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走进小区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四川高县:瞄准小茶叶 发展大市场

  眼下虽然已过清明时节,但有着“川南早茶第一村”美誉的高县罗场镇春茗村早茶基地,却依然一派采摘春茶的繁忙景象。呼吸着山野的新鲜空气和茶叶的飘香,让人感受到茶香之旅的惬意。茶农们在采茶中有说有笑,怡然自若。

  高县”黄金芽“。(高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介绍,这里地处高县茶叶产业万亩亿元核心示范区,所生产的鲜嫩的春茶因其滋味鲜爽、香气浓烈,历来备受追捧。

  “今年茶叶销售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加强了管护和对茶叶的利用,收入还比较稳定。”春茗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唐祖云说,目前村里已销售春茶60万斤,茶农人均收入6000多元。

  近年来,罗场镇坚持以茶带旅、以旅促茶、茶旅融合的发展思路,依托百里茶桑旅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围绕茶业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茶产业与旅游业相得益彰的茶旅一体化茶园已基本形成。

  这是高县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高县是全国早茶生产基地和茶叶原产地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种茶历史,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全省茶叶的主产区、绿色生态茶区——现有茶园面积32.7万亩,茶树良种化率达100%;培育了茶产业加工企业98个,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

  2019年,高县实现茶叶产量2.5万吨,综合产值65亿元,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被评为“中国茶业百强县”和“中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

  罗场镇春茗村早茶基地。赵雪松摄

  推广“高县造”打造公共区域茶品牌

  近日,由四川省政府参事室支持,高县人民政府、宜宾市市场监管局联合主办的“妈妈最爱喝的茶—高县黄金芽”标准发布暨品牌推介会走进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活动现场,高县发布了“高县黄金芽”《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黄金芽种苗繁育》《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黄金芽栽培》《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黄金芽加工》等3个地方标准,高县人民政府还与云放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茶产业的深度合作。

  同时,川红集团、早白尖、峰顶寺、云州、龙溪等五家高县本土茶业龙头企业与佩米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广公共区域茶品牌——“高县黄金芽”。

  打造“685”示范区做强特色支柱产业

  走进高县的乡间,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茶园。近年来,高县围绕基地、园区、品牌和市场做强茶叶特色支柱产业。

  目前,全县已建成6个茶叶产业带(羊田、“916”、文江、蕉村、庆符、胜天红岩山),8个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羊田、落润、蕉村、罗场、白岩—公益、光辉、大窝、文江),5个茶旅融合园区(早白尖“中国红茶第一庄园”、川红“柏杨湖生态茶园”、峰顶寺“茶山公园”、云州“云嶺彩茶园”、龙溪茶叶科技示范园),引领着高县茶叶产业发展。县境内茶叶品牌已远销摩洛哥、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2019年以来,高县加大力度争创全国茶叶标准化原料基地、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庆符镇骆家村新建的“长江源国际茶贸城”已正式启动,建成后将为高县及周边茶叶生产、加工、贸易注入新的活力。

  长江源国际茶贸城总用地193亩,项目总投资11亿。项目内包含了长江源国际茶贸城、商住小区、配建停车场三个区域,市场建起后可吸纳约500余户茶商、农商等中小企业,预计茶产品、农产品、农副食品年交易约20亿元以上,打造高县及其周边城镇茶产品、农产品、农副食品的一站式综合批发零售市场,续写高县城市商贸新篇章,推动城市商贸繁荣发展。

  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重振川茶雄风、打造千亿产业”要求,高县已拟定《高县做大做强现代茶业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全力提高茶产业发展水平,力争到2021年,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实现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行业品牌”三个新突破。

  注:文来源四川新闻网,作者赵雪松、李松泽,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下关沱茶:【漫话茶山】走进易武茶山(上)

  云南的气候环境独特,

  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

  加上部分茶种与生长型态各异,

  各茶山茶菁茶质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云南地形气候环境特殊,高纬度、高海拔,低纬度、低海拔的一致性,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其主要表现特点为:

  1.区域性差异分明,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2.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3.雨量充沛、旱雨季分明,降雨量北少南多,分布不均。

  在这样条件下,加上部分茶种与生长型态不同,各茶山茶菁茶质有明显不同特质。若以相同茶种、生长型态、制程等相同客观条件下,云南茶区出现【北苦南涩】、【东柔西刚】的特质。

  普洱茶由于产区不同,

  加工工艺和口感也不尽相同。

  易武茶区的地位

  易武古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属于六大茶山的东部片区,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在曹仲益先生生前的回忆文章写道:“六大茶山易武占一山半。”这也说明历史上易武茶山的面积在六大茶山中居首位。

  易武茶区的历史

  关于六大茶山的地名,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清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中有漫撒无易武,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中漫撒换为易武,茶山地名的更换,折射出个茶山的兴衰和茶叶加工、交易中心的转移。

