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国香茶叶籽油价格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一盏香茶 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分会秘书长  魏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茶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10年。六大茶类齐头并进,茶叶总产量、总产值、销售量和销售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了“因茶致富、因茶兴业”。但同时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茶产业的研发、技术以及成果转化还存在较大差距,茶叶质量安全、病虫害防治、茶文化普及、茶科技研发、茶学教育、茶叶标准制修订等方面仍需统筹兼顾。加强茶叶深加工的研究与开发,是中国茶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未来,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积极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中国茶产业更强、更高、更快发展。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品丰富。过去的10年,是中国茶产业快速发展的10年。2012年,全国茶园种植面积3578.80万亩,干毛茶总产量176.10万吨,总产值953.6亿元;出口量31.3万吨,出口额72.55亿元。2021年,全国茶园种植面积为4896.09万亩,干毛茶总产量306.32万吨,总产值2928.14亿元;出口量36.94,出口额160.08亿元。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茶园种植面积、产量、总产值,还是出口,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六大茶类协调发展

根据制茶工艺的不同,茶叶可分为红茶、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白茶六大茶类。同时,以茶为原料进行再加工,有拼配茶、风味茶、果味茶、袋泡茶等再加工茶,还有以植物的根、茎、叶为原料的代用茶。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六大茶类的国家。近10年,六大茶类形成了以绿茶为主导、其他茶类协调发展的产品格局。但近些年红茶、白茶、黑茶发展势头迅猛。名优茶的生产和消费稳定,经济效益显著,在茶企收入中占比优势明显。同时,为满足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茶企积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开发,茶食品、茶化妆品、茶饮料、茶多酚、速溶茶、抹茶等茶叶深加工新产品层出不穷,提升了茶叶的综合利用价值。

消费市场趋于多元化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人。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消费国,全国四成以上的消费者有饮茶习惯。消费市场以绿茶为主导,乌龙茶、黑茶、红茶逐步增长,黄茶、白茶消费快速增长。近几年,拼配茶、风味茶、新茶饮、速溶茶等新品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者。而茶叶消费从传统到变革,也反映了消费人群的变动和消费诉求的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生产的茶叶80%以上都是国内消费,须深挖与激活国内茶叶消费市场,以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国际茶日”搭起世界合作交流平台

“国际茶日”是中国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于2019年11月27日宣布设立,日期为每年的5月21日。

“国际茶日”的设立,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国际茶日”是全球茶人的节日。在首个“国际茶日”活动中,我国以“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为主题,在农业农村部的统筹下,各级政府、行业组织、媒体等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涉茶活动。“国际茶日”的设立,有利于刺激全球茶叶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进一步加强国际间茶产业交流与合作,推进新时期茶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提升各地茶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为世界茶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扩大茶叶出口、提高茶叶附加值,带动茶农增收,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发展、减贫和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并提高各方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于茶叶在应对饥饿、营养不良和贫困问题方面重要性的认识。

“国际茶日”设立3年来,世界各主要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借助这一世界舞台,策划举办了诸多茶事活动,极大丰富和促进了世界茶产业的交流和发展。

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齐头并进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品牌培育的重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农产品品牌的打造,地方政府也不断完善品牌管理措施。在众多的农产品品牌中,茶叶品牌一枝独秀,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逐年提升,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齐头并进,逐步探索形成了母子品牌管理模式,带动了产业发展,培育了“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云南普洱茶”“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安康富硒茶”“大益”“中茶”“八马”“七彩云南”等一批品牌效应强大、区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云南和福建两省的企业品牌尤其出类拔萃。

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提高

近10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较之茶叶的外形和口感等因素,质量安全获得的重视程度高居首位。从上到下,我国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制不断完善,2015年,原农业部印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逐步禁止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并持续开展国内外茶叶标准对比与预警、茶叶质量风险评估等研究。201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茶叶属于食品的饮料类产品,纳入食品安全法管理,监管开始覆盖茶叶从土壤到茶杯的整个过程。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国家、行业、地方、团体、企业5级茶叶标准体系,形成了互补的态势,从产地环境、品种培育、茶叶管理到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基本做到了全过程有标可依。我国还积极参与茶叶国际标准制定工作,ISO/TC34/SC8农业食品技术委员会茶叶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就设在我国。

