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席解读

找到约147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茶的味外之味——舌尖上的禅意

锣鼓听响,听话听音。“蓄音喉指间,得意唱奏外。”意,是心上之音,不是语言文字的表面文章。

当年,在灵山法会上,释迦随手拈起一枝花,众人皆愕然不解,只有迦叶展颜一笑。禅宗就是在这悄然无声,优雅寂静中降临尘世的。

以心印心,以心传心。禅,首先,作为无声的艺术,炎炎文章,尽在舌底鸣泉。它打破了线性思维,进入非线性思维。可由“拈花示意”或参话头牵引出大疑情,“情接万古,思接九荒。”用天真圆明的心感受宇宙真理,迎接智慧具足的人性。

其次,禅是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在无做无为的静谧中,引爆激情,流露出天然智慧,归根复命。

所以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从这种独特的传教方式上,不难看出,禅的教旨,在于突破我们现已掌握的文字思想,现有的文明,对宇宙万物向更深远的范围去探索。让我们从不切实际的虚妄的欲望,从别人塑造的“幸福”、“成功”的概念里,从传说的教条禁锢中摆脱出来。让心灵得大自由,得大解放,澄净澄明澄怀素味。

在这种单纯和质朴中,才能扑捉到生命中的真。

不知禅味,难知茶味。

喝大碗茶,一饮而尽,为了解渴;细细品茗,才能品到茶魂,品到茶的味外之味。就像很多人读过很多书,一目十行。如果翻阅后能说出书中一二事,就自诩为过目不忘。其实,各人心里有数,大多数人不过是自欺欺人,“五柳先生”遍地都是:好读书,不求甚解。饮茶的门外汉认为,茶叶纤细者必定味同甘露,粗大者不过糟粕而已。

茶的味外之味,不是一般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领悟到的。正如读书,也不是端起书本,粗粗浏览一下,找几个哗众取宠的新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新观点就能解决的。

读书、饮茶追求的是回味无穷。有些人把书本只作寻章摘句的渊源。这样,既使翻尽万卷,也可以说没读通一本。哪里知道味外之味。吃糖很甜,但吃多了反而酸。饮茶起初会觉得有些苦,不久,则“不胜其甘”。

很多人,一谈茶就提多少钱一斤,那个山头长的。这些与禅无关;经常听茶界“高人”言必谈口感,那款茶什么香,什么色,什么形,这些与禅亦无关;还有人高深地谈及循经走脉的体感。果真如此,倒是离开了凡夫俗子的造作,顺着这条路径,在往前走,就可达到无心的觉悟境界。

茶是万物之中至清至德的高贵灵物,在药为万药之王,在饮品为心灵之饮。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若要寻觅其中的“至味”,必须是精行简德之人,时时自觉自悟。需要像佛陀那样对生命有究竟追求,并有兼济天下的伟大人格的人,才能真正走进茶的世界,领悟其中的真性情。

茶道,是禅的生活化,是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都可以禀持的人生态度,一种修行方式。它崇拜的对象是一些具有美感的事物,这些事物并非存在于浩瀚的天地宇宙间,而存在于茶事活动中的琐碎事务上。所以说茶道,是启动自我教育改造精神世界的生活禅。

儒家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齐家、治国、平天下。诚心正意的修为可在日日行茶中获得。禅家是炼心的,所谓“为心师而不以心为师”。达到“制心一处,无处不治”自觉的精神境界。所以说,以禅为依归的茶道,才是真正的茶意,茶味。古往今来,谈茶必谈禅,茶禅一味。

再好的茶,茶味只在一得之间,过颊即空;禅机只在电光火石间,稍纵即逝,快捷如剑。

说到无声的艺术,因为茶道是无为无做的表达。茶道的艺术有着宗教式的审美。

从饮品角度上讲,茶道是心灵之饮。“风雨故人来”时,那茶,喝的是人情一杯,风月两肩;“寒夜客来茶当酒”,喝的是人间温暖,是光明,是希望。

一般人所能看到的茶道,是在文人情趣背景下的茶事活动。茶道师主持整个茶事的流程。主题茶席,禅意空间,有着空灵意蕴的音乐,灯光,有三昧之境的主题挂轴。。。。。。所有的元素都在完成一个任务——让时光在人心中流淌着,让茶心把人带回每一个当下。

尼采对自然之美曾经是这样解读的,“最高贵的美是这样一种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作暴烈的醉人的进攻(这种美容易引起反感)。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人们几乎不知不觉把它带走,一席在梦中与它重逢。可是,它在悄悄久留我们心中之后,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泪水,是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

