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灵山茶叶

找到约20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广西“放牛娃”回守绿水青山 荒坡上筑起茶叶梦

冬去春回,气温渐暖,广西灵山县陆屋镇簕菜垌水库边的山坡上,张廷猛的茶园里冒出了翠绿的新芽,大批民众正在为灵山早春茶新年首摘忙碌着。

“我小时候经常在这里放牛,现在是广西灵山有机茶叶种植示范基地。”张廷猛介绍说。

1月25日,大年初四,今年灵山的早春茶正式开采,76岁的曾美芬和她的孙女一早便到灵山有机茶叶种植示范基地里帮忙。曾美芬身穿碎花马挂,头戴一顶紫红色棉帽;跟在一旁的孙女则一身粉红穿着。祖孙俩各背一只小竹篓在茶园里采茶,形影不离,这一抹“年味”也吸引了众多访客的关注。

曾美芬祖孙俩在茶园里采茶。翟李强摄

“曾美芬老人经常来摘茶。”张廷猛告诉记者,当天上午,大约有200余人到基地里帮忙采茶。

彭春艳也是常到基地采茶的当地村民,收到春茶开采的消息后,当天8时许她就赶到基地加入采茶队伍。“春节放假不用上班,闲着也是闲着,就过来采茶多赚一点。”彭春艳说。

“基地旁边就是水库,不能有污染,所以我们的茶园不允许喷洒农药和除草剂。除草都是人工操作,因此我们需要的人工非常多,这给周边的村民提供了不少的就业岗位。”张廷猛介绍,除了固定聘用的几十名工人帮忙日常护理茶园外,每到采茶期还会临时聘请一批工人帮忙采茶。

张廷猛是地道的陆屋镇人。他介绍,基地三面环水,曾是一片林地,但树林被砍伐后,山坡就丢荒了,杂草丛生。这是他小时候放牛最喜欢到来的地方。

民众在广西灵山有机茶叶种植示范基地采茶。翟李强摄

成年后,张廷猛外出打拼,从事餐饮行业20多年,职业原因让他心里多了一份食品安全责任感,所以他回乡和合伙人一起种茶后,就一直坚持使用有机肥种植。

张廷猛告诉记者,去年他基地的干茶产量约8万斤,基本都销往四川和云南。由于气候的原因,今年早春茶开采比去年晚了一个星期左右,开采当天共采茶叶不到200斤,但后面的采摘量会越来越多。

据介绍,灵山有机茶叶种植示范基地是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也是生产灵山早春茶的主要茶园之一。目前,茶园规模350亩,带动当地数百名村民增收。根据规划,基地未来将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至3000亩。

灵山县委副书记冯远波介绍,灵山县是全国春茶采摘较早的地区之一,随着今年春节前天气回暖,茶树新芽已萌发,至立春前后,全县早春茶的采摘将进入高潮期,预计全县春茶产量达800吨以上。

民众在广西灵山有机茶叶种植示范基地采茶。翟李强摄

灵山县是广西农业大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目前灵山茶叶种植面积为7.65万亩,茶业从业人员有10万余人,人均年收入2.5万元人民币。多年来,灵山县把茶叶生产作为一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农业产业来抓,全县茶叶生产持续稳定,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冯远波表示,灵山县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多举措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紧抓灵山早春茶早采早上市的优势,把灵山茶叶产业做大做强。

来源:中国新W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灵山县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

1月7日,灵山县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研究分析全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

灵山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海兵要求,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快茶叶产业区域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合理规划布局茶叶产业;要重点培育发展优势茶产品和优势茶产区,培植发展壮大茶叶龙头企业,提高企业加工水平和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构建现代化的茶叶产业体系,实现灵山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实施茶叶品牌带动工程,研究建设灵山茶叶公用品牌,做大做强“灵山绿茶”“灵山红茶”等品牌,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报道灵山茶叶生产发展情况,提高灵山茶叶知名度。

张海兵强调,要创新营销方式,优化整合市场资源,配套完善市场监测、信息收集发布设施,建立并健全市场信息网络,积极发展各类流通、专业物流市场,充分利用新媒体推广新电商销售和网红直播带货等现代网商销售方式,加强营销队伍建设,不断拓宽茶叶销售市场;要推动产业融合,引导茶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做强产业链,丰富提升价值链,实现茶旅文康协同发展;要坚持科技先行,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合作平台,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和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快茶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做大做强全县茶产业。  

灵山县委副书记冯远波主持会议并强调,部门要加强作协,形成工作合力,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打响“灵山茶”品牌,共同推进灵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灵山县政协副主席叶缨解读相关文件内容、说明了灵山县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组工作职责和相关重点工作。

灵山县人大常委会三级调研员马东生,部分茶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会上,“茶办”咨询专家组介绍了“大潮江茶产业示范长廊”设计工作及近期重点工作。

来源:灵山县融媒体中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最早介绍茶文化的《荈赋》中产茶的“灵山”在哪里?

