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凤凰单丛发音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为啥岩茶种植面积最大的是个外来品种

武夷山是茶树品种的基因库。岩茶在清朝就有几百个品种,具体是哪些,以及它们的特征是啥,没有完备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现存记载了两百多种。

民国茶学宗师林馥泉在1942年写成的《武夷茶叶生产制造及运销》,我看过好多遍,信息量巨大。里面有一句话写道:“武夷本山所栽培之茶树品种,就目前调查所得,由生态及品质上完全不同者,计有十种,即如上述之菜茶、水仙、乌龙、桃仁、奇兰、铁观音、梅占、雪梨、黄龙、肉桂等是也。”

桃仁母树做的岩茶已经不算商品了,私下瓜分

林馥泉的意思是他考察的上百个品种里头,他认为特征明显且互相差异较大的有十个典型品种。里面乌龙指哪个品种,我没能查阅到。水仙、奇兰、铁观音、梅占、雪梨(也称作佛手)这5个是外来品种,也就是说林馥泉认为十大个性岩茶品种里一半是外来的。

佛手的叶片

5个外来品种里头,4个是闽南品种,即所谓“南种北引”。唯一一个不是从南边来的,是水仙,它是隔壁东边来的。

据说水仙母树是清朝道光年间在建阳的小湖乡的大胡村的祝仙洞附近发现的。一开始把这棵茶树称作“祝仙”,念着念着谐音偏掉了,大家就称作水仙了。

建阳的地理位置图如下。那里还是建盏起源地、朱熹故里。

水仙母树据说还活着,被保护了起来。如果用科学仪器是可以测定真伪的。也有可能是在原来水仙母树的位置上补种的。这个,其实没关系,民俗角度的意义更大。如果较真地追究真相,那包括乾隆十八棵龙井御树啥的都没意义了

水仙母树

水仙茶树当代在建阳的种植面积很大,许多便宜的岩茶水仙的原料来自建阳。清末时陆续有人把水仙移植到了武夷山包括正岩,所以至今最老的岩茶老丛水仙确实也就一百年。

被炒到夸张天价的古井百年老丛水仙

关于谐音这个事儿,肉桂可能和水仙一样,肉桂取名的主流说法是风味像香料肉桂那般的有刺激的辛香,非主流的说法是最早由清朝文人取名“玉桂”,当地的发音里“玉”和“肉”念不清晰,混在一起了,文绉绉的玉桂就变成了接地气的肉桂

由于水仙这个茶名是谐音而来,所以和水仙花的香气毫无共通之处。至于有水仙般的兰香,那可以理解为偏意境的描述。

水仙花

在林馥泉的时代,岩茶各品种的种植面积比较均势。在当代,不管是正岩、半岩、洲茶还是整个闽北乌龙的山区,水仙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超过了一半。那么,回到标题:为啥岩茶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水仙这么个外来品种呢?

从茶农的视角,朴素地觉得这个茶树品种挺好养活的,抗病虫害能力强,单位亩产量蛮高的,做出来的茶挺好喝的,树龄可以够老,不管是老丛的新茶还是陈化多年的老乌龙其风味都有买家喜欢,如此多的优点,当然多多种植它

从茶的科研角度,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水仙为国家优良品种,以及位列全国41个半乔木大叶型茶树良种之首。是之首哦,证明了它的优势。

半乔木指的是介于灌木和乔木之间。在岩茶品种里面,水仙可以长成老丛的,比人要高,但没云南许多乔木那么高。鲜叶平均尺寸的角度,比水仙大的岩茶品种只有佛手。

正岩的水仙,按照不同的山场、不同的树龄、以及陈化的年份,可以呈现不同的风味。正岩以外的所谓“高山岩茶”山场,如吴三地、程墩那边,也能形成风味的独特辨识度。

水仙还可以甘当幕后,岩茶自清朝起就有单独品种和多品种拼配的两种做法,许多取了艺名的岩茶、拼配的大红袍,它的成分里水仙往往能占到50%以上。也就是说,水仙的风味和其他岩茶品种中的大多数,可以无违和感地拼配在一起

