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业人才缺乏

找到约246条结果 (用时 0.03 秒)

周开迅:湄潭,贵州茶业“火车头”如何再出发

湄潭茶海。

进入“十四五”,贵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以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谱写新时代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是贵州茶业第一县、2020年、2021年荣居中国茶业百强县之首位,2021年添列全国十家“三茶统筹”先行县域新榜单。从1939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以来,湄潭就是贵州茶业的“火车头”,引领着贵州茶业发展,实现了从传统茶产业向现代茶产业迈进。进入新时代新阶段,湄潭茶业对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有什么作用;下一步湄潭茶业应着重抓好哪些工作,为全省茶业高质量发展再发挥“火车头”的作用,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开迅。

湄潭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开迅。

记者:湄潭茶业有哪些短板和优势?

周开迅:我们先从问题入手。湄潭现代茶业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也的确存在一些短板,我觉得主要有两个短板:

一是茶叶公用品牌(湄潭翠芽、遵义红)强大,企业品牌弱小。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真正在市场上有话语权的领军企业出现。从近期来着,首先应来一次公用品牌清洁卫生大扫除,清除并禁止没有获得茶叶协会授权的茶叶企业和机构使用公用品牌,依法取缔公用品牌通用包装;其次,要让市场主体茶叶企业的品牌强大起来,就必须设立更科学更规范更严格的的公用品牌使用标准,公用品牌的正能量才能有效地传导到茶企品牌上,相得益彰。只有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都强大了,我们才能摆脱处于产业低端的尴尬处境。

二是茶文旅景点多,但是缺乏真正的龙头产品。换句话说,茶、文、旅处于游离状态,即“茶浓,文淡,旅薄”。造成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规划设计单位并不懂茶文旅如何融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个模板“畅销”全国。建议选择优秀又务实的规划设计单位重新策划、创意、规划和设计产品和线路,解决好茶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问题,并且多层次严格把关,彻底避免被忽悠、被下载和项目“拼多多”的同质化问题,真正彰显出湄潭独特内涵与市场潜力来。

主要优势有五:

一是茶文化优势。

湄潭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茶经》等诸多典籍对湄潭茶均有记述。茶马古道与盐茶古道商贾络绎不绝。南明多位重臣和文人曾隐居湄潭,“扫叶烹茗”,寄情山水。元明清三朝,湄潭茶皆为皇室贡茶。抗战时期,中国现代茶业大门在湄潭打开,许多著名茶人在湄潭开启茶叶人生;西迁至湄潭办学的浙江大学亦为茶业做出重要贡献。浙大湄江吟社九君子创了60多首充满家国情怀与乡愁的精美茶诗词,并命名了中央实验茶场八景并创作了相应的诗词。由此积淀和遗留下来的现当代茶文化遗产体系,举世罕见,中国独此一县。因此,著名作家、茶文化学者王旭烽称湄潭为“中华民族茶文化的伟大的精神气场”。

湄潭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

二是茶业人才集聚优势。

历史赐予了湄潭茶业人才成长与集聚的万顷良田沃土。人才兴,产业才能兴。

(一)茶文化人才。至当代,湄潭形成了一支既能做研究、又能遗产保护的茶文化人才队伍,不仅出版了十多部茶文化专著,还创建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国茶工业博物馆等七个专题博物馆,形成了全国少有的茶文化博物馆群落。

(二)科技人才。湄潭在这方面是得天独厚,近水楼台先得月。过去数十年中,中国、贵州茶科技人才队伍都曾集聚于湄潭。从1943年由中央实验茶场与浙大联合创办了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并传承发展至今,培养了上千名茶科技与技能型人才,成为湄潭乃至贵州茶业的人才之基本力量。

(三)茶产业人才。湄潭茶叶企业达到700多家,茶业生产经营人才众多,不少企业家和经营者在业界颇有影响,曾多次占据各大茶业优秀人才榜单,在此不再赘述。

三是茶产业规模宏大的优势。

全县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开采超过58万亩,茶叶企业集群规模效应突出,围绕茶产业吃饭和创业发展的人口众多。

四是本土优良品种的优势。

创建于抗战时期的全国茶树品种园,是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从1950年代至今茶叶研所培育的十个国家级良种均源于此。这不仅是湄潭的荣誉,更是难得的优势。

五是三大市场齐头并进的优势。

三大市场分别为:产地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其中产地市场中国茶城,是中国最大绿茶交易中心,在茶界有较大影响力。

记者:湄潭茶业对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发挥着什么作用?

