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龙井茶叶机

找到约339条结果 (用时 0.103 秒)

从茶叶种植、收购、销售,看杭州数字化改革深入乡村

一年一度的西湖龙井采摘季拉开大幕,茶农们又迎来了忙碌的时候。随着杭州数字化改革深入乡村,今年,龙井茶园里又多了不少新鲜事,从茶叶种植、收购、销售,都能看到数字化的身影。

这两天,我们来到有“万担茶乡”之称的西湖区龙坞茶镇,跟着茶农体验杭州茶园里不一样的春天。


茶园智慧防护

车子开过之江路,再向北转,窗外翠绿的茶山若隐若现。在长埭村的一处坡地茶园,我们见到了正在忙碌的茶农黄丽华。“茶工16日到,现在茶叶已经一茬一茬地冒出来了,所以我们自己先采起来。”只见黄丽华两个手指捏住嫩叶的茎,手心朝上轻轻一捻,叶子就完整地落到了手心里。

52岁的黄丽华是打理茶园的一把好手,她最清楚春收的快乐背后,是茶农一年精心呵护的辛劳。

“茶叶春天最怕霜冻,夏秋最怕虫害。”黄丽华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一段时间没来得及照看茶园,结果茶树被虫子咬得只剩“火柴梗”,看着都心疼。“虽然后面尽全力补救,但那年的产量还是下降了不少。”

现在,她再也不用为这些小虫子提心吊胆了。在黄丽华家的茶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盏半人高的绿色“路灯”。黄丽华笑着介绍,“这其实是太阳能杀虫灯,晚上会自动亮起来捕杀虫子。”

从去年开始,西湖区农业部门给龙坞的茶园里都装上了这个“神器”,每20亩就有1盏,同时搭建起物联网,接入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实现状态实时更新、手机实时监控、远程就能操控,就像一张茶园“智慧防护网”。

“再配合无人机飞防,我们再也不用操心了。”黄丽华说。

去年,黄丽华家3亩茶园总产出60多公斤干茶,今年,茶叶的长势让她更有信心。“前两天就收到了气象台的短信,提醒我们20日温度降低,要提前做好防冻措施。”黄丽华说。据悉,浙江气象部门建立了茶叶气象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气象观测数据的专业建模分析,提前7天至15天对倒春寒、霜冻等采摘期高影响、灾害性天气作出预报预警。“你看,我茶园里的保温篷都还没拆,就等着那天‘过大考’呢。”


茶农标随取随退

每年茶农们还要办一件事,就是去村里领取茶农标。按照规定,所有出售的西湖龙井都要贴上这个小小的标签,以证明它的身份。

正午时分,吃过午饭的黄丽华就急匆匆往村文化礼堂走。根据产量,黄丽华可以领到300余张茶标。

在黄丽华与村干部说话的间隙,我们发现,今年工作人员身边多了一台外形酷似ATM机的新家伙。“这是茶农自助机。”同样来取标的茶农郑康边介绍边将茶农IC卡插入机器中。

在自助机跳出的界面上,郑康输入需要申领的茶标数量:50,点击确认,机器就自动吐出了印有茶农标的贴纸。


“有了自助机,领取茶农标方便多了。”郑康告诉我们,以前都是区里核查好面积后,把相应数量的茶标用信封装好,茶农再去村里申领,但是要凑工作时间不说,排起队来也很耽误采茶工夫。

现在,杭州根据每年实际核定的茶园面积,不仅为每家茶农主体建立独立的电子账户,还发了实体茶农IC卡。凭借这张卡,茶农们可以随时到茶农自助机上领取茶农标,不仅可以分批领,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退标,茶农自助机会自动鉴伪。“用多少取多少,不用担心取多了会弄丢。”郑康说。

“以前每到领茶标的时候,村里至少得派出两个人用一周的时间分发处理,现在有了自助机,解放了人力,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茶叶市场的管理上。”长埭村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我们看了看郑康刚刚取出的茶标,只见上面有一个醒目的二维码和一串防伪码。一扫码,手机便进入溯源系统,输入防伪码,茶农的名字、茶叶规格均有显示。最重要的是,在查询页面下方还显示着查询次数。当我们第一次查询时,下面的数字为1。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刻意伪造标识、套用别家的防伪码时,在查询的过程中也均有显示。“其实溯源是一种保障。知道买的是谁家的茶叶,还能直接找到茶农本人,大家买茶叶就可以更放心了。”郑康说。


