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资料各地名茶

找到约224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第十九届农交会打造全国最大的精品茶叶展

脱贫攻坚中的茶叶力量

2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茶界15个集体和个人获奖,作为绿色产业,茶产业助力全国337个国家级贫困县和百余个省级贫困县实现了脱贫。这组数据背后,离不开茶农的汗水、科技工作者的耕耘、茶企的开拓、政府的布局……

2021年11月12日—15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作为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唯一综合性农业盛会,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大力支持发展果菜茶”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

01、国家级平台·专业展会·高端资源

打造茶叶全产业链对接平台

第十九届农交会持续升级往届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规模化的办展思路,以品牌农产品为重点,首次设立茶叶专馆—“六大名茶精品品牌展区”,除了展示展销全国各地的代表性茶叶,还有茶艺表演、名茶品鉴等多个茶文化精彩活动,为国内外茶叶生产商、经销商、贸易商和茶爱好者等全产业链搭建展示、推介、对接的交易平台。

▲上届农交会,农业农村部于康震副部长高度评价泰宁岩茶馆,有特色、有味道、有感觉,是农交会独具特色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上届农交会,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严可仕、福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林健、福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畜牧师张宏彦等领导品鉴福州茉莉花茶,对茶品品质表示赞赏。

02、国内顶级名茶荟萃

打造全国最大规模的精品茶叶展

第十九届农交会展品涵盖中国六大茶类、混搭茶类、茶器具类、茶文化类、茶工艺品、茶周边、茶叶加工成套设备等茶产业相关产品。全产业链介入帮扶,为全国茶企拓展渠道、快速占领市场、增大产量、推广品牌提供一个重要舞台。

▲上届农交会上,各大茶企展台人潮涌动,品茶会友

第十九届农交会将有来自浙江省安吉县、重庆市永川区、福建省武夷山市、湖北省赤壁市、福建省福州市、湖北省宜昌市、广东省潮州市等30多个中国特色茶叶优势产区。

展品包含安吉白茶、六安瓜片、靖安白茶、日照绿茶、信阳毛尖、恩施富硒茶、横县茉莉花茶、永川秀芽、安康富硒茶、福鼎白茶、泾渭茯茶、山西药茶等12个省的地标茶叶。

还有来自宜兴红茶、洞庭山碧螺春、千岛湖茶、滁州滁菊、武夷山大红袍、福州茉莉花茶、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临沧普洱茶、赤壁青砖茶等3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往届参展企业有四川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云州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状元茗茶有限公司、闽榕茶业有限公司、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四川雅安义兴藏茶有限公司、四川都江堰青城茶叶有限公司、四川巴山雀舌名茶实业有限公司、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云鼎柑普茶业有限公司、广东茗皇茶业有限公司、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等数百家企业。

03、龙头企业和市县茶企

到农交会打造区域特色茶品牌

每年的农交会是一个展示国内外优质农产品平台,更是一个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绝佳平台,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农业农村局及品牌茶企同期举办新品发布会、产品推介会等活动。

上届农交会现场,安康富硒茶、安吉白茶、咸阳泾渭茯茶、福州茉莉花茶、平和白芽奇兰、漳平高山茶、泰宁岩茶、安溪铁观音等名茶做了招商推介会,并取得丰硕成果,展期各大品牌与数百家采购商达成战略合作,签约金额最高达2亿元。

▲上届农交会,福建平和县副县长王振惠在第六届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推介会上,讲述了平和白芽奇兰茶与中国女排的故事,此举提高了产品美誉度、影响力和知名度。

很多茶企表示,通过借助农交会这个国家级展会平台,全方位多渠道的突出宣传各地茶的种植过程、品质把控、品牌推广、销售途径,从而使广大的消费者能够更深入的去了解产品,也让国内外的客商朋友看到中国茶叶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及无限增长的消费潜力。

04、到农交会对接各渠道采购商

拓展更宽广的销售渠道

农交会这样的国家级展会平台,专业采购商的比例都有严格要求,观众类型覆盖农产品各大流通渠道,有政府官员、有全国各地的大采购商、商超及电商平台负责人、有全国农批市场的批发商、全国媒体,潜在合作伙伴,还有竞争对手,这是诸多茶企拓展除传统渠道以外,成本最低、最便捷的销售之道。

