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喝了后有甜味的茶

找到约1,504条结果 (用时 0.112 秒)

喝了一吨水试完30多款春茶后,来,我告诉你今年普洱茶的品质到底如何

每年的春茶季,除了泡在茶山上10天半个月之外,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试茶了。

最近每天都在试春茶,这是一件令喜欢茶的人又爱又恨的事。

爱是因为可以第一时间掌握今年古树春茶的详细情况;可以在不同山头的茶里,探寻到它的神秘面纱;可以在花香、蜜香、果香、鲜木香、冰糖甜香里充分调动你的嗅觉、味蕾……

恨是因为一天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是在喝春茶,喝新春茶,喝到舌头麻木、手脚颤抖、吃不下饭,加上还要写每一款茶的品鉴文,将它们的表现从头到尾事无巨细的描写。

最痛苦的是,新春茶喝太多:

一是会只想吃酸的、辣的东西,因为对清淡的食物完全提不起食欲,但为了保持口腔的敏感度,你必须克制对那些麻辣水煮肉、凉拌鸡、烤猪蹄说拜拜;

二是那些茶点热量又高,不吃胃会难受,吃了腰会变粗。春茶一过就是夏天了,那些漂亮的小裙子你只能含泪说再见。

经常有人说:“哎呀,喝茶有那么辛苦,还会瘦?”

当你一天喝了20款新春茶,吃不下饭,加上肠胃稍微有点脆弱的,你拼了命的不想瘦,也会瘦的。

而且除了我们自己的产品要反复试喝外,还要去品来自各个地方盛情难却的茶样。

虽然南茗佳人已经和各个山头的固定茶农形成了稳定的合作,但仍是会有新的茶农给我们寄样,想让我们把把关,能够合作更好。

一个下午喝的春茶叶底

有时候舌头麻木了,想要休息一下,又想起还有别的茶没喝呢,于是吃点茶点,喝点温白开,再继续。

喝了一周的新生茶,就连平日里毫不起眼的温白开都觉得异常亲切。

掌柜甚至说:“水比茶好喝”……可见已是爱恨交织的巅峰了。

稍微缓和下口腔和胃,其实对于试茶,我们既是考官又是享受者。

我们充分调动味蕾、嗅觉、喉咙、身体的其它部位,来感受这款茶。

于茶而言,也是在进行着一次考试,不合格的就出局,要说残酷也算。

每一款茶,从干茶到冲泡后的茶滋味,再到叶底,每一个环节都是对这款茶的考验。

每一个山头的茶都像一部画卷,从打开的那刻,映入眼帘的是独一无二的山场环境、茶树的生长岁月等,这些都被映射在眼前的这一盏茶汤里,你品的同时也是在感受它们。

再加上那时在茶山的情形,眼前的茶也就有了别样的情怀。

试茶季,总共试了接近30个茶园的古树春茶。

易武的 薄荷塘、凤凰窝、弯弓、茶王树、白茶园、麻黑、落水洞、天门山、曼松、桃子寨;

布朗山的 老班章、老曼峨、贺开的曼弄;

普洱的 困鹿山、景迈、黄草坝;

临沧的 冰岛老寨、昔归、冰岛地界、大忠山、小户赛、糯伍;凤庆……

有细腻温婉的,有刚劲直接的;

有山野花香烂漫的,有花蜜甜香厚朴的;

有香韵斐然的,也有山野气韵霸猛劲道的。

你在品它们,也是在进行一场与茶的对话,在这一盏茶汤中,你会感受到这片古茶园的生长环境是否原始自然。

不同的山场也经历了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气候导致了春茶季茶树的发芽时间、发芽情况、制成的晒青毛茶比例、以及茶滋味的不同。

【易武茶】

一向是以“香、甜、细柔、山野之韵”等为特点,今年的春茶目前所试喝的10多款来看,总体风格是汤质细、茶韵劲道。但甜度较去年要高2个度,香气上也要较去年的扬一些。

2020年的勐腊,降雨量要少于2021年,茶树遭受了严重的干旱,2020年的易武茶中,部分的茶滋味清苦味较甜味重些,像麻黑、弯弓茶的涩感会清晰。

2021年的勐腊,降雨情况要好很多。2月下了几场雨、到3月也陆续下了几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茶树的干旱情况。