交易数字化监管

“收茶了,今年价格不错。”临近中午,我们沿着茶山一路前行,远远听到了茶叶买卖的谈话。前来收茶的是杭州龙坞茶镇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方达介绍说,以往收茶,茶农都要同时交茶和相应数量的茶农标。

“但市场情况证明,这种传统的模式,有漏洞可钻。”杭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说。据统计,目前西湖龙井只有约2.16万亩茶园,年产量500多吨,然而市场上流通的茶叶数量,却远远超出这个数字。原因是个别茶农、茶商会偷偷引进长相“真假难辨”的茶叶,也有外地茶农茶企打着西湖龙井茶的幌子“挂羊头卖狗肉”,借机牟利。

不过从去年开始,收购茶叶的环节变得清晰可控。杭州推出数字化管理系统,将168平方公里保护基地内的所有茶农和茶企统一进行数字化管理,让所有茶叶买卖都通过数据留痕。

只见方达打开了手机微信里的“茶企通”小程序,扫了一下茶农手机里的“茶农通”二维码,在收购茶叶重量一栏填写10千克,方达公司的电子账户中茶叶数量便增加了相应数字。与此同时,茶农电子账户中的数量也同步核减,两者一一对应。

看似简单的交易情景背后,是大量数据的收集梳理。西湖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每年区、镇、村三级,都会根据测绘数据,对全区1.5万余亩茶园范围内,48个村社的茶农和茶企的茶地面积进行核定,并统一上报,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

“不管是茶农还是茶企,最终销售的西湖龙井数量,也都要和这个数据作对比。销售数据一旦出现异常,市场监管部门就会介入调查。”在方达看来,这样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对茶农、茶企和消费者来说,都更加放心了。

来源:人民论坛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大佛龙井----见证品牌的力量

“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雪沫乳花浮午盏,人间有味是清欢。”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爱喝茶。取茶,煮水,注水,出汤,从一盏香醇四溢的清茶,开始一天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习惯。只是喝茶,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摆脱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随心随境地沏上一杯清茶,在茶香氤氲中,品味诗意的生活,一直是一种美好愿望。如今,在泉城济南,这个愿望实现了。

这款“小茶僮”,是浙江新昌大佛龙井茶的专用售茶机,目前已经在济南150多个场所,投放了525台。它打破了传统的茶叶销售模式,只要扫一扫,就能品尝到新昌原产地、原生态的大佛龙井。有了它,茶不再是传说中虚无缥缈的国饮,而是变成了我们身边随处可取的日常之饮。茶叶的清香,伴着热气氤氲开来,在缭绕的大佛龙井茶香中,饮茶者仿佛也看到了高山云雾,听到了山涧鸟鸣。

为了增加消费者的幸福体验,也为了促进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昌一直用加速度的奔跑姿态,积极探索着数字经济与茶产业的有机融合,数字赋能、科技驱动,在全国率先创新了茶叶的品牌推广与产品销售模式,成为了新昌传统产业模式创新的带头大哥。

这种全新的销售模式,新奇的喝茶体验,让人对新昌,这个大佛龙井的发源地,产生了神往。新昌地处浙江东部,绍兴境内,素有“东南眉目”的美称,诗仙李白曾在此留下千古绝唱《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群山环抱,山高雾隐,四江哺育,溪河壮丽。温润的季风,带来1498毫米的平均降水量;1914.6小时的年日照时长,划分出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形;丘陵遍布,地势起伏,形成新昌独有的垂直小气候。

高山出云雾,云雾出好茶。绿水绕青山,十里闻茶香。2000多年前,神奇的叶子便在这里萌发了神奇的嫩芽,东汉时《搜神记》记载了新昌大地上的野生茶——“大茗”。东晋时期,高僧支遁在此煮茶讲经,禅茶之风由此开创,人们植茶饮茶,参禅悟道。至四百年后的唐朝,诗人们在这幅山水画卷中且行且歌,茶圣陆羽也在《茶经》中写下了“浙东,以越州上”的感叹。

