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泡茶品茗

找到约1,579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清代茶具花样多 泡茶品茗都不错

清代,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青茶、白茶、 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在这种情况下,清代的茶具无论是种类和形式,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代的规范。

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

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福建德化、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山东淄博、陕西耀州等地的生产也蒸蒸日上,但质量和数量不及景德镇。清代,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

清代的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还推出以红、绿、白等不同石质粉末施釉烧制的粉彩茶壶。清代最著名的壶艺大家当推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吴大澂和邵大亨。

此外,自清代开始,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贝壳等茶具也开始出现,使清代茶具异彩纷呈,独具特色。

在样式众多的清代茶具里,于康熙年间首次出现的盖碗,取代了茶壶冲泡茶叶,这是当时饮茶器具的一个重大进步,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到了近现代茶具,不仅继承了古代茶具的精华,又结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饮茶习惯,现代茶具主要有电磁灶、煮水壶、酒精灶具、泡茶车、茶叶罐、茶壶、盖碗、瓷杯、玻璃杯、各式杯、盏、盅、碗等。

尤其是玻璃茶具,能能够很好的观察茶叶的状态和汤的茶色,价格也不是太昂贵,因此成为各界爱茶人士所追捧的对象。

来源:茶馆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六种泡茶方法 总有一款适合你 你最常用哪种泡法呢?

如果茶怎么泡都不好喝时怎么办 !?

如果您购买的茶叶,明明在试喝时是清香甘甜的,没想到回到家怎么样都泡不出那儿味,那么请检查以下几项:

1.茶叶是否是经过完整的烘培过程,不论高山茶还是台地茶,都须要是处理过程完整的茶叶,才能展现应有的风味及较长的保存期限。
2.水质是否有消毒药水的味道,自家的饮水有消毒味一定会大大地影响茶的美味。
3.茶壶、茶海或茶杯等泡茶用具,是否有土味、陈味或杂味,一定要彻底的清洁干净,完全地无味才能使用。
4.置茶量是否适当,过多过少都不合宜,若不知最适合的份量,则可多试几次不同的份量,所泡出来的茶滋味是否有所不同,来决定什么份量的味道最适合自己。
5.水温是否适当,要依照不同种类的茶,给予不同温度的热水。
6.每泡茶停留的时间是否适当,过久味道都不堪入口,太快又尝不到好茶味。这也是可以透过试验来找出最好的时间点。

一、小壶茶泡法

所谓小壶茶泡法,即是俗称的「老人茶」泡法。首先准备一个使用方便、好拿、好用又安全的茶壶,先以热水倒入茶壶中做热壶及清洁的动作,依品饮习惯或喜好投入适量的茶叶干,一般约为茶壶内容量的五分之一量最适宜,但可依各人口味喜好自行调整。

通常第一泡茶的时间约是50秒到1分钟,主要以水温、茶叶量来做调整,若是茶叶量多且水温高即需快冲快倒,若是水温不高或茶叶量不多,则需拉长时间浸泡,才能得到适宜的茶汤滋味,而一般而言一次的茶叶用量应至少可冲泡三次,甚至到五次,这一切仍是依茶叶量或前几次冲泡时间长短来作拿捏。

二、评审杯茶泡法

容积150cc评审杯,放入三克茶叶,用八分满适温热水浸泡四至六分钟左右后试饮。

依据国际标准评审茶汤的冲泡法而言,方式如下:

茶与水比例以1:50;即3克的茶叶,以150cc、水温100°烧开的热水来冲泡,不管是何种茶叶种类,即使是绿茶,也要浸泡5~6分钟。如此一来,茶叶中的所有可溶物便会一股脑儿全部溶出,这即是鉴茶专家们用来评鉴茶汤最好的方式,当溶出全部可溶物时,便能清楚分辨茶汤中的酸、涩、苦、甘、甜等滋味是否均衡、协调,并依此做为判分的标准。这个方法而可以用在我们平时去购买茶叶时,挑选好茶的最好方式,有些商家为了使茶味香醇浓厚,常常使用了过量的茶叶来冲泡,所以喝起来总是特别香、特别甘甜,等自己回家后便冲泡不出这个味道,道理就是在这里了!

