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国香茶叶籽油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茶的祖国,茶资源极为丰富。2017年,中国茶园面积超过305万hm2,产茶260.9万t,出口35.5万t,创汇16.1亿美元,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国茶叶产业仍存在一些发展的问题:(1)茶叶产销失衡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尽管茶园面积增速有所放缓,但是面积依然持续增加,茶叶产量因新茶园的不断投产而保持高速增长,且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在未来5年中依然不会减弱;(2)茶叶生产刚性成本不断上升,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茶叶生产的利润将被进一步压缩;(3)我国茶叶出口量短期内难以形成大的突破,国际国内市场发展不平衡;(4)我国大部分茶区夏秋茶弃采严重,茶叶资源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益偏低。尽管茶叶产业是农业领域比较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行业,但是,我国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开展茶叶深加工是实现茶叶资源高效利用、提高茶叶附加值、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的重要突破口。

1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1.1茶叶深加工的产业范畴

茶叶深加工主要是指以茶叶生产过程中的茶鲜叶、茶叶、茶叶籽、修剪叶以及由其加工而来的半成品、成品或副产品为原料,通过集成应用生物化学工程、分离纯化工程、食品工程、制剂工程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及加工工艺,实现茶叶有效成分或功能组分的分离制备,并将其应用到人类健康、动物保健、植物保护、日用化工等领域的过程。

深加工是实现茶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茶制品科技水平和附加值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具有天然、保健、方便、安全等特性的茶叶深加工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我国茶叶深加工经过近30年的发展,技术体系与产品体系基本成熟。按照技术需求,可分为有效成分分离纯化技术、有效成分分析与质量控制、功能成分结构修饰与改性、有效成分的功能评价与安全性评价、功能性终端产品开发等方向;按照产品开发类别,可分为以茶叶有效组分为主体的产品开发和以功能成分开发为主体的产品开发。前者主要包括以茶叶水溶性有效组分为主体的速溶茶、茶浓缩汁,后者主要包括以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茶皂素、咖啡碱等功能成分为主体的茶叶提取物;然后,以茶叶功能成分提取物、速溶茶、茶浓缩汁为原料,开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天然药物、保健食品、含茶食品、食品添加剂、日化用品、动物健康产品、植物保护剂、建材添加剂等功能性终端产品。

1.2国际茶叶深加工概况

2017年,全球茶叶产量达568.6万t,茶叶贸易量达177.8万t。除中国外,世界主要的产茶大国有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越南、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日本和孟加拉等国。在世界茶叶贸易中,主要出口国的全球出口占比依次为:肯尼亚23%、中国20%、斯里兰卡16%、印度14%、越南8%、阿根廷4%、印度尼西亚3%、乌干达3%。2017年,全球茶叶进口总量169.3万t,其中,巴基斯坦进口17.5万t,俄罗斯进口16.0万t,美国进口12.6万t,英国进口10.9万t,独联体国家进口8.8万t,埃及进口7.8万t,摩洛哥进口7.3万t,伊朗进口6.3万t,迪拜进口5.8万t、伊拉克进口4.1万t。目前,我国茶叶深加工的茶叶原料消耗量占总产量约6%~7%,欧洲、美国已达到25%以上,而日本则达40%以上。

进入21世纪,在人类面临着诸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生活方式、体能下降等多重压力条件下,以增进人类健康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茶叶深加工产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茶叶深加工在产品开发层面上日趋多元化、专一化与精细化,并且在茶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增加趋势。

茶叶深加工产品主要包括:茶叶功能成分标准化提取物、速溶茶系列固体饮料、灌装(瓶装)液态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天然药物、茶个人护理品与生活用品、动物饲料与保健品、植物保护剂等。其中,固态速溶茶、液态茶饮料及各种茶食品(如茶口香糖、茶面包、茶饼干、茶巧克力、茶酒等)已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

现代茶饮料起源于美国,斯纳波冰茶饮料曾风靡一时,现在各种茶叶饮料在美国四季流行。日本的茶饮料研究深入、产业规模大,自日本伊藤园公司成功开发罐装乌龙茶以来,朝日、三得利、日本可口可乐等大型企业很快都进入茶饮料生产之列。目前,日本茶饮料主要为乌龙茶饮料、红茶饮料、绿茶饮料、混合茶饮料和麦茶饮料,且茶叶功能饮料呈快速上升趋势。在欧洲,纯茶饮料、调味饮料的各种RTD(ReadytoDrink)茶饮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递增。

