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建最好的茶

找到约1,213条结果 (用时 0.024 秒)

《膳夫经手录·茶》释义

唐代巢县县令杨晔撰写的《膳夫经手录》,成书于大中十年(856年),原书四卷,今仅存一卷。《宋史·艺文志》所登四卷,与王尧臣崇文总目四卷手录本基本相同。两个版本可能都是收集转录而成的。其中只有“茶”的内容很详细,分产地、销区、品质优劣等内容,与《茶经》、《茶录》等有同样的考证和研究价值。

现存《膳夫经手录》全文近1500字,分豆类、蔬菜、禽、羊、鱼、肉类及水果、茶等,无目次,无标点。其中茶的文字最多,是全书重点。

所载全文源于《续修四库全书》,文中有个别缺字,以“”代表,为了保证全文的真实性,先录原文,加注标点符号,再作释译。《膳夫经手录·茶》原文如下:

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採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茗丝盐铁,管榷存焉。今江夏已东,淮海之南,皆有之。今略举其尤处,别为二品总焉。

新安茶,今蜀茶也,与蒙顶不远,但多而不精,地亦不下。故析而言之,猶可以首冠诸茶。春时,所在吃之皆好。及将至他处,水土不同,或滋味殊于出处。惟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皆自固其芳香,滋味不变,由此尤可重之。自谷雨已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其为功德也如此。

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其於济人,百倍於蜀茶,然味不长於蜀茶。

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处出处者,并方斤厚片,自陈、蔡已北,幽、并已南,人皆尚之。其济生、收藏、榷税,又倍於浮梁矣。

衡州衡山,团饼而巨串,岁取十万。自潇湘达於五岭,皆仰给焉。其先春好者,在湘东皆味好,及至湖北,滋味悉变。然虽远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功亦不细。

潭州茶,阳团茶(粗、恶),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江陵南木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己上四处,悉皆味短而韵卑。惟江陵、襄阳皆数十里食之,其他不足记也。

建州大团,状类紫笋,又若今日大膠片。每一轴十片余,将取之,必以刀刮,然后能破,味极苦,唯广陵、山阳两地,人好尚之,不知其所以然也,或曰疗头痛,未详(以上以多为贵)。

蒙顶(自此以降,言少而精者)。始,蜀茶得名蒙顶也,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虽非蒙顶,亦希颜之徒。今真蒙顶有鹰嘴、牙白茶,供堂亦未尝得其上者,其难得也如此。又尝见书品,论展陆笔工,以为无等,可居第一。蒙顶之列茶间,展陆之论,又不足论也。

湖(州)顾渚,湖南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

峡州茱萸簝,得名近自长庆,稍稍重之,亦顾渚之流也。自是碧涧茶、明月茶、峡中香山茶,皆出其下。夷陵又近有小江源茶,虽所出至少,又胜于茱萸簝矣。

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亦甚甘香芳美,可重也。

岳州浥湖所出亦少,其好者,可企於茱萸簝。此种茶性有异,唯宜江水煎得,井水即赤色而无味。

蕲州、蕲水团黄、团薄饼,每斤(捆)至百余斤,率不甚麄弱。其有露消者,片尤小,而味甚美。

寿州霍山小团,其绝好者,上于汉美。所阙者,馨花颖脱。

睦州鸠坑茶,味薄,研膏绝胜霍山者。

福州正黄茶,不知在彼,味峭上下,及至岭北,与香山、明月为上下也。

崇州宜兴茶,多而不精,与鄂州团黄为列。

宣州鹤山茶,亦天柱之亚也。

东川昌明茶,与新安含膏,争其上下。

歙州、婺州、祁门、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顾渚茶品之亚列,祁门所出方茶,川源制度略同,差小耳。

注释:

茶,在古代没有听说有饮食(茶)的事情。到晋、宋(南朝)[1]以后,吴人[2]采其叶煮食,称为茗粥。到唐代的开元(713-741)、天宝(742-756)之间,才稍稍有了饮茶之事。至德(756-758)、大历(766-779)的时候渐渐多了,建中(780-783)以后,就繁盛起来了。茶、丝、盐、铁,都实行管榷[3]即专卖制度。今江夏(今湖北武昌)以东,淮海(今秦淮河)以南,都产茶。现在简单列举重点如下,并不是茶的全部。

新安茶[4],现在的蜀茶,离蒙顶不远,但多而不精,产地生态好,从总体分析来说,还是可以说高于其他的茶。春茶季节,在产地吃时很好,但运到其他地方,因水和环境不同,其滋味与产地有区别。唯有蜀茶能销往各地,南边走到百越(今华东诸地),北边到达五湖(指地域宽阔),皆能保持固有的芳香,滋味不变,所以特别珍贵。自谷雨以后,每年有数百万斤,分别运往东边各地,这是为大家做的好事。

饶州浮梁茶(今江西饶州浮梁县),今关西(潼关以西)至山东(太行山以东),闾阎(乡里)村落皆吃之。可以多日不吃粮食,但不能一日不喝茶。当地人对这种茶的依赖性高于蜀茶,但是茶的滋味比不上蜀茶。

蕲州茶(指湖北蕲州蕲春蕲水所产团黄、饼茶)、鄂州茶(指湖北蒲圻、崇阳所产团黄)、至德茶(指安徽池州至德县所产饼茶),以上三处出产的茶,是方形的厚片饼茶。销售到陈(河南东至安徽一带)、蔡(河南上蔡地区)以北,幽(京津等地)、并(山西太原)以南。人人都喜欢,引为时尚。其济生(对身体的作用)、收藏、纳税,都成倍超过浮梁茶。

