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哪的茶叶好

找到约3,727条结果 (用时 0.033 秒)

你心目中的好熟茶是什么样的?|“哇塞”瞬间的回忆


10月23日晚,茶叶进化论如期举办了第二场熟茶沙龙,主题为:聊一聊你心目中的熟茶。

 

参与沙龙的茶友们讲述了自己对于熟茶的审美标准,也听到了许多行业内人士与熟茶多年的故事。从第一次接触熟茶,到熟茶让茶友们“哇塞”的惊艳瞬间,我们为什么爱熟茶?我想这篇迟来的沙龙回顾文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以下是沙龙的重点回顾。

(为了保持开放性,本文没有做总结性描述。)


  1. 你心目中的好熟茶是什么样的?

  2. 茶叶进化论的熟茶审美框架

  3. 把熟茶做一个类比,你觉得像什么?

  4. 熟茶给你的“哇塞”惊艳瞬间



1

你心目中的好熟茶是什么样的?



中琦:我们的主题其实就是想聊聊熟茶审美。你心目中的好熟茶是什么样?你喝熟茶喝的是什么?

 

李珊珊:我觉得好的熟茶有高级感,成团感更明显,能让我联想到很高级的食物,比如鹅肝,鱼子酱,好的汤熬出来的过桥米线等。我不能很具体化的描述,更多的我是用感性选择,给我画面感很强。理性也有,理性判断可能就是价格了。


我更关注的可能是当下触到我的点,我们去评价熟茶也许会从香气、汤色、甜色入手,调动系统思考,但我觉得这更适合审评,我更喜欢茶给到我的整体感受。喜欢熟茶的温和,像年纪大的温和老者,来的慢但是来的深。

 

李珊珊


石云春:我觉得喝熟茶是不分时间没有限制的,你起床空腹也可以喝,饭前饭后也可以喝,睡前也可以喝,男女老少都可以喝。熟茶通过发酵,其实很多物质对我们身体和肠胃的刺激感已经减弱了。

 

我最大的感慨就是,前几年做名山纯料的时候,真的是不要命的喝(生茶),当时脸色都是那种铁灰色。别人都会说我这是要钱不要命。但我当时想着,这毕竟是我的事业和工作,觉得喝的多是无上的光荣。以前会很骄傲自己一天喝二十几种毛料,自己在店里是卖家,但在山上是买家,觉得花了钱反正就自己也要喝回来。但现在也是因为健康关系,对熟茶是很依赖的,成为我的口粮茶了。

 

对待好熟茶的标准我也是比较感性的。可能香的、醇厚的、茶汤漂亮的、滑的、润的、细腻的,回甘比较明显的。可能很感性的需要一个唯美的茶,我也曾经喝过,03年的开第二个店的时候有朋友曾经送我92年的一公斤的勐海茶厂的五级茶,那是我喝过最好喝的熟茶,又滑又细又软又绵就像一团米汤。


我现在也知道,一杯熟茶要具备所有完美的优点是很难的,即便你用很好的原料去发酵,也很难满足所有人对熟茶的幻想。我现在对好熟茶的标准就是干净,健康,相反现在不怎么挑了,以前一根筋的就想要老的、贵的、有名气的,现在就觉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挑适合自己口感的就好。

 

左:李建会   右:石云春

李扬:虽然史姐讲她不挑什么的,但一讲起熟茶什么好,关键的都有,什么回甘、厚、滑、黏等,这些都是一些好熟茶的要点。而且史姐讲到自己喝的最完美的茶是92年的勐海茶厂的五级茶,这是很有历史依据的,因为92年是勐海茶厂的一个坎儿,92年之前的茶都非常好。


这是因为在87年的时候邹炳良号召茶厂工人去开辟万亩茶园,开始到92年之后产量就出来了。本来92年之前茶厂附近这些坝区的茶园,比较标准的茶园,这些茶园因为是好茶就会拿去做红茶和绿茶,而山上这些茶农的料就拿来做普洱茶,用我们今天的标准看,那些茶不就是古树茶。所以92年之前的茶就比较好。

 

