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红茶是碎的

找到约1,098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祁门工夫红茶为什么是碎的?

很多朋友至今在喝祁门红茶的时候,仍然会对祁红的干茶外形有些云里雾里:怎么有些祁红是碎了?有的又是成条形、卷曲形的?难道买到假货了?可大家都明明说自己是按传统的工艺制作的,有着多少代的传承,这到底怎么分啊?

在他们的认知里,他们之前喝过,看到红茶可能是这样的——

也可能是这样的——

而当他们喝到的祁红却可能是这样的——

居然是“碎”的?对,是“碎”的,这种就是传统的祁门工夫红茶。

“祁门红茶”,现在市场上有“传统祁红”和“创新祁红”之分。“传统祁红”即“祁门工夫红茶”,以其经典的“祁门香”和醇厚的口感而著称;“创新祁红”也叫“名优祁红”、“手工祁红”,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根据市场需求,新创制的一种名优祁红,其中典型代表有“祁红香螺”、“祁红毛峰”;还有民间茶人创制的“祁红金针”等。

祁门工夫红茶的“碎”

为什么在人们的印象里“祁门工夫红茶”会有“碎”的感觉呢?祁红工夫的干茶长度一般在0.6-0.8cm左右,是在祁红的初制基础上,经过更为耗费工时的“精制工序”制作出来的,条索紧细,长度大小基本相等,在肉眼看来,远比一般的茶叶要小,所以才会给大家“碎”的印象。

而这个“碎”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分别可以解释祁红工夫为什么“碎”和它是怎样变“碎”的。

第一,祁门工夫红茶为什么要做成“碎”的

这个话题,就要从祁门工夫红茶诞生的时代背景说起。祁门红茶创制之初,就是以坦洋工夫红茶等当时销往欧美市场的红茶为参照对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出口,而历史上的祁门工夫红茶,也正是以外销为主的。欧美等国外消费者饮茶,和国内的喝茶习惯有很大的区别,并不像中国人喝茶那样注意冲泡、观形等等。而是习惯以滤网、茶包等形式过滤茶叶,甚至直接煮茶、和其他东西调饮,认为这样能更好地释放茶叶内涵物质。而经过切断、筛分等精制作的祁门工夫红茶,正好就迎合了国外消费者的这一口味和习惯。

另外,那个时候的欧美等国,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因此在茶叶上也有了工业分级标准,我们都知道,工业分级标准和我们一直沿用的原料标准是不一样的,工业标准的东西大多可以采用先进的机械、仪器来进行分级,当时的中国还很落后,处在工业革命的萌芽状态,而为了符合国际上的等级标准,我们的祖先硬是利用原始的工具,完成了这种国际上等级标准的区分。

“祁门工夫红茶”最初是不分等级的。为了达到国际市场标准需求,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利用既有的落后工具,在精制的过程中创造性的揉入了切细、筛分、拼配、官堆等浩杂繁复的工序达到了国际市场的需求,因此说,祁门工夫红茶的“碎”是一种世界性的消费需求。

第二,祁门工夫红茶是怎样做成“碎”的

传统的祁门工夫红茶,制作过程精细繁复,耗时费力,分初制和精制两个工段:初制工段有四道工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精制工段有十几道工序:初抖、分筛、打袋、毛抖、毛撩、净抖、净撩、挫脚、风选、飘筛、撼筛、手拣、拼配、补火、匀堆、装箱等。通过这些精细繁杂的诸多工序之后,祁红工夫红茶有了分级,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标准,外形的大小和统一也是标准之一,因此才有了祁红工夫比较“碎”的干茶外形。

祁门工夫红茶“碎”得独一无二

祁门功夫红茶“碎”是表象,重要的是祁红工夫繁杂的工艺,给我们带来了全世界最为独特的品质特征。祁门工夫红茶最为荣耀的历史,是它曾经作为英国皇室的御用茶。皇家御用的茶,就必须要严格遵照皇室的标准,不仅在内质内涵上要有独一无二的品质,外形上也要达到皇室的要求:紧秀显毫,美观匀整。