衡州衡山(指湖南衡阳、衡山等地)茶,团饼成巨串,年产十万斤。自潇湘(潇水、湘水地区)到五岭(泛指湘、赣、粤、桂等省区边境)都希望得到这些茶。其中有先春好茶,在湘东味道很好,到湖北就变味了,该茶虽然远销交趾(今越南),当地人都经常吃,但茶叶做工不是很精细。

潭州茶,阳团茶(今长沙、湘潭、益阳、株洲等地),茶粗质劣。渠江薄片茶(湖南新化县),有油、含苦梗。江陵南木茶(今湖北江陵县),品质偏下。施州方茶(今湖北恩施县),味苦、饼硬。以上四个地方的茶,都是味短,韵味不高。只有江陵、襄阳附近数十里范围才食用,其余可以不记载了。

建州大团茶(福建建州今建瓯),形状类似紫笋,又近似当时的大胶片,每一轴有十余片。要取食时,先用刀刮(削),然后才能弄碎。茶味极苦,只有广陵(今江苏扬州)、山阳(今淮安)两地比较喜欢。不知什么原因,有的说该茶能治头痛,详情不知。

蒙顶茶[5]当时的产量减少,但做得精致。最初,蜀茶出名也是因为蒙顶茶。元和年(806-820)以前,一束锦帛﹙捆起来的五匹帛﹚还交换不到一斤早春蒙顶茶(价格很高)。所以蒙顶附近的人都争先恐后地种茶,来获得丰厚的利益。没有数十年的时间,使当地农村市场上,每年出现千万斤(形容数量多)的销售。还有虽然不是真正的蒙顶茶,也还有人冒充蒙顶茶去销售。真正的蒙顶茶有鹰嘴、芽白茶(不研膏茶露芽饼茶),供堂[7],就是提供给当地官府,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其难得的情况就是这样。又经常见到书上评议、讨论陆羽的观点,认为不可比拟,没有可以与蒙顶茶同时并列第一的。蒙顶茶和其他茶排列起来比较,再看陆羽的观点,是不足以论的。

湖(州)顾渚、湖南紫笋茶,除了蒙顶茶之外,没有比它们更好的了。

峡州(今宜昌)茱萸簝茶,出名的时间较近,在长庆年间,即唐穆宗执政时(821-824),稍稍受到重视,属于顾渚茶一类。从此碧涧茶(湖北宜昌产)、明月茶(湖北宜昌明月峡产),峡中香山茶(四川夔州云安郡奉节产),名气都在茱萸簝之下。

夷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最近还有小江源茶,虽然产量很少,名气又胜于茱萸簝茶。

舒州天柱茶(今安徽岳西县潜山),外形虽不峻拔好看,味道也甘香芳美,得到很大的信任。

岳州浥湖茶(今湖南岳阳)所产也少,其中好的可以与茱萸簝相比。这种茶比较特别,只适宜江水煎煮。用井水煎煮茶汤泛红,而且没有味。

蕲州、蕲水团黄、团薄饼(产于湖北蕲州蕲春,今稀水。《唐国史补》常鲁公使西蕃...赞普曰我此亦有...此蕲门者,即此茶)。每捆(原文“斤”有误)至百余斤,茶叶粗薄,只有畅销品,片特别小,而味很美。

寿山霍山小团(安徽寿州、霍山产,此茶同舒州、顾渚、蕲门、昌明、浥湖远运西蕃),其中最好的茶,上贡给朝廷。所缺者如奇异馨香脱颖。

睦州鸠坑茶(浙江睦州淳安县产),味薄,只有研膏类胜似霍山茶。

福州正黄茶,滋味厚薄有优劣之分,销至岭北即今蒙古、俄罗斯西北利亚及我国内蒙、黑龙江一带,与香山(四川奉节)、明月(湖北宜昌)茶相似。

崇州宜兴茶(宜兴属江苏常州府,此处称“崇州”有误),多而不精,与鄂州团黄(湖北鄂州蒲圻、崇阳产)并列。宜兴是地名,汉代称阳羡县,隋改称义兴,唐代同。宋代太平兴国初,因避太宗赵匡义之讳,改称宜兴。《膳夫经手录》是唐书,不应该出现宜兴地名,明显此条目为后人改加,有嫌贬低该茶之疑,而后又称与鄂州团黄(《茶述》列为第一流贡茶)并列,不好解释。

宣州鹤山茶(又称鸭山茶,安徽宣州宣城丫山产),位置次于天柱茶。

东川昌明茶(四川绵州昌明县,今江油县北兽目山产。白居易《春尽日》诗“渴尝一碗绿昌明”指此),品质可与新安含膏[8] 茶比上下。

歙州(今安徽歙县,新安江流域)、婺州(今浙江武义江、金华江流域诸县)、祁门(安徽)、婺源(江西)等地方产的茶,制作精细,不含杂质树叶,自梁(四川)、宋(江都南京)、幽(京兆长安)等地,人们都崇尚、喜欢。税赋收入、商人所赍[9] ,数千里道路上都可以看见。前边说的先春含膏茶,位置排在顾渚茶品的后边。祁门产的茶,和四川茶的渊源基本相同,差别不大。

体 会:

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茶叶品名多,《茶经》也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列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饮茶、品茶遍及全国,佛茶、禅茶、贡茶、礼茶也达到空前高度。茶书、诗歌、艺文不断涌现,琳琅满目。在学术上最有价值的文献首推《茶经》,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膳夫经手录》成于晚唐,有关茶叶的记载,从时间、空间而论,可以概括全唐面貌,内容丰富,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

《膳夫经手录》对各地茶叶名品评价,总体上比较客观,特别对蒙顶茶少而精,情有独钟,评价甚高,超过了当时的官贡顾渚茶。综合其他文献,应该也不过份。反而陆羽《茶经》对四川茶的评价有些偏颇。