▲第十八届农交会来自全国43226名专业采购商采购订货,贸易成交额累计达418亿,比往届增长了9.8%。

第十九届农交会展会同期将举办茶产业采购对接会、区域公共品牌推介会等活动,特别邀请来自全国各地茶叶采购商及茶叶市场负责人直接与产区茶企进行供需对接,品牌推介活动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助力贫困地区茶产业发展。

05、到国家级展会亮相

快速打响全国品牌知名度

第十九届农交会的媒体阵容将更加盛大,执行承办单位雅森国际在往届基础上,继续加大多媒体的合作渠道。除了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新华网、农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新网、腾讯网、凤凰网、网易新闻、新浪网、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1200家央媒及主流媒体,还将邀请第一茶叶网、茶点西西网、茶周刊、懂茶帝等茶类权威媒体及自媒体,还有400名新媒体平台带货网红,媒体阵容将突破2000家,网络曝光覆盖人群将超过5亿人次。

▲上届农交会,CCTV《朝闻天下》、农视频道等众多新闻媒体到茶企展台进行采访播报。

▲上届农交会,福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畜牧师张宏彦,闽榕茶业董事长王德星亮相「中国农影」直播间,推介福州茉莉花茶等特色农产品,直播仅1个小时吸引300多万粉丝观看。

▲上届农交会,湖北恩施特色茶叶恩施玉露、利川红等组团亮相「中国农影」直播间。

到中国农交会参展,在国家级展会上亮相,各大中央媒体、全国市县媒体积极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全国媒体齐发“声”,帮助茶农茶企拓宽销售通路,快速在全国“打响”品牌知名度。

06、到国家级展会亮相

快速打响全国品牌知名度

第十九届农交会展览面积达到300000平米,严格按照产品大类和专业行业布展,参展范围涉及果蔬、粮油、畜禽、水产、茶叶、糖酒、调味品、数字信息化、农机、无人机研发、农业投入品、食品及其周边产品等领域。

▲第十九届农交会严格按照产品大类和专业行业布展

今年落户深圳,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超7000万人口的消费市场,农交会将让巨大的消费潜能无限释放。上国家级展会平台参展,让全国各地好茶都能在广东卖出好价格、签下大订单。

健康生活有好茶相伴,期待2021年11月12-15日与您深圳相聚!

(资料来源:第十九届农交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霍巍: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

  

故如甲木墓地发掘情况(图源:文博中国)

一、吐蕃的饮茶习俗

在吐蕃人的生活饮食习惯中,自茶叶传入吐蕃之后,便受到格外的重视,几乎达到“无人不饮,无时不饮”的程度,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诸多史家在讨论有关汉地茶叶传入吐蕃的史实时,都往往会注意到下面这段史料:公元781年,唐使节常鲁为判官随唐朝使臣崔汉衡出使吐蕃,于帐中烹茶,和吐蕃赞普间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湖者”。

由此看来,当时传入吐蕃的汉地茶叶品种不少,吐蕃赞普已经收藏了来自各地的名茶,其中有江浙、湖广、安徽等地所产,这些名贵的茶叶显然是通过远程贸易运往吐蕃的,而不是来自蜀地雅州的大宗茶叶品种。在这段对话中,既显示出唐朝官员对吐蕃民情风俗的无知和汉地官员传统的傲慢心理,也反映出吐蕃赞普带有戏剧性地夸耀其对汉地饮茶风俗以及各地名茶的熟悉了解程度,虽然多少带有一些民间故事的色彩,但所反映的基本事实却可作为信史看待。

茶叶与丝绸都是汉地输往吐蕃的大宗产品,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从贵族可以普及到一般平民;而后者是奢侈消费品,仅能供给贵族高官享受。由于地处高原的吐蕃人以肉食和乳制品为主要饮食,茶不仅能够有助于消化,还可以健胃生津。当茶叶传入藏地之后,藏人发明了将茶与盐、酥油搅拌混合成“酥油茶”饮用的特殊方式,可以随时补充高原生存环境下必须的水分、盐和脂肪,产生热量,尤其适合与主食青稞麦炒熟后所磨成的“糌粑面”相配而食。所以,有学者推测茶叶在汉藏贸易中可能是位列第一的产品,到了宋代,便开始有“茶马市易法”,明代的茶马法更发展成为严密的制度,极大地增进了汉地与藏地之间的经济联系。