因此,祁红工夫虽然创制较晚,历史不长,却在生产制作上广纳百家之长,精益求精,经过千锤百炼,完美呈现了她独有的秀美外形和品质内涵。我们今天看到的传统祁门工夫红茶,她的外形不是碎,而是秀美匀整,用艺术的手法完美的解决了红茶作为农副产品标准化的问题。

一款真正征服世界的顶级红茶,光有繁杂的工艺和秀美的外形还是不够的,还要有香气,也就是内质。传统祁门工夫红茶的香气浓郁丰富,醇厚高香,复杂而又优雅,似花香、似果香似蜜甜,国际上称之为“祁门香”,这种香风度翩翩,低调内敛却又高贵优雅。

不“碎”的祁门红茶——创新型祁门红茶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并不代表一种工艺的结束,但会成为历史,祁门工夫红茶随着国际经济市场的变化、中国经济改革的加速推进,也完成了它“出口创汇”的历史使命,随着祁门县最后一个国营红茶厂的改制失败,祁门工夫红茶的出口跌入谷底,在国际茶市的所占份额也跌到历史最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祁红的出口终于无奈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将主要市场转回了国内。

可是这时的国内市场,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是曾经响彻云霄的祁红工夫的历史威名、光环璀璨的历史荣耀,国内的消费者照样不买账,因为,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喝茶方式,中国人有中国人对茶的审美观点,说彻底了,中国人不习惯这种看起来有些“碎”的红茶。

再好的产品,终究是需要人和市场去消费的。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祁门红茶”也积极的做出了改变,不失时机的创制出了“创新祁红”,这种新的祁红的色、香、味、形完全的贴合和适应了国内茶市的需求与习惯,外观优美,口感醇和,条索秀美完整,花香明显,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感和审美观,“祁红香螺”和“祁红毛峰”、“祁红金针”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祁红香螺

祁红毛峰

创新祁红在制作工艺上去繁就简,在继承传统祁红初制的工序基础上,增加了做型的工序,简化了精制的工序,带来了祁门红茶外形上的根本变化。创新祁红较传统祁红工夫从外观上来看,条形更加完整秀美,口感和香气更适应大众。可以说,这种创新型的“祁门红茶”不仅继承了“传统祁红”的优秀内涵,也在创新的同时形成了新的风格和标准,极大的推动了祁红茶产业的发展,为祁红在新时期的再度崛起,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明白“祁门红茶”的“碎与不碎”的区别了吧?如果你是资深的老茶客,喜欢醇厚浓郁,不是十分在意外观的,可以选择“祁门工夫红茶”;如果你在意外观的优美和冲泡时的美观,那就选择“创新型的祁红”。不管你选择的是哪种,祁红的“香”还是那个“祁门香”,这味“香”,从未改变。

via:历口小匠

来源:祁门红茶资讯

为什么传统祁红是“碎”的

第一次接触到祁门工夫红茶的时候,很多小伙伴会问:为什么这茶是碎的呀?

因为市面上卖的茶叶,绝大多数是茶形完整的茶,像传统祁门红茶这种碎茶形式的,还是第一次见到。

而且,在以新工艺制作的祁门毛峰和香螺出现之后,也产生了一些误会,以为碎茶形式的工夫红茶不是祁红了。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也将这三种祁门红茶放到一起来对比看看。


祁红工夫为什么“碎”?

这是因为祁红最早是用于出口的。为了接近国际通用的红茶分级标准,它并非通过采摘来区分等级,而是以茶叶在茶树上的部分和制作完成后的形状来区分。

聪明的中国制茶师傅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利用既有的工具,通过精制过程中的切分、筛分以及拼配来区分做到此点。建国以后这种分级方法也得到了相对的固定。

传统祁门工夫红茶制作过程精细繁复,颇费时力。经过初制四个工序,精制三个流程多道工艺循环往复,通过打袋、筛分等工序,将祁红工夫逐步分级,也就形成了“碎”的特点。


中间为工夫红茶

新工艺:毛峰、香螺

1997年,位于祁门的安徽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借鉴碧螺春、松萝茶等名优绿茶低温做形的工艺,创制了祁红香螺。

