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黄茶的特征

找到约3,654条结果 (用时 0.029 秒)

茶叶榜单丨黄茶榜:给你的生活加点“黄”

 

自古以来,茶就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回归,茶也逐步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过,说起六大茶类到底是哪六大类,恐怕很少有人能真正数得清楚。

 

 

就连收视率颇高的央视鉴宝节目《一锤定音》里,说到茶类,居然只列举了五类,作为茶叶大类的黄茶完全被黑,这种常识性的错误,把正在看电视的小编惊得目瞪口呆。

 

 

殊不知,黄茶虽然产量不高,但它独特的闷黄工艺造就的独特风味,让黄茶坐稳了六大茶类之一的阵地。

 

 

那么什么样的黄茶才算好,并且更适合分享呢?茶语网认为好喝的黄茶不仅应在工艺上有严格的把关,在口感上也要有独特的滋味和丰富的鲜爽度,这才能顶着黄茶的名号而当之无愧。

有鉴于此,在茶语网茶评专业组的敬业与严格挑选中,我们评出了在工艺和滋味上都不错的黄茶TOP5。

 

在榜单上我们可以看到,独领风骚的金御黄芽来自四川雅安,它在选料和滋味上都非常突出;同样来自四川雅安的红灵茶叶蒙顶山黄茶也以漂亮的外形和富有层次的香气在今年强势进榜;排名第三来自安徽霍山的汉唐清茗霍山黄芽在选料上稍逊一筹,但不影响它有属于黄茶的特有品质;并列第四的两款分别来自安徽、四川,虽然它们在滋味上表现不足,但香气和外表也能体现它的确属于正经黄茶的范畴。

茶语网建议:由于黄茶工艺要求严谨,产量很低,现在市面上大多数都黄茶绿做,口感滋味上完全没有黄茶的品质特征,所以小伙伴们选“黄”的过程中一定要擦亮眼睛。

当然,如果你喝到过类似于绿茶的黄茶或者好喝的、奇葩的黄茶,小伙伴可以留言吐槽,说不定你推荐的黄茶接下来也会榜上有名哦~

 

 

 

 

茶语网经典好文传送门

捡碎瓷片捡成百万富翁?
这八大古窑遗址等着你!

舌尖上的西藏:

 

那些藏区美食和茶教会我们的事儿

 

他们用近千吨茶、耗时十数年

终于揭开了易武茶陈化内幕让春雨医生张锐猝死的心梗离你有多远,
跟你的日常饮茶量有关!
茶语评测5款星巴克茶叶,
最低仅6.9分(每喝一口都让我们绝望)

 

 

 

 

你所钟爱的茶,适合选择哪类茶器?

​​


梁实秋先生在《喝茶》一文中说 :“ 人无贵贱 ,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 ,下焉者牛饮茶汤 ,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 喝茶么 ’。”可见,茶为国饮,实至名归,雅俗共赏,饮者甚众。

爱茶者,往往也极重茶器,茶与器有着数不清道不明的联系。从唐宋煎茶、点茶的艺术,到清朝盖碗茶文化,再到现代的各类流行新瓷,茶与器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演绎着千百年来绚丽多姿的中华茶文化。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有了好水好茶,还要搭配合适的茶器,充分释放出茶的色、香、味、形之美,如此才能不负我们所钟爱的这款茶。


Q:绿茶、黄茶、各类花草茶适合用哪类茶器?

推荐使用玻璃杯进行冲泡。玻璃杯主要用来冲泡观赏价值比较高的茶类。绿茶、黄茶的特征是汤色澄明,冲泡时选择壁薄、易于散热、质地致密、不易吸香的玻璃杯,在品味茶汤之余,更能观其芽叶在杯中上下浮沉,茶韵盎然。



花草茶亦同此理,透明的玻璃杯中,一朵花遇水重生,缓缓绽放,花香弥漫之际,使品饮者的心中也能溢满生命重绽活力的欢喜。

Q:红茶、白茶适合用哪类茶器?

