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树王茶厂茶怎么样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勐海巴达“世界茶树王”的发现者:刘献荣

【背景】:“勐海巴达茶树王”发现者刘献荣,1961年与其他科研人员一起进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大黑山海拔1900米的密林中发现树高34米的野生大茶树及其群落,经《中国茶叶》发布,宣布其树龄为1700年。它的发现改写了英国茶叶专家认定的“世界大叶种茶起源于印度”的论断。从发现到2012年9月27日茶王在风雨中轰然“仙逝”,短短半个世纪,茶树王问世震惊世界后迅速归隐山林,令人唏嘘慨叹。本文作者为刘老先生的女儿,转发此文,亦是对这位刚刚逝去的可敬老茶人的深切怀念。

1700年野生茶树王王海全/摄


茶树王的发现者之一刘献荣老先生。

父亲和茶的那些事

——与巴达野生古茶树王邂逅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巴达的原始森林深处有一株距今1800年左右的野生茶树,经专家考证,它是目前世界硕果仅存的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树,因此被业界尊称为“茶树王”。此段历史已为多数人所关注。

茶树王是如何被发现的?当时的情形怎么样?又是怎么被认定的?它是怎样颠覆了当时国际茶界的固有观念,让世界人士认同大叶种茶的源头在中国的?……

我的父亲刘献荣就是与这棵野生茶树王邂逅的其中一人。再一次与父亲聊起那段经历,父亲已经近87岁高龄,已是耄耋之年,但说起那段经历则仿佛在谈昨天的一件事,思维却很清晰。

父亲从大理农校茶叶专业班毕业以后,省农业厅就把他分到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安排在茶叶品种研究所,组长是丁渭然教授,组员张木兰,她是复旦大学毕业的学生,后来成为云南茶叶界有名的专家。父亲就在他们的带领下,搞品种研究,主要负责全省的茶叶品种的调查统计,张木兰老师带着父亲曾经去到了昭通、曲靖、保山、临沧等全省有茶叶的地方,把那些地方的茶叶品种一个个的分别记录下来,父亲还亲自把临沧双江勐库的大叶种茶样,从树上摘下来,装箱后寄到中国各个省的茶科所做样。

关于茶叶的起源和原产地,一直都是世界纷争的热点,很多专家都说茶叶原产地都在他们国家。尽管我们的祖先就有事茶、饮茶、贸茶的历史,古书里也记载着“南方生嘉木”,但毕竟要拿得出确凿的证据,才能证明茶出中国。而当时我们国家刚刚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百废待兴。所以中国茶科所就跟云南茶科所的共商,让云南茶科所一定要在云南摸清楚茶叶的品种现状。寻找、调查茶叶的原产地是不是在我们中国的西南。

据父亲回忆,1952年恢复生产后的勐海茶厂,有来自凤庆茶厂、下关茶厂、昆明茶厂、墨江茶厂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以及军队转业、昆洛公路修建完成解散后进来的工程人员。勐海茶厂为了方便群众交售毛茶,几乎都在有茶叶种植栽培的村寨里设有茶叶收购组,因当时的产量不多,很多技术工人既负责生产还要负责茶叶收购,一般每年春、夏、秋在村寨里收购茶叶,冬季才开始加工。从下关茶厂调入的技术工人王子刚伯伯,就负责巴达曼迈的茶叶收购工作,当年巴达贺松的哈尼老百姓还没有种植茶叶,但他们也把采摘的“茶叶”交售到了曼迈收购组,王子刚伯伯看着这老百姓自称为野茶的似茶非茶的产品,不敢做主收下。遂把这一信息向厂里做了报告,时任厂长的唐庆阳就把这一件事儿通报给驻勐海的省茶科所的负责人蒋铨所长,期待他派茶科所技术员上山查看、鉴定,父亲也因此有了与巴达野生古树茶邂逅的机会。而在父亲之前,勐海巴达贺松的爱伲人就已经在饮用,并且还加工送到勐海茶厂设在巴达曼迈的收购组交售。


