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高档茶叶哪里有

找到约8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疫情之下的茶叶行业,资本主义只会让你头上越来越绿

  春天是个好季节,除了是个发情的好季节,对于爱茶者来说更是一个狂欢季。

  对于茶叶行业而言,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绝对不是虚言。

  大部分茶类最珍惜的那茬都是在春天被承包下来的,而且茶农每年的收益中,春茶也是占据半壁江山的。

  从古至今,茶叶在我们中国里始终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丝绸之路到古茶马道,茶叶都一直充当着“商贸大佬”的重要角色,至今甚至扮演起了暴利的智商税,还有色狼们的“噩梦”的噩梦——微商卖茶小妹。

  

  真佩服茶叶这种东西,不仅能喝,还能“割韭菜”。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扒一扒,茶叶这个朴实无华的农产品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收割人们智商税的“黑手”?

  第一点,就是茶叶的复杂性。

  在中国,茶叶一共分成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红茶、白茶六大类,我都怀疑杨丞琳那首《气球》里的“黑的白的红的黄的”灵感是来自于茶叶。

  

  如果还要再细分下去,又有生长环境、烘焙程度、工艺等环节细化,还能够分出上百种品类出来。

  而且,有的时候复杂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设限,高门槛。

  除此之外,茶叶的自我设限还在于它的难标准化。

  即使是同一品种的茶叶,也会根据地区、产量、采摘时间进行千差万别的定价,想要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几乎是不可能。

  这就很容易造成一个局面:胡乱定价,滥竽充数。

  第二点,茶口味存在主观性,难以评选。

  对于茶来说,如何去判断这个品类的茶属于“好茶”,一直都备受争议。

  有人定义“好茶”就是口感要好,浓而不涩,还要有回甘,能生津止渴。但口味这种东西都是人云亦云,每个人对“好茶”的定义都不一样。

  这就像你常年吃惯一家餐厅的味道,你说它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餐厅,这合理吗?当然不合理,它不是好吃,只不过是你吃习惯了。

  因为口味这东西太私人化,你很难去给到一个分数线。就像有人觉得几百块的茶饼就很带劲,但也有人嘴刁不是西湖龙井御前十八棵他根本咽不下去。

  只是从商业角度上来看,恰是因为这个口味和价格上无法标准化,就代表着可以进行价格歧视。

  因为茶贩子可以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效用,对茶叶进行差异化定价,你肯定发现过同一种茶叶在茶商的手上他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卖出不同的价格。

  但是普洱这类茶,他就能卖出花来给你看。

  第三点,就是营销广告给它带来的高品牌溢价。

  李宝嘉著作《官场现形记》里面有句这样的话:

  “喜欢便宜,暗中上当,附庸风雅,忙里偷闲。”

  人一旦有钱,就喜欢开始装作自己生活有品味,尤其是那些不懂行的人,如何让自己混入圈里面呢?最简单的事情,就是砸钱,无论懂不懂行,贵就一定对。

  所以说,消费市场里从来不缺那些愿意为逼格买单的消费者,特别是那些对茶叶一窍不通的人,他们想要让自己显得有品位,那就是买高价茶叶。

  于是说,这些“大水鱼”就养活了一批不惜成本做广告、炒概念营销的人。

  不知道各位知不知道,之前市场上出了一款名叫“牛栏坑”的武夷岩茶,当时市面上的茶商皆以能售卖它当做一种实力的证明,在各大电商店铺里面也是镇店之宝。

  可大家知道牛栏坑虽然是个好东西,可它每年的产量是有限的,一年就那么点到市场上流动,于是那些醒目的茶叶企业就赶紧跑去牛栏坑圈地插牌子。

  

  这就无疑是给自己的品牌打了广告,作为在当地拥有茶叶基地的宣传,并推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师茶、私房茶、名家茶。

  你们喝过那些所谓的大师茶吗?之前我爸的朋友送了我们家一罐,听说还挺贵的。结果一喝,什么都不是!

  这些大师茶,有的甚至直接就是请了个大师签个名,这个茶叶的价格就可以立马翻了好几倍,一系列的营销手段下来,牛栏坑就眨眼间变成了奢侈品,对标的价格也都不再是同类的其他茶价格。

  再加上茶叶在中国也是送礼的好选择,人情往来的刚需也让它变得越来越高价,因为大家逐渐都相信一个事实: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还有前段时间在电梯间里面出现的李宇春和李易峰。

  大家知道竹叶青为了这两张脸的营销,花了6个亿去和分众传媒签了合作协议么?

  

  高频的宣传再加上高档次的包装,再和一线城市的豪华店面配合打上一记漂亮的组合拳,立马这款茶叶就直接飙升高端奢侈。

  昨天我和一个家里做茶叶行业的朋友聊天,我问他为啥现在茶叶的价格涨幅那么夸张,它们真的有那么好吗?

