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鼎白茶6斤饼价格

找到约26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央视:“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白茶,收藏的要点!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

“一年是茶,三年是药,七年为宝。”这是人们对白茶“可收藏性”的认识,也因此吸引着许多人去收藏白茶。那到底什么样的白茶适合拿来收藏,又应该如何存放才更能保障白茶的品质呢?


福建省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是孔子后裔在江南的聚居地。据记载,西昆村出品的白茶从清朝起,就作为曲阜孔府专供茶品,后来还成为曲阜祭孔的主要贡品之一。

孔庆德是西昆孔家的第73代传人,从九岁就开始跟着爷爷和爸爸学制茶。“以德做茶可以清心,以礼品茗可以求禅”,孔庆德将孔子之道、儒家之道运用于做茶、做人、做事中,走出一条“诗礼传家”的儒茶之路。

孔庆德家的万亩山茶园,海拔高度在700-1000米,在福鼎算是高海拔了。这里很多茶树都有上百年的树龄,山泉水常年在茶园流淌,新鲜的空气、特殊的水土造就了滋味丰厚的上品白茶。

孔庆德 福鼎白茶孔氏家族73代传人:80年代老白茶,这个茶是绝版,现在就剩这一片了,我们是收藏着。

孔庆德 福鼎白茶孔氏家族73代传人:这个是杏仁砖,2000年制,现在已经有18年了,这些茶我们那时候晒,就把茶压成了砖,原来也是想这个砖就能卖了就好了,没想到一放几年,马上变成了杏仁味,后来又变成了现在的陈香味。这个茶原来是250多克,现在就剩220克左右。现在是卖到2万多元(一盒),18年前是300元钱左右(一盒)。

在翁溪村牛埕岗,有一处美丽的白茶山,绿意连绵起伏,一条条缠绕着山岗。纪相炳就是这座茶山的主人。

说起老白茶的存放,纪相炳的窖藏方式有七层保护。

纪相炳 福鼎白茶经销商:比较沉,因为紫砂罐,这个盖打开, 这一层棉纸,因为紫砂有透气性,通过棉纸 会有吸潮作用。棉纸里面还有一个袋,这个叫密封袋,又一层。再打开以后,这个是铝箔袋。再打开里面,还有封谶,这里面又一层棉纸,这层棉纸我们做得非常专业,这么多年总结,所有茶叶转化的时候,里面含有6到7个点的水分,水分通过温度高的时候会散发出来,通过棉纸会有吸潮作用。

这罐藏品老白茶是2011年的白毫银针,算是八年的老白茶极品了。

纪相炳 福鼎白茶经销商:这个白毫银针,品质非常不错,这个现在目前市场价格在1.2万元左右(每斤), 8年前,这个银针大概800元左右(每斤),相差得十几倍,这就是现在存白茶的价值所在。

通过专业的窖藏,保存好的白茶,随着时间慢慢转化,茶的滋味好,茶气更足,茶的保健功效也更好。 

茶压制成饼,节约空间便于收藏,所以许多藏家会选择压成茶饼储存。

可压成饼之后,原有的茶香变淡了,这是怎么回事?


李斌 福鼎白茶经销商:这种茶压制好以后,需要重新一个转化过程,正常来讲,2015年的(白茶)已经3年,再加4年左右,这个果香、蜜香就会发得非常好。

懂茶的人都知道,好的白茶保存的好就是宝,存不好就是草。

李斌 福鼎白茶经销商:白茶是宜干,不宜湿,宜高,不宜低。所以,存储白茶必须底下要垫架子,然后四周离墙要30厘米左右,保持整个室内空气循环(流通)。


三年以上的寿眉,五年以上的牡丹,七年以上的银针可以称为“老白茶”,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李斌 福鼎白茶经销商:像2011年的银针保存得好的话,现在市面上是非常少。像这种银针现在价格已经在1.8万元左右。(每斤)

李斌 福鼎白茶经销商:寿眉,我们所说的是“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像这茶我们卖到6800元。

王传意是福鼎白茶传统工艺制茶大师,出生于制茶世家,师从父辈,致力于传统工艺白茶制作。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白茶中水分干燥标准率是7%。但王传意发现,如果茶的干燥度不够,长时间存储就很容易变质。经过反复的试验,他将成品白茶中的水分干燥标准率由国标的7%降为5%以内。