周开迅:茶业是湄潭最核心的主导产业,甚至堪称首位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近二十年的茶业高速发展期,湄潭一直坚持“五在茶”: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如今又增加了“突破在茶”,更凸显了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六在茶”的发展定位,为湄潭制定中长期产业政策明确了主基调和方向。而中长期产业政策导向,将对一个地区产生巨大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那么,茶,对于湄潭的整个未来就不言而喻了。

湄潭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茶叶企业集群规模效应突出。

茶业,是乡村链接工业化与市场的纽带。茶产业链很长,对茶区乡村振兴影响很直接。湄潭之所以成为贵州最美乡村,主要是因为有了茶叶这个植根于乡村的大产业。

随着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茶必然将给乡村振兴带来更加有利条件,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解决乡村振兴的钱从哪里来、文化怎样繁荣、人才如何培养、基层组织如何夯实等等问题。

一片小小的茶叶,将托起湄潭乡村振兴大未来。

记者:你认为,下一步湄潭茶业应着重抓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为全省茶业高质量发展再发挥“火车头”的引领作用呢?

周开迅:当下,湄潭这个贵州茶业的“火车头”也换了新动力,驶入了快车道。打铁要靠自身硬。我觉得,湄潭茶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即七件事,方能再次对全省茶业发挥“火车头”的示范作用。

第一件事,进一步抓好“三茶统筹”工程,发挥好茶文化引领统帅茶产业茶科技的示范作用。

“三茶统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中国茶业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是指引中国茶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伟大复兴的新观念体系和指导思想。

湄潭作为全国十个“三茶统筹”先行县之一,应再接再厉,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思想,抓紧出台有关“三茶统筹”的政策措施,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大板块上,有明确的具体措施和资金保障。湄潭是中国茶文化遗产重镇,而且是“三茶统筹”先行县,要充分发挥茶文化引领和统率茶产业、茶科技的示范作用。

第二件事,做好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

即保护好和建设好中国现代茶业历史社区——现代“茶业圣地”。这个遗产体系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中央实验茶场历史社区、二是湄潭茶场囤子岩分场历史社区、三是湄潭茶场永兴分场历史社区(茶海)。此外,还有数万件的可移动文物以及文献资料保存完好,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保护好和建设好这个遗产体系,具有难以估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鸟瞰中国茶工业博物馆(湄潭茶场制茶工厂)

第三件事,做好本土优良茶树品种开发利用,规划建设贵州针国家茶叶公园。

以单品产值近30亿元、用黔湄601品种生产的蒸青茶——贵州针为龙头,规划建设一个高起点、高标准、开放型的茶业综合经济示范区。通过品牌塑造,产品升级,提升贵州针的附加值,解决贵州针大而不强的问题。规划地点选择在知名茶村核桃坝、金花、龙凤一带。做大做强贵州针品牌,以贵州针产业集群为引领,布局和整合茶业新科技推广、茶叶庄园经济带、茶文旅融合发展、茶叶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经济活跃、生态优良、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茶叶综位合体,从而探索出茶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来。

第四件事,抓好茶工业体系构建。

湄潭是中国茶工业起步最早、发展也最好的地方之一,曾是全国八大茶叶出口基地之一,贵州出口茶叶精制拼配中心。

湄潭现已初步形成以茶叶加工、精深加工,以及茶叶机械(包括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茶机)、茶叶包装、茶叶食品(茶叶籽油、茶酒)等主体的现代茶工业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产业链,不断做大体量,不断做强品牌。

