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丝绸陶瓷

找到约8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中国茶叶在瑞典的故事


瑞典不是产茶的国家,也算不上是饮茶国家,但自从荷兰人把茶叶传到瑞典后,瑞典人对这来自遥远的东方国家的神奇树叶有一种非常执着的追求,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瑞典茶文化。


茶叶传入瑞典之后


茶叶进入瑞典是17世纪后期的事。1685年,有个名叫雅克布·乌法尔的瑞典人从荷兰把茶叶带回瑞典。1731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成立,开始了瑞典和中国之间的海运贸易,中国茶叶大批进入瑞典市场。瑞典科学家林奈还梦想把中国的茶树移栽到瑞典,为收集茶树植株曾费过一番不小的周折。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用死囚进行饮茶功效实验的故事,是一些爱好茶文化的人喜闻乐道的。据说,为验证饮茶和喝咖啡是否会危害人体健康,古斯塔夫三世用被判了死刑的孪生兄弟做实验,让他们一个每天喝5杯茶,一个每天喝5杯咖啡,以观察茶和咖啡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结果,喝茶的哥哥活到87岁,喝咖啡的弟弟活到83岁,都挺长寿的,说明茶和咖啡都对人体无害。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未经考证,不敢妄断。但18世纪中叶,喝茶对人体是有益还是有害的论战,在欧洲一部分医生和牧师之间激烈展开的历史,却是有案可查的。


哥德堡号仿古船


哥德堡Ⅲ号的茶叶罐


茶界著名的哥德堡Ⅲ号仿古船,就停泊在哥德堡哥塔河西岸的艾里克斯堡码头,远远望去,黝黑的船体、高耸的桅杆、众多的绳索,在阴霾笼罩下显得有些落寞。登上甲板,船体在大风中晃动,似乎要把人带往260多年前的惊涛骇浪之中。


哥德堡号原是瑞典东印度公司的一艘远洋贸易商船,曾三次来到中国广州,运回大批的茶叶、丝绸、陶瓷等中国物产,取得了远洋贸易的巨大成功。但不幸的是,1745年9月,当它第三次从广州返回瑞典时,却在离哥德堡港仅900多米的海面上触礁沉没。后来,瑞典东印度公司又建造了哥德堡Ⅱ号远洋商船,于1796年沉没在南非海域。现在的哥德堡Ⅲ号是1995年根据上世纪80年代的考古资料重新建造的。2006年,这艘满载中瑞友谊的仿古船曾造访广州和上海,让人们重温了一下18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在船舱里还可以寻找和茶有关的“文物”——在船舱的一处靠窗户的位置,有个青花瓷将军罐,在另一侧对称的位置上也摆着同样的青花瓷将军罐。它们是2006年哥德堡Ⅲ号在上海收到的礼物。据说,因为在从哥德堡Ι号沉船打捞上来的茶叶中,有许多就是皖南茶乡石台县生产的名茶雾里青。茶叶罐上画着扬帆破浪的哥德堡号,另一面写着“雾里青”的字样,意寓雾里青茶叶和哥德堡号源远流长的关系。


船内的礼品店有一些茶叶和茶具出售。茶叶都是装在土黄色纸袋子里的,没有用塑料袋的,显示了瑞典人的环保意识。素雅的青花陶瓷茶杯和刻有龙凤图案的锡制茶叶罐,隐约透出中国茶文化的气息。


瑞典人的饮茶生活


据说,瑞典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90/%以上茶叶,以各种方式转销到欧洲其他国家,并不在瑞典消费。所以,瑞典至今仍是属于咖啡文化的国家。但是瑞典人也是饮茶的,而且饮茶生活颇有特点。


瑞典茶叶店较少,茶叶主要在超市销售。走进超市,可以看到茶叶柜上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盒装袋泡茶商品,琳琅满目。袋泡茶大多数是花草茶和果味茶,草莓、树莓、蓝莓等莓子类和柑橘类是常见的调味水果。加奶油的调味茶是瑞典的特产,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散装茶叶最好到茶叶店购买。


