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深圳的茶叶市场在哪

找到约63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东莞仓、昆明仓、香港仓、风味、白霜、“做仓”问题,茶叶进化论第12期沙龙实录(二)

第一篇:易武茶区的坐标性品种与三大香型带(点击阅读);

第二篇:东莞仓、昆明仓、香港仓、风味、白霜、“做仓”问题;

第三篇:易武绿芽茶的仓储周期问题;

第四篇:存普洱茶,追名山头还是追品质?

第五篇:小堆发酵、大堆发酵、茶叶进化论熟茶技术的区别是什么?

下文为第二篇,重点讨论东莞仓、昆明仓、香港仓、风味、白霜、“做仓”问题。

1

东莞仓的转化问题

诗云:下面,我们喝岁月知味 2011年东莞仓易武绿芽茶。我们先请郑总跟我们分享一下仓储这方面的情况,一会再请李扬老师接着聊仓储。

郑少烘:整体上,东莞仓储在一定时间里面整体转化速度是会比昆明高。我们也经常会讲在特定的时间段,茶外部环境的湿度可以超过75%。但是我在东莞做仓储的时候,是用一个波动的参数去控制它,因为我觉得不同的温度,它的微生物活跃程度,不同品种应该是有所差异的,这是我的经验之谈。我们在一年里面会控制一些时间点的湿度到50%。在梅雨天气、春天的一些时间段,我们可以把它做到75%,持续一段时间,因为我们产品的含水量是很重要的一个数据。我觉得环境温度其实是个中间介质,最后还是要回到含水量去看问题。在广东的经验基本上都要达到12%,你保持一个星期,茶的白霜的密度就会上来。如果含水量在11%,保持一个监控下的比较长的时间,它就会形成一些比较醇厚的风味。然后过一个时间周期你可以再加上去,不断的波动里面,既有香气又有醇厚度,这是我在广东工作产生的个人经验。但在昆明做仓储,我觉得仓储整体来讲一直都比较平,它没有去做一些气候的变化,微生物基本生长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下,它的丰富度还是不够的。我自己喜欢存出风味比较丰富的老茶,这是我在仓储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今天跟大家分享了,我承认我是一个经验主义者。

2

仓储与风味问题

李扬:其实就这个茶我也可以说两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我的视频。我前两天说文解字,给大家解了个字叫“風”。我说这个“風”是什么意思?看繁体字,那个框里面写了一个虫,在《说文解字》里写的是风动而虫生。其实古人早就看到只要有时间和环境,一个事物就会有自然变化。

我们今天说风直观想到的就是气流,大风吹,但是你想一想像痛风,麻风,中风,这个风跟刮风有什么关系呢?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黄帝内经》里说的,万病源于风,风乃六淫之首,百病之长,这个风是什么呢?我们经常说一个词叫风味,什么叫风味?比如广西做米粉,把米浆做成小条,拉成丝去晒干,它干燥过程会产生一个微微的发酵。闻着就有点那种发酵的气息,有点酸酸的感觉,这是很特别的一种味道,它就是要比不发酵的那种米粉显得更有风味,大家能接受这一点吗?

我再举个例子,就像在昆明我们吃个米线,现在餐厅里面给你吃的都是没有发酵的这种水米线,就没有以前的那种好吃的。以前的那种酸浆米线也是有过微微的发酵,于是体现出了风味。

所以什么是风味?风味就是风的味,就是微生物活动产生的一些特别的味道,而茶在仓储转化当中为什么会转化出风味?其实它也跟里面微生物的活动是有关系的。

刚刚听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这个我要解构一下。郑总刚才说到一点,含水量如果达到12%就会开始出现白霜,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看相关的数据,去看一些其他人的表达?我看到更多的表达是含水量超过14%才开始出现白霜。这个差异从哪来的?微生物在茶饼当中要生长,含水量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跟茶饼的含糖量有关,跟这个茶饼的儿茶素含量也有关,也就是说它的阻力、动力以及环境都跟茶饼后期风味形成有关系。为什么岁月知味的数据在12%这里,是因为易武茶的含糖量更高,而形成阻力的儿茶素含量更低,所以纯易武茶要比其它茶转化更快,另外一方面来说也更容易发霉,你仓储的用心程度,去把控数据的精确度就需要更高一点。

