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红袍茶叶价

找到约187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英媒:富有的中国消费者推高高档茶叶售价

2018年7月12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汤姆·汉考克的一篇文章:富有的中国消费者推高高档茶叶售价。7月14日,《环球时报》以“乌龙茶涨价背后消费需求和环保执法”为题简述了此文。7月16日《参考消息》以“高档茶热销改变武夷茶农命运”为题刊登了发表在英国《金融时报》的这篇文章。

全文如下——

产自华东武夷山的乌龙茶价格一路上涨,改变了陈敬喜(音)等茶农的命运。陈敬喜说,今年他卖的半发酵茶可能使他的收入超过100万美元。

陈敬喜卖的“大红袍”2017年已从每公斤10.8万元涨到了12.5万元人民币——这使他的年收入接近800万元。他用赚的钱翻新了他家的三层楼房,房间地面铺了大理石,并添置了红木家具。

据当地茶农说,由于富有的企业家对高档茶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种生长在闽北蜿蜒河谷环境中的茶叶过去10年里平均每年以10%的幅度一路上涨。

而今年,因地方官员发起铲除非法种植茶树的行动,茶叶价格的涨幅增至20%。这反映出加强环境执法影响商品价格的总趋势。

自2017年以来,执法人员已铲除了1000公顷的茶树,相当于当地茶叶种植面积的10%。在依据2008年发布的禁令实施的一场保护武夷山周边生态多样性的行动中,拘留了至少15人。武夷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陈震(音)是一位茶商,他以每公斤约10万元的价格出售武夷岩茶。他说:“政府加大环境管理力度,使茶的产量减少了。而市场对我们茶叶的需求更大了。供不应求。”

加大环境监管的执法力度导致茶叶价格急剧上涨,包括水泥、化肥和钢铁在内的其他商品价格也反映了这一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今年对生态考核不达标的官员进行更严厉的处罚,结果,一些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

就连一些社会活动人士也说执法状况有所改善。

经营“大红袍”的陈敬喜说,武夷岩茶的价格暴涨始于十年前,当时富有的企业家开始钟情于它的茶香和口感,另外也因为它具有独特性。他说:“如果一种茶售价达到每公斤3万元以上,这就是一个文化问题,就像奢侈品牌包一样。”

还有一些名气不那么大的品牌茶叶也从涨价中获得了好处。这使几千名在政府指定园区内拥有祖传土地的茶农发了大财。根据官方的说法,到2020年武夷山周边茶的产值将达到40亿元。

茶农周芳(音)说:“我们要感谢大城市的人,他们买茶使我们有钱赚。”她用挣的钱开了一家高档服装店。

在5月初的采茶旺季,茶农通宵达旦地忙个不停,进行茶叶的烘焙加工。由于当地财富不断增多,几乎所有采茶工都是来自其他省份的流动工人,他们一天的工钱不到200元。

不过,武夷茶农说,自然条件限制了上好武夷茶的供应,它们只能生长在这块自然保护区内。这意味着茶价上涨是可持续的。

饮茶札记丨大红袍

同学们,上午好。我是助教粒粒。


这周二多杰老师和咱们聊到了:大红袍。


很多同学都说新年第一节课,果真是“开门红”。


今天是2019年第一篇和大家见面的【饮茶札记】。


不如再把这份”红火“延续一下咯。


这一次,多杰老师就和我们继续聊聊大红袍。


毕竟虽然人人知其名,但对她的认知却总是不全面或有失偏颇。


会聊些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正文

 

有听众在电台问我:杨老师,网上卖39.8一斤的大红袍靠谱吗?


我答:靠谱啊。


听众追问:质量没问题?


我答:保证质量优良。只不过,您这个价格买到的大红袍一定是花椒,而不可能是茶。


花椒大红袍,质优价廉。


岩茶大红袍,价比黄金。


1998年818日,在武夷山第五次岩茶节上,其中的20g大红袍拍卖成交价格为15.68万人民币。


2002年11月,20g大红袍在广州的拍卖成交价为18万人民币。


2004年12月,20g大红袍在香港的拍卖成交价为16.6万港币。


2005年417日,20g大红袍在武夷山由新加坡人陈汉民先生拍得。


成交价格,达到了20.8万元。


大红袍,究竟是什么茶?


大红袍,为何卖出天价?