1962年春节前,父亲刚好结束了省委茶叶工作队凤庆工作组的工作,回到茶科所,先被安排到景迈茶山做茶叶品种资源调查。春节过后不久,蒋所长就安排父亲前往巴达贺松去查看,父亲带着介绍信走路第一天到勐遮茶叶转运站,找到负责巴达、西定收购茶叶的负责人杨以益伯伯,第二天杨伯伯又带着父亲走路到西定老马地茶叶收购组,把父亲交给茶叶收购组组长杨华伯伯,第三天父亲又在杨华伯伯的带领下,走到了巴达章朗收购组,章朗收购组的组长谢祖林伯伯随即带着父亲从章朗经过布朗族村寨曼洼往巴达区政府走去,直到天黑才到达巴达村旁的区政府所在地,父亲把所携带的介绍信交给了区委书记魏学志。因当时中缅在边境上很不安宁,所以魏学志书记安排了四个民兵武装护送父亲进大黑山,他们于第二天一早从区政府出发10点钟左右到了贺松大黑山。

民兵在前面带路,父亲跟着在他们后面走。大黑山真的是名副其实,森林密布遮天蔽日,非常黑暗,民兵边挥着砍刀,在前面辟出一条路,一边还要防备有可能的特务袭击。他们一路克服着光线昏暗和飞蚂蟥的叮咬,一路看到很多和茶树非常相像的植株,但不是很大。根据当地的老百姓描述,前面还有挺大的挺大的,他们又继续前行,大约走了两个小时,走到一棵很粗壮、相当高看不到顶的树下,看到树上开了些花,捡起树下的花,很大一朵,与茶叶花非常相似,父亲心里断定,这一定是茶的一种了,但不敢确定这个茶树是不是野的,当时父亲去的时候还带了一台所里的120照相机,也只能把大茶树照了个半身像。从大黑山回到贺松寨子,父亲向村民问询、了解村寨子历史,老百姓也说不清楚,他们说祖上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带到这边的士兵,曾经征战到过缅甸,后来诸葛亮把他们的祖先留在这个地方驻守,让他们祖先比照着诸葛亮的帽子建房居住,但是在了多少代也不清楚,他们曾经在劳动的时候,在山里的溪流边和山边的水塘里发现了很多陶制锅、碗,追寻他们记事的习俗,他们的祖先至少在这个地方居住超千年,在森林里采大茶树的叶子用火烤后煮水喝也是祖上一直流传下来的。

详细了解村寨的历史后,父亲他们一行回到区政府,然后由区政府原路返回勐海,将情况向所领导报告,所里面的领导非常重视这个情况,但所里不具备检测条件,遂逐级把这个情况向中国茶科所汇报,中国茶科所回函让他们继续考察,要求细致了解茶树的现状,采集标本寄到中国茶科所。

2019年9月,我于另一棵野生树下拾到的茶花


1962年11月,父亲第二次进大黑山,这次的主要任务是采标本和进一步把茶树的资料搞明确,所里派了大学毕业分配到所里不久的张顺高老师随他一起去。

他们原路走了三天到达区政府,区政府派了12个武装民兵一同去,他们径直往比较大距离最近的那一棵走去,由于山里森林密布,阳光几乎透不进去,没有办法比照树影的长度来测量树的高度,所以父亲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让老百姓爬到大茶树的顶部,然后用绳子栓着一根竹竿,一竿一竿从上往下放竹竿丈量茶树的高度,丈量了树基的围度后把枝叶采下来,一层一层夹到标本夹里,即从贺松经章朗、曼来,到达勐遮入住。

第二天把样本带回所里后,由张木兰老师亲自制作成标本,烘干打包后连考察茶树的详细记录材料一并寄到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茶科所进行生物化验,发现茶叶的18种元素都有,而且还非常的高,并确定是野生茶,还把化验的结果列了一个表寄回到茶科所里。

中国茶科所是代表我们国家的权威机构,随后就在《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文章,向国内外公布在云南勐海县发现大面积野生茶资源,附带公布中国在云南的西南部发现了1700多年的野生大茶树。这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全世界各地的专家纷至沓来,父亲还亲自接待了一个苏联的专家。值此,世界关于茶叶起源争论的焦点就聚焦在中国、聚焦在云南、聚焦在勐海了。

时光轮回,野生茶树王发现50年余,2012年县里举办第四届勐海茶王节,我和宣传部的同仁陪同著名作家马原老师和著名诗人丁当老师和嘉宾们又一次拜访野生茶树王。

当时为了保护起见,茶树的周围已被老百姓栽上了木桩圈起了铁丝网,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我们钻入靠近茶树王,抚摸着茶树王坚如磐石的树身,依稀还能看见有人刻下的字,吁唏之下,马原老师和丁当老师都不约而同的感叹:人生难过百年,茶树王见证了多少个百年,实为奇迹,首当保护!

