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川红工夫1952年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探寻——川红工夫的发展脉络

四川工夫红茶简称“川红”,是我省传统优势特色产品,以其外观条索紧细、色泽乌润,内质甜香浓郁持久、滋味醇厚、汤色红亮、叶底嫩匀品质特色,与安徽“祁红”、云南“滇红”并称中国三大工夫红茶,在全国久负盛名。本篇文章以时间为轴,将带您一同领略川红工夫的“前世”与“今生”。

起点,为建设新中国而生

“川红工夫”是为响应新中国建设而诞生的。随着解放战争和剿匪平叛的胜利,新中国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当时同属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苏联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贷款,苏联人喜欢喝的红茶被列为中方还贷的商品,这也成为当时重视红茶生产发展的原因之一。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1月23日,国家成立了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这是新中国诞生后最早成立的对外贸易企业之一。由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吴觉农(后被誉为“当代茶圣”)兼任总经理。

吴觉农

1950年7月1日,中国茶叶公司西南区办事处(1952年11月改称西南区公司)成立以后,采取措施开始了恢复发展茶叶生产工作。

1950年11月,中国茶叶公司在第二届经理会上审订的《1951年业务计划大纲》中,根据全国茶叶产销会议的决定明确提出“开辟皖南、苏南、川南新红茶区”。

1951年2月初,中国茶叶公司西南区公司根据中央贸易部转发政务财政经济委员会批示,同意将红茶定为特许出口商品,需将大量绿茶改制红茶,经请示西南区贸易部同意,在四川筠连县、高县罗场、宜宾县古柏、万源县清溪、万源县白杨庙、仁怀县茅台镇、贵州赤水县黄荆乡建立7个红茶推广站(其中宜宾市有3个),调派重庆茶叶专修科学生数十人驻站,负责推广茶叶品种,向茶农指导并推广工夫红茶初制技术,并印发《红茶初制小册和红茶初制图解》,将茶叶制作由“绿”改“红”。其中筠连县是唯一的县站和总站。

1951年底,由宜宾制作的红毛茶送重庆茶厂精制,一路北上经武汉、郑州、北京、沈阳、哈尔滨、满州里出国至苏联,这是首批“川红工夫”高香红茶,一个新的茶叶品牌——“川红”由此诞生了!

1951年2月22日《川南日报》刊载《中国茶叶公司西南区公司设站筠连推广制红茶》

辉煌,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

1952年,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对“川红”生产布局作出调整。1952年8月1日,中国茶叶公司宜宾茶厂正式成立,负责“川红”的精制加工生产。当年生产“川红”工夫红茶2358.74担(118吨),创造产值30万元,年末积累固定资产达8万元。1952年8月13日,中国茶叶公司以《关于茶叶产区划分原则及区域范围说明的意见》的“茶(52)计字第395号”文件确定筠连县、高县、宜宾县三县为“川红工夫茶产区”。

1954年,川红工夫在英国伦敦市场展销,深受西欧欢迎,被誉为“赛祁红”。

1956年,四川省筠连茶厂正式建成,为全国五大示范茶厂之一,也是全国5个红茶初制示范厂之一。

1958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一),宜宾县古柏乡太平村(太平茶厂)制作川红工夫礼献毛主席,收到中央办公厅回信表扬和30元人民币作为茶款。

1958年12月1日,“节日之夜”牌川红工夫(由三级“川红”包装的100 g小包装)成为罗马尼亚国庆40周年“国礼茶”。

1959年9月8日,筠连县红星茶厂茶人张志全打破白露从不采茶的习惯,在台刈后的茶树上采摘芽茶,精心制作出9两红茶,因其满身金毫,色如黄金,又逢白露采摘,故将其取名为“金黄白露”芽茶,由筠连县农林水利局邮寄北京礼献毛主席,并向国庆十周年献礼,10月15日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复信嘉勉。

1965年,全省茶叶生产现场会在筠连召开,西南农业大学吕元福教授在会上,赞誉筠连是“川红故里”。

1978年4月,广交会上,川红工夫成为唯一新茶,广交会组委会给宜宾行署发来贺电:“感谢宜宾川红工夫为39届广交会增添了春色!”

