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解读普洱

找到约1,015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天天喝普洱茶的您了解普洱茶吗?解读普洱(四)

 【续接解读普洱(三)】

台湾茶痴普洱情


          对于普洱茶的定义,台湾茶人似乎不这么认为。大约在1990年前后,台湾的乌龙半发酵茶,发展到相当精致纯熟的阶段。就在当时,台湾的茶人以深厚的品茶经验,以及茶文化涵养,直接与陈年普洱茶接上了轨。他们发现了再清雅香醇的乌龙茶也没有的,完全另外一种沉稳内敛的茶品:“陈年普洱茶”。于是一股普洱茶热在台湾悄悄吹起,许多香港茶楼中,乃至于东南亚一带的陈年老茶,开始被台湾的茶人整批收购;加以当时香港正值九七大限前,人心浮动不安,许多茶楼主人也将茶楼出清后移民他处,因此一批批、甚至整个仓库的普洱茶被卖到台湾,台湾在时空的因缘际会中,成了全球最大的陈年普洱茶仓。


         

       当台湾的茶人以文化艺术的眼光来看待茶文化,而不只是日常生活中的日常饮料时,对于普洱茶深入研究的风气也就逐渐拓展开来。包括茶树品种、生长环境、普洱茶的历史、生产工序......等等诸多问题,都成了有趣的研究课题。可是由于台湾的茶人当时所收藏的,大约都是年份超过30年以上的老茶,于是乎,如陈年、传统制茶工序、老圆、大叶、乔木、樟香、干仓等等的品牌标准,也随之逐渐建立起来;于是乎这些品茗的标准,也就成为定义普洱茶的标准。而符合这些标准的茶品,就成了收藏家收藏的对象,而且很快地直接反映在茶品价格上了。



        不过台湾的茶人对于普洱茶产地规范的划定,似乎并不是很严谨。主要原因之一,应该是台湾的茶人都是绕着茶品本身打转的,凡是合乎标准的,口感也对了,那就是好的普洱茶,至于产于何地,或是制茶工序,那似乎是次要的问题。于是产于下关的【绿印圆铁】【中茶牌简体字七子饼】,如果仓储良好,许多人也乐于收购;产于边境的后期【河内圆茶】【鸿泰昌圆茶】也都归入了【边境普洱】,成为普洱茶的一种;而广东压制的【广云贡饼】,因为包含了云南省的茶青,也称为收藏的对象。不过,台湾的茶人品茗功夫是极细微敏锐的,因此上述的茶品都被认为是【普洱茶】,但是如果要找最好的普洱茶,依旧以云南的茶品为依归。



       只是比较早接触普洱茶的台湾茶人,对于年份尚在30年以内的饼茶、砖茶、沱茶、散茶等,就算是那些仅仅经过很轻微渥堆发酵的、部分茶行也视为生茶的茶品,接受度就偏低了,理由是这些茶品大部分是灌木新茶园的茶青,而且都带着一定程度的渥堆发酵产生的【熟味】,而这种【熟味】的产生,却恰恰是牺牲了传统制茶工序下,那种【新鲜自然】的茶性品质换来的。



     台湾茶人对于普洱茶的定义,不到十年就有了变化,故将10年以内的茶称之为【新韵】;陈期10年-30年的普洱茶称为【陈韵】;陈期30年以上的普洱茶称之为【老韵】。理由之一是老茶毕竟有限,当陈年的好茶价高又难求时,自然退而求其次,文化大革命以后所生产的饼茶、砖茶、沱茶、散茶等,也成了广大发烧茶友竞相收藏的范围;而一些收藏起步较晚的,并且只是薪水阶级收入的普洱茶爱好者,大约也不容易喝到30年以上的普洱茶,因此也只能在年份30年之内的饼茶、砖茶、沱茶、散茶等的范围内打转,去寻求优质的茶品,并且自然而然就将文化大革命之后所生产的优质茶归类为普洱茶的范畴,茶品是否是乔木老园、制茶工序似乎不是绝对重要了。