王传意 福鼎白茶传统工艺制茶大师:现在我们把茶换成袋子装,喝完放在袋里面,拉链一拉,你不管放哪里,茶叶都是好的,就解决了仓储问题,南北方差异也解决掉了。

有经验的老茶客辨别茶存放的好不好,根本不用开箱看,而是靠“一闻一敲”。


王传意 福鼎白茶传统工艺制茶大师:敲的时候,听声音特别脆,说明这个箱子就很干,如果这里面湿度太大,我们一敲就没什么声音。还有一个就我们去闻,如果这个茶叶够老,它就够蜜香、毫香,它特别甜香,如果是新茶,它带花香跟清香,这个就新茶、老茶的区别。

在福鼎,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的珍品,非常有收藏价值,那该如何辨别是不是本地产的白毫银针呢?

王传意找来了两款外地白毫和福鼎白毫银针做对比。

福鼎的白毫银针外观挺直似针、满披白毫、如银似雪。

而另外两个颜色暗淡,芽头偏长偏大,价格也自然相差很多。

真的跟假的价格最少差一、两倍,这三个对比,就差得很多了,像如果收藏的话,就收藏这种的就有意义。第一,它用传统工艺做出来的,萎凋时间又到位,它有收藏价值,越陈越香。

不同品种的白茶,喝起来有不同的滋味,冲泡自然也要讲究。


吴传惠 福鼎白茶经销商:银针是级别最高的,在冲泡的时候,一般用玻璃器皿比较好,因为它泡出来很美,一根根竖起来,像春笋出(芽)一样,泡出来以后,喝起来毫香很足,很清爽。

白毫银针

因为都是頂芽,很嫩,喝起来很清甜干爽,有微微的杏仁花香。量非常少,价格也就比较高。


吴传惠 福鼎白茶经销商:牡丹,芽叶连芯,泡水以后,形状像(一朵)花打开,很漂亮,所以取名为“白牡丹”。

白牡丹

取一芽一叶至两叶,毫心肥壮,芽叶相连,入水形似牡丹,喝起来香气浓郁,产量相对较高,价格适中,目前比较有投资空间。


细心的茶友在喝茶过程中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年份越老的茶,以寿眉、贡眉居多。

吴传惠 福鼎白茶经销商:贡眉和寿眉产量会比较高,整个白茶里面,可能会达到70%左右。一般都会以煮着喝,味道更好。


煮白茶方法

煮白茶饼,要先学会撬茶饼。先轻轻按压茶饼,让它变得松软,再用茶刀从茶饼侧面,寻找一个最蓬松的位置入手。将茶刀刺入2/3后,轻轻往上抬起。在力的作用下,白茶饼就轻松瓦解了,这样撬出来的茶饼就是一片片完整的薄片。

“煮茶先煮水”,煮老白茶,一定要把水烧至沸腾才可以放茶,这样煮出来的茶汤滋味不会太浓,甘醇可口。 



关于白茶的消费主张:

白茶可热水冲泡,也可凉水浸泡,老白茶还可煮着喝。

老白茶越陈越香,五年到七年老白茶,口感非常不错。

老白茶存放要注意干燥、无异味、通风和避光。

东海之滨的白茶故事

这几年,白茶挺火,喝白茶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一改十几年前白茶在市场上默默无闻的局面。在中国的六大茶类中,白茶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茶,通常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土种菜茶等茶树品种,不炒不揉,通过萎凋、干燥的工艺制成。喜欢它的人大多喜欢它近乎天然的气质。

福鼎人爱白茶,他们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都离不开白茶。福鼎有民谚:“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牡丹与银针。”牡丹和银针都是白茶的等级,即白牡丹和白毫银针。其中白毫银针为芽茶,品质最高。叶茶则分为白牡丹、贡眉和寿眉三个等级。

△ 白茶的汤色会随着年份增加而变化

白茶的茶汤颜色较淡,尤其是新茶。三年的白茶茶汤则是明亮的黄,闻起来有幽幽的花香,喝一口舌尖和喉咙感到甘甜。这些特点,让初次喝茶的人容易接受。它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恬澹,隽永,不急不躁,又暗含内力,颇有君子之风。