速溶茶系列产品是目前全球茶叶深加工消耗茶叶原料最大的板块。2017年,世界3个茶叶主产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的速溶茶产量分别为5077t、1900t、3410t,主销英国、德国、爱尔兰、美国等发达国家。加拿大、日本的速溶茶进口量分别为4296t、1553t。美国和英国既是速溶茶的进口大国也是速溶茶的生产出口大国,2017年,美国进口速溶茶11119t,出口速溶茶11185t;英国进口速溶茶3950t、出口2580t。最近5年来,智利发展成为速溶茶出口大国,2017年出口速溶茶2800t。

目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热衷于将茶叶深加工制品应用于牙膏、洗洁精、护肤品等日化用品和功能产品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如英国的RevLon抗衰老剂中加有绿茶提取物,用来减少皱纹的产生;日本利用茶提取物研制出含茶多酚的漱口剂、对皮肤刺激性温和的除味防臭剂、含乌龙茶的盘子清洗剂、含茶提取物的空气清新剂及含茶牙膏、肥皂、爽身粉等多种日用专利产品;意大利宝丽格(BvLgari)将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添加到香水中,已开发出含有绿茶、茉莉花茶、大吉岭茶等香味的香水系列;美国安利在推出的茶族软胶囊和益脂胶囊中添加了茶多酚和茶黄素,可辅助降低血脂;日本太阳化学株式会社研发的L-茶氨酸抗抑郁产品和安神产品,现成为美国最热门的天然健康产品之一。

1.3中国茶叶深加工发展历程与现状

1.3.1中国茶叶深加工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叶深加工的起步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以湖南和上海率先开展速溶茶提制工艺技术研究为标志,实现了速溶茶的批量生产和出口。

进入80年代,茶皂素、茶多酚的提制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把中国茶叶深加工的研究转向以茶的有效成分开发为重点。

进入90年代,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茶多糖、茶氨酸、茶黄素等的提制技术研究已经成熟并进入批量生产,形成了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的第一波投资热潮。90年代中后期,茶多酚、儿茶素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使得以茶多酚、儿茶素为主体的健康食品开发快速升温,国际市场对茶叶提取物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关于儿茶素具有调节人体脂肪代谢和控制肥胖功能的发现,使得儿茶素一度成为国际市场上可替代麻黄提取物开发减肥保健食品的主要天然产物之一,由此也催生了进入21世纪后中国又一轮茶叶提取物产业投资热潮。

2000年以来,逆流提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膜技术、大孔吸附树脂、逆流萃取、逆流色谱等现代提取分离纯化新技术日趋成熟,并被集成创新融入到茶叶深加工产业中。这一轮的投资规模比90年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大多数企业的投资规模在2000万~3亿元,茶多酚/儿茶素的年产规模在100~1000t,速溶茶(含浓缩汁)的年生产能力达到500~10000t,茶叶提取物的生产和出口规模逐年攀升,呈现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2010年以来,主产我国的茶叶提取物已稳居美国膳食补充剂天然原料的第4位。

1.3.2中国茶叶深加工的产业格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规模、层次、效益上都得到明显提升。目前,我国有规模化的茶叶提取物生产企业100多家,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四川、湖南、江苏、广东、湖北、安徽等省。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皂素、咖啡碱、茶多糖等茶叶天然产物生产规模约3000t;速溶茶和茶浓缩汁的年生产能力近20000t。2017年,我国速溶茶和茶浓缩汁的主要制造商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的速溶茶粉与茶浓缩汁的净产量超8400t,深圳市深宝华城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速溶茶粉与茶浓缩汁的净产量共为2100t,福建仙洋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速溶茶粉和浓缩茶汁的净产量共为2000t。

我国茶叶提取物的总年产规模已达25000t以上,消耗茶叶原料20多万t,占中国茶叶年总产量的6%~7%。速溶茶(浓缩汁)主要成为康师傅、统一、娃哈哈、农夫山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联合利华、雀巢等企业的茶饮料生产原料。同时,规模出口到美、日、欧洲发达国家。以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等为主体的茶叶功能成分提取物,主要应用于国内外的天然药物、功能食品、功能饮料、日化用品等深加工终端产品开发中。茶的功能性终端产品在国内也陆续面市,显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需求的提升,各类茶糕点、茶糖果、茶冷饮、茶蜜饯、茶干果、茶主食等现代茶食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因此,我国的茶叶深加工领域,采用不到茶叶总产量6%~7%的中低档茶原料,创造了中国茶业1/3强的产业规模与效益(1200多亿元),较好地促进了夏秋茶和中低档茶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1.3.3中国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分析