1980年,中央确定高县、筠连县为年产5万担(2500吨)的国家茶叶基地县。

1983年,宜宾茶园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增加6倍,达到28万亩,茶叶产量也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增产5倍,达到12000吨,出口川红工夫创汇500余万美元。

1985年9月,里斯本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宜宾选送参评的“峨眉牌早白尖川红工夫”获得金奖。奖章为22克纯金铸造,获奖证书的评语是“属自然产品,无人工痕迹、无农药残留、无对人体有害物质”。

香港联合出版社印制公司产品宣传册页

1985年,中央确定珙县为年产5万担(2500吨)的国家茶叶基地县,1985年四川省确定宜宾县、高县、筠连县、珙县为第一批优质出口红茶基地县,长宁县为第一批优质出口红碎茶基地县,宜宾茶厂、筠连茶厂为第一批优质出口茶专厂。

1986年,川红工夫创最高出口量,达到8万担(4000吨),最高出口创汇达600余万美元。

低谷,产业发展遭遇重创

20世纪90年代,受国际红碎茶市场的强势冲击,加之国内绿茶异军突起,使绿茶取而代之成为我国茶叶市场主导产品,川红工夫发展遭受重创。

1989年,宜宾最后一次将川红工夫送样商业部,标志着川红工夫计划出口成为最后绝响。

1991年,宜宾茶厂改制,川红工夫生产大量萎缩。

1997年,筠连茶厂宣布破产。

新征程,乘势而上书写新辉煌

2008年2月,在“第一届宜宾早茶节”上,四川林湖茶业和筠连醒世茶业分别推出川红工夫系列茶。筠连醒世茶业挖掘“金黄白露”礼献毛主席的文化内涵,研制出“黄金白露”川红工夫茶。

2010年12月25日,四川林湖茶业有限公司与宜宾市外贸金叶茶叶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川红集团,正式创立总额一亿的川红茶叶发展引导基金。

2012年9月至10月,举行“川红工夫红茶60周年庆典”分别在宜宾举行“万人品茶赏月活动”“走进川红工夫故里活动”“‘川红工夫·辉煌60年’座谈会”;在成都举行“‘中国宜宾红茶·川红工夫’高峰论坛及‘中国茶企领袖圆桌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宜宾红茶·川红工夫’名人访谈活动”。

2014年1月20日,宜宾市茶叶站“川红工夫”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得到公示通过。

2017年10月26日,筠连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川红故里”称号。

2018年,五粮液茶产业基金增资控股川红集团,开启茶酒融合“新时代”。

2019年12月28日,中国川红博物馆在筠连县落成开馆。

2022年5月6日,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关于报送〈加快四川工夫红茶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上做出“当做大事、实事来抓,久久为功,持续提高川红的质量、品牌、市场和效益”的批示,为川红工夫进一步发展提出要求。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学院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时,亲切询问前来招聘大学生毕业生的宜宾醒世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蓉其公司生产的红茶品牌并鼓励公司创造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2022年12月7日,《川红工夫》(T/CTMA 049—2022)团体标准发布。2023年1月1日,标准正式实施,对于规范、保护川红工夫品质,塑造、提升川红工夫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川红工夫响应新中国建设而诞生,历经辉煌与低迷,在寻求特色与健康属性的饮茶时代,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有力举措、新科技新技术的融合,以及茶企和茶人的奋力拼搏下,必能再续辉煌!

来源: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宜宾“川红工夫”红茶史话:七、宜宾茶厂的建立

自1951年春夏之交起,四川红茶在宜宾开始了生产。但宜宾各地当时只能生产红毛茶,制好红毛茶后还得运到重庆茶厂精制,精制后再出口苏联、东欧,这样就增加了成本。因此在1952年3月,中国茶叶公司西南区公司便从重庆抽调技术干部和工人36人,来宜宾筹建精制茶厂。

宜宾茶厂的厂址选在了南岸上渡口,以便茶叶装船货运。在建设时,由宜宾专区拨给用地20亩,并购买宝元通公司仓库1座及滇东公司(民国时期,云南商行在宜宾开设公司,后改国营)房屋1栋,加以培修用作车间、仓库、办公用房和临时寝室。刚建厂时,中国茶叶公司西南区公司投资了6.65万元,因为经费有限,茶厂便因陋就简,用竹篱笆当围墙。茶厂还未挂牌时,有人要找茶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那一圈竹篱笆。

宜宾茶厂生产的红茶装船运往重庆

1952年6月4日,宜宾茶厂开始投入试生产,投产时全厂只有圆筛机这1台机器设备,其他环节全由手工制作。同年7月19日,生产出首批工夫红茶317担。短短1个半月,基本靠手工制作的宜宾茶厂迅速走入正轨,形成日产千斤的生产规模。

1952年8月1日,宜宾茶厂正式成立,全称为“中国茶叶公司宜宾茶厂”,注意这厂名里,既没有“宜宾专区”,也没有“宜宾市”,这是宜宾的一个“国字号”企业。宜宾茶厂成为川红工夫的“始发地”,装入木箱的“川红”在这里用轨道小车送上江边的货船里,再运往武汉、上海等地出口海外。

宜宾茶厂大门

宜宾茶厂成立后,根据生产需要迅速扩容,招收年轻工人,传授川红工夫制作技术。1952年,宜宾茶厂在半年时间生产“川红”工夫红茶2358.7担,创造产值30万元,年末积累固定资产达8万元,职工迅速增加到129人。