          定义改变的原因之二,是一些针对普洱茶的【药性】所做的研究,陆陆续续出炉,而其温和不伤胃、去脂解油腻、降低胆固醇、降低血脂肪......等等的特点,恰恰让经济过度发展、工商社会生活模式导致诸多文明病现象的台湾人受宠若惊,也因此开辟了熟普洱茶【渥堆发酵】另外一片市场。因此,台湾这十几年形成一股普洱茶热,原因之一也是看中了普洱茶的【药性】,至于将普洱茶视为文化艺术行为中被品鉴的对象,依旧是少数文化圈的知识分子。不过仅仅从定义来看,,那么渥堆发酵的熟茶,也就被纳入普洱茶的范畴了。




        这些年,随着市场经济自然的趋势导向,台湾品饮普洱茶的品味,似乎又渐渐吹回了云南当地。如今走在云南当地的茶叶市场,渥堆发酵的普洱茶,已经不再是市场唯一的主流,以晒青毛茶蒸压成型的压制茶,又开始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主要销售的地方,似乎就是广东、】香港、台湾等地。经常,也可以见到台湾、香港、广东的茶人穿梭在云南的高低茶山、大小茶厂之间,依着自己对普洱茶的认知,去寻找或定制所谓的【明日普洱之星】。在这股风潮中,似乎一种新的普洱茶定义 正在逐渐汇聚形成中,不过定义是什么?似乎还是未定之数。【未完待续】


        针对以上的种种,身为资深普洱茶爱好者的您有什么不同看法呢?有空到七子茶庄沁圆號摆一摆,共同解开普洱茶神秘的密码!七子茶庄-好茶喝健康!品沁圆號,身调气顺,元亨利贞!



广福店地址:成都市武侯区广福桥横街9号附3号,电话028-86277205,13980423242;


海峡店地址:成都市新都区三河场海峡茶城二楼2121-2123,电话028-62515375,13558880925       

解析普洱茶唛号的3个新动向,行家教你如何解读!

我们都知道,很多普洱茶都有一个编号,比如7542、421、7663…对行家来兑,一看到这个编号,他基本上就能知道这是个什么茶,来自哪个厂,用料如何。但是你再追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就只能说个大概,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今天,旗舰店“藏品普洱”掌柜,就来为我们普洱茶编号的由来。

藏品普洱,藏品牌好普洱,每天一篇专业原创文章,150多款明星老茶介绍,分享普洱茶品牌、老茶,以及买茶、存茶、泡茶、品茶的专业干货知识,尽在“藏品普洱”,欢迎交流!

一、普洱茶编号的由来及意义

1976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下发了一个普洱茶编号的档,档全名为:《云外茶业字第84/45号—关于加工生产普洱茶的样价及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文件的内容如下:为稳定质量,对普洱茶的品种、花色初步制定了18个茶号,各厂具体如下:

新茶号代表的意思:数字代表,从左到右第1、2个数字代表该产品创制的年份;第3个数字代表原料级别;第4个数字代表厂名(1:昆明茶厂,2:勐海茶厂,3:下关茶厂,4:普洱茶厂。)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个档,下面就做一些粗略的讲解。首先,这里的每一个茶号对应于一个规范化的产品,比如7663,对应下关茶厂1976年开始生产、以6级原料为标准的100克普洱茶熟茶制成的沱茶。

7581对应着昆明茶厂1975年开始生产的以8级以下(8级、9级、10级)茶叶为原料生产的250克普洱茶熟砖茶。

至于每个茶的生产年份,则在外包装的大票上用数字标明,比如1977年生产的某产品的第三批,标为“7-3”(在随后的执行中改为703,这样可以标注10批以上的该产品)。

