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湖南石门壶瓶山茶叶有限公司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湖南红茶“十大制茶工匠”之邹应琼:一壶香茗出深山

不畏乱花迷眼,他与一枚叶子保持着对视,40余载相看两不厌,在庸蠹尘世里淬炼一杯极致清欢。

不惧时代变迁,他一腔热情初心如磐,为秀美神奇的壶瓶山铺缀茵茵茶园,让无数茶农家里几辈子不起眼的绿叶子变得“金灿灿”。

“择一业,终一生”,他就是湖南红茶“十大制茶工匠”、湖南壶瓶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应琼。


“文峰夕照”是壶瓶山八景之一

创痛:第一道茶苦若生命

乌润的芽头在沸水中沉浮绽放,一壶琥珀色的红茶慢慢浮现在眼前,花果的清香袅袅飘散在茶行的每一处角落。茶台后的邹应琼虽已过知天命之年,但气色红润,温文尔雅。他一边热情地为客人分茶,一边用低沉而又松快的石门口音讲述着这山、这茶的故事。

山与茶的"纠葛",不知道从何时氤氲而起。壶瓶山这座神奇北纬30°的“自然迷宫”,沟壑纵横,青苔如毡,古藤如帘,森林覆盖率92%,在漫长的时光中孕育出一株株集天地之灵气的“南方嘉木”。

幽谷润兰香,深山出好茶。自唐代,这里就是茶叶主产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广东茶商卢次伦在这里创办了跨湘鄂二省数县的"泰和合"茶号,其宜红茶年产量达30万斤,产品远销欧洲,被视为英国皇家贡品;新中国成立后湘鄂西成为出口宜红茶的主要产区,石门县被中茶指定为宜红茶出口基地县。世事盛衰,壶瓶山茶的名气却始终斐然。

邹应琼从小就在壶瓶山的茶香萦绕中长大,从记事起,茶就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他人生的第一道茶却是苦涩的。1981年刚初中毕业的邹应琼,有一天接到了一份噩耗,在石门茶厂工作的父亲突患重病离世。当时他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固定工作,弟弟只有10岁。作为家中的顶梁柱,15岁的邹应琼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选择放弃学业,去父亲工作的茶厂当一名学徒工。

再好的璞玉也要雕刻,再好的天赋也要打磨抛光。来到茶厂后,邹应琼从最基础的茶叶采摘、制作,开启了他的茶人生涯。任仓管员的时候,他一丝不苟地将各种茶叶标明分细,从未出一点差错;从事制茶加工时,他认真学习,向师傅虚心请教,细心琢磨,努力提高加工水平和能力。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能力突出,扎实肯干的他得到了同事们的喜爱和领导的信任,做保管员仅一年,就被提拔为班组长。之后十多年历任车间副主任、主任、分厂副厂长及壶瓶山分厂厂长。

创业: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刚过而立之年的邹应琼信心满满,正准备大展宏图时,却再一次遭受命运的打击。当时,石门茶厂和其他大多数中小型国有企业一样,受多方因素影响,慢慢入不敷出,终于在1999年不得不进行破产清算。他也由企业的基层负责人变成了下岗失业工人。

刚为人父的邹应琼,面对未来,茫然不知所措。有些心灰意冷的他一度放弃以茶谋生,可骨子里对茶叶的热爱,让他重振旗鼓重返老本行。

老家壶瓶山上的茶园海拔均在800米以上,山高雾多,所产茶叶香高持久,茶味浓厚,尤其是清明前后采摘的茶嫩而清香,味道醇厚,多次在省内或国内茶叶评比中获金奖,很受市场认可。正所谓穷且益坚,他苦苦思索,如何才能让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后,他拿出了家中仅有的几万元积蓄,又向亲戚朋友筹资组建了石门壶瓶山茶业有限公司,“年轻气盛不服输,决心闯出一片新天地。”


创业维艰,往事如烟。忆及当年为维持茶厂的正常运转,努力拼搏的劲头,他至今仍不胜唏嘘。那时他一个人身兼数职,既是经理,又是采购员,生产工人,还是业务推销员。白天走村串户,几斤、几十斤的上门收购鲜叶。晚上又加班加点进行生产,杀青、揉捻、烘焙……为确保产品品质,每个环节他都精益求精,丝毫不敢马虎。茶叶加工出来后,他还要当业务员,担着产品挤汽车、爬火车外出推销,时常风餐露宿,遭人白眼。闲暇之余,还要跑到省茶叶研究所进修,学习茶园管护、茶叶加工、营销等技能。但因为怀着一份茶叶执着和热爱,他从没有觉得辛苦,反而浑身都充满了干劲。