三、盖碗茶泡法

我国传统典型泡茶的待客方式有二,即小壶茶泡法与盖碗茶泡法。尤其是盖碗茶泡法,主客之间一人一杯,奉茶方式各别独立,在品茗中不自觉地能显现个人的修养与内涵。盖碗茶泡法,顾名思义其组合为「盖」与「碗」,另外再加一个「碗托」于其下方便拿取。通常盖碗茶泡法为将适量茶叶(2.3克或3克)放入碗内(容量150cc),冲入适温开水,待适当浓度茶汤时(浸泡时间取决于茶叶生熟度和冲泡的次数等,约八分钟)直接托碗饮用。也有将盖碗当茶壶使用,如上所述将茶汤另行倒入额外饮杯,再取之品茗。此种盖碗当茶壶使用方式可随时掀盖察看茶汤浓度,亦可赏闻薰于盖底上的香气;同时茶叶放入与茶渣去除、清洗较为简单方便。

四、单杯茶泡法

单杯茶泡法为最直接又方便的泡茶方式。也就是一个茶杯,放入茶叶开水冲泡,举杯饮之。看似简单,但要喝到不苦不涩恰到好的茶汤,就必须略懂茶叶一二。茶汤就是开水冲泡茶叶后,茶叶本身「水可溶物」与冲泡开水接触溶解混合所形成;如果我们能够控制好茶叶本身之「水可溶物」完全充分溶解出来后,使茶汤的浓度保持一定不再变化,这样就能呈现我们所希望的「适当浓度」。

经专家实验的结果比例,150cc的水量配合2.3克的茶叶(用茶量g= 水量cc乘以1.5%),然后以适温水温冲泡约十分钟后就是适当浓度的标准茶汤。换言之,假设个人使用的办公室茶杯为300cc容量,想喝乌龙茶就置入约4.6公克的茶叶(茶量可稍作调节,以迎合个人的爱好与茶质本身的差异),借由饮水机开水(约摄氏90度)冲泡十分钟,之后就可以慢慢随意享受品茗,不用怕茶汤过浓或太淡。

五、大壶茶泡法

将适量茶叶放入大壶中,注入适温的热水约四分之一满,放置约一分钟,使茶叶浸润舒展,再注入约八、九分满,约五分钟后持茶壶将少量茶汤来回注入茶杯中,使每杯茶汤的浓度相当后,端茶奉客。

六、冷泡法

所谓「冷泡茶」,就是以冷开水来浸泡茶叶,这是一种很健康且既方便的泡茶方式。由于冷泡茶是以冷开水来浸泡茶叶,可减少茶丹宁酸释出,饮用时减少苦涩味,增加茶的口感。且冷泡方式可以降低茶汤的咖啡因含量,减缓茶叶对胃的刺激,因此敏感体质或胃弱者均适合饮用。无论是学生、上班族、登山好手或者是开车族,只要有买得到矿泉水,就可以将茶叶置入,静泡若干个小时后,就可以享受既好喝又保健的冷泡茶。一般建议可以在饮用的前一天晚上将茶叶放入冷开水中,亦可用矿泉水瓶倒进开水及适量茶叶,放入冰箱,隔天出门时就可携出饮用,相当方便。

冷泡的茶叶因人体体温较茶汤高,带着香味分子的酮类会在茶汤到达口腔后才逐渐挥发起来,香味更浓盈满整个口腔,喉韵也更浓重。因而以冷水泡茶的味道更感觉会相当香醇甘美,不会有茶涩味,若是在炎热的夏天里,饮一口清凉甘醇的冷泡茶,将是人生中的一大享受。

——————————————————————

茶魂

曾听你说起,当遭遇了一杯茶的清棻就像在困倦的混沌世间,与一粒清醒的灵魂邂逅。它飘散在红尘中,在我们走动的空间里,与气场中的一氧化碳化作一体,那么沉净冷冽的忘我,使人不由得端正五官奋力将假寐中的眼耳鼻托住,使之达到最舒眠和谐的状态。