茶如其人,福鼎人的性格和这里产的白茶一样,温和朴实,聪慧敏感,清白富贵。

大茶无味。在福鼎,从来不缺茶与人的故事。

2005年,在北京马连道做茶叶生意起家的林振传,为了寻找事业上的新突破,拿着自己挣到的800万元跑回福建福鼎老家,在管阳镇河山村承包了一座荒废已久的茶园,建立了自己的有机茶基地。而同时期在马连道做茶的福建老乡则显得更为实际,用挣的钱在北京买下了12套房子。林振传近似疯狂的做法,被朋友嘲笑成神经病:“挣了钱不买房子享清福,却跑回家来修理地球。”

林振传不太在意别人的说法,他的心思都在茶上面。这次承包茶园,他想做白茶。那时候的福鼎白茶在蓬勃发展的茶行业里,份额小得可怜。

△ 位于管阳镇河山村的有机茶园

其实福鼎的白茶早早就走出了福建。福鼎的白琳镇在历史上曾有过36家茶馆,兼做茶叶生意,让这里成为了著名的茶叶集散地。茶叶通常从这里出发,沿海路运往福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曾在沙埕港设立贸易港和白茶出口厘金局,专门负责白茶的出口管理与税收。乾隆十年(1745年),大茶贾吴应卯花费64万两白银,历经13年,在今天的福鼎市白琳镇建了元、亨、利、贞四座大宅,他的后代也大多以茶为生。林振传的祖上从安溪迁至福鼎安居,就住在吴氏大家族旁边的村子里。这里有个浪漫的名字,叫做茶洋里,意为“茶的海洋”。林家世代以种茶、制茶为生,祖父给长孙起名为“振传”,期盼着他能“振兴白茶,薪火相传”。

△ 茶洋里老照片

1974年,6岁的林振传开始跟着母亲在生产队的茶园里采茶,挣工分贴补家用。十二三岁时,他就开始跟着家里学习制茶。每逢周末,他会挑着自家做的茶去集市上卖。然而当时的白茶没有市场,卖的多是红茶。到了采摘的尾期,茶农家通常会做点白茶自家存着——当地家家都将老白茶视作药,家里人若上火或者染上轻微的感冒,会加蜂蜜或者冰糖煮老白茶来喝。

改革开放初期,林振传做过绿茶的粗加工。由于当时流行赊账,经历一整年的辛苦不但没赚到钱,账面上反而亏了好几万,欠了一屁股债。不甘心的林振传自己跑到福州去找茶商,偶然发现自己的茶叶被加工成了花茶卖往北京。这反倒为林振传打开了新思路,他一不做二不休,凑了一千三百斤茶,找厂家加工成茉莉花茶,又买了一张火车票,带着货去北京,自己卖花茶!

这次的危机反而成就了林振传。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次的北上之旅将为他日后建立自己的白茶品牌打下渠道基础。他更想不到,自己将从福鼎本地的一个茶农,变成把茶叶卖到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的茶商。当年的他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把茶叶卖了,把债还了。

那是1993年的7月份,林振传提着大包小包的茶叶来到北京,开始找福建老乡的茶叶店挨家挨户推销他的花茶。闽商传统的同乡之谊成了最好的敲门砖。当年年底,所有的茶都卖了,挣了一点钱,还清了大部分欠款。更重要的是,在北京跑了半年茶叶市场让林振传看到了希望。他发现,在北京只要茶叶质量好,就可以卖出好价钱。

△ 林振传1998年在北京马连道开起了茶叶店,当时起名为一品香茶庄。图片拍摄于2002年。

为此,他回到家乡,在贯岭镇承包了茶园,在点头镇建起了茶叶加工厂,形成自己的供应链,并且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制茶专家,希望提高自己的制茶水平。后来通过岳父的介绍,他拜了当时福鼎茶厂分管技术的副厂长王亦森为师,专心学习花茶、白茶的制作。这也为他未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 林振传和师父王亦森交谈中

90年代末,白茶的出口开始走俏。当时的林振传也已经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事,成为了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从师父王亦森那里学来的白茶制作技艺发挥了用处——白茶制作时间短,做完立刻卖给外贸公司,虽然利薄,但回款快,收益快。凭着扎实的制茶技艺和多年的销售经验,他的白茶大量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地区,白茶也成为当时著名的“外销茶”。然而,白茶虽然赚到了外汇,但大多只作为原料出口,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市场更是寂寂无名,无人问津。

