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圣陆羽的著作

找到约199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想喝西湖龙井?先学会分辨正宗的西湖龙井

春天,春茶时期,处于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在此时期总是最夺人眼球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期待着春茶的到来,期待着那一杯西湖龙井,在细腻的茶汤中感受江南的十里春风。不过,不得不说的是,“西湖龙井”也有很多很深的套路。


实际上,在近些年茶叶消费逐渐走高的市场趋势下,鱼目混珠的戏码都是常有的事。那么,怎样的西湖龙井才算得上正宗?购买时又应注意哪些因素呢?



1:只有长在原产地的,才有资格称“西湖龙井”


按照现在的国家标准,西湖龙井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即杭州市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现辖行政区域为西湖产区其中,风景区内为一级产区,龙坞乡、留下镇、转塘镇和周浦镇的这一带为二级产区。茶圈子里盛传的龙井字号“狮龙云虎梅”就属于西湖龙井一级产区的核心产区。


 

龙井的字号是什么意思



1921年民国政府农商部应商家申请,准予龙井茶以:狮,龙,云,虎。四字号为商标注册。“狮”字号龙井茶被誉为龙井之最,仅以狮子山一处所产茶叶为“狮”字商标。狮峰龙井,绿中透黄,呈嫩黄绿色,香气清高持久,滋味甘甜醇和。



“龙”字号龙井,产于翁家山,杨梅岭,满觉陇,理安寺,赤山埠一带,自然品质可与“狮”字号产区媲美,惟采摘,炒制技术上稍逊。



“云”字号龙井,产于云林,法云弄,天竺,云栖,五云山,梅家坞,郎当岭西等地,香味不及狮峰龙井,但做工讲究,尤其梅家坞,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翠绿,味鲜爽口,别具特色。



“虎”字号龙井,产于虎跑,四眼井,白塔岭,三台山一带,因茶园坡地较低,自然品质略次,但芽叶肥壮,芽锋显露。



后因梅家坞品质较好,单列“梅”字号龙井,也就是今天的:狮,龙,云,虎,梅五字号之称。



不同级别的产区,自然也对应着不同的价格。比如“狮龙云虎梅”,无论是从品饮层面,还是价格层面,都属于高阶玩家们的范畴。如果茶品来源渠道无可考证,价格又美其名曰“大优惠”而远低于市面上常规价格,那自然就得打个问号了。




2:分辨品种


作为我国的传统十大名茶,西湖龙井色泽绿黄浑然天成,恰似中国水墨画,浓淡相宜。其味馥郁若兰,香气通透清远。绝世的神采和非凡品质,让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被无数“假冒伪劣品”给盯上。


比如有商家利用发芽较早的乌牛早品种来代替西湖龙井,更有很多西湖龙井产区之外的地区利用当地外形相似的品种来以假乱真。


根据国标所述:“龙井茶就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650-2008 )范围内采摘的符合龙井群体、龙井43、龙井长叶、迎霜、鸠坑种等经审〈认〉定的适宜加工龙井茶的茶树良种茶的茶树鲜叶,按照传统工艺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加工而成,具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扁形绿茶。”



3:炒制工艺


最早的西湖龙井,都是纯手工炒制的。一个“炒”字,其实蕴含了很多信息,龙井的光滑扁形,鲜爽高香,靠的全是手上功夫。“三年青锅,五年辉锅”,炒制西湖龙井茶没有十来年的磨炼是不行的。



然而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机器制作,精通手工炒制的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更显得这一杯纯手工炒制的西湖龙井的精贵。


如果你追求手制的纯粹,据资深老茶客多年经验,有一种相对直观粗暴的辨别方法:机制龙井,压制多数不紧实,多浮于杯面,后缓慢沉入杯底;手制龙井,芽头饱满,压制紧实,冲泡后,茶叶很快沉入杯底。