根据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茶叶深加工产品主要分为茶叶提取物和功能性终端产品两大类。

茶提取物主要包括速溶茶、茶浓缩汁、茶叶功能成分标准化提取物。目前,我国80%以上的茶叶功能成分标准化提取物(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咖啡碱、茶多糖等)是以健康产品原料形式出口到国外,用于开发膳食补充剂或保健食品。

速溶茶、茶浓缩汁的50%左右出口到美、日及欧洲国家,作为茶饮料、冰茶的原料。在我国,茶饮料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现已经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是茶叶深加工产品的主板。但是,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化妆品等功能性终端产品在我国的市场消费还刚刚起步。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快速提高、人们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的茶叶深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在快速增加。传统速溶茶由于滋味苦涩、茶香淡薄、色泽失真、冷溶性差等原因,在中国消费市场一直没有起色。如今,具有方便、时尚、健康、安全的时代特征,且产品流动性、口感、风味俱佳的现代速溶茶新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年轻群体、职业精英、高雅时尚人士珍爱的健康饮品;以速溶茶为主要原料的杯装奶茶系列产品,快速形成了200多亿元的市场规模;冷溶型速溶茶、脱苦味型速溶茶、高香溶茶以及脱咖啡因速溶茶等速溶茶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也急剧增加,且随着茶饮料、茶食品市场的快速增长而潜力巨大。

同时,传统茶叶生产的副产物——茶叶籽的深加工产品茶叶籽油,已经成为与橄榄油媲美的流行健康木本油料。在儿茶素EGCG在美国FDA获准作为天然药物原料后,以富含EGCG的茶多酚、儿茶素的茶叶提取物开发降脂减肥、防治心血管疾病、美容抗衰等功能产品呈现了新的热潮。随着国内外对茶黄素、茶氨酸、茶皂素等活性成分功能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深入,极大地推动了茶黄素、茶氨酸、茶皂素等成分提取物的功能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如以茶黄素为原料开发的降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美容抗衰老等功能产品,以茶氨酸为原料开发的抗抑郁、调节免疫、增强智力、镇静安神、改善经期综合症,以及动物抗应激等功能产品;以茶皂素、茶树花为原料开发的洗发水、洗涤剂、香皂等日化产品和个人护理品已经成为日化产品的新时尚;以茶皂素为活性成分的植物农药、乳化剂、除草剂等农业保护产品表现出极大的安全性优势和市场潜力。

文章的主要参考资料(来源):

刘仲华.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茶叶科学,2019.

来源:茶科学,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茶的祖国,茶资源极为丰富。2017年,中国茶园面积超过 305 万 hm2,产茶 260.9万 t,出口 35.5 万 t,创汇 16.1 亿美元,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国茶叶产业仍存在一些发展的问题:(1)茶叶产销失衡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尽管茶园面积增速有所放缓,但是面积依然持续增加,茶叶产量因新茶园的不断投产而保持高速增长,且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在未来 5 年中依然不会减弱;(2)茶叶生产刚性成本不断上升,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茶叶生产的利润将被进一步压缩;(3)我国茶叶出口量短期内难以形成大的突破,国际国内市场发展不平衡;(4)我国大部分茶区夏秋茶弃采严重,茶叶资源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益偏低。尽管茶叶产业是农业领域比较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行业,但是,我国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开展茶叶深加工是实现茶叶资源高效利用、提高茶叶附加值、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的重要突破口。

1 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叶深加工的产业范畴

茶叶深加工主要是指以茶叶生产过程中的茶鲜叶、茶叶、茶叶籽、修剪叶以及由其加工而来的半成品、成品或副产品为原料,通过集成应用生物化学工程、分离纯化工程、食品工程、制剂工程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及加工工艺,实现茶叶有效成分或功能组分的分离制备,并将其应用到人类健康、动物保健、植物保护、日用化工等领域的过程。