以茶工业升级发展为抓手推动整个茶产业机制调整,可以逐步改变和调整长期以来将茶业视为大农业的观点,转变工作重心和方式,落实好产业分工,让茶叶基地专业合作社和茶农全力做好茶园建设与管理,让茶叶企业专心做好加工和市场——摆脱土地和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面向大市场,做好大文章。

第五件事,争创贵州茶叶职业技术学院。

湄潭茶叶职业教育文化底蕴深厚,是创办茶叶职业院校的首选宝地。我建议先将贵大茶学院湄潭牌子落实,变身为贵大茶学院茶叶职业技术学院,三年五载条件成熟时,再独立成贵州茶叶职业技术学院。

不光是湄潭需要这个学院,此乃贵州茶产业之不可或缺!

湄潭县,中国茶工业博物馆里展陈的揉捻机。

第六件事,重振湄潭茶场大品牌。

湄潭茶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国创建最早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茶场之一。在现代茶叶科技开创、茶叶抗战、茶叶职业教育、茶叶工业化、茶叶出口换汇、茶叶民生、茶文化建设等方面,功勋卓著,是一座立于中国茶历史上的不朽丰碑!湄潭茶场不仅拥有近万亩茶园、中国最大的现代茶业遗产体系和农垦茶场品牌,而且迎来国家政策强大支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抓住近几年中央、省委、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机遇,抓住中垦茶叶联盟、贵州农垦茶叶联盟成立的战略机遇和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化茶场改革改制,在国有性质不变、农垦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发展,重振湄潭茶场品牌,打造贵州本土百年茶叶老店,打造农垦茶业的“老字号”,为贵州、为国家保住一支农垦茶业的血脉。

第七件事,打好茶叶名山牌。

贵州茶叶名山是贵州茶业、茶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地理坐标,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品牌效应,目前正在调查阶段。

湄潭多茶叶名山,且位高,内涵丰富,各具特色。其中,象山是中国现代茶业第一山,又是元明清贡茶核心产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茶业兴盛,茶旅基础好,风景优美,生态优良,而且体量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象山,本来就是中国的茶叶名山。

打好茶叶名山牌,对湄潭茶文化、茶产业、茶文旅统筹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对贵州茶叶名山建设有示范作用。

(来源:天眼新闻)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19年清远人才驿站主题日活动“茶产业+旅游”论坛在T三有机茶园举行

  自国家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来,广东省对清远市全域旅游的发展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清远市逐渐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旅游名市,其中英德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清远市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

  2019年9月25日,英德市举办了一场由清远市委组织部以及清远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指导,清远市人才驿站主办,中共英德市委组织部、英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英德市人才驿站、英德市农业农村局、英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英德市卫生健康局、英德市电商办等相关部门承办的“高层次人才走基层”清远市人才驿站主题日活动“茶产业+旅游”论坛,此次活动邀请了英德市相关政府领导、黄花镇相关领导、广东省资深旅游专家、清远市旅游协会、清远市各旅游公司以及英德市15家代表性茶叶企业共同参与,活动最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茶产业+旅游”论坛主题结合了英德市茶产业独特自然风光和知名的“英德红茶”茶叶品牌,是英德市茶叶产业发展茶业旅游的重要方向和趋势。广东省德高信茶业控股有限公司作为英德市发展茶旅融合的代表性企业,承担了此次会议论坛的分会场的承办方角色,论坛在黄花镇着名的英德英西峰林核心景区德高信T三有机茶园接待中心隆重举行。

广东德高信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高文主持讲话 

  此次会议由广东德高信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高文主持,会议伊始,李总就此次到场领导、嘉宾以及企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英德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黄水清也作了欢迎致辞,提出希望在场嘉宾踊跃发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英德市发展“茶产业+旅游”出谋献策,共同打造中国茶产业+旅游更加美好的明天,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预祝此次“茶产业+旅游”论坛顺利举行。