 李扬

金乔:我想分享一下我刚接触熟茶的感受。我当时喝茶的时候我是觉得熟茶在几大茶类里是很不一样的。我一直觉得茶就是水水的,但是熟茶我觉得它是汤,是能让我喝饱的东西,不论是在颜色还是质地上都是很有存在感的。那个时候最喜欢什么样的熟茶呢,首先一定是长久喝的,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其次是没有口厌感,不能说喝几口我就腻了;再者就是我不能被约束,想喝的时候就喝。

 

孙涛;第一次发现熟茶好是在勐海,喝了一个陈了十年以上的,水路细、滋润、有米汤感,有一次喝到比较好的是熟茶有奶香味,觉得这个滋味很神奇,熟茶是有无限可能和空间可以发展的。可能客户喜欢的熟茶点在于减肥,很多女性客户更关注减肥,经常会问什么茶减肥。

 

孙涛

中琦:

现在我是在做茶,曾经有段时间我对熟茶是没有审美的。


我第一次买熟茶是大三。那会爱喝滇红,买的时候顺带下单了一个普洱熟茶,那是第一次喝熟茶,我现在不记得什么味道了,但是霉味特别重,很难喝。但是我没有把它丢掉,为什么?我平时特别喜欢喝牛奶,奶制品,我的胃胀气特别严重,但一喝完那个熟茶我的胃胀气就好了,所以每一次发现肠胃不好就喝。就当做健胃消食片来喝,比健胃消食片还来的灵敏一点。


毕业后做茶,每天喝很多。学口感、挑毛病,但是到底什么好喝?很多人做茶也会有这么一个阶段,你不会单纯去欣赏它哪里好喝。你会把茶分解成很多个点,缺点多少、优点多少,但整体系统的框架是什么、好不好喝,已经没有感觉了。


第三个阶段,我开始跟李扬老师学习的时候,学会系统喝茶,能够知道一个茶整天怎样、现状怎样。但是有段时间我会陷入一种很无聊的阶段,就是你知道这个茶会达到什么样子,只要时间到了就行,你的好奇心就会没那么强了,然后我就进入一个反叛期。


前几个月我就觉得我天天喝熟茶好烦啊,我的身体每天要灌进多少茶水,我就觉得我要断一下,不想喝茶了。


我们为什么要喝茶?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喝熟茶?开始尝试不喝茶以后,每天忍不住要点喜茶喝奶茶,都要吃辣。很多人的嘴巴其实是有瘾的,比如男生抽烟女生吃零食,没事干的时候必须嘴巴上有个东西,而我喝茶的时候其实就把那个瘾满足了,但是没有茶的时候你就会找零食、喝奶茶。


但喝几天奶茶以后肠胃胃胀气又来了——我以为我的肠胃已经好了,但是那段时间开始不喝熟茶以后我的胃胀气就开始犯了。最后我认命了:


我对熟茶是有瘾的。心里的瘾有替代,但肠胃的瘾没有。


 主持人中琦


2茶叶进化论的熟茶审美框架



中琦:

刚刚石姐说的一点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她现在已经没有偏好了”,我在平时接触客人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人是有偏好的,比如说你喜欢勐库种的香、清爽的茶,你给他喝勐海大叶种他觉得香气不够。喜欢喝勐海大叶种的人,你给他喝勐库大叶种他觉得不够厚重。

 

很多人是有偏好的,大多数人在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之前都有自己的感觉。比如说我看到一个杯子,看到一个人,看到一款茶,每个人都有一个比较在意的点,他可能被这个点带领着就会有情感偏向。

 

我们茶叶进化论讲的是什么?

 

我们首先讲的是一个好茶的标准是什么,标准上面再讲偏好。我们会怎么说?