近5年来,茶叶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通过长期的努力,中国茶产业已做到了让消费者喝上放心茶。

出口额和出口量逐年增长

近10年,我国茶叶的出口额、出口量、出口单价稳步增长,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二,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绿茶仍然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主导茶类。通过以下一组数据来说明:

2012年,我国茶叶出口额72.56亿元,出口量31.3万吨,出口均价22.98元/公斤;2017年,我国茶叶出口额112.12亿元,出口量35.53万吨,出口均价31.55元/公斤;2021年,我国茶叶出口额160.10亿元,出口量36.94万吨,出口均价43.31元/公斤。通过各级政府和企业的不懈努力,2021年,我国茶叶已经出口到129个国家和地区,但是,目标市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少,总体规模小,呈现转口贸易发展趋势。

2021年,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摩洛哥、越南、加纳、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多哥是进口中国茶叶金额最多的10个国家和地区。前10名共进口中国茶叶117.69亿元,占该年度中国茶叶出口总额73.5%,较2020年的69.8%增加了3.7%。

虽然总体形势较好,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茶叶出口增长主要来自中国香港,茶叶出口额的28.1%和出口额增量的70%来自中国香港。非洲仍是中国茶叶出口尤其绿茶出口的主要市场,但是价格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虽然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稳步提升,但是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出口产品存在质量不稳定因素,以及欧美澳等地区消费者对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不信任问题,尤其是欧盟等频繁修订茶叶农残限量标准,我们要紧盯目标市场,稳打稳扎保障质量安全,避免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卡脖子”问题,为出口安全提供长效保障。

茶叶加工和深加工稳步发展

茶叶加工的摊放、萎凋、杀青、揉捻、发酵、做青、干燥等工序的技术,近10年稳步改进和发展,设备研发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取得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快速发展。但是,整体与日本等国家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自动化、标准化和清洁化加工方面还有待提高。

10年来,茶叶深加工技术体系与产品体系基本成熟,速溶茶、茶浓缩汁、茶籽油、茶树花提取物等,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茶皂素、咖啡碱等提取物等,以及以上述提取物为原料开发的保健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饮料、添加剂、个人护理品、天然药品、环境修复产品等逐渐推向市场,产品阵列日益多样化、功能化、时尚化、方便化,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形成了非常可观的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并且拥有巨大的拓展空间,有效解决了夏秋茶的出路,延伸了茶产业链,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随着EGCG、茶氨酸、茶树花、茶叶籽油被列入新食品原料,茶叶提取物在食品领域的大量应用已经挣脱了法规的束缚。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2年09月19日01版)

来源:中国食品报新w,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非凡十年: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一盏茶,邀您共鉴非凡十年!

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分会主办的“非凡十年·茶香满天”中国茶产业十年发展系列回顾征集活动日前正式启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茶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10年。六大茶类齐头并进,茶叶总产量、总产值、销售量和销售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十年,对于茶区/茶企来说,极具历史意义,一个茶区/茶企的十年历程,有很多成绩,也有很多曲折,它们都是宝贵的经验,不仅是下一个十年的风向标,更是茶产业下一个十年发展重要支柱,来自全国各省市的茶区/茶企为茶行业带来他们的十年回顾!,用一段段精彩的奋斗史,共同鉴证中国茶产业的非凡十年!