迎一场春雨,酿一季茶香,茶得深山之形胜而显自在,山川得茶之养育而显神韵。那是天地间的默契绽放,也是群山间的葱茏应对。承袭日夜雨露恩赐,历经时光自然淬炼,高山云雾里的那抹绿,在经年累月中积淀传承。茶事千年,兴衰起伏,翠茗芬芳,更历久弥新。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名茶生产致富的曙光,照在新昌大地上,县政府通过名优转型为重点的战略性创新举措,助力“大佛龙井”“天姥红”“天姥云雾”等名茶破茧而出,让千年茶香闪耀出了新的辉煌。同时,在这座中国名茶之乡,新昌茶叶以品牌为桨,游弋出了一条光辉璀璨的品牌轨迹。“大佛龙井”品牌惊艳面世,为新昌茶叶翻开了崭新一页。大佛龙井,隔绝闹市,藏于深山,历经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十大炒制手法,将真正的大师之心,灌注于扁平尖削。叶底嫩绿明亮的叶子,以五斤青叶,才换得一斤名茶。

蓬勃发展近二十年的“中国茶市”,成了全国最大的龙井茶集散交易中心。2013年,政府推出“红+绿”多茶类发展战略,“天姥红”“天姥云雾”在科学研发中相继问世。优良名茶,在品牌体系的塑造和管理下,从历史里走向杯盏中,幻化成不同味道。

这本世世代代传承的“茶经”,也在新时代迎来了新内容,他们育良种、做示范、学农技、守标准,坚持政策助推,坚持绿色底线,坚持活动宣传,在茶叶强县的政策指引和财政资金的倾斜下,在“三产融合”中,领先打造茶叶全产业链,从茶叶加工到茶机生产,从茶礼开发到茶旅路线,赋予茶旅产业全新的生命。成千上万的爱茶之人纷至沓来,乘兴而至满意而归。大佛龙井的片片茶叶,也伴随着这成千上万的爱茶之人,长成一片绿,结出一段香,凝成一缕韵,种下一段缘,开启了茶和人的故事。20多年前,新昌的这片“绿叶子”,飘落到了泉城,在这方水土中扎了根。2000年,新昌县政府与济南茶叶市场达成合作,在泉城广场联合举办了一场“品茗赏泉暨新昌‘大佛龙井’名茶品牌推介”·万人品茶大会”。

大佛龙井,自此与泉城济南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茶匙,一泓泉,“天姥茶”邂逅了“泉城水”,如同双向奔赴的美好爱情,彼此环环相扣。清冽的泉水,与大佛龙井茶叶的滋味交融在一起,味醇色鲜,清香无比,“滋荣冬菇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深山无喧、净水清流、生长自在的“大佛龙井”,在潺潺的泉水中,也实现了悠享自在:精心品茗,醇厚甘爽。而那一缕缕的茶香,也在向泉城的饮茶者、爱茶人发出着邀请:到诗仙李白诗中的云雾仙境中走一走,在诗情画意里游一游,到新昌抬头赏茶园,俯身闻茶香,把大佛龙井这杯香茗品一品,共享一杯茶的美好时光!

茶香沁人,映衬着远山近水、诗意人生,这是来自云上茶山的问候;以茶之名、以茶为媒,共论茶道,共商茶事,这是来自“云上”茶者的邀请。互为对方盏上一杯茶,继续深入探索两地茶文化的融合创新方式,从竞争激烈的红海找到新方向,共同将中华传统茶文化传承下去。

“茶”字,艹、人、木,三个部首构成,这就是传说中的“人在草木间,茶在生活里”。生活温度自茶而来,文化艺术从茶聊开,从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精神文化上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时时刻刻出现,几乎融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之中。大佛龙井,也即将为泉城饮茶者的日常,平添一番滋味。新昌发起“泉城水,天下茶”,香醇的大佛龙井,打卡泉地标景点,掀起全城“龙井风情”,让每一位爱茶人,都能在手心温热茶杯中的那股香味中,品到诗,品到远方。

天姥山云开雾散,在令古人魂牵梦萦的土地上,和茶相关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蒸蒸日上的生长着。那一片新昌茶叶的茗香,在赞誉声中也会香满四方。那些生活的希望、产业的希望,都将寄托在一杯好茶中,酝酿出万事新昌。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下,大佛龙井也定会用品牌引领、全链提升, 给每一位泉城济南的饮茶者、爱茶人,送上一份诗意,品到一杯好茶!