 

这个茶的活性怎么样?水平在哪?然后再说风格怎样,最后再说喜不喜欢?这么一条路来的,这个是因为喝了太多之后你要摒弃一些东西,谈到喜好是永远是没有高下的。你喜欢吃辣,他喜欢吃甜,你看关于甜粽子和咸粽子哪个更好吃都存在长久的争论。对应到茶方面,他喜欢喝香甜、润的熟茶,他喜欢喝又苦又浓的,这也是没有高下的。

 

我们讲什么样的熟茶是好熟茶,实际上说到好坏他必定要有一个标准,世界上任何一个东西没有标准的时候是没有好坏的。比如我拿出一个老班章熟茶和台地熟茶,这两个对比好坏,其实它是不存在好坏的,除非你有一个标准。比如你以贵为标准,那就是哪个贵哪个好,或者你以干净为标准等等。我们茶叶进化论他会有一条线,这条线有没有活性,能不能越陈越香,这条线有了以后我们再谈风格和喜好。

 


李扬:

我们喝茶喝一个什么?刚刚我们也听了很多茶友的观点,比如喝健康、喝喜好等。我说一个我个人的一些分享。


就像刚刚孙涛说的这个,你的喜好会有一些特征性,有一个问题就是他这个标准的客观性何在?包括在沙龙开始之前,我们也在讨论,两个茶你要比一个高下的话,孰高孰下,或者哪个好?


首先我们要讨论的就是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当你开始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会陷入一个非常大的悖论,你会发现实际上没有一个客观的好,所有的好都是主观的。所以说没有任何两个茶我们能够在不加任何前提的条件下说出哪个比哪个好,我们只能在一套规则下进行讨论。那我实际上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思索我要做什么茶。

 

我自己在看一些历史,包括我们根据普洱茶和其他茶类的比较当中,你会发现普洱茶有一些特殊性。而这个特殊性,就是一个落脚点,你只要找到这个落脚点就能立住自己的观点。


白灵

那我找来找去发现普洱茶最撑得住的落脚点就是越陈越香。基于这个越陈越香的基础我们再来看,越沉越香同它的口感表现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下,我又继而推出了糖苷物质,也就是活性物质导致的它越陈越香,在口感上就体现出回甘生津清凉感。

 

对于这一点我就延伸出了什么样的茶是好茶?什么样的茶是能够越陈越香的茶?什么样的工艺能够保证他有更多的糖苷类?我们的熟茶应该用怎么样的工艺去做?这一系列推论,实际上我就是这么得出来的。完全基于一个没有任何个人偏好在其中的,是纯粹的一个理性思考导出的一个结论。

 

经常有人问我喜欢喝什么样的茶?你看我喜欢喝的这些茶,实际我真的没有任何偏好,但是我只喝一两个茶,为什么?那两个茶绝对是活性物质最高的两个茶。我的审美和我要讲的理论,是完全契合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就不会出现中琦说的什么反叛期或者茫然期。因为我喝到一个茶,就能感受到它的活性,能感受到它将来越陈越香的这种潜力。这个东西我就觉得它很好,我就不会想其他更多的复杂的延展东西,我就想这一点。

 

所以我做的茶也非常简单,就是基于这一点去做,所有的茶都朝着这个目标去做,这也是为什么不管什么时候任何一款茶我们一喝,哎这个就是茶叶进化论的茶。这个茶的目标和审美就有一个统一性。





3把熟茶做一个类比,你觉得像什么?

中琦:如果你把熟茶作一个类比,你会觉得它像喝什么,比如有些人比喻,生茶就像牛奶,而熟茶就像酸奶,也有人比喻豆腐和臭豆腐等等。就是如果你打个比喻,你觉得熟茶是什么?

 

李建会:我觉得熟茶像一碗汤,每天都会想喝的一碗汤。就不管你煲的鸡汤也好,什么汤也好,反正你就是想喝那么一碗汤。饭后半小时,必须要喝个熟茶,就像饭后一碗汤。特别像我们做了很多年茶的人,肠胃其实已经千疮百孔,喝生茶已经不行了,特别树龄小一点的,浓一点的,胃真的一点也不舒服。现在知道只要喝熟茶就会好很多,去哪都会带着一些。

 


孙涛:我觉得喝生茶就像是刺激一点的极限运动,可能年轻人蹦迪,或者篮球啊这些运动,而喝熟茶就更像打太极这样的比较舒缓养生的运动。

 

李建会:我觉得喝茶更多的还是年龄段的划分会比较明显,基本上就是35岁或者40岁以后的人他们喝熟茶或者老生茶会比较多一些,年轻一代20几岁的,他们就爱喝红茶、绿茶这些比较适口的。然后30来岁的人就比较喜欢喝生普,喜欢有饱满度有冲击力的,到了40岁左右的话,大家基本都磨的差不多了,就还是想找点这种温和的,其次你的胃也需要保养。