今天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茶产业分会秘书长、“一带一路”国际茶贸易产业创新院常务副院长魏有带来茶产业十年回顾。

一盏香茶 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魏 有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分会秘书长“一带一路”国际茶贸易产业创新院常务副院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茶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10年。六大茶类齐头并进,茶叶总产量、总产值、销售量和销售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了“因茶致富、因茶兴业”。但同时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茶产业的研发、技术以及成果转化还存在较大差距,茶叶质量安全、病虫害防治、茶文化普及、茶科技研发、茶学教育、茶叶标准制修订等方面仍需统筹兼顾。加强茶叶深加工的研究与开发,是中国茶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未来,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积极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中国茶产业更强、更高、更快发展。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品丰富。过去的10年,是中国茶产业快速发展的10年。2012年,全国茶园种植面积3578.80万亩,干毛茶总产量176.10万吨,总产值953.6亿元;出口量31.3万吨,出口额72.55亿元。2021年,全国茶园种植面积为4896.09万亩,干毛茶总产量306.32万吨,总产值2928.14亿元;出口量36.94,出口额160.08亿元。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茶园种植面积、产量、总产值,还是出口,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01 六大茶类协调发展根据制茶工艺的不同,茶叶可分为红茶、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白茶六大茶类。同时,以茶为原料进行再加工,有拼配茶、风味茶、果味茶、袋泡茶等再加工茶,还有以植物的根、茎、叶为原料的代用茶。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六大茶类的国家。近10年,六大茶类形成了以绿茶为主导、其他茶类协调发展的产品格局。但近些年红茶、白茶、黑茶发展势头迅猛。名优茶的生产和消费稳定,经济效益显著,在茶企收入中占比优势明显。同时,为满足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茶企积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开发,茶食品、茶化妆品、茶饮料、茶多酚、速溶茶、抹茶等茶叶深加工新产品层出不穷,提升了茶叶的综合利用价值。

02 消费市场趋于多元化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人。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消费国,全国四成以上的消费者有饮茶习惯。消费市场以绿茶为主导,乌龙茶、黑茶、红茶逐步增长,黄茶、白茶消费快速增长。近几年,拼配茶、风味茶、新茶饮、速溶茶等新品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者。而茶叶消费从传统到变革,也反映了消费人群的变动和消费诉求的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生产的茶叶80%以上都是国内消费,须深挖与激活国内茶叶消费市场,以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03 “国际茶日”搭起世界合作交流平台

“国际茶日”是中国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于2019年11月27日宣布设立,日期为每年的5月21日。

“国际茶日”的设立,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国际茶日”是全球茶人的节日。在首个“国际茶日”活动中,我国以“茶和世界 共品共享”为主题,在农业农村部的统筹下,各级政府、行业组织、媒体等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涉茶活动。“国际茶日”的设立,有利于刺激全球茶叶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进一步加强国际间茶产业交流与合作,推进新时期茶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提升各地茶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为世界茶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扩大茶叶出口、提高茶叶附加值,带动茶农增收,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发展、减贫和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并提高各方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于茶叶在应对饥饿、营养不良和贫困问题方面重要性的认识。

“国际茶日”设立3年来,世界各主要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借助这一世界舞台,策划举办了诸多茶事活动,极大丰富和促进了世界茶产业的交流和发展。

04 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齐头并进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品牌培育的重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农产品品牌的打造,地方政府也不断完善品牌管理措施。在众多的农产品品牌中,茶叶品牌一枝独秀,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逐年提升,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齐头并进,逐步探索形成了母子品牌管理模式,带动了产业发展,培育了“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云南普洱茶”“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安康富硒茶”“大益”“中茶”“八马”“七彩云南”等一批品牌效应强大、区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云南和福建两省的企业品牌尤其出类拔萃。

05 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提高

近10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较之茶叶的外形和口感等因素,质量安全获得的重视程度高居首位。从上到下,我国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制不断完善,2015年,原农业部印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逐步禁止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并持续开展国内外茶叶标准对比与预警、茶叶质量风险评估等研究。201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茶叶属于食品的饮料类产品,纳入食品安全法管理,监管开始覆盖茶叶从土壤到茶杯的整个过程。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国家、行业、地方、团体、企业5级茶叶标准体系,形成了互补的态势,从产地环境、品种培育、茶叶管理到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基本做到了全过程有标可依。我国还积极参与茶叶国际标准制定工作,ISO/TC34/SC8农业食品技术委员会茶叶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就设在我国。