对于茶园总面积更大的广袤的闽北乌龙,水仙成为了普货岩茶的大宗品种。

水仙在清末开始南下,在闽南茶山种植后,按照闽南乌龙茶的工艺做成了闽南水仙,其中最著名的是漳平水仙。

加了桂花的漳平水仙

继续南下,在粤北地区尤其是潮汕,形成了凤凰单丛的主要品种。当然,换了个地方都会发生自然变异,以及制法上的差异,使得做出来的茶,会有明显的地域区别。

当代,在浙江、安徽、湖南、四川等省,水仙都有被引种。

总之,水仙的山场适应性非常牛,这是它能够跨界成功的底气。水仙的可塑性很强,能吸收当地工艺特色,成为对方想要的模样。岩茶的岩骨花香、闽南水仙的清香柔美、凤凰单丛茶中香水的美誉等等。

水仙还可以做成其他茶类,譬如我喝过水仙做的桐木关红茶,一般般;喝过凤凰单丛做的红茶,很勉强;喝过闽北水仙做的绿茶,OMG

其实,还有一种很冷门的水仙白茶,产量很少的,占白茶产量比重都不到0.001%,可以忽略不计。水仙白在清朝就有了,而且是在水仙起源地建阳,所以白茶的国家标准中出现了水仙的字眼,把它涵盖了进去。水仙白有特殊的品种香,具体怎么描述,我没想出词汇,且我喝的样本太少,没积累足够的经验。

八年前,遇到建阳本地小伙子搞茶叶的,喝了他做的水仙白,有了个印象。后来看到他去西藏种植和研究白茶去了,再后来忘了啥事情沟通后他把我删了。

今年一位资深茶友买了一箱中茶推出的水仙白的茶饼,按白牡丹的芽叶嫩度采制的。他送了我一饼,我品尝后打算等放五年变成老白茶后看看啥状况。我问茶友,你咋想到买整整一箱这么冷门的白茶,他说这是中茶第一年推出水仙白,预计以后推出的新茶会品质下降,所以就下手了。嗯,蛮有道理的,呵呵。

小结一下,用茶科学的专业术语,水仙这个品种,它的“适制性”很赞,可以跨地域、跨工艺、跨茶类都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其魅力

来源:奕哥说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潮州工夫茶艺:潮州工夫茶艺的历史渊源

第三节:潮州工夫茶的起源

一、工夫茶的释意

1.“工夫茶”作为“茶种”释义。

雍正十二年(1734 年),陆廷灿写的《续茶经》,其卷下“茶之出”引《随见录》:“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山志》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八册:……第岩茶反不甚细,有小种、花香、清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此处的“工夫”是指茶,需烹之。

“工夫茶”不管是指称部分武夷岩茶,还是指称“红茶”,皆是作为“茶叶”来理解,此释义比其作为“茶艺”释义早些。


2.“工夫茶”作为“潮州工夫茶”释义。

清代的俞蛟在《潮嘉风月记》记录了潮州工夫茶烹茶的基本程序。

清代光绪年间的徐珂所写的《清稗类钞·饮食类·邱子明嗜工夫茶》(写于清末民初):“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

徐柯一方面借鉴了俞蛟的《潮嘉风月记》,并说明“工夫茶”在福建省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省的潮州这四个府城流行。“工夫茶”在此处是指茶叶。

“工夫茶”古已有之,不能仅作“茶艺”理解。

3.“潮州工夫茶”的释义新补。

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具有唐宋之遗风,故有“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之称。“潮州工夫茶”的释义,因《潮嘉风月记》之影响,一直被当成“冲泡茶艺”来理解。作者俞蛟是一个饮茶者而非制茶者,因而关于茶叶精制加工方面,他未太多提及,只取其“烹治之法”而略去“极佳者,每斤需白镪二枚。六篷船中食用之奢”中的茶。