4位数的为紧压茶,5位数的为散茶。对散茶来说,由于要经过分筛机分筛,中间的2位数完全可以代表它的原料级别。

二、普洱茶编号的发展变化

而紧压茶由于原料有拼配,它中间的那一位数字不能完全代表原料的级别,中间的那位数字既可能是原料的中位数(如7542中有1级,1993年以后改为2级、5级、6级等原料,但是没有4级茶),也可能是所用原料中最好的那个级别(比如7581最高级别茶味8级茶)。

文中还可以看出,7572的创制年份早于昆明茶厂的7581。而出口二分之一普沱7663也较普沱7763早(后期7763似乎并未流行开来,该编号茶被7663L取代)。

随后,由于产品的增多,又出现了很多新的茶号,比如,1979年,勐海、下关更换了一大批散茶茶号,1985年,又出现了8582生茶七子饼,8592熟茶七子饼,1986年下关茶厂更换了一批新的紧压茶茶号等。

同时,小包装散茶(100克) 出现,他们编号为Y562,Y671 ,P901 ,p902 , NY562(NEWY562)等,这些茶号没有创制年代。尽管茶号很多,但当时的生产都相当规范,每种茶号都对应特定的产品,每年或每一批的差距不会太大。

三、茶号发展的3个新动向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茶叶市场从统购统销到彻底放开,很多茶商开始自己到茶厂订货,茶号也有了新的变化。

这里有三个新动向非常重要,一是不规范茶号出现,比如:7262、7222、7042、7062 等茶号,完全与级别或创制年代无关;

第二是用传统茶号生产不同的产品,比如7572竟然出现了生茶!这些茶是彻底的茶商订制茶,是茶厂在经济不景气,买方市场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

第三,很多民营茶厂也开始生产自己的编号茶,他们大多喜欢以8或6作为茶厂代号来为茶号结尾。当然,原中茶系统还有很多不常见的茶号,比如7312、7502、7 512、7692、7752 、7762、7902、9252 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但这些非传统茶号或者产量不大,或者已像7262高档熟饼、421高档散茶那样被广大茶友所接受,自然,这一问题也就不那么令人困惑了。

声明:文章由“藏品普洱”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重大利好丨云南“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十点意见解读

按:20181112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文件以“加快云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全省茶园全部绿色化,有机茶园面积全国第一”为目标,对云茶产业“绿色发展”提出了十项具体要求。

印象中关于云南茶业发展的目标和期望,官方提过多次,最终很难高效落实,尽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但与目标定的不够实、不够准、不够细有直接关联,多为千篇一律口号式的空、大、泛宣传。这次“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十点意见,标题的立意就耳目一新,目的切实、精准、明确,内容详实到位,以下针对十点意见的具体内容,以一名普通云南茶人的角度逐一谈谈看法:



云南省人民政府文件

云政发〔2018〕63号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云茶产业是云南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重点产业。为加快云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到2022年,实现全省茶园全部绿色化,有机茶园面积全国第一,茶叶绿色加工达到一流水平,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严格保护古茶树资源

深入开展古茶树资源普查,全面摸清资源分布情况,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库。以集中连片古茶树为核心,结合地理气候、立地条件、产品特性、历史传统等因素划定古茶园(山)保护区域。由当地县级政府制定专门的保护办法,明确管护职责,对保护区进行针对性保护,对代表性植株实行挂牌重点保护。严禁对古茶树进行移植、过度采摘,禁止砍伐茶园中生态树木,保护古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独特性。严禁保护区内挖沙取土、破坏水源、开发建设、污染排放等行为,保护古茶园(山)自然生态环境。规范保护区生产生活、产业开发等活动,减少对古茶园(山)的人为破坏。研究制定《云南省古茶树保护及开发利用条例》,规范古茶树资源科学保护及开发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林草局、司法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解读:云茶产业有一大堆问题需要解决,如果先解决了最热门、最敏感、相关从业人员最关心的问题,便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其它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古茶树是世界茶文化的根源,是云南普洱茶原产地的活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古茶树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生产应用价值。把当前最迫切任务——茶业界最关注的保护古茶树资源问题列在最前,无疑抓住了云茶产业绿色发展过程的主要矛盾。