  清远市旅游协会秘书长及兼副会长张秀莲向在场专家和嘉宾介绍了此次会场所在地——英西峰林走廊的独特景色魅力,为位于英西峰林核心景区的广东德高信T三有机茶园的发展表示了充分的肯定。2019年中国茶产业经济年会在10.21-10.25日在英德市举办,根据英德市政府的相关文件要求,以举办经济年会为抓手、以品牌为引领,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市场推动,外拓市场、内兴产业,为中国茶产业发展贡献模式,努力打造英德红茶品牌为中国红茶第一品牌,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再次,张副会长希望德高信T三有机茶园在配合英德市打造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市的同时,做好文明接待与安全生产的工作,要来过T三有机茶园的游客记得住黄花的山水、留得住T三的情怀,同时也期待德高信T三有机茶园深入挖掘茶旅文化,开拓更多更好的茶产品,在清远市打造国家化旅游城市的布局中,努力练好内功,迎接八方来客的同时,为清远市、英德市的旅游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清远市旅游协会副会长张秀莲 

  为了整个会议的顺利、有效进行,本次会议流程首先由英德市代表茶叶企业首先抛出自身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和发展茶叶旅游的困惑,接着由在场的相关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再进行互动环节。

广东德高信种植有限公司茶旅部莫建国 

  首先,由此次活动承办方的广东德高信茶业控股有限公司茶旅部总监莫建国对公司近年来探索茶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做了详细的介绍。第一,通过植物的搭配打造茶园四季如春的景象,设置多彩植物间作,打造茶园多彩景观;第二,延伸茶俗茶事开展节事旅游,如徒步旅游、自行车骑行等;第三,举办会议及茶文化培训;第四、利用茶学科普推动研学教育;第五,拓展庄园主模式,执行庄园主认领制度等;第六,利用当地特色头采节,紧密联系旅行社,将茶园和旅游结合起来;第七,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扶持,同清远市、英德市全域旅游结合,同当地旅行社结合,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总之,茶旅融合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避免同质化,才能在“茶产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走出一条特色的出路。除此之外,也提出了一些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得到解答。①目前茶旅面临着体验度升级、茶园内容升级、茶文化升级的要求;②如何构建专业团队,懂旅游又懂网络、懂产品又懂营销、懂管理又懂创意的人才缺乏;③在传统茶旅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融合科技元素;④供需的矛盾突出,体验型与同质化的矛盾(想体验特色却发现景区同质化严重);⑤如何去做高端茶文化,茶叶会所型的发展如何进行。

  紧接着,其他各企业也分别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英德市上茗轩茶叶有限公司在旧车间和厂房的基础上改建的一栋红茶博物馆,主要以英德茶文化研学的延伸和发展为主,在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跟旅游更好的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等方面提出了自身的疑惑。

英德市上茗轩茶业有限公司张国兴

  英德市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近年来,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从生产-加工-销售已经完成了整个产业体系的发展,在进一步发展茶园旅游的过程中,由于前期规划对旅游的考虑不足,因此缺少更多的用地指标,茶园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存在一定的用地指标的阻碍和问题。除此之外,积庆里当前的旅游发展还主要集中在简单的步行参观游玩中,无法找到自己的特色亮点,同质化严重。如何更好的将茶叶同旅游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亮点和品牌,是今后公司发展过程中应当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英德市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杨秀志

  英德市三圣红茶业有限公司,以英式下午茶的发展为主,打造帐篷露营基地,制茶体验、DIY手工制茶,同时结合茶与健康的讲座等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工作和发展,希望在茶产业和旅游方面走的更远。

英德市三圣红茶业有限公司凌敏发言  

  广东英九庄园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凸显科技化路线,更多考虑了如何了如何同其他茶旅游企业连片发展等方面进行,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开发一些特色的茶礼手信的特色产品,如何在旅游上将人气吸引进来,如何走出英德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广东英九庄园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林晓丽

