列成印刷版后印刷)。在勐海、思茅这类当年条件较差的县、区级印刷厂,不可能备有字体齐全的铅字库,在实际印刷中,某种字体的某些铅字因使用频繁后损坏了,又没有备用的,就找了相近字体的字代替,这样就出现了字体差异的情况,印刷使用的各种颜色也是人工调色,调色师傅全凭经验和感觉,气候变化、光线强弱对调色影响很大,每一批次的印刷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常的,甚至没有任何人会去关注这些差异。


编者按:关于“葉”和“業”:虽然省茶叶公司经历过多次的更名,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中茶公司改制前,公司名称从来没有出现过“茶业公司”的字眼。所以,印成“”字,完全是错版,很可能是“葉”字的铅字模损坏后,拿了”字替代,这在当时的普洱茶包装印刷上是比较普遍的,毕竟普洱茶在当时是非常低价的产品,没有谁会去在意这些小细节的。也没有人去统计,哪个年份的包装印成了“業”字。


70年代以后,云南省茶叶公司的历次更名中,从来没有“茶业公司”的字眼,包装上出现的“业”字,一般认为是印刷厂字模损坏,用了相近的字模替代导致的。


勐海茶厂在包装七子饼茶时,拿到什么就用什么,不管是昆明印制的还是勐海、思茅印刷厂印制的,包装的细微差异与茶叶品质无关。而如今普洱江湖所谓的“雪印”“水蓝印”“大口中”“小口中”“大七”“小七”“高脚七”“尖出飞”“平出飞”等术语其实是当年印刷差异所致,并不足以作为茶品年份的判定依据,很可能同一年份或者一批茶中都有不同的包装纸和印刷字体。


编者按:计划经济时代的老茶,能留到的现在的并不多,批次也不齐全。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茶,前提是得有一定的量,才具备炒作或者流通价值。茶商们把能够在市场上见到的,有一定量的老茶,根据其包装特点进行命名,比如“88青”、“94事业青”、“73青”、“97水蓝印”之类的名字。然而它们只是当年几百吨、上百万片7542中留下来的很少一部分而已,它们的包装特征并不能完全代表那个年份所有茶品的包装特点。由于特殊历史条件下,一个年份的茶在包装上也是会存在一些细微差别,有些不同特征的茶包装,你没有见过,不代表它们在历史上没有存在过。也许这才应该是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老茶包装时保持的一种基本逻辑。


而广东及港台茶商在自己有限的商品体系内形成了一些关于老茶包装的判定方式和系统,并因为话语权的关系,而发展成为一定圈子内公认的方法,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

找到约188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