创业的果实是甜蜜的。通过挖掘整合生态资源,积极开拓市场,该公司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到2004年,茶叶年产值、销售额突破千万元。你若盛开,蝴蝶自来。2009年,湖南湘丰集团看中壶瓶山茶业的资源优势和企业发展潜力,注资1000万元与邹应琼共同成立了湖南壶瓶山茶业有限公司。强强联手为该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令其一跃成为全县茶叶行业中的省级龙头企业,当年产值超过1.2亿元。

创新:寻觅“花蜜香、甘鲜味”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都是安静的,茶厂有了点起色后,邹应琼并不敢掉以轻心,他深知,一杯好茶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时光荏苒,湖南红茶的荣光伴随着历史蒙尘,逐至黯淡,当时石门县茶叶加工以绿茶为主,大量夏秋鲜叶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影响了茶叶产量的提高、产值的增加和效益的增长。

为了恢复宜红茶的辉煌,邹应琼全身心投入钻研红茶加工技术,各个工序反复试验,在遵循传统技艺萎凋、揉捻、发酵等工艺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既保留了匠人人工制茶技艺的古老手法,也融入了现代茶叶科学生产的机械和设备,最终生产出新型花香红茶,具有“花蜜香、甘鲜味”的典型湖南红茶特点,产品一上市就征服了行业专家和消费者的味蕾。

要造好茶,优质原料是基础。他带领公司技术人员,对基地茶园不断进行品种改良和老茶园改造,2005-2009年在壶瓶山李坪基地新建适合湖南红茶加工的良种茶园1300亩,改良茶园1100亩,全部达到有机标准,并对周边地区茶园起到示范作用,形成了有机茶种植的良好氛围。

根据市场和产品需要,邹应琼还不断优化红茶生产加工工艺,调整生产设备布局,2015-2018年陆续新建了李坪、长岭、李家峪等三条红茶初制加工生产线,2019年在易家渡镇新建了红茶自动化灌装生产线,2020年新建了薛家有机红茶加工生产线。

通过茶园基地、加工设备、技术规程等方面的创新提质,邹应琼带领的壶瓶山茶业公司在红茶生产加工方面大放异彩,2021年加工红茶20000多公斤,其中符合“花蜜香、甘鲜味”的红茶7000公斤,“仅此一项产品年销售收入就达到650万元”。


创举:敢教茶乡换新天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逐渐成长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南壶瓶山茶业有限公司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华丽蜕变,并以茶助力脱贫攻坚,带富一方百姓。

幽幽茶香暖心田,如今的壶瓶山,茶就意味着机遇。对于壶瓶人,茶还意味着人生转折。

几年前,原本不好卖的茶叶,通过壶瓶山茶业公司的销售平台,送到全省乃至全中国的消费者手中,让看似不起眼的茶叶变成了“黄金叶”,茶农也因此摘掉了“贫困帽”。

“我家有三亩茶园,平均每年一亩达到5000块钱的收入,壶瓶山茶场建在我们这屋门口,卖茶也挺方便。”壶瓶山镇长岭村建档立卡户王昌连表示,与之前相比,他家的收入翻了一番。

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自2014年以来,邹应琼无偿为茶农提供良种茶苗、有机肥、太阳能频振灯、割草机、采茶机等,使茶叶每亩平均产值从当年的3500元提高到现在的6000元,带动壶瓶山周边3万名茶农脱贫增收,人均增收1200元。此外,他还分别在石门县西北山区4个乡镇兴办茶厂,直接带动16个村上万名村民走上茶产业发展之路,间接带动近10万人致富。

守得初心,方得始终。因其突出贡献,邹应琼连续四届当选为石门县茶叶协会会长,并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社团组织先进个人、湖南省茶业协会副会长、常德市优秀共产党员、常德市优秀龙头企业带头人、常德市劳动模范等殊荣。履历簿上太多太多的荣誉并没有让他迷失,他始终保持一份匠人精神,对工作认真执着、对产品精雕细琢。