  在茶叶企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问题后,清远市古龙峡景区副总经理冯监辉根据自己十五年的旅游经营管理经验,为大家做了精彩的分享。英德红茶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名气,应当更好的打造和擦亮英德红茶的名片,结合当前国家的农业扶持政策将英德红茶的更好,将英德红茶的功效和特点发挥出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打造茶叶企业文化,营造“粗茶”味道,让消费者对英德红茶有更深入的认识。

清远市古龙峡景区副总经理冯鑑辉

  清远中旅旅行社副总经理胡伟雄在论坛中指出:茶旅,应该围绕茶,以茶为主,以茶叶为依托,以茶园基地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茶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一种共赢的合作模式,茶产业为旅游业添彩,使旅游业内容更丰富,有内涵;茶产业通过旅游业可提高品牌宣传,提升品牌价值,实现产业增值。

  同时,他还为茶旅发展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是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开展旅游协会和茶叶协会的合作模式。协会与协会、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求同存异,在竞争中共同发展;其次,增加茶旅游活动内容,配套住宿设施和其他游玩体验项目如营地等活动,通过动态的活动体现出茶的静态的特点;最后,开发茶产品,深度挖掘英德红茶资源,迎合市场需求。

清远中旅旅行社胡伟雄 

  黄花全域旅游公司黄健行指出英德红茶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为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与以往劳累的游玩体验不同,消费者更加需求的是度假休闲,现代茶旅则应以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向导。他提出茶企业首先应做好茶园种植、茶园规划,提供参与性强的茶园体验项目,在游客体验的过程中做好企业产品的品牌宣传。英德市自然环境优越,山清水秀,茶企在做好茶园体验的同时应考虑到游客住宿,通过住宿留住消费者,增长体验过程。最后他还指出,德高信T三茶园地理优势好,交通方便,强调茶企应把自身茶旅作为主打品,周边的配套旅游为搭配品,突出自己,实现品牌文化价值。

黄花全域旅游公司黄健行 

  广东省房地产研究会执行会长、广东省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副会长韩世同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英德红茶的发展历史,产量及产值的变化,肯定了英德红茶的优势和价值。同时他以湘西凤凰古城为例提出黄花镇的镇容镇貌需要改善,给游客视觉上的美好体验,同时政府和企业应加大资金的投入,打造、突出黄花镇旅游景点特色,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韩博士建议,英德红茶应申请非遗项目,以自然资源作为物质遗产,引起国家重视,大力发展黄花镇旅游业,发展交通,发展户外旅游,发展民宿,实现完整的产业链。

广东省房地产研究会执行会长韩世同博士

  广东省房地产研究会执行会长韩世同博士广东省房协专家委主任委员、深圳世联行首席技术官、怡境设计集团首席专家黎振伟从“乡村产业与文旅发展的思与变——英德茶文旅新突破”的方面进行了主题报告,主题从3个方面对农旅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首先,从国家大的经济贸易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上来说,农旅融合发展是符合当前时代发展方向和趋势的。随着5G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将会取得的突破式的进步,如何利用当代技术手段结合农旅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其次,以“农业+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农业旅游发展项目为主,着重介绍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梅州燕南山景区、德高信T三有机茶、阳宿最高峰——七仙峰茶园等农业+旅游方面的成功案例,以期为茶企业发展“茶产业+旅游”提供现实的参考;最后,在商业模式方面,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创新与突破,表明成功商业模式需要具备三个特征:能提供独特的价值、难以模仿和脚踏实地。通过三个方面的详细阐述为各茶叶企业提供多样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广东省房协专家委主任委员黎振伟  