可,是年9月27日晚,一场伴着大风的滂沱大雨,带走了野生茶树王,茶树王从“问世”到“仙逝”,刚50年有余!实令人心疼。

幸好在陈升茶业发心和出资下,把茶树王运抵陈升茶业公司保存,还在原址建亭立碑为纪念,我们期待茶王宫早日建成,把野生茶树王的故事再续讲下去!


赵汝碧老师(中)、何青元所长(左),我们仨现场写发布通稿


刘献荣老先生其乐融融的一家。

发布于2021-09-07

来源:56寨主,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18年云章小青柑熟茶怎么样

  2018年云章小青柑熟茶融合了新会柑清醇的果香味和云南普洱茶醇厚甘香之味,让柑皮(即陈皮)与茶叶相互吸收精华,形成了风味独特、口感一绝的柑普茶。其保健作用兼具新会陈皮和普洱茶功效。新会柑,是新会陈皮独一无二的原材料。

  2018年云章小青柑熟茶的特点

  2018年云章小青柑熟茶采用小青柑和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普洱茶为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茶,是普洱茶的一种。其特点一是入口甘醇、香甜,有独特的花香味和陈香味,这是由于新会柑的果香味特别,普洱茶长期吸附了柑皮的果香味所致。

  小青柑用新会柑作为原料本身内涵丰富、滋味浓郁,搭配尤其经过“润活”发酵后的熟茶,口感不再单一无趣,增加了层次感和更为丰富的味道,其润感、甜度更上一层楼。在这场温柔的碰撞中,柑和茶各自释放出最深处的韵味,浓醇鲜爽,甜润干净,二者融合度极高。

  就算单喝柑里的茶,口感香甜润滑,陈香中竟透丝丝幽甜的梅香,干净、清透;若是倒出茶后只泡柑果,口感也是同样的芳香四溢,清爽怡人;二者一同泡饮,青柑茶汤橙红透亮,喝在嘴里,仿佛口腔里形成了一层柔和的网,将口腔里的味蕾给包裹着,细腻柑香。咽下后,口腔中还会有香气不断泛起,唇齿留香,总是会让人贪杯。

  云章茶业介绍

  美丽富饶的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和中国产茶最早之地,有着2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以及星罗棋布的古茶树群。

  座落于原生态普洱茶之乡——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云章茶厂,是一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普洱茶文化基础上,致力于提升普洱茶品质和制作水平的高端茶企。

  自成立以来,以“让世界认识地道的普洱茶”为企业愿景,遵循自然,坚守“原生态、高品质、促健康”的制茶理念,追求“质、气、津、甘”的产品之魂,秉承“用匠人之心做传世之茶”的制茶精神,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己,努力为普洱茶爱好者奉献更好的普洱茶。

  作为专业原生态普洱茶供应商,在普洱茶的核心产区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以自有的优质古树茶园为原料依托,自有的茶厂初制所与标准化加工车间为生产辅助工具,始终坚守以传统手工制茶为先导与现代制茶工艺相结合,云章所制作的“冰岛古树”、“昔归古树茶”、“大富赛老树茶”、“藤条春韵”、“云章方兰”、“昔归古树黄片砖茶”、“冰岛龙珠”、“云章古树滇红等”系列产品已经成为业界津津乐道的经典产品。如今,为发掘和打造更好的普洱茶,团队,以超前的品质理念,地道的普洱茶原料,标准化的生产车间,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拼配技术,守茶人之本,以心之力,做传世云章普洱。

专家齐聚 共谋发展!“三茶”统筹发展座谈交流会精华回顾,速看!

3月21日,“三茶”统筹发展座谈交流会于武夷山悦华酒店华庭厅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旨在推动南平市与全国各地交流互鉴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的经验做法,奋力谱写中国“三茶”统筹发展新篇章。大会围绕“三茶统筹 融合发展”的主题,依次举办了“三茶”统筹发展座谈交流会以及茶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领导、茶产业专家、茶业品牌代表、各县域茶农代表以及知名企业家等齐聚一堂,以“三茶”统筹为指引,通过地域交流互鉴获得启发,共同商讨茶文化发展、茶产业升级、茶科技创新之策,助推中国茶产业在守正创新中焕发崭新活力。

出席嘉宾

“三茶”统筹发展座谈交流会乔传秀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政协原主席

刘仲华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

夏 涛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农业大学原校长

林钟乐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

唐 珂 农业农村部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

龙 熹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

张仲灿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共浙江省杭州市委原副书记

林健东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原厅长

王岳飞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

尹 祎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肖 斌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级教授