陆羽没有到过四川,他写《茶经》时蒙顶茶仅以“雅州芦山郡”之名上贡,尚未成名。“蒙顶茶号第一”时,陆羽已经逝世。《膳夫经手录》成于公元856年,在《茶经》(758年)成书约一百年以后,后世与前代的情况变化很大,作者应当是在《茶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但文章开始说:“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此说不可苟同。

全书评价茶名时,特别强调本地与异地环境变化、人群差别,滋味不同,如衡州衡山茶……等,再有茱萸簝茶只能用江水,不能用井水,可见决定茶叶品质、口感,还有其他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膳夫经手录》从唐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多年,有些茶品继承下来了,有些没有了,外形品质变化更大,历史上的评价有当时条件,不能作为现代茶叶品质标准。

茶叶古代史料考证困难很多,虽然有些茶的基本知识,而古汉语水平有限,误读、误解难免,仅供参考,恭候赐教。

注释:

1.晋宋:晋代-南北朝宋,即公元265-420年间。

2.吴人:俗称江苏曰吴,吴人即江苏之人。

3.管搉:搉与榷通假,管搉即专利。

4.新安茶:唐时雅州芦山有新安乡,邻近蒙顶。古代蒙山范围很大,邛崃天台山、芦山罗纯山包括雅安上、中、下里,雅安飞仙官帽山(又名漏阁山)、七盘山和名山蒙山都在其中。新安茶:属于大蒙山境内产品。

5.蒙顶:为了有别于其他蒙山,蒙顶仅指蒙山主峰周围,即今蒙顶山。“降”即以下,蒙顶茶少而精,与大蒙山新安茶有别。

6.希颜之徒:颜回字子渊,孔子弟子,天资聪睿,仁慈,德高望重,后世尊称“复圣”。“希颜之徒”指希望学习颜回之人,此处指学习仿造蒙顶制茶之人。

7.供堂:官府治事之地曰堂,“供堂”指上级官员。

8.新安含膏:唐代饼茶制造有研膏(压膏),即捣后榨去部分茶汁和不研膏(含膏)不榨去茶汁之分。新安含膏仿造蒙顶不压膏露芽茶制法,故名。

9.赍:音zi,通资钱财。

(发表在2012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李家光)

瓶装茶:中国茶的新机会?对话CHALI、奈雪的茶、麦多维多

作为曾经中国茶中的“叛逆者”,瓶装茶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时代。瓶装茶的“逆袭”来源于怎样的市场变化?瓶装茶在未来有哪些机会?

在FBIF2023食品饮料创新论坛饮料创新分论坛上,来自茶里CHALI、奈雪的茶、麦多维多的三位嘉宾围绕《瓶装茶:中国茶的新机会?》展开圆桌对话,从不同视角分享了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并对未来中国茶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和预判。

内容来源:6月16日,FBIF2023食品饮料创新论坛,饮料创新分论坛

主持人:王君,创始人兼董事长,巨匠集团

分享嘉宾:胡懿,CMO,茶里公司

刘彦利,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奈雪的茶

陆杨,联合创始人,麦多维多

【下文根据现场对话整理,内容有删节】

瓶装茶因何“逆袭”?

王君:瓶装茶的“逆袭”来源于怎样的消费环境的变化?我想请教一下胡总、陆总。

胡懿:瓶装茶的兴起,尤其是无糖茶板块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饮品食品的健康化趋势。对比日本,日本的无糖茶板块占到整个茶饮料的七八成。之前我们去香港的时候发现,香港的无糖茶占比也非常高,而内地相对来讲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近三年,内地消费者对无糖茶也更加关注,前几年还在讨论代糖,而从去年开始整个无糖茶板块的增速已经超过了50%。

茶里公司CMO胡懿

背后推动的原因:

第一个是消费趋势和消费者行为习惯的改变。

第二个是中国独有的原料优势。最好的茶一定是来自于中国,即使是日本,最好的茶都会去讲乌龙茶是来自于中国福建。我们有茶的发源地的自信,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瓶装茶,尤其是中国的无糖茶饮料,实际上有一个非常大的价值优势空间,能够在未来推动无糖茶板块的增长。所以我想从消费者端和原料端的优势这两个角度去看待这个趋势。

陆杨:我特别认可胡总讲到的关于消费端大家对健康化的关注。从中国市场看,中国茶的逆袭有一个前提条件:中国茶饮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大品类。从尼尔森的数据来看,它其实是一个515亿的盘子,仅次于碳酸饮料,而且是去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品类。这个基础盘子够大,成长性好,在里面就会有更多升级和结构化变化的前提条件。我们感受到中国茶饮料还有很多的空间去做,还有未来可以升级的市场。

第二,从国际市场看,我们很明显感受到大时代背景的变化。随着文化输出,中国在全球市场其实都有一个文化自信的建立,出现国潮崛起和民族复兴。比如北美市场,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占比最大,每年有超过30万留学生在美国就读。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也会在当地市场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茶饮是中国非常有特色的传统文化,饮茶文化,是深入到中国人骨子里的。所以在这个市场背景下,我们觉得有一个开拓国际市场的空间,这也是我们选择在北美起步的根本原因。

进军瓶装茶赛道有何考量?

王君:三位嘉宾来自于拥有不同的基因的企业,分别擅长袋泡茶、现制茶和海外市场。首先想请教一下奈雪的茶刘总,你们作为拥有线下1000多家门店的品牌方,是怎样考虑进入瓶装茶饮料赛道的呢?