  在相关专家进行了各种案例和意见建议的分享之后,开始进入座谈互动环节。清远市旅游协会张秀莲副会长,对在座相关单位作出了诚挚的邀请,希望各企业单位能够加入清远市旅游协会这个大家庭,各单位共同协作和努力,为清远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除此之外,张秀莲副会长在总结中提出四点意见,首先,茶叶包装应该多样化,一种茶产品可以设计多个包装,推向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其次,茶叶餐饮,茶食品,跳出茶叶产业,多加入各种农产品协会,为自己的产品创造更多的平台,创造销售量,扩大自己的销路。再次,积极寻找合作化,如可以与旅行社合作,学会借用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板,对于自驾游,应做好茶叶标识,路线标识,图文并茂。最后,应当建立营销队伍,营销过程也可积极与旅游社合作,打造营销+旅游结合的销售模式。

黄花镇委李阳海副书记发言

  黄花镇政府李阳海副书记对此次会议做了总结讲话,提出作为地方政府对于各方面的基础服务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做的还不够,任务还很艰巨,希望在今后的“茶产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为大家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为当地茶旅融合发展做好相应的保障,也为此次的“茶产业+旅游”论坛划伤了圆满的句号。

嘉宾合影留念  

  会议结束,在场各位嘉宾来到T三有机茶园接待中心广场前进行了合影留念,至此,本次人才驿站主题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在场专家提出了非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各参会企业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云南近代茶业发展先驱朱文精

云南茶山旧照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茶树资源丰富,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千百年来,茶叶既是云南茶区许多老百姓赖以生存的依靠,也是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西方资本势力的掠夺和挤压,加之印锡茶及日本茶盛行,中国茶叶在世界的地位下降,云南茶业也随之逐渐衰落。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改进茶叶质量,提高茶叶制作水平,才能恢复中国茶叶在世界的地位。云南人朱文精致力于茶业事业发展,创办了云南第一个茶业实习所,开办了云南第一个茶业试验场,超前规划茶厂发展,是云南近代茶业发展的先驱。

1920年10月,朱文精、陈洪畴拟制的《开办制茶工厂计画书》(节选)

负笈东瀛

  朱文精,号映楼,云南会泽人。清末,朱文精考入省会师范完全科学习,两年后毕业,进入陆军速成学生队学习军事。适逢云南选送留日学生,朱文精顺利通过考试,成为留日预科学生。

  1913年,云南实业司组织人员赴日本考察实业,其中就包括茶业。考察结束后,云南参议会提出整顿云南茶业的提案,建议从预备留日的学生中,抽拔几人学习日本茶业。有趣的是,当时云南驻日调查员王九龄却认为,选派留学生在日本学习茶业费用过大,不如从日本请4至5名教习来滇教授,“每人月五十元即可”。这个缺乏长远目光的建议被否决。1913年,云南选派了40名学生赴日本留学,分学不同的科目,朱文精、陈洪畴(云南陆良人)学习茶科。

  朱文精立下“学习救国”“实业救国”的宏愿,在日本留学近5年,努力学习茶树选种、育苗、病虫害防治等科学技术,实习各类茶的制作方法。1918年,朱文精学成归来。由于当时国内正在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护法运动,交通受阻,他就先到当年5月刚成立的安徽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担任主任教员。他自编讲义,讲授茶叶地理等课程。年底,局势稍微平稳后,朱文精即结束在安徽的工作回到云南。在与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会面后,胸怀振兴云茶良策的朱文精“受到云南督军兼省长嘉许”。唐继尧请他为云南茶业发展出力,让他与实业科长共商改良扩充云南茶业大计。

1919年12月,云南省长公署任命朱文精为茶业实习所所长的委任状

实地勘察

  有着日本学茶的背景,加上在安徽茶业讲习所的教学经验,朱文精对如何发展云南茶业很有心得,也很有信心。在他的强烈建议下,云南省长公署同意从两个方面入手实施茶业改良计划:一是在省会或滇越铁路沿线附近宜茶地点开办茶业试验场,博征茶种,以新技术试行栽培;二是开办茶业实习所,招选合格学生,教授有关茶业发展的各门学科,实习种茶制茶,为改良全省茶业培养人才。1919年2月,受省长公署委派,朱文精、陈洪畴前往宜良、阿迷(今开远)调查适宜作茶业试验场的地点,为开办茶业试验场作准备。