其实,同理我们可以延展开来,存越好的茶,越需要在数据上根据实际条件做一定程度的微调,不然的话你就会面临这个茶长白点、结白霜的问题。但话说到这里,我又想多说一句,其实普洱茶是一个发酵茶,它偶尔出现一些白点,出现一些所谓金花白霜之类的东西,并不是多么的可怕。这也就是我们文化中为什么不直接叫它发霉,而是在过往的经验当中,把这些微生物的痕迹叫做金花,白霜的原因。把它换成一个让老百姓能够接受的名字,让更多人可以去相对平和地去看待(普洱茶)。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有时候我们喝到一些很老的港仓茶,其实是非常好的,但是它表层就是有一层白霜。有些新茶客一看到这个就觉得不好看,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惧怕微生物的教育有关。但是,你想一想什么发酵食品里头没有微生物参与,火腿,腐乳等等,这其实是发酵食品的一个共性。

目前,这些结霜的茶,其实在以往的老茶圈内基本上是被接受的,而且它的转化度往往更好。但就今天的公域商业而言,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容易接受,迫于无奈,我们需要存茶时把含水量控得非常准,把微生物的活动压制在一个肉眼看不出来的区间。

所以今天的仓储挑战难度,其实比以前香港老茶存茶要求是要高一些的,但是我们可以把视野更放开一点,去看一看曾经的人在喝什么。这一点,我想请沈老师说一说给别人喝这种香港茶仓的一些经验。

沈京华:我拿我香港仓储的76年的7452,85年的8592小票给李扬老师喝过,也是得到李扬老师的高度评价,我是特别喜欢喝这样的茶,因为它更滑顺更滋养人。我怎么说服我的客人呢?我刚开始给他们喝的时候,他没看见白霜,我会明白地告诉他们这是湿仓的,你们喝不喝,大部分人都不喝。后来我不说就给他们喝,就问他们好不好喝。他们就说好喝。这样子慢慢的他们就接受了。实际上,人的身体是会选择茶的口感滋味和它的风味的。

我以前一直是在南京,然后是2020年回昆明。这两款茶我都喝了。如果说我一直在南京的话,我可能会喜欢第二款,就是郑总的11年的这款茶,它已经有转化度了,它的发酵度明显在里面了,易武茶的气息也非常明显。但是在昆明三年以后我变了,我更喜欢第一款茶了,实际上就是什么?就是地域的问题。比如说我在广东去找茶,在广东好喝的很,我拿到昆明来马上不好喝,实际上就是李扬老师讲的风味的原因,是因为地域的原因造成的。所以说,这两款茶来比较,如果你只比较它的变化都是ok的,我们不比它的好和坏,树龄的大和小,因为仓储情况不一样,它的风味不一样,每个人吃的东西不一样,我们的饮食不一样,所以造就我们对茶它会有不同的喜好。

3

仓储中的白霜问题

诗云:还有茶友来分享吗?

茶友:刚刚李扬老师提到一个名词叫白霜,像我们在广东存放普洱茶的时候,有时候茶饼上会出现一些白点,或者叫白霜。我想请教李扬老师,怎么去分辨?

李扬: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做一个定义,什么是白霜?那么单向来看只要茶饼上有白白的一层,我们都可以叫它白霜,但这个白霜背后的所指是统一的一个东西吗?不是的。在不同的语境当中它会指不同的东西。

我刚才说的白霜是跟金花并列的,我显然指的就是微生物活动的痕迹,是一些菌丝。但是事实上白霜有多种情况,包括笋壳粉末、绵纸屑、菌丝,还有更常见的一种情况,有机酸结晶,尤其是没食子酸结晶,这个东西并不少见。大家在很多果脯上都看得到,比如说话梅、柿饼、葡萄干,表面往往会有一层(白霜),你去舔一下,是酸的,那就是一层没食子酸结晶。

有活性的茶通过长时间的存放,也会存出这么一层有机酸结晶。这个东西我就不重点说功效了,可以去查一查,有一些促进肠胃蠕动的作用。另外,从经验上来说,如果老茶有这种白霜,往往会非常好喝,说明它的有效转化程度是很深的。

真实的情况往往是多种白霜类型并存,那种七八十年代的有白霜的茶,我们拿着放大镜仔细去看,会发现什么?它既有这种有机酸结晶形成的白霜,也确实有一些菌丝残留在上面。其实对于品鉴端来说,好喝才是硬道理。原理的话,我刚才已经讲清楚了。

4

仓储的转化问题

诗云:在东莞喝跟在昆明喝有什么不一样,有茶友跟我们分享吗?

