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欧洲茶具

找到约378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茶具文化的新变(三)

欧洲茶具虽然不象中国茶具那样追求文化内涵,但在外形的设计和外表的装饰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欧洲精美的银茶具堪称这方面的典范。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撰写的《茶趣异彩·中国茶的外传与外国茶事》(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中第五章的内容。

17世纪,欧洲上层社会饮茶都用磁茶壶。不久,银匠就创造纯银茶壶、茶匙。1755年至1760年间开始创造镀银茶壶,有高度艺术性。英国早期的银茶壶以18世纪的产品为最别致,大量输往美洲殖民地。由于当时茶叶珍贵,早期的银茶壶多半很小。有灯形,有梨形,以灯形为最早,从1670年就开始制造。

梨形银茶壶初见于安妮女王时期,流行于各个时代。美国波士顿考尼首先创造梨形茶壶,为美洲最早的茶壶。到乔治一世时期,一般都用林素的梨形茶壶,后来则饰以当时流行于法国的罗可可式雕镂。

18世纪前半期,人们崇尚嘴口尖细而直的球形有脚的茶壶。后半期的茶壶,嘴尖细而弯曲,壶柄像早期的银茶壶,多为木制,但也有少数为银制而嵌象牙,以防传热。

1770年格拉斯哥的银匠创造梨形倒转的茶壶,以浮雕花纹,仿拟“罗可可",但崇尚单纯的银茶壶,壶为八角形或椭圆形,各边侧垂直作直线,底平,壶嘴尖细而直,柄作涡卷形,盖为圆顶形。

银制茶具样式根据时代划分为:伊丽莎白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式,路易十四世式,路易十五世式,路易十六世式,雅各宾式,安妮女王式,乔治一世式,乔治三世式,塞拉顿式,殖民地式,列维尔式,维多利亚式等等。

来源:世界茶文化图书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欧洲早期茶壶的模样

18世纪初期,伴随着中国茶叶在荷兰、德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兴起,独具中国特色的茶具也开始在欧洲流行了起来,受到了欧洲人民的喜爱和关注。

当时中国的茶具造型优美,广受欧洲人青睐,欧洲人便开始纷纷效仿复制中国茶具。其中,因极力仿造中国宜兴的茶壶而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小有名气,宜兴紫砂壶也成为了欧洲最初茶壶的样板。后来,伴随着对中国茶文化的深入了解,18世纪后期欧洲的制陶名匠和银匠们开始在陶器上纷纷加以改造,开始采用艺术化的图案和装饰,使茶壶在西方达到了神化的程度。


欧洲最早的茶壶是1670年英国人所制作的一种灯笼式的银制茶壶,现存于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中。虽然今天再看当初模仿中国茶壶制作的改良版精致茶壶,它的工艺水平确实不如现在,但是也充分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创新与融合,可以明显的看出技术的进步。

不过,欧洲开始真正脱离仿造中国茶壶的影子,开始自行设计茶壶的标志,还是要以1690年制作的一种锥形或梨形的银制小茶壶为代表。这种壶有一壶嘴塞,用索链系于壶盖顶上,壶高为4.75英寸。

这种锥形壶的流行在英国的安妮女王时代曾达到了鼎盛时期,至今依旧非常受欢迎。以往茶壶的茶嘴形如鸭颈,现在这种锥形壶改变成为优美的天鹅颈形状;梨形的壶身,则成倒置形状,大的一端在上方,小的一端在下方,安放在一个高起的底座上。


与锥形茶壶同时存在的还有球形银茶壶。壶身为球形,安放在高座上;壶的手柄和流嘴则有多种不同的安装样式。偶有几种圆形茶壶的流嘴形如鸭颈,直而尖削;壶柄多为木制的,也有银制的,接合处嵌入象牙垫板,用以隔热。

再有就是法国路易十五式的高底座、花瓶形的茶壶,用花卉、彩带和浮雕花纹装饰的壶身,优美的天鹅颈形的流嘴,银制的嵌入象牙垫板的壶柄。这种壶可以称得上是在欧洲茶壶演变历程中,唯一具有酒壶形状的茶壶。

可以看出,欧洲茶壶的演进,从单一的朴素风格慢慢丰富变化为多种彰显欧式风格的高贵、浪漫,优雅气质造型,带有着自身民族特色下对茶文化审视的独有角度和审美表达。

声明:

内容所用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图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引文所涉及言论仅为传播所用,不代表赞同或反对等任何立场,请勿片面引用!

来源:莫老师说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连欧洲王室都忍不住收藏的明清紫砂壶,岂可错过?

 宜兴紫砂闻名中外,工精艺美,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远销海外,受到了当时王室及贵族的拥护喜欢以至收藏。

  远销海外的紫砂壶

  明朝万历年间,中外贸易繁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船队将中国茶叶装运上船,这是中国茶叶传入欧洲的开始。

  至此以后,中国的茶叶被大量出口运输到欧洲,随船出口的还有少量紫砂茗壶。

  这种来自世界另一端的紫砂宝器,从走出国门的那天开始,也受到了欧洲一些王室和贵族的钟爱。

  如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三世的双流壶、德国诸侯奥古斯都的紫砂陶、英国艾勒斯福德伯爵的紫砂壶等。

  宜兴紫砂壶最早通过贸易方式出口到欧洲可追溯到1679年,留存在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的档案材料见证了首批从中国漳州运抵的7箱朱泥壶。

  远销欧洲款 紫砂壶

  该公司1680年的记实文件记载了运抵的320把带装潢的朱泥壶,同一年,又有1635把茶壶运抵了阿姆斯特丹港。在伦敦一份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文件记载了1699年运抵的82把朱泥茶壶。

  远销欧洲款 紫砂壶

  当时为了迎合欧洲人的巴洛克情结,宜兴的制壶艺人开始在紫砂壶表面添加装饰。

  注释:【巴洛克】意为变异的珍珠,是一种代表欧洲文化的典型艺术风格,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明朝天启年间作品,现收藏于英国 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首先在壶的某个部位或壶的全身做镂空装饰,发展到后来主要用红泥、紫泥、黑泥或是墨绿泥绘在黄色泥制的紫砂壶上做泥绘装饰,装饰的内容大多取材于佛教和道教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作品,现收藏与英国 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这些象征性的装饰形态对大部分欧洲人来讲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他们称之为“红色瓷器”、“朱泥器”。

  当时有中国民间流传着“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争求鸣远碟”的俗语。

  到了清朝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力强盛,体现在工艺制作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某些门类上,至今还是无法企及的高峰。

  紫砂壶的制作也是如此。

  六方双流折肩提梁壶 现藏于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

  特别像陈曼生这样的文人积极介入后,紫砂壶的气局就更大了,融入了中国的书画篆刻等艺术,从单纯的泡茶器转身为既可实用又可收藏观赏的工艺品。

  清朝顺治年间作品,现收藏于丹麦 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

  清代外销的紫砂壶,在泥料的选配和造型方面变化多样,但绝大多数出于对实用性的考量,造型比较古朴,出水顺畅。

  其多以朱泥制作,常加以贴花、镂空、泥绘等手法,这也成为了其区别于一般紫砂壶的最重要的三大技法。

  清朝康熙年间作品,现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

  从明代晚期到清代中期,是中国茶叶输往欧洲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紫砂壶的兴盛期,伴随着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逐渐兴起,紫砂壶也开始走出国门、销往欧洲。

  远销海外的紫砂壶向世人展示了其实用与观赏俱佳的文化属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不仅仅是宜兴紫砂迈向国际的一步,也是宣扬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一步。

找到约37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