肖小余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供销社党组副书记、监事会主任

林楚生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院长

宛晓春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侯国云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原会长

姜仁华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

姚静波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职副会长

姬霞敏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茶叶商会创会会长

宁 钢 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

陈道清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林 建 南平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林 斌 南平市政协主席

陈善平 南平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

余 洲 武夷山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茶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座谈会乔传秀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政协原主席

刘仲华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

王建满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党组副书记、副省长

夏 涛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农业大学原校长

唐 珂 农业农村部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

张仲灿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共浙江省杭州市委原副书记

林健东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原厅长

王岳飞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

尹 祎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肖 斌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级教授

肖小余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供销社党组副书记、监事会主任

林楚生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院长

侯国云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原会长

姜仁华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

姬霞敏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茶叶商会创会会长

宁 钢 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

陈道清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陈善平 南平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

兰林和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刘国英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叶 灿 武夷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黄文浪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教授

叶江华 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副院长

苏永春 南平市武夷山水瓷器有限公司董事长

尹军峰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叶深加工及多元化利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杨敏春 浙江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中医学博士

01

“三茶”统筹发展座谈交流会

主持人 王建满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党组副书记、副省长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提出的三周年。今天,在三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举办“三茶”统筹发展座谈交流会,对于做深做实“三茶”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衷心地期望各位嘉宾交流分享经验、发表真知灼见,共同谱写“三茶”统筹发展的新篇章。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

这三年,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弘扬茶文化为引领,以做强茶产业为目标,以提升茶科技为支撑,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全方位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福建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1700亿,“三茶”统筹发展硕果累累。

唐 珂

农业农村部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

南平市作为全国著名的茶区,六大茶类中有三大类发源于此,被誉为红茶鼻祖、乌龙茶故乡、白茶发源地和万里茶道起点。南平市历届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奋力创建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区,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我部评选的绿色发展的100多个城市当中排名第一。

交流发言余 洲

武夷山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三年以来,我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认真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主要做法是“一体两翼,提升三力”:“一体两翼”是指文化赋魂、科技赋能,共同服务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三力”是指提升茶文化的影响力、茶产业的竞争力、茶科技的支撑力。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产茶县同仁们的先进经验、有效做法,结合我市实际,理清工作思路,补齐自身短板,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吴贻国

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支部书记

福鼎市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给赤溪村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广大村民都因这一片叶子,实现了增收致富!赤溪村的主要做法是:一、对接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增收。引进茶业龙头企业,通过在赤溪建设茶厂或茶企联合体的形式,为村民提供就业以及帮助村民解决茶青就地销售问题。二、加强监督管控,保障茶叶安全。三、注重茶文旅融合,拓展增收渠道。2023年旅游人数27万人次,旅游收入1945 多万元。

马士成

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委副书记

苍梧县依托原产地和核心产区的资源优势,成为中国茶叶界的一匹黑马。我们的做法主要是:首先是政治领航,高举“三茶”统筹“指南针”。始终将总书记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搭建茶文化、茶产业与茶科技“一体两翼”格局。其次是实干为基,用好“三茶”统筹“主引擎”。聚焦文化融通,提振品牌效应;聚焦科技赋能,创新产业升级;聚焦金融助力,厚植产业支撑;聚焦互惠共赢,践行为民初心。最后是共享成果,筑牢“三茶”统筹“压舱石”。

柯 斧

陕西省安康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安康市聚焦加快推动安康富硒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抓好“五个一”:一是组建“一套专班”。成立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全省唯一一个地市级茶叶局。二是开发“一个良品”。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省首个、全国第九个获国家登记的茶树良种“陕茶1号”。三是推行“一套标准”。制定《安康富硒茶系列标准》,发了安康富硒茶团体标准。四是打造“一个品牌”。“安康富硒茶”注册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是安康开放发展的“金名片”。五是推行“一体融合”。形成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多点开花,茶饮品、茶食品、茶化妆品等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

陈 建

杭州西湖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近年来,龙坞茶镇以打造“中国第一茶镇”为目标,坚持做好“三茶”统筹发展这篇大文章。三点做法和大家共享:一是产业富镇,全力打造国际茶产业策源地。二是文化兴镇,全力打造世界茶文化博览地。三是科技强镇,全力打造茶产品创新试验场。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三茶”统筹发展文章,促进茶文数旅一体化融合发展。一是打造品牌活动矩阵,为西湖茶文化传播提供展示窗口。二是融合茶+文旅,为西湖龙井茶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三是引入人才资源,为西湖龙井茶创新发展提供科技平台。