做外贸,让林振传发现了白茶市场的潜力,但作为福鼎人,他内心深处认定自己应该把家乡的茶叶发扬光大——更何况他林家的祖祖辈辈都种茶、制茶。这时的林振传早已解决了生计,他决定要把白茶当成一项事业来做。于是,他成立了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

△ 位于福鼎市郊的品品香茶厂旧貌。林振传的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就在这里成立。

彼时的福鼎白茶,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品质参差不齐,有些白茶即便是同款产品,也由于批次不同,在口感、香气、滋味上的差异极大,损伤了“福鼎白茶”的公共品牌形象。看到这个情况的林振传,认定只有做好“福鼎白茶”这个公共品牌,才能真正地做活一个产业。林振传深知自己的理想和使命,他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白茶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更要振兴家乡的白茶事业。从建茶园到建工厂,从组建团队到完成白茶的生产和销售,他走了很长的路。

在这条充满艰辛的品牌化发展道路上,首要任务是制定白茶的标准。

林振传以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传人的身份,作为主要推动者参与了白茶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标准的建立成为白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时间点。

△ 白茶的分类

一款好白茶,要满足色、香、味、形俱佳的标准。新茶茶汤清亮,晶莹剔透,五六年后的老茶呈现琥珀色。新茶闻起来有淡淡的兰花香,而存放了五到六年的老白茶,可以闻到荷叶香,存放十年到十五年的老茶会有枣香。闻香完毕,端起茶杯,轻呷一口白茶,感到清甜,绵柔,醇厚。而形,则根据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判断,比如白毫银针要白毫满披,银芽粗壮,白牡丹则要一芽一二叶。

△ 白茶不同等级的品质特征

在白茶的传统工艺基础上,林振传总结出白茶的“开合精成”四个关键性步骤:“开”即开青、萎凋。萎凋的意思是将采下来的茶鲜叶均匀地摊凉在竹筛上面晾晒;“合”即合筛,先两筛拼一筛,后多筛拼一筛,均匀走水,让茶叶均匀地微发酵;“精”即精制,将毛茶中过长、过短、过碎、老叶、红张、黄片、粗梗和非茶类夹杂物挑选出来;“成”即成香,通过炭火低温干燥,让茶叶的香气固定下来。如此,一款合格的白茶就做好了。

△ 白茶精制过程中的人工筛选环节

而在这四个关键性步骤中,萎凋和干燥是白茶制作过程中的核心工艺。福鼎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气候潮湿多雨,传统白茶制作的日光萎凋方式不能满足标准化的生产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林振传联合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经过长期的试验,研制出了LED光源萎凋生产线,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控温控湿,比人工操作更精准,品质稳定,生产效率高又节能环保,因此获得了市级科技进步奖,省级专利奖和国家专利。核心工艺的问题解决之后,林振传又带着技术团队攻克了自动化挑选杂质、静电除尘、压饼成型等技术难关,自此,白茶的生产拥有了完备的自动化生产线。林振传将白茶从简单原始的手工作业,推向了自动化、标准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 LED光源萎凋生产线

然而,新的问题摆在了眼前。由于白茶的口味清淡,香气较弱,无法撼动当时市场上流行的高香型茶叶。在距离福鼎较近的江浙沪市场上,依旧是绿茶的天下。如何让清淡幽雅的白茶也能拥有更多的香气?林振传受到了师父王亦森在福鼎茶厂时研制的新工艺白茶的启发,用了三年时间,研发出了全新的白茶品类:花香白茶,成为了白茶行业的突破,因此获得了国家专利。

△泡饮花香白茶

花香白茶一经推出,首先获得了江浙沪地区消费者的认可。慢慢地,喝白茶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而随着“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说法的流行,各地的消费者开始追求老白茶。老白茶的确有长期保存的优势,是六大茶类里和黑茶“唯二”可以长期保存的两类茶。但市场上的老白茶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同样缺乏一个公认的行业标准。

怎么办?林振传将消费者对老白茶的疑惑归纳为三个方面:年份是否真实,等级是否明确,产地是否正宗。另外,老白茶应该怎么喝?针对这些问题,他果断推出了老白茶的标杆产品“晒白金”:紧压成巧克力状的梯型小砖,5克为一粒,方便携带,便于泡饮,拥有年份、等级和产地的标准身份证。他还提出了“老白茶煮着喝”的品饮方式,并修订了老白茶的企业标准。“晒白金”一经推出,就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2020年,老白茶的企业标准被升级为行业的团体标准。