宜宾茶厂建成以后,生产技术和机具设备不断更新。由开始的手工操作逐步到采用简单的铁木机具,1964年又将机具的输送带连接装配起来,初步改变单机操作。1982年,宜宾茶厂建成了红茶立体车间,换上新制铁质机具,全部联装为一条流水生产线,进一步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全厂的加工能力。

宜宾茶厂工人在选茶

宜宾茶厂自1952年建立后,生产出的川红工夫经调配全部交往上海茶叶公司,由上海口岸出口苏联、德国、法国、波兰等国家。1955年除生产“川红工夫”外,也生产绿茶约1000担,1964年又增加生产黑茶(边茶)7000余担。到1977年时,宜宾茶厂生产的“川红工夫”已达到25000担,加上其他茶类达到58000担。20世纪80年代,宜宾茶又增加生产普洱茶、红碎茶、花茶、沱茶生产。到鼎盛的1985年,宜宾茶厂生产茶叶105000担(其中川红工夫40000担),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厂区占地面积75300平方米,工人达到743人。

来源:宜宾史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川红工夫新品“宜枝独秀”亮相九届四川国际茶博会

       【亚太茶业】全媒体讯:“川红工夫”(红茶)产生于清朝宣统年间,当时叫“红散茶”,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952年起,“中国茶叶进口公司”在全国选择有特色的工夫红茶作为前苏联及周边社会主义国家换货贸易的商品而选择了宜宾生产的“红散茶”。“川红工夫”与安徽祁门红、云南滇红齐名,成为四川红茶的“名片”,是我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

  “蜀土茶称圣”,茗门创新品。宜宾市品味人生商贸公司和省茶艺术研究会继往开来有担当、有收获,新近研发推出的以“弘扬川红工夫、擦亮金字招牌”为使命的“宜枝独秀”红茶,七月四日在第九届四川国际茶博会闪亮登场,让爱茶人一见倾心。

  品味人生公司与研究会深知:续写川红辉煌必定是一项任重道远、艰辛奋斗的系统工程,仅有夙愿情怀和雄心壮志是远远不够的,务必有清晰的行动路线图、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回顾自今年一月以来,他们通过查阅有关的档案史料、书报刊网,走访业内资深专家、见证者、实业家和产地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召开座谈会等,对“川红工夫”红茶的个性特点及昔日辉煌、荣光不再、续写辉煌等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了解,对“宜枝独秀”的运作要点、模式、步骤等也心中有数。

  川红工夫昔日的辉煌

  川红工夫外表条索肥壮圆紧、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内质香气清鲜带桔糖香,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叶底厚软红匀、馥郁持久,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凭借它发芽早、上市快、品质好的优势,很快赢得国际市场的赞誉。川红红贵人、醒世黄金白露、叙府金芽、早白尖贵妃红等川红工夫茶享誉国内外:1958年作为罗马尼亚国庆礼品专用茶;1958年农历正月初一,宜宾县古柏乡太平茶厂将当天新采制的1公斤红茶寄往中南海献给毛主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回信鼓励并汇款30元;1959年筠连所产“金黄白露芽茶”寄到中南海献给毛主席,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再次受到中央办公厅复信嘉勉;1978年春季广交会上唯有宜宾茶厂产的“川红”有当年新茶展出,成为一大亮点,组委会给宜宾行署发贺电感谢“为广交会增添了春色”。

  同时,川红工夫在国际市场也享有较高的声誉,多年畅销前苏联、法国、英国、德国及罗马尼亚,堪称中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其茶香的独特性一段时间成为世界红茶的味觉标志,1985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荣获第24届世界食品博览金奖。“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首次在成都举行,宜宾川红茶业集团生产的“川红工夫”红茶荣登金榜,这是宜宾唯一代表“四川名片”的产品。“川红工夫”红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荣耀世界,1958年—1990年宜宾茶厂生产的四川工夫红茶大量出口前苏联和东欧国家。2014年,其制作技艺正式刊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荣光不再的主要原因

  从七十年代开始,“川红”步入了兴盛期。当时宜宾地区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制定了发展30万亩新式茶园的规划,提出“老区创新业,新区大发展”的指导方针,广泛动员、组织联办茶场,充分利用宜茶土地开辟新式茶园,茶园面积由建国初期的4万多亩迅速扩大到28万亩,增长6倍;茶叶产量从二千吨增加到万余吨,增产5倍;1974年后,筠、高、宜、珙四县被列为全国茶叶基地县。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宜宾每年调往口岸公司的出口茶均在五千吨以上,创汇约500万美元,其中工夫红茶占80%左右。

