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漭水古树茶叶的特点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昌宁漭水:“453”模式探索茶旅融合新业态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茶叶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2021年以来,漭水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努力将“昌宁红茶”打造成世界知名红茶的定位,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整合各类资源、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开拓市场,实现了从茶产业到茶经济、茶产品到茶文化、茶农到茶商、茶园到公园、茶区到景区的全面蜕变。

资源优势得天独厚。黄家寨是昌宁县古茶树资源较为丰富密集的优质古茶区,有百年树龄以上栽培型古茶树11364株、生态茶山3000余亩,年产古树干茶10吨、生态茶150吨左右。目前,在各级扶持下,依靠丰富的古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黄家寨的古树茶产业,已经成为昌宁茶叶发展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

品牌优势得天独厚。黄家寨古树茶群是澜沧江上游面积最大、树龄最高、品种优良的密集栽培型古树茶群,是云南20座古茶山之一,名列昌宁县9座古茶山之首。经过多年建设打造,2017年,黄家寨古茶公园被授予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魅力古茶园”荣誉称号,成为全省20个魅力古茶山之一,也是昌宁县AAA级景区之一,在全国茶界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尤其是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扶持下,黄家寨紧紧围绕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云茶品牌的目标,抓住昌宁叫响“千年茶乡”品牌的发展机遇,紧盯省委省政府对“昌宁红茶”品牌的发展定位,做强做大古树茶产业,努力打造滇西最美古茶村落。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黄家寨距县城17公里,距漭水集镇2公里,永昌高速规划漭水互通连接线直达黄家寨,距澜沧江黄金水路不到20公里,水陆交通区位优势凸显。

产业优势得天独厚。黄家寨民间制茶沿袭传统工艺,茶叶品牌声名远播,目前有茶企和规范作坊57家。在产业培育和企业带动下,人人讲茶、家家种茶、户户制茶的产业氛围十分浓厚。通过健全古树茶加工体系、丰富古树茶茶文化内涵,黄家寨的古茶树基地和生态茶基地打造成为昌宁的古树茶茶文化体验区。在不断发展壮大古树茶产业的同时,立足“茶旅结合”,以茶为媒、以茶为名,有效提升黄家寨古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突出“五个着力”,有效助推茶旅融合

着力规划引领,建设现代茶园。结合现代茶园建设标准和美丽乡村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按“一心一环五区”规划布局完成了古茶公园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规划总面积1万亩。

着力项目强基,促进茶旅融合。聚焦产业振兴,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在茶园中建设游步道、茶文化产品体验区和趣味性特色景点。目前古茶公园核心区已建成茶广场、游客服务中心、田园生态健身步道、部分村庄道路、游步道及旅游厕所等设施;投资资金完成沪滇合作文旅项目,将建成村庄道路、茶文化体验区、茶文化体验中心及部分基础设施和茶文化打造。已申报移民搬迁安置部门“美丽家园”建设项目和招商黄家寨茶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拟建设黄家寨茶餐厅、茶博馆和茶文化体验设施,依托项目做大基地、做强企业、做优品牌。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功能完善,突出产业融合,持续打造滇西最美古茶村落和茶文化体验区,以茶旅融合延伸辐射带动示范点的乡村旅游产业。

着力保护优先,强化资源管理。通过规划茶叶种质资源示范基地等形式加强古树茶资源保护,提高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常态化组织茶企茶农开展古茶保护、茶叶种植加工,科学布局设施,让古茶资源得到更好保护与利用,产业水平大幅提升。


着力扶持创建,培育经营主体。围绕茶叶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以标准化初制所建设为重点,按照“生态化、现代化、规模化、清洁化、连续化”要求,目前已建设示范茶所13个,有9家茶企取得SC认证,有效增强了茶企的市场竞争力。

着力多元营销,积极开拓市场。结合目前消费者购买渠道多元化、个性化、便捷化的特点,加大营销培训,鼓励企业积极发展茶叶连锁店经营、网上销售,与京东、天猫电商合作,积极参与到“云上昌宁”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加大对线上销售推广力度,通过开展全渠道营销,积极开拓市场。

聚焦“三个更加”,有效推动产业发展

古茶资源更加得到保护。通过持续宣传古茶树保护、限制采摘,基本形成了采育结合、合理利用的良好氛围,古茶树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产业品质更加得到提高。通过加大茶企、作坊和茶农技能培训,引导标准采摘、规范加工、品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茶产品不断丰富,由单一的晒青毛茶逐步发展成为绿茶、白茶、红茶、熟茶俱全的多元化茶产品。