自此,祁红毛峰、祁红金针、祁眉等一系列整叶红茶相继问世。从工艺上来说,祁门红毛峰和祁门红香螺都属于祁门红茶的创新工艺。

主要是在传统的初制工艺基础上,增加了发酵后造型的工序,使得条形更加完整。

新工艺的精制过程也相对简单,发酵程度略低于传统的祁红工夫,具有外形优美,花香明显的品质特色。


祁门香螺,外形卷曲带毫


祁门毛峰,外形条索完整



祁门工夫,外形细紧苗秀

口感上有哪些不同?

从工艺上讲,传统祁红制作过程精细繁复,而创新祁红则是采用了手工搓揉工艺,这在口感滋味上让祁红毛峰和祁红香螺缺少了传统祁门工夫红茶的醇厚。

而在香气上却各有千秋,传统祁红是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门香”,创新祁红毛峰和祁红香螺是甜花香更明显。

祁门香螺


汤色红亮


叶底嫩匀


祁门毛峰


汤色透亮


叶底红亮柔嫩


祁门工夫


汤色红艳


叶底红亮柔软

事实上,传统祁红是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至今口感从未改变,所以老辈人还是更喜欢传统的口感。

而创新祁红的甜花香对刚接触茶的茶友来说更容易接受。

而对于喜爱喝茶的茶友来说,新老工艺上的差异,导致口感的不同是不会有影响的。

就像小伙伴所说的:茶,就是美食,不管是传统还是创新,对于吃货而言,只要好吃就满足了。

来源:神州茶韵,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关于滇红茶的六大“谎言”

关于滇红茶的“谎言”,滇红茶作为文明遐迩的世界名茶,是不会说谎的,有意、无意说谎的是人,由于市场宣传的需要、其他人的误导、和认知的不足,导致一些错误的说法(我这里标注为加引号的谎言)也是难免的,其他行业也一样,理清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包括我这篇文章,随着科研的深入和工艺的改进,可能也将会成为一个谎言,这些都是可能的,我们只要遵循内心的想法,只要当下我们的认知是这样的,就是有积极意义的。

好,言归正传。一个一个按数字排列来。

1、滇红茶都是薯香。

错。高温烘焙的滇红茶才会出现薯香,按照我的试验,超过100度的高温、茶本身湿度不够和时间足够长,会出现薯香。市场上大部分的晒红、包括我们的晒红茶就几乎没有薯香的。

有人会说,你举的都是晒红的例子,烘干的滇红茶都是薯香。也错,烘干的滇红茶(以下简称“烘红”)可以完全没有薯香,也可以是花果香,不信你去找我们后月编号为900的烘红试试。

2、花香是有添加的。

错!

花香,或者说花果香,鲜叶没有明显问题如农残、或者长时间运输的闷坏,通过正常的红茶工艺,绝无任何添加,迷人的花果香自然产生。关于这个,可以喝喝外地的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祁红、和云南茶区工艺正常的晒红包括我们后月第一款众筹晒红。

3、红茶是全发酵茶。

这句话的全文是:绿茶是零发酵茶,红茶是全发酵茶,青茶是半发酵茶。我认为这句话非常的不准确,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就开始发酵了,严格来说,按照目前各大茶类的工艺,就没有零发酵茶。

绿茶以龙井为例。我们来看看龙井的国家标准中关于工艺的部分:

4.6加工

4.6.1加工器具:传统炒茶灶,电热炒茶灶或其他加工机械。

4.6.2加工工艺:鲜叶摊放、青锅、摊晾回潮、辉锅。

4.6.3加工技术:手工加工采用“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等传统手法。

龙井国标明确规定,工艺有鲜叶摊放。据我了解龙井的生产工艺,不少还有晒鲜叶这个环节,龙井鲜叶摊放,一般要走水20%左右,根据我的经验,20%的走水在自然常温条件下,约需4-8个小时,这么几个小时的摊放,发酵是难免的,而且发酵还算有一定程度。