△林振传推出的老白茶产品:晒白金

今天的白茶产业日趋良性发展。最初,福鼎只有十几家做白茶的企业,现在已经发展到几百家。福鼎的街道上,卖白茶的商铺一个挨着一个,每个招牌上都挂着著名茶学家张天福老先生手书的“福鼎白茶”四个大字,体现着福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和“中国茶叶地理标志产品”的身份。

林振传不仅参与制定了白茶生产的诸多标准和规范,还为福鼎白茶行业的发展奔走。从2004年至今,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的,只要涉及白茶品类的活动,林振传都冲在最前面。他赞助行业论坛,自费宣传白茶,广告里甚至不添加自己的品牌。他就是想告诉所有人:白茶是自然、健康的茶饮品,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

基于利益共享,振兴白茶行业的理念,拥有白茶现代化生产线的林振传从来不把自己辛辛苦苦、投入了大量经费和精力建立起来的自动化生产线雪藏起来。相反,他欢迎所有的同行前来参观。因为他知道,白茶的“火”,绝不是因某个品牌做大做强,而要依靠福鼎茶人共同的耕耘和沉淀,共同塑造公共品牌,才能推动整个白茶行业的发展。

福鼎白茶慢慢发展起来了,品牌和市场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但林振传居安思危,认为福鼎白茶若想立足原产地,做得长久,最重要的是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无法复制,好茶需要生长在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中。只有拥有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才能让整个白茶产业持续兴旺。

于是,林振传将目光投向了茶农。

福鼎到处都产茶,但此地多山,茶园比较分散。林振传带着公司的技术团队,跑遍了福鼎的村村寨寨,组建产业联合体,培训茶农,链接茶园,实施标准化管理。在茶园管理中,实现有机化管理,保护生态环境。林振传常和茶农们讲,品种可以引进,工艺可以学习,但是环境无法复制。只有好的环境,才能种出自然健康的好茶,才能赢得客户的口碑。有了口碑,福鼎白茶产业才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 林振传在茶农家里

更重要的是,林振传是茶农的儿子。他深切地了解茶农的苦衷。他的企业有了规模和效益,就着手反哺茶农,提高他们的收入。过去,茶农要挑着茶青(从茶园里刚采摘下来的叶子)走很远的路,到村镇上去售卖。但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没有办法保证稳定的收入。随着联合体的建立,村里修了路,建立了茶叶初级加工厂,茶农在家门口随时可以卖掉茶青,不用再担心价格。渐渐地,茶农和林振传建立起了互信的关系。茶农种茶的标准提高了,都能卖出好价钱,荷包也渐渐地鼓了起来。

联合体的建立,获得了双赢的局面。这也是林振传站在自己行业龙头企业的位置,振兴乡村,惠及茶农的重要一步。这也改变了白茶曾经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难以形成产业规模的局面。

十五年前,福鼎茶农一亩地的年收入仅为3000元。现在由于联合体的建立,茶农一亩地收入提高到了15000元,是原来的五倍。在林振传公司周边,高档的小区逐渐形成规模,主要购房者是茶农。

△ 林振传进村为茶农普及茶园质量安全管理的知识

林振传目前已经成立了41个联合体。联合茶农的目的,就是要打造茶农和茶商的利益共同体。未来他要做更多,他管自己的计划叫“乡村振兴3116战略”,即3年时间联合100个村庄,造福1万户茶农,覆盖6万亩茶园。

茶园里的林振传,身穿看不出牌子的polo衫,脚踩旅游鞋,戴着草帽,走路还有点驼背。他看看这棵茶树,摸摸那片叶子,俨然一副茶农模样。但就是这个茶农,连续多年纳税占福鼎白茶行业30%以上,五百多名员工创造了人均百万的GDP。他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坐长途车,睡床板,为了还钱而卖茶的穷小子,而是成为了一位愿意为福鼎白茶创造美好未来而努力的企业家。林振传对自己很有信心,对福鼎白茶的未来很有信心。他觉得自己的使命是“做好人,做好茶,一杯好茶美好千家万户”。而他的愿望依旧是整个福鼎白茶行业的振兴,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让福鼎白茶走向世界,让世界品味福鼎白茶。”