  易武地名为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

  易武茶山发展史

  唐代

  唐代属于南诏银生节度使节度管辖

  元代

  元代属车里军民路

  明代

  明代属车里宣慰司

  明隆庆四年

  明隆庆四年车里宣慰将其辖地划分为十二个版纳时,易武与倚邦、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版纳董,汉话则称茶山版纳。

  清顺治十八年

  清顺治十八年,吴三桂将易武、倚邦划入元江府,清康熙三年吴三桂重新将易武、倚邦划回车里宣慰司管辖。

  清雍正七年

  清雍正七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车里宣慰司所辖的澜沧江以东的六个版纳划归普洱府,易武也随之划归普洱府,易武茶山成为普洱府的贡茶收采地。

  进入民国后

  进入民国后,易武划归镇越县

  1930年

  1930年易武街成为镇越县治所驻地

  易武是云南著名的古茶区,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濮人(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在易武居住种茶,易武的漫撒山现还保存有几十亩树围超过1.5米,树高大达20多米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这片特大型古茶园茶树树龄已超过千年。

  易武茶区的地理优势

  易武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温度17.7℃左右,年降雨量在1800-2100毫米之间,是大叶种普洱茶理想的生长地。位于东径101°21′20″—101°35′54″,北纬21°21′10″—22°5′20″。海拔656—2023米,东面中部高,南北西三面低。最高的村寨三合社海拔1433 米,最低的纳么田点海拔为730米。海拔差异大,气候立体型,不同小区气候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使之具有温暖、较温暖型两种气候特点。

  易武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平均日照时数1600—2200小时,年降雨900—1600毫米,年平均气温常保持17.7℃,土肥、年活动积温6000℃以上,利于茶树生长的温度15—23℃,一年200天以上。使易武成为森林覆盖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区域之一。纵观易武地形、地势、地貌,山多谷多,海拔900米以下热带气候的地区约占全乡面积的20—30%,其余为海拔900—2023米的亚热带气候山区。全区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

  注:部分内容来源于郝连奇、浦绍柳《普洱帝国》、詹英佩《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

  编辑整理|青子  图片|下关沱茶

贵州:吃上“茶叶饭”,六盘水这个安置点“搬”出幸福新生活

“易地搬迁让我住进了新楼房,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比起以前居住的地方靠天吃饭的情形,现在的日子是‘神仙日子’。”屠禹面带笑容说。

11月15日,记者走进水城县南部园区易扶搬迁安置点茶园社区,只见小区里干净整洁、绿树环绕,一栋栋楼房错落有致,不少老人在门口聊天。

2018年,屠禹一家从大山里搬到水城县南部园区易扶搬迁安置点,这次搬迁让她和1114户4410名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到记者来采访,正在茶叶基地采茶的屠禹热情地将记者迎到他家中。

“看,钢筋混凝土的大平房,一人一间!”屠禹说,以前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差,住着土坯房,靠种地和打工为生,生活极其困难。

自搬到水城县南部园区易扶搬迁安置点后,屠禹结束了长年在外打工奔波劳碌的日子。“茶园上,每天都有活路干,一个月下来能挣4000多元。”屠禹说。

搬出大山不易,更重要的是要稳得住、能发展,而就业正是搬迁工作的核心,是搬迁群众能否稳得住的关键所在。水城县南部园区依托资源优势,通过产业、旅游、因地制宜、就地置业等多渠道,帮助搬迁群众断穷根、强素质、稳增收,为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源源活力。

据介绍,水城县南部园区共有茶园社区和大山社区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总共搬迁安置了周边龙场、顺场两个乡镇的1114户4410人。按照“以产定搬”的思路,安置点在建设之初就提前谋划了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

原本住在深山里的老百姓们搬到茶园的周围,不仅吃上了“茶叶饭”,还吃上了“旅游饭”。在安置点里,保留了当地的白族文化元素,与周边新建的白族风情小镇、水城春湖、茶旅观光园等相配合,形成了一条旅游发展新路子。

值得一提的是,白族风情小镇里的门面,对搬迁户们实行减租政策,吸纳老百姓们自主创业。从龙场乡搬迁过来的王永香通过就业培训,在白族风情小镇里开了一家美容美发店,“想都不敢想,这辈子还能当老板!”王永香说。

“水城县目前在龙场乡、顺场乡有茶园种植面积4万亩左右,其中顺场乡搬迁点有1.5万亩左右,可以解决1000到1200人固定就业,现在基地上就业务工,每人一年能挣15000元的收入。通过茶叶产业带动,让搬迁群众能搬得来、稳得住,有活做,有收入。”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坤林说。

下一步,水城县南部园区将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上下功夫,让搬迁户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推动茶叶产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村向城镇化迈进、农民向职业化转型,高质量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原标题:吃上“茶叶饭”,六盘水这个安置点“搬”出幸福新生活

注:内容来源天眼新闻,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