但随着现今技术的不断调整和改进,很多机制茶的“漂浮”现象控制得较好,这种辨别方法只适用于做工不太严谨的机制茶。



4:选择靠谱的茶源


一般来说,行业里公认的大师,或者是有着国家授予的非遗传承人称号的,都是集优质原料、炉火纯青的制茶工艺于一身的大家。如若有他们做担保,那无论是从原料、工艺还是品质上都是有保证的。


最后来说,想要买到正宗的西湖龙井,最好的办法就是找靠谱的平台。一般来说,西湖龙井因为本身产量就不大,所以基本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如果你的身边有信得过的渠道平台,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他们提前订购啦。



小科普:西湖龙井历史故事


西湖龙井到现在已经有了1200多年的历史,唐代茶圣陆羽的著作《茶经》中就有过关于灵隐二寺、杭州天竺产茶的记录,从宋朝开始此茶得名龙井,但是直到清朝西湖龙井才算是名扬天下。


在这一千余年的过往中,西湖龙井茶从默默无闻到名扬四海,从普通百姓闲暇的口粮茶到王侯将相收纳的贡品,从单单是国内的的名茶成为了全球的佳品,西湖龙井有了自己的时代。


在北宋的时候,西湖龙井的产区就已经小有规模,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写过赞美西湖龙井的佳句“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还曾题了一块“老龙井”的匾,现在还保存在龙井茶区狮峰山下的一块悬岩之上。


到了明朝,西湖龙井茶渐渐地打响了自己的名声,成为了普通百姓家里的日常饮品。万历年间的古书《钱塘县志》有过对龙井的大力赞扬。这个时候的西湖龙井茶就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名茶。明代有关茶类的书籍《名茶录》和《全国名茶》中,西湖龙井茶都位列其中。


而到清代,有过这样的故事,乾隆多次出巡来到江南西湖龙井的茶区亲自观摩龙井的采摘和制作,品茗作诗,写下了著名的《观采茶作歌》。按照所排品次,西湖龙井茶便是最佳。


龙叙堂茶业践行中国茶叙文化:探名山自然之美,续名茶文化之脉

中国以龙为象征,代表华夏千年文明,国内知名茶叶连锁品牌龙叙堂创立灵感来源于古代龙的图腾,和近年领导人十数场的茶叙外交,华夏古今文化的首次密切碰撞,使得龙叙堂应运而生。“龙叙龙叙,龙之茶叙”龙叙堂茶业愿为世界讲述中国龙的茶叙故事,将中国茶作为传递友好信息的媒介再次走向世界。

8c554c12f86e9a2bc8ab95bd6e98ab4_副本

茶是中国文化数千年的物质代表,茶叙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特有的沟通方式。中国人可以借助茶,品味生命,解读世界。在国家飞速发展的今天,以茶为媒、以茶会友,成为各场合、各行业、各国家在交流合作、互利共赢中的文化载体,谱写出新时代的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新篇章。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微信图片_20200820220348.jpg

茶起源于中国,纵观我国茶业发展历程,蕴蓄了极为丰富的茶文化。如“茶圣”陆羽的著作《茶经》,便是一部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的鸿篇巨著,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经济之路,茶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微信图片_20200820220342.jpg

龙叙堂茶业在践行中国茶叙文化、龙叙文化、茶文化的同时,将品牌精准定位成“名山茶”,延伸之意为“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龙叙堂主创团队通过为期900天的全国寻茶之旅项目,行程数十万公里,用脚步丈量了全国二十余处核心茶产区,依实际行动探名山自然之美,续名茶文化之脉。

D:\服务公司\龙叙堂\照片\形象图\856ff6d6ed6a1d270dd105ad7cda0f7_副本.jpg

在我国从古至今的茶史中,被世人称赞为“名茶”的茶至少百种,种植名茶的“名山”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武夷山是大红袍的发源地,黄山毛峰则起源于黄山,庐山盛产庐山云雾茶等等,每座名山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环境和气候。不可复制的名山优势,造就了我国不计其数的各大名茶。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微信图片_20200820220326.jpg