如果茶园所在的地方正好向阳,有雨、有阳光,茶树的发芽时间就会比同一地域的其它茶园要早一些。

弯弓就是一个例子。位于国有林之地,加上茶园向阳,在3月初就有非常少的古茶树发出了一点点的春茶,到3月中旬就已经可以采摘第一波了。

【较为神奇的是布朗山的茶】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布朗山的茶一定是苦重的,但今年的《老班章》、《老曼峨》古树春茶甜度却很高,当你品,若不提前告诉你这是布朗山的茶,你绝对会被你的味蕾所迷惑。

【临沧茶】

从试喝的8款茶来看,茶滋味总体是偏重的,苦涩也清晰,茶韵足。

最核心的原因便是今年的临沧遭遇了严重的干旱,2020年的临沧降雨量是充足的,相较于同年易武茶区的多个茶园因为干旱,有茶树已经死掉的情况,2020年的临沧茶区要好很多。

但今年的临沧茶区遭遇了严重的干旱,据说一整个冬天下的雨屈指可数。

一直到4月中下旬,古茶树才开始陆续发芽,因干旱减产非常严重,有的古茶园产量创下了近几年的新低。

干旱,阳光辐射强度大,加上大部分的古茶园,如小户赛、冰岛老寨、冰岛地界等都位于向阳坡,坡度陡的可达45°,不易保住水,导致茶叶中的咖啡碱、儿茶素类物质含量高,这一类物质冲泡后,会呈现苦味和涩感。

最终的结果就是茶滋味重,同时会感受到苦、涩。当然,苦、涩均是可以化掉,这里只是说它的强度。

除去气候的影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为干扰。我们都在说尊重自然,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分?

2020年疫情爆发,整个茶山几乎没有外来人员。以往被各种车辆拥挤得水泄不通的易武镇,也冷冷清清地。去老班章的路上,鲜少碰到来往车辆。

真好,没有那么多的汽车尾气来和茶树争夺清新空气了。

加上采茶工难找,很多茶园的茶都没法采摘,给它自己老去。也一定程度上让茶树有了休养生息的时间。

2021年,疫情好转了,陆陆续续有外面的人进茶山了。

一定程度上让停滞的茶叶经济慢慢运转起来。

整个大环境是从2018年开始猛地一下干旱,茶树瞬间进入一个渡劫期,到了2019年茶树已经逐渐适应了干旱,但依旧艰难。

2019年的易武茶区处于干旱中期(有点干旱但是又不像2018年那么严重);而勐海、临沧、普洱茶区的雨量相对要充沛一些。

2019年:

易武古树春茶,香气很高扬、茶气非常足;

勐海茶区的老班章古树春茶滋味重,茶气霸猛;

临沧茶区的古树春茶香气高、柔润度好;

普洱茶区的古树春茶则是香气锐、甜度好。

综上所述:回看近3年,易武、勐海、普洱、临沧茶区的古树春茶,因气候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019年,易武茶区的干旱来到一个适应期;而其它三个茶区干旱程度不那么高。

2020年,易武茶区的干旱已经很严重;而勐海、普洱处于中度干旱期;临沧降雨量要好于其它茶区。

2021年,易武茶区终于告别干旱;勐海、普洱也有适量的降雨;临沧处于严重干旱。

但,2021年的新古树春茶,以易武茶为例,浓甜、香丰、山野之韵清劲。经恰当存储,又将是另一种迷人茶滋味。

普洱茶的“引力”之处

(《吃茶去》杂志)我们喝到好茶的时候,常常会感叹道:“这个茶,好滋味!”那么究竟什么是“滋味”?普洱茶的滋味又是怎样的呢?“茶滋”一般来说就是所谓的口感,茶汤喝进口腔内,所产生多种的感觉,包含了味道、水性、喉韵、生津等茶滋味。其中有的是舌头的感觉,有的是喉头的感受,也有的是齿颊的反应所产生的感觉,还有些是身体的感觉。