 

小魏:如果生熟茶去比较的话,生茶可能喝起来更有特点,就像吃东西,香的辣的就有明确的口味,但我一般吃饭的习惯就必须要有蔬菜,我觉得熟茶就是蔬菜,相比之下可能特点没有那么鲜明,但是一种你需要长时间吃缺不了的东西。

 

苏奎

中琦:我觉得生茶和熟茶就像吃鲜肉和火腿,其实都是吃鲜,但是是两种鲜。就我看过一个美食家讲肉类的话,日本最厉害的是牛肉,他能把牛肉的风味发挥到极致。我们中国把肉类发挥到极致的,其实就是火腿,我们可能觉得火腿咸,但火腿在中国各大菜系里被看重的是鲜,厨师都会用火腿放到汤里,提高汤的鲜味。就我们看那种做出来好几年的火腿,而且是在那种比较冷的地方做出来的,它不仅不咸还有奶香味。


说到这个鲜,生茶是茶氨酸的鲜,熟茶是发酵过后带来的更复杂的鲜。我们的喉韵是需要鲜的,只是不是茶氨酸的鲜,需要更复杂的鲜才有喉韵。要不然,为什么龙井没有喉韵?




4

熟茶给你的“哇塞”惊艳瞬间

金乔:你经历了什么事让你对熟茶的看法产生改变?

 

苏奎:就是那种“哇塞”的瞬间吗?


我是一开始用盖碗泡,用紫砂壶泡,很普通的熟茶,没有感受到那种“哇塞”的瞬间。后面喝到用保温杯闷的熟茶,一下子就好惊讶,竟然还有这种存在。

 

李建会:我也跟你一样觉得“哇塞,闷出来的熟茶怎么那么好喝”,泡的话就感觉出不了那种滋味。

 

孙涛:我小时候刚喝熟茶时,感觉那个时候的熟茶都有股仓位或者堆味,后面自己开始做茶,喝到那种没有味道的,就会觉得这个“哇,很干净”

 

李建会:其实我最开始来你们这里上课,抱有的是一种学习理论上的知识,看能不能结合我们实际的操作。然后我记得那时候上课,天气有点冷,然后你们就有给每个人倒杯保温杯闷的熟茶喝,当时喝的时候真的被惊艳到了。“哇塞,真的很不错。”


我当时就一下子对那么好喝的熟茶产生了兴趣,包括它的原料工艺什么的。后面我做熟茶也一直是以这个标准来找感觉,原料上肯定有所差异,但我觉得能找到那种感觉在我这里就是过关了。我给别人喝你们的熟茶,也被称赞这个茶好甜啊,怎么能够那么甜。

 

李建会



中琦:

根据我自己与熟茶的经历,我也总结出我对熟茶的“哇塞”瞬间了。


第一个“哇塞”瞬间,“哇塞,熟茶怎么这么难喝,对肠胃这么有效,简直是健胃消食片加强版。”


第二个“哇塞”瞬间,当时刚毕业喝熟茶的时候,其实也没什么感觉,我有个同事当时给我了一泡茶,说这个茶差不多一万多,后面我自己偶然间喝了,就感觉嘴巴里有一种丝滑感,像一片丝绸一样。有一点像德芙巧克力的广告一样,让我很有画面感。我现在也不觉得那个熟茶有多好喝了,但是当时给到我的惊艳是真实的。


第三个“哇塞”瞬间,我当时天天在勐海山上,天天去泡茶,然后自己去买,都没什么感觉。那会儿我喝李扬老师的熟茶,滋味比较清爽比较甜,我觉得挺好喝的,但我又不知道好在哪,他大致说了一下,可又不是像现在教学一样说的那么明显。


那时候我就天天喝,突然有一天我就懂了。原来一个茶除了风格以外,还有回甘生津清凉感,而且感觉很强,口腔里不断地滋润不断地凉,一下子我就打通了,原来喝茶就是要喝活性。


第四个“哇塞”瞬间,我度过关于熟茶的那个叛逆期后,就发现自己不喝熟茶真的就不舒服,不喝就会一直想吃零食,我已经对熟茶成瘾了。


编辑|高雯、小魏




|茶叶进化论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向客服申请并获得授权

紧压茶(饼.沱.砖)VS散茶 哪一形态的普洱茶好?依需来选择

Q:普洱茶算是一种特殊的茶类,除了以往较为常见的『散茶』型态,普洱茶也有『紧压』的型态,请问哪一型态的普洱茶较好?