一山一水,无非“茶禅一味”。在心性道德的修持下,邹应琼壶中的茶香会更加浓郁持久……

来源:华声在线(吴涛),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石门一片叶子,“扇”动了一场国家级竞赛

高山云雾,石门茶香。

8月20日,为期三天的2022年湖南省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五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赛项选拔赛在常德石门落下帷幕。来自全省茶叶行业的32名顶尖选手,凭借娴熟的操作技能,展现了新时代茶艺技能人才的专业水准和精神风貌。

好山好水出好茶,石门茶农在采茶。(唐亚翎摄)

观潮君认为,一个县城能吸引国家级赛事前来举办,必定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

常德石门自古产茶,历史悠久。石门是农业部确定的长江上中游特色和优质绿茶出口基地县,两度获评“中国名茶之乡”(湖南唯一),2021获评“中国有机茶之乡”。2018年,石门县通过国务院第三方考核评估,光荣脱贫摘帽。石门县已建成18万亩生态茶园,实现了“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目标,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是什么让石门茶叶在品牌竞争如此激烈的茶叶市场异军突起?观潮君认为,这也是此次大赛眷顾这座“山城”的原因之一。

比赛现场:理论+实践,检验真功夫

本次比赛完全按照国家赛事的技术要求进行。比赛全程分为两大模块,即理论考试和现场实操。其中,理论考试由农业农村部直接命题;现场实操部分由制茶和拼配两个比赛环节组成。

制茶比赛现场,评委现场打分。

方寸之间,检验真功夫!

来自全省茶叶行业顶尖选手凭借娴熟的操作技能,在制茶台上,展开角逐。他们克服40多度的高温天气,在上百度高温的制茶烘烤炉上,对茶叶进行摊青、杀青、摊凉、揉捻、初烘、摊凉、复揉、复烘、整形、提毫等。从绿叶到成品茶的整个制茶流程,要花5个多小时,高温操作让参赛者个个汗流浃背。

现场操作环节包括绿茶手工制作和精制,主要是鲜叶加工操作。内容包含竞赛选手的职业素养、摊放技术熟练度、杀青操作规范与技术熟练度、做形(揉捻)操作规范与技术熟练度、干燥操作规范与技术熟练度等,从多个方面对选手进行全面考察。

参赛选手现场比赛。

“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比赛,不仅自己要会制茶,更要懂茶。”一位参赛选手告诉观潮君。

“我们就是要通过理论与实践,评选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带头人,有技术、懂理论,能为全省茶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位赛事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

茶韵悠长:传承+创新,获得真品质

“天下好茶,多出江南,武陵尤为盛焉。夹山禅茶,西坡牛抵,百年宜红,一代银峰,占尽荆楚名山。”在张天夫先生的《品茗赋》中,36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石门茗茶。在神奇的北纬30度,这个气象万千的“中国名茶黄金带”上,见证了千百年来石门“千年贡茶”“禅茶之乡”的源远流长。

常德石门茶产业历史悠久。

石门作为一个山区县,以白云山、壶瓶山、太清山、东山峰为主的茶叶基地,海拔多在800-1200米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润,云多雾大,昼夜温差大,芽叶容易积累叶绿素、咖啡碱、芳香油等物质,有利于色、香、味的形成。此外,再加上富含适合茶叶生长的钙、镁、锌、铜、铁、碘、硫等有益元素,盛产优质茶叶。

“外形挺直、银毫满披、色泽翠绿、内质纯润、汤色嫩亮、滋味鲜醇”——这是茶界专家的一致评价;5万亩有机认证、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中茶杯”特等奖、意大利米兰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等奖项——这是国内外茶界对石门茶叶品质的高端认可。

石门县很早就深刻认识到“科技兴茶”的战略意义,聘请湖南农业大学、省茶叶研究所的专家教授长期担任顾问,制成湖南省第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农业产品地方标准《石门银峰茶综合标准》。

常德石门薛家村,山谷幽深,沥青道路四通八达,满山茶色青翠欲滴。(唐亚翎摄)

为了推动这个标准实施,多年来,全县一共培训茶农10万人次,培训技术骨干1万余人,使大部分茶农都成了种茶能手;有全国制茶大师覃小洪、“湘茶工艺大师”冷建国、全国茶叶加工优秀奖获得者徐洋洋等一大批茶界人杰,培训加大师带动,为石门做好茶提供了人才保障。