出生于清朝末期的潮州人翁辉东撰写的《潮州茶经》(1957 年出版)中说:

“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制法则为绿茶、焙茶,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烹泡工夫茶精到之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

强调工夫茶采用类似绿茶的半发酵法,冲工夫茶时,除了备好香茶之外,还得准备精巧细致的茶器。虽提到器皿精细,体现“工夫”之义,却仍未能关照茶叶的精制深加工方面,而更着重于冲点之法。所以,如果单从茶叶的“冲泡技法”方面来定义“潮州工夫茶”,实属片面。

“潮州工夫茶”的“精制深加工”回归了传统。

因为有精致的制作加工工艺,用精巧的茶器,辅以精致的工夫茶冲泡程序,才能冲出真正的“潮州工夫茶”。

为此,可得出“潮州工夫茶”的一个全新的释义:

(1)“潮州工夫茶”应该指清末流传并保存于潮州中心区域及其周边地方(包括闽南)的中国工夫茶(乌龙茶)精制加工工艺和冲泡方法的合称(合成体系)。乌龙茶包括武夷岩茶、福建铁观音、潮州凤凰单丛茶等半发酵茶。

(2)“潮州工夫茶艺”是明清时期开始流行于广东潮州府及周边地区所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和冲泡方法。选择以凤凰单丛茶为代表的乌龙茶类,采用特定器具、洁净的水和独特的技法程式,蕴含了“和、敬、精、乐”的精神内涵。

二、工夫茶和功夫茶(技艺和技巧)“工夫茶”与“功夫茶”之争

潮州著名文史专家、潮学家曾楚楠先生在《潮州工夫茶话》中对“潮州工夫茶”的定义界定为:以“功夫”指称作为品种名的茶叶尚可,用来指称工夫茶道则难免以偏概全。更主要的是,命名一般都以初始名为准,此即所谓的“名从主人”的原则。他还说,《潮嘉风月记》[工夫茶] 条,是为茶学界所公认的有关“工夫茶”的最早记录,亦即是说,“工夫茶”是初始名,理宜作为命名的依据。(《辞源》[工夫茶]释义最后一句是“也作‘功夫茶’”,正体现了“名从主人”的原则。

曾先生以“名从主人”的原则,为“工夫茶”正名,他也认为冲泡“工夫茶”是一种饮茶习尚,主要是从烹茶方法入手来解析“工夫茶”程式等。

用“功夫茶”代替甚至与“工夫茶”共用,笔者认为有三点不妥:

(1)“功夫茶”与“工夫茶”在方言读音方面的相异。“功”的在潮州的发音是“gōng(读如‘攻’)”,而“工”的发音是“gāng(读如‘刚’)”。

(2)“功夫茶”与“工夫茶”在闽南方言解释上的相异。

“工夫”一词,在潮州话中的词义是:精细,做事细致;有时间。从潮州工夫茶艺可以知道,工夫茶茶具分工明确,精细而观赏价值非常高,冲泡程式步骤可达 21 项之多。所以,冲泡的方式及使用的茶具极具“工夫”。又因为,“工夫茶”冲泡程序较多,所以要用不少时间,故冲泡“工夫茶”得有闲工夫。

“功夫茶”中的“功夫”,解释为“本领,造诣”。比如潮州方言里面的“功底”,“功劳”,“成功”等的“功”,都是这方面的意思,若提到“功夫”的话,跟武术中的“功夫”释义相近。显然,泡茶和武术是两回事,用“功夫茶”容易造成歧义。

(3)“功夫”在释义上缺乏足够的张力。若像北方一样认为“功夫茶”就是冲泡技法的称谓,只看到冲泡技法的“功夫”,却没有了解到“潮州工夫茶”中冲泡器具和冲泡手法的“技能”特点,更不用说上升到“工夫茶道”的文化层面来解释了。

所以,在指称闽南一带用小壶、小杯冲泡乌龙茶的饮茶习尚,应该用“工夫茶”,而不用“功夫茶”。

原标题:慕课 潮州工夫茶艺|潮州工夫茶艺的历史渊源(三)

注:内容来源文化潮州,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叶中那些容易混淆的易错字,你都用对了吗?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不经过几年的苦学精进,很难成为高手。有些在茶圈混迹多年的朋友,也会经常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盘点一下,茶叶中容易混淆的「易错字」,了解其正确读法和释义。

对号入座,看看这些知识你是否也错了好几年呢?