A:其实,两者都各有长处和短处,要视乎消费者购买普洱茶时候的心态和目的。

消费者在购买普洱茶时,都会有一个同样的疑问,那就是茶饼和散茶哪个好一些呢?有相当多的消费者都认为紧压茶(也就是茶饼.沱茶.砖茶)会好一些,因为很多优质的陈茶都是以紧压的形式存在,其实不然,要论好坏,其实品质都是一样的(在相同原料的情况下),最后型态的差异,那就是依需来选择咯!

PS:一饼二沱三砖,那只是在原料不同的情况下来比对的!

紧压茶(饼.沱.砖)VS散茶 哪一形态的普洱茶好?依需选择

紧压茶的来由

在清代的时候,云南的古六大茶山已盛产普洱茶,享负盛名(见《滇海虞衡志》:「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及六曰漫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由于当时候的交通不便(欠缺现代的交通工具及公路),若要把普洱茶运出云南,就得靠马帮来运送。在这种情势下,运送散茶就显得很不方便:

散茶要用麻布袋或布袋盛载;

散茶未经压缩,体积庞大。

为了方便运输,普洱茶就按照明代以前的做法(团茶),把茶叶紧压,那么运输起来就更方便。

普洱茶是一种后陈化的茶,意思是说,若要普洱茶有陈茶滋味,当普洱茶制作好了以后,还需要储存一段时间,让它自然陈化,茶汤才会绝顶上佳。这个陈化过程是一种结合了「氧化」及「发酵」的漫长旅程。对于自然陈化的青饼而言,一般需时二十多年。

紧压茶(饼.沱.砖)VS散茶 哪一形态的普洱茶好?依需选择

配图:小茶控·白莺山生普洱茶饼

紧压茶之美

因此,由以上简介可以得知,普洱茶经紧压后,就有以下的好处:

1.体积大幅压缩,同样是 357 克的茶叶,一饼标准的普洱茶饼所占的空间比散茶少,很省空间。

2.更易于携带、运输及买卖,以一饼饼茶作买卖单位,方便点算;

3.使茶中心的茶叶陈化速度减慢,保留更多茶质,不致于过度通风,长期保存而言,这使陈化滋味更佳;

4.紧压的茶叶可以加入内飞,方便消费者以品牌作记认。


同时,由于普洱茶经紧压了,也会产生以下短处:


①不方便取用,因为要使用工具拨开(但对某些茶友而言,却是一份乐趣);

②如拨茶方法不正确,很容易弄伤自己;

③使茶中心的茶叶陈化速度减慢,对性急子的茶友而言,无法短时间享受到陈茶的韵味,需要更长时间陈化;

④投茶时需要更多经验,块状茶饼与茶碎的比例要恰到好处

紧压茶(饼.沱.砖)VS散茶 哪一形态的普洱茶好?依需选择

配图: 小茶控·邦东黄金砖生普洱

普洱散茶的便利性

相对普洱饼茶而言,普洱散茶就有以下的好处:

1)较容易取用冲泡,不用拨开;

2)很容易掌握投茶份量,因为不用考虑紧压的结块;

3)散茶陈化较快,可以快一点变得醇和,提早享用(注意:如过给过度通风,茶滋味会急促流失)。

  
同时,由于普洱散茶也有以下短处:

Ⅰ.呈散茶状态,不方便储存和携带,茶叶与茶叶之间有空隙,也较占空间;

Ⅱ.不方便交易买卖,要用秤来量度;

卅.如过度通风,茶陈化过快,则容易使滋味急促流失,因此,要注意通风;