袁 勇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公司以科技和文化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现将主要做法及成效汇报:一、深化产学研合作,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提高茶叶品质、丰富茶叶品类、保障质量安全、挖掘茶叶功能。 二、推进茶文旅一体化,以茶文化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传播茶科技、丰富茶内涵、提升茶价值、赋能茶品牌、促进茶消费。三、落实“三茶”统筹,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通过发展茶科技传播茶文化、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姜仁华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

20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嘱托,自立自强,勇攀高峰,为科技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研究所力量。下面,我主要就总书记要求的四个抓好做交流发言。一、抓好新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农业现代化,种子是要害。二、抓好标准化生产和安全质量:推动茶产业标准化生产、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是科技支撑的重要内容。三、抓好精深加工和营销网络建设: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研发更丰富茶产品。四、抓好茶文化的发掘和相关产业的拓展:建成国内第一个茶叶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并定期发布中国茶产业“杭州指数”。

徐纪苗

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在“三茶”统筹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这也是一次难得的让各位嘉宾为我们把脉的机:一是“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为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只有统筹抓好三者,才能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做好“三茶”这篇大文章,推动茶产业全链条、全要素、全环节发展。遵循四大原则:一是产业强基;二是深耕革新;三是振兴共富;四是茶旅繁荣。三、展望未来,砥砺前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一片叶子的力量。

领导讲话乔传秀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政协原主席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重要理念,要做到“五者”:切实当好“三茶”统筹发展重要理念的忠实维护者、积极宣传者、用心研究者、赤诚践行者、全力推动者。

在助推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重要理念的贯彻落实中,特别要关注了解学习借鉴各地党政和涉茶茶科研院所、茶企茶农的创新精神、创新举措、创新成果、创新实践。

02

茶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座谈会

会议阶段一

主持人魏敦盛

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领导致辞 陈善平

南平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

三年来,我们牢记嘱托,坚持文化赋魂,讲好茶故事,传播茶声音:在保护传承上,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宣传推广上,借助武夷岩茶、茶百戏等14次助力国家重大外交活动的市场效应,大力推进茶产业交流合作。在创新发展上,推出茶宴茶膳、茶香疗愈、“山盟海誓”茶文旅等创新产品,形成住有茶树、吃有茶宴、行有茶径、泡有茶汤、赏有茶戏、学有茶艺的茶文旅融合体系。

王建满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党组副书记、副省长

近年来,南平市始终牢记习总书记重要嘱托,加快“三茶”统筹发展的步伐,坚持文化引领,着力提升茶叶公用品牌的带动力、影响力。坚持产业振兴,推动茶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和竞争力,让茶业成为了富裕一方百姓的金业。坚持科技赋能,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力实施补链延链强链的措施,让茶科技融入万众茶山,成为助力茶经济、茶产业比翼齐飞的新引擎。

白皮书发布

刘仲华

《武夷山红茶(正山小种)品质特征与健康养生功能白皮书》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

受武夷山市委托,我们团队对产自武夷山的红茶样品,包括4大类,正山小种、小种红茶、奇红、烟小种它们不同的等级,采用现代最先进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武夷红茶的香气成分和滋味成分,揭示了武夷红茶的品质化学特征。采用动物模型、细胞模型、基因模型开展了武夷红茶的健康养生功能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武夷红茶具有延缓衰老、调节糖脂代谢、调节机体免疫力等生物活性。

会议阶段二

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交流发言

王岳飞

创新人才培养 传承非遗华彩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

怎么样激发茶非遗的传承活力,这里有四点:第一是加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要做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优化传承人才队伍,支持各地师徒传承,院校学习并重的双轨制培养传承人才;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术研讨、技艺交流、进修培训进校园等活动,支持各地开展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的评估。第二是巩固代际传承,主要是师徒、导师和学生和企业,设立茶非遗的奖学金。第三是提升传承人群实践能力,搞一些大赛。第四是推进普及教育,这是激发茶非遗传承活力的四个方面。

刘国英

弘扬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武夷岩茶,整个工艺从采摘开始,跟其他茶类不大一样,采得比较成熟,小开面,叫做开面采。第二道工艺是萎凋,俗话叫做捣青,专业术语叫做萎凋。第三道工艺是做青,包括晾青和摇青交替进行,同时也包括发酵这样一个工艺融合在一起。接下去才是初炒、初揉、复炒、复揉,以前的传统技艺叫做双炒、双揉。然后是初焙,还没有烘干之前,初焙完之后进行初剪,这是传统的工艺。