用这种美来解读点茶吃茶之路,由茶至心之路,由心至茶之路,是被深化了的高扬的心境之路。在无声无为无做中,用茶道仪轨导入精神空间。

茶道的仪式感极为严谨。依轨而行,传承了先贤的宇宙观。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有太极、易象的心体情画,以手印体,以体印心,以心印万物的流畅的心灵程序。茶道威仪,在敬天敬地敬祖先的仪式中不仅可以使饮茶程式化,使人“谨兮敬兮清兮寂兮”,达到天人合一。

它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引人出离凡俗的藩篱,去触摸心灵,迎接上天的恩赐。

这时的茶道师,已成了表法之器,载法之器。像墙上唐卡中的菩萨一般庄严,用肃穆纯净的茶汤点化众生。

茶道的意思是不二。即“于相不着相,念念相续而不著一念。无所执着。这种空灵的心境下,不再有物我、善恶等一切区别对立。以这种浑然自在,澄明空寂的心境接人待物,就能够无往而不适,随时实地拥有安宁、淡远的情怀,达到永恒的和谐。”只有自然和谐才能消解一切对立、矛盾、束缚,成就最高的佛性。

冲茶时只冲茶,倒水时只倒水。中有将身心摄住,这样茶汤的香气和滋味就不会散乱。品茶时只品茶,不能说东道西,左思右想,跑了茶心。这是最上乘功夫:一心一意地安住在当下,住在行处而生其禅心。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至淳如神。

(摘自2013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姜慧)

舒曼:于一杯茶中构建生活的仪式感——读王琼新书《茶修》

舒曼:于一杯茶中构建生活的仪式感

读王琼新书《茶修》

阅读好友王琼的新著《茶修》,拂面而来的一股禅韵清风和茶香的气息。“茶修”不仅是当代茶文化的一种表述,亦承载着作者在行茶年代所感知与经受的以茶作为修行的生活风景,并且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过程中所呈现出一种事茶者与习茶者的人生精神面貌。在这精神面貌的背后,应运而生出一套知行合一的培训体系——“茶修”。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今大大小小有关茶与茶生活的体验机构中,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成熟圆练之作——且已公开出版的培训“体系”,不过是凤毛麟角,而能真正领悟到茶道精髓真谛的茶文化教学模式,更是寥寥无几。我以为,有了这样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茶修培训与体验展现了广阔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并有一股追求精致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从茶修精神到茶修宗旨,从茶修理念到茶修美学,再到茶修哲学,《茶修》最为引人注目的正是它所体现的教学体系架构,明确地引导学人在“茶德”温润下踏上实现生命意义的茶修之路。《茶修》就是这样一本教你如何在“和、静、通、圆”的精神下,尊循“借茶修为·以茶养德”之宗旨,谨记“日日行茶·时时修持”之理念,倡导“生活艺术·生命质感”之美学,运用“能量在心·技艺在手”之哲学的修行之书。正如作者所言:这些“正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修身、养德、觉悟的载体”。

1996年王琼创立“和静园”成为了茶人的那一刻,就把茶文化的能量——尤其是茶文化精神层面中圣贤思想,导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提出茶修到践行茶修,直至传播茶修,均是在泡好和享受一壶茶的基础上,与“日日行茶、时时修持”的过程里来观照当下、安顿当下、关注当下,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同养太和的美好生命境界”。“与一杯茶相约,到与一杯茶相和”,王琼始终在思考着《茶修》可容空间与视角导向,相信读者在仔细阅读和反复咀嚼中自然会有悟入。

让自己的生命与茶的美好相契合,让你动容,让你感同身受,让你以“修”的方式把茶与自己的成长连接起来,并通过一杯茶安顿己心,放下执念,享受久违的那份心安而得当下之欢喜。这实在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细读《茶修》,我一直怀有这样一种明晰的感受,那就是在作者的内心深处素来就有庆幸自己遇到茶文化的复兴时代。这杯茶融入在作者的生命中,让作者不仅找到了通往外界,更是通往自己的内心——“每天留给自己一段泡茶的时间,把自己放进壶里,把茶放进心上,一切都会悄悄地改变”,作者如是说。

茶修之“修”,表达了“让热爱生活的我们,愿意从一杯物质的茶开始,去了解茶性,明了茶与水、茶与器、茶与人的美妙连接,去找到一杯茶最佳的表达方式……并在每一天的生活里践修,那么一杯物质的茶就在修的过程中变得‘可载道,可传道’了。”

茶修之“修”,凸显了“既是个人的生命修行,又是时代当下的文化需求与精神供养;既是连接美好的纽带,又是传递智慧与能量的桥梁。”