近5年来,茶叶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通过长期的努力,中国茶产业已做到了让消费者喝上放心茶。

06 出口额和出口量逐年增长

近10年,我国茶叶的出口额、出口量、出口单价稳步增长,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二,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绿茶仍然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主导茶类。通过以下一组数据来说明:

2012年,我国茶叶出口额72.56亿元,出口量31.3万吨,出口均价22.98元/公斤;2017年,我国茶叶出口额112.12亿元,出口量35.53万吨,出口均价31.55元/公斤;2021年,我国茶叶出口额160.10亿元,出口量36.94万吨,出口均价43.31元/公斤。通过各级政府和企业的不懈努力,2021年,我国茶叶已经出口到129个国家和地区,但是,目标市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少,总体规模小,呈现转口贸易发展趋势。

2021年,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摩洛哥、越南、加纳、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多哥是进口中国茶叶金额最多的10个国家和地区。前10名共进口中国茶叶117.69亿元,占该年度中国茶叶出口总额73.5%,较2020年的69.8%增加了3.7%。

虽然总体形势较好,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茶叶出口增长主要来自中国香港,茶叶出口额的28.1%和出口额增量的70%来自中国香港。非洲仍是中国茶叶出口尤其绿茶出口的主要市场,但是价格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虽然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稳步提升,但是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出口产品存在质量不稳定因素,以及欧美澳等地区消费者对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不信任问题,尤其是欧盟等频繁修订茶叶农残限量标准,我们要紧盯目标市场,稳打稳扎保障质量安全,避免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卡脖子”问题,为出口安全提供长效保障。

07 茶叶加工和深加工稳步发展

茶叶加工的摊放、萎凋、杀青、揉捻、发酵、做青、干燥等工序的技术,近10年稳步改进和发展,设备研发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取得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快速发展。但是,整体与日本等国家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自动化、标准化和清洁化加工方面还有待提高。

10年来,茶叶深加工技术体系与产品体系基本成熟,速溶茶、茶浓缩汁、茶籽油、茶树花提取物等,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茶皂素、咖啡碱等提取物等,以及以上述提取物为原料开发的保健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饮料、添加剂、个人护理品、天然药品、环境修复产品等逐渐推向市场,产品阵列日益多样化、功能化、时尚化、方便化,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形成了非常可观的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并且拥有巨大的拓展空间,有效解决了夏秋茶的出路,延伸了茶产业链,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随着EGCG、茶氨酸、茶树花、茶叶籽油被列入新食品原料,茶叶提取物在食品领域的大量应用已经挣脱了法规的束缚。

注:《一盏香茶 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已发表于《中国食品报》(2022年09月19日01版)。

来源:中农促茶产业分会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乡看浙江,绿茶数嵊州——2023越乡龙井北京推介会亮相北京两展一节

茶乡看浙江,绿茶数嵊州;

绿茶写春秋,龙井在越乡!

浙江是世界绿茶著名的茶乡,有一句话也可以这么说:“世界绿茶看浙江,浙江绿茶嵊州强”。嵊州是全国最大的龙井茶生产基地,而且每年的龙井产量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一,茶叶出口量占全国绿茶出口量的1/5。嵊州也是“世界著名茶乡”,茶叶是嵊州市的一大传统经典产业,是嵊州的一张金名片,形成了以“越乡龙井”为核心的名茶区域公用品牌和以“嵊州珠茶”为代表的出口茶品牌,“一圆一扁”走红市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现有20万人从事茶及相关产业,茶叶产值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8%,山区农民收入的50-60%来自茶叶产业,可以说是实打实的“乡村振兴”典型代表。

于2023年6月9-12日在北京举行的北京2023“两展一节”上,来自绍兴市嵊州市的茶叶公用品牌“越乡龙井”受到了当地茶友的青睐。

在博览会现场,嵊州展厅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自各地的参观者驻足展厅前,或咨询、或品茗、或交流、或购买……“越乡龙井形美色翠,口感鲜嫩、甘爽,香气十分浓厚,下次有机会一定要去嵊州走走看看,去剡溪畔览风光,田园乡间品翠茗。”来自北京的一位茶友在品茗后赞不绝口。