Ⅳ.无法压入内飞作辨识,消费者较没有信心,怕不肖的茶商混入不纯正的茶料。

紧压茶(饼.沱.砖)VS散茶 哪一形态的普洱茶好?依需选择

配图:小茶控·猫耳朵普洱散茶

结语

由于普洱紧压茶与普洱散茶,各有其特点与特色,其实是很难一概而论的,哪一种型态是较好。因此,如果日后想喝到滋味较丰富的「陈年普洱茶」,购买茶饼会较为优胜,而且储起来的时候,也较省地方。 如果,普通的消费者,只是买一斤喝一斤的话,只要购买普洱散茶就很方便了,因为买回来就可以立即冲泡,不用另外再找工具把茶饼拨开。

——————————————————————

古树茶品牌“小茶控”,想将百年古树的茶滋味献给最懂品尝的您

快来品尝树梢上的甘甜!古树茶品牌”小茶控“上线6款产品

一次性体验七款不同古树茶 小茶控品鉴包给您味蕾前所未有满足感

小茶控古树晒红龙珠上市 上班族的便利.好味的茶饮之选

开放地聊一聊:熟茶的拼配有多少种可能?

10月9日晚,茶叶进化论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熟茶拼配」的沙龙。

沙龙的初衷是想与业内人士聊一聊当下市场是如何看待“拼配”,希望通过大家的声音激发更多的灵感。

以下是沙龙的重点回顾。

(为了保持开放性,本文没有做总结性描述。请关注我们后续文章呈现。)

拼配语境的界定

中琦:首先请大家简短介绍一下自己,主要是说你对拼配这个概念以前是怎么认识的,你有什么疑惑?或者是有没有喝过什么比较好的拼配茶?它好在哪?

王坤:大家好,我叫王坤,我来自辽宁。现在市场上大多数都是拼配,随着大家做茶的时间越长,或者说对茶的要求越高可能会更加注重纯料,纯料的弱点我觉得一是口感单一,二是没有太多的风格,而且很容易被人复制。未来可能是高级的纯料拼配,第一它能拼出属于自己的滋味,第二茶汤做出来更有风格,更有自己的特点,更不容易被复制。

冉特:大家好,我是冉特。我之前是做咖啡的,应该是2018年以后才开始接触茶叶。那对拼配和单品(在咖啡里喜欢用单品),单品可能更多是做基底,可能更有魅力,而拼配可能更突出均衡性,单品尤其是像山头茶这样的方式慢慢带出来之后可能大家对风味的极致追求会更多一点,我的理解也差不多是这样的,跟咖啡有点类似吧。

左:罗鸿亚萍中:王坤右:冉特

罗鸿亚萍:大家好,我叫罗鸿亚萍。我心目中喝过最好的拼配茶是一款96年的砖茶,然后特别印象深刻,紫红色的茶汤有空灵的感觉。我认为纯料是相对的,拼配是绝对的。

孟昭开:我觉得刚刚这位茶友讲得很好,拼配可能对应的是一口料,没有绝对的纯料茶,可能广义或者狭义来讲区分一下,大部分可能都是拼配。因为我之前喝生茶比较多,生茶的拼配相对来说就比较丰富了,春茶秋茶、老茶新茶等等。我觉得不管是生茶还是熟茶的拼配都是为了实现1+1>2的效果。

孟昭开

杨淳:大家好,我是杨淳。最近有个观点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他说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关于“纯料”应该有一个数据的明确,纯度达到了多少,是一棵树还是一座山,我们要用更科学的态度测定标明。

在我的脑海中关于茶叶的拼配一直都是一个茶厂的“抠脚大汉”觉得什么样的配方好喝,然后大手一挥就说要这样弄。

但其实我心里是不服的,我觉得我们的审美如果在他之上,那为什么还要喝这样的茶?

这个茶叶能不能让消费者自己去拼?就比如说几款单品,我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来拼,不好喝那只能怪自己,好喝就是一个成就。

因为我现在的审美可能只是很小众的小圈子对这个东西的认可,以后可能这个行业树立一个科学的依据就比较有意思,甚至就像我说的能不能开发一个产品让消费者自己来拼配,比如A茶拿2g,B茶拿3g冲在一杯里面,这样对消费者来说参与性就会更高。

杨淳

中琦:这里先补充一下。刚刚罗鸿亚萍也说啦,拼配是绝对的,纯料是相对的。我们讲拼配的时候,需要一个语境的界定。

什么程度的拼配算拼配?