群众增收更加得到保障。茶产业持续向好,有效应对疫情和市场经济影响,据统计,2021年内黄家寨片区茶产业实现同比增收20%以上,辐射带动全镇茶产业稳中有升。自然村600余名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转移,156家茶企直接带动自然村及周边群众务工500余人,实现人均务工增收1万元以上。

下步工作中,漭水镇将依托良好生态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借助黄家寨古茶公园及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探索发展茶乡体验游,在传统茶业基础上催生出茶园旅游新业态,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发展“茶园+摄影基地、茶园+养生、茶园+文化节、茶园+茶艺体验、茶园+营地、茶园+茶叶销售”。在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走出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真正将黄家寨的茶山建成“金山银山”。


来源:昌宁新闻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李溶  杨明渊)

昌宁漭水:茶区变景区 茶园变公园 茶山变金山

黄家寨古茶公园位于昌宁县漭水镇漭水社区黄家寨,属于典型的温带气候类型,平均海拔1780米,年平均气温16.9℃,年平均降雨1463毫米,土壤类型为典型的弱酸性红壤、黄壤,适宜的气候及土壤条件给古茶树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入伏时节,冒着淅淅沥沥的细雨,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黄家寨古茶公园,在雨水的洗刷下树木花草显得格外富有生机,清新凉爽的空气也把疲惫的状态一扫而空。

黄家寨古茶公园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在这里保存有最完好的古茶树群、生长着云南省优质地方性良种黄家寨大叶茶(漭水源头茶)。古茶树群落总面积达33公顷,根径在15厘米以上的古茶树有21个小班9338株、2026株单株,合计11364株,其中野生型古茶树3株、栽培型古茶树11361株,年产古树茶干茶20吨。依托黄家寨古茶资源优势,漭水镇积极探索实践“两山”理论,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发展思路,采取“三个融合”模式,实现了从茶园到公园、从传统产茶区到旅游景区的全面蜕变,探索出了一条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茶旅融合谋发展。黄家寨古茶树群是澜沧江上游面积最大、树龄最高、品种优良的密集栽培型古茶树群,是保山20座古茶山之一,民间制茶工艺盛行,茶叶品牌声名远播。近年来,累计培植茶作坊100个、茶企业57个。依托产业优势,按照“一次规划、融合发展”的理念,漭水镇按照“一心一环五区”规划布局完成古茶公园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功能,在古茶公园核心区建成茶广场、游客服务中心、田园生态健身步道、部分村庄道路、游步道及旅游厕所等设施。通过整合周边茶企抱团发展,依托古茶公园,将特色茶叶发展成为旅游商品,在产业培育和企业带动下,人人讲茶、户户种茶、户户制茶的产业氛围浓厚,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

文旅融合扬文化。引进茶企入驻黄家寨古茶公园,探索集古树茶观光、采摘、加工、品饮、销售为一体的茶旅融合新业态,2021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黄家寨茶馆于2022年成为昌宁首家四星级茶馆,黄家寨古茶公园先后荣获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魅力古茶园”称号、获评3A级景区。以茶为媒,全面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围绕游茶山、礼茶道、品茶餐、赏茶艺、观茶史、逛茶街,组织开展采茶、炒茶、斗茶、茶艺表演、评茶、茶王拍卖等系列活动,将昌宁古茶文化的精髓、民俗茶风、种植加工的体验、品茗游览的随意融于园中,让游客了解传承茶文化,构建起“旅游、生态、健康、服务、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同时,围绕茶主题定期开展读书班、诗歌研讨会、茶文化分享和茶艺培训等,全面营造辖区群众懂茶、讲茶、制茶、品茶的茶文化生产生活氛围,凝聚文化共识、发展共识。

商旅融合促增收。秉持以景点为平台、游客为主体、群众为基础的思路,结合目前消费者购买渠道多元化、个性化、便捷化的特点,加大营销培训,鼓励企业积极发展茶叶连锁店经营、网上销售,与京东、天猫电商合作,积极参与“云上昌宁”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加大对线上销售推广力度,通过全渠道营销,全力开拓市场。2022年,实现古树茶产值1500万元,带动600余名劳动力实现就业转移,57家茶企直接带动自然村及周边群众务工500余人,实现年人均务工增收1万元以上。同时,开展稻花鱼文化节、茶文化节、杜鹃花文化节活动,采取农旅结合模式,以黄家寨为中心,辐射带动集镇、老寨子、江桥码头等地的漭水镇沧江茶源乡村振兴示范带,实现商旅融合。

作者:杨景皓

来源:昌宁新w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昌宁漭水:沧江一水活春茶 源头古树“样样好”