  1919年2月17日,朱、陈二人动身前往宜良,19日即开始实地踏勘。在宜良县协助下,他们走遍该县所有产茶的地方,同时调查县属寺院是否具备改作试验场的条件。宜良的岩泉寺、大村、回回村、上栗者村、下栗者村、李毛营、朱官营、娄子营等30多个村子留下他们寻访的足迹。这些地方,有的产茶,但没有开办茶园的合适地点;有的地方茶树虽多,但水利、交通不便,人工费高,不适合开办茶园。岩泉寺条件很好,但地价昂贵,“泉源甚高,下面之地,颇宜植茶,然土地多属民间所有,尽皆辟为园圃,价值昂贵,购之不易。”

  在阿迷,他们考察了南城外和北门外公地,南城外公地土地低湿,不适合种茶,北门外公地只有八九亩,不足使用。且阿迷人工费是宜良的两倍,生活费也较宜良高,设试验场会亏损很大。经过详细调查,综合考虑土壤、水利、交通、人工等情况,二人一致认为,离宜良县城七里地的上栗者村及附近的望海庙,是建设模范茶园及茶业试验场的首选地点。从宜良、阿迷考察回来,朱文精完成了实地勘察报告书,绘具了宜茶地点的略图,为发展茶业作出规划。

1922年10月,云南茶业实习所为购买茶种事给实业司的呈文

育人制茶

  1919年5月,朱文精开始筹办茶业实习所和宜良茶叶实验场。12月,云南省长公署任命朱文精为茶叶实习所所长,陈洪畴为茶叶实习所技术员兼宜良茶叶试验场场长。1920年,宜良茶叶试验场成立,茶业实习所也着手招录学员,学员由各产茶县选送,这是云南茶业职业教育的开端。据档案记载,朱文精“自承办以来,热心任事,教授学科,则尽心讲解,教授实习即以身作则,勤慎将事,从未偷安片刻”。“身兼司、管、教,事事躬亲”。朱文精自己教授茶业各科,包括茶业历史、茶业地理、茶业概论、茶地选择及整理法、茶种培养法、茶树栽培法、茶芽采摘法、茶树病害学、茶之分析、茶业经济、绿茶制造法、红茶制造法、茶叶贮藏、茶叶配合包装法、茶品检查法、茶叶贩卖术、茶叶组合经营事例等,课程内容涵盖茶叶生产、制作、销售全领域。实习所先后培养毕业学生3个班,为近代云南茶业发展培养了第一批人才。

  1922年11月,朱文精将实习所焙制的5种茶样交实业司,转送上海总商会延请专家评定。担任上海总商会展览会茶叶审查员的胡德馨、陈翊周、谢蓉斋3位茶业专家在详细查验品评茶样后,联合出具了报告书。报告书记载,5份茶样,合红茶1份,绿茶4份,分别是橙黄、龙华、凤眉、雀舌、兰叶。其中兰叶“叶嫩味鲜浓”得分最高,获得80分。总体来看,专家们认为茶业实习所送评的茶叶,无论红茶还是绿茶,茶叶的底子都好,但制法上尚欠精研,还需提高。

1923年1月,茶业专家胡德馨等对云南茶业实习所制出品的检验报告书

模范茶园

  茶园是茶业生产的根本。1922年9月,云南实业司为进一步发展茶业,也为了方便实习所学生实习,准备在省城昆明附近创办模范茶园,派朱文精会同该司总务科科员李家和查勘相宜地点。经过多方实地查勘,1923年4月,朱文精代表茶业实习所签下协议,以每年80元的租金,租下军需局位于昆明大麻苴村牧野山的全部土地,作为茶园。1924年1月,大麻苴模范茶园正式开办。大麻苴离昆明约20里,土质较为适宜植茶,其附近十里铺所产十里香茶一向为云南名茶。模范茶园面积宽大,且连接新修的迤东汽车大路,交通颇为便利,实习所第三班的学生就在茶园实习。一年后,模范茶园先后栽种茶秧80亩10万余株。1928年,模范茶园被云南建设厅命名为第一茶业试验场。1939年3月,云南茶业改进委员会在此基础上,成立云南茶业技术人员训练所,成为云南培养茶业人才的基地,培育出了众多茶业专门技术人才。