刘彦利:第一,品牌力的互相影响。品牌力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用户资产。奈雪的茶通过现制茶的积累和沉淀,我们已经拥有了接近7000万的会员,而且也有非常强的私域,这一块的用户资产是可以互相渗透的。二是解决品牌认知的问题。对瓶装茶进入渠道来说,我们有一定的品牌认知,所以这个品牌力是有加持到的。

第二,整体的用户视角。我们非常注重门店的经营和数字化建设,所以我们能够直接跟消费者进行交流。平时在做任何的产品或者营销的时候,我们都能够第一时间去得到消费者的反馈以及了解他们的需求。这些年随着用户人数的增加,我们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把握越来越精准。在产品和营销效率上会越来越高,也可以降低我们试错的成本。

最后一点我认为是产品。奈雪一直非常注重产品的健康化和高品质。我们做瓶装茶和做现制茶是一样的思路,都希望用好的茶、真实的果汁去给到消费者一个更高品质的产品。同时我们的现制茶和瓶装茶都一样用了罗汉果做代糖,能够给到大家更健康的产品品质。

奈雪的茶瓶装茶饮料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认为其实做瓶装茶跟做现制茶饮的思路都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希望能够在更多的场景把产品跟品牌带给消费者。

王君:作为袋泡茶领军品牌CHALI,请胡总分享一下,你们是出于什么考虑进入到瓶装茶这个赛道的?

胡懿:这要回到我们的品牌理念。很多朋友是通过袋泡茶第一品牌认识我们,但回到我们做品牌的使命和愿景,我们的初心是赋能更多人能够简单地喝到一杯好的中国茶,所以我们并不会限制自己的形态。

实际上除了袋泡茶之外,我们也做了很多深加工产品,如茶粉、冻干茶块,用一个标准化的方式降低喝茶的门槛,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喜欢上喝茶这件事情。沿着这个思路来讲,瓶装茶就是一个在更多的场景和时刻,比如在户外的时候,降低门槛让大家能够喝到这杯好茶的形式。

CHALI瓶装茶饮料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王奶茶

从品牌角度来讲,我们专业做茶到今年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全网有1500多万粉丝。我们在袋泡茶领域的专业度、消费者人群资产的累积,这些都是赋能我们去做茶饮料时品牌上的辐射力。

另外我们有一个核心的优势,就是怎样掌握消费者的口感密码,在这上面我们有十年的认知和沉淀。在有糖茶慢慢往无糖茶趋势转变的过程中,谁能掌握口感的密码就非常关键。CHALI袋泡茶起家,在口味拼配方面积累了优势,比如蜜桃乌龙等拼配的口味,我们现在想把它们赋能到瓶装茶饮料。比如最近推出的山茶花红茶,把山茶花这个在饮料界非常火的风味和无糖茶拼配在一起。所以我们是从品牌和研发创新的角度,去看待怎么样做好瓶装茶的市场。

王君:将中国茶引到海外的麦多维多陆总,你们是出于什么样的思考让中国瓶装茶走到海外的?

陆杨:从中国茶在美国市场来看,整体的品牌力和认知度是比较弱的。虽然中国茶叶很有名,但在美国市场上头部的茶饮料是本地的一款叫亚利桑那的茶品牌。它去年企业营收在北美本土市场达到30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有非常大的基础盘子。虽然这是美国人和墨西哥人喜欢的茶饮料,但这也让我们看到美国市场的机会——本土人是喝茶饮料的。

麦多维多联合创始人陆杨

同时我们还看到这个茶饮料的特别规格,就是680mL的大罐装,零售价在99美分,这个价格是非常有利的,而康师傅在美国的零售价是1.99美元,两者价格差异非常大。

另一方面,从美国甚至全球市场来看,代表瓶装茶的领军品牌是日本的伊藤园和三得利。伊藤园和三得利在推广绿茶的时候,用的是日本绿茶;而在推广乌龙茶的时候,他们用得最好的原料选自中国福建。他们认为乌龙茶是中国的茶种,一直以来推崇要选最好的中国乌龙茶代表他们品牌更好的原料。这一点给我们在美国以乌龙茶起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认为由一个中国品牌来教育中国的乌龙茶会更顺理成章。

所以在美国市场,一方面主流市场够大,另一方面日本品牌不断教育中国的乌龙茶好,这给我们创造了机会。我们就是从乌龙茶切进去起步的,选的也是福建安溪的大叶乌龙,在全球市场上去教育乌龙茶好在哪里,茶的功能性,以及普及中国茶文化。

麦多维多的大乌龙

在这之外,我们又希望未来可以拓展到主流市场。现阶段我们在渠道上布局也是以六大城市的亚裔超市为主。因为日本茶的教育在这些地方是最多的,华人也更多是在这里进行选购。亚裔在美国的人口占比很高,在外来族裔中数一数二。所以在看这个市场的时候,我们觉得渠道上要想从现在的华裔市场,转到未来像沃尔玛这样的主流渠道,我们的规格和价格都是需要贴近亚利桑那这样的主流品牌。

我们在美国市场做的产品是750mL的规格,从去年开始我们的零售价不断挑战成本,现在在美国也做到了九十九美分的价格,希望可以借助这个产品去普及中国的茶饮料进入美国的主流市场。

做瓶装茶要注意哪些挑战?

王君:今天的论坛所有来宾都分享了非常多的干货,我想问三位一个所有观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进入瓶装茶赛道以后,三位以及三位的企业遇到了哪些困难?