常常,独个儿在午后烧一壶水,泡茶兼品茗。却是那种非关茶道非关兴致全不理技能谋略的玩耍,耍茶也耍一份闲心。就只大口大口饮着香片、乌龙或茉莉绿茶或任一种可轻取的茶包,彷彿仅为解渴而余的都在其次。

很奇怪,陋室中茶桌茶壶,乃至各式拙巧杯具都是夜市赶集时购得的便宜货,当茶香袅袅氤氲满屋,也能让昏昏欲去的神经细胞香味四溢!

再者,一杯茶的诞生,屡教我念及远方的友朋。我们罕有一面缘,但总在某些文字交会时刻,恍恍地嗅见一股茶香茶念,越过窗口给予阑珊旅程的我,一丝丝陌生人的安慰安顿。

喜欢他远远的打气声,不系晴雨的脸上安静的微笑,喜欢他写的无毒诗句,犹如清汤素膳一杯,瞬息饱足了我的眼胃、我时而在现实里迷惘幽微的心思。一若嗜爱于深夜轮流独饮的金萱、铁观音、武夷岩、龙井、毛尖、白牡丹、碧螺春、翠玉、水仙、四季春……等等。

是不是,光听名字就有点醉了着魔了的感觉呢?

光就听他说说,便直觉袖口是一本宽容无比的线装书。里头的智识应有尽有。茶桌前,他总是一袭改良的中山装。洁净的衣着,软柔的袖口,屡屡在茶香高涨时益显飘逸,乍看如一介古代书生。甚至有朋友干脆以仙人相称了。

将烘焙过的茶叶自真空包装袋里取出,复抓起适量丢入杯盏中,以煮沸热水冲泡。满天白雾彷彿要把所有沉寂往事唤起似的坚决,瞬间却也暖化了一心寥落疲惫。当然泡茶前的玩杯动作,像是前戏。

一次一次,它们优雅地演练,如同仪式般在他手中启动、结束,结束又开始。恍然如一首动人音乐的前奏,不管预演多少回,她总是扮演着最忠诚的观众,毫不厌倦。

未曾向人说起这些或者那些已离开乃至仍与孤独缠绵着的往事,那些荒凉沉淀于时间扼口的事迹也然泛黄经久,要说也得找对的人。因为知道那人或也是爱独处之人,一盏灯下对峙的茶水,一首即将展翼飞翔的诗,一个如此稀罕凡事缜思周密的挚友,多么丰富的晚上呵?

原本也毋须去打开那扇窗口,去点击他所分享的图片乃至泡茶品茗等等心情,但诸多频率神韵却直指两人,且时而被一首诗文催生到最紧致。直至某日,茶水竟在魂魄间任性地扮起月老,在两人间搭起一条平行线,可谈诗可聊文,空间划开便是现成棋局,对弈品茶论画艺古董、说古道今无所不来,遐思既开可谓如蝶纷至如弓展开没完没了……

两个作息正常鲜有偏差的人自偶然间有了网路聊天室之便,却是一改往昔愈夜愈清明,真正的不为俗事所扰原是这般矣。

“不知他都在哪里云游修行?”常常她会在心眼里挑起疑问,但始终未发一言。除了成亩成片稳坐如山的茶园、渐熟饱满如金子的稻浪、清幽的山脉谷地、将他飘飘衣袂衬托得犹如仙风道侣的雾社小镇,及至满坑谷桃李树摇曳的山坞林海,亦常发现他的禅踪脚印。

他与她各踞占南北两座幽篁小筑,各自在云隅山岗穿来绕去。他的竹林、篱巴、青仔、砖红瓦舍、油菜花田……层层似与她梦宇所见重叠,然而生性拙口,总也道不出语境深意若干,如此总令她在偌大视窗前尴尬词穷。