深加工是实现茶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茶制品科技水平和附加值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具有天然、保健、方便、安全等特性的茶叶深加工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我国茶叶深加工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技术体系与产品体系基本成熟。按照技术需求,可分为有效成分分离纯化技术、有效成分分析与质量控制、功能成分结构修饰与改性、有效成分的功能评价与安全性评价、功能性终端产品开发等方向;按照产品开发类别,可分为以茶叶有效组分为主体的产品开发和以功能成分开发为主体的产品开发。前者主要包括以茶叶水溶性有效组分为主体的速溶茶、茶浓缩汁,后者主要包括以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茶皂素、咖啡碱等功能成分为主体的茶叶提取物;然后,以茶叶功能成分提取物、速溶茶、茶浓缩汁为原料,开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天然药物、保健食品、含茶食品、食品添加剂、日化用品、动物健康产品、植物保护剂、建材添加剂等功能性终端产品。

1.2 国际茶叶深加工概况

2017 年,全球茶叶产量达 568.6 万 t,茶叶贸易量达 177.8 万 t。除中国外,世界主要的产茶大国有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越南、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日本和孟加拉等国。在世界茶叶贸易中,主要出口国的全球出口占比依次为:肯尼亚 23%、中国 20%、斯里兰卡 16%、印度 14%、越南 8%、阿根廷4%、印度尼西亚 3%、乌干达 3%。2017 年,全球茶叶进口总量 169.3 万 t,其中,巴基斯坦进口 17.5 万 t,俄罗斯进口 16.0 万 t,美国进口 12.6 万 t,英国进口 10.9 万 t,独联体国家进口 8.8 万 t,埃及进口 7.8 万 t,摩洛哥进口 7.3 万 t,伊朗进口 6.3 万 t,迪拜进口 5.8万 t、伊拉克进口 4.1 万 t。 目前,我国茶叶深加工的茶叶原料消耗量占总产量约 6%~7%,欧洲、美国已达到 25%以上,而日本则达 40%以上。

进入 21 世纪,在人类面临着诸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生活方式、体能下降等多重压力条件下,以增进人类健康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茶叶深加工产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茶叶深加工在产品开发层面上日趋多元化、专一化与精细化,并且在茶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增加趋势。

茶叶深加工产品主要包括:茶叶功能成分标准化提取物、速溶茶系列固体饮料、灌装(瓶装)液态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天然药物、茶个人护理品与生活用品、动物饲料与保健品、植物保护剂等。其中,固态速溶茶、液态茶饮料及各种茶食品(如茶口香糖、茶面包、茶饼干、茶巧克力、茶酒等)已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

现代茶饮料起源于美国,斯纳波冰茶饮料曾风靡一时,现在各种茶叶饮料在美国四季流行。日本的茶饮料研究深入、产业规模大,自日本伊藤园公司成功开发罐装乌龙茶以来,朝日、三得利、日本可口可乐等大型企业很快都进入茶饮料生产之列。目前,日本茶饮料主要为乌龙茶饮料、红茶饮料、绿茶饮料、混合茶饮料和麦茶饮料,且茶叶功能饮料呈快速上升趋势。在欧洲,纯茶饮料、调味饮料的各种RTD(Ready to Drink)茶饮每年以 15%以上的速度递增。

速溶茶系列产品是目前全球茶叶深加工消耗茶叶原料最大的板块。2017 年,世界 3 个茶叶主产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的速溶茶产量分别为 5 077 t、1 900 t、3 410 t,主销英国、德国、爱尔兰、美国等发达国家。加拿大、日本的速溶茶进口量分别为 4 296 t、1 553 t。美国和英国既是速溶茶的进口大国也是速溶茶的生产出口大国,2017 年,美国进口速溶茶 11 119 t,出口速溶茶 11 185 t;英国进口速溶茶 3 950 t、出口 2 580 t。最近 5 年来,智利发展成为速溶茶出口大国,2017 年出口速溶茶 2 800 t。

目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热衷于将茶叶深加工制品应用于牙膏、洗洁精、护肤品等日化用品和功能产品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如英国的 RevLon 抗衰老剂中加有绿茶提取物,用来减少皱纹的产生;日本利用茶提取物研制出含茶多酚的漱口剂、对皮肤刺激性温和的除味防臭剂、含乌龙茶的盘子清洗剂、含茶提取物的空气清新剂及含茶牙膏、肥皂、爽身粉等多种日用专利产品;意大利宝丽格(BvLgari)将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添加到香水中,已开发出含有绿茶、茉莉花茶、大吉岭茶等香味的香水系列;美国安利在推出的茶族软胶囊和益脂胶囊中添加了茶多酚和茶黄素,可辅助降低血脂;日本太阳化学株式会社研发的L-茶氨酸抗抑郁产品和安神产品,现成为美国最热门的天然健康产品之一。