6月10日上午,在推介会现场,高朋满座、济济一堂,来自茶界的知名专家、主承办方领导等以及各地越乡龙井爱好者们在北京展览馆和平厅内共同见证了一场盛大的现场路演式的品牌推介会。

据悉,2023越乡龙井北京推介会由中共嵊州市委、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嵊州市农业农村局承办,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作为支持单位,杭州和厚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作为执行单位联合举办。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两展一节上,茗边为来自绍兴市的三款茶叶公用品牌作了推介,如果说上虞翠茗是卷曲形茶类中的翘楚,西施石笕是条形茶的代表的话,那么越乡龙井则是扁形茶的代表。可以说是创造了单次展会上单个省市的多品类推介的记录。既让茶品走进了北方市场,也让浙江绿茶获得了北方消费市场的认可。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仲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绍兴市人大副主任金辉,绍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罗延发,绍兴市政协副主席陈德洪,西城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王志忠,绍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刚,绍兴市农业农村局陈建勇,绍兴市驻京联络处主任冯国强,嵊州市政府副市长宁春,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孙蔚,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茶叶科科长俞燎远,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刁学刚,嵊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汪美芳,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晓民,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茶业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大发国际集团董事会主席周敏,知名茶人、北京茶业协会专家委员、吴裕泰原总经理孙丹威,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韦治辉,北京老舍茶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海涛,王府茶楼董事长王晓芳,北京和静园茶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娇,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驻京分会长项建春,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驻鲁分会会长夏张桂,北京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企划部经理马玉海,菁英茶业供应链管理中心总经理彭军胜,北京东方骏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申屠国方,茗边主编孙状云等领导嘉宾出席推介会。

宁春副市长在致辞中提到,嵊州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坚持越乡龙井、嵊州珠茶“一圆一扁”双翼齐飞、重点打造,走出了一条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市场网络化的发展新路。全市龙井茶产量6000多吨,约占全省龙井茶总量的1/3;加工出口茶叶6万多吨,占全国绿茶出口量的1/5,产品远销欧、亚、非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越乡龙井”先后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20强,在国际国内各种评比中摘桂50多次,2023年越乡龙井品牌价值达37.6亿元。我们围绕一片小小的茶叶,把茶区变成景区、茶园变成公园、茶山变成金山,经济发展持续向好,数以万计的群众因其致富。

王庆会长在致辞中提到,近年来,嵊州市深入贯彻“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弘扬传统文化,深化交流合作,强化科技赋能。嵊州市通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了以“越乡龙井”为核心的名茶区域公用品牌和以“嵊州珠茶”为代表的出口茶品牌,“一圆一扁”走红市场,有着“世界绿茶看浙江、浙江绿茶嵊州强”的美誉。一直以来,嵊州市不断开创茶叶生产发展继往开来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在绿茶生产质量化、绿茶出口的规模化、绿茶销售的品牌化、绿茶加工的多样化、绿茶储存的科技化等方面加大力度,积极行动,创新模式,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今天,嵊州通过与北京两地茶文化和茶经济的交流互动,诠释了这一座水韵茶乡的魅力,让更多百姓了解越乡龙井、喜爱越乡龙井,让越乡龙井走进北京的千家万户。本次推介会不仅为嵊州茶产业谋划发展格局,也是展示嵊州茶文化与生活融合的良好契机,全方位展示越乡龙井茶的品质特征、核心价值及文化内涵。

姜仁华所长则是在致辞中提到,这是他首次参加嵊州市越乡龙井的推介会,在他看来,嵊州茶产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优越、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越、产业基础雄厚等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嵊州市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我所在嵊州三界建有340多亩的茶叶综合实验基地。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也得到了嵊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23越乡龙井北京推介会,是展示越乡龙井魅力、推动嵊州茶产业发展、促进茶文化交流、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重要平台。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挥研究所的人才、信息、技术优势,为嵊州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于越乡龙井的未来发展,我们充满期待。