清明前后,春风里的最后一丝寒意悄然消失,位居澜沧江流域优质茶区上游的昌宁,春茶叶绿染出了最美的风景,被称为昌宁“源头茶”的老茶树用一抹抹新绿,吸引着爱茶人的目光。

春茶由于茶树营养物质丰富,叶肉肥厚,芳香物质和维生素含量高,滋味鲜爽,香气浓郁,口感润滑,为广大爱茶者的喜爱。昌宁的“源头茶”,因其不同于源于自然野生茶和近现代人工选育的栽培茶,更是受到许多人的青睐。

作为沿澜沧江分布的村子之一的漭水老厂,无论是在昌宁还是在云南的茶叶“版图”上都不太有名,却有许多古茶树藏匿于“深闺”之中。古茶树不管别人知不知道,每年春天总会如约吐出新绿,将大自然的灵气馈赠人间。

被称为老厂茶王的朱家地大茶树上,10多名采茶工人正爬在大茶树上,一边采茶一边有说有笑。看着满树嫩芽和工人,大茶树的承包者陈军开心地说:“这种茶既不同于大茶,也不同于小茶,是一种本地老品种,它的特点是发得比较早,芽叶黄绿,叶片较薄,制作出来的晒青茶,茶气没有大茶那么强,又比小茶强得多,甜度、香气都很好,很受欢迎。”

陈军话里的“大茶”“小茶”,是当地人对栽培型大叶种茶和野生型大理茶的称谓。据资料介绍,在大面积推广种植栽培型大叶种茶之前,如今昌宁的许多茶区种植的多为野生型大理茶,也有一些自然杂交或变异产生的茶,当地人多称之为“菜花茶”“老品种茶”“细叶子茶”之类,没有统一的名称。这些茶多次经专家鉴定,命名为昌宁大叶种,或以所在地加“原头茶”“源头茶”命名,均属地方有性群体良种。

“这棵茶我已承包采摘了20多年,正常年产量100公斤左右。”说到这棵“独树成林”的古茶树,陈军就有说不完的话,“刚开始承包那个时候,还没有古树茶这个概念,是因为它发出来的芽比较长,我就跟主人商量说承包,采摘‘长茶’卖给做茶的老板以求多赚点钱。后来古树茶兴起后,邻村凤庆平和的一位客商来看,说这是古树茶,我就供应给他原料。再后来,从重庆来的余老师来看了后,喜欢上这棵茶,我就专门负责管理并按他的要求采摘供应鲜叶,今年已经是合作的第八年。”

陈军说的“余老师”名叫余仁,是重庆一所大学的退休教授,因为喜欢茶,近年来跑遍了国内特别是云南的主要茶区,只为找到自己中意的茶,做好自己喜欢的茶。余仁说:“这棵茶虽然不是最典型的云南大叶种茶,但有它自己的特点,苦涩味轻、甜度高、香气足,在我所做的茶树中属于上等品,很受朋友的喜爱。”

“昌宁这个茶区我走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古树茶,现在还在做。这里其实有很多好茶,缺的是名气,特别是这里的野生茶和这种自然形成的茶树品种,无论做晒青、红茶、白茶都很有特点。”一说到茶,余仁就会打开话匣,“我做茶,不会刻意去追求名山、名树,而是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寻找自己喜欢的茶。在昌宁,在老厂,我就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茶。”

“我们这个地方的古茶树,品种相当多,在一个地埂的茶里就会有很多种,一棵跟一棵不同。这些年来,我们的古树茶鲜叶很多都卖给了邻县的茶商,这对于茶农没什么损失,却造成我们在产品方面没什么名气。”陈军说,他二十多年一直从事古树茶鲜叶收购,有时候也根据客户的要求加工一部分成品,自己觉得所在的老厂、明华、明德这一个片区有许多好茶,只是需要有缘人来发现。

“我们老厂社区的茶资源和茶产业基础都很好,全社区基部径围15厘米以上的古茶树11067株,有茶园3373亩,现在古茶树基本都被人认领或定向收购。每年茶叶产业收入800万元以上,是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老厂社区党总支书记禹加志说,“我们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努力提高综合效益,让茶树真正成为村民的‘摇钱树’,茶叶真正成为村民的‘金叶子’。”

轻拂春风里,感受着淡淡的茶香,不禁想起了宋代郑天锡的诗:“西江一水活春茶,寒谷青灯夜拨花。”如果诗人来到澜沧江畔,来到昌宁,来到老厂,一定会醉在古树春茶的醇香里,作出更好的诗篇,留下更多的佳话。

通讯员:吴再忠 穆尚勇

来源:昌宁新w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