各种茶滋味都会因不同的茶种,而有不同的特色表现。一般品茗高手多重视茶的滋味,普洱茶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许多普洱茶爱好者多是一开始时只喜欢它的滋味,而后才慢慢地完全接受普洱茶的整体品味。常常一旦养成饮普洱茶习惯后,别的茶类便不再有吸引力了。

甘甜

甜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味道,普洱茶持久的回甘常常让众多茶友陶醉不已,茶中的那种淡然甜意是那么清雅。说到“甜”一定会想到“甘”,人们往往将“甘甜”紧密相连。但个人认为“甜”与“甘”是有区别的,不能等同。甜是一种味觉,与苦味相对应,舌头上味蕾的分布图中对甜感知的味蕾主要是舌尖。而甘并不是味觉,甘更像是一种回味,且人对甘的感知为口腔的两颊、后段以及舌根、喉头与食道。茶之回甘,是由苦涩造成对口腔的刺激而分泌的唾液与茶汤内含物质的综合作用产生的一种回味。普洱茶的甜味物质主要有两大类:糖类、天然含氮化合物(氨基酸)。虽然普洱茶中的甜味物质的含量不是很高,也不是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但正是这类甜味物质的存在对普洱茶的苦涩味起到了一定的掩盖和调和的作用,对茶汤滋味以及初制过程中茶叶香气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春茶和秋茶中茶叶甜味物质含量高,其滋味就甘醇少苦涩而优于夏茶。就茶树的同一个枝条而言,蔗糖、还原糖等甜味物质的含量老叶高于嫩叶,并随叶片的老化而逐渐增加。一般较粗老的三、四叶和老叶,甜味物质含量高于幼嫩的二、三叶。

苦涩

常说“不苦不涩不是茶”。苦和涩本来就是茶叶特有的味道,普洱茶之苦,主要来源于茶叶的本身和制造过程当中产生的化学变化。出现于茶叶本身的苦涩物质有多酚类、脂型儿茶素、儿茶素、咖啡碱、茶皂素、花青素、儿茶素等成分,其中生物碱所含的咖啡碱在高温冲泡茶汤时会溶解于水中,约有85%。云南大叶种茶叶因其内含物比起其它茶类丰富,所以普洱茶的苦涩味相对较重,不过经过一些年的自然陈化,苦涩会慢慢转化为甘甜。

好的生茶常常有“入口苦而如喉甘”的感觉,这种“苦、涩”味在进入口腔后,被感知直至消退的过程,常常被称为茶的“收敛性”。收敛性较强的茶,苦、涩味迅速被口腔感觉,又迅速消退,转成甜味;收敛性较弱的茶,苦、涩味则消退的慢,或直接就不会退去。对普洱茶苦味的处理,都是以冲泡方法来控制。同时也视各品茗者对苦味的接受能力情况,而泡出适当苦味程度茶汤。所以在选购自己喜欢的普洱茶茶品时主要感觉一下苦在口腔里是否能化,苦能化甜,涩要化甘,层次要多变,如此就是正常的苦涩。反之苦涩停留在口腔,锁定不化,没甜没甘那苦涩味就有问题!

喉韵

茶最原始的用途是作为药用,尔后再用来解渴。解渴的首要条件,就是喉头得以滋润,立即解除紧箍的干涸。喉韵一向都是最受品茗者的青睐,尤其较资深的品茗高手,也多极重视喉韵特色。普洱茶的喉韵可以分为甘、润、煤三方面。

甘:是普洱茶汤带来的喉部回甘的喉韵,是所有品茗者都喜爱的。甘的品味比较含蓄,不像香那么飘逸,往往和苦味相伴,苦尽甘来。许多品茗者所以喜欢苦味的茶汤。就是因为苦后而能回甘。

润:润喉是解渴的第一步,再补充足够的水分,因干渴而产生的郁闷立刻得以消除,胸怀舒畅。有时候天气太干燥,或吃得过于成腻,口干舌煤,白开水喝得越多,却感觉越渴,此时如果能饮到一两口上好的普洱茶,喉头因此润化,干渴感自然解除消失,舒服且顺畅。一般乔木老树的普洱茶,经过适当陈化后,都能达到“喉吻润,破孤闷”的境界。

