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江湖大红袍

找到约8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大红袍,喝起来是什么味道?

一句话概括大红袍在岩茶圈的地位,你会怎么形容它?

曾几何时,用岩茶界一哥来形容它最为妥帖,可近年来却有些被肉桂反超的势头,牛肉、马肉、龙肉等名气在圈子内可比大红袍要响。

有种正宫娘娘被三宫六院妃嫔抢了恩宠的意思。

然大红袍的江湖地位,仍旧不可动摇。

没办法,谁让大红袍有个势力强大的娘家。

它的种植历史以及传奇故事,令大红袍始终处于金字塔顶端,难以走下神塔,轻松赢得个“茶王”的美称。

大红袍于许多新茶友而言,却多了些神秘感。

喏,刚入门的张阿哥便问了:“大红袍,喝起来是什么味道。”

哟,这个小小的问题,可难倒了麻花本花,倒不是不好形容大红袍的味道,而是这大红袍,它的身份有些复杂。

就目前市面上能听到名头的大红袍,足足有三大类。

母树大红袍

大红袍亲属

商品大红袍(别名拼配大红袍)

名字里都有“大红袍”三个字,难道不是同一种味道么?

您真别说,这些个大红袍的风味,是马奶奶遇到了冯奶奶,差了不止两点。

一、母树大红袍

母树大红袍,此乃现在富可敌国也喝不到的茶。

自2006年后,母树大红袍已停止采摘,并被列位国家级保护单位。

这下母树大红袍更添神秘感,这款处于神坛上的母树的大红袍喝起来是什么味道?

不好意思,麻花没喝过。

但,总有个别被幸运之神眷顾的人喝过,比如那位资深茶圈人物,在做学徒的时候曾喝过“尾水”(也就是泡到最后几泡的茶汤),那心情,那滋味,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总而言之,有香、清、甘、活的特点都有就对了。

激动心情难以言表,也总要给出个具体描述吧。否则岂不是要YY母树的大红袍的风味?

来本教科书做参考。

在《武夷名丛录》中,关于大红袍的滋味记载如下: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绿褐润,香气高雅、清幽馥郁芬芳、微似桂花香,滋味醇厚回甘,“岩韵”显,香味独特……

浓缩成一句话:好喝。

九龙窠母树大红袍,我们是别肖想它的滋味了。

但您也别觉得遗憾,我们可以喝与母树大红袍有相同遗传基因的茶。

这款皇亲国戚般的茶,有个质朴的名称——奇丹。

二、纯种大红袍奇丹

奇丹,名头小,甚至很多人都不晓得它是什么茶,若是没闹明白,还以为它和奇兰是亲兄妹。

其实,奇丹这款茶是真正低调的富二代。

其真实身份,可代表母树大红袍发言。说白了,奇丹就是母树大红袍复制、粘贴的产物,从性状上来说,最接近母树大红袍。

红口白牙,空口无凭。奇丹和大红袍的关系,有铁一般的证明。

在2009年春茶期间,专家应用基因分析技术,进行了验证与辨别。最后得出结论:奇丹与大红袍有相同遗传组成,系异名同物。

奇丹,果然是皇亲国戚,将养起来难度不小。

种植时所需的管理难度大,对比水仙、肉桂这类五大三粗、繁殖能力超强的品种,奇丹显得十分娇气,这也是茶农少量种植奇丹的原因之一。

有因必有果。

种植数量少,奇丹的整体产量自然是比不上水仙、肉桂。真正接触过奇丹的人,范围不断缩小。

奇丹喝着,究竟的什么味道?