胡懿:瓶装茶这个赛道以线下为主,是一个竞争非常白热化的赛道。大家切入的都是“一天八杯水”的场景和需求,所以实际上我们也不只是在茶的板块竞争,还要和果汁、咖啡这些饮料的瓶装形式进行竞争。这是全要素的竞争,需要有品牌的拉力、非常强的产品力和渠道力、还有供应链的保驾护航。最后一块短板就决定了自己到底能走多远,CHALI抱有敬畏之心去进入这个赛道。

对CHALI来讲,挑战有两个。一点在渠道方面,虽然我们是全渠道的袋泡茶品牌,但在线下布局更多是以B端场景为主,比如酒店渠道、餐饮渠道、新零售渠道和礼品的渠道。但瓶装茶的渠道模式更多还是便利店、小店、以及和电商去做整体的组合。所以今年我们成立了瓶装茶的事业部,有专业饮料的销售来带队和操盘去做渠道上的布局。

在这个模式上我们也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用“费比可优”的方式去做。整体布局也采用了“堡垒城市”的方式,集中在广东、福建和东区的几个省份去做媒体和品牌的拉力,加上便利店和小店的综合布局。这样能够令整个渠道的费比最优,能够走得更加持续。

另外从中长期角度来讲是供应链优势。做瓶装茶的工艺实际上和做茶叶的工艺后续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之前去拜访日本先进制茶工艺生产商的时候,发现中间20多道工序,比如怎么样能够把氨酚比配到最好的水平,怎么样去分离提纯,最后还能在色、香、味等方面还原最好的品质,实际上有非常大的学问在里面。而且它怎么和研发端拼配出来的口味做结合,在研发和生产上不断去调优、去尝试、去突破。这是我们在中国版图上,能够去把这个行业研发实力往前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去年,我们下定决心除了要建立自己的袋泡茶工厂之外,也要建立瓶装茶工厂。瓶装茶工厂在去年年底已经封顶,计划在今年三季度末投产。这个布局更多是为了中长期能有一个领先优势,不断突破上面说到的挑战和补齐我们的短板。

刘彦利:第一是渠道的挑战。目前我们整体的布局还是以线下的分销渠道网络为主,跟门店经营的逻辑非常不一样。瓶装饮巨头在这里的布局已经很成熟、很完善了,我们怎么样更快速、更下沉、更深度地布局我们的分销渠道网络,以及让我们的品牌力也能够下沉下去、互相影响,这是我们目前要面对的首要挑战。

其次是供应链,供应链胡总讲得已经很好了。

奈雪的茶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刘彦利

还有一个点就是创新力的挑战。现在品牌和产品越来越多,同样的产品功能我们如何有新的演绎和表达,或者我们如何去创造新的产品功能需求。无论是供应链也好,还是品牌也好,整体创新力都是一个蛮大的挑战。

陆杨:研究国际市场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茶饮料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不光是企业,甚至整个行业未来都需要去跨越的问题——价格。新消费的品牌包括新式茶饮,我们会选更好的原料,会选更好的工艺,但是成本难免会有上涨,所以零售价是不断往上走的。

我们知道日本茶饮料是占比非常高的,基本从产销量来说,近十年它都是占据日本市场第一,超过了瓶装水,占比基本到1/4的量,所以它的普及度非常高,无糖茶又在里面占据主导。日本市场为什么可以把茶饮普及到所有人群,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价格。在日本711便利店,瓶装水的定价差不多100日元,三得利和伊藤园是128-138日元,贵的茶,像三得利的特茶差不多卖到170、180日元。也就是说,像三得利和伊藤园这样的主流茶饮料只高于瓶装水的20%-30%的价格,最贵的高端茶也不超过水的价格的2倍。这就是我们行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所以,中国企业还面临如何把中国茶普及开的问题。在现在的茶饮料市场中,传统茶,比如冰红茶,还是占据主导市场的。所以我们想推动新茶饮、新兴品类结构性的变化也面临一个成本的挑战,这里不光是说供应链的成本、原料的成本。我们当然希望提供更好的原料,更好的工艺,但它导致对于新消费品牌的挑战就是,我们需要在每个环节上节省费比,做到产生规模效应,包括在原料的采购,生产端以及在现在的渠道布局上。

我们在渠道上也面临很大的挑战。中国现有30万家便利店占据了中国头部的市场和高势能的零售渠道,新兴茶饮都在布局便利店,但这也是费比相对高的渠道。怎么样从这样的渠道渗透到500万家的夫妻老婆店,以及我们怎么样把整体费比在各个环节降下来,从而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价值,帮助我们把中国茶饮料普及开。所以这也是我们麦多维多品牌面临的挑战。挑战在每个环节中把这笔钱省出来,让消费者受益,给到更多人喝到好的茶,给到更低的价格,试着在国际市场上打造国民茶的概念。

虽然很辛苦,但我们觉得这个挑战也是必须要跨越的。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我们想在中国做好茶,想把这个东西推广到全球去,接下来要一起努力。如果有更多的品牌、更多的供应链原料端的人关注到这个行业,我们就能共同推动们整个瓶装茶饮料、中国茶饮料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提升。

未来中国瓶装茶有哪些新机会?

王君:25年前,我大学学的专业就是瓶装饮料,最后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三位嘉宾,未来中国瓶装茶有哪些机会必须要抓住?

胡懿:瓶装茶的机会点可能还是在于怎么样把这个趋势带到除了一线城市之外的地方,影响更多消费者。作为品牌和企业主,我们不仅要从生意和业务模式上有更好转变,更重要的是携手中国瓶装茶带给消费者更加健康愉悦的生活方式,造福社会,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刘彦利:第一,像陆总他们正在做的国际化。我们这几年做新茶饮也发现,新茶饮正在把中国茶带给世界各国更多的年轻人,瓶装茶其实也一样,我们认为它在未来也会拥有更多的国际市场。

第二,在单品的代表性上,在国内很多的单品其实还没有绝对代表性的品牌,我认为这是未来有很大机会的,甚至可能已经有代表性的单品仍然值得被中国品牌重塑一次。

第三,胡总和陆总都讲到的无糖茶。无糖茶近五年的增速超过十倍,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随着健康化的趋势,无糖茶我认为也是我们都可以去把握的大机会。