白茶背后链接的是民生和责任,做好这一步,才能成为真正的茶之大者。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每个茶庄至少应该收藏1件白茶的8个理由


福鼎白茶有多火?你身边的店铺不知不觉也进了白茶来卖,打电话过来问有没有白茶买的朋友越来越多,刷朋友圈的时候白茶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仿佛一夜之间,福鼎白茶就成了中国茶叶市场当下最热门的品类。那么,经营茶叶生意的你,甘心围观到底、无动于衷吗?每个茶庄至少应该收藏一件白茶产品,理由如下:

 


1

作为茶行业从业人员,对市场的跌宕起伏向来如鱼之饮水,冷暖自知。但看到机会来临没有紧紧把握的敏锐,妄为茶商。

 

 

不一定都要转型做白茶经营,但至少要入手接触,况且对于茶庄而言,一两件白茶实在不算什么,无心收藏的终也会售出,关键是这场消费热点要跟上。且照福鼎白茶的这几年的行情表现,您可能一不小心也能赚个盆满钵满。

 

2
投资升值,经济价值潜力巨大

 

知道要投资升值的,都是对福鼎白茶了解甚深的茶人。别的不多说,自己回头查查每一年白毫银针的价格就知道了值不值得收藏了。况何“物以稀为贵”在收藏界向来是真理,白茶龙头福鼎产量有限、市面优质纯干仓年份老白茶存量稀少,这里面的门道您摸清了吗?

 

 

2013年的优质银针拿货价才300多块一斤,2014年达到了500多,到了现在的2018年,白毫银针卖多少钱您也看到了:需求大增,升值不言而喻,就看您藏了多少好货了。

 

 

3
价格质量的保障,低成本喝老白茶

 

这个很现实,真正的纯干仓老白茶市场存量太少,偶尔零星存在售价也让人望而却步。对于老白茶领域而言,目前福鼎白茶还处于建仓期,先下手为强,存了自己喝,绝对安全放心,且成本较低。这跟“闷声发大财”的道理是一样一样的,自存自饮,妥妥的。

 

 

4
药理功效保健,清热解毒好茶饮

 

知茶者必懂茶之独特保健功效,福鼎老白茶清热解毒却又温和滋润的特点,是现代都市人日常生活保健的良好饮品:天天吃香喝辣、饮食或作息不规律的朋友,过来了解一下!

 

5
深度了解转化过程,成就专业白茶藏

 

讲真,认真经营茶叶店铺的人都是好学之人,尤其是在茶叶方面。前面也说了优质年份老白茶的市场存量太少,即使您舍得下血本买回来研究,那也是一饼一个年份,进步缓慢。

 

 

但如果是您自己藏茶,边藏边研究,那就厉害了。每一年的转化如何都能真切感受,可能更有甚者会对白茶的储存环境及条件进行细分,认知深刻。在老白茶几乎处于一片空白的背景之下,专业藏家脱颖而出,必将大有作为。

 

6
集邮纪念,美好长存

 

爱茶人之常情,爱之念之,必拥有,故藏之。就像喜欢玉器珠宝或书香墨宝,纵不能全盘入手,但集邮纪念的心态总会有之,何妨?看准了果断入。

 

 

7
送礼之需,与时俱进

 

即使您自己真不喜欢白茶,但身边总免不了有需求。如送礼,年年都是不变的普洱茶或绿茶红茶,未免有点乏味;突然您给人家送了对方叨念已久的福鼎白茶,惊喜之余也突显您对他的上心,皆大欢喜。

 

 

8
占据未来老白茶领域话语权

 

这个应该是有识之士才会干的事,而且是有雄厚资本的有识之士。业内早有人说现在的白茶市场,有点像2005年前后的普洱茶行情,如今东莞牢牢占据普洱茶中期茶宝座NO.1,那是因为10多年前人家下了血本的啊。

 

 

即使没有大批量的资金入手建大仓,但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抓住明星单品也是稳赚之事,如普洱茶成熟收藏市场的88青与大白菜,您入手的白茶日后也能达到这种高度,恭喜,占据话语权之事唾手可得。

 

综上,好茶不容错过,市场风云变幻,各位老板记得抓紧机会了哈。

找到约26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