“让世人更懂茶,让世人更爱茶”是龙叙堂的使命,也是品牌创始人朱芳女士的夙愿,为了将龙叙堂产品标准化升级,严守质量关、只取名山茶,以匠心品质和传统工艺,用简约新颖的风格来定义产品,为好茶建立平民化的认知标准。在传播中国茶叙文化的同时,让世人轻松便携的喝到名山好茶。

浅析陆羽《歌》之标题及诗意

明志·怀念·感恩

——浅析陆羽《歌》之标题及诗意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吃茶去》杂志)茶圣陆羽这首著名的歌体诗,在茶人中广为传诵。初看诗意比较直白,其中“黄金罍”、“白玉杯”为珍贵器具;“省”与“台”是朝廷里的重要部门;“西江”为陆羽故乡竟陵(今湖北天门)的母亲河,阐明作者不羡慕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非常怀念故乡、故人的情怀。但结合陆羽生平和此歌的写作背景,有其更深的含义。

古体诗词中,除另有词牌的“词”以外,有长短句的被称为“歌”,有别于“诗”和“词”,如著名的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简称《七碗茶歌》。

古代大部分歌体诗都是有标题的,有些为无题或失题。陆羽的这首歌,在《全唐诗》中标题为《歌》,文字略有不同,当代大多称之为《六羡歌》。

本文就这首歌的标题及诗意作些粗浅探讨。

罍——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大型盛酒器和礼器,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多种版本

据笔者涉猎的资料,古籍上的《六羡歌》有多种版本。

以年代为序,最早是中唐李肇(?—854)《唐国史补·卷中》的记载:

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其略云:

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罍。

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这与今天流行的《六羡歌》有些变化,首先一二两句是颠倒的,“杯”字用作“盏”字。以笔者愚见,“盏”字更为准确,因为古代饮茶以茶盏、茶碗为多,很少提到茶杯。三四两句均多了一个“亦”字。

李肇所记“其略云”,说明只是大概而已,而不是确切文字。

其次是中唐赵璘(约802—约868)《因话录》记载。赵璘在该书记云:“(陆羽)与余外祖户曹府君,外族柳氏,外祖洪府户曹讳澹,字中庸,别有传,交契深至。”关于《歌》的记载,则是这样的:

余幼年尚记识一复州老僧,是陆僧弟子,常讽其歌云: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赵璘记载说是幼年时记识复州一位年老的陆僧弟子,常讽此歌。说明也是凭记忆所记的大概而已。

可以看出,前四句句式已改。

最近发现的文献表明,陆羽卒于803年,与原先记载的804年相差一年。上述两种文献均距陆羽身后不远,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合并出版的《唐国史补·因话录》)

北宋太平年间编成的《太平广记》则是这样记载的:

至大和,复有一老僧,云是陆弟子,常讽歌曰: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惟羡西江水,曾向晋陵城下来。

这一记载与赵璘所记相比,第五句只用一个“羡”字。从诗歌朗诵来说,“千羡万羡” 比“惟羡”朗朗上口。《太平广记》记载此说引于《大唐传载》,笔者网上检索未发现,可能是误记。如果《大唐传载》有记载,年代则早于《唐国史补》。

成书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全唐诗》,是根据明人资料搜集扩充的。该书记载此歌的标题为《歌》,题下附录:“太和中,复有一老僧,云是陆弟子,常讽此歌”。其中“太和”为“大和”之误,“大和“纪年为 827—835 年,其时陆羽已逝世30年左右。《歌》之内容与《太平广记》相比,仅一个字不同,“晋陵”被改为“金陵”。

上述文献中的“竟陵”、“晋陵”、“金陵”,均作为今湖北天门古地名,但准确古地名为“竟陵”或更早的“景陵”,后两个可能因音节相近而误用。

可能系口头流传

陆羽文史底蕴丰厚,文笔精妙,著述较多,只是他未能出仕,经济也不宽裕,除《茶经》外,其它著作均未结集刻印,诚如欧阳修《集古录跋·陆文学传跋》云:“它书皆不传,独《茶经》著于世。”