来源:中国大佛龙井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从草原上走出来的茶叶电商——记浙江清承堂茶业董事长池大伟

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这话搁在池大伟身上,是一种现实的寓言。

1982年,池大伟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用内蒙人的话形容,赤峰人是内蒙的“犹太人”,骨子里有一种竞争意识,勤奋、执着、健谈、肯吃苦、执行力强都是赤峰人身上的特有标签,从这方面看来,赤峰人确实和“犹太人”比较像。

池大伟就是靠着这种流淌在血液中的拼搏精神,走出故乡内蒙,走入茶乡新昌,在茶界的电商海洋中历经8年的摸爬滚打和过关斩将,创下了如今的茶叶电商亿元帝国。他曾说:“做电商是一种时代趋势,是商业手段不是商业目的,我心中真正的茶商就是要把真正的茶文化、茶历史、茶品牌通过屏幕传递给更多爱茶的人,把像大佛龙井这样的好茶带给消费者”。靠着这一份爱茶的初心,池大伟创办的清承堂旗舰店年度销售额几乎每年都在翻倍,从2014年的1500万、2015年的2000万、2016年的5000万到2019年突破了一亿元。池大伟在电商领域的努力让他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也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蜕变。

抓住机遇转行茶业电商

用池大伟自己的话来形容,与茶叶的相遇相知像是偶然的巧合,更像是命运的安排。这话得从22年前说起……

由于从小不善读书,18岁时,家里人安排他到吉林省通化市去当兵。在那个年代,军人退伍后,本可以返回家乡谋一份驾驶员之类的工作,生活稳定安逸。但在池大伟眼中,这种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根本不是他想要的,他想去外面的世界拼一拼、闯一闯,于是在2000年,他只身离开家乡,前往通化市选择自主创业,第一份职业是通化市某药厂的医药代表,机缘巧合下,药厂派他负责中国产茶大市—安徽省黄山市的医药市场,这一做就是十年。

十年的耳濡目染,慢慢的茶叶在池大伟的生活中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次朋友间的谈话中,池大伟发现茶叶市场很有前景,市面上很多茶商仍旧比较传统,没有搬到线上,互联网渗透率不高,市场一片蓝海,这时若能提前“入局”,利用长期积累起来的营销能力,弥补线上化的空白,一定能干一番大事业。2010年,池大伟下定决心转战茶叶电商领域,网店装修、上宝贝、客服、支付宝、经营人气……池大伟一点点地了解电子商务,没想到第一年店铺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000万元。

慧眼识茶倾心大佛龙井

2014年,池大伟在黄山开办了浙江清承堂茶叶有限公司,随着网上销售生意越做越好,黄山的茶叶已经供不应求,池大伟感觉到如何能快速的找到优质的茶叶产地是目前的当务之急。2016年,一次去茶友家品茶,茶友拿出来一种绿茶,外形小小的,他心想“这么不起眼的茶叶会好喝么?”,没想到茶一入口,池大伟就被这种独特茶香吸引了,得知这款茶叶是新昌的特产—大佛龙井。

池大伟说:“如今回忆起来,那味道还记忆犹新,可以说是一见钟情”。第二天,池大伟就坐车来到了大佛龙井的产地新昌,第一站就去了国内最大的龙井茶交易市场—中国茶市,正在为找不到好茶叶愁的辗转反侧的他,一下子眼前一亮,中国茶市规模之大、茶叶的交易量之大,最重要的是大佛龙井茶叶质优价廉,适合大众消费。让他当下就下定决心要把公司总部转移到新昌。

池大伟说:“我把公司迁建到新昌,是因为新昌在生产大佛龙井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产地环境、品质管控、品牌打造、规模化发展、茶机制造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大佛龙井的品质、品牌也逐渐获得了业界专家和消费市场的高度认可。在平时的接触中,我能感受到新昌茶人身上的韧劲、冲劲。新昌人并没有凭借着全国的龙井茶主产区的优势以逸待劳,他们反而不断的在新的领域尝试、探索创新,可以说我在新昌看到了茶产业发展的未来。”