在哥德堡市也会有茶叶店,橱窗里摆着很多盛满茶叶的茶盅和瓷碗,基本上都是掺杂柑橘皮和香花芳草的调合茶。店内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绿色铁皮茶叶筒,显示了该店茶叶品种的丰富。店员都用土黄色的纸袋子为顾客包扎茶叶,店里的氛围和国内几十年前的茶叶店感觉相似。

(本文来源:茶周刊)

4000多年历史的茶行业,终于跑出了个世界品牌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做过这样一个预判,“在未来20年,将诞生一大批‘新国货’,并且可能在茶叶、丝绸、陶瓷和白酒中出现来自中国的世界奢侈品。”

不难理解为何带有中国色彩的世界级高端品牌会出现在这几个领域。无论茶叶还是丝绸、陶瓷,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被赋予商品之外的意义。

但现在看,还不太乐观。2月24日,《全球十大高端名茶》发布,结果让人意外,美国、英国各有两家企业入榜,而中国,在7万茶叶企业中,只有竹叶青一家进入榜单。

这就是中国茶行业一直面临的困境:一面是有着4000多年的行业历史,一面是有品类、无品牌的尴尬。

茶行业为什么难出世界品牌?2月25日,竹叶青春茶上市,将这一问题再度拉到大众视野。从商业和品牌打造的角度来看,作为唯一上榜的中国品牌,竹叶青的一些打法能够给行业启示。

茶行业为何难出世界品牌?

中国理应出现一个世界级的茶品牌。

2019年,中国茶叶国内销售总额为2739.5亿元,其中绿茶内销额1596.74亿元,另有数据显示中国的茶叶总产量占全球的70%。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业生产和消费国,这个市场容量足以诞生出数家年销售额百亿的中国茶品牌。

另一个原因是茶叶蕴含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饮茶习惯最早可追溯至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到了唐代,饮茶就被上升至精神文明层面,茶圣陆羽的《茶经》让茶的精神渗入到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之后茶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日常必需品。悠长的历史让茶叶凝聚大众情感,这是其他品类无法比拟的优势。

然而,在中国近7万茶企中,目前跑出来的只有一个竹叶青,这是行业前端品牌建设停滞和后端供应链不完善共同作用的结果。

传统茶饮与正在崛起的年轻用户间有着天然的割裂。他们延续着传统做派,包装老气,营销中过于强调茶叶山头,而忽略品牌本身。

若说品牌建设停滞是茶行业的传统使然,那后端供应链的不完善就是生产分散的结果。

茶行业的人愿意用“万家茶企出不了一个立顿”来形容中国茶企在供应链上的短板。

公开资料显示,立顿红茶2019年的销售额达28亿美元,合近200亿人民币。完整的工业化模式,机械采摘和标准化的生产,是立顿赚到“大钱”、走向世界的一个基础。为了保证茶包产品的标准化,即使原材料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域,立顿也会在通过衡量原材料的情况,“拼配”出统一的口感,再去进行大量采购。这样的标准化生产使得茶叶打破了季节性、地域性和口味的桎梏。

而中国茶叶生产的现状是,种植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小规模种植。生产分散,崇尚手工制茶,即无法达到卫生标准,也不能大规模生产。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茶叶企业发展报告》,2017年,我国茶叶企业总数近7万家,其中规模企业为1600余家,仅87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个亿,6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0亿。而其中的大部分都还是中小型私营企业,真正达到一定规模并拥有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的企业少之又少。

营销上忽略品牌、种植加工分散,在消费者喜好愈发追求品质和个性化的今天,传统茶叶的打法已经难以走通。

竹叶青式打法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茶叶销售出现两个极端。一端是将茶叶视为农产品,未经细加工的茶叶按斤廉价销售,一端是将茶叶视为文化品,讲究产地、山头、采茶技术等等,高高在上不接地气。