潘治宇:我经常昆明、广州两地跑,所以我喝两地仓储茶的机会是比较多的。10年前,我最关心地域的问题,现在没那么在意了,我更在意的是什么?泡茶的水温带来的差异会更大。第二个就是说抛开五感,视、听、味、触、嗅,如果是纯粹去表达茶汤,如果说我们把茶叶拿到广东转化好以后,再拿回到昆明来,其实不用放太长时间,基本上一个星期,如果天气干燥的话,3天到4天它的香气就会提上来。理论上,我一直觉得可能在广州仓储放好以后,到昆明来提香就变得很好喝。私人藏茶可以这么玩,但是如果我们是经营者,从商业逻辑来看,这可能不太能够去决定产业走向。仓储这个问题,我之前跟李扬老师也讨论过,我更喜欢转化深一点的茶叶,昆明的可能就太慢了。然后李扬老师说了,如果你不在意汤色的话,昆明也会转化。对,如果我不在意汤色的话也会转化,但是我觉得没必要。每个地方的人都会说自己这儿的仓好,就像米饭、面条一样。

今天的主题是易武绿芽茶。我更喜欢把它叫做绿芽种。我跟李扬老师有个很大的争论,就是说他喜欢的绿芽茶跟我喜欢的绿芽茶就不是同一个绿芽茶,他喜欢的是很纯的绿芽茶,我喜欢的是绿芽茶跟勐腊茶杂交的,没有那么纯的。所以我觉得风味的不同展现出的更多元素反而是我们这个行业更关注的,就是喝茶喝到现在,已经不是说我要喝昆明仓,喝广东仓,我觉得哪里的仓库都有好的茶叶。最主要的底层逻辑是我们这个品种选对,工艺选对,到了后陈化的阶段上面,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温湿度展现出来的不同的风味,而我们要做的是接纳这个风味,而不是排斥风味。

5

做仓问题

诗云:刚刚有一位茶友想跟郑总和李扬老师提个问题,是关于仓储这个方面的,来小马哥。

小马哥:郑总、李扬老师你们好,我之前和深圳富华公司李总有过接触。当时没有民营企业,更多是国营,中间有一个环节是做仓,把云南的茶叶拉进去深圳。我想问一下是不是有这个环节或者这个环节大概是什么样子?

郑少烘:这个事情我大概知道,九十年代时代,省公司在深圳富华公司有自己的仓库,从昆明拉到深圳的茶叶就放在这个仓库里。我去参观的时候,了解到不同楼层的仓库里温湿是有不同的,有些仓库温度高,放上一个周期,就转到温度低些、通风好些的仓库去存放一段时间,然后再销售。但这个是传统国营厂的货品,如果用同样的速度环境拿来存放易武茶,就容易白霜长得太多,给人一种湿仓茶的感觉。还有一个经验,就是易武茶它的白霜长过了非常难退。我在许多城市作了对比实验。广东清远一家公司找我们采购了一批礼品。他们在仓库里放了别的茶叶。过段时间反馈说你们的茶叶发霉了。我说我们的茶在我们仓库是不会发霉的,他说是真的发霉了,然后拍了照片,肯定是(微生物)长过了。为什么说我们别的茶没有这样的情况,是吧?这就是一个很实际的例子,所以你讲深圳富华公司当时做仓就是这个样子。以前在香港一些茶庄来广东做生意的有两种做法:一个是收购你的茶,你放了几年的茶,他们就统一采购回去做仓,二是他把做仓的茶退一下仓再拿回来给各个茶商卖,他们叫上路茶(音),深圳富华公司的仓储就类似香港老茶仓的做法。

诗云:感谢郑总带给我们的分享。我们第一款茶和第二款茶喝得差不多了,关于仓储方面也有蛮多的干货。下面,我们开始喝第三款茶。这款茶是郑总从东莞带过来的2008年的易武绿芽茶。接下来的主题是关于易武茶的转化。