以晒红为例,很多晒红冲泡品鉴时会有青杂味,就是发酵不够的结果。

以烘红为例,老红茶会越来越醇和,不少茶友就喜欢喝老红茶,你能说这些红茶是100%发酵的么?100%发酵,后期完全没有转化空间,其另外一个结果就只有变质。

从红茶的发酵工艺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做不到100%发酵。红茶发酵都是堆放成一小堆,常见重量都在5公斤以上,厚度大概10cm以上,发酵过程中就算翻堆,也是做不到完全均匀的,发酵快的部分发酵度够了,就要出茶去干燥,否则会有腐烂感,这个时候发酵轻部分其实发酵是不足的。

红茶发酵堆放中(没堆完)

所以红茶不可能是100%发酵的。

这句话我觉得可以修改为:绿茶是轻发酵茶,红茶是重发酵茶,青茶是中发酵茶。

4、滇红茶汤色黄亮,是因为是古树茶做的。

错。红茶汤色黄亮,是因为没有做到位,和是否是古树茶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红茶要具备红汤、红叶(底)的特征。

红茶的叶底

5、你看我这个条索这么粗壮,是古树红茶。

错。条索粗壮和工艺有极大关系,和是否是古树茶关系不大。

当然,如果相同的工艺,古树茶的采摘普遍偏老、古树茶鲜叶本身也略粗壮,做出来的条索会显粗壮一些。但市场上关于古树红茶条索的认知大部分都是为了误导消费者,为了以次充好。

红茶条索的对比

以上图为例,是不是下面的红茶条索更粗壮,上面的红茶显细?其实上面的是古树茶,下面的不是古树茶。红茶加工过程中,根据鲜叶的质量情况,需要调整鲜叶菱凋的程度、和揉捻的松紧度,揉捻的紧加压揉条索自然就会显细,揉捻不加压,条索就会显粗壮。

今天看了一篇公众号文章,说抛条和紧条只和出汤快慢有关系,其他的都是为了忽悠,其实不是这样的,说明作者没有实际进入生产加工环境,没有真正了解抛条和紧条的用处。我举两个例子,用来发酵熟茶的生茶需要做成紧条,有发酵品质会更好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减少发酵的损耗,做成紧条发酵出堆的熟茶碎末会少很多;再又我们在做红茶的过程中,如果加压揉会造成揉碎(和季节、萎凋程度都有关系),我们就会选择做抛条。

所以,条索粗壮的是古树红茶,是错的。

6,滇红茶茶汤越红越好。

错。结合上面这个问题,我们来说说红茶汤色的形成。

红茶的汤色主要是有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构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分别为多酚类物质转化的不同阶段,而这三种物质不同的比例,决定了红茶的汤色和品质。

茶红素,是红茶氧化产物中最多的一类物质,红茶中含量约6%-15%,茶红素溶于水,水溶液为深红色,刺激性较弱,滋味甜醇。对茶汤滋味与汤色浓度起极重要的作用。因为红茶素的存在,红茶的茶汤为“红色”。

茶红素含量并不是越高越好的,其含量过高有损品质,使茶味淡薄,汤色变暗。

茶褐素,主要由茶黄素和茶红素氧化聚合而成,茶褐素分子量也最大,最为稳定。是茶汤为“红色”的又一个原因。茶褐素含量达到6%~8%,汤色可呈现红褐明亮的品质特征。茶褐素含量高对红茶的品质不利,含量越高茶汤越暗,茶底也会越暗褐。

所以,红茶的茶汤不是越红越好,而是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三者的比例协调为最佳。红茶品质不仅要求汤色要“红”,还要“亮”,在自然光下,茶汤与杯子的接触表面带“金圈”。

红茶的汤色

所以,红茶茶汤不是越红越好。同样的道理,酒红色茶汤的红茶也不会是什么高级红茶。

——作者吕剑锋,就职于51普洱网,后月众筹茶发起人,云南后月红茶业有限公司召集人。


找到约1,066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