他翩翩的翦影始终嵌留在湖光山色里,与那四周物景相映成趣,未被挪移删除,像是特意留下来给她赏的,为此她也狠狠感激了一番。

桌台上那擦拭得晶亮的茶壶,对照墙上一幅侠气十足的行书体书法,使攸关他的一切看来格外典雅,耐人寻觅。

她鲜少隐瞒对他者的偏见喜好,总是直呼呼地便把看法全部掏出来,但若无绝对把握,也不做投注马赛般的猜想臆测。遑论对茶,或对人,都仅止乎礼,淡淡维持着君子如水之距离。因而能全然守住秘密,让自己的世界像一出罗生门舞台剧,让那些喜欢观望的网路群众,恨得咬牙切齿。

有了这层认知以后,便放心地将文字交托出去,心如磐石茶如海,两人如此这般互观心镜,倒也形成了一种唯二人才懂的“入世”境界。一隅谁也说不明白的所在、目的,一个谜。

“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或可说,两人的友情已迈过了生份那一关,因为想恒久保留最原始真淳的记忆风貌,某一段情份而迟迟无法开口道破,是谓学习茶道者的另类修持吧?

而泡茶、品茶,乃至纯吃茶等等则一跃为武功盖世的探子,专事研究茶学茶典茶菁种种传承的花絮技能,且又恍恍洞悉了缘的出与入。故事有多长,爱的心井有多深。

因茶的介入因诗之牵连,而衍生出深浅不一的回流意象。既是深度,更有曲折也!是谓茶之香气,茶魂之美。

心境、情境、禅境、法境四者息息相通,它们依如看不见的风景,深情诡谲写实,兼带有神秘氛围,既是相通偶会互斥,同若亲人手足。人一旦俱足了这些,仙风道骨之精髓浩气必跟着增长。持续推究下,说它是新文化运动之下由传统转为文明的产物亦不为过。

虽然满山遍野满坑满谷都是它们的子子孙孙,也繁荣了社会经济,可它又是具备哲史很哲学的,涵蕴禅的喻意,极尽文雅不俗之物。

把它和文人、节日放在一块,三者互观索骥、互为渗透,亦敌亦友,难怪拥有茶魂之士总似亦庄亦谐,教人沉醉……像是可以拿来研读的章回小说,读着读着齿颊含香,彷彿那杯那壶里都透着点禅味了。

不知什么样的因缘牵起这样的明觉智慧?好像初遇男人那日起,她便爱上它们了,爱上了读诗习禅、听他聊聊佛祖的故事,甚至爱上了喝茶,糊里糊涂沉浸其中,且还不明就理。

可她明白在那圈子里有许多事是说不得的,脸皮薄如纸的她,于是也学会了装傻的功夫。她害怕那些暗里藏刀的损友,把话散播出去也就罢了,还散播得不明不白。

虽然知心的姐妹淘总会给她提点意见,譬如遇到对的人要好好把握,好男人愿意留在故地的不多啦等等,但这个世界伪善者太多,暗枪难防,她总以“小心能驶万年船”这句话来警惕自己,任何一件小事都该谨慎不得掉以轻心。

总之后来,两人间厮缠的那条线,最末仍是以文字默契模式来完成。两个孤癖的人除了论诗谈茶,会不会让彼此存在依赖的空间冷至冰点呢?

尚未找到答案,他终究还是离开了茶乡,甚至离开两人话题初启的民宿,远离了故地,到陌生遥远的蒙藏云游。除了网上给予祝福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她能留住的都留在心坎里头了,还有啥遗憾呢?她想。

也许她该庆幸,那曾经若即若离飘忽不定的关系,最终是因于茶的介入而升华而稳固不变。世间情份说也说不清,旁人眼光尤其难以度测。看似淡实则浓,这才是不灭不讳的真理。

在这复杂世界(涵括虚拟网路),要想建构这么一份领悟后的达观豁朗,使之在心灵路上相持相扶,俨然是学徒习艺“三年不晚”!走过那艰辛困惑的瓶颈扼口,闻杯的魂从此自在……

【摘自2018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陶诗秀(重庆)】

找到约1,54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