竹叶青转变打法,聚焦高端绿茶。“中国中产阶层群体在快速增长,高端茶的需求量也在增大。过去竹叶青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现在区域限制在打破。从全国市场角度来说,(竹叶青)的增长空间还很大。”竹叶青董事长唐先洪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阐述坚定高端定位二十多年的原因。

在高端战略下,竹叶青一手抓品质一手抓品牌:竹叶青稀有的原材料和加工制作技艺决定了它的品质,高端品质又圈占了高端客群,高端客群决定了竹叶青的品牌具体怎么打。

在产品上,竹叶青聚焦高端绿茶,并且主打明前春茶。春茶被形容为“量少、茶香、养身”。经过秋春两季的休整、孕育,加之初春天气回暖,万物复苏,茶树吸足了营养,新鲜的嫩叶展开。因为量少,春茶弥足珍贵。

而春茶又被分为明前茶、雨前茶和春尾茶,明前茶是指清明节以前生产的春茶,采摘时间短,更为珍贵。竹叶青采用的茶叶在清明前三十多天便开始采摘,原料要求非常苛刻,只选择海拔在600-1500米之间的峨眉高山茶园,此时茶园刚开始白雪消融,茶树经过漫长冬天的蓄积,营养物质含量最为丰富。只采摘茶芽,1000颗茶芽精选1g论道级竹叶青。

产品的稀缺和高品质,决定了它的高价格。“论道”礼盒120g售价2280元,合计9500元一斤。

优异的品质和高端的品牌调性让竹叶青圈住了一大批高端。胡润百富董事长胡润先生就说道:“中国的茶叶行业,在高端领域我唯一能说出来的品牌就是竹叶青,许多人唯一能说出来的品牌也是竹叶青。”

茶叶的消费有其特殊性,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茶叶消费出现了圈层化,也就是说,消费者更容易受到朋友之间口碑传播的影响,一杯茶并不卖给所有人,只卖给某一个圈层里的人。从某个层面来说,竹叶青卖得不仅仅是产品也是文化和社交。

将产品落到品牌上,可以看到竹叶青糅合了各种高端消费品牌的长项,比如在机场等商务人士集中的地方大打广告,与香港设计“教父”陈幼坚三度合作,打造高端门店、设计茶叶垂直漂浮的主视觉形象,将竹叶青与“高端绿茶”这一垂直品类进行强关联,并通过极具设计感的线下体验店传递高端服务的体验感。

为什么是竹叶青?

2月25日,清明前的38天,竹叶青春茶如期上市。在春茶发布会现场,中国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评价竹叶青说“让中国的茶文化所代表的先进思想走向世界”。

世界经理人集团行政总裁、世界品牌实验室专家组成员袁浩东谈及竹叶青作为中国唯一入选《全球十大高端名茶》品牌时说,竹叶青“高山、明前、茶芽”三大标准成就它鲜爽甘醇的口感,也奠定中国高端绿茶领导者的地位。

中国贸促会贸易投资促进部世博会事务处处长方可则提到参观竹叶青工厂的感受:

“这不仅改变了我对于传统中国茶企的认知,也让我看到了中国茶的核心动能所在。”

这些评价也解释了为何是竹叶青打造出世界品牌:严苛的选茶标准,以及先进的工业化生产。

前端品牌最终要以后端供应链为支撑。中国民间不缺稀有好茶,但它们非标准化、难以量产。而竹叶青从原材料采摘到生产加工,建立一套成熟的制造体系,这是解决茶行业品牌化难题的根本办法。

在原材料上,竹叶青开创并坚持高端绿茶的三大标准“高山、明前、茶芽”。竹叶青茶园选择位于峨眉山海拔600到1500米的茶园,在这一海拔维度,最适宜绿茶生长;清明前茶树养分充足,香气丰富;茶芽是茶树营养最丰富最嫩的部位。今年春茶采摘之时,央视新闻《新闻联播》对竹叶青采摘盛况进行报道。

