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川红工夫特点

找到约12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川红工夫新品“宜枝独秀”亮相九届四川国际茶博会

       【亚太茶业】全媒体讯:“川红工夫”(红茶)产生于清朝宣统年间,当时叫“红散茶”,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952年起,“中国茶叶进口公司”在全国选择有特色的工夫红茶作为前苏联及周边社会主义国家换货贸易的商品而选择了宜宾生产的“红散茶”。“川红工夫”与安徽祁门红、云南滇红齐名,成为四川红茶的“名片”,是我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

  “蜀土茶称圣”,茗门创新品。宜宾市品味人生商贸公司和省茶艺术研究会继往开来有担当、有收获,新近研发推出的以“弘扬川红工夫、擦亮金字招牌”为使命的“宜枝独秀”红茶,七月四日在第九届四川国际茶博会闪亮登场,让爱茶人一见倾心。

  品味人生公司与研究会深知:续写川红辉煌必定是一项任重道远、艰辛奋斗的系统工程,仅有夙愿情怀和雄心壮志是远远不够的,务必有清晰的行动路线图、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回顾自今年一月以来,他们通过查阅有关的档案史料、书报刊网,走访业内资深专家、见证者、实业家和产地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召开座谈会等,对“川红工夫”红茶的个性特点及昔日辉煌、荣光不再、续写辉煌等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了解,对“宜枝独秀”的运作要点、模式、步骤等也心中有数。

  川红工夫昔日的辉煌

  川红工夫外表条索肥壮圆紧、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内质香气清鲜带桔糖香,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叶底厚软红匀、馥郁持久,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凭借它发芽早、上市快、品质好的优势,很快赢得国际市场的赞誉。川红红贵人、醒世黄金白露、叙府金芽、早白尖贵妃红等川红工夫茶享誉国内外:1958年作为罗马尼亚国庆礼品专用茶;1958年农历正月初一,宜宾县古柏乡太平茶厂将当天新采制的1公斤红茶寄往中南海献给毛主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回信鼓励并汇款30元;1959年筠连所产“金黄白露芽茶”寄到中南海献给毛主席,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再次受到中央办公厅复信嘉勉;1978年春季广交会上唯有宜宾茶厂产的“川红”有当年新茶展出,成为一大亮点,组委会给宜宾行署发贺电感谢“为广交会增添了春色”。

  同时,川红工夫在国际市场也享有较高的声誉,多年畅销前苏联、法国、英国、德国及罗马尼亚,堪称中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其茶香的独特性一段时间成为世界红茶的味觉标志,1985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荣获第24届世界食品博览金奖。“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首次在成都举行,宜宾川红茶业集团生产的“川红工夫”红茶荣登金榜,这是宜宾唯一代表“四川名片”的产品。“川红工夫”红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荣耀世界,1958年—1990年宜宾茶厂生产的四川工夫红茶大量出口前苏联和东欧国家。2014年,其制作技艺正式刊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荣光不再的主要原因

  从七十年代开始,“川红”步入了兴盛期。当时宜宾地区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制定了发展30万亩新式茶园的规划,提出“老区创新业,新区大发展”的指导方针,广泛动员、组织联办茶场,充分利用宜茶土地开辟新式茶园,茶园面积由建国初期的4万多亩迅速扩大到28万亩,增长6倍;茶叶产量从二千吨增加到万余吨,增产5倍;1974年后,筠、高、宜、珙四县被列为全国茶叶基地县。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宜宾每年调往口岸公司的出口茶均在五千吨以上,创汇约500万美元,其中工夫红茶占80%左右。

  进入九十年代后,“川红”步入低谷,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国际市场的影响,包括进口国实行非关税壁垒,制定了苛刻的检验指标;二是出口成本问题,国际红茶市场是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在主导,我国红茶出口换汇基本上是亏损,而亏损部分出口企业又无力承受,转而经营绿茶,这也是导致红茶萎缩的重要原因;三是企业在改制中未理顺关系,以致外销人员流失,外销渠道阻塞等等。

  见证川红工夫前世今生60多年、荣获四川省和全国茶叶工作先进个人及教授级农艺师职称的茶界老专家、原宜宾地区农业局茶叶站站长郑金贵表示:她对“川红”的复兴充满信心、寄予期望,希望再创辉煌。