叶 灿

如何弘扬和传承武夷茶技艺

武夷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整个茶文化传播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化传播:既是文化传播,也是文字传播。二是口头传播:也就是口头传播,这是我觉得最快速、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三是实践传播:武夷山水一壶茶,沉浸式的体验加感受,这样的实践传播,武夷山是独一无二的。四是媒体传播:新媒体、新渠道,抖音、互联网、小红书、知乎等平台具有无限的力量。五是薪火相传的薪传。武夷茶文化传播当中,我们能够有底气成为根性来自于薪火相传非遗的技艺。

宁 钢

茶与器的关系

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花神杯那么小的12个杯子卖到1.3亿,这是什么概念?这就是文化的概念。所以我们在茶具设计,特别是现代生活、现代人的审美、现代设计,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高度统一。要体现现代人的精神,又要体现现代文明的面貌和民族、时代、地域等文化特色。所以我们要力求形而上的人文精神和形而下的陶瓷艺术完美融合,以此来书写家国情怀,来传递数千年陶瓷文化的当代精髓。

黄文浪

当代茶器具设计创新应关注大时代的新文化内涵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教授

现在是一个多元发展的时代,文化觉醒已成为了当下时尚。我们已不再满足于你设计什么、生产什么,我用什么;现代设计早已是因人而异、私人定制、个体品位至上这个性化的需求。随着茶文化的不断普及,人们对茶器具的品质要求会越来越讲究,对茶器具文化内涵也会越来越挑剔,我们必须好好把握时代的脉络,敏锐捕捉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以勇于探索的劲头去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新期待。

叶江华

中国茶器演变与武夷茶器具标准

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副院长

茶具除了外饰材质、烧制计划这种器形,现在已经几乎定型了,我国茶具经过多方面的发展,种类有茶炉、茶壶、茶碗、茶盏、茶杯等专用的茶具,从茶具材料质地来看,有陶器的、瓷器的、金器的、玉器的、石器的等等,到了现代,科技的进步就使得茶具的种类更多,样式更新、质量也更好,我们现在更多见到的是盖碗,分为三界,上为盖、中为碗、下为托,也称为“三才杯”,因为造型独特、制作精巧,现在很流行、广泛在使用。

苏永春

共享武夷山水,共创国际名瓷之城

南平实业集团副总经理、南平市武夷山水瓷器有限公司董事长

未来我们将紧紧围绕推进标准茶器具、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推进产品标准化、产业集群化、市场全球化,快速形成南平茶瓷融合独特优势,持续开拓海内外市场、高效增值,全面提升南平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国际名瓷之城初具雏形。2024年推进“武夷山水”茶器具标准,深化“武夷山水”标准茶器具产业,进一步传承、活化南平七大古窑口的非遗、制瓷资源,形成收藏瓷、艺术瓷、文化瓷、生活瓷的多元品类及多元产业。

尹军峰

南平特色休闲食品与南平主产茶类适配性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叶深加工及多元化利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白茶用清甜小食,莲子、锥栗这种比较甜;红茶是清甜的小食和油甜的小食都可以。它有两种,一种如果要感觉协调为主,清爽的,那就是清甜小食;如果要解腻、减甜,协调苦涩的茶感,用油甜小食,岩茶也是基本差不多。后期主要想做茶跟营养食品适配,在这个基础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对于南平市所有我们筛选出来的茶食进一步进行改良和设计,然后做出团体的标准进行推广,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把我们这个产业做大,助推乡村振兴。

杨敏春

茶食搭配,南平风味

浙江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中医学博士

如果我们做的时候把灵芝的安神功效能够与茶点结合,相对来说也是很好的平衡。而且灵芝大家对它认同度非常高,认为它可以抗肿瘤、调味免疫,还有安神的作用,所以这个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调整。黄精是道家养生之圣品,有补脾、益肾、润肺、补气养阴、稳定血糖等等非常多的作用。浦城桂花,在浙江杭州,大家对桂花有很好的认知或者使用,对我们来说桂花是百搭的,可以养颜、和胃、清口气、调节月经,还有一点点化痰的作用,所以桂花,尤其像这样的名花应该很好的去使用。

“三茶”统筹发展座谈交流会的召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南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行动。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嘱托,统筹做好茶文化弘扬、茶产业发展、茶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着力推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陕茶网

图文来源:华巨臣茶博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