2016年,初来新昌的办企的他得了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主动帮他解决办企遇到的种种困难,就这样,清承堂很快便正式落户新昌,在县名茶协会的帮助下,浙江清承堂茶叶有限公司破格进入名茶协会的会员并得到了授权“大佛龙井”商标许可使用。当年,清承堂的大佛龙井茶叶线上销售额就突破了5000万元。这意味着池大伟的公司一年内销售了25万斤的大佛龙井茶叶,带动了1000户茶农增收致富。

在清承堂的带动下,一大批茶商涌进了电商大门,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在中国茶市注册电商会员就超过了10万人,电子商务和传统销售模式的联合发展,推动了大佛龙井茶叶从高山茶园走入百姓茶杯,大佛龙井犹如一匹茶界的黑马,驰骋在祖国的大地上。

诚信为本品质赢得顾客

大数据时代,随着社交电商等业态的发展,电商渠道逐渐发展成为了消费者选购茶叶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数字发酵的时代建立自己的茶叶电商品牌,池大伟认为“从一片叶子到一杯好茶”的经营理念是清承堂脱颖而出、持久发力的关键。

俗话说“好货不愁卖,好店不愁客”,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啊!怎么能让更多的消费者通过清承堂这个平台喝到优质的大佛龙井茶,池大伟认为卖茶者首先要懂品茶、会辨茶。为此,池大伟走遍了新昌大大小小的茶山、茶园,苦心研习评茶技艺。从小不爱喝茶的他,几乎每天坐在茶桌前品尝十几种茶叶,中间一度喝到胃炎发作,他也没想过要放弃。凭着这股韧劲和倔劲,池大伟终于从一个评茶“小白”脱变成一个评茶“高手”,不同季节、不同品种、不同品质的大佛龙井茶他一品变知优劣。

为了突出“从一片叶子到一杯好茶”的经营理念,突出大佛龙井的产地优势和品质优势,池大伟在选品、采购、包装建立了一套操作规范,在店铺宣传上也是做足了文章。在产品介绍时对“一片叶子到一杯好茶”的理念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解说,一方面是文字描述,一方面用图片。消费者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大佛龙井从生长到茶杯的过程,了解大佛龙井的品牌文化。池大伟认为,“要想把电商做大,诚信是第一步。其实,茶叶的用户忠实度很高,一旦认准了咱家的茶叶品质,明年、后年、大后年...他都会再来回购。也正是由于我们坚守初心,我们网店的粉丝量才会从最初的几百人增长到68.3万人,转化率从最初的30%提升到现在的70%”。

紧握时机勇做龙井直播第一人

2019年,直播开始展露头角,池大伟凭借敏锐的市场判断力,认为直播行业有可能成为茶叶电商的新模式。于是,池大伟带领团队,转战茶叶直播市场。池大伟说:“在电商时代,网商就像是舞者,要上台表演,要亲近观众才能赢得更多关注度。”于是他大胆的在炒锅边架起摄像头卖手工龙井茶,自己当起主播,在天猫直播平台推销新茶,没想到半个小时就有近500人下单买茶叶。现如今,池大伟直播团队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成50多人,直播平台粉丝达到了575万人。池大伟很自豪的说:“直播带给我的成就感不是这一场播下来我能卖多少茶叶、赚多少钱,而是我们每天可以通过直播平台向至少100万人传递了我们的茶文化,推荐了我们新昌的大佛龙井品牌。我甚至畅想过,有一天,我们的茶叶会不会像大米一样普及?”这位龙井茶直播第一人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创新的勇气让团队的年销售额达到了1.5亿元。

维护客户细节决定成败

说到自己的成功秘诀,池大伟认为,刚刚创业的朋友要有“前期很痛苦后面很美好,前期很美好后期很痛苦”的心态。做网店要可持续发展,没有稳定的客户做不长久。只有扎扎实实地从网店的产品研发、创意营销、客户服务、物流配送等方方面面做好细节,才能稳住固定的客户群体,并让他们去带动更多的朋友和亲戚,最终实现滚雪球式的客户增长。

池大伟说;“做电商要对消费市场需求敏感,要对市场的发展趋势有个判断。中国茶叶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总量呈持续上升趋势,我认为,随着消费升级、健康理念提升,中国茶叶消费必将持续增长,中国会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茶叶消费的重点市场,像大佛龙井这样的好茶也会迎来属于它的第二个、第三个春天。”

来源:中国大佛龙井,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3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