  朋友和我说,其实这些茶叶哪里有那么夸张,再好不也就是喝嘛!茶叶价格飙升的背后,还是因为它自身的属性发生了改变。

  正如“盲盒”这个新潮的东西,也是从玩具一下子窜到了收藏品的位置,价格就随之升级了。

  还有“普洱太上皇”之称的云南金瓜贡茶,作为普洱茶中的绝品,曾经以100克35万元的拍卖价摘下“普洱历史上最贵茶”的称号,光是它的投保金额就高达1999万元。

  你说它比黄金贵,也不是说梦话。

  今天在公司,我还听见有同事在那边讨论,究竟现在的茶叶真实价格该如何判断?

  毕竟现在的营销套路实在是层出不穷,真的很难说清楚这茶叶买回来究竟值不值!

  我们回归到产品的本质上来看,茶叶本身就是一种为大家提供咖啡因和维生素的农产品,本身是没有多大的价值。

  

  从产业链上回追,茶叶行业的上游是种植业,设计茶农和产茶基地,主要承担种植和采摘新茶。

  但茶叶行业长期以来都是粗放发展,上游的种植业体系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加上茶叶将就挑选精细,摘茶机械化程度低,多数都要靠人工。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18年的调研报告显示,全国采茶工均价是120~150元一天,并且这个均价还会持续上升。

  足以证明,茶叶的成本价格更多是来自于人工,而并非茶叶本身。

  抛去营销手段,只看产地和采摘难度的话,茶叶还是有一套自己的检测标准。

  虽然说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好茶”的定义很难下个标准,但自身的成本是恒定不变的,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啥时候都不过时。

  像往年3~4月份都是传统春茶的销售旺季,但是今年行业肯定是不会太好,受到疫情影响大家都懂。

  比如杭州,几百亩地的大茶园即使到了开采期都没办法正常采摘,因为遇到了大量茶工返工困难,外地工人即使回到杭州也需要隔离两个星期。

  有些杭州做茶叶行业的朋友都抱怨,说以往外地茶工的薪酬为每天150~200元,现在都已经涨价了20%~30%,本地茶工的要价也几乎都在200以上,这样成本又更高了。

  加上受到疫情影响,现在经济都不景气,今年生意恐怕都很不好做。

  

  而且茶叶的采摘时间都是非常短暂的,可以说就是和时间赛跑,要是过了这段时间,那估计就要喝西北风了。

  在云南,也同样面临着小树茶时值成熟,却无人采摘的尴尬局面。

  对于茶商来说,今年也是备受影响的一年。

  以往这段时间茶商们都会大规模收购原料,但现在疫情来袭,各地茶叶批发交易市场都尚未全面恢复,下游的消费市场受到影响,那销售回款的速度也就缓慢,今年的销售预期也随之降低。

  毕竟,还是我常说的那句话,现金流才是企业的生存的根本!

  今年这个行情,我觉得多数的企业最先思考的不是能趁着机会抄底赚多少,而是想着怎么样让自己不破产。

  好在,现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发达,逐渐进入5G时代,线上销售成为了今年的突破口。

  线上直播成为了农产品滞销的新出路,茶叶也是属于农产品,而且许多茶企也不端着高档字号的称呼,开始推出许多接地气的茶叶,不搞天价茶,不炒作头茶,就是为了给大家买到一口适合自己的口粮茶。

  

  就连小罐茶这个走上神坛的品牌,今年也推出了一款首次跌破百元价格的茶叶,看来各大茶企都明白了这个时候就不该搞什么营销套路,回归本质才是最好的。

  所以嘛,茶叶它本身就是一种接地气的东西,又何必给它强行套上昂贵的外衣呢?

  就像馒头,作为干粮它就是便宜、实惠,你现在非要弄什么牛肉口味馒头、三文鱼口味馒头来给它提价,那顾客为什么要花这个钱来买你的馒头呢?如果我有这个钱,为什么不直接去吃牛肉、三文鱼呢?

  脚踩着地上,才踏实,人才不会飘

  来源:推雪球的人

1773年,波士顿疯狂倾茶,中国的342箱茶叶,让美国诞生

1773年,满怀独立热情的一批波士顿有志青年,将英国东印度公司342箱、价值18,000英镑的茶叶,全部倾倒进了大西洋。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次事件被公认为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该事件极大鼓舞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两年后,1775年,莱克星顿的一声枪响,彻底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波士顿人倒进大西洋的这342箱茶叶,全部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

波士顿倾茶事件

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波士顿倾茶事件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英国逐渐取代了西班牙,成为了海上的霸主。之后,英国开始源源不断地向西班牙的殖民地派遣军队,进行掠夺式的殖民统治。英国殖民统治的乌云也自然而然笼罩了北美大陆。1756——1763年,英国和法国爆发了"七年战争"。战争的胜利者无疑是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实力更为强大的英国。战后,法国被迫割让加拿大和印度这两块殖民沃土给英国。英国虽然高傲地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又迈进了一步,但是在战争也让英国欠下了高额的巨债。