在生产加工上,竹叶青采用工业化生产,按照大师标准来把关原料和生产过程。央视《超级工厂》栏目近期来到竹叶青,将镜头对准竹叶青的自动化生产链。竹叶青在2012年投入近亿元从日本引入生产线,经过三年改造到2015年趋于完善,形成数条全自动生产线。此外,2018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首批中国制茶大师名单,全国仅15位,竹叶青产品总监刘祥云上榜。

竹叶青的品牌价值和品质价值正在凸显。今年1-2月竹叶青销量同比增长58%,明星单品“论道”同比增长80.5%。

接下来,竹叶青春茶的销售还将再度突破,原因在于,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大众对健康更加重视,而绿茶是公认的健康饮品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学专家刘仲华,在《峨眉高山绿茶健康价值报告》中通过试验验证,相比较普通绿茶,竹叶青更有健康价值:

“竹叶青氨基酸含量高达5.5%,一般绿茶味2%,一般名优茶为3%,而竹叶青的氨基酸含量达到5.5%。尤为有魅力的是它茶多酚跟氨基酸的比例,这两个比值是3.64,构成黄金配比,赋予竹叶青鲜醇爽口的特点。”

而通过对竹叶青的提取液进行细胞模型和体外培养等试验,刘仲华发现竹叶青茶在延缓衰老,调节糖脂代谢,修复血脂血糖、增强免疫力等方面都有效果。

23年前竹叶青董事长唐先洪买下峨眉山的一家国营茶厂,当时他最大的想法是将竹叶青从四川卖到东部沿海;20多年后,这个曾经是峨眉山脚下一个不起眼的乡镇茶厂,已然正在蜕变成为中国高端绿茶领导品牌。

中国茶行业一直让人感到委屈的地方在于,它供应了全球大部分的茶饮原料,但只啃到最薄的那层利润。好在像竹叶青这样的品牌已经出现,这个古老的行业正在迎来改变。

编辑:晓林

来源:虎嗅网,凤凰网,北京茶世界

广东人为什么如此中意"饮早茶"?

  广东至今流传着特殊的饮茶习惯,把称为"叹茶"(即享受之意),有"叹一盅两件"(即享受一壶香茶、两件点心之意)的口头禅。叹早茶已经是生活必需,每天一早,各色茶楼高朋满座、人声鼎沸,老食客们点上一盅两件,茶香伴着热气萦绕在周围,一份报纸,几句街坊问候,享受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惬意的一天由此开始。到了周末,一家老小围坐一桌,点上各色点心,聊天喝茶,是属于家庭的美好时光。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这样悠闲的早餐唯独在广东可以看见,殊不知这样的文化因茶而生,并已持续了几百年。