6

香港仓的另一种做法

李扬:我先说一下,刚才小马哥这个问题我再延展一下。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在问问题,在求答案的时候,最好有一个框架,就是有些东西它是有相关性,有些东西它是有因果性,这是两回事。

一款茶含多少糖苷类物质决定它后期陈化潜力有多大,这是可以通过机理说明的,这叫因果性。但我们刚才探讨的所有的东西,绝大部分说的是相关性。比如说深圳富华公司曾经怎么存茶,然后他后来卖得好不好,这些就只是相关性。

就以港仓这种存茶的方式来说,港仓也并不是一概而论,只有一种存法。现在有人妖魔化港仓,认为那就是一堆茶丢进去仓库,发霉了也不管,过段时间拿出来退仓,把霉退掉了以后来卖,这叫港仓。不是这样的,港仓也有存得非常好的。比如说邹家驹先生在《漫话普洱茶》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姚计存茶》。这篇文章是值得解读的,我们直接去读,包括我第一次读,我也不知道他在写什么,后来我突然搞懂了他的核心细节——姚计这个老人他存茶是怎么存的。他退休之后,整天就在仓库里面待着。他在仓库里面干嘛?不断把他的茶翻去倒来。怎么翻,以什么规律去翻呢?任何一个仓库它都有偏潮湿的地方,也都有偏干燥的地方。茶在偏潮湿的地方放了两天,感觉好像要开始长菌了,就把它放到干燥的地方待两天。在干燥的地方放的比较久的茶,感觉菌不活动了,就赶紧去把它搬到偏潮湿的地方。所以这个老头整天在仓库里面就不停地翻去倒来翻去倒来。这个过程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把茶饼上的微生物始终维持在一个微活跃的状态,就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状态。所以姚计存茶存出来的茶是实实在在的好茶,那里的很多茶,现在拿过来看,上面就是结着一层没食子酸的结晶。这才叫仓储技术,是吧?

所以仓储一定是要花功夫,因为只有花功夫我们才可能在具体的存茶过程当中发现原来易武茶要这么存,勐海茶要这么存,存了5年之后的茶要这么存,存了10年之后的茶要这么存,它必须要有具体的一个观测,具体的手感,才能够真正把茶存好。当然,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精力,不像姚计能够随时在仓库里面呆着,也可以借助科技设备,做一个相对保守的存放,把含水量稍微偏低一点点,但是我是绝对不支持那种纯干仓,过度干仓的。接下来我们请郑总分享一下您的仓储经验。

7

东莞仓经验分享

郑少烘:其实基本上我们前面讲的,其实更多是经验,还有投入的管理的过程。比如说你的儿茶素含量低的,含糖量高的,茶叶(的含水量)肯定就要偏干一点。比如说易武茶,特别是蜜香带产的茶,我们做过一些检测,这个地方含糖量高一点。仓储湿度就要更低一些,更细点说,如果说不同村寨的茶,仓储的含水量,麻黑要更低一些,同庆河可以比麻黑高一点,天门山又可以比同庆河高一点。还有第二个就是刚才讲的(茶)放了一定的时间段,儿茶素含量降下来了,还有它有些物质转化了,其实就应该换去更干燥一点的地方。比如说刚才李扬老师说是五年,我觉得四五年是合适的。就是我们存茶的时候,你要追求有效率,要追求风味,就是要去到一个周期。我建议就是要相对的仓储里面放的茶的密度要大一点,就是大仓储茶放得满一点。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离墙离地这些都是很容易能做得到,这是一个共识。实际上一定要转仓,比如在广东,我的仓库向西晒这面有两层是要多做一堵墙的。但是我有一两层比较高,太阳晒得好,我就不做,为什么?比如说我的有些茶需要藏的温度更高一点,我就不用去做加温的设备,我就把这些需要高温的茶把它腾了上去。我现在这个仓库有好多层,周边又是空旷的,我正好可以利用这种周围的环境去做调节。其实,最关键就是温湿度、时间段,还有量不足的迹象,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李扬老师刚才讲因果关系的背后,我觉得是剖析的很清晰的,其实主要是在应用的过程之中,你在里面形成一些自己的认知。我觉得仓储可能是一个很需要个人直接去感受的过程。

这个储存过程之中,我这么多年其实一直在做调整,以前觉得这个做法很好,其实还是有调整的空间的。那就是说(含水量)偶尔高一点其实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它只是个参数,它是可以修正的。仓储,大家很害怕存坏了,害怕存出来的茶说你湿仓,怕市场对你有诟病。总体来说,大家可能是太过于谨慎了。

来源:茶叶进化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单品模式,或是茶企破茧突围的一剂良药

  毫无疑问,今年的茶叶市场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众多茶企茶商而言,也面临着各种艰难选择,是保守还是继续扩张,是稳线下还是转战线上?尤其在产品上,到底该用怎样的策略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

  该聚焦单品还是多管齐下?