红茶、白茶推荐使用白瓷盖碗进行冲泡。白瓷盖碗是冲泡红茶的很好选择,用白瓷茶具冲泡红茶,能使红茶的汤色与白色茶具产生强烈的色差对比美,使得红茶茶汤更加红艳亮丽,让红茶的色香味得到很好的综合体现。



而白茶,其茶淡雅,似乎与同样素洁清雅的白瓷天生匹配!盖碗泡白茶,便于直接观色闻香,而

且白瓷的材质更容易挂杯香,可以很好的保留白茶的香气。再者,白瓷盖碗口大、散热快,不会把白茶闷坏,口感体验更佳。


Q:青茶适合用哪类茶器?

青茶冲泡,首选紫砂壶为宜,冲泡之后更显滋味醇厚。紫砂壶的胎质细腻,传热较慢,透气性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极适宜武夷岩茶“活、甘、清、香”的完美表达。如青茶中的上等大红袍,用紫砂壶冲泡后,汤色更加橙黄明亮,散发出的香气馥郁有兰花香,且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Q:黑茶、普洱茶适合用哪类茶器?

黑茶和普洱茶均属于后发酵茶,可用紫砂壶进行闷泡,若用各类陶壶、铁壶等以壶煮之,效果更佳。



冲泡这两类茶,尤其是有一定年份的茶砖,用紫砂壶高温冲泡,可以将茶味更大程度的析出。当然,撬两片茶,投入壶中,慢慢煮开,那就更好了!岁月沉淀的韵味,在水中慢慢化开,其陈醇之韵就能近乎完全的呈现出来。茶汤入口,方觉不负了这一年又一年的沉淀转化。


善饮者当择好茶器!

今年5月28-31日,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茶业交易(春季)博览会就将为您提供一个全面而又专业的茶器生活采购平台。届时,在上海世博展览馆,除品类齐全的各大名茶外,日本茶道具、韩国茶器、河南钧窑、汝窑,河北定窑、景德镇陶瓷、台湾莺歌陶瓷、柴烧、德化白瓷、潮州陶瓷、广西坭兴陶、重庆荣昌陶、宜兴紫砂、建阳建盏、建水紫陶、龙泉青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漆器、石器、竹器等各大茶器具品类,将齐聚一展,登台亮相。

壶里乾坤观日月,杯中世界赏花辰。茶有茶道,器亦有其道,茶滋于水,水籍乎器,品茶的同时赏玩茶器,亦是人生一大乐事。


紫砂茶具、非遗器皿、文创美学展区

与您相约上海世博馆


图片


黄茶的“闷黄”作用是什么?黄茶和黄化茶你可以分得清吗?

黄茶加工与品质

黄茶为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之一,其历史悠久,产地多源,品类丰富,品质各异。

尽管,目前我国黄茶产销量不大,2020年约0.97万吨,在我国六大茶类内销茶总量的占比仅0.5%,但其年均增幅为14.6%—22.06%,年增长率仅次于“消费热”的白茶类,黄茶产销的潜力巨大,黄茶类可望成为茶叶消费新增长点。

之前的一篇文章我们给大家科普了黄茶的分类以及代表性茶叶品类,本篇文章我们将延续上次内容,对黄茶的加工和品质等方面进行讲解~

黄茶具有“黄叶黄汤”的基本特征,黄茶制作都要经过“闷黄”这道工序从而使茶叶发生“黄变”,伴随“黄变”促使“转味”,进一步形成了黄茶“清锐甜纯、醇厚甘爽”的品质特征。

闷黄

黄茶制作“闷黄”是关键工序,其实质是在温和的湿热作用(含残余酶)条件下,使茶多酚类轻度氧化、多糖类部分水解等化学反应;在此过程中,“黄变”仅为表象,“转味”是“实质”,由此奠定了黄茶的品质形成。