  广东饮早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1637年,英国第一次从广州运走112磅茶叶始,广州,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英国人,一次次的扬帆远航,围绕着广州港往返于世界版图,运输着中国的茶叶。自清康熙废除禁海令开通海上贸易,开设"十三行"开始,广州开始主导中国的对外贸易,一时四方商贾、各国洋行云集广州。
  当时,有华人买办在招待西洋人用早餐时,出于礼节,不方便独享中国大餐,又吃不惯西方人的牛奶加面包,灵机一触,便用红茶与糕点、点心代替,由于糕点、点心不难买到,快捷方便又适合大众口味,很快便成了,并加入多种食品普及到大众化了。
  另外、"饮茶"这样类似喝咖啡的形式,是简单而又高效的商务谈判方式,受到了大量商人的青睐。茶馆、茶居、茶楼,成了最好约谈生意及商务应酬的场所。爱吃的广州人结合了国内外、中西方饮食特色,将精华集聚于此,成为商人们每日首选的最佳聚会场所。
  1757年广州独揽中外贸易大权,一跃成为全国对外贸易中心,茶叶、瓷器、丝绸,各国商贾云集在此,交易最畅销的中国商品。广州经济空前繁荣,茶楼茶馆,彼落此起,历久不衰,遍布广州各个角落,可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广州茶馆的"三茶两饭",即在一天之内有早茶、午茶、晚茶三次,午饭、晚饭各一次,这样的方式极其近似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英国人一天饮茶5-9次),保障了四方来客全天都能留在茶馆消费。
  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上海、宁波、福州等各个港口开放,广州商行失去了贸易的垄断权,外贸中心北移。各地运茶的陆路、水路开辟,更多的外国人从上海、福州进行茶叶、丝绸、陶瓷的出口贸易,昔日唯一的茶叶贸易港广州日益萧条。广州人原以为"留住客户的胃,就能留住生意"的美好愿望,就此破灭,但饮早茶的习惯却被广州的本地人保留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种种原因,饮早茶这种广东特色的饮食文化曾一度在内地中断,而海外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粤式餐馆、酒楼和香港、澳门地区,却得以将饮早茶文化发扬光大。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海外的广东籍华人、华侨、华裔,特别是港、澳同胞的业界人士,在广东各地投资开酒楼、餐馆,又将饮早茶这一饮食文化带回祖国南粤,将饮早茶这种广东特色饮食文化加以开发、创新和推广,并加入各地不同特色的小吃,融入早茶特点。随着内地的经济发展,饮早茶这种广东特色饮食文化已经推广到更多地方。

  广州茶馆的"富贵气派"较重,他们称茶馆为茶楼,一般高3层,底层有六七米高,二三层各高5米左右,舒适清雅。有单间,有雅座,有辉煌的大厅,有雅致的中厅;有中式的、西式的、日式的及东南亚式的。茶楼的点心讲究精、美、新、巧,种类繁多。河海陆空、荤素俱备的各色馅料,蒸、煮、煎、炸、烤、焗各大制法,造就了广州的点心文化。广州人将所有的珍材用以烹制茶点,将一桌早茶做到了极致。
  饮茶,茶已逐渐让位于丰富的点心,默默甘为茶点的配角。
  早茶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广东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在点心发展方面,自从秦始皇南定百越,建立"驰道",广东等与中原的联系开始加强。汉代南越王赵佗,五代时南汉主刘龚归汉后,在经历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宋金对峙等多个时代,大批中原人南迁,随着北方各地饮食文化与岭南交往频繁。
  在经历了多个朝代之后,不断与本土的风俗,物产结合,相融汇,北方的饮食文化对广州点心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增加了面粉制品,逐渐形成了特色饮食文化。
  广东点心最早是以民间食品为主。广东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丰富,盛产大米,故当时的民间食品一般都是米制品。正是在这些民间小吃的基础上,经过历代的常常演变发展,有了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小炒小吃。
  广州较早地从国外传入了各式西点的制作技术,广州点心大师们吸取西点的制作技术精华,丰富了广式点心。


  时至今日,广东的点心师们凭着高超的技艺,利用不同的皮、馅千变万化的组合和造型,制成各种各样的花式美点。吸取全国各地,包括六大古都的宫廷面点和西式糕饼技艺发展而成。品种多达几千多款,是全国点心种类之冠,具有用料精博,喜用海鲜,品种繁多,款式新颖,口味清新多样,制作精细,咸甜兼备等特点,各款都讲究色泽和谐,造型各异,相映成趣,能适应四季节令和各方人士的需求。
  生意人将茶楼作为商谈重地,平民在茶楼疏解压力,饮早茶变成广州人从容享受的生活态度,成为朋友、家人沟通的桥梁,偷得浮生半日闲。
  几百年的浮沉,广州街头的洋行早已时过境迁,往日不再,茶楼日月更替,广州的早茶却始终卫冕世界美食排行榜。
  一壶好茶,几盅茶点,成为广府文化最好的代名词。


找到约8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