  合力复兴续写新辉煌

  合力复兴“川红工夫”(红茶)并续写新辉煌的品味人生公司与研究会,各自都有种(或制)茶的理论素养、实践经验。品味人生商贸公司总经理陈秀梅出生茶业世家,从小随父母种茶、采茶、制茶,闻着茶香长大,已有15年的茶味人生。为了推广“川红工夫”,完成父辈指点的茶业之路,她投资打造“宜枝独秀”川红工夫品牌。研究会及其指导的宽和茶馆也有制茶的实践,先后推出的红茶都大获消费者好评。虽然这样, 但他们十分清醒:毕竟“川红工夫”是个“金字招牌”,要擦新增光,必须高起点、走稳、踩实,艰辛奋斗,方能逐步取得成效。因此,于端午节前夕,他们特地承办了由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主办的旨在“传承弘扬‘川红工夫’,擦亮金字招牌”的“川红工夫68周年茶话会”。聆听了资深著名的茶学、茶树品种、茶文化专家和富有实践经验的制茶技师及有关商、协会嘉宾的建言献策。

  “早白尖之父”钟渭基说:传承弘扬“川红工夫”,首先要抓茶树品种建设”。“川红工夫”能成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主要有其独特的品种,当然还有好的生态环境、过硬的加工工艺等。茶叶品质的好与否,茶树品种是先决条件。“川红工夫”的品质为什么优良且只在宜宾、高县、珙县、筠连等地产出,这是由于它的鲜叶采自“早白尖5号”良种茶树,而上述产地适合“早白尖”良种茶树种植。据了解,“早白尖”是国家级茶树良种,较一般品种提早半个月萌发,且抗逆性和适制性都很好,非常适合制红茶,加之“川红”传承了传统工艺并有所改进,因此造就了十分优秀的“川红”品质。经有关部门专家审评认为:川红“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郁鲜醇、汤色红艳明亮、外形紧细秀丽、毫茸显露有尖锋”。

  著名茶学、茶文化专家王天成、刘贵民等相继发言。刘贵民说,茶业的发展,品种与质量很重要,品种一定要对路。红茶要做大必须瞄准国际市场。“川红工夫”作为昔日宜宾茶业的一张“名片”,要努力传承、再创,最终实现“宜枝独秀”。王天成说,做优质茶,原料是基础。“宜枝独秀”要看茶做茶,管控好质量。川藏茶马古道文化发展中心秘书长钱晓宪提出:川红工夫要恢复昔日的荣光,必须发扬“工匠”精神,传承、再创与振兴。国家一级制茶师袁凯表示,“宜枝独秀”要在新品开发上下功夫并培养消费者、创新营销模式,努力成为“川红工夫”的代表。省农业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张泽荣认为,必须强化红茶市场就是国际市场的意识,因地制宜扩大基地,多产优质红茶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同时,对培育打造新品牌“宜枝独秀”充满期待。研究会会长何修武饱含深情地说,“川红工夫”是建国初发展起来的后起之秀,久负盛名。鉴于国内外红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和研究会与品味人生公司“共谋传承弘扬‘川红工夫’——打造‘宜枝独秀’品牌”,为重现“川红工夫”荣光、进而为做大做强川茶做出贡献。

  链接 “宜枝独秀”原创品牌名解读

  “宜枝独秀”,谐音“一枝独秀”,突出本品牌期待未来在四川高端红茶中出类拔萃的品质及可达到的特别影响力。

  宜——人文溯源,“宜茗”惊人。宜宾出香茗,是茶马古道重要驿站,悠悠三千载,川红工夫系出名门,承先启后创领未来;

  枝——品质呈现,金枝玉叶。川红枝叶丰腴圆润、显金毫,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堪比玉液琼浆;

  独——工艺独特,独具匠心大师作。非遗川红,独领风骚;

  秀——自然显露,钟灵毓秀。万里长江第一城,山清水秀,得天独厚,孕育出锋苗秀丽、香气馥郁的川红极品。

  “宜枝独秀”,真正做到一“名”惊人:定位高端,当红不让;耳熟能详,过目不忘;品牌名蕴涵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寄托着复兴与再造川红工夫的宏大愿景,夙愿代表川红一枝独秀,实至名归。

川红工夫红茶产自哪里?生产地区有哪些?

  川红工夫红茶产于四川省宜宾等地,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工夫红茶。30多年来,川红的代表品牌是:「林湖」、「宫殿」牌、「节日之夜」牌产品,以条索紧细圆直,毫锋披露,色泽乌润,内质香高味浓的优良品质,畅销国际市场,成为我国后起之秀的高品质工夫红茶之一。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于2014年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红工夫红茶生长环境
  四川省是我国茶树发源地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四川地势北高南低,东部形成盆地,秦岭、大巴山挡住北来寒流,东南向的海洋季风可直达盆地各隅。年降雨量1000--1300毫米,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7--18℃,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4℃,最冷的1月份,其平均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2--4℃,茶园土壤多为山地黄泥及紫色砂土。茶园一般地势较高,伏旱影响不大,十分宜茶生长。川红工夫生产于川东南地区,即长江流域以南边缘地带,包括宜宾、江律、内江、涪陵四地区及重庆、自贡两市所属部分地区。这里茶树发芽早,比川西茶区早39--40天,采摘期长40--60天,全年采摘期长达210天以上。秋茶产量占全年的26--30%。