煤:是饮茶后喉头不舒服的感觉。茶汤水性如果太利或太过苦涩,会使喉头难受,产生干而煤的感觉,强烈者甚至造成吞咽困难。一些云南以外或边境茶菁制成的普洱茶,因为品质不好,饮后锁喉(即喉感燥刺)。燥感除了喉头极不舒服外,还会让品饮者焦虑不安,影响健康,因此品饮者最好避开这样的普洱茶。

普洱茶的生津效果形成良好喉韵感。生津是口腔中分泌出唾液,在中国传统的养生中,唾液是无上至宝,有“延寿浆”之美誉。口中生津一方面可以解渴舒顺,另一方面可以滋润自己的生命。品饮茶汤后生津,不但能舒顺喉韵,滋润口腔,营养生命,更能提供品茗的精神意境。普洱茶是大叶茶种,茶叶内涵成分特别丰富,生津功能特别强。依据一般品茗普洱茶的经验,那些新鲜茶品,或者只陈放了一二十年的茶品,所造成的生津是“两颊生津”;陈放三四十年的普洱茶,茶汤入口后则会有“舌面生津”的现象,即所谓“舌感普洱茶”的美感;而陈放五六十年以上的老普洱茶,茶汤已经转为极柔性,达到了入口即化的境界,不仅能刺激两颊和舌面生津,还能激起“舌底鸣泉”的功效,喉韵和品饮意境都更加美妙。

茶气

茶气在普洱茶品茗中具有极重要地位,也是普洱茶最主要的特色之一。但茶气在很多时候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很难有确切的评判标准。一般来说,茶气是指有形的茶通过无形的气作用到人体相关部位而引起的人体知觉的变化。我们常常由这种知觉的变化大小来确定茶气的强弱。具体来说,喝茶品茗时由于有机锗随茶汤进入品茗者体内使人体微循环运转得以改善,从而使得品茗者除能够感受到强劲口腔感觉外,还能感受到打嗝、排气、热气在体内激荡升腾、毛孔松驰微张、微汗等的身体感觉,很多人常常以这样的体感来评判普洱茶茶气的强弱。

为什么喝普洱茶会有这样的体感呢?人体消化的原理告诉我们,食物进入人体后,人体会利用食物中的三大营养成分,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制造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这些化合物的转换,产生了大量的能量(热量)。普洱茶由于其淀粉、果胶、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较高,过多摄入均会引起与进食类似的发热和出汗。此外,普洱茶中过多酚性物的刺激也会引起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强烈收敛。这种收敛会使人体兴奋而产生大量热能,当这些热能超过人体正常体温时,它就会释放到人体的皮肤表面,形成发热,多余的水分通过皮肤排出体外,形成出汗。饮茶时产生的热量越大,说明茶叶内含物质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越高。如果简单地把饮后让人体发热和出汗的茶叫做好茶,那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毕竟某种内含物质的相对较高并不能代表所有内含物质之间比例关系的相对协调。

(摘自2012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朱蒂)

俗人说茶

(《吃茶去》杂志)说起茶,中国人最不陌生了。因为茶的发源地就在中国,唐代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起于鲁周公”。在中国,从古至今,不管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雅士还是俗人,几乎都有喝茶的经历。

我是一介俗人,也喜欢喝点茶,但日常生活中却并未养成长期喝茶的习惯,对于喝茶也从不讲究,对于茶文化的研究也不多。但对于茶,我却有自己的话要说。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中国茶的品种很多,喜欢喝茶的也人很多,但是各茶入各眼,每个人对茶的品种和喜好程度也不同,对茶的感受也就各异了。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关于茶的典籍、文献及著述也是汗牛充栋,无以计数。

与粮食一样,茶来自于一种植物,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天地之间的精华。但茶与粮食却有大不同。粮食供人一日的三餐,可以裹腹,可以延续生命。茶对于人来说,似乎可有可无,不喝茶人照样能活下去,但光喝茶不吃粮食那是万万不行的。话虽如此,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茶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东西。吃了粮食,人的肚子不饿,心里不慌,但总觉得缺点什么。有了茶,人的生活才多了一分悠闲和优雅;喝了茶,人体也多了一些健康。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鲞铺》中说:“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元代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写道:“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在中国,不管家穷家富,家家都有人在喝茶,而且都以茶来招待客人。你不管去谁家里,坐下来之后,主人就先给你沏上一杯茶喝上,然后才开始说事。这是中国的人情风俗,几千年来皆是如此。有些人,不但在自家里喝茶,在别人家里喝茶,而且会邀上朋友专门去茶楼里喝茶,甚至还把茶叶作为礼品送人。由此可见,喝茶对于中国人来说确实是一种日常的生活习惯。