就目前麻花喝过的奇丹,香型统共可分为三种。

一是花香型。

二是果香型。

三是木质香型。

做出什么味道,主要看茶农的制茶技艺,制作工艺好,花果香并存,汤稠水滑,韵味十足,回甘生津携带香气。

曾喝过一款奇丹,属于花果香型。

第一泡揭盖,花香浓烈、明艳、奔放。茶汤清甜、柔和。稍等片刻,口腔里有强烈的生津感。

第二冲,花香在前,中调带着甜甜的香气,似果香,又有些似花香。等到茶汤凉后,甜蜜的果香占据杯盖、落水香。

做的好的奇丹,丝毫不逊色。可惜,真正体会过奇丹风采的人,不多。下回麻花遇到了品质好的奇丹,定给列位看官介绍。

三、拼配大红袍

人间工艺巧天工,拼配二字,让大红袍拥有无限可能。

有些大红袍喝起来,花果香明显的不得了,杯盖上,汤水里全是香气。

有的大红袍,是果香味儿的,似蜜饯集合体,李干、黑加仑、芒果、白葡萄……闻着就是甜蜜蜜的气质。

有些大红袍,则是汤水取胜。醇厚、柔和、圆润、饱满,仿佛有老丛水仙的身影在里头。

不得不感慨一句:拼配的存在,让岩茶拥有了无限可能。

何为拼配?

望文生义,即将不同的岩茶按照不同的比例搭配好,然后形成独特的风味。

这种拼配的方式的出现,许是为了还原母树大红袍的风味,别让母树大红袍的香火断了,总得给茶友们一些念想才是。

把水仙、肉桂、铁罗汉、黄观音等茶(这些茶,随机搭配,未必都一致)拼配在一起,茶汤、茶香无限接近母树大红袍,就成功了。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人的口味也会发生变化,大红袍拼配比例也在不断调整,大红袍开始分出了流派。

有的大红袍,舍弃了汤水,留下了香气。

有的大红袍,汤水口感极好,但香气却差强人意。

有的大红袍,香气好,汤水佳,是一款十全十美的茶。

这类拼配大红袍,要统一形容它的风味,太难了!

如全世界的语言丰富多彩,不可能只用一种语言统一,是一个道理。拼配大红袍,也难以归于统一。

且全世界的大红袍要都是一个味道,武夷岩茶反倒变得无趣了。

岩茶的有趣,就在于它太难猜测!

女人心海底针,这句话送给岩茶才是。

可没办法,我们就好这一口,拒绝不了,也不接受反驳。

大红袍是什么味道?

给不出标准答案。

纯正的母树大红袍,据说喝着有桂花香,香、清、甘、活的优势全占尽了。

纯种大红袍奇丹,作为母树大红袍现世的代言人,花香、果香、木质香,全看工艺。制作好的奇丹,同样具备香、清、甘、活的特点。

至于拼配大红袍,是现如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市场活跃度极高。拼配茶,并不令人反感,毕竟通过拼配技法修饰茶的缺陷,可让我们获得愉悦感。

一款集香气与汤水于一体的大红袍,简直无懈可击。

你若问麻花哪种大红袍最好,那当然是母树大红袍呀。

得不到的总是在躁动,失去的才会珍惜。

现实是:我会选择奇丹或者是拼配大红袍。

毕竟能被我们各种嫌弃挑剔的,只有它们俩了!

落袋为安,才是智慧。

喝得到的,才是好茶

读“大红袍发展轨迹”一文有感

  在“中国茶叶”2010年第2期上看到载有“大红袍发展轨迹”一文。我第一看到这篇文章,是在收到杂志浏览目录后,随即通读一遍。总体感觉就是“麻木”,因近年来有很多人以茶叶专家、茶文化专家、茶史专家,历史学家等的身份来解读武夷茶。对此,也不知该将作者归于哪一类,或可兼有之……

 前不久,有一茶友向我提起,若要找武夷岩茶参考资料,有几篇文章可供参考…..其中就有“大红袍发展轨迹”一文,由于已看过一遍,所有有些印象,一经提到,就又看了一遍又一遍。本人作为当事人,如果再“麻木”,那就是等于默认该文章的说法,如果再“麻木”,那就是对事实不负责。武夷山茶业历史几十年来真面目不是这样的。尤其是武夷山大红袍的发展历史不能因要回避什么似的才这样写,现仅就御茶园名丛观察园(标本园);大红袍包装(含首款,第二款)如何首推市场;大红袍茶树(树苗)如何开始“引种”繁育发展的真实情况作一介绍:


 一、1981年在御茶园旧址垦建名丛观察园(标本园)。一共五坪,每坪一亩,共计五亩。(当时,整个地势似目鱼骨形状,种有地瓜及几十丛菜茶,后经扩大整理成五坪),用规格石切成人字型梯壁(武夷山茶园特色)。后有人戏称像“大寨田”。园中名丛、单丛、树苗绝大部分于1982年种植的,每坪种36个(含3个肉桂对照样)每种种十株,其中北斗种于1984年2月14日,五株大红袍是1985年11月17日才种上的,根本不是巩先生所说的1993年。稍有些专业知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新种的五株大红袍茶苗哪有可能在八十年代就有较大面积栽培。

 

二、首推大红袍小包装茶上市

回忆起1985年,首推大红袍上市的全过程。感慨万千,绝不是巩先生说的2003年的事。

1985年当时准备生产大红袍小包装茶时,首先是对包装盒规格大小,版面构思,如何请名字(福建师大杨启舆)画版面内容,如何确定大红袍品质、价位。该如何向外解释大红袍情况,估计推出后会遇到什么问题等等,正当这一切工作进行过大半时,本人突然间被通知调去(平调)星村当副镇长,不就又遇上省乌龙茶学术研讨会在县里召开……本人的情况虽得到茶叶界前辈的同情和惋惜,但也无奈,可是在推出大红袍茶上市这件事,都能得到权力支持和肯定。面对现实,真感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滋味。尽管心情极为矛盾,但最终没有半途而废,坚持在去星村镇上班前推出了武夷山第一盒(款)大红袍茶。

25个年头过去了,这第一盒大红袍为武夷岩茶,为武夷山茶叶生产者和经销商,为武夷山大红袍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有人说是影响武夷岩茶发展历史的事件之一),只要不抱偏见,难道能回避这一事实?没有这一事实的“轨迹”不觉得遗憾吗?

武夷山第一款(盒)大红袍五年之后的1990,当时本人仍在星村,但我又特地到安徽合肥,向陈椽教授请安、请教。由于陈椽教授非常了解我的情况(1980年曾亲自从福建农学院赶到崇安找当时的县领导反映我的工作问题,结果无果而返),虽然此时我仍未回到茶业部门工作,但陈教授却欣然乐意我个人的要求,题写了“大红袍”三个字,署名八三茶人陈椽题,这在当时被茶叶界认为有点不可思议。

1991年,本人以平常心又回茶业部门工作,随后在改进大红袍小包装时又无条件地将陈椽题字用在小包装上使用,现已成为独有的标识,但它绝不是2003年的事!

 

三、武夷山“引种”发展大红袍

武夷山大红袍现代版的传奇故事。1988年11月(在星村镇政府上班已一个多月了)笔者以老武夷山茶叶研究所所长的身份被邀请参加省茶叶研究所五十周年所庆活动.事事真巧合,1.省所里当年培育成大红袍茶苗,如果没有……2.所培育室主任黄修岩是我同学,原来工作上又互有沟通。3.同学同情我的际遇,最后“暗里偷偷”拿了五株大红袍茶苗给我带回“娘”家崇安武夷山。4.本人有幸被邀请所庆,算是天赐良缘。5.我心仍惦记着御茶园里仍缺大红袍这一关键名丛。6.由于本人不在茶叶研究所工作,所以纯属个人行为,所以这五株大红袍茶苗也是秘密委托李秀华同志寄植在御茶园里,一切都保密,为了大红袍的“安全”以免意外。所以到了1992年以后,才有些人知道武夷山有了新植的大红袍,知道1994年茶叶研究所大红袍面积还没超过二分地这件事,天意乎?人意乎?大红袍神乎?