  杜育塑像。

  陆羽《茶经》。

  清嘉庆版《华阳国志》

  文/王克明

  晋代诗人、文学家杜育(?-311年)写的《荈(chuǎn)赋》,是我国重要的茶文化史料,第一次记载了满山满坡的茶园,第一次写到饮茶后神清气爽,困倦顿消,慵懒尽除的感受。后世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多次引用《荈赋》内容。

  赋中描写的灵山,历来受到茶史研究者的重视。那么,灵山究竟在哪里呢?


  杜育与《荈赋》

  《荈赋》从茶的产地、采摘、冲泡至饮用,较为全面地描述了茶的生产过程,其赋曰: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责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荈赋》理解起来有点费劲,翻译过来就是:

  钟灵毓秀的灵山,是奇异特产钟爱的地方。那里生长着茂盛的荈茶,沿着山谷一直弥漫到山岗。承载着丰沃土地的滋润,享受着阳光雨露的孕育。待到初秋,农闲之时,结伴同行,上山采摘,精心制作。煎茶就用岷江水,只取上游流下的活水清流。品茶的器具,要选择陶瓷制品,那是出自东边浙江一带的越窑陶瓷。酌取茶汤的瓢,是用匏瓜做成,样式就如周朝祖先公刘做的那样。茶汤刚煎好时,茶沫下沉,白华上浮。靓丽犹如积雪,灿烂好似春花。有淳厚的茶汤,与色如青霜的浮华相应和,白黄相间。饮后神清气爽,困倦顿消,慵懒尽除。


  《荈赋》的几个第一

  《荈赋》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第一篇介绍茶文化的专题文章,对茶的产地、生长环境、采收、饮用、择器、用水、饮茶功效等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描绘,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饮茶之道与饮茶境界。

  《荈赋》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摘,第一次写到陶瓷最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第一次归纳了茶在情感方面的效用,即调神和内,解倦除慵。

  因为《荈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陆羽在《茶经》的“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3次使用《荈赋》的论述作为茶经的用典,可见《荈赋》对《茶经》写作的影响之深。

  苏东坡在《寄周安孺茶》诗中,不无感慨地写道:“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宋吴淑所作《茶赋》中,也对杜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杜育与陆羽摆在了并肩的位置。

  从《荈赋》与《茶经》的篇章和结构来看,《茶经》是对《荈赋》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昔日灵山今何在?

  《荈赋》中描绘的1700年前就“厥生荈草,弥谷被岗”的灵山在何处?至今未见到确切记载。

  茶史专家朱自振在《茶史初探》中,讲到三国两晋时期产茶史料时,再次提到《荈赋》,肯定了至迟在晋时茶树种植就有一定发展了。

  《茶史初探》中写道:“灵山是指什么地方?现在无从查考。不过,笔者从《宜兴县志》中偶尔发现,这首诗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杜牧的《题茶山》等诗,都作为歌咏宜兴或宜兴人的作品,而收诸该志的‘艺文’部。如果不是《宜兴县志》编纂搞错,那么这一线索也可证明,两晋时在宜兴的某些山岭,其植茶也相当兴盛了。”

  从上述中可知,朱自振对《宜兴县志》的记载是持有疑问的。他赞赏了《荈赋》对晋时产茶盛况的记载,而对灵山是在宜兴的说法并不支持。

  那么,《荈赋》灵山今何在?“水则岷方之注”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煮茶或用岷江水?

  清人严可均辑纂的《全晋书》中记载:“(杜)育,字方叔,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人。初与石崇等为贾谧二十四友,永兴中拜汝南太守。永嘉中进右将军,后为国子祭酒。有《易义》若干卷,集二卷。”

  从杜育的任职经历可见,他到过的地方应该很多。《荈赋》所述的“水则岷方之注”,是说煮茶要用岷江水,可见,杜育是有机会在煮茶时用上岷江水的。

  正因为这样,如果杜育在宜兴品茶也用千里之外的岷江水,是不现实的。所以,杜育品茶和《荈赋》的创作应该在岷江附近,他所见到的“灵山”也应在岷江附近。而在岷江边品茶,用“出自东隅”的陶器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水与茶的关系。有“茶仙”之称的清代陆廷灿,在其《续茶经》“伍·茶之煮”中说,陆羽尝谓:“‘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宜也。’此论诚妙。况旋摘旋瀹,两及其新耶?故《茶谱》亦云‘蒙之中顶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袪宿疾’是也。”