1.3 中国茶叶深加工发展历程与现状

1.3.1 中国茶叶深加工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叶深加工的起步可追溯到上世纪70 年代,以湖南和上海率先开展速溶茶提制工艺技术研究为标志,实现了速溶茶的批量生产和出口。

进入 80 年代,茶皂素、茶多酚的提制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把中国茶叶深加工的研究转向以茶的有效成分开发为重点。

进入90 年代,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茶多糖、茶氨酸、茶黄素等的提制技术研究已经成熟并进入批量生产,形成了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的第一波投资热潮。 90 年代中后期,茶多酚、儿茶素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使得以茶多酚、儿茶素为主体的健康食品开发快速升温,国际市场对茶叶提取物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关于儿茶素具有调节人体脂肪代谢和控制肥胖功能的发现,使得儿茶素一度成为国际市场上可替代麻黄提取物开发减肥保健食品的主要天然产物之一,由此也催生了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又一轮茶叶提取物产业投资热潮。

2000 年以来,逆流提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膜技术、大孔吸附树脂、逆流萃取、逆流色谱等现代提取分离纯化新技术日趋成熟,并被集成创新融入到茶叶深加工产业中。这一轮的投资规模比 90 年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大多数企业的投资规模在 2 000万~3 亿元,茶多酚/儿茶素的年产规模在 100~1 000 t,速溶茶(含浓缩汁)的年生产能力达到 500~10 000 t,茶叶提取物的生产和出口规模逐年攀升,呈现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2010年以来,主产我国的茶叶提取物已稳居美国膳食补充剂天然原料的第 4 位。

1.3.2 中国茶叶深加工的产业格局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规模、层次、效益上都得到明显提升。目前,我国有规模化的茶叶提取物生产企业 100 多家,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四川、湖南、江苏、广东、湖北、安徽等省。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皂素、咖啡碱、茶多糖等茶叶天然产物生产规模约 3 000 t;速溶茶和茶浓缩汁的年生产能力近 20 000 t。2017 年,我国速溶茶和茶浓缩汁的主要制造商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的速溶茶粉与茶浓缩汁的净产量超8 400 t,深圳市深宝华城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速溶茶粉与茶浓缩汁的净产量共为 2 100 t,福建仙洋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速溶茶粉和浓缩茶汁的净产量共为 2 000 t。

我国茶叶提取物的总年产规模已达 25 000 t 以上,消耗茶叶原料 20 多万 t,占中国茶叶年总产量的 6%~7%。 速溶茶(浓缩汁)主要成为康师傅、统一、娃哈哈、农夫山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联合利华、雀巢等企业的茶饮料生产原料。同时,规模出口到美、日、欧洲发达国家。以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等为主体的茶叶功能成分提取物,主要应用于国内外的天然药物、功能食品、功能饮料、日化用品等深加工终端产品开发中。茶的功能性终端产品在国内也陆续面市,显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需求的提升,各类茶糕点、茶糖果、茶冷饮、茶蜜饯、茶干果、茶主食等现代茶食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因此,我国的茶叶深加工领域,采用不到茶叶总产量 6%~7%的中低档茶原料,创造了中国茶业 1/3 强的产业规模与效益(1 200 多亿元),较好地促进了夏秋茶和中低档茶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1.3.3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分析

根据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茶叶深加工产品主要分为茶叶提取物和功能性终端产品两大类。

茶提取物主要包括速溶茶、茶浓缩汁、茶叶功能成分标准化提取物。目前,我国 80%以上的茶叶功能成分标准化提取物(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咖啡碱、茶多糖等)是以健康产品原料形式出口到国外,用于开发膳食补充剂或保健食品。