“你”也好,“我”也罢,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都是在时光洪流中跋涉,唯独关爱当下一杯茶、把握当下一杯茶的人,在“时时修持”的当下世界里,才能体现生活的艺术和生命的质感。耐人寻味的是,茶,并非宗教,但却成了作者一生的信仰。我以为,这或许是作者把书名定格为《茶修》的主要原因。

试想,在当前这个世界里,若能让人真正把心安顿下来给自己冲泡一杯茶,并用闲适的心情去体味茶之韵,享受一份淡然和宁静,让自己的心境如同一片鲜活的茶叶在水中自由自在游走,这实在是太难了。《茶修》一书,让生活与一片叶子最大能量化的发挥,更是刷新了学人的内心感知。读罢令人余味悠长,心里一下子明亮起来,如同见到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引人思考的是,在一杯茶里实现生命的意愿,依托茶修来滋润精神成长,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只是因为这杯茶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角。

茶修,从物质方面论,作者认为“于有形的物质层面是方法和系统——是以茶为核心的礼仪方寸,是行茶仪轨及茶师十律等具体修习的脉络,是将诸多实修的方法长期践行,形成美好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美好结果”;而从精神方面论,作者以为“于无形的精神层面是境界和智慧——是以茶为载体接引的圣贤思想、文化体系和时代需要,是给人以认知的导向、践修的路径和智慧的启迪”。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温馨地强调了“茶修”的重要性,让人在“茶修”的世界里懂得世俗,却不庸俗,保持着做一个真实的洒脱而自在的自己。

陆羽把“精、行、俭、德”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一部分,告诫事茶者和饮茶人的品性、德行为之首要,这些源于人性中本自具足的品性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过程中再度激活。不是吗?只要有茶在,不必担心外面的喧嚣,也不必烦心窗外的寒冷,用心去泡好一壶茶,何尝不是在温润和洗涤着心灵。

关于茶修,作者给予了许多赋予智慧语言的见解,其终极走向就是“在习茶的过程中,把自己修成一个具备美好品德的人,一个具有幸福能力的人。”也就是旨在通过一杯茶来完成一种心灵语言与肢体语言的对话,这样的“对话”颇有藉茶悟禅的意味,实际上就是以平心静气之态领略茶韵禅机的真谛,从而追求精神境界提纯与升华,体现了人生难得有“放下”心态的精妙所在。茶修,能让人的生命获得内外自在的因素恰恰是在诸多规矩里成就的方圆——如:从“君子九容”到“茶修十德”、从“精行俭德”到“茶师十律”、从“廉美和静”到“茶席六要”以及从“儒释道医”到“行茶十式”等等。

由于茶与禅具有同一兴味,故有“禅茶一味”之说。茶修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是构成禅修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文化与茶文化,这两种文化尤其是在人性深处精神层面彼此趋同,这到让我想起了禅茶文化的“品格”有“五个统一”,即“是生活与信仰的统一,是心灵与物质的统一,是存在与超越的统一,是人与大自然的统一,是觉悟与奉献的统一。”这应该是一种有深刻意味的探究,契合了《茶修》一书的五个章节,亦可视作“茶修”之根本。诚如明海法师对之解读:这样的统一,是“从物欲中转身,从偏执中转念,回归自心本具的宁静与安乐”。

一份闲情,一缕茶香;一处雅致,一分静修。生活中的一杯茶也需要靠智慧启迪抑或是启悟人生。总而言之,《茶修》是作者用生活的妙笔蘸着一杯浓香的茶汁,经过五年多的践行,成全读者精神思索和茶修实践。

(舒曼茶话写于2019年6月22日石家庄清茗斋)

茶书精选:领略历代茶席风华,聚集每个时代的品茗魅力,成为习茶、布置茶席的参照


编辑推荐


盛唐茶席,华丽典雅,奢华隽永是永恒的追求。

宋代茶席清静和寂,在自我反省中走出生活的品味。

明代用壶和用杯变小,茶风自由,预示着烂漫的觉醒。

清代茶席,宫廷的贵气不掩常民的拙趣,经典和豁达都有一片天空。

 

内容简介


       密宗的“曼荼罗”,意为“轮圆具足”,是聚集修行功德的“坛城”。茶席的“曼荼罗”,是将茶器中的壶、杯、水方、茶巾等几种,创造出完备若坛城的茶世界。中央以壶为尊,四方的杯、托、盘各占一隅,是为中院。这道茶席“曼荼罗”的,不仅显现爱茶人的审美趣味,并能在短暂的瞬间,转化成永恒的心灵注脚。

      一部《茶席:曼荼罗》,从唐宋元明清,一路走到现代,领略了历代茶席风华,聚集了每个时代的品茗魅力,成为现代人习茶、布置茶席的参照,并陪伴现代人在茶香穿透的愉悦中,建构随心所欲的茶席。