王志忠副书记在致辞中提到,过近20余年的培育,越乡龙井已成为嵊州龙井茶的核心品牌。北京市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体现国家形象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地区,希望通过本次越乡龙井专场推介会为契机,发挥和利用各自优势,助力两地开展更多方面的务实合作,助力嵊州市进一步扩大“世界著名茶乡”影响,擦亮全国最大的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区和全国最大的绿茶加工出口集散中心的品牌,提升在国内外茶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汪美芳局长向来宾隆重推介了“越乡龙井”。她提到嵊州市共有茶园21万亩,20万人从事茶产业,山区农民收入的50-60%来自茶产业。她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模式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一介绍。

在资源禀赋方面,嵊州拥有宜茶宜人的优渥生态。嵊州地处北纬30°黄金产茶带,全市森林覆盖率63.8%,PM2.5年均值26微克/立方米,植被茂盛、山高雾浓、日照温和、气候湿润,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深厚独特的文化积淀;品质优异的产品特性。“越乡龙井”选用高山优质茶树嫩芽精制而成,外形扁平光滑,色泽翠绿嫩黄、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匀成朵,是浙江省十大名茶。

在产业基础方面,嵊州进行生态种植。全市拥有省级生态茶园5个,无性系良种茶园12.75万亩,外拓无公害茶基地40万亩;科技创新。建成世界上茶树种质资源最丰富的资源圃,收集国内外种质资源5000多份;打造数字化加工流水线22条,制茶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技艺传承。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万余名炒茶能手,连续举办23届越乡龙井炒制大赛,产生了18名越乡龙井炒茶王。

在发展模式方面,嵊州加强品牌建设。打造“越乡龙井”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以“母子商标”对全市龙井茶品牌进行整合,形成“六统一”管理机制;宽营销渠道。鼓励茶商、茶企走出去,举办国际绿茶大会,促进与国际茶商、行业组织交流合作,支持茶商、茶企搭建全国化、多元化销售渠道网络;拉长产业链条。开发茶旅新业态,发挥“西白茶集”等茶产业集聚和辐射功能,以“名茶+名宿+名牌”实现茶文旅深度融合。开发抹茶、茶叶籽油、茶食品、茶保健品等,茶叶加工产品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三篇文章,继续在种植、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做好服务,努力把嵊州茶产业的品质提升、品牌提升、效益提高,为嵊州茶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我们坚信,有各位领导的信任鼓励,有各位专家的关心支持,有各位企业家的辛勤耕耘,嵊州茶产业发展一定能再续新的华章。

王岳飞所长从三茶融合角度向来宾推介了越乡龙井。他认为嵊州茶有科技、有文化、有产业、有情怀。自吴觉农先生在嵊州三界进行浙江茶改良开创了科技与茶产业融合发展的先河。如今在业界流传着“龙井茶,嵊州炒”的说法,正是印证了嵊州在龙井茶发展过程独特的产业特征。嵊州龙井茶炒制拥有技术强、产量大、品质好等特点。另外他觉得嵊州茶拥有美好的未来,嵊州茶年产1.89万吨,亩产却有90公斤,超过全国平均值近40公斤,可以说创造了产业的佳话。最后他期待越乡龙井有朝一日能够行销世界。

俞燎远科长点评了“越乡龙井”。他盛赞嵊州是浙江重点产茶大县,嵊州茶产业代表了浙江茶产业的成就。嵊州拥有众多金名片,是“浙江十大名茶”之一,也是主要的龙井茶品牌。越乡龙井拥有独特的品质特征,具有色泽翠绿、嫩黄,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爽甘甜等特征。他还提到嵊州茶产业拥有产业基础突出、科技优势明显、茶人尤其敬业等特点,期待越乡龙井茶越来越强大,重振茶叶出口辉煌。