二、茶叶传入藏地的历史记载

有关茶叶传入藏地的历史,汉藏文献记载均语焉不详。时代较为晚近的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所撰《汉藏史集》一书(成书1434年)中,有一节专讲“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称“此王(都松莽布支)在位之时,吐蕃出现了以前未曾有过的茶叶和碗”。故事声称在此王生病期间,有一只小鸟口中衔来一根树枝,树枝上带有几片叶子,此王用水煮沸后将树叶放入,“成为上好饮料”,此后便招集众大臣和百姓四处寻找这种树叶的产地。后来,一名最忠于他的大臣终于在吐蕃边境汉地的密林中发现了这种神奇的树叶,并设法带回吐蕃王宫。此王饮用这种树叶制成的饮料之后,病体康复,大喜过望,同时派出使臣到汉地寻求装盛这种饮料的盛具——碗,但遭到汉地皇帝的拒绝。汉地皇帝告诫吐蕃使臣云:“我们汉地与吐蕃双方多次交战和会盟,为利益吐蕃,我已历次送去医药历算、各种工匠、各种乐师,吐蕃并不记我的恩德,因此不能将碗赠给吐蕃。若吐蕃自己有制作的原料,我可以派遣一名制造碗的工匠前去。”后来,吐蕃人利用当地的材料制造出了装盛这种饮料的碗,并且“因为是鸟将茶树枝带来的,上等的碗上印鸟类口衔树枝的图案……这即是茶叶和碗最初在吐蕃出现的情形”。

这段文献记载带有后期藏文文献特有的叙事风格,掺杂着许多神话传说故事在内。但大体上透露出的信息与唐代汉籍的记载相同,即茶叶和茶碗都是在吐蕃时期由汉地传入吐蕃的,具体的年代是在吐蕃赞普都松莽布支(图片)时期。按照王辅仁、索文清先生所排定的吐蕃赞普世系年表,此王为松赞干布的孙子,又名器弩悉弄,其在位时间约为公元676-704年,属于吐蕃早期赞普之一。

三、西藏古墓葬中茶叶及茶具遗物的新发现及其推测

综合上述汉藏文献史料提供的线索,茶叶初传藏地的时间似乎都是在唐代吐蕃时期。但是,近年来西藏考古的新发现,则突破了传统史籍的记载,将茶叶传入藏地的时代大大提前。据有关资料,我国考古工作者新近在西藏西部地区开展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考古收获。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一批古墓葬的发掘出土,这批古墓葬包括洞室墓、土坑砌石墓等不同形制,从墓葬中出土有带有汉字的丝绸、黄金面具、陶器、木器、铜器、铁器以及大量动物骨骼,显示出墓葬的等级较高,很可能是当地豪酋的墓葬,年代上限可早到公元前3至公元前2世纪;下限可晚到公元2至3世纪前后,延续的时间较长,但都要早于吐蕃成立之前,相当于中原地区秦汉至魏晋时代。

就是在这批西藏西部的古墓葬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茶叶遗物。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古生态学组研究员吕厚远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合作研究,观察到从故如甲木古墓葬中发现的这些“疑似茶叶”的植物出土时已呈黑色团状,经测定内含只有茶叶才具有的茶叶植钙体和丰富的茶氨、咖啡因等成份,因而可以确定“这些植物遗存都是茶叶”。距碳14测年,其年代为距今约1800年左右。吕厚远研究员认为,高寒环境下的青藏高原不生长茶树,印度也仅有200多年的种茶历史,所以“故如甲木出土的茶叶表明,至少在1800年前,茶叶已经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一个分支,被输送到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

据主持这次考古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仝涛研究员透露,这些茶叶出土在故如甲木墓葬随葬的青铜器中,数量很大,“铜容器的底部都被这种黑色的东西覆盖”。所以,对于这些茶叶的食用方式,仝涛表示或有可能并不是完全是用来泡茶饮用的,也有可能直接食用。结合现已正式公布的考古材料来看,他的这一推测是可以成立的。