作者简介


      池宗宪,1957年生于台湾台北市,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曾任《自立晚报》记者、《联合月报》主编、《联合报》专栏记者、《大成报》编辑部总编辑、《人间福报》新闻总监,现任《茶人雅兴电子报》总编辑。精于收藏鉴赏,痴迷中国茶文化,著有众多茶书,解读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  录

序 欢愉满足尽在茶席

前言 曼茶罗——茶席美之源

1章 茶曼茶罗·美的共感

 茶席是一种什么味道

 茶器是终身伴侣

 茶壶成为书法大师

 茶器增值的诱惑

 没有秩序的秩序

 布置善巧不善巧

 茶席的精神娱乐性

 喝茶有什么“道”

 “茶道”各走各“道”

 如何演绎出“事实茶道”

 如何诠释茶器内涵

 如何欣赏茶器之美

 如何以茶席自娱娱人

2章 茶席人文·深远况味

 茶杯里的清新野趣

 甘苦的闲适人生

 空泛的享乐主义

 枯索中的新味

 喝茶也要有创意

 茶隐的好日子

 视觉与心灵的调和

 进入他界娱乐性之境

 用直觉来摆设茶席

 茶与器是整体的概念

3章 盛唐茶席·华丽典雅

 茶器的风格

 陆羽最喜欢用什么盏

 唐代品茗魅力何在

 茶器的搭配

 唐代喝什么茶

 像玉璧般珍贵的团茶

 先烤再磨的煮茶法

 击拂茶末的点茶法

 谁是唐代茶碗第一名

 “秘色瓷”的秘密

 金光闪闪的茶器

 神秘波斯的工法

 一套迷你版唐代茶器

  品茶的正点“匀称”

 隽永是追求的偶像

 拥抱秀异的奢华

4章 宋代茶席·品不厌精

 点茶流动生活的美学

 斗茶的羞耻心

 品茶忆故人

 沉敛后的修炼

 宋代茶席的爱现

 古典美如何影响现代美

 令人心动的游戏

 视觉系的愉悦体验

 好玩又实用的建盏

 点茶主秀黑釉建盏

 宋代点茶怎么点法

 宋代吃茶法的七汤程序

 对细节的要求

 汤花展现的力与美

 吃茶累积文化资本

5章 元代茶席·含蓄澎湃

 点茶法的余晖

 墓室壁画藏玄机

 茶汤面可以画出诗句

 元人“疯”分茶

 狂恋茶的元代幸运儿

 爱上常民散茶的俗饮

 朝野上下爱品茶

 揭开御茶园的千古之谜

 马可·波罗看过的青花茶盏

 釉色与汤色的绿光组曲

 初人口的浅尝之美

 端起元代品茗风华

6章 明代茶席·浪漫苏醒

 透视炒青绿茶制法

 炒出迷人的翡翠色

 四大才子爱茶终不悔

 绿茶带来怎样的感动

 明代品茗标准严格

 先放茶还是先放水

 泡茶用壶变小了

 茶器的解析度

 疼惜用器的真情

 从茶画看简洁的明代茗风

 用哪种茶杯喝茶

 幽人长日清谈

 琴棋书画有茶伴

7章 清代茶席·经典豁达

 皇帝爱茶引动名人效应

 宫里都喝什么茶

 超人气茶器——盖碗

 南北喝茶大不同

 壶上刻字最in

 任伯年名画上壶身

 茶担子见证百年茶颜

 功夫茶席真功夫

潮汕功夫茶怎么泡

潮汕功夫茶器怎么用

泡功夫茶朱泥壶最出名

8章 现代茶席·入境随俗

茶席设在哪儿最好

以天地为茶席

茶室境小而景幽

松竹茶席最合味

茶席上放花合适吗?

走出户外泡茶去

任何场地都可以办茶席

茶席跟着时序走

9章 生活茶席·韵味故事

如何设定茶席的主题

泡什么茶搭配什么茶器

银器品出真滋味

茶席上有哪些禁忌

茶席中的重头戏——赏茶器

茶器搭配的容量原则

茶器身世成话题

品色品香有一套

好水是泡好茶的关键

什么是好水

水的七情六欲

茶水交融的因缘

自我实现 就在茶席

无声胜有声的好滋味

10章 我的茶席·随心所欲

茶席如何构图

挥洒山水画的意境

留白与散点透视

注水体会百川收纳

“随类赋形”自在品茗

淡中之味的浑化

摆置因情境而变

布置茶席有什么技巧

随心所欲的开始



找到约14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