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的文化:羊岩模式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对羊岩山早有耳闻,一是听说风景不错,二是听说茶叶搞得很好,羊岩勾青名声很大,不愁卖,还总结出了羊岩模式、羊岩精神。对于我这种喜欢游山玩水的茶人来说一直有种好奇感,想去看看学学。借这次非遗培训班的机会,得以一探究竟。

羊岩山在临海,与天台接壤,因山顶石壁有影如羊而得名。海拔不高,只有786米,大部分茶山海拔在五六百米之间。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种茶,现经营面积近万亩,年产茶叶400吨,销售额却能达1.1亿,平均单价每斤接近140元。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他们自己总结为六个统一:统一指挥、统一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价格。

 除了以上六点,我觉得还有几点对我印象比较深,特写下来供同行中人参考。


      近万亩茶山,而且由于山势地形所致,茶山基本上以梯田方式种植,这就意味着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操作,在现在人力资源相对紧张的时代,而临海又地处浙东沿海,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么多人哪里去找,又怎么管理?羊岩运用了包工头模式,向外省要劳力,由包工头统一招人,统一管理,茶厂解决住宿,费用由包工头统一结算,对包工头进行考核奖惩。每年旺季时能招到三千余名采茶工,就是最好的注解。而且对采茶工进行按质论价。

       由于茶场面积大,采摘工多,一天采下来的鲜叶最多时能达到三万斤左右,这就对加工能力又提出了考验。茶厂创新性的发明了一些机器,比如如何缩短摊晾时间等。如图就是其中一台。


茶厂对所有的茶山进行分别管理,特划出3000亩茶山加工高档茶,对一部分茶山开发成旅游项目,如茶乐园。而且对不同的品种开发不同的茶类,如迎霜就主要做成勾青,还开发了黄化茶品种--鹅黄,专门做成高档茶叶专供高端客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的成功经验虽然不可复制,但可以借鉴。对以上这些个人心得希望能对嵊州茶人有所启示,有用则取,无用则弃。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