根据考古工作简报,在2012年度西藏阿里发掘出土的故如甲木墓地M1当中,有一件铜盆(M1:10),器形为折沿、斜腹、折腹、平底,口沿处有两处修补痕迹,用方形小铜片包住口沿,并用两枚铜钉加以固定。此件铜器的器表有黑色的烟炱痕迹,“发现时内置一铜勺,有茶叶状植物叶片结块,由于铜锈染作绿色”。同墓中另一件铜壶(M1:9)器形为盘口、束颈、折肩、鼓腹、圜底,器表也有黑色的烟炱痕迹,“内部发现有褐色茶叶状植物叶片残留,部分被铜锈染作绿色”。这两件铜器都留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不是专为随葬制作的“明器”,从内部均发现茶叶状植物残片的现象上观察,可以肯定这都是与煮茶、烹茶等有关的具物,当然现在还无法确定它们是一器多用,还是一具专用,但无论何者,将其视为目前在西藏发现的最早的“茶具”,应当不成问题(见图1)。

图1阿里出土的内有茶叶痕迹的铜器

另外,在与故如甲木墓地相距仅数千米的曲踏墓地第4号墓中,出土有四足木案3件,四足鼎形,案面呈圆盘状,引人注目的是,在其中编号为2014M4:9的一件木案内也盛放有茶叶状食物残渣。(见图2)由此可见,这些铜器和木案都是死者生前的实用器皿,并与茶叶的饮食习惯有关。将茶叶放入铜器之内,与铜器用来煮茶、烹茶有关;将茶叶同时也放在木案内,是否意味着这些木案也在饮茶、吃茶时用来放置茶具?或者直接放置过茶叶制成的食品,所以才余下来茶叶状食物的残渣?由于目前还没有更多的线索,暂且存疑。

图2阿里出土的内盛有茶叶残渣的木案

但是,既使根据以上这些有限的考古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我们也同样可以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的推测:

(一)这些茶叶当时已经较为普遍地作为死者生前的饮食品种,所以死后才随之入葬墓中,表明这种习俗在当地具有一定身份等级的人群中已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要保持这种生活方式,茶叶的输入也需要有稳定的来源渠道。这一发现证实,早在距今1800年前,这条茶叶进入到西藏西部的通道便已经存在。至于这些茶叶具体是由何地传来,则还虽要进一步研究。但如果联系到墓葬中其他一些文化因素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这些茶叶从具有饮茶之风的汉地传来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为第一,我们可以观察到西藏西部这两处墓地中来自汉地西域文化影响的若干痕迹,这些影响很可能是通过西域“丝绸之路”传入高原西部地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如甲木墓地中带有“王侯”字样和鸟兽纹样的丝绸,与之相类似的带有“胡王”汉字的丝绸过去也曾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和新疆营盘墓地中出土,一般认为是由中原官方织造机构制作、赐予边疆地方王侯贵族或部落首领的标志性物品。故如甲木墓葬中出土的“一”字格铁剑也具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发掘者认为其“有可能是仿汉地铁剑”。此外,故如甲木和曲踏墓地中出土的方形四足箱式木棺,是汉晋以来流行于西域的汉式葬具之一,虽然被西域各国有所改造,但其基本形制的源头应是来自于汉地。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中还出土有大量木竹器和草编器,如马蹄形木梳、方形四足木案、旋制的木奁、钻木取火器、草编器等,这些器物在新疆汉晋时代的墓葬中多有出土,形制特点也十分接近。

考虑到我国南疆地区与西藏阿里高原自古以来就有交通与文化交流,西藏西部早期墓葬中的这些具有浓厚汉文化色彩的因素,最大的可能性是通过汉地西域南疆一带南传至阿里高原。如果这一推测无误,可以成为我们考虑早在1800年前,汉地茶叶通过西域“丝绸之路”远输西藏阿里高原的重要通道。这比唐代吐蕃要早出将近500多年。