巩先生说什么是1993年从省所引回五株大红袍,并轻松地说“开始向茶叶生产单位批发”,试问,如果当时没有“引种”,五株大红袍茶苗回武夷山种植,(外界戏称给了大红袍第二次生命),如果武夷山大红袍还是九龙窠那几棵,那怎么会有“今朝数亿株”。大红袍能红天下吗?武夷山怎么品大红袍呢?那对大红袍有什么印象?又哪来的大红袍茶文化等等,

巩先生,真是的茶业历史有可能会被忘记,但历史的真实不要颠倒是非,公道有在人间!你说是吗?

 

 

岩茶上千种,为何我们只认识大红袍、水仙和肉桂?

武夷岩茶,是一个名门望族,家族成员多,派系复杂。

1942年著名茶学家林馥泉在武夷山调查武夷山中的茶叶品种、名丛、单丛达千种以上,仅慧苑一带就多达830种,列出的“花名”达286个。



然而在武夷岩茶上千种茶品中,却有三个品种一下子就瓜分了武夷岩茶的大片江湖,它们分别是大红袍、水仙、肉桂。


以至于说起武夷岩茶,大众茶客只知道大红袍、水仙、肉桂,更甚者,连武夷岩茶是这些茶品的总称都不知。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要从这三种茶的特性说起:


1- 三种岩茶的产量大、制优率高


在武夷山本地,要论哪些岩茶品种的种植面积最大,那当属大红袍、水仙、肉桂了。


水仙茶,能够长期种植,寿命长达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加上水仙茶的繁殖能力强,方便种植,口感醇厚、兰花香凸显的特点,市场接受度高,销售速度快。


肉桂也具有好种植、产量高、容易做出优质品等特点。有此特色,又能带来稳定的收入,自然能广泛吸引茶农种植!看如今牛栏坑肉桂、马头岩肉桂的架势,就知道种肉桂是个明智之选。



产量大、制优率高,市面上流通的茶叶量也大,茶客们能接触到大红袍、水仙、肉桂的机会自然就多了。


2- 大红袍,政府大力推广的对象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


在过去,全国人民都知道武夷岩茶中有大红袍。到了武夷山旅游,一定要看一场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大红袍》,否则都不好意思说你到过武夷山。在口耳相传下,就有了如今大红袍的地位。


《印象大红袍演出


武夷岩茶品种繁多,为何偏偏选择大红袍作为重要代表呢?


一是大红袍有故事性。民间传说脚本很多,内容可塑性较强。


二是大红袍有历史感。成书于1921年的《蒋叔南游记》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 可见,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红袍”茶了。


三是大红袍有话题度。如尼克松访华时,“半壁江山”的故事更是人尽皆知。到了二十一世纪,生长在九龙窠里的六株母树大红袍停止采摘,更加将大红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论造势,就是牛栏坑肉桂也要退避三舍。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独独是大红袍成了万茶之王。


3- 水仙、肉桂,有口皆碑


水仙与肉桂,被茶友们热情地称为“武夷岩茶当家花旦”。而水仙、肉桂能赢得如今的地位,自然是有自己的本事的。


在茶圈,流行着一句话:“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水仙的醇厚口感、兰花香,高丛、老丛水仙的丛味,肉桂的桂皮香、辛辣感有口皆碑。



在多次国家级名优茶评比中,武夷肉桂作为岩茶典型代表参评,均获金奖。九十年代后武夷岩茶跻身于中国十大名茶之列,主要也就是依靠它的奇香异质。武夷肉桂还堪称外销神器,出口港澳、东南亚、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


水仙茶更是位列“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48个之首,又是全国41个半乔木大叶型茶树良种的第一个,发源于福建省建阳市唯一的茶树良种,汤色橙黄、香如兰花、滋味醇厚回甘。



有历史有话题、茶种优良、性状稳定、滋味丰富、销量高,茶企茶商们当然更愿意去推广这三种茶了。

找到约8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