极端点说,只要两片不一样的叶子你就可以说它是拼配。我们最常见的,比如不同的树型、季节、地块、山头、等级、发酵度的拼配。非要给拼配下一个定义,其实是有很多变量存在的。所以说拼配就有对应的场景,这里我们就不花时间讨论什么是拼配啦。我们应该都有共识。

在茶叶进化论的语境里,我们说的拼配是指不同品种的拼配。

我怎么看拼配和纯料的高下呢?

拼配和纯料涉及更多是风格的问题,风格的背后就是品种。不说市场,但从品质上来说,它们的差异更多是“审美偏好”的选择。是风格差异而非品质。

比如,我们吃鸡肉,是吃清蒸还是红烧,这个叫风味;这个鸡是一个土鸡还是速成的肉鸡,这就是品质。不同的纯料它有不同的风格,拼配也是。

大厂拼配

曾莉:我刚开始学茶的时候,给到我的一个根本理论就是茶都是拼配的,好像老茶都是拼配的,而且要拼配的才比较好。在那个时候,大家了解较多的是大的茶厂,比如说昆明茶厂,勐海茶厂,然后它在市面上有比较有名的配方,其实这个配方顾名思义就是茶是拼配的。

单一的纯料茶有它的魅力所在,但我觉得拼配可能滋味口感上来说要更完整。我想把拼配比作一个人有头、有身体、有脚、有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呈现。

所以对于我个人来讲,我不排斥纯料,但我更接受拼配,而且更相信拼配茶在未来应该是更有潜力和更完美的,这是我对拼配茶的一个概念。

中琦:最开始的拼配茶就是我们熟知的大厂拼配,大厂抱有的初衷就是基于茶料等级进行拼配,使茶叶的品质保持平衡。勐海茶厂邹炳良老师也在自己的文章提到过,拼配的目的是“扬长避短、显优隐次、高低平衡”。

这是拼配的第一重,以效率为先。

主持人中琦

现有市场的精品拼配:中国红

李扬:我更欣赏的拼配思路是当年周云川在滇红集团做的中国红。

中国红是精品拼配的代表,相比传统大厂拼配的“高低平衡”,它走的是另一条路子。

怎样把三位数的滇红,卖出五位数?如果拼出来的茶品质只比特级滇红好一点,凭什么要买一万块钱。于是就要做一个风格上的大改变,用乌龙品种的红茶作为基底,再把滇红的滋味调进去。

好茶拼好茶,还要拼出特色,拼出档次。好的拼配绝不是1+1=2的混拢,而是一种激发。

同样的激发理念另一个例子:

一个江湖流传度较高的拼配良方,蛮砖和攸乐,就有相互激发的作用。

这个激发作用是什么?

有些茶回甘本身很好很持久,但是你有时候感觉不出来,往往需要一点苦味的对比才能凸显。这时候你拼一个较苦的茶进去做一个参照,回甘就容易被察觉到了。

只有一种类型的糖,它给你的甜感是相对单一的。但如果你拼入不同甜味的茶,虽然同样是甜,但组合出来的甜就有饱满感。香气也是这样的道理,哪怕同一种类型的果香,拼配也会呈现出的更饱满高级的香。

好的拼配,能把本来的甜凸显得更甜、本来的优点凸显得更优,1+1>2。

第三重拼配:喉韵

中琦:熟茶客户是有明确偏好、有用户画像的。习惯勐海味的和习惯勐库种甜爽的用户是两类。于是我一直想,到如果能把两种风格的茶进行拼配,会不会在第一次获客时能更广泛专注不同画像的用户?