(二)从盛放茶叶的方式来看,既有放置于铜盆内使用铜勺取用的情况,也有放置于铜壶内和木案内的情况,这些铜器表面有黑色的烟炱痕迹,表明曾经用火烹制,所以很可能对茶叶的食用方式是既可食用,亦可饮用,二者兼备。这与汉晋南北朝时期汉地文献记载的食茶、饮茶之风完全相同。如唐人杨晔所撰《膳夫经手录》一书中,介绍汉地晋宋以降的饮茶风俗:“茶,古不闻食之。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由此可知唐以前饮茶之风是同饮茶水、食茶叶并举的,流行用茶叶煮成茶粥食用的习俗,故汉地民间有“吃茶”一词流传至今。西藏西部发现的这些考古遗迹,是否也暗示着墓主人生前的饮茶与食茶习惯也随同茶叶输入到藏地一道,受到汉晋时期汉地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这两处墓地还出土有大量的木器、陶器的杯子,甚至还发现用来给木碗口沿包边的铜碗沿(M3:1),这和后来藏地流行的用来饮食酥油茶和糌粑面的器皿——木碗十分相似。而且,在许多器物的内表还发现残留有白色的浆质物体留下的痕迹。那么,这些木制和陶制的杯子、用铜口沿包边的木碗当中,是否也有可能存在着当时用于饮茶的茶杯和茶碗?当时是否已经开始出现将茶叶与奶制品、盐等混合制作饮料(即后来藏地流行酥油茶)的习俗?虽然目前由于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对于这些问题还难以断定,但至少可以考虑到这些可能性的存在。

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及,在藏族史书《汉藏史集》中讲到,在发现茶叶可以饮用的同时,吐蕃国王还听闻此种树叶乃上等饮料,饮用它的器具,不能用以前的玛瑙杯、金银等珍宝制成的器具,而需要找一种名叫“碗”的器具,于是便派人前往汉地寻求此物。最后,吐蕃人在汉地制碗工匠的帮助之下,利用吐蕃当地的原料制作出了以前吐蕃所没有的饮茶的碗,认为这是“茶叶和碗最初在吐蕃出现的情形”。如果剔除当中神话传说色彩的成份,我认为这里很可能保留着藏民族对汉地茶叶、饮茶方式以及饮茶器具最为古朴和原始的“历史文化记忆”——茶叶和茶碗都是同时从汉地传入到藏地来的。西藏西部的考古新发现的茶和用具,与后世的文献记载之间的暗合,很难说只是一种无意中的“巧合”,当中或许便保存着某些历史的真实信息在内,需要我们认真地将考古与文献材料细加对照梳理,或可最终揭示出其本来面目。

(四)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西藏考古的新发现再次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与旧有知识,证明茶叶传入藏地的时间比起汉藏文献记载所称是公元7世纪之后,要早出许多,大体可以肯定是在相当于中原汉晋时代甚至更早,便已经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茶叶进入到西藏高原。而且,这些最早的茶叶传入藏地的路线与途径,也很可能与后来唐宋之际通过“茶马贸易”将四川、云南、贵州等汉藏边地茶叶输入到藏地的传统路线——即所谓“茶马古道”有所不同,而是更多地利用了汉晋时期通过西域汉晋“丝绸之路”,进而南下阿里高原,与汉地的丝绸等奢侈品一道,行销到西藏西部地区。

综上所述,给予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考古学的科学证据有力地印证了汉藏之间早期文化交流的真实状况,尤其是提供了若干重要的细节,再现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场景,这是后世仅有的文献材料所很难包罗覆盖的。正是因为地下出土文物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新线索,让我们不能不重新思考过去似乎早已成为“定论”的许多观点。就目前西藏西部的考古发现而论,它已经让我们再次认识到这个区域在“象雄文明”和“吐蕃早期文明”研究中的独特价值,由于这个区域处在西藏高原与南亚、中亚和东亚的“十字路口”,早在吐蕃政权建立之前(公元7世纪),很可能便通过若干条纵横于高原之上的交通路线,与这些地区悠久而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生过密切的交往与联系。茶叶的传入只是当时人们物质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而已,但它却可以有力地证明,汉地与藏地之间、汉藏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冲破自然条件和环境的艰难险阻,有着多么久远的历史和多么难以想象的丰富细节,这是我们永久的历史遗产。地下的考古资料随着西藏考古的深入开展,将会越来越丰富地显现出过去未曾发现的世界。可以预测,随着新发现的层出不穷,汉藏文化交流的早期历史还会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不断改写旧有的认识。这也是考古学本身的魅力所在。