  进入九十年代后,“川红”步入低谷,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国际市场的影响,包括进口国实行非关税壁垒,制定了苛刻的检验指标;二是出口成本问题,国际红茶市场是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在主导,我国红茶出口换汇基本上是亏损,而亏损部分出口企业又无力承受,转而经营绿茶,这也是导致红茶萎缩的重要原因;三是企业在改制中未理顺关系,以致外销人员流失,外销渠道阻塞等等。

  见证川红工夫前世今生60多年、荣获四川省和全国茶叶工作先进个人及教授级农艺师职称的茶界老专家、原宜宾地区农业局茶叶站站长郑金贵表示:她对“川红”的复兴充满信心、寄予期望,希望再创辉煌。

  合力复兴续写新辉煌

  合力复兴“川红工夫”(红茶)并续写新辉煌的品味人生公司与研究会,各自都有种(或制)茶的理论素养、实践经验。品味人生商贸公司总经理陈秀梅出生茶业世家,从小随父母种茶、采茶、制茶,闻着茶香长大,已有15年的茶味人生。为了推广“川红工夫”,完成父辈指点的茶业之路,她投资打造“宜枝独秀”川红工夫品牌。研究会及其指导的宽和茶馆也有制茶的实践,先后推出的红茶都大获消费者好评。虽然这样, 但他们十分清醒:毕竟“川红工夫”是个“金字招牌”,要擦新增光,必须高起点、走稳、踩实,艰辛奋斗,方能逐步取得成效。因此,于端午节前夕,他们特地承办了由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主办的旨在“传承弘扬‘川红工夫’,擦亮金字招牌”的“川红工夫68周年茶话会”。聆听了资深著名的茶学、茶树品种、茶文化专家和富有实践经验的制茶技师及有关商、协会嘉宾的建言献策。

  “早白尖之父”钟渭基说:传承弘扬“川红工夫”,首先要抓茶树品种建设”。“川红工夫”能成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主要有其独特的品种,当然还有好的生态环境、过硬的加工工艺等。茶叶品质的好与否,茶树品种是先决条件。“川红工夫”的品质为什么优良且只在宜宾、高县、珙县、筠连等地产出,这是由于它的鲜叶采自“早白尖5号”良种茶树,而上述产地适合“早白尖”良种茶树种植。据了解,“早白尖”是国家级茶树良种,较一般品种提早半个月萌发,且抗逆性和适制性都很好,非常适合制红茶,加之“川红”传承了传统工艺并有所改进,因此造就了十分优秀的“川红”品质。经有关部门专家审评认为:川红“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郁鲜醇、汤色红艳明亮、外形紧细秀丽、毫茸显露有尖锋”。

  著名茶学、茶文化专家王天成、刘贵民等相继发言。刘贵民说,茶业的发展,品种与质量很重要,品种一定要对路。红茶要做大必须瞄准国际市场。“川红工夫”作为昔日宜宾茶业的一张“名片”,要努力传承、再创,最终实现“宜枝独秀”。王天成说,做优质茶,原料是基础。“宜枝独秀”要看茶做茶,管控好质量。川藏茶马古道文化发展中心秘书长钱晓宪提出:川红工夫要恢复昔日的荣光,必须发扬“工匠”精神,传承、再创与振兴。国家一级制茶师袁凯表示,“宜枝独秀”要在新品开发上下功夫并培养消费者、创新营销模式,努力成为“川红工夫”的代表。省农业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张泽荣认为,必须强化红茶市场就是国际市场的意识,因地制宜扩大基地,多产优质红茶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同时,对培育打造新品牌“宜枝独秀”充满期待。研究会会长何修武饱含深情地说,“川红工夫”是建国初发展起来的后起之秀,久负盛名。鉴于国内外红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和研究会与品味人生公司“共谋传承弘扬‘川红工夫’——打造‘宜枝独秀’品牌”,为重现“川红工夫”荣光、进而为做大做强川茶做出贡献。

  链接 “宜枝独秀”原创品牌名解读

  “宜枝独秀”,谐音“一枝独秀”,突出本品牌期待未来在四川高端红茶中出类拔萃的品质及可达到的特别影响力。

  宜——人文溯源,“宜茗”惊人。宜宾出香茗,是茶马古道重要驿站,悠悠三千载,川红工夫系出名门,承先启后创领未来;

  枝——品质呈现,金枝玉叶。川红枝叶丰腴圆润、显金毫,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堪比玉液琼浆;

  独——工艺独特,独具匠心大师作。非遗川红,独领风骚;

  秀——自然显露,钟灵毓秀。万里长江第一城,山清水秀,得天独厚,孕育出锋苗秀丽、香气馥郁的川红极品。

  “宜枝独秀”,真正做到一“名”惊人:定位高端,当红不让;耳熟能详,过目不忘;品牌名蕴涵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寄托着复兴与再造川红工夫的宏大愿景,夙愿代表川红一枝独秀,实至名归。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