  就《荈赋》中的“灵山”与“岷方之注”而言,结合“水土相宜”的特点,“灵山”只能位于岷江边。


  汉嘉郡地有灵山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汉嘉县郡治。故青衣羌国也……沫水从岷山西来,出灵山下。其山上合下开,水出其间,至县东与青衣水合,东入于江。土地多山,产名茶。灵山下有灵关,在县北六十里。有峡,口阔三丈,长二百步。关外即夷邑。”

  晋时的汉嘉县,在今四川雅安市,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置,属益州。辖境约为今四川雅安、芦山、名山、宝兴、天全、荥经、汉源等市县区。

  从“沫水从岷山西来,出灵山下”,可见灵山可能就是雅安的灵关处,今宝兴县有灵关河、灵关镇。这里地属龙门山区,再从“土地多山,产名茶”可见这里在西晋时期就是蜀茶产地之一。在这里,“灵山”和弥谷被岗的“荈草”都能找到出处。

  今宝兴县青衣江支流灵关河畔有灵关镇,距岷江直线距离有100多公里,在灵关河边品茶,要用二三百里外的岷江水,似无道理。


  灵山揭其右,离堆被其东

  西汉时期的扬雄,在赞美成都的《蜀都赋》中写道:“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皋弥望,郁乎青葱,沃野千里……灵山揭其右,离堆被其东……”

  古人以坐北朝南为正向,古地图以左为东,以右为西,“灵山揭其右”指灵山标示蜀都之右翼,即灵山在蜀都的西面;“离堆被其东”是指蜀都在离堆的东面。

  离堆为都江堰分水入平原之门户,《史记》中“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即是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介绍,“离堆”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代称。

  “离堆被其东”,是指沿着都江堰浇灌的膏腴之地一路向东为蜀都。从“灵山揭其右,离堆被其东”可见“灵山”与“离堆”方位并列。

  《太平环宇记》在“永康军(辖地同于今都江堰市)”条目下有:“通灵山,周地图云上有通灵寺,因名。”《乾隆灌县志》有“(县治)其自西迤北则有灵岩山”。这几条信息,将“灵山”共同指向同一个地方:都江堰市的灵岩山。


  灵岩山上梨儿茶

  灵岩山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北岸,为玉垒山主峰,山上灵窦泉水清冽甘甜。唐初,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不远万里来此山,修建寺庙,名曰灵岩寺。1000多年来,香火不断,传承至今。

  灵岩山及其周边山脉历来是茶叶产地,其地理条件也正合茶树生长所需的“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的良好生态环境。

  灵岩山所在的都江堰市河东地区,在唐代为彭州所辖的导江县,自古产茶,且品质优良,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就有“彭州上”的记载,将灵岩山所在的彭州茶叶列为上品。

  五代时,毛文锡在《茶谱》中记载:“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园名仙崖、石花等(号),其茶饼小,而布嫩芽如六出花者,尤妙。”彭州的灌口,为今都江堰市的灌口街道及龙池镇一带,灵岩山今属灌口街道灵岩社区。

  灵岩山一直是茶叶的重要产地。都江堰市档案馆收藏的1982年《灌县农业区划资料》中,就有关于灵岩山有古老茶树的记载:“灌县大茶树——梨儿茶(这次资源调查中发现,海拔980米以上),这类茶树较为古老。现已发现5株在同一地内,其中最大的一株,离地25厘米处直径56厘米,胸径20厘米,树高6.2米,树冠宽3.3米,叶大(形如梨叶,当地人称梨儿茶),芽头重(未作定量分析),发芽早(在当地要比其他小叶种提早10天采摘),枝条粗壮(发现前当地社员隔年进行了一次边茶采割)。其他尚未详查,有待今后组织人力继续资源调查。”

  这种梨儿茶,特点是叶大笋长。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对《茶经》中“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的阐述时说:“‘笋者’是笋状芽,它的特点是芽叶长,芽头肥壮、重实。生长出这种笋状的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叶茶树;一种是长势旺盛的茶树。这种芽叶,持嫩性强,品质成分含量丰富,成品茶的质量当然居上。”这是否就是《荈赋》中弥谷被岗的“荈草”呢?

  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将西晋杜育《荈赋》与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一并收入《方物记》中,明确了《荈赋》描写的是蜀山景色。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蜀地宝藏

  信息贵在分享,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找到约19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