法七年战争

1765年,英国为了偿还巨额债务,加强了对北美殖民地的经济控制。《糖税法》、《茶叶税法》等一大批税务法案,像雪花一般纷纷洒在北美殖民地。可想而知,在这些税务法案的压迫下,一大批北美人民开始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他们联合起来,拒绝购买英国的货物。英国迫于无奈于1770年废除了各种税务法案,但是唯一没有被废除的,就是"茶税"。因为茶税在英国的贸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英国企图通过这唯一"幸存"下来的"茶税",来继续把控着北美地区的经济。

13个英属北美殖民地

不过,当时的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了避免茶税,大多选择饮用走私茶。而英国则利用"茶税"这唯一剩下来的外贸税务口子,将东印度公司储存的1700万磅茶叶,全部运往北美殖民地进行倾销,并明令禁止北美当地人饮用走私茶。这种做法又一次点燃了北美殖民地区不满的情绪。北美人起初公然声明,不允许东印度公司的茶船靠近北美东海岸,但是这种不带火药味儿的争吵显然无济于事,英国的茶叶仍然在北美肆无忌惮地倾销着。

1773年12月16日的晚上,一批富有正义感的波士顿人,乔装成做苦力的印第安人,闯入了停泊在波士顿港的三艘英国茶船,然后将价值18,000英镑的342箱茶叶全部倒入了大西洋。茶叶顷刻间飘满了整个波士顿港口,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北美这种带有报复性的举措,无疑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北美这次反抗之后,英国也加大了对北美殖民地的打压力度。1774年,英国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强制性质的压迫和剥削法令。北美地区的人民在压迫下最终忍无可忍,于1775年,打响了反抗英国的第一枪。直到1783年,美国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英国承认了美国独立。

英国在北美地区的殖民统治,显然是非正义且残酷的,这次在波士顿的倾茶运动,无疑点燃了北美地区压抑已久反英情绪。正是有这一次反抗为先例,北美地区才在两年后发起了对英国殖民者的总攻。那么,这批被倒进大西洋的茶叶又是来自哪里呢?为什么看似可有可无的茶叶,却点燃了美国独立运动的导火索呢?

莱克星顿纪念碑

倒进大西洋的茶叶,全都来自中国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茶乡"的美誉。中国的这种高雅怡情的东方树叶,自传到西方以来,就备受西方人的青睐。1610年,荷兰人正式将中国的茶叶转往欧洲销售,这种让西方人垂涎欲滴的饮品,迅速打开了西方的市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茶文化,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悠久的中国茶文化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在茶叶被荷兰人带到欧洲后,英国就垂涎于有着巨大潜力的茶叶市场。由于当时的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因此英国人就不遗余力地想要撬开中国的茶叶进口途径。起初英国只是在南亚一些殖民地区,间接获取中国的茶叶。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国借助台湾郑氏集团的统治,开始在台湾和厦门地区建立商馆。1699年,东印度公司被清朝正式允许进入广州进行贸易。自此之后,英国对华茶叶贸易的重心,就由厦门转移到了广州。广州这个口子一开,源源不断的茶叶就从中国启航,被东印度公司输送到了世界各地。甚至当时中国和东印度公司的全部海上贸易,几乎都被茶叶占据着。

东印度公司仓库

17世纪初,北美人就从已经从荷兰人那里获得了茶叶。英国殖民统治北美时期,在英国贵族茶文化的影响下,饮茶在北美地区也成为了一种时尚。有数据显示,在"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前10年,北美地区茶叶销量就达到100万磅,茶叶当时已经成为了北美地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叶传播

这里就能看出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中那342箱茶叶,很有可能来自中国。虽然英国曾经一度否认这批茶叶并非来自中国,而是印度。但是,美国人威廉·乌克斯在1935年出版的《茶叶全书》中记载:

波士顿倾茶事件的"主角"包含三种红茶和两种绿茶:分别是武夷红茶、工夫红茶、小种红茶和松萝、熙春绿茶。

《茶叶全书》

而这些倾倒的茶叶中,以来自中国的武夷山红茶为主。并且全书中的另一记载也证明了,这些茶叶就是来自中国武夷山的红茶。波士顿倾茶事件前夕,有一位年老体衰的妇人,被英国特批准许购买茶叶,这位老妇人购买茶叶的凭证,至今保留在马萨诸塞州图书馆中,凭证上写道:

查Baxter夫人请求发给购买武夷茶四分之一磅之证明书,鉴于彼之年迈体弱情形,自当不在本会限制之列。特此证明。

这两则资料都证明了,当时东印度公司倾销给北美,以及后来倒入大西洋的茶叶,就是中国的武夷茶。那么,印度难道就没有种植武夷茶吗?印度确实种植武夷茶,但那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的事情了。美国于1783年完成独立战争,而印度则是在1834年6月份,由英国特派员戈登,前往武夷山购买了大批武夷茶籽。1835年,印度才正式种植武夷茶。因此"波士顿倾茶事件"中的武夷茶叶,不可能是印度的武夷茶。因此,中国的茶叶让美国诞生这一说法,不足为过。并且,中国的茶叶点燃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也是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的。

武夷红茶

茶叶在北美殖民地的重要地位,

有需求才有市场。正是因为世界各国对中国茶叶的青睐,使得茶叶在西方经济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过茶叶的种植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既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雨水,还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国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一直是茶叶种植的天然宝地。世界其他国家种植的茶叶,虽然都是秉承中国茶叶的品种,但是品质却远不及中国茶叶,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今天的美国依然种植茶叶,但仍然向中国大规模进口。也正是因为北美地区对茶叶的喜爱几近疯狂,英国哪怕放弃所有税收,也一直紧握着茶税不放手。

美国人十分喜爱饮茶

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区就试图种植过茶叶,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英国人依然极度依赖从中国进口茶叶。高档的中国茶叶,备受英国和北美之美地区人民的喜爱。但是在北美地区开展的茶叶种植园,则把其种植的劣质茶叶卖给了下层奴隶者。虽然低劣茶叶远不如中国的优质茶叶经济效益高,但是这些种植园主依然能够从低劣的价格中获取暴利。不过,英国的茶税法案以及倾销茶叶事件,极大地触及了北美地区种植园主的利益。原本中国的茶叶不但质量好,而且大老远运来,成本也高,再加上关税的影响,使得从中国进口茶叶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当地的茶叶。但是茶叶倾销后,来自中国的茶叶价格只以当地茶叶价格的一半卖出,因此无疑冲击了北美茶叶种植园主的利益。使得在后来的独立战争中,许多种植园主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一同抵制英国的殖民统治。

美国独立战争

结语:

正是由于北美地区对茶叶的喜爱,使得英国一直紧握着北美地区的茶税不放手。英国为了偿还在战争中欠下的巨债,对北美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茶叶倾销,这种破坏美国种植园主的经济利益的做法,让"波士顿清茶事件"应运而生。这批被疯狂地倒入波士顿港的茶叶,就是以来自中国武夷山的红茶为主。也就是说,中国的茶叶点燃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致使两年后1775年,美国爆发独立战争;以及十年后,1783年,英国签订《巴黎合约》,正式承认了美国的独立。

参考文献:

《美国史》

《全球通史》

《东印度公司》

《茶叶全书》

来源:小鹿讲历史,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关于茶的文化:羊岩模式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对羊岩山早有耳闻,一是听说风景不错,二是听说茶叶搞得很好,羊岩勾青名声很大,不愁卖,还总结出了羊岩模式、羊岩精神。对于我这种喜欢游山玩水的茶人来说一直有种好奇感,想去看看学学。借这次非遗培训班的机会,得以一探究竟。

羊岩山在临海,与天台接壤,因山顶石壁有影如羊而得名。海拔不高,只有786米,大部分茶山海拔在五六百米之间。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种茶,现经营面积近万亩,年产茶叶400吨,销售额却能达1.1亿,平均单价每斤接近140元。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他们自己总结为六个统一:统一指挥、统一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价格。

 除了以上六点,我觉得还有几点对我印象比较深,特写下来供同行中人参考。


      近万亩茶山,而且由于山势地形所致,茶山基本上以梯田方式种植,这就意味着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操作,在现在人力资源相对紧张的时代,而临海又地处浙东沿海,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么多人哪里去找,又怎么管理?羊岩运用了包工头模式,向外省要劳力,由包工头统一招人,统一管理,茶厂解决住宿,费用由包工头统一结算,对包工头进行考核奖惩。每年旺季时能招到三千余名采茶工,就是最好的注解。而且对采茶工进行按质论价。

       由于茶场面积大,采摘工多,一天采下来的鲜叶最多时能达到三万斤左右,这就对加工能力又提出了考验。茶厂创新性的发明了一些机器,比如如何缩短摊晾时间等。如图就是其中一台。


茶厂对所有的茶山进行分别管理,特划出3000亩茶山加工高档茶,对一部分茶山开发成旅游项目,如茶乐园。而且对不同的品种开发不同的茶类,如迎霜就主要做成勾青,还开发了黄化茶品种--鹅黄,专门做成高档茶叶专供高端客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的成功经验虽然不可复制,但可以借鉴。对以上这些个人心得希望能对嵊州茶人有所启示,有用则取,无用则弃。

找到约8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