  //

  剧烈的市场震荡后,正在倒逼茶企茶商重新梳理自己的产品策略,让产品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形成更紧密的链接作用。  

  不少人认为,如果品牌茶企采取单品类发展路线,会让自己的消费群体受限,往往会面临市场发展过窄的局面。

  但事实上,不少品牌的荣辱兴衰,并不能完全归结到某一个原因上,其掉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其盲目扩张以及忽视消费需求的变化而造成的,并非产品上过于单一。  

  当前,正处在转型升级中的茶行业,又经历了疫情的巨大冲击,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消费者在消费方面变得更为谨慎,一些茶企也不敢放开手脚扩张,而单品模式,更有机会打破这样的市场僵局。

  //

  单品策略:是单打,但不是独斗

  //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茶叶经营者很容易误解“单品模式”,这也是造成一些茶企在实施单品策略中四处碰壁的原因。

  所谓单品模式,并非“一招鲜吃遍全天下”,而是先将自己的某种特色产品,作为拳头产品,当你有了“扛把子”的单品后,再配合推出其它产品形成组合拳,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单品策略是“单打”,但不是“独斗”,是聚焦单品,但不是止步于单品。  

  近年来,单品模式也成为一些茶品牌吸引消费者眼球、打造品牌势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如,双陈普洱首款标志系列产品“莲饼”,一推出就抢购而空;

  佳兆业·兴海茶的“班章乔木生态沱茶”,以经典致敬经典;

  说到澜沧古茶,茶友必然会想起001;

  福海茶厂近些年推出的班章有机茶,已经成为其众多产品中的经典代表作;

  深土牌茶叶推出的“岁月”,在深圳茶博会上更是成了中老期茶爱好者的打卡圣地;  

  以往,一些茶企茶商要想增加销售业绩,就会去扩充品类、丰富产品,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他们总会有这样的惯性思维:这款茶你不买,换一款你总要买,多一个选择,就多一个成交机会...但实际情况可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想请店员推荐好茶,她说几十元到几千价位的茶都有,要问她哪种产品更适合自己,她总会介绍一大堆。”在买茶这件事上,陈先生坦言:买个茶就像上了一堂茶知识课,最后感觉还是心里没底,就索性放弃了购买。  

  相信不少茶叶消费者有着与上面这陈先生一样的经历与困惑,对于消费者来说,费心思做决定的痛苦,已经超过了买到一款好茶的的那种心情。

  单品模式,在某种层面上也是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

  //

  单品模式要聚焦差异化创新

  //

  在消费者对茶叶品质认知能力的大幅提升、茶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下,这就要求茶企把所有能调动的资源和效率聚焦在产品力和品牌力上,来实现差异化。

  单品模式,让品牌有精力把产品做到极致,用一款产品去满足某一细分市场上的目标消费群体,实现从产品上带动品牌势能。  

  眼下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茶企确实要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你既要深刻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又要超越消费者的期盼,最重要的是要和消费者建立高效的互动,而单品策略是有利于品牌与消费者建立高效互动的,是能够把产品更好地植入消费者心智。  

  兴茶君觉得,在小罐茶、竹叶青、双陈普洱、澜沧古茶等品牌身上,都能看到单品模式的影子,当你的单品在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后,更容易实现规模化,而且开展新品类的时候,相比其它茶企往往具有饱和攻击的时间窗口优势,这是其它茶企很难做到的。  

  总之,在单品模式下,产品力的价值将更容易得到体现,把品产品做到极致,并最终实现品牌效应。所以,在当前这样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相信会有更多茶企愿意加入单品突围这场战局来,实现新的发展。

  来源:兴茶网

破圈突围,西施石笕进军西北市场

敢问路在何方?