超前规划

  开办制茶工厂,利用机器制茶,提高茶叶产量,是世界近代茶业发展的重要经验。为发展云南茶业,朱文精提倡开办制茶工厂,“利用机械,因世界之趋势改良制造,讲求包装,销售各地”。1920年10月,在了解云南茶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朱文精与陈洪畴共同拟写了制茶厂开办计划书,并对经费作了概算。他们认为,建设工厂的地点与原料、交通、关税、人口、市价都有关系。关于原料,据他们了解,云南产茶最多的地方是思普一带,“猛(勐)海、易武、漫乃、漫撒、猛(勐)腊、优乐、倚邦、猛(勐)遮八大茶山,名为八大茶山,每年出产8000余担(每担100斤)”,“其中猛(勐)海产茶最多,约占3000余担”。猛(勐)海除了产茶最多外,还有人口户数多,人工费、生活费、薪炭费低廉的优势,比较适合建厂。

  按照朱文精和陈洪畴的规划,设立工厂还需建筑房屋、购买机械、装置器具、聘用人工等。制茶机器需要购买的有凋萎机、蒸热机、打叶机、揉捻机、解块机、干燥机、筛整机、装箱机、压榨机、原动机等,大致测算下来,设立一个制茶厂,加上杂费开支,在当时约需经费42000元左右。他们的计划书也对茶厂建成后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作了初步估计:生产费约合每斤茶叶3角5分,“此工厂成立后若用职工30人,与机械同时并作,一日可出1500斤,以云南气候而论,可制半年,以半年计算,可出产30万斤,每斤平均可卖6角,约得18万元。除去资本金10万零5千元,约得75000元之利益”。且猛海(今勐海县)生叶多,可扩大生产,如果情况好,景谷、缅宁(今临翔区)也可开办制茶厂,利润亦相当可观。

  朱文精、陈洪畴对在勐海设立茶厂的规划,论证充分,切实可行。但因为当时云南地方财力所限,并没有付诸实施。后来在抗战时期,云南中茶公司在勐海创建佛海茶厂,与20年前朱文精的想法不谋而合,印证了朱文精的独到眼光和超前谋划。

虽死犹生

  1924年12月10日,为进一步扩大宜良茶业试验场的规模,朱文精在整理苗圃后到宜良宝洪山调查土质气候,为推广种茶寻找合适地点。时值冬季,当一行人走到山顶时,天气骤变,朱文精突然身体不适。回到家中后,身体仍时寒时热,四肢无力,但他仍然坚持授课,至1925年1月15日,病势加重,卧病不起。1月29日,朱文精与世长辞。

  朱文精临终之前,念念不忘的还是茶业。他把学生叫到病床前,叮嘱了三件事:一是第三班学生的学业还有一学期,应继续求学,以终学业,不要辜负政府“三令五申从各地征调学生受训的美德”;二是希望将来各位学生毕业回籍服务,整理茶业,勿见异思迁;三是宜良试验场及大麻苴茶园宜请政府永久维持,三年即收成效。最后他有一个愿望,希望死后能埋葬在大麻苴山地,每天看着茶树生长,看着学生在茶园实习,看着茶园取得成效,“如是,则文精死之日,犹生之年”。

  朱文精开创了云南近代茶业发展史上诸多第一,业绩卓著,虽死犹生。

  作者:陈静波 梁屹峰 云南省档案局(馆)

  图片提供:云南省档案局(馆)]

  注:图文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4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