观潮君从石门县茶叶办了解到: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8.18万亩,年产3万吨以上,2021年实现综合产值60亿元。

产业模式:龙头+农户,打造共富茶

石门茶叶成为了“共富茶”。

观潮君站在石门县白云山有机茶场的制高点,行走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茶园,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茶香。品上一杯清香的石门茶,“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石门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要想做大做强石门茶叶,唯一的出路在于加速产业化进程,通过茶叶产业化建设,打造充满希望的产业巨龙。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石门县率先加大了对茶叶企业的扶持力度,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石门已经涌现出了渫峰名茶有限公司、壶瓶山茶叶有限公司、泰和合茶叶公司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茶叶企业。这些公司跳出过去小打小闹的经营模式,走全面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路子,实现了公司与农户的共赢。

▲石门茶叶获得欧盟有机认证。

今年5月份,一张特别的“绿色证件”抵达石门县罗坪乡栗子坪唐家堰茶叶专业合作社。这张欧盟有机认证的证书,作为“国际通行证”,为这家合作社1170亩生态有机茶打通了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的销售渠道。

石门县罗坪乡现有茶园面积2.8万亩,获得了欧盟有机认证后,全乡欧盟有机认证茶园突破万亩,有机认证率达到35%,目前已出口德国、西班牙、匈牙利、英国等国家。

未来,常德市石门县将持续打响绿色生态声誉、拓宽电商进村渠道、引进管培专业人才、强化示范茶园效应、完善基地划区管理,推动全域有机创建,全力提升“茶品质”、引进“茶科技”、强化“茶经济”,打造“茶+”多元产业发展模式,让满园茶香飘出国门。

生态文旅:品茗+农旅,振兴正当时

“哪儿种了茶,哪儿就能致富;哪儿要致富,哪儿就要种茶!”

长期以来,石门茶农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和氛围。同时,石门人民深知“绿水青山”的重要性,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观念,自发种茶的积极性较高。

常德石门一处茶园内,茶农正在采茶。

“茶禅一味”出夹山。唐代,夹山寺主持悟出“茶禅一味”,成为“茶禅文化”的发源地,石门是“世界茶禅之源、中国禅茶之乡”。

常德市石门县连续举办了18届“请喝一碗石门茶”文化活动,白云山被评为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维新镇云中君被评为全省十大最美茶园。

一、二、三产茶旅融合前景好,石门夹山茶禅游、白云山茶文化公园、湖南屋脊壶瓶山、罗坪土家游、东山峰茶山花海、环太青山茶乡游、金仙阳生态游……正渐兴渐浓。

常德市石门县仙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唐亚翎摄)

“茶产业是石门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绿色生态产业,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富民大产业。”常德市石门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赛事活动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动茶产业建设的战略部署,以“茶”为媒,牵文化旅游之线,搭发展合作之桥,让更多人学习制茶工艺,知茶、爱茶,全面提升茶叶生产质量和水平,全面推广石门茶叶品牌,助推乡村振兴。

作者:黄刚

来源:红网常德站,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一叶飘香兴四方——“乡村振兴十大领军企业”之湖南石门渫峰名茶有限公司

(西山垭有机茶园里排排绿浪)

这是一片有底蕴的茶叶,从“湖南屋脊”壶瓶山间不断散发出千年茶香,为传承发展石门茶产业增光添彩;这是一片有温度的茶叶,带动了11个行政村599户1500人脱贫摘帽,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是一片有担当的茶叶,坚持绿色发展,与生态和谐共赢,夯定了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这片茶叶来自于湖南石门渫峰名茶有限公司。

(湖南石门渫峰名茶有限公司门店 谢望东摄)

近年来,渫峰名茶秉承工匠精神,勇立茶产业发展潮头,将大爱种满茶山,用产业服务三农,有效带动了乡村产业振兴,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新农村,用一片片小小茶叶描绘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兴业:匠心独运,做大做强茶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只有通过产业辐射,才能带动乡村长久持续的发展。”湖南石门渫峰名茶有限公司董事长覃小洪说道。1998年,从茶厂下岗的“茶痴”覃小洪以石门山水——“渫峰”为名注册商标,成立了湖南石门渫峰名茶有限公司,旨在以品质塑造品牌,推进企业发展,助力做大做强石门茶产业。