别急,咱们慢慢聊。



一段传说


大红袍,是乌龙茶的一种。


说的再具体点,是产于闽北武夷山的优质岩茶。


很多人,一直拿大红袍当红茶,这是一种误解。


关于大红袍名字的由来,有几种版本的传说。


故事一,秀才赶考。


老年间有个赶考的秀才,走到武夷山时病倒了。


幸好天心寺的和尚慈悲,将他搀进庙中救治。


老和尚一不扎针,二不用药,而是将寺后所产的茗茶浓浓煎煮了一碗,给秀才灌了下去。


说来也神了,秀才喝下去之后周身通泰,病也慢慢好了。


谢过僧人后,便上路赶考去了。


俗话讲: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秀才一路考试,最后竟然高中状元。


衣锦还乡之时,又途径武夷山天心庙。


状元公为感念茶树救命之恩,便将身上的大红袍脱下披在茶树上。


此树,因此得名大红袍。


那么大红袍之所以扬名,是由于可以治病?


当然不是。


天心永乐禅寺


表面上,故事的重点是秀才喝茶后起死回生。


实际上,故事的重点是秀才喝茶后高中状元。


大红袍,隐喻着紫衣玉带,金榜题名。


北京西郊有一座卧佛寺,近些年我很多学生都爱去那里烧香许愿。


我还纳闷,怎么这00后还如此虔诚呢?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敢情“卧佛”与“offer”谐音。


学生们申请美国大学,对于offer letter梦寐以求。


卧佛寺,便成了offer寺,求神拜佛的青年学生摩肩接踵。


卧佛寺,因考试香火旺盛。


大红袍,因考试扬名天下。


国人重视教育的心态,是大红袍传说为人津津乐道的隐性原因。


故事二,救驾有功。


还有一个版本的故事,病人从秀才换成了皇后。



据说宫中的皇后得病,太医们轮番上阵,结果是医药罔效。


太子孝顺,到民间遍寻良药。


行走在武夷山,有山民老汉献上一罐香茗。


据老汉讲,将此茶喝下去,百病全消。


结果皇后服用太子带回的茶后,果然神清气爽,病症一扫而空。


皇帝闻报大喜,便封老汉为护树将军,再赐茶树披挂红袍。


此树,便得名大红袍了。


故事讲到这里,我得补充两句。


茶有调理身体的作用,有病却不能真的替代药品。


我估计是宫廷的伙食太好,皇后一不留神吃撑了。


化油解腻,消食祛积,倒确实是茗茶之功。


所以,喝茶后振疴扶苏才解释的通顺。


当然,农学专家的解释就更为直白。


主要是由于嫩叶紫红,因此才得名大红袍。


大红袍祖庭


大红袍的故事,越讲越神。


大红袍的名声,越来越大。


一种名丛


清代道光年间,出现了疑似大红袍的记载。


郑光祖《一斑录·杂述》中写道:



“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



有学者认为,这就说明了大红袍早在19世纪中叶就成为了名茶。


这样的讲法,过于武断了。


这里提到了两个关键词,“闽地”和“红袍”。


闽地,自然是福建茶区。


红袍,是一种茶名,但记载的很模糊。


是不是武夷茶?不知道。


是不是岩茶?也不知道。


以上问题都不得而知,更没法说就是如今的大红袍。


所以我才说,这条文献最多属于疑似大红袍的记载。


大致在民国时期,关于岩茶大红袍的记录多了起来。


1921年成书的《蒋叔南游记》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



“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



这段文献,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大红袍在民国初年产量就极低,大致年产不过一斤左右。


第二,大红袍在民国初年,产区不止一处。


产地不仅有如今众所周知的天心岩,还有一处在天游峰。



1941年林馥泉先生在《武夷岩茶的产制销》中,提到了在武夷山马头岩附近也有大红袍。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陈德华先生曾对岩茶产区天心大队逐户走访调查,也采访到了很多国营茶厂的前辈。


这些老人都没有提及天游峰、马头岩等处有大红袍的事情。


当然,陈先生的走访资料,虽然不能证明除天心岩以为大红袍的存在,也同时无法否定这一点。


我们可以说,民国时期武夷山出产大红袍的茶区不止一处。


但如今九龙窠天心岩的大红袍,一定是影响最大的一处。


所以时至今日,我们所讲的大红袍,都离不开九龙窠上的那数株老树。


大红袍,其实与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以及肉桂一样,都是由武夷菜茶变化而来的优质名丛。


应该讲,武夷名丛在没有大规模推广无性繁殖之前,都只有数斤产量而已。


若说珍贵,各个价格不菲。


大红袍,只因名声在外,文化附加值更高,显得格外珍贵。


表面上,物以稀为贵。


实际上,物以知为贵。


多杰老师探访思州古茶树


我曾与大家分享思州古茶、石阡旗枪等冷门绿茶。


若论树种稀有度,他们可都比龙井少见的多。


但实际上,却仍被大众视为粗鄙的土茶,而上不得场面。


稀有性,并不能真正抬高茶叶地位。


知名度,才能够真正提升茶叶身价。


大红袍幸运,天生便有文化加持,自然地位非凡。


一份殊荣


建国初期,大红袍仍为天心岩庙产。


当时在天心土改小组组长傅志美说:“因大红袍名气太大,如果继续由僧人管理,恐怕保护力度不够。”