陆杨:我一直认为挑战和机会是并存的。现在中国茶饮料市场的价格偏高,以及整体国际市场还是以日韩的茶饮料为主。我希望如果行业内品牌集合起来,可以共同去探索海外市场。像东南亚市场,比如泰国的茶饮料就两部分,一部分是本土的茶饮料品牌,以及日韩的茶饮料品牌。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探索,在泰国市场我们看到了茶π和元气森林,虽然比较少,但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品牌想出海建立品牌价值的探索。我们希望可以有更多品牌重视国际市场,形成合力,打出中国茶品类品牌、国家心智品牌的概念。过去这三年,我们看到国内的创新和国内市场的增长,我觉得下一步应该就是共同探索国际市场了。

王君:会议结束的环节,我们作为中国茶人,作为瓶装茶的参与人,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祝福中国茶,祝福一下中国的瓶装茶?我的寄语是:国盛茶香,祝中国茶越来越好。

胡懿:CHALI一直有一个愿景,不做中国的立顿,做世界的CHALI。中国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希望中国瓶装茶能够肩负中国的文化输出的重任,让世界可以看见、爱上中国好茶。

刘彦利:我们一起做中国茶走向世界的创新者和推动者。

陆杨:我们真的期望在世界共同打造中国茶品类,帮助中国茶走向全世界。

来源:FBIF食品饮料创新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蔡襄:一位真正的茶人

蔡襄以书法家文学茶人闻名于世,其自撰的头衔有26个字:“朝奉郎起居舍人知制诰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上骑都尉赐紫金袋”。为官20余年,先后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继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与三司使,在漳州、泉州、福州、开封、杭州等多地任职。

蔡襄清官之名著称,政绩显著,口碑流传至今,后人也极为认可他在科学文化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蔡襄所撰《荔枝谱》是世界最早介绍荔枝专著,所创制的“小团茶”影响深远,《茶录》被誉为是陆羽《茶经》后又一重要的茶学著作。《宋史》中蔡襄传记部分,以他的义举作为开篇。

年轻时候的蔡襄,看不惯忠臣被贬,奸臣当道,怒作诗篇《四贤一不肖》,讨伐不肖之徒,力赞忠义之人。《四贤一不肖》分别讴歌范仲淹、尹洙、余靖、欧阳修等四人,怒斥高若讷为不肖之徒。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022年,年仅12岁的宋仁宗继位,太后垂政,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宰辅吕夷简之手,吏部员外郎的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辅吕夷简任人唯亲,弄权谋私。吕夷简看到图后很不高兴,但一直隐忍不发。直到1036年,辽国蠢蠢欲动,时任开封府尹的范仲淹提议迁都洛阳,吕夷简乘机发难,在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被扣上离间君臣关系、结成朋党的罪名,之后被贬黜到饶州。

集贤院校理余靖出面为范仲淹辩护施救,被贬。

馆阁校勘尹洙上书说,自己与范仲淹是师友关系,也是朋党,理应与范仲淹同贬,故被贬。

欧阳修是怎么卷进来呢?他是看不惯。当时有一位谏官叫高若讷,颇有才名,在范仲淹被贬后落井下石,引发了欧阳修的不满,遂写下《与高司谏书》,痛骂高若讷的趋炎附势,之后被贬。

欧阳修与蔡襄是天圣八年(1030)年同科进士,本来是榜首的欧阳修,因为某些要员看不惯其气盛,丢了榜首的位置,最后只得了十四名,蔡襄是第十名。

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被贬,饯行大宴连吃了好多天,蔡襄多日都在其中。在某天晚宴上,蔡襄吟唱出这首诗,士子高歌此诗,大家议论纷纷,场面壮观。多少年后,欧阳修在《于役志》里回忆道:“君谟作诗,道滋打拍,穆之弹琴。壮哉!何其乐也”,欧阳修身边,都是风雅之辈,“公期烹茶,道滋鼓琴,余与君贶奕。已而,君谟来。景纯、穆之、武平、源叔、仲辉、损之、寿昌、天休、道卿,皆来会饮。”那个时候,薛仲孺烹茶、蔡襄作诗,孙道滋弹琴,欧阳修与王拱辰等人下棋,好不快乐。

蔡襄这首《四贤一不肖》诗,立场鲜明地把贤人与小人一并摆上台面,说出士子心中的愤懑,迅速在京城被争相传送抄写,一时洛阳纸贵,当时契丹使者刚好到开封,买了此诗返归,在幽州旅馆张贴,蔡襄因此名震天下。

1037年,吕夷简失势。蔡襄到洛阳接任欧阳修的留守推官。在洛阳,他与张士逊切磋文法,厘清了文与道的关系,蔡襄领悟到,写文章不是为了官职速进,为官者,要看文牍理政务察民情。蔡襄与宋绶切磋书法,奠定了自己的风格,并因宋绶的推崇,而获得士人赏识。

这里也要插一句,1040年,推荐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也是还相于朝的吕夷简。宋人动人之处就在这些地方,你我可能政见不合,但依旧相互欣赏。王安石与苏轼等人交往亦是如此。

1041年,宋仁宗任命王素、余靖、欧阳修、蔡襄为谏官,史称“四谏”。1043年,皇帝独立设谏院,与御史台合称“台谏”,谏官称为司谏、正言。蔡襄担任的就是右正言。谏官的职责是:一是向皇帝提出批评与建议,对朝廷的决策进行评议;二是对各部门官员谏议得失,特别是对宰相为主要的监察对象。谏官选拔很严格,人品关文化关要过,还必须由臣僚推荐,最后由皇帝亲自选定。宋代谏官与唐代不同,唐代谏官是由宰相来定人选,而宋代恰恰是为了限制相权,才由皇帝来定人选。