速溶茶、茶浓缩汁的50%左右出口到美、日及欧洲国家,作为茶饮料、冰茶的原料。在我国,茶饮料经过近 20年的快速发展,现已经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是茶叶深加工产品的主板。但是,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化妆品等功能性终端产品在我国的市场消费还刚刚起步。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快速提高、人们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的茶叶深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在快速增加。传统速溶茶由于滋味苦涩、茶香淡薄、色泽失真、冷溶性差等原因,在中国消费市场一直没有起色。如今,具有方便、时尚、健康、安全的时代特征,且产品流动性、口感、风味俱佳的现代速溶茶新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年轻群体、职业精英、高雅时尚人士珍爱的健康饮品;以速溶茶为主要原料的杯装奶茶系列产品,快速形成了 200 多亿元的市场规模;冷溶型速溶茶、脱苦味型速溶茶、高香溶茶以及脱咖啡因速溶茶等速溶茶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也急剧增加,且随着茶饮料、茶食品市场的快速增长而潜力巨大。

同时,传统茶叶生产的副产物——茶叶籽的深加工产品茶叶籽油,已经成为与橄榄油媲美的流行健康木本油料。在儿茶素 EGCG 在美国 FDA 获准作为天然药物原料后,以富含 EGCG 的茶多酚、儿茶素的茶叶提取物开发降脂减肥、防治心血管疾病、美容抗衰等功能产品呈现了新的热潮。随着国内外对茶黄素、茶氨酸、茶皂素等活性成分功能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深入,极大地推动了茶黄素、茶氨酸、茶皂素等成分提取物的功能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如以茶黄素为原料开发的降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美容抗衰老等功能产品,以茶氨酸为原料开发的抗抑郁、调节免疫、增强智力、镇静安神、改善经期综合症,以及动物抗应激等功能产品;以茶皂素、茶树花为原料开发的洗发水、洗涤剂、香皂等日化产品和个人护理品已经成为日化产品的新时尚;以茶皂素为活性成分的植物农药、乳化剂、除草剂等农业保护产品表现出极大的安全性优势和市场潜力。

来源于:茶科学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一盏香茶 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分会秘书长  魏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茶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10年。六大茶类齐头并进,茶叶总产量、总产值、销售量和销售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了“因茶致富、因茶兴业”。但同时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茶产业的研发、技术以及成果转化还存在较大差距,茶叶质量安全、病虫害防治、茶文化普及、茶科技研发、茶学教育、茶叶标准制修订等方面仍需统筹兼顾。加强茶叶深加工的研究与开发,是中国茶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未来,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积极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中国茶产业更强、更高、更快发展。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品丰富。过去的10年,是中国茶产业快速发展的10年。2012年,全国茶园种植面积3578.80万亩,干毛茶总产量176.10万吨,总产值953.6亿元;出口量31.3万吨,出口额72.55亿元。2021年,全国茶园种植面积为4896.09万亩,干毛茶总产量306.32万吨,总产值2928.14亿元;出口量36.94,出口额160.08亿元。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茶园种植面积、产量、总产值,还是出口,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六大茶类协调发展

根据制茶工艺的不同,茶叶可分为红茶、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白茶六大茶类。同时,以茶为原料进行再加工,有拼配茶、风味茶、果味茶、袋泡茶等再加工茶,还有以植物的根、茎、叶为原料的代用茶。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六大茶类的国家。近10年,六大茶类形成了以绿茶为主导、其他茶类协调发展的产品格局。但近些年红茶、白茶、黑茶发展势头迅猛。名优茶的生产和消费稳定,经济效益显著,在茶企收入中占比优势明显。同时,为满足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茶企积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开发,茶食品、茶化妆品、茶饮料、茶多酚、速溶茶、抹茶等茶叶深加工新产品层出不穷,提升了茶叶的综合利用价值。

消费市场趋于多元化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人。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消费国,全国四成以上的消费者有饮茶习惯。消费市场以绿茶为主导,乌龙茶、黑茶、红茶逐步增长,黄茶、白茶消费快速增长。近几年,拼配茶、风味茶、新茶饮、速溶茶等新品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者。而茶叶消费从传统到变革,也反映了消费人群的变动和消费诉求的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生产的茶叶80%以上都是国内消费,须深挖与激活国内茶叶消费市场,以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国际茶日”搭起世界合作交流平台

“国际茶日”是中国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于2019年11月27日宣布设立,日期为每年的5月21日。