几经周折,大红袍茶树于1963年划归崇安县综合农场管理。


当时的县政府,把大红袍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由专人负责制茶事宜。


采制等初加工环节,由陈礼乐负责。


焙茶等精加工环节,由陈渭书负责。


闲杂人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采制、繁育大红袍。


当时九龙窠大红袍的年产量,大致为400g-500g左右。


制好猴由农场负责人检验包装,盖上场长、技术员、制茶师傅、焙茶师傅四个人的封口印。


派专人送到县政府以备招待贵宾。


解放后的大红袍并未作为商品销售,是名副其实的有钱买不到。


大红袍真正扬名天下,还是在1972年。


尼克松访华


这一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开启了中美外交的破冰之旅。


访华期间,尼克松的夫人非常用心的选穿了一件大红色的外套。


这一袭红衣,宛如照射在冷战多年的两大阵营间的一抹曙光,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当毛泽东主席接见尼克松总统时,所赠送的国礼就是武夷名茶大红袍。


国礼大红袍,是否在暗和着尼克松夫人那一袭红衣?


美国第一夫人着大红衣而来,中国国礼以大红袍相赠。


红色,给人以热情、友好之感。


个中心意,不言而喻。


尼克松此次访华后不久,中美两国便走上了邦交正常化的道路。


大红袍,便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勋。


前文讲到的动辄十数万的大红袍,与国礼大红袍一样,都是九龙窠上母树所产。


味道怎么样?


我没喝过,自然不得而知。


但可以想见,其实那已经不是在饮茶,而是在享受一份殊荣了。


大红袍.出口包装


一款产品


大红袍这样的王谢堂前燕,现如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老百姓能喝上大红袍,全因武夷名丛无性繁殖的推广。


大红袍的无性繁殖之路,走的还格外曲折。


前文提及,建国后对于九龙窠的大红袍管理极为严格


1962年与196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福建省茶叶研究所。


先后带着介绍信来崇安县政府申请,最终剪取大红袍枝条带回去扦插繁育。


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科研人员真正近距离接触过这几株茶树。


但是这两次取样扦插,后面就没有了音讯。


1978年底至1982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开展对于武夷名丛的挖掘、整理以及繁育工作。


现如今闻名于世的肉桂,便是那时重点推广的名丛之一。


但是在这期间,对于名丛大红袍的推广问题也竟无人提及。


198511月,陈德华先生到福安社口参加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四十周年所庆之际。


以私人关系向该所一位同学要了5株大红袍茶苗。


这些茶苗,便是1964年被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带回去的那一批。


大红袍母树


神秘的大红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走出武夷山。历经二十余年,兜兜转转才又得以返乡。


此后,这5株茶苗便承担起了名丛大红袍的繁殖工作。


如今武夷山种植的大红袍,都或直接或间接的来源自这批茶苗。


若真从辈分上论起来,都是一般无二。


所以现如今有些茶商,还要标榜出“二代大红袍”、“三代大红袍”等概念,就是无稽之谈了。


又因是无性繁殖的产物,便遥尊九龙窠上的那几株茶树为母树大红袍了。


1994年,大红袍名丛无性繁育加工技术,正式通过了科学鉴定。


此后,大红袍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升,最终得以为更多爱茶人享

受。


截至2019年,武夷名丛大红袍的推广之路正满25年。


现如今市场上的大红袍,大致有三类。


其一,由名丛大红袍无性繁育后代单独加工而成,称为纯种大红袍或奇丹。


其二,以武夷山乌龙茶为原料,按国家标准拼配而成,便成为拼配大红袍或大红袍。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红袍便成为了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那么市面上的各类岩茶,如果装在印有大红袍的袋子中出售,也不能就算是错事了。


毕竟,大红袍已经成为了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要不然,张艺谋导演为何要排演《印象·大红袍》呢?



现如今,马头岩与牛栏坑的肉桂炒得火热。


那么把张导的作品换成《印象·马肉》?


或是《印象·牛肉》?


恐怕不行。


大红袍的文化地位,无人可以取代。

大红袍品鉴指南,收好喽!

大红袍,许多人提起时都津津乐道,要么称赞它的浓郁茶香,要么称赞它的回甘醇和。如若还要说,那还得是大红袍经过炭火焙制,茶性温和不伤胃,喝了身体舒服。


最近的“21天喝茶打卡”活动里,大红袍也常常被茶友们点名到。这么一种讨人喜的茶,香气馥郁,品饮甘冽醇和,喉韵幽长,喝完身心舒畅,当然是非常值得介绍的。



本期,杯小茶要为茶友们推荐的大红袍,来自福建省武夷山,采用传统炭焙工艺,荔枝木炭焙近30小时,呈现出非常地道的大红袍风格,茶性温和、茶汤柔顺、茶香芳馨。


作为口粮级别,这款大红袍足够好喝,天天喝不会腻;份量大,1斤装才是真正口粮级;优质生态茶园,茶性自然;传统手工艺,看得见的用心;荔枝木炭焙,大红袍好喝的关键。



既然是口粮茶,自然就不讲究名山头名丛,这款大红袍回归口粮茶的初衷,从选材与工艺来说作过调整,性价比更高;另一方面,杯小茶将更侧重教大家鉴别这款推荐的茶本身的亮点,落脚点放在冲泡技艺上,这是能够让大家把这杯茶喝得更好的实际做法。


--- 准备 ---


茶具:白瓷盖碗套组

用水:纯净水/农夫山泉

水温:100

茶量:取出8g茶叶,置入盖碗中

时间:注水轻柔,20s出汤

温馨提示:洗茶与否看个人习惯,大家可自由发挥。一般杯小茶对大红袍不建议洗茶,因为经过高温炭焙后的干茶表面附着非常多的营养物质,头道茶正是精华所在,不建议浪费。



干茶:条索匀整,色泽乌润,长时间的焙火让其表现得更加低调,轻嗅有花香,略有新茶的焙火感。



香气:开水淋下,茶香渐起,瞬间香盈满室。香气觉稳、透水。



滋味:许是新茶缘故,口感较清淡,但焙火程度属中火偏下,仍然可觉茶汤滋味饱满,饮后齿颊留香,回甘生津。


口粮级别茶但在茶汤表现上更为粗犷,只输细腻。不过,仍不失那句流传口语:“一杯茶下肚,路过五里喉还润。”


过六水,六泡之后的大红袍,茶水由浓转淡,茶香也变得更含蓄,更矜持。



叶底:叶面舒展打开,香韵完全析出,茶汤温润,茶力柔绵,却意犹未尽留馨香。



大红袍,既没有铁观音的霸道张扬,也没有普洱茶的众人皆醉。但它独有的幽幽清香、醇滑口感和弥久回甘,反而更让人回味,让人留恋。


地域香


武夷山特殊的风土,给予大红袍别样的风韵。


福建武夷山特殊的丹霞地貌,砂砾岩风华形成的土壤,一直是被誉为茶叶产地不可多得的好条件。


这造就了生长在这里的茶叶厚重的口感与韵味,天生拥有岩石的骨感与花香的气息。


离开这个好环境,再也难寻这缕香。



工艺香


武夷岩茶,经过炭火焙制,茶性变得温和不伤胃。


《本草纲目拾遗》对武夷岩茶的评论:“诸茶皆性寒,胃弱食之多停饮,惟武夷茶性温不伤胃,凡茶癖停饮者宜之。”


武夷岩茶的传统工艺中,炭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经过炭焙的大红袍,表现的是浴火重生的一种凛然。


工艺独到,让这杯大红袍,更好在杯中绽放。



可作隔年陈


藏得深红三倍价, 家家卖弄隔年陈。 


这句诗相信茶友们都不陌生,这是清代人周亮工针对武夷岩茶铁罗汉而作。


由于岩茶繁复的制作工艺以及需要陈化的特性,当年的岩茶要到来年会更好喝,也就是传统岩茶讲究的“隔年陈”。


这款大红袍是今年的新茶,份量也比较大,如果囤茶较多,可以存为老茶,别有一番滋味哟。



“午枕不成春草梦,落花风静煮茶香。”


煮一壶大红袍,品一屋芬芳,丝丝陈香若隐若现,氤氲飘荡。


暗香浮动,丝丝萦缠,淡淡的、细细的清香,是那样的弥久游离,又是那样的淋漓尽致,让人欲罢不能。



本期,杯小茶要为茶友们推荐的大红袍,来自福建省武夷山,采用传统炭焙工艺,荔枝木炭焙近30小时,呈现出非常地道的大红袍风格,茶性温和、茶汤柔顺、茶香芳馨。


作为口粮级别,这款大红袍足够好喝,天天喝不会腻;份量大,1斤装才是真正口粮级;优质生态茶园,茶性自然;传统手工艺,看得见的用心;荔枝木炭焙,大红袍好喝的关键。


口粮福利系列,主打就是茶友们每个月都能来补货的日常茶,适合日常饮用、颐养身心毕竟不是挖坑吹嘘就能够卖茶,全心全意为茶友们精选好茶才是大家支持杯小茶的根本。

找到约18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