二、茶园全部绿色化

改良低效茶园,通过土壤改良、良种推广、完善设施等措施,提升茶园绿色生产能力。淘汰不合格茶园,对土壤条件、生态环境等达不到绿色要求的茶园全部退出或改种其他作物。改进种植方式,全面推行科学配方施肥,严禁使用未在茶叶上取得登记的农药,大力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实现茶园绿色化生产。依照茶园的地形地貌特点,在茶园周围营造防护林和绿色保护屏障,茶园内配植遮阴树、套种优良树种,构建茶园绿色复合生态系统。加大绿色实用技术培训,使专业合作社及茶农基本掌握绿色生产技术。到2022年,实现全省茶园全部绿色化。(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林草局、水利厅、市场监管局、扶贫办,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解读:这条意见的重点有二:一是茶园改造问题,二是农药使用问题,实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漫长的时间,还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专业科学技术的支持,但它却是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核心,事关大局成败,行之任重道远。

三、持续扩大有机茶园规模

在绿色茶园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产地环境、生产条件、经营主体意愿等因素,合理确定有机茶园建设区域。针对茶园立地条件存在问题,改良水、土等生产条件。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害,替代化学农药使用。鼓励扩大绿肥种植,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培肥地力,替代化学肥料使用。根据云南省《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DB53/T614-2014),规范除草、灌溉、施肥、采摘、修剪等田间生产管理过程。指导茶园经营主体制定质量手册、编制岗位作业指导书、完备程序文件,规范企业质量控制流程。建立有机茶严格管理机制,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提升。到2022年,全省有机茶园基地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其中,现代茶园120万亩、古茶山(园)30万亩。(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林草局、水利厅、市场监管局、扶贫办,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解读:云南茶业现阶段如同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古树茶;一条是有机茶,古树茶是打头阵的开路先锋,占有重大比重的现代茶园的有机化改造,才是云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


四、茶叶初制所全面规范化

制定《云南省茶叶初制所建设规范》,规范茶叶初制所环境卫生、加工工艺、操作规程、采收管理、购销行为等,确保初制产品质量。推进茶叶初制所配备快速检测设备,把好鲜叶原料质量安全的准入关。鼓励茶叶初制所创新工艺,建立自身工艺体系。鼓励茶叶初制所与专业合作社、茶农建立稳定供货关系。推进茶叶初制所制定产地初制产品标识,赋标销售,标明毛茶的鲜叶来源、加工工艺、品质特征等,并对生产销售的初制产品负责。到2019年底,全省茶叶初制所达到规范标准。(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解读:云南茶业特别是普洱茶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标准混乱,说法芜杂,信用不足,其中焦点最多的便是制茶工艺特别是初制工艺,因为普洱茶初制工序简单,准入门槛低,有人身背一口锅便可以上山炒茶。云南每一个茶区每一个茶山初制工艺都各不相同,还有人戏言云南山头茶的一山一味,千山千味,一定程度上正是由这些五花八门的初制工艺造成,因此,茶叶初制所的规范建设势在必行。