作者:霍巍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原文。

原文刊载于《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来源:考古汇,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本周精彩资讯|茶叶市场规模近3000亿元!为何关注度却不高?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我国是产茶大国,然而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茶产业面临严峻考验。

  茶叶市场规模近3000亿元!关注度却不高?“茶中茅台”会出现吗?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我国是产茶大国,然而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茶产业面临严峻考验。茶商们全力备战中秋,疫情之下茶叶销售模式也在发生转变,这个以线下体验式消费为主的传统行业,正在疫情的催化下,与新渠道和新一批的消费者发生关联。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产茶国和茶叶消费市场,然而在A股市场上,上市茶企数量仍然为零。近期,中国茶叶和澜沧古茶冲刺A股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A股茶企上市第一股”要来了吗?

  茶跟酒虽然都是消费品,但是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酒的制作工艺非常娴熟,茶叶的制作工艺现在还没办法达到标准化。中国的地域差异比较大,而且口感一旦形成很难去改变,所以要打开新的市场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投资的时候,需要谨慎去考虑到没办法量产、没办法工业化的问题。

  来源:央视财经

  云县茶产业产销两旺

  近年来,云南云县充分发挥现有茶园资源禀赋,着力分析研究茶叶市场,抓好茶叶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品质,拓宽茶叶销售渠道,茶叶产业产销两旺,从总体上看,发展形势较好,前景广阔。

  据悉,2020年,全县可采摘面积达23.42万亩,比上年同期22.88万亩,增加0.54万亩,增幅为2.36%。上半年全县茶叶毛茶产量达12147吨,比上年同期11731万吨增416吨,增幅为3.54﹪;毛茶生产总值为37277万元,比上年同期35899万元增1378万元,增幅为3.83﹪,每公斤平均单价为30.7元,比2019年同期30.6元增0.1元,增幅为0.3﹪。全县精制茶产量达4277.9吨;工业生产总值为43014万元,比上年42478.5万元增535.5万元,增幅为1.26﹪;每公斤平均单价为100.5元,比上年96.4元增4.1元,增幅为4.25﹪。

  云县茶产业逐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精品化发展,茶叶产量、茶农收入、企业效益、财政税收、市场份额稳步增长,茶产业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中一张闪亮名片,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来源:云南网-临沧日报

  南湖市场监管分局为黄茶节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日前,2020中国黄茶节暨第二届岳阳茶业博览会在南湖市举行,南湖市场监管分局多措并举为黄茶节保驾护航。

  连日来,南湖市场监管分局监管人员深入黄茶节现场,对参展商的食品安全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及时清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在黄茶节启动之前,南湖市场监管分局就主动对接项目的主办方及承办方,明确其作为黄茶节举办者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要求其落实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资格审查责任,严格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相关许可证、工作人员健康证、原料采购索票索证等证件资料。

  活动期间,每天派出3名执法人员驻点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现场查处涉嫌销售过期食品及包装食品短斤少两案件一起,对其它涉及食品安全情况及时发现,及时督促整改,积极保障黄茶节食品安全,确保了广大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全国传统名茶联盟在黄山成立

  日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名茶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会议暨全国传统名茶联盟成立大会在黄山市召开。据悉,全国传统名茶联盟将聚力技术创新、共创品牌、共拓市场,推进全国传统名茶产业的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2019年,我国名茶总产量约125万吨,产值已逾1900亿元,销售量额稳中有增,内销额占比超过70%。中国名茶也成为了中国茶叶屹立东方、走向全球的闪亮名片。

  但我国名茶依然面临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等问题。为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名茶品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名茶专业委员会联合我国传统名茶产区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组织、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全国传统名茶联盟。

  下一步,全国传统名茶联盟将全面推动中国名茶的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助力各地名茶百花齐放,打造万里茶园旖旎风光。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找到约22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