蔡襄担任谏官后,为进谏之路开放而欢喜,同时也担心正人君子难以长久立于朝廷,他向皇帝进言说:“担任谏官不难,听取进谏却是难事;听取进谏不难,采纳谏言、按谏言办事却是难事。”宋仁宗在位期间,是谏官的黄金时代,他们充当天子耳目,纠正大臣过错。有一位宽仁的皇帝,爱提意见的臣子才得以展现自己的才华。

1047年,36岁的蔡襄出任福建路转运使。宋代的转运使为漕司,掌管一路的财政收入,还监管边防、刑狱以及考察地方官吏。蔡襄在建瓯考察,深入到北苑贡茶生产地了解茶的制作,写有《北苑十咏》。当时的官焙有32个,但能成贡饼的很少。蔡襄一改过去进贡大饼的传统,把八饼一斤的茶改为二十饼一斤,把大团化为小团,选材上革新过去老嫩不分、新旧不分,只用细嫩茶芽做成精致小团。为了让小团更具有观赏性,蔡襄研制了很多压茶模具,有龙凤图案,有花草图案,茶饼形状除了圆形外,还有椭圆形、四方形、菱形,外形艺术化的尝试,不仅让小团茶获得皇帝的青睐,也获得高级官员的赞赏,欧阳修讲,自己奋斗了20年,才获赐一枚小饼,遇到贵人才请出来赏玩,喝?那是不可能的。

1051年,蔡襄回京复任谏官右言正,兼判任三司盐铁勾院。盐铁茶都是国家专卖,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在京期间,蔡襄与爱茶的宋仁宗有机会在一起喝茶,切磋斗茶技巧。皇帝也会经常问北苑茶的情况,茶圣陆羽写的《茶经》,根本就没有谈到福建建安茶。建安茶是在唐末才逐渐有名,到了五代才成为贡茶。丁谓在任福建路转运使的时候,创造出大饼茶,已经誉满京华。丁谓又编撰了三卷本的《北苑茶录》,供君臣赏读。

蔡襄创制了小龙团,对茶的见解也非常独到,1052年,蔡襄向皇帝进献了自己深入研究的饮茶心法《茶录》。

皇帝爱蔡襄的茶,也爱他的书法。

1052年,蔡襄受命摹写真宗皇帝的《奉神述》。

这一年,皇宫重修失火被毁的奉神殿,皇帝亲自来写碑额,内文由蔡襄来写。

蔡襄字君谟,是宋仁宗所赐。襄有辅佐之意,谟是谋略的意思,君谟自然就是为君谋略。蔡襄为了答谢皇帝对自己的恩宠,写了感谢信《谢赐御书诗表》,现仍存于世。

《宋史》里说,蔡襄书法为当时第一,苏轼也说蔡襄书法本朝第一,宋仁宗尤其爱蔡襄的书法。宋仁宗经常以各种理由向蔡襄索要书法,你别以为皇帝问臣子要就每次都能要到,宋仁宗还真被蔡襄拒绝过一次。1054年,宋仁宗宠爱的张贵妃身亡,皇帝想以“皇后”身份追册,要立碑的《温成皇后碑》求字于蔡襄,蔡襄以不是分内事拒绝了。

欧阳修说,蔡襄这个人,非常珍惜自己的笔墨,也因为如此,才更显得珍贵。欧阳修本人也非常喜欢蔡襄的字。蔡襄在给欧阳修写的一封信里说自己拒绝皇帝原因:“从前得以侍奉陛下,经常有圣旨,命令我写御撰碑文、宫寺题榜,甚至有功劳和仁德的大家族,也请求朝廷下令让我写字。我感到近来书写碑志,就会有财物的收益;若奉朝廷之命写,就有专门机关保存,那是待诏的职责。”

历史上皇后有名号,有哀册,但从来没有皇后葬礼有过墓志铭的。蔡襄虽然拒绝为皇后写碑文,但还是写了挽词《温成皇后挽词二首》,算上对皇帝有了交代。

蔡襄也留有很多轶事。

蔡襄是个大胡子,人称美髯翁。有一天宋仁宗问蔡襄:“你的胡须非常漂亮,晚上睡觉时把它盖在被子之下,还是把它放在外面呢?”蔡襄一时语塞,他无法回答,因为他也不知道。蔡襄回到家后,晚上睡觉时,想着仁宗的话,先是把胡须放在被子外面,觉得不对。又把胡子放在里面,还是不对,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觉。

蔡襄在福建路任转运使时,修建了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万安桥,横跨泉州湾。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了大量的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以此作为桥墩的基址。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砌筑桥墩,再种海蛎以固桥基,以减缓江流速度,使不致动摇桥墩两侧基础。桥成之后,蔡襄手书《万安桥记》并刻石立碑,“渡实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

蔡襄还组织人马,从福州始沿途栽植树至泉州、漳州,计长700里。它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过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时,免受骄阳暴晒之苦。当地民谣唱道:“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蔡襄年轻时候作有《青松颂》:“谁种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齐。时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

福建建安能仁寺的和尚送给蔡襄四饼茶,名叫“石岩白”,是寺里岩石缝里生长出来,非常珍贵,一年才能做成八饼。过了一年多后,蔡襄回到京师开封,去拜访朋友王禹玉。王禹玉用上好的茶招待他,他端着碗还没有喝,只用鼻子闻了闻,就说:“这茶极像能仁寺的石岩白,你是怎么得到的?”主人不大相信,就去找茶帖来查验,一看,果然是“石岩白”,于是对蔡襄鉴茶本领大加佩服。