五、提升精深加工水平

支持企业新建、扩建标准化精深加工生产线,引导企业对云茶产品进行开发。规范普洱茶产品标准化生产工艺,大力促进名优滇红、滇绿茶生产工艺创新和技术推广,鼓励多茶类产品开发及茶树资源综合利用,推动企业产品工艺及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规范生产过程,提升云茶精制能力。加大精深加工设施、设备的改造提升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新工艺、新产品、新包装等标准化技术研究。加大快销品、“花果”普洱茶、小包装等产品加工比重,扩大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和利用,加强茶饮料、茶膏、速溶茶、茶籽油等产品研发,加大茶保健品、茶食品、茶日化品等创新开发,促进产品结构多元化发展。创新茶产品的设计、包装理念,使用绿色设计、绿色包装材料,满足消费市场的绿色生活需要。鼓励企业建设普洱茶标准仓,积极推进第三方建设普洱茶“公共仓”,严格按照进仓检验、出仓检验、全程智能化监控、每年抽样检测等程序,做到环境可控、年份可控、质量可控和产品追溯可控,实现科学规范信息化仓储。到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产品比重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投资促进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解读:长期以来,云南茶区的茶叶加工呈现出“初制所漫山遍野,精加工场所却难得见到,甚至沦为代加工场所”的景象,一方面是初制所建设门槛低,另一方面是茶农对精加工很不重视,以为就是蒸压包装一下而已,殊不知很多产品开发、包装设计和营销理念往往就诞生于精加工过程中,由点到面地重视并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才有可能保证整个云茶产业持续稳定长远的发展。


六、打造绿色云茶品牌

引导支持各地依据古茶树资源保护区、现代茶园分布所形成的特定地域、特有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综合要素,积极申报、创建地理标志产品。鼓励茶叶初加工企业根据收购鲜叶产地、独特生产工艺、产品特征等形成初制茶品牌。鼓励企业与茶叶初制所、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把控原料来源、严格产品质量、加大产品创新、扩大市场销售,打造企业品牌。支持各地积极创建区域品牌,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品牌管理办法,严格规范管理和保护专属区域品牌。鼓励支持茶企到国内外举办展会、推介会,开展普洱茶文化知识巡讲,加大媒体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引导支持各地、有关部门、企业、社会形成合力,巩固提升公用品牌价值。到2022年,全省创建茶叶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0个以上,重点打造区域品牌20个、企业品牌10个,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3个公用品牌。(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厅、商务厅、新闻办,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解读:同样的原料来源,消费者看重的是价格,未知的原料来源,消费者取信于品牌,鉴于云南茶区多样性的原料资源,品牌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打造一个好品牌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除了品质,它还涉及到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宣传思路、售后服务等一系列问题,茶企当量力而行,立足自身,先以做强企业品牌为目标。


七、严格产品质量管控

鼓励支持各地、科研院校及企业制修订云茶标准体系,以建立普洱茶标准体系为重点,对列入国家标准系列的予以适当支持。鼓励支持引进国际、国内权威认证机构,加大认证力度,提高云茶产品质量的公信力。建立完善茶叶主产州、市、县、区质量监管体系,开展风险检测评价,每年抽检1000个以上茶样,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全覆盖。引导企业建立企业标准,加大标准的推广应用,提升茶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严格落实茶叶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引导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建立产品质量检验室,配备专职检验员,对企业产品进行自检。加大云茶产地、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推进“云茶标识”推广与应用,实行产品源头赋码、标识销售,产品有检测、过程可追溯,提高消费者对云茶产品的信赖度。到2019年底,全省规模以上茶叶企业建立二维码标识,实现全产业链质量可追溯。(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厅、商务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解读:检验产品的质量,必须有一个标准,云茶标准体系和普洱茶标准体系的完善是前提,在此标准上建立企业标准,当然,最重要的是人,只有管控好人为环节,才能真正落实到管控产品的质量环节。


八、加强重大科技攻关

依托国家大叶种资源圃的育种资源,加大普洱茶专用型、抗病性、抗逆性新品种选育,健全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积极构建茶叶种质资源大数据中心,打造云茶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开展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绿色茶园预警机制及绿色茶园管理生产综合技术模式应用研究,开展茶园生物多样性因子对环境要素形成及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为加快推进茶园绿色化提供技术支持。加大普洱茶益生菌发酵机理深度研究,开展普洱茶功能性成分特种功效指向研究,增强普洱茶基础理论的支撑能力。开展普洱茶专业仓储技术体系等重大技术攻关。开展普洱茶绿色靶向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加大普洱茶加工工艺设备智能化应用研究。依托国家、省级茶产业技术体系及试验站,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支持科研院校和茶叶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加大普洱茶重大科技攻关和技术应用。(责任单位:省科技厅,云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解读:科技攻关不应脱离生产实际,攻关项目的选择和攻关成功之后的推广应能落到实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目前普洱熟茶渥堆工艺的优化和工艺设备智能化、普洱茶最佳仓储环境的问题是相关从业人员最为关心的两大难题。