01

窨,到底是“yìn”,还是“xūn”

花茶制作过程中有一道特有工序——“窨制”,很多人,甚至很多专业茶人把它读成“yìn”。但“窨”运用到加工茶叶上,更为准确的读法应该是“xūn”,也就是“窨制”,要读作“xūn zhì”。

你可能会对这个读法有所质疑,毕竟很多人读“yìn”制读了半辈子了。不着急,且坐下喝杯茶,听我慢慢道来。

“窨”是个多音字,据新华字典释义,当读“yìn”时,它意为地下室。而读“xūn”时,新华字典释义为:同“熏”,用于窨茶叶,把茉莉花等放在茶叶中,使茶叶染上花的香味。

02是“凤凰单丛”,还是“凤凰单枞”

在解析它的正确读音与用法前,我们不妨先分别看看“丛”、“枞”分别所指代的意思。在汉字中,“丛”指的是密集生长在一起的草木,如灌木丛;而“枞”(cōng)指的是松叶柏身的常绿乔木,又叫冷杉。

从茶树的属性上来说,一般茶树都是小乔木或者灌木丛,这都符合“丛”这个字,因此凤凰单丛的的正确用字与读音应是“丛”,读作“cóng”。

六安瓜片中的“六”读“lù”还是“liù”

很多人都会把六安瓜片中的“六”,读作“liù”。

其实这里的“六”并不是数字上的陆,而是“六安”这个地方。在古代“六”和“陆”是通假字,从语言上来讲,又是一个多音字,既有“liù”的读音,也有“lù”的读音。但是,六安是个地名,因此,六安瓜片应该读作“lù”。

04是“炭”焙,还是“碳”焙

在乌龙茶的茶叶制作工艺中有“炭焙”的环节,很多人却将“炭焙”误认为“碳焙”。两者发音均为“tàn”,这也导致了目前市场和网络上出现了两者混乱的情况。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从字面上就可以完美的解决。

按照新华字典指出:“炭”,意为把木材和空气隔绝,加高热烧成的一种黑色燃料。组词:木炭,炭笔、活性炭等;而“碳”,则指的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无臭无味的固体,存在于自然界中。无定形碳有焦炭、晶体碳有金刚石,煤、石油、沥青、石灰石和其他碳酸盐以及一切有机化合物的成分。

由此可见,“炭”是一种物体,其本义为木炭,是用木炭烤焙茶叶。而“碳”为非金属元素,与焙火茶叶没有一点关系,也无木碳之说法。综上所述,正确用法应该是“炭焙”。

05是“潮州工夫茶”,还是“潮州功夫茶”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潮州工夫茶。《说文解字》云“工,巧饰也,像人有规矩也”;“功,以劳定国也”工和功意思有明显区别,工夫茶不能写为功夫茶。

工夫茶一般指泡茶的技法和品饮的工夫。在潮汕则一般指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

民国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云:“洒茶即毕,乘客人各一杯饮之。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嗅杯底。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味”

通过今天的盘点,相信大家对以上茶叶中较为容易混淆的茶叶「易错」字和名词,都有了一个全面且正确的认识。

那么,您在实际习茶、饮茶的过程中,还遇到过哪些较为生僻且易错的茶叶名词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分享,让更多茶友能够从中获得正确的用意和用法,丰富大家习茶乐趣以及见识见闻!

来源:茶艺大师工作室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