喝什么茶叶?用什么泡茶?用什么盛茶?如何煮茶?如何沏茶?如何喝茶?这些在中国讲究甚多,人们称之为“茶道”。茶道起源于中国,但被日本人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的古人喝茶是特别讲究的,但到了当代,除了一些所谓的名流、雅士之外,一般人似乎对喝茶并不怎么讲究了。富人、名士有他们的喝法,穷人、俗客有他们的喝法。富人、名士喜欢喝的是名贵的茶;穷人、俗客就喝普通的茶。富人、名士用山泉水泡茶,穷人、俗客就用井水、自来水泡茶。富人、名士用名贵的玉器、瓷器杯子喝茶;穷人、俗客用粗瓷碗、玻璃杯、搪瓷缸甚至一次性纸杯喝茶。富人、名士慢条斯理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穷人、俗客就大口大口地饮。不管怎么喝,大家喝到嘴里的都是茶,其它无关紧要。

“杯中乾坤大,茶里日月长。”茶看似一个很简单的物什,但内涵却是很深远的。喝茶的人很多,但大家对于茶的品味、感受、理解、认识却是大不一样的。有些人喝茶,喝的是品位、情趣、意境、文化或者更多的东西;有些人喝茶喝的只是茶的味道,有些人喝茶喝的是它的保健功效,更多人的可能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解渴的饮品。《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妙玉有一段嬉笑贾宝玉喝茶的言论:“一杯是品茶,二杯就成了解渴的蠢猪了,三杯可就是饮牛、饮骡子了”。我认为,妙玉的调侃之语虽然不无道理,但不能就说怎么喝茶就高雅,怎么喝茶就低俗或者愚蠢。因为,茶本来就是一种解渴的东西,所谓的其它东西是后人附加上去的,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在我这三十多年的生活中,也有过一些喝茶的经历和感受。

我的家乡在关中的西府。我们那里从不产茶,但是乡民却一直有着喝茶的习惯。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喝茶,但以老汉居多。记得我小时候,我们那里的老汉喝的最多的是那种形状类似小窝窝头的圆坨坨茶,对于品牌和品种似乎没什么讲究。老汉们常把圆坨坨茶掰上一小块放在搪瓷缸里,然后倒上开水,放在火炉上熬,等水沸腾之后,茶液颜色变成黑青色之后才算是熬好了。然后,他们把熬好的茶水倒在另外一个搪瓷缸里喝,喝完了再继续熬。谁家要过红白喜事时,大门口席棚下的礼桌旁总有人专门在熬茶,供那些前来看秦腔戏的老汉们喝。我小时候曾经几次喝过那种熬过的茶,口味酽浓苦涩,简直难以下咽,但是过一会之后嘴里会泛出一丝丝甜味儿。常喝熬茶的老人,大都牙齿黑黄,样子很是难看。我当时想不通,熬茶这么难喝,为什么老汉们还这么爱喝?有些老汉就告诉我:熬的茶喝着劲大,提神解乏。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我想这是庄稼人的苦中作乐,他们习惯了苦,能从苦中品出甜来吧。

我父亲是一个爱喝茶的人,不过他一般喝的是泡茶,泡的大多是茉莉花茶。泡茶的味道有一丝淡淡的清香和甜味。我上小学到初中的那几年,几乎每天跟着父亲喝茶。刚开始,父亲不让我喝,说是碎娃喝茶不好,喝多了晚上会睡不着觉。父亲喝茶的时候,我会给茶杯盖里倒一点抿上几口,慢慢也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父亲的茶基本上都是我给泡的,父亲见我勤快,也喜欢喝茶,慢慢也就不再说我了。后来,我给他泡茶的时候,也会顺便给自己也泡上一杯。父亲就常说我小小年纪竟成了一个“水烟客”(西府方言,意思是说能爱喝茶抽烟)。实际上,那时我只爱喝茶,不会抽烟,更不敢在大人面前抽烟。直到我上了高中之后,开始长期在学校寄宿,慢慢地和父亲相处得少了,也就再很少喝茶了。