刘仲华院士进行了最后的总结。他提到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而绿茶是中国茶叶永远的主板,所以期望绿茶产茶县坚定信心,继续走在产业最前沿;龙井茶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品牌,而嵊州县撑起了龙井茶品牌的产业规模;消费者是最讲性价比的,因此越乡龙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嵊州市依托质量的底气,结合行业、企业联动,科技、文化联动,把品牌做得越来越强大;嵊州龙井茶需要在国际市场提升品质与价格,而珠茶应该积极国内化,突出龙井国际珠茶国内发展战略,打出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的名气;浙江茶产业强在科技,今后需要把深加工做到极致,充分发挥茶叶价值,让资源得到深度、高质量利用;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文化大众化、通俗化,让雅俗共赏的文化满足更多的消费群体。

乡村振兴,茶香有道。

嵊州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嵊州就有种茶、采茶、饮茶的习俗;在南朝宋刘敬叔著的《异苑》一书中即有“剡茶”记载;唐朝,嵊州已是著名的产茶大县,茶圣陆羽曾“月色寒潮入剡溪”,留下“剡茶声,唐已著”的记载。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来嵊谈诗论道,品茗游历,铸就了唐诗之路的惊艳与美好。宋朝在嵊州设立了茶叶贸易的官方管理机构“茶事官置司”。行至新中国发展时期,当代茶圣吴觉农在嵊州三界创办了浙江省茶叶改良场,毕业学生成为中国茶界精英,遍及全国产茶地和大专院校。2016年,嵊州茶文化系统被农业部列入全国408项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千百年来,嵊州一直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中国茶叶之乡”名声远播。

近年来,嵊州依托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完善的产业基础,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通过整合品牌、提高品质、强化推介、规范管理等措施,通过抓政策扶持、良种发展、技术推广、技术创新、农业双强、社会化服务,积极寻求品牌传播、市场拓展、营销渠道上的突破,进一步提高了“越乡龙井”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经过近20余年的培育,越乡龙井已成为嵊州龙井茶的核心品牌。

茶香醉越乡,茶道是大道。

嵊州茶产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能形成现有的产业规模和集群优势,依靠的不仅仅是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底蕴,更重要的是政府的积极作为、主动出击的态度和执行力。

1998年,嵊州市以具有地域特色的“越剧之乡”和文化底蕴,注册了富有诗意和内涵的“越乡”茶叶商标,并作为全市龙井茶公用品牌。采用“越乡+企业商标”的“母子商标”形式对全市龙井茶品牌进行整合,实行品牌、标准、包装、标识、宣传、监管“六统一”行业管理,走企业抱团开拓市场之路,全市已有2/3的茶叶企业使用“越乡龙井”品牌。“越乡龙井”先后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20强,50多次国内外名茶评比金奖。

多年来,嵊州市在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绿茶出口量、出口额等10个方面名列浙江省前茅。2022年,嵊州有茶园面积21万亩,茶叶产量1.89万吨,产值10.7亿元,其中龙井茶产量6000多吨,约占全省龙井茶总量的1/3;2022年,嵊州加工出口茶叶6.01万多吨,占全国绿茶出口量的1/5,是名符其实的茶叶出口第一县。全市有初制茶厂800多家,精制茶厂30多家,其中茶叶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1家,年销售额2亿元以上企业2家。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2023年越乡龙井品牌价值37.6亿元。2023年春季越乡龙井价格比2022年同期提升20%。

“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在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潮中,嵊州将坚持“三茶统筹”以及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发挥茶产业的传统基础优势,围绕打造“性价比最高的龙井茶”这一目标,持之以恒抓质量、抓品牌、抓科技,进一步提升越乡龙井品质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巩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生产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快茶叶大市向茶叶强市迈进。未来,嵊州希望通过品质提升、品牌培育、龙头带动、市场拓展、文化传承五大工程的实施,到2030年茶叶总产量稳定在2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其中龙井茶产量6000吨,产值20亿元;年加工出口茶叶7万多吨,继续保持全国茶叶出口领先地位,争取把越乡龙井打造成国内著名的、有一定国际影响的茶叶品牌。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