这条区域公共品牌做大做强之路该怎么走,该往哪走,该何时走,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广大的产茶区。

尤其是对于有着辉煌历史却又全新出发的年轻品牌,更是急需找到一条破圈突围之路。在经历三年疫情之后的开放时期,积极走出舒适圈、渗透市场、外地营销或许是一项不错的破圈之举。

浙江绿茶博览会是浙江省倾力打造“浙江绿茶”品牌、拓展内外市场、构建浙茶营销联盟的重要举措,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余届。2022浙江绿茶(长春)博览会因疫情原因被迫延期,2023浙江绿茶(兰州)博览会得以重启,是茶人们翘首期盼的全新起点,传承和发扬茶文化的火种将在兰州重新点燃。

抓住机遇,借助平台,西施石笕茶再一次出发了。这是2023年暨第二届中国(浙江•诸暨)三茶统筹发展大会暨西施石笕茶文化节、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两展一节北京推介会之后的又一次探索与尝试。

延续诸暨的城市记忆,所有的美好从遇见一杯西施石笕开始。从来佳茗似佳人,石笕茶以“基于文脉,对应现代”的开放姿态立足浙江乃至全国茶叶产业,西施文化厚积薄发,依托千年历史积淀,携手石笕茶打造西施石笕品牌,已然成为业界的一段佳话。

且观林深云景“鸟来远语法,客去更安详”,且听古韵悠扬“翩翩玄鹤舞,幽幽孤凤吟”;浙东唐诗之路上,流传着文人挥毫洒墨的丰神余韵。

苎萝山脚、浣纱江畔,丝绸烽烟、诗语江南,一片叶子串联起两座城市的缘分,也就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故事……

7月21日由中共诸暨市委、诸暨市人民政府主办,诸暨市供销合作总社、诸暨市农业农村局承办,诸暨市茶叶行业协会、诸暨市茶文化研究会协办的“西施故里 千年石笕——西施石笕兰州推介会”在甘肃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程渭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丁世明,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厉宝仙,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原副主任徐云焕,绍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加恩,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茶叶科科长俞燎远,农业农村部茶叶专家指导组成员、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罗列万,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西施石笕”茶叶首席专家陆德彪,甘肃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唐陈虓,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刁学刚,诸暨市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李国标,茗边主编孙状云等领导嘉宾出席本次推介会。

诸暨市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李国标致欢迎辞,他提到诸暨是“中国无公害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也是浙江省主要产茶县之一。近年来,诸暨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篇文章”,打好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品牌培育、茶旅融合组合拳,全力做大做响“西施石笕”区域公用品牌,使得茶产业节节高攀、茶市场欣欣向荣、茶效益蒸蒸日上。目前,全市茶叶年产量已达3200吨,综合产值达5亿元,这片“小小绿叶”已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金叶子”。

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厉宝仙在致辞中提到,茶叶是浙江的历史经典产业,也是最具特色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生产历史悠久,产业基础扎实,浙江绿茶博览会是浙江倾力打造“浙江绿茶”品牌、全面拓展内外市场、构建浙茶营销联盟的重要举措,已先后在北京、南京、西安、深圳等城市连续举办14届,为宣传浙茶品牌、推介浙茶产品、促进产销对接、推动茶农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越来越多媒体、茶商、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本次推介会是西施石笕走向全国的又一次重要展示,希望诸暨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文化优势、生态优势、品质优势,坚持“走出去”战略,不断强化宣传、拓展市场、做响品牌,进一步做强做优诸暨茶产业,为新形势下加快浙江省茶产业统筹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甘肃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唐陈虓在致辞中指出兰州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茶马互市”和商埠重镇,在沟通和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兰州虽不生产茶叶,但是传统的销区。近年来,兰州茶文化氛围日渐浓厚,爱茶者众多,喝茶也从过去单一的春尖茶叶延伸到六大茶类各大品牌茶、工艺茶,茶叶消费逐年增加,形成了年消费30亿元的茶叶市场,催生出了潜力巨大的茶产业。此次推介会,诸暨茶企与各方客商汇聚一堂,共饮历史名茶·西施石笕,齐商合作大计。这是诸暨市差异化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的有益探索,以突出产品品牌的实施路径,走出浙江推介西施石笕,着力西施石笕产销有效对接、探求广泛合作机遇,全面打造西施石笕的好茶形象。