(覃小洪专心制茶)

为推进茶叶生产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渫峰名茶选址位于壶瓶山南麓的韦家湾村西山垭区域成立了渫峰生态茶业合作社和西山垭有机茶生产基地,加速产业化发展。在实现标准化生产上,渫峰名茶采用科学化、机械化、规模化和工业化理念建设茶叶加工厂和开展茶叶加工工作,坚持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开展清洁化生产,并采取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统一的管理方法,稳定产品质量。2019年7月,获得了国家标准GB/T19001-2016/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GB/T24001-2016/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03年以来,该公司茶叶(食品)生产不间隔连续通过国家食品生产“QS认证”,拥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度和诚信度。此外,渫峰名茶还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开展产、学、研结合,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大力开展“石门银峰”品牌建设。

(渫峰名茶出品的石门银峰)

渫峰名茶不仅恢复了历史名茶“牛抵茶”的制做工艺,并不断创新,成功研制和生产出“石门银峰”、“牛抵茶”、“渫峰银毫”、“石门红茶”等20多个系列产品,先后二十多次荣获国内外名优茶评比奖项,2019年,该公司还获取了“一种牛抵茶的做形方法”发明专利。2020年12月,湖南省商务厅认定“牛抵”茶品牌为“湖南老字号”。

(牛抵茶)

(渫峰名茶“牛抵”茶品牌获“湖南老字号”)

如今,主营生产、加工、营销“渫峰”牌常德红茶、石门红茶、石门银峰、牛抵茶等系列产品的渫峰名茶注册有“渫峰、牛抵”等5个注册商标,拥有占地总面积4500平方米的加工厂,年生产、加工、营销茶叶120吨以上,成为了茶叶种植、加工、出口贸易、技术研发等综合服务的“常德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扶贫龙头企业、湖南省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先后荣获“石门银峰质量管理奖”、石门县“争创名牌先进单位”、石门县“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常德市旅游指定产品”等茶誉,在长沙、株洲、常德等地开设了多家专卖店,省外的加盟店十余家,2020年企业综合产值10260万元,有力推进了石门茶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渫峰名茶出品的牛抵茶)

兴农:精准施策,增强获得感幸福感韦家湾村村民马远富是个听力残疾人,其妻子有智力障碍且常年疾病缠身,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居住的3间土坯屋面临倒塌。2013年,渫峰名茶筹资5000多元帮助他家建起了3亩多良种有机茶园, 2014年,又捐款一万元帮助建起了三间砖瓦房。目前,他家的茶园己经受益,家庭年收入超过20000元。这只是渫峰名茶精准施策,帮扶困难村民,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力的一个缩影。

(茶农采茶忙)

为让山区茶农能够依靠发展茶叶产业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渫峰名茶以大力发展有机茶产业为抓手,以提高群众收入为己任,以提升茶叶质量求发展,以诚信营销开商道,瞄准精准扶贫,彰显茶业优势,全方位提升山区群众的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实现公司和村民的同步发展、共赢致富。按照“户有增收项目、人有一技之长”要求,渫峰名茶公司创新“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强化主体带动,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在县扶贫办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筹集资金近400万元,采取直接帮扶的方式,帮助雁池、磨市、太平、子良4个乡镇6个行政村599户、15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建了1550亩标准茶园,并全方位提供技术指导,帮扶群众新建的有机茶园比传统经营的常规茶园年亩

(制茶工正在为茶叶解块)

此外,渫峰名茶还与群众签订“帮扶合同”和产品“订单”(协议价)收购合同,对茶鲜叶实施高于市场5-8%的价格收购,对按有机茶标准生产、采摘的鲜叶,以高出市场10-30%的价格收购,让茶农稳定增收。同时,给贫困户和订单茶农返利让其获得效益分红,实现精准脱贫。为履行农业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自2014年以来,该公司每年为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捐款捐物,目前累计已达50多万元。同时,该公司在韦家湾村还设立了扶贫基金会,专门用来解决贫困家庭生产、生活上的困难。近5年来,该公司技术员先后在石门县的10多个乡镇、30多个主产茶村、50多家茶厂现场授课,指导茶农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茶叶生产;为村级茶叶产业发展累计投入超过1000万元资金,为茶农提供茶苗500多万株、修建基地公路和整修茶园主道、支道和步行道路达50多公里、新建和整修水池20多个、沟渠2000多米,通过返利方式为茶农以投代奖达100多万元。

