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品茶在讲究什么?

一泡好茶,茶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呢?首先,是有优质泡茶的水;其二要有好的器皿;其三要有舒适的环境。硬件都有了,没有好的软件也是枉然,这个软件就是泡茶的技巧。

水的选择

茶人有句口头禅,叫做:“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古人对宜茶水品的论述颇多,说法也不完全一样,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论点。

1、择水选“源”

如唐代陆羽《茶经》中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陈眉公《试茶》诗中的“泉从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圆”,都认为,宜茶水品的优劣,与水源的关系甚为密切。

2、水品贵“活”

如北宋苏东坡《汲江煎茶》诗中的“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宋代唐庚《斗茶记》中的“水不问江井, 要之贵活”。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的“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明代顾元庆《茶谱》中的“山水乳泉漫流者为上”。凡此等等,都说明试茶水品,以“活”为贵。

3、强调水味要“甘”

如北宋重臣蔡襄《茶录》中认为:“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说:“味美者曰甘泉,气氛者曰香泉”。明代罗廪在《茶解》中主张:“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 其味独甘, 梅后便不堪饮”。强调的宜茶水品在“甘”,只有“甘”才能够出“味”。

4、水质需“清”如唐代陆羽的《茶经·四之器》中所列的漉水囊,就是作为滤水用的,使煎茶之水清净。宋代“斗茶”,强调茶汤以“白”取胜,更是注重“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用石子“养水”,目的也在于滤水。上面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宜茶用水,以“清”为本。

5、强调水品应“轻”

如清代乾隆皇帝一生中,塞北江南,无所不至,在杭州(浙江)品龙井茶,上峨眉(四川)尝蒙顶茶,赴武夷(福建)啜岩茶,他一生爱茶,是一位品泉评茶的行家。据清代陆以湉《冷庐杂识》记载,乾隆每次出巡,常喜欢带一只精制银斗,“精量各地泉水”,精心称重,按水的比重从轻到重,排出优次,定北京玉泉山水为“天下第一泉”,作为宫廷御用水。

以上诸家,对宜茶水品选择,都有一定道理,但不乏片面之词。而比较全面评述的,要数宋徽宗赵佶,他在《大观茶论》中提出:宜茶水品“以清轻甘洁为美”。清人梁章钜在《归田锁记》中指出,只有身入山中,方能真正品尝到“清香甘活”的泉水。在中国饮茶史上,曾有“得佳茗不易,觅美泉尤难”之说。多少爱茶人,为觅得一泓美泉,着实花费过一番功夫。

器皿的选择

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要获取一杯上好的香茗,需要做到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选配茶具除了看它的实用性能外,茶具的艺术性如何,成了人们选择时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1、选配茶具要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饮茶习俗不同,故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如福建及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习惯于用小杯啜乌龙茶,故选用“烹茶四宝”–潮汕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泡茶,以鉴赏茶的韵味。

2、选配茶具要因人制宜

在古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地位与身份。如历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别强调茶具的“雅”。宋代文豪苏东坡在江苏宜兴讲学时,自己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的紫砂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独自烹茶品赏。

另外,职业有别,年龄不一,性别不同,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如老年人讲求茶的韵味,要求茶叶香高、味浓,重在物质享受,因此,多用茶壶泡茶;年轻人以茶会友,要求茶叶香清味醇,重于精神品赏,因此,多用茶杯沏茶。

3、选配茶具要因茶制宜

自古以来,比较讲究品茶艺术的茶人,注重品茶韵味,崇尚意境高雅,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

一般说,饮用花茶,为有利于香气的保持,可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饮用大宗红茶和绿茶,注重茶的韵昧,可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饮用乌龙茶则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饮用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来泡茶,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饮用。

如是品饮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细嫩名优绿茶,除选用玻璃杯冲泡外,也可选用白色瓷杯冲泡饮用。

4、选配茶具要因具制宜

选用茶具,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实用性;二是要有欣赏价值;三是有利于茶性的发挥。

舒适的环境

大多时候我们品茗希望有一个安静、干净、舒适、美丽的环境,再加上品茗时的茶香,使人神怡心旷,一茶在手,能渐渐消除疲劳,舒缓身心。

明朝的陆树声在他的《茶寮记》中,特别推荐了十二种饮茶的理想环境,列为“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

家庭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尽可能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如阳台、门庭小花园甚至墙角等等,只要布置得当,窗明几净,同样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品茗环境。

品饮一杯清茶,让因生活奔波忙碌而浮躁不安的我们,在这茶水之间得到片刻安宁和沉淀,享受生命最本真的恬静乐趣。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