参加工作后,我一个人很少有闲情逸致去喝茶、品茶,也几乎没有买过茶叶。七八年前,曾有人送过我一套茶具,我就打开看过一次,然后放在房子的角落里再没动过,红木外盒上已然落满了一层灰尘。有几次喝茶,是和同事、朋友去的茶楼,当然喝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聊天说事,图得是一个环境的幽雅清净罢了。尽管在茶楼里我喝过不少名茶,什么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信阳毛尖、云南普洱等等,但是说实话,对于我这样一个俗人来说,好像喝什么茶都似乎没有多大区别。关于茶的品种、分类、口味及制作工艺等,我也一直没有好好研究过,也很少和别人去谈茶。在我看来,只要是茶,都是好的,不在于喝什么茶,也不在于怎么喝。去茶楼喝茶,对于我而言是一种应酬,算是附庸风雅吧。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2009年的初春去长安县一个朋友家里喝茶。去朋友家喝茶之前的半个月,有一次我与一个同事喝冰啤喝出了点胃病,吃了几大把的胃药都未见效。到朋友家里后,人家给我倒了一杯绿茶,我们边喝边聊。可是,不知怎么回事,茶喝得越多,我的胃部就越是胀痛。我终于坐不住了,就问朋友家里有没有胃药。他说没有,又问我怎么回事。我就说明了原由。他笑了笑说,不着急,我给你换一壶红茶喝喝看。我忍着胃痛说,再喝茶我估计就该躺医院了。他说,看来你不懂茶啊,红茶有养胃之功效呢,你先喝一杯再说。没一会功夫,一壶红茶就泡好了。他先给我倒了一小杯。我迫不及待呷了几口,很快就把一杯红茶喝完了,然后又连续喝了好几杯。几杯红茶下肚之后,胃痛果然很快就减轻了许多,半个小时后,我感觉自己跟正常人几乎没什么两样了。我们又继续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起来。临走时,我对朋友表示感谢。他说:“你以后要好好研究一下茶,也要多喝茶呢,这是个好东西。但是你现在有胃病,尽量别喝绿茶,多喝点红茶,红茶养胃呢……”他正说着,就把自己的一罐红茶给我分装了半罐。我不好意思要,他硬塞在了我的背包里。回家之后,我坚持喝了一周多时间的红茶,胃就不再胀痛了,比吃药还管用。后来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好友如茶》,对此事进行了记录。从那以后,我对茶有了新的认识,也开始慢慢关注起茶的文化来了。

茶确实是一个好东西。大量研究证实:茶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份,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可见,茶叶的药理功效之多,作用之广,是其它饮料所无可替代的。适量饮茶,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益处,但也应注意喝茶的量和浓度。胃寒的人,不宜过多饮茶,特别是绿茶,过量会引起肠胃不适;神经衰弱者和患失眠症的人,睡眠以前不宜饮茶,更不能饮浓茶,否则会加重失眠症;服药的人不应该用茶水送服,以免降低药效;正在哺乳的妇女也要少饮茶,因为茶对乳汁有收敛作用。

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在中国,从古到今一直有人在喝,不但中国人喝,而且从我国西汉时就随着瓷器、丝绸出口到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等国家。因此说,茶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我这个西府俗人,以前有饮酒、抽烟的恶习,唯独对喝茶一直没有养成习惯。步入而立之年后,我发现饮酒、抽烟对身体的伤害越来越大,现在正想方设法逐渐戒除这些恶习。但人总得有些物质上的嗜好吧,不然生活过得也太寡淡了。于是,我就想到了喝茶。喝茶不仅能解渴生津、养生保健,还能陶冶性情,何乐而不为呢?

好了,不说了,我那里还有一罐“陕青”放了都一年多了,还没怎么动过呢,我现在就去泡一杯吧。

(摘自2013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刘省平)

找到约1,479条结果 (用时 0.03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