(茶满山)

如今,渫峰名茶已带动雁池、磨市、罗坪等5个乡镇及皮家河、五通庙、水晶庙、横断山等11个行政村发展茶园1万余亩(其中公司拥有1420亩有机茶基地、3800亩高山优质茶园、1500亩新建良种茶园),有订单农户108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99户、1500人),区域内茶农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茶农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攀升。覃小洪也先后被授予“2016中国茶界十大扶贫人物”、 “中国制茶大师”、石门县“脱贫攻坚功臣(2014-2017)、石门县拔尖人才等荣誉。兴村:绿色发展,助力打造“三宜”新农村渫水悠悠,一路欢歌。在青黛之间,盘山而上,云雾缭绕,雨后的茶香随风飘来。海拔1000米左右,层层叠叠的茶园之中,随处可见太阳能杀虫灯、绿色防控粘虫板,菜籽饼制成的有机肥料,使得茶园与自然的结合相得益彰。

(绿意掩映的茶厂)

这里是位于武陵山脉壶瓶山的腹地的西山垭有机茶园基地,茶园四周的大气、土壤、水源等无任何污染,是农业部授予的第一批高标准千亩有机茶示范园。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穷村。“过去我们这里由于山高和气候的原因,种不出稻谷,都以种茶为生,但因交通不便,茶叶品质不可控,一担还卖不到7元钱。”韦家湾村原村主任周龙望说。如何将村民世代赖以生存的绿色茶山变为金山银山,带动全村发展?绿色发展是渫峰名茶的绝招。近年来,渫峰名茶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韦家湾村西山垭有机茶基地开展茶园有机种植、培管,加大对有机茶园的绿色防控工作力度,共推广茶园面积1420亩,使用杀虫灯30台、诱虫色板10万张,有效地维护了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有机茶种植逐步形成了产业化。

(有机茶园绿意浓)

如今,渫峰名茶建设有连续20年通过南京国环〔OFDC〕、中绿华夏〔COFCC〕认证,执行GB/T19630.1-2019《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COFCC有机认证标准》的有机茶基地1420亩及3800亩高山优质茶园、1500亩新建良种茶园。仅雁池乡韦家湾村1420亩有机茶基地亩均鲜叶产值超过了8000元,大部分茶农亩均收入突破了1万元,最高的农户亩均收入突破了1.7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多元,订单茶农收入以年3%的增幅递增,贫困人口年均增收达到1200元以上。为了不断开拓市场,帮助群众增加收入,渫峰名茶还依托韦家湾村的茶叶资源和群众基础,打造“以茶兴旅,以旅兴茶” 的茶旅融合发展模式,开发文化、生态、休闲、教学、体验等各类茶旅产品,推动民俗文化产业、生态保护、特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己完成投资1180万元,新建了传统手工做茶加工坊420平方米、茶文化展示中心300平方米、扩建(配套及技术改造)有机茶现代化清洁化加工生产线1条等。

(覃小洪带游客参观茶园)

在茶旅融合发展项目带动和影响下,村里成立了茶叶合作社三家,八月榨合作社一家,2020年实现茶旅融合发展收入500多万元,其中群众家庭旅社收入20万元、农林特产销售收入55万元、游客手工体验做茶及产品销售收入31万元,仅此一项,就使全村855名群众人均增收1239元。韦家湾村实现了“茶业在旅游体验中增值,旅游通过茶产业添彩,群众在茶旅融合发展中增收”的一体化发展目标,成为湖南大湘西地区和石门县首屈一指的茶叶专业村和富裕之村。

(笑满茶园)

“接下来,渫峰名茶还将继续扩建入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兴建有花有果有茶山的‘幸福屋场’,培养优质人才,不断扩大茶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百年传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茶叶生态文化新农村。”覃小洪信心满满。渫峰名茶,远方飘香,为乡村振兴而奉献,做标杆、做标准、做表率!为引领、领军石门茶产业发展不断前行!

来源:湖南茶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