根据上文所述,古籍上记载陆羽这首多版本的《歌》,文字是有所变化的,其中较早的《唐国史补》说只是记其大概;《因话录》记载为成年或晚年写出的“幼年记识”;后两种则沿用《因话录》所记。这说明此《歌》原作已无从查考,而可能是他人、尤其是复州老僧口头流传下来的。

一般认为,此歌作于陆羽约56岁寓居饶州(今江西上饶)玉芝观时。陆羽约49岁,应戴叔伦之邀,前去洪州(今南昌一带),准备在太守李皋战胜叛军坐镇湖南后同去入幕。无奈李与叛军相持不下,戴叔伦又因未能及时服从朝廷调谴而被问罪,陆羽因此不得不离开州府移居玉芝观,好在他还能随遇而安,在玉芝观开山种茶 ,建造山舍。

约定成俗的《六羡歌》题名误导诗意

古代没有发达的印刷业,一旦年代久远,失传或失题的著作甚多,由后人标注题目则是司空见惯之事。我们可以想像,此歌陆羽原作是有题名的,由于未能勒石或刻书,后人传诵时不需题名,久而久之就丢了题名。因多种版本写到6个“羡”字,不知何时开始,人们便据此题名为《六羡歌》。

《全唐诗》以《歌》为题,仅是根据格式命题的统称而已。

按古代诗歌命题惯例,很多无题诗歌以开头几字命题,那么这首歌应命题为《不羡歌》。而按诗意,也应该命名为《不羡歌》。

而按《全唐诗》记载,第5句为“惟羡西江水”,那么全诗仅有5个“羡”字,如按《六羡歌》类推,则应为《五羡歌》。

笔者以为,《六羡歌》、《五羡歌》均不能反映诗的原意,因为诗中只有两个或一个“羡”字,另外4个实为意义相反的“不羡”,将“不羡”命名为“羡”,有悖于陆羽的原意,有误导诗意之嫌。

因此,《六羡歌》其实是错误命题,只是约定成俗而已。

因悼念恩师而作,

明志中蕴涵怀念与感恩

从诗意来看,读者首先会感到这是一首明志歌。

作为隐士,陆羽地位卑微,他在茶学及诗文方面的杰出才华,朝廷曾先后诏命他担任九品太常寺太祝和六品太子文学,体现了盛唐时代“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制度与气度。也许是害怕“侯门深如海”,也许是看到了很多官场好友及李冶进京后的悲惨遭遇,看清了官场的险恶,淡泊名利、习惯于隐士生活的陆羽,两次诏命均不就,这与他歌中所写的志向完全吻合。

据《唐国史补》记载,陆羽是在他处获悉智积禅师圆寂后,深情怀念恩师的即兴悼念之作:“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虽然歌中既没有点出智积禅师大名,也没有悼念文字,但读者完全能读出其中深深的怀念与感恩之情。

在每一位游子的心目中,故乡总是与风土人情联在一起的,尤其是与厚待、善待于己的亲友、尊长、故旧联在一起的。陆羽所怀念与感恩的尊长、故旧,除了恩师智积禅师外,还包括他的养父母兼启蒙师李儒士夫妇、老师邹夫子、太守李齐物、崔国辅及众多善待于他的僧俗人物。虽然他不想过寺僧生活,但是,如果不是恩师收养他,也许不会成就为茶圣。以精行俭德为做人宗旨的陆羽,对智积禅师等人的深情怀念与深深感恩完全在情理之中。笔者以为这比简单地理解为怀念智积禅师或明志之作更加合情合理。

综上所述,陆羽这首《歌》,因怀念故乡、故人而作,明志中蕴涵着深深的怀

念与感恩之情。虽然此歌技巧一般,文采平平,但情深意切,富有艺术感染力,作者的文字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诗意,笔者认为将此《歌》命题为《西江水》或《西江歌》更为确切,陆羽早年写的《四悲诗》中,也有“梦魂和泪绕西江”之句,可见他是将西江视为故乡的。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粗浅体会,抛砖引玉,请识者见教。

【摘自2015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竺济法(浙江宁波)】

找到约19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