九、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中国普洱茶中心建设,充分体现“展示、交易、仓储、体验、科研、旅游”6大功能,打造世界一流普洱茶博物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采取内引外联、资源整合、股份合作等方式,打造一批茶叶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各地各行业及茶企充分依托茶资源,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结合当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民俗美食等,打造一批茶特色小镇、美丽茶乡村、家庭农场、秀美茶园、茶休闲观光主题公园等,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促进茶旅有机结合。引导茶企在茶区建设茶体验场、茶产品展示购物店、茶文化吧等,传播普洱茶文化,拓展茶功能,延伸产业链,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加快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及一批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3个茶产业三产融合示范区,为推进茶产业融合发展奠定基础。促进茶产业与医药、物流、大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茶产业与涉茶行业深度融合。到2022年,全省评选认定100个美丽茶乡村、秀美茶园,4条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茶产业综合产值10亿元以上重点县30个,其中,100亿元重点县1个、50亿元—100亿元县2个。(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厅、农业农村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解读:招商引资、茶文化传播、茶旅游开发等项目,茶区大小企业实际上每年都已在做,只是各做各的,缺乏一定的规模和力度,需要规范、串联和整合。


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支持绿色、有机茶园基地建设。采取“领证后补”的方式,对面积500亩以上,获得国内外具有认证资质的机构绿色认证、有机认证的茶园,省财政分别按照每亩100元、200元标准给予茶园经营主体一次性补助。(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二)支持茶叶绿色加工。2019年底前,对达到建设规范标准且验收合格的茶叶初制所,省财政对其配备快速检测设备给予一次性补助1万元,鼓励有关州、市、县、区加大茶叶初制所的支持力度。按照《云南省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鼓励投资办法(试行)》(云财规〔2018〕3号)有关规定,对企业新增种植、加工、冷链物流等资产性投资10亿元(含)以上的,省财政按照投资额的10%给予一次性奖补;对企业新增种植、加工、冷链物流等资产性投资5亿元(含)—10亿元以下的,省财政按照投资额的5%给予一次性奖补。鼓励有关州、市对企业新增5亿元以下种植、加工、冷链物流等资产性投资,给予相应扶持。(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林草局、商务厅、市场监管局、投资促进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三)支持打造茶叶绿色品牌。对获得云南省“十大名茶”称号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对基地面积500亩以上,获得国内外具有认证资质的机构认定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其认定费用由省财政全额承担。(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符合上述(一)至(三)条的新型经营主体,在云南省财政资金支持市场主体综合服务平台上自愿申报(网址:http∶//222.172.224.40:8080)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云茶产业开发创新产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为茶叶绿色、有机生产设立收益保险。探索“政、银、保、担、企”有机协作模式,构建对云茶产业复合型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发挥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作用,加大对茶产业信贷支持力度。(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厅,云南银监局、云南保监局,省农业农村厅)

(五)加强重大科技攻关支持力度。加大云茶产业基础研究、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等投入力度,重点向普洱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倾斜,优先列项予以支持。(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


省直有关部门和茶叶主产州、市要围绕推进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协同配合,制定实施方案,出台配套措施,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快云茶产业绿色发展。

云南省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12日

解读:政策支持要双管齐下,书面鼓励配合财政资金支持,效果立竿见影,这一次省政府对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决心和力度均是前所未有,对云茶产区投身绿色发展之路的大中小茶企和茶农来说,无异于重大利好消息。


文件:云南省政府   解读:普洱茶吧刀哥

来源:普洱茶吧

找到约97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