蔡襄因为写《茶录》,天下人皆以斗茶能赢他为荣。他在杭州当差期间,当地有官妓就因为斗茶胜过蔡襄而爆得大名,后又获得苏轼等人赏识而获得脱籍。

范仲淹诗作《斗茶歌》里有一句为“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蔡襄觉得形容得不妥,因为在宋人看来,最好的茶,颜色是白的,翠绿是下等茶。所以他建议把“绿尘飞”改为“玉尘飞”,把“翠涛起”改为“素涛起”。《四库全书》收录范仲淹此诗时,已经按照蔡襄的意见修改了。

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思咏帖》,是1051年蔡襄写给冯京的信,还顺带送了茶与茶具。这位冯京,就是错把冯京当马凉的主角,也是宋代最后一位连中解元、会元、状元的三元及第。信里说,“襄得足下书,极思咏之怀。在杭留两月,今方得出关,历赏剧醉,不可胜计,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与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乐。唐侯言: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大可怪也。初夏时景清和,愿君侯自寿为佳。襄顿首。通理当世足下。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

“王白”、“游闰”是建安茶名。建安王家的白茶闻名天下,只有一株,一年可以做五到七饼茶,如五铢钱大小(相当于今天5分钱硬币大小)。最高峰的时候,傲视群山,一饼茶值钱一千,不是亲友故人,是不可能喝到。“游闰”是游家闰的缩写,是建安名茶。大饼是龙团大饼,青瓯是龙泉青瓷。

王家白茶过于名大,遭人妒忌,被用计致枯,1065年,王家白茶树再次发出新枝,造得一饼茶,主人王大诏带到京城找蔡襄品茗,蔡襄铭感,作《茶记》。

今天普洱茶著名村寨老班章、冰岛,每年拍卖茶王树大单株,动辄就是几十万起,大有宋人玩茶之风。而老班章茶王树自2020年来开始枯萎,如今几近死亡,故事亦同王家白茶树。

有一次苏舜元和蔡襄斗茶,蔡襄泡的茶不但好,而且用有名的惠山泉点茶。苏舜元泡的茶呢,稍差点,他用竹沥水点茶,最后逆袭取胜,斗败了蔡襄。蔡襄的《茶录》里没有写水,是蔡襄不知水之厉害处。惠山泉是宋代文人的最爱,蔡襄为欧阳修《集古录自序》润笔,欧阳修回报大小龙茶,还有惠山泉。蔡襄有诗作《即惠山煮茶》:

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

在物两称绝,于予独得趣。

鲜香箸下云,甘滑杯中露。

当能变俗骨,岂特湔(jiān)尘虑。

昼静清风生,飘萧入庭树。

中含古人意,来者庶冥悟。

蔡襄与师友之间常互赠茶叶。蔡襄把家乡福建的茶,送给退休的宰辅杜衍。《和杜相公谢寄茶》:破春龙焙走新茶,尽是西溪近社芽。才拆缄封思退传,为留甘旨减藏家。鲜明香色凝云液,清彻神情敌露华。却笑虚名陆鸿渐,曾无贤相作诗夸。杜衍唯一存世墨迹就记载了蔡襄送他新茶与荔枝后,他回赠蜀纸四轴,《珍果帖》里写道:“新茗有四銙者至奇,近年不曾有”;又说荔枝因路远遭雨“已多损坏”,颇为惋惜。杜衍为北宋名相,欧阳修的老师。梅尧臣有《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牙。团香已入中都府,斗品争传太傅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吴中内史才多少,从此莼羹不足夸。”

蔡襄赠茶给孙甫,《和诗送茶寄孙之翰》写道: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味未忘情。封题原是山家宝,尽日虚堂试品程。梅尧臣在《得福州蔡君谟密学书并茶》里说,“茶开片銙碾叶白,亭午一啜驱昏慵。”有一次,好久没有收到蔡襄寄来的茶,梅尧臣还专门写信给欧阳修询问此时。

1066年,蔡襄在杭州任上,游园泛舟会友访名胜,烹茶煮泉写字有佳作,这是他去世前的一年,也是他一生时光中难得的美好时光。

这一年,蔡襄55岁生日,母亲92岁高龄,便在家举行寿宴,葛公绰寄来惠山泉。惠山泉又名九龙泉,蔡襄答谢诗写道:“多谢山人远祝延,寿杯仍是九龙泉。余生事事无心绪,直向清凉度岁年。”惠山泉从无锡到杭州,距离到开封近了不少,但仍然要消除杂味。他们用的法子是,在细沙上淋,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号,“折洗惠山泉”。

寒食节前夕,程师孟给蔡襄寄来了好茶,钱公辅送来庶子泉,好茶遇上好水,就差好友在场共饮。杭州人喜欢在寒食清明出游,早出晚归,热闹好玩,蔡襄于是邀约在苏州的程师孟来西湖边走走。(《蔡襄年谱简编》)

端午时节,范仲淹的从事章岷给蔡襄寄来绍兴珍茗卧龙茶,蔡襄评价说,这茶的品质还在另一个绍兴名茶日铸之上,昔年的日铸茶品质很高,现在却一代不如一代。江西双井茶,欧阳修有诗赞之,蔡襄也在《致程修撰帖》里说,双井茶色香味皆精好,是为茗芽之冠,不是日注茶与宝云茶可以相提并论的。

1066年10月,蔡襄母亲辞世,蔡襄护母柩回莆田老家。

1067年6月,蔡襄次子辞世。8月,蔡襄病逝。

蔡襄除有《茶录》外,还有《北苑十咏》等等诗作。皇帝爱蔡襄书法,也爱蔡襄做的茶,而蔡襄的茶与书法,也因为皇帝的推广,而在士大夫之间流行。

本文摘自《宋茶:风雅与腔调》

来源:茶业复兴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88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