黄茶制作的“闷黄”仅仅是一个统称,具体方式有“堆闷”、“包黄”、“渥闷”“堆黄”、“摊黄”等手法或称呼,这些手法相通之处都是促进或利于“湿热黄变”。

黄茶制作的“闷黄”不只是一道工序,而在不同工序及环节的多次“闷黄”,逐步发生“湿热黄变”;为此,用“炒”、“烘”、“焙”等手段加热茶坯及散发水分,以“堆”、“摊”、“放”等处理来保温或散热,以“湿坯”或“干坯”等条件来调节水分,都是为了利于“闷黄”及逐步“湿热黄变”,以促进黄茶品质的形成。

其他工艺

黄茶制作“闷黄”起到关键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闷黄”前期及后续工序与工艺可以忽视。

鲜叶原料

黄茶制作应选取叶色浅绿或黄绿色,酶活性适中的鲜叶原料,如某些适制绿茶品种的酶活性低不利黄变,且制成的黄茶滋味过于苦涩、浓厚,某些黄叶品种看似“三黄”,但制成的黄茶鲜香高甜香弱、滋味淡薄。

鲜叶摊放

制黄茶也要重视鲜叶摊放,以促进青草气散发,利于在制茶过程“退青”,以彻底消除生青气味,从而使黄茶与绿茶的口感有本质的区别。

杀青

黄茶制作“杀青”与绿茶相比,锅温偏低、升温缓慢、投叶更多、时间更长,残余酶活性较高,杀青也要促进黄变。

足干

某些黄茶制作初干后,还要干坯“闷黄”,黄茶足干除了“提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彻底消除生青气味,这是使黄茶香味区别于绿茶的重要技术措施及手段。

皖西大别山一带所产黄大茶香气独特,有浓烈的老火香(俗称锅巴香),这源于其特殊的高温烘焙干燥工艺——拉老火。传统拉老火时,由两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边烘边翻,待烘至茶梗一折即断,焦香显露,叶色黄褐起霜即为适度。

黄茶与黄化茶的区别

黄茶制作是由绿茶工艺制作演变而成的。黄茶“闷黄”是温和条件的“湿热黄变”。“湿热黄变”不仅要“黄汤、黄叶”,更要形成黄茶的“清锐甜纯、醇厚甘爽”的香味特征。

而黄化茶则是从大田群体品种茶园中采用单株选育方式选育出来的。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茶树极易由于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芽变,长出黄白色的枝叶,我们把这种由枝叶单独扦插繁育成的新品种称为“黄化茶”。常见的有中黄一号、中黄二号以及黄金芽等等。

因此黄茶和黄化茶不是一个概念,切勿混淆。

总结

采用多次“闷黄”,逐步“黄变”,并配合运用选料、摊放、杀青、烘炒及干燥等加工技艺,形成了各产区黄茶的地域品质特征。这些黄茶制作技法的灵活运用及优化组合,在不同产地的黄茶加工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故而形成了各产区黄茶品质的地域特征,也造就了黄茶为我国六大茶类之中的“黄茶家族”。

作者简介

杜晓

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感官审评与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促会茶叶专家委员会专家,四川省茶叶质量感官审评专家,科技部农村中心科技特派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省高校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精制川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四川省藏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茶学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四川省科技特派员,中国茶叶学会会员、四川省学会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四川茶业》副主编)。雅安市茶叶学会理事长,雅安市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茶学科研教学工作38年,主讲《茶叶审评检验学》、《茶叶市场营销及贸易》和《茶企经营与管理》等课程。近5年来,主持、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9项,主持省攻关(重点)课题16项、主研省级应用开发项目28项,企业与地方横向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及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10篇为SCI收录。获省政府省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2项,获政府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科技特派员先进个人”1项,省委统战部“四川同心服务先进个人”1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5部,主编出版教材8部。

来源:中国茶叶学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611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