“国际茶日”的设立,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国际茶日”是全球茶人的节日。在首个“国际茶日”活动中,我国以“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为主题,在农业农村部的统筹下,各级政府、行业组织、媒体等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涉茶活动。“国际茶日”的设立,有利于刺激全球茶叶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进一步加强国际间茶产业交流与合作,推进新时期茶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提升各地茶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为世界茶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扩大茶叶出口、提高茶叶附加值,带动茶农增收,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发展、减贫和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并提高各方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于茶叶在应对饥饿、营养不良和贫困问题方面重要性的认识。

“国际茶日”设立3年来,世界各主要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借助这一世界舞台,策划举办了诸多茶事活动,极大丰富和促进了世界茶产业的交流和发展。

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齐头并进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品牌培育的重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农产品品牌的打造,地方政府也不断完善品牌管理措施。在众多的农产品品牌中,茶叶品牌一枝独秀,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逐年提升,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齐头并进,逐步探索形成了母子品牌管理模式,带动了产业发展,培育了“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云南普洱茶”“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安康富硒茶”“大益”“中茶”“八马”“七彩云南”等一批品牌效应强大、区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云南和福建两省的企业品牌尤其出类拔萃。

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提高

近10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较之茶叶的外形和口感等因素,质量安全获得的重视程度高居首位。从上到下,我国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制不断完善,2015年,原农业部印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逐步禁止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并持续开展国内外茶叶标准对比与预警、茶叶质量风险评估等研究。201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茶叶属于食品的饮料类产品,纳入食品安全法管理,监管开始覆盖茶叶从土壤到茶杯的整个过程。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国家、行业、地方、团体、企业5级茶叶标准体系,形成了互补的态势,从产地环境、品种培育、茶叶管理到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基本做到了全过程有标可依。我国还积极参与茶叶国际标准制定工作,ISO/TC34/SC8农业食品技术委员会茶叶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就设在我国。

近5年来,茶叶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通过长期的努力,中国茶产业已做到了让消费者喝上放心茶。

出口额和出口量逐年增长

近10年,我国茶叶的出口额、出口量、出口单价稳步增长,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二,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绿茶仍然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主导茶类。通过以下一组数据来说明:

2012年,我国茶叶出口额72.56亿元,出口量31.3万吨,出口均价22.98元/公斤;2017年,我国茶叶出口额112.12亿元,出口量35.53万吨,出口均价31.55元/公斤;2021年,我国茶叶出口额160.10亿元,出口量36.94万吨,出口均价43.31元/公斤。通过各级政府和企业的不懈努力,2021年,我国茶叶已经出口到129个国家和地区,但是,目标市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少,总体规模小,呈现转口贸易发展趋势。

2021年,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摩洛哥、越南、加纳、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多哥是进口中国茶叶金额最多的10个国家和地区。前10名共进口中国茶叶117.69亿元,占该年度中国茶叶出口总额73.5%,较2020年的69.8%增加了3.7%。

虽然总体形势较好,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茶叶出口增长主要来自中国香港,茶叶出口额的28.1%和出口额增量的70%来自中国香港。非洲仍是中国茶叶出口尤其绿茶出口的主要市场,但是价格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虽然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稳步提升,但是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出口产品存在质量不稳定因素,以及欧美澳等地区消费者对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不信任问题,尤其是欧盟等频繁修订茶叶农残限量标准,我们要紧盯目标市场,稳打稳扎保障质量安全,避免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卡脖子”问题,为出口安全提供长效保障。

茶叶加工和深加工稳步发展

茶叶加工的摊放、萎凋、杀青、揉捻、发酵、做青、干燥等工序的技术,近10年稳步改进和发展,设备研发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取得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快速发展。但是,整体与日本等国家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自动化、标准化和清洁化加工方面还有待提高。

10年来,茶叶深加工技术体系与产品体系基本成熟,速溶茶、茶浓缩汁、茶籽油、茶树花提取物等,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茶皂素、咖啡碱等提取物等,以及以上述提取物为原料开发的保健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饮料、添加剂、个人护理品、天然药品、环境修复产品等逐渐推向市场,产品阵列日益多样化、功能化、时尚化、方便化,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形成了非常可观的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并且拥有巨大的拓展空间,有效解决了夏秋茶的出路,延伸了茶产业链,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随着EGCG、茶氨酸、茶树花、茶叶籽油被列入新食品原料,茶叶提取物在食品领域的大量应用已经挣脱了法规的束缚。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2年09月19日01版)

来源:中国食品报新w,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