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第一个国家级优良茶种“早白尖”在筠连发现

宜宾“早白尖”工夫红茶为“川红”珍品,早白尖茶种是四川省第一个国家级优良品种,主要分布于宜宾市的筠连、高县、珙县、翠屏区、叙州区等地。

66年前的今天,四川第一个国家级优良茶种“早白尖”在筠连苔草村发现。回顾这段历史,预祝2023年第十六届中国·宜宾早茶节在筠连成功举办!

图片筠连县苔草村今貌

1957年2月4日是农历正月初五,正值立春。勤劳的人从来闲不住,筠连县双河乡苔草村的茶农张银武开始整理着农具为打理茶园作准备。居家在山中开门一望,层层叠叠的茶园扑面而来。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山一片,自从1951年2月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在筠连设立茶叶推广站发展红茶制作以来,荒山变茶园,茶树满山野,变化太大了。

张银武一边整理农具,一边想着春节前乡里说的报种的事。随着茶园的发展,需要优良品种来促进茶叶更大的发展,筠连县农业局茶叶站工作人员按上级的要求,通知茶农们寻找适合本土环境生长的优良茶种报上来作推广研究。这茶种该咋选呢?啥是优良茶种呢?正在思索之间,张银武抬头一看,自家屋前的那窝被叫做“早白颠”的茶树上已是新芽绽放,一丛丛嫩芽在乍暖还寒的天气中傲立枝头!这是一棵有些年头的茶树了,以往父辈就摘这茶树上的茶叶做细茶自家饮用,到了近几年,也在采摘鲜叶来制作红茶。张银武细细回忆:在很多年前,这茶树似乎都在立春前后就发芽了,掐指一算,这比其他茶树发芽要早十天半月的,这种茶树是不是优良品种呢?

张银武立即把自家门前“早白颠”这棵茶树的情况上报给乡里,乡里迅速上报给县农业局茶叶站,经筠连县、宜宾专区两级茶叶站的转报,就报到了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茶树品种研究组组长钟渭基那里。

钟渭基是浙江省诸暨县人,1956年在浙江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工作。1957年初,钟渭基刚刚就任茶树品种研究组组长,在接到筠连发现茶树品种“早白巅”的报告后,钟渭基迅速赶到筠连。钟渭基在和张银武促膝长谈中得知,“早白巅”因发芽早、毫多显白而得名。为搞清楚这个地方茶种,钟渭基在苔草村度过了1957年的茶季。

钟渭基为张银武拍摄站在“早白巅”茶树旁的照片,这也是张银武唯一的照片

1958年,研究组又对“早白巅”复查鉴定,将张银武在“早白巅”报种前后的多次谈话记录、实地采集的多种数据材料报上级审批。当时钟渭基在茶山上用新启用的照相机为张银武拍了一张站在“早白巅”茶树旁的黑白照片,留下了“早白巅”最原生态的记忆。同时,钟渭基将带有筠连方言的“早白巅”记录成了文字“早白尖”。

1963年,钟渭基和同事们又来到筠连苔草村,在茶山度过了春、夏两个茶季。1964年春天,研究组就地将“早白尖”与其它茶树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抗虫抗旱能力等用数据记录进行比对、鉴定、评价。将采摘的“早白尖”鲜叶分成两份,进行红茶、绿茶等多茶类制作。制成茶后,先自评后再交外省的专家审评,无论是产量品质还是抗病抗旱能力,“早白尖”都获得了一致好评。1965年,钟渭基发表了《茶树地方良种早白尖》一文,将“早白巅”正式定名为“早白尖”。在其所著《四川省茶树地方品种资源初步整理》文献中,对“早白尖”进行了突出的描述。“早白尖”凭借又早又好的绝对优势,在若干地方报种中脱颖而出。

图片“早白尖”茶树和鲜叶

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在厦门召开评审会议,钟渭基以全国审委会委员的身份推荐了“早白尖”参加评审。在会上,“早白尖”被认定为国家级传统茶树良种,发现地确定为筠连,产地确定为宜宾各县。“早白尖”的含义是:立春后至清明前,茶树开始发芽,为“早”:发出的嫩芽是满披白毫,浑身白色,为“白”;刚发嫩芽呈尖状,犹如枪尖,为“尖”。三者结合而得名。“早白尖”是四川第一个国家级优良茶种,其制作成的“川红工夫”红茶形态紧细、乌润显毫、香浓鲜爽、味道纯正、汤色红艳、叶底红嫩,具有品种固有的风格。


图片用“早白尖”制成的“川红工夫”红茶在第24届世界食品博览会所获的金奖

厦门评审会结束后,钟渭基开始了“早白尖”分离选择工作,在几万株“早白尖”群体中按不同的形状分出“早白尖1号”到“早白尖9号”共九个品种。其中的“早白尖5号”为国家级良种,具有浓、强、鲜等特点,非常适合制作精品。1985年9月,在里斯本举办的第24届世界食品博览会上,用“早白尖”制成的“川红工夫”红茶荣获22克的金质奖章。

图片2017年1月,钟渭基(戴帽者)在筠连苔草村“早白尖”茶园内

钟渭基后来被誉为是“早白尖之父”,2017年1月在发现“早白尖”60周年之际,钟渭基专程到筠连苔草村故地重游,重温那段发现“早白尖”的历史。如今,“早白尖”工夫红茶已成为宜宾茶业的知名品牌。

供稿|筠连县农业农村局

作者|温涛

来源:筠连发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