诸暨市茶叶公用品牌管理服务中心金英作“西施石笕”品牌推介辞,她介绍道,“西施石笕”茶产区位于神奇的北纬30度线上,属火山岩地带,具有“三面环山、一面出江”的独特“畚斗”形地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西施石笕”茶的优良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施石笕”茶按感官品质分为贡芽、玉芽、云芽、秀芽,其中贡芽又分贡和贡600,贡600是采用海拔高度600米及以上的茶树鲜叶原料加工而成。2022年,诸暨市将石笕茶与“西施”IP结合,打造“西施石笕”茶区域性公用品牌。未来,诸暨市将砥砺前行,把“西施石笕”茶品牌与茶文化、茶科技、茶旅游等深度融合,做大做强做实茶产业,力争将西施石笕茶创成长三角生态区域品牌的典范和国家级名品,使“西施石笕”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金钥匙”,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西施文化传播的“金名片”。

淅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西施石笕”茶叶首席专家陆德彪为嘉宾推介西施石笕,西施石笕形态挺秀似兰,嫩绿显毫,汤色清澈透亮,滋味鲜醇甘润,香气馥郁持久,是一杯喝过就会喜爱的茶,是一杯绿色、生态、安全茶;是一杯匠心茶、标准茶;是一杯为茶人量身定制的茶。

推介会上还进行了金奖产品颁奖仪式,诸暨市茶叶公用品牌管理服务中心选送的西施石笕茶,诸暨市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绿剑”牌古越红茶推选为2023浙江绿茶(兰州)博览会金奖产品。

诸暨市茶叶公用品牌管理服务中心金英为“兰州碧春茶叶责任有限公司”杨献红授牌

会上甘肃省茶叶流通协会与诸暨市茶叶行业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双方将共同努力,携手实现茶叶产业的整体提升,进一步推动中国茶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浙江是中国的产茶大省、绿茶强省。在浙江茶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各产茶区县与其相继推出的名茶名品经历了数十年的“名茶战略”,名优绿茶占绝对主导地位,在稳步发展保证产值的同时,大家似乎都面临着“产销”之“销”的难题。时至今日,各产茶区县纷纷建立自己的区域公用品牌,名号打响了,却又到了区域限制的瓶颈。怎么销?往哪儿销?只在浙江卖茶远远来得不够。

保证茶叶生产质量、产量才会带来效益,开拓茶叶市场作为产业增效的重要路径,品牌的知名度也会相对提升。西施石笕是一个年轻的区域公用品牌,但从名茶到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路径来看,西施石笕经历了几乎推倒重来的过程。西施石笕,作为条形茶的代表,论文化,石笕茶是有底气的。在南宋嘉泰《会稽志》、明隆庆《诸暨续志》中石笕茶已是名茶贡品。清雍正《浙江通志》:“诸暨各地所产茗叶,质厚味重而对乳最良,每年采办入京,岁销最盛。”“贡芽鲜爽,玉芽温润,云芽醇香,秀芽清丽,若论滋味,各有特色!”的评价让石笕茶于1984年就被评为浙江名茶,与西湖龙井、径山茶等同为浙江茶叶的代表。在如安吉白茶、大佛龙井、越乡龙井等区域公用品牌板块效应的影响下,浙江各产茶区县推出的区域公用品牌百花齐放,浙江茶产业在业界内一直处于引领的地位。

诸暨是西施故里,石笕茶亦有着千年的历史传承,两大IP相结合所推出的公用品牌带着文化底蕴走出历史,在传承与创新中开辟了自己的发展路径。“西施故里,千年石笕”成为了石笕茶走向世界的响亮口号,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石笕茶获评推荐优秀茶产品,另外像西施石笕茶杭州品鉴会、北京推介会的成功案例,让消费者看到了西施石笕这样一个年轻公用品牌的实力。

面对茶叶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如何提升茶叶品牌知名度,增加茶叶销量成为了茶叶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2022年,随着《诸暨市扶持茶叶公用品牌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出台,产自茶叶公用品牌加盟的企业的干茶经过定级后,符合公用品牌标准的茶叶都用上了“西施石笕”公用品牌标签,成功助推了茶叶销量的扩充,产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茶叶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说实现了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和产业链整合,形成了合力,推动产业向大品牌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希望借助“闯”劲能为西施石笕打下一片牢固的“江山”!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