「有余」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诞生的。却没想到,当这款茶摆了一年半之后,我们发现了让人更加惊喜的地方:

它比同样原料的纯品种的茶,喉韵转化更明显。

李扬:喉韵是氨基酸造成的,不同种类的游离氨基酸进入消化道里,鲜味受体对这些氨基酸有了反应,感到了舒适,这叫喉韵。

人的鲜味受体是很复杂的,用来针对不同的氨基酸。当茶汤的氨基酸种类和总量丰富到一定程度,喉韵就会显现。显然,其它条件锁死的情况下,两个品种的茶,转化出来的氨基酸种类必然多于一个品种。所以我们才说拼配茶的喉韵要比纯料好很多。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其实会得到一个结论,是不是拼配的品种越丰富越好?这个就需要时间再去帮我们验证了。

拼配的时间变数

曾莉:实际上普洱茶真正的魅力是体现在存放上的。普洱茶的拼配跟咖啡、调酒的拼配不一样,它有一个变数在,这个变数就体现为它存放后期的一个转化。而转化过程中化学反应的激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在拼配之前其实人们对几个原料大概出来的脉络和走向是已经有所把握的,但后期往往会惊喜的发现时间给风味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新感觉。

中琦:其实拼配更在于一个理念的呈现,厉害的拼配大师他能考虑到更多的审美维度,不只注重味觉层面的拼配,也顾及到时间层面的风味转化。

曾莉

中琦:前期拼配呈现的风味可能是由拼配师去主导,但拼配后期的转化更取决于原料里的茶多酚等微生物的相互激发。既然有相互激发的原料,会不会就存在相互抑制的原料?

李扬:是的,这在生茶上比较明显,但在熟茶上并不是很明显,熟茶基本上都把儿茶素干掉了。所以生茶的拼配其实更难一些,容易受到茶多酚的干扰。

小编眼里最具启发性的发言

杨淳:说到生茶和熟茶,我就会想起一个场景画面——

很多蚂蚁抬着树叶往窝里搬,其实蚂蚁是不吃树叶的,它把树叶抬到窝里面是为了培养菌类,它是吃那个东西。(鸡枞就是这么来的啦)

生茶就像树叶,而熟茶则是这片叶子上生出微生物的产物。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把微生物培养好,中间其实也要考虑到原料之间产生的抑制作用。

包括拼配,我们是一起把它压起来转化,还是单独压出来要喝的时候再转化,还是冲成茶汤再合起来。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继续研究的。

像葡萄酒,我们吃的葡萄和酿酒的葡萄是完全不一样的品种和口感。生茶和熟茶,未来可能会有更明确的划分,有一些品种专门做熟茶,有一些专门做生茶,基于做出来的风味品质判断。

是否存在完美拼配?

中琦:淳哥有一个概念让我非常惊叹。有一次和淳哥一起吃饭,然后我们说去哪吃饭,门口的饭店都吃烦了,不想再吃了。于是,淳哥说:饭好不好吃,有时候跟厨师没关系,而是在于你点菜的搭配。受这个观点的点拨之后,对美食的品鉴内力突飞猛涨??

杨淳:把拼配比作吃火锅,每个人想吃的菜是不一样。我们自己觉得这个茶已经拼的很完美,很高级了,但消费者是否认同那就不一定了。这个就是我最开始提到的,拼配的配方是不是应该以消费者为主,长期的市场试错,基于市场反馈确定的配方。有一个大数据的支撑下,也许这是未来拼配比较专业化的一个发展。

李扬:我之前听过一个完美鸡蛋的故事,香港有个美食家遇到一个法国的厨师,提出你能不能给我煎一个完美的鸡蛋?厨师想了想答应了。就拿了一个锅,抹了黄油把鸡蛋打进去,在那个美食家面前开始煎,就问你觉得什么时候完美,我就什么时候出锅。

所以什么是完美拼配?也许就像杨淳最开始说的,我们开发一款拼配套装,三大品种的纯料都有,然后交给消费者自己去拼。你拼出你最喜欢的配方后再交给我们,我们帮你大量生产。这个茶拼出了你喜欢的口感,在你这里它就是完美的。

说到这里大家不要误会,我其实是一直最反对“茶无绝品,适口为珍”的说法的,虽然做商业需要大数据,但是有些基本的客观优劣还是需要制茶人去甄别的。如果从词意上追究,完美的拼配可能是个不存在的悖论。但是有这样一个意象作为由头,也可以让我们有了一个可努力和探究的发展方向。

找到约3,614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