  川红工夫红茶生产地区
  咱红工夫茶的产区位于川东南地区,即长江流域以南边缘地带,包括宜宾、江律、内江、涪陵四地区以及重庆、自贡两市所属部分地区。这里茶树发芽早,比川西地区早40天,采摘期也比川西地区长40~60天,全年采摘期可达210天以上。川红工夫茶4月即可进入市场,以早、新取胜。川红之珍品“旱白尖”更是以早、嫩、快好的显著特点及条索紧细,毫峰显露,色泽乌润,香气鲜嫩浓郁的优良品质特点获得了高度的赞誉。

  川红工夫红茶为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外形条索肥壮圆紧,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冲泡后,内质香气清新带桔糖香,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叶底厚软红匀。产区主要位于川南宜宾地区,茶园地势较高,茶树发芽早,4月即进入市场,以早、嫩、快、好的显著特点及优良品质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宜宾“川红工夫”红茶史话:一、明朝以前宜宾的产茶历史

宜宾茶叶有两块响亮的品牌——“宜宾早茶”和“川红工夫”,从今天我们就来摆一摆宜宾“川红工夫”红茶的历史。

/"川红工夫"红茶

宜宾市地形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的态势。市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狭小而零散。宜宾全市江河纵横,溪流众多,共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均属长江水系,水量充沛。宜宾市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又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既有地带性特点,兼具南亚热带到暖温带的立体气候特征,十分适宜茶叶的生长,宜宾市除海拔高于1500米的山区外,均适合茶叶的种植,真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

要说宜宾“川红工夫”红茶的历史,首先就就要说到宜宾的产茶史。宜宾产茶历史悠久,拥有三千多年的产茶史。

《华阳国志》

宜宾,古称僰道。据世界第一部茶业专著唐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西至僰道”。公元前1046年1月,周武王聚集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八国部落的部队,伐纣攻商。僰人军队作战勇敢。周朝建立后,僰人部落首领被封为僰侯,建立僰侯国,其领地为现今的宜宾、泸州、昭通、毕节等区域。作为诸侯国之一,僰侯也需要将土特产品向周武王进贡。《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紵、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在这些贡品中,“荼”就是“茶”的旧称。这反映在三千多年前,僰人所居之地的茶叶已作为贡品进贡,宜宾有三千多年的产茶史,即缘于此。

秦王朝时期,派遣常頞修通五尺道,北起宜宾,途经昭通市的盐津、大关、鲁甸南至曲靖,延至昆明、楚雄、大理,出缅甸至印度。汉朝建立之后,将川茶沿长江带入楚地,从而开辟出宜宾茶(包括川茶)出川的长江水道。“五尺道”“南夷道”和战国时期李冰开通的“岷江水步道”、秦汉时开辟“长江水道”、宋代建成的“马湖江路”被称为宜宾的五条“茶马古道”,起着云、贵、川的物资集散作用,辐射出茶马交通运输干线,对我国古代西部的开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唐朝,是茶叶的划时代发展时期。世界现存最早、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陆羽的《茶经》面世。《茶经·八之出》中,阐述剑南道产茶情况时提到泸州所产“贡茶”,当时的泸州辖地与今宜宾区域有交叉,泸州茶区主要指筠连、高县、珙县、古蔺、叙永、合江等地。唐朝《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帷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自谷雨以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对今宜宾一带地域的产茶的情况进行了记述。

茶马互市图

唐代开始出现茶马交易,到宋朝成为定制。宋朝初年,专门设立了茶马司,其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到了南宋时期,全国设立8个“茶马交易市场”,宜宾就占了2个。这两个茶马交易市场分设在今叙州区三江口金沙江南岸青草坝今长宁县的双河场,茶马互市中更促进了宜宾茶叶的发展。《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东南地区茶叶产量1153万公斤,而四川的茶叶就达到1500万公斤。宋朝四川的茶叶产量长期占全国产量的50%以上,这主要是茶马互市促进了四川茶叶的进一步发展。

位于叙州区蕨溪镇简湾村的千年老茶树

元朝建立后实行榷茶政策,禁止百姓的茶贸易,违者以“盐法”例论罪,但民间的汉藏民族之间贸易一直延续,民间种茶也一直持续。在今日的叙州区蕨溪镇简湾村,还保存着一棵上千年的古茶树,它就是宜宾悠久茶历史的见证者。

进入明朝后,宜宾茶叶历史记载就更丰富了,我们下期再继续摆吧!

七、宜宾茶厂的建立

来源